家族的意义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2收藏

家族的意义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第1张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家族、责任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阴谋论者经常会提起一个话题——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命脉,并且导致了很多灾难的发生……但,实际上并不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个金融世家,而且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不菲的成就和财富。

当然还有很多关于各种家族的各种传说和传奇,于是一说起家族,很多人可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感觉上要不是豪门要不是世家,距离我们小家小户好像远了点儿。

其实不然,拿我来说吧,有家族这个概念,是从第一次看家谱开始的。知道了闯关东来的老祖宗叫李春(不是建造赵州桥的那个李春),历经数代人,到我这辈还在延续家谱中的“字”。于是我慢慢的建立起了和家族的联系,时不时的回趟老家,总会感到身上的使命感和传承感。虽然独生子女这一代人,使家族的概念出现断裂;虽然家族于独立奋斗的我们来说,几乎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家族的影响力还是会不时的出来招呼一下,其作用有时候还真是不可小觑。

当然,今天我们再来看家族的意义,就要赋予它不同的价值和维度。我们就来以古鉴今,通过曾国藩及其家族,来看看我们可以从家族获得什么,我们又会成为家族中的哪股力量。

兄弟就是责任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在第一部中着重讲的是曾国藩个人,第二部讲的则是他和家族的联系,而这其中浓墨重彩的当然就是他和几个弟弟之间的羁绊。

作为家中长子兼家族长孙,曾国藩一直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尤其在他进京做翰林以后,更是将家族振兴的使命和教育弟弟的责任承担了起来。说到这里我就真的佩服他,曾国藩当官的时候其实也挺不容易的,还要教育在身边的曾国荃,还要挨个给家里的其他三个弟弟一封接一封的写信叮嘱。作为独生子女的我,真是很难想想那种心力交瘁的状态。

然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自己的成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家族振兴了才是成功。他一生也都在践行这个立场,甚至超越了他对国家的责任。他虽然恪守律己的准则,却对弟弟们无比包容,甚至纵容。这一切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在他的支撑下,实现家族的崛起。这期间不惜假公济私,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这就是典型的受到了家族的使命召唤,从他个人身上可以感受到曾氏家族因为一个曾国藩走上上了巅峰,接下来就是传承和发扬。这和我们现在的奋斗观看起来很像,靠个人奋斗实现心中梦想,多么熟悉和向往的场景。然而现实告诉我们,个人奋斗只是家族崛起的一个阶段,之前还有漫长的准备……

崛起之路

要知道,在曾国藩入仕之前,曾家一直是贫农小地主阶层,没有当官的。那是怎么就冒出个曾国藩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前辈的铺垫。准确的说正式的有目的的培养,是从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开始的。

想当年曾玉屏其实也是个不靠谱的浮夸仔,在一被指责不务正业后,竟然就发愤图强了。经过他的努力,曾国藩的父亲有了读书的机会,虽然没有什么功名,但打下了读书的根基。到了曾国藩这里,终于开花结果。

书中有过一个统计,在明朝的时候,一个贫民家庭想要通过科举出一个当官的,需要140年。为什么呢?首先要有资产的积累,可以保证有剩余劳动力可以去读书;然后要经过两代到三代人的积累来传承读书的家庭氛围;最后在经过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人的努力来最终考取功名。

到了现在也一样,之前一直有一个论调叫——阶层固化,我不知道多少人支持,反正我是不觉得存在所谓的“固化”。固化的只能是思维,绝对不会是阶层。只要在家族传承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和营造不断进步的氛围,有什么是能固化的呢?而且明朝需要140年,到了清朝,像曾国藩这样的只用了几十年,到我们,似乎一代人就可以吧?因为我们可以一遍赚钱做积累,一遍营造进步的氛围,就算不能马上进入精英阶层,也可以不断接近,直到实现阶层跃进。

家族与个人

写到这里其实我想说的已经表达差不多了,但还是要回应一下前文的问题,家族对于个人来说还有怎样的意义?现代社会虽然是把家庭单元缩小化了,那种大的宗族系统也越来越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家族传承的那种意志,却是需要我们无论哪一代人都应该保留的。

