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晋商“船帮”的兴起 最后是如何消失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明清晋商“船帮”的兴起 最后是如何消失的,第1张

明清晋商曾创造了“纵横欧亚一万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晋商发展到清代,先后建立了三座丰碑:“船帮”、“驼帮”和“票帮”。其中的“船帮”是从事对日本贸易的商帮,因用船作为交通工具故名。当年与日本贸易主要是用中国的瓷器、丝绸、文房四宝等与日本交换铜。这种贸易据《东倭考》记载,“大抵内地价一,至倭可得五;及回货,则又以一得二”。晋商“船帮”以山西省介休县范氏家族为主要代表。

介休范氏

范氏以范毓宾时代最盛。范毓宾祖父范永斗,明末时贸易张家口,进出辽东,通过暗中与后金政权进行贸易发家,清朝建立后被册封为八大“皇商”之一。

铜钱危机

清朝前期,中国铜的产地主要在云南,称“滇铜”。随着经济发展,大清国的货币供应严重滞后,需要大量铜钱。而国内铜矿产量,一时难以满足需求。货币的紧缺,导致物价的上扬,铜钱升值高达30%以上,已经成为影响维稳大局的不安定因素。大力进口铜,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因此清政府遂行“滇洋并举”之策,从东邻之日本著名的铜产地长崎进口一定数量的铜斤,时称“洋铜”,以为补充。到康熙时,国内铜斤严重短缺,因此朝廷允准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当时称办理这种业务的人为“洋铜商”。

“船帮”的兴起

以介休范氏为代表的晋商,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主动找到了政府,要求承揽这项业务。当时,由于从事对日洋铜贸易获利丰厚。范氏利用优厚条件和特权使采购日本铜的业务改归皇商垄断。

晋商的“船帮”,自此形成。其船队便开始漂洋过海,赴日经营,前前后后从事对日贩铜贸易长达近七十年。而范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船帮拥有十五艘左右,仅范家就有六七艘,往返于长江口和日本长崎之间,在对日贩铜贸易中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独占一半以上的进口量,获利极为巨大。

成也洋铜,败也洋铜

由于在中国的巨量采购下,日本铜矿供应无法维系,日本政府下令限制中国的采购,并规定每年出口不得超过三百万斤。范氏“船帮”,在日的交易周期被迫拉长、成本加大。起初只是利润急剧减少,再后来出现了亏损至此,进口日本铜已经成为亏本生意。但是,清朝政府拒绝了范氏退出洋铜贸易的要求,范氏被迫继续从政府接受贷款,维持亏本生意,终至元气大伤,破产抄家而结束。

导语 相比于同时期的西方,清朝时期的中国商业活动确实较不活跃。由于一直以来秉持的抑商政策,中国一直都没有出现巨型垄断商业组织,较大的商家也都被朝廷收编而为朝廷服务。然而就是在这样较为压抑的商业环境之下,中国依旧出现了势力庞大极尽繁华的商业家族,甚至被称为当时东方的「 ”华尔街”。 在清一代,南方徽商北方晋商垄断全国商业的情况并没有改变,八大皇商更是将商人的地位相较于之前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而作为八大皇商之首的山西范家,不仅财富远远超过其他商家,地位也凌驾于他们之上。可以说,晋商范家就是当时中国商业领域中最尊贵的家族。而范家也成为唯一被写入清史稿的家族,其地位尊贵可见一斑。 然而,范家为什么能够延续多年而不败亡呢?为什么一个势力如此之大的家族能够在王朝之下安然无恙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 ”皇商之首”——山西范家的前世今生 要说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朝代哪一个家族最会经商,这个可能真的没有定论。然而如果说哪一个商业家族延续的时间最长,那无疑是山西范家莫属。早在明朝初年,范家就开始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了。而传至明末清初之时,已经传到了第八代家主范永斗的手里。在范永斗的苦心经营之下,范家逐渐成为了张家口一带的著名富商,并打出了自己诚信立业的牌子与口碑。 然而,在当时明末清初风云诡谲的局势中,所有的人都面临着被重新洗牌的可能,范家也不例外。当时的后金正和明朝处于敌对关系,而明朝对后金实行了严格的贸易封锁。在封锁贸易的打击之下,后金几乎所有的物资都只能从张家口这个接壤蒙古的边境贸易城市来获取。 商人敏锐的嗅觉让他们察觉到了大明在这场战争中极度不利的地位,选边站几乎成了必然的选择。而范家,恰恰在这个时候选择了与后金贸易,向关外输送各种物资。一起输送物资的还有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这八家商号向后金输送了大量物资。 于是,等后金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也就因为有功而重重的受到了封赏,被封为「 ”八大皇商”,进行各处买卖经营。而范家更是因为贡献最大而被封为皇商之首,尊贵无比。自此,范家开始作为皇商之首,领衔山西乃至全国各商行,持续数百年而不衰落,直到清朝后期之时才衰败消亡。 然而作为一个商业家族,能够繁盛数百年也足够让人乍舌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范家大院也成为了文物保护单位,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够领略当年范家的风采。 繁盛的背后——范家何以长盛不衰? 1:叛明助清,为清朝立下奇功,获得商业特权保护伞 按照今天来说,范家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大的带路党,汉族王朝的叛徒。正是在范家联通几家商户的帮助下,后金才顺利的挺过了贸易封锁的难关,顺利获得了紧缺的战略资源。在当时明政府的大力封锁之下,后金一度濒临崩溃。毕竟后金所处地区物资短缺,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战争。 而在长期的贸易关系中,努尔哈赤已经和晋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再加上威逼利诱与内部分化妥协,最后晋商八大商户全都选择了与后金进行合作,将内地的盐、铁、铜等生活物资与军事物资输入到关外。虽然是间接贸易,但是却极大的帮助了后金的军事战争。 因此当后金入主中原之后,投桃报李,便也对当时的八家商户进行封赏。顺治帝在紫禁城设宴款待他们,并赐给服饰。顺治还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商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于是,顺治帝便将他们封为「 ”皇商”。政权初建时,满人对汉人极端不信任,在商业上只肯依赖和扶持与自己有特别关系的人,因此八大皇商便有了无可比拟的特权与便