这个观点看似迂腐保守,却是遵从我内心直觉的,因为我觉得家族的意义在于:

首先家族会让你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这就像是寻找心灵归宿的感觉,但我绝对不接受任何对个人意志的控制,那是反人性的;

其次家族会给你传承的印记,这种传承也会让你作为对后代的财富保留下来,同时我也不会接受任何的糟粕和陋习,那种传承是遗毒;

最后家族会在一个维度里定义你的成就,这个成就不是地位与财富,仅仅是你个人与家族之间的意义,这会丰富你的人生,当然这里我最看重的成就也有一个,那就给家族带来的改变,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其实家族这个概念可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只是围绕曾国藩的曾氏家族做了一个小的探讨,有机会可以沿着这个话题深入一下。

总结一下全文,家族的意义,就是——他可以让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时,也不是为了一个人在战斗。

本文由“削寒一言”发布,2017年04月04日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 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 关注并喜欢 。

曾国藩家谱至少有三十本,想要收集可非易事。

曾国藩(1811——1872,派名传豫,乳名宽一,字伯涵、子城,号涤生)

元配:欧阳氏(1816——1874,衡阳人)

如夫人:陈氏(1840——1863,江宁人)

岳父:欧阳凝祉(1784——1869,初名鳌,又名沧溟,字福田)

岳母:邱氏(生长子牧云,字秉栓,次子凌云,字秉钧,长女适曾国藩,次女适彭治官)

子曾纪第(又名桢第,早夭)

子曾纪泽(1839——1890,字吉力刚,号梦瞻)

媳:贺氏(1840——1857,元配,婚后一年难产死,贺长龄女)

刘氏(1841——1903,继配,刘蓉之女。生子女各3人)

子曾纪鸿(1848——1881,字栗诚)

媳:郭氏(1847——1935,名筠,字诵芬,《艺芳馆诗钞》作者,郭沛霖之女)

女曾纪静(1841——?,字孟衡)

女婿袁榆生(字秉桢,湘潭县人,袁漱六之子)

女曾纪耀(1843——1881,字仲坤)

女婿陈松年(1844——1884,字远济,茶陵人,陈源兖岱云子)

女曾纪琛(1844——1912,字凤如)

女婿罗允吉(1846——1888,字兆升,湘乡人,罗泽南子)

女曾纪纯(1846——1881)

女婿郭依永(1845——1869,字刚基,一名立篪,湘阴人,郭嵩焘子)

女曾纪芬(1852——1935,晚号崇德老人)

女婿聂缉槼(1855——1911,字仲芳,衡山人,聂亦峰子)

不一样的曾国藩(125)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 铺张婚事为哪般

奉祖(父)之命躬身修族谱

这种大事,如何不被一向急公好义的曾玉屏的重视呢?

“(二月)初八,与尹光六(医者)下棋,……家庙向无丁祭,陶村族叔议兴祭,每人捐谷二斗……”

晚上, 祖父星冈公认为是件大好事,嘱曾国藩拟出一个章程来供族人遵守 。是夜,曾国藩拟了一个约四百字的捐谷章程。

“(四月)初十,松坡祠未具贺仪,又前年,父亲至此祠送匾,伊言当送钱来家贺,后食言。今又言贺仪待八月送,又前日要余扫墓,情理不顺,余盛气折之,祠内人甚羞愧”。

四月十二日,曾玉屏与国藩父子专门谈了须有心族事才是。又讲了许多急公好义之事。曾国藩深受启发,于是决定与父亲一道趁在籍之际,以翰林院庶吉士身份倡修《曾氏族谱》,而且要大建曾氏宗祠!

如细研《曾国藩全集》之日记篇,则可在其道光十九年四月份及之后的日记中发现多处、多次、多地参加拜祠、扫墓、访问族人到处奔走之记录。让我们一起跟随曾国藩的脚步,看看他大致都做了些什么:

曾国藩属于行动派,一旦订了计划,很快便亲自付诸实施。道光十九年大半年,曾国藩基本都在为筹备赴京城的银两与修谱这两件大事忙乎,为此还远赴衡阳、邵阳、武冈、隆回、新化、蓝田、湘乡、宁乡等曾氏族居地访问,一边调族一边也兼着赚点银两以补贴赴京路费及家用。

其正式全力以赴为修谱之事,严格来说应从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开始的。虽然此前于湘中湘南走访了几月,但多有化缘交友理财等多件杂事,如“在梓门桥与朱尧阶当朱良二田”,曾国藩愤然“辰后带上永丰分司法处禁”等等。直到六月二十四日晚上,才正式在家“与叔父为修谱事清查源流”。二十八日,又“为修谱事约族人同至公屋议清。”

由此,曾国藩倡导大修曾氏族谱的事宜开始进入全力发动阶段。次日便“作书与曾传球、曾希六、曾大启。”到七月初二,又“遣人走衡阳、清泉、耒阳各处”曾氏同宗房室送信,“又遣人走宝庆各宗人处,作书与曾毅然。”

发动大约月余,曾国藩有些着急便坐不住了,“自六月廿二日到家,至是将一月,在家无所事事,悠忽迁延,诚为玩愒。”因考虑到要很快到京城赴任,仅坐家中干等不是办法,于是便于七月二十二日开始启程,“由家走文吉堂”,开始为期三个月的调族之旅。

经江岭、丹家井、牛克祖宗祠,八月十二日,到达宝庆府(邵阳城)。在此,曾国藩有了一次大显同宗情谊之现。十七日 ,了解到宝庆营中一位叫曾国正之同族人,“其父故衡阳,随母至湘乡”,后又流落到宝庆,“余因修谱事 ,踪迹其源流 ,悯其孤苦 ,因教之勤俭忠信 ”,于是专门“复至两营及协镇都督处”,向官员打招呼,望其对此位同宗多加关照。

在宝庆城盘桓五日后,曾国藩冒大雨奔走桃花坪(今隆回县)、走武冈、转洞口高沙,终在九月初五至“邵阳四都”( 经核实,此处所记“邵阳四都”实为今隆回县七江镇的四都河 )。九月初八,曾在高坪峪里的窝山村曾氏祠堂住下。曾在窝山具体所为,日记没有记载。

在宝庆府,曾国藩行经了邵阳县、府城、武冈州、新化县(包括今天的邵东县、邵阳市城区、隆回县、武冈市、洞口县、新化县),拜谒的宗祠有邵阳县牛克祖宗祠、岩公祠、云公祠、书院祠、銎公祠,武冈州的花园曾祠、巷口曾祠、高沙市曾祠、马鞍石曾祠,新化县的窝山曾祠、采莲曾祠、洋溪古塘曾祠、新化城南门曾祠、科头曾祠、官庄曾祠。然后出新化境经过安化蓝田镇(今属涟源),进入到湘乡上里,到杨家滩拜访刘元堂夫子。

在洞口县高沙曾八支祠题写对联:“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另题写匾额:“春风沂水”、”派衍资江”。

九月日记中“由窝山行十二里,至采莲曾祠,路甚崎岖”之记载,就是曾国藩不辞辛苦到高坪峪的窝山村专会族人,调族倡修族谱!

曾国藩高坪峪之行的重点在采莲曾祠。这座祠堂属今隆回县罗洪镇的采莲村。经今隆回县高平镇的窝山村到罗洪镇的采莲,山势逐渐升高,梯田阡陌,山路九曲十八弯,自是给曾国藩留下“甚为崎岖”之印象。但由于窝山与采莲数百年来一直是曾氏族人的聚居地,与双峰曾家上溯数代系出同门,不难理解为何曾会不辞辛苦专程来窝山与采莲走一趟了。

初九日上午,曾国藩到达采莲曾氏祠堂,在那里歇息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当地至今仍留传说曾国藩在当地与童子对对的故事。据一位叫曾昭葵的退休老教师讲述,曾国藩到达时,采莲曾氏宗祠正在修天井。该祠附有一学馆,曾国藩见一学童眉清目秀,聪明乖巧,命为其点火吸烟,并戏谑道:“小弟,汝能对对否?”学童爽快回答:“能。”曾国藩即景出上联:“点火吸水烟,水火既济。”该学童环顾正在修建的天井,悟性顿开 ,随即答曰:“就地修天井 ,天地同流。”曾国藩大为赞赏 ,问其班行,没成想学童反而长曾国藩一辈。曾国藩且感且惭 ,说:“请小叔子善自敬业 ,功名指日可待也。”据说该学童姓曾名嗣旦 ,时年仅九岁。

曾国藩好写对联,每到一处,必留对联等墨宝数付,采莲祠堂概莫能外。据说当年曾国藩曾为采莲曾祠亲笔题写一块大匾,可惜后被当地采莲小学拆做大黑板使用,其上字迹早已荡然无存。而曾国藩当年留宿过的采莲宗祠,如今也仅存破旧主堂一间,其余天井附楼均已被毁。曾后来贵为湘军统帅后,后人为了纪念曾国藩到此一游,专门在祠堂上书写了“国藩第”三个大字。

离开采莲村,曾国藩经孟公过古塘,入新化县城数日,于九月底重回双峰老家。至此,曾国藩的调族之旅终告一段落。

本文看点: 由侯门千金、巡抚夫人一举升格为巨商之母,起居八座,子孙绵继,既贵且富,福寿双全 ​​ 曾纪芬(1852—1942)是晚清名臣曾国藩与原配欧阳夫人所育之么女,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湘乡县荷塘(今双峰县荷叶镇)。跟大多数家庭一样,在曾门七兄妹(长子与五女早夭)当中,作为小女儿的曾纪芬一直备受父母疼爱,呵护有加。因为上面四个姐姐的婚姻都不大幸福,因此在她的终身大事上,双亲颇费了一番心思。 曾纪芬出生时,41岁的曾国藩已经在礼部当了侍郎,她也算是省部级干部子弟了,但却没有丝毫的娇生惯养,依然穿长姐们退下来的衣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琐事,从小就树立了艰苦朴素的好观念。 曾国藩对这位宝贝女儿尽管非常疼爱,但规矩依然很严。 曾纪芬17岁时,江南已经初定,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亲自为「 ”满女”制订每天的「 ”功课单”: 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 巳午刻,访花或绩麻,衣事; 中饭后,做针线刺绣之类,细工; 酉刻,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并且要亲自「 ”验工”:食事每日验一次,衣事三天验一次,细工则五日验一次,粗工每月验一次,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并说:「 ”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缺一不可。” 也许是有鉴于前面四个女儿的婚姻不幸,曾国藩对满女的婚事格外慎重,直到曾纪芬长到18岁,才「 ”动婚姻”。这一次的婚姻由曾老九出面做大媒。这位堂堂侯爷决心要给自己选一个「 ”人品好、学问好、家境好、公婆好、体质好的五好女婿”,选中了衡阳人聂缉椝。 聂氏何许人也聂缉椝guī生于1855年,湖南衡山东乡(即今衡东县)人。字仲芳、仲方,室名心斋,其家族以「 ”三代进士、两世翰林”著称一时。 曾纪芬的婚事,由于曾国藩的染病和相继去世,一直拖到光绪元年九月才举行,这年曾纪芬已经24岁。论门第,聂家与曾国藩一等侯爵、总督、门生部吏故旧半天下相比,自然有天壤之别了。聂家对这门显赫的媳妇,自然是小心侍候,不敢怠慢。曾纪芬秉承父亲的勤俭美德,丝毫不敢表现出千金**的娇纵习惯,相夫教子,侍奉翁姑,和睦亲邻,做得中规中矩。 曾纪芬与聂缉椝 聂缉椝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再加上曾国藩的影响,追随过曾国荃、左宗棠和李翰章(李鸿章的弟弟),一直埋头苦干,勇于任事,经过多方保荐,先从江苏苏松太道的小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后升为浙江按察使,再迁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安徽巡抚、渐江巡抚。由于江浙一带比较富裕,便有人上奏朝廷,说聂缉椝贪污受贿。曾纪芬立即劝说丈夫,让他辞官回乡,这都是受了平常父亲为官谨慎的教导。 在与聂缉椝相依相伴的36年间,曾纪芬先后诞育12名子女,曾纪芬一直记着父亲曾国藩对她讲的话:「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她始终谨记父亲「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谆谆教诲,恪守治家修身的「 ”忍、勤、俭”三字法,日常牢记当年父亲传给他们的「 ”功课单”,贴于内堂,告诫家族内眷严守自省。她的持家之道颇见成效,聂氏一门后继有人,颇多建树,跟她付出的一腔心血密不可分。尤其儿子聂云台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凭着过人的禀赋与勤勉,日渐成为沪上声名显赫的商界巨擘。 聂缉椝于宣统三年(1911)病逝后,曾纪芬便成为聂家实际掌门人和子孙辈的精神领袖。她也由侯门千金、巡抚夫人一举升格为巨商之母,起居八座,子孙绵继,既贵且富,福寿双全。 1934年左右崇德老人北游 上图:1934年左右崇德老人北游,与聂其纯、聂其璞等合影于北京。 前排左起:卓贶来、瞿强立、瞿宣颖、聂其璞、(左五待定)、聂其纯、卓宣谋、卓牟来、瞿昭旗 后排左起:瞿恩宝、张心漪、张心澹、卓湘来、瞿超 进入民国以后,聂家移居上海,在威赛路筑园建屋,聂缉椝已经去世,曾纪芬也已60岁,自号「 ”崇德老人”。她把曾国藩的那套修身养性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起居定时,饮食三餐以素食为主,不饱不饿。饭后一千步,每天睡前温水洗脚,即使是数九寒冬,也把双脚露出被外,不大喜大悲,一直到91岁死时还耳聪目明,神智清楚。 1938年崇德老人寿辰摄于淮海中路1200弄1号聂管臣府中 上图:1938年崇德老人寿辰摄于淮海中路1200弄1号聂管臣府中 左起:聂光琼、聂光坤、瞿超南、卓湘来、聂光琛、聂光锡、聂光昭、聂光明、聂光瑶、张心漪、周霞华、张心澹 前面女孩,(左)聂光珏、(右)聂其纯 ,小名元宝 曾纪芬一直到去世时,每年必恭书曾国藩的「 ”伎求诗”数遍,从一笔一画中,仔细涵濡父亲的德行恩泽,也反映出她为什么叫「 ”崇德老人”的原因。曾纪芬的书法得自父亲的真传,颇见功底。她的书法笔正谨严,骨肉停匀,反映出她居心仁厚,是世上少见的有福之人。 ​曾纪芬晚岁楷书条幅 曾纪芬晚岁楷书条幅「 ”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上图)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从落款「 ”筱堂先生雅属”可知,这件笔力遒劲、棱角分明的手迹乃系曾氏书赠给一位名叫「 ”筱堂”的人士。从「 ”崇德老人时年九十”的署名来推算,书写时间当在她辞世前一年的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目其书风,压根看不出迟暮之色与晦涩之气。 「 ”金石其心 芝兰其室”出自唐代诗人元希声《赠皇甫侍御赴都八首》 其八:金石其心,芝兰其室。言语方间,音徽自溢。肃子风威,严子霜质。赠言岁暮,以保贞吉。「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源于北宋司马光《传家集》:自今天下之士,其务以道德为师,仁义为友,进之于内而让之于外,治之于身而施之于人。​ 曾纪芬直至仙逝,仍坚持挥毫,字字从容,一如其生平为人,循规蹈矩,张弛有度。沧桑岁月赋予其敦厚秉性,家风熏陶成就其严正书风,难怪当时京沪一带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均以能求得「 ”崇德老人”只字片言之墨宝为幸。在他们看来,家中墙壁上能悬挂一幅曾氏书法,那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既讨得了一份体面,更是增添了一份福祉。 崇德老人八十岁诞辰全家福

家族的意义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家族、责任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阴谋论者经常会提起一个话题——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命脉,并且导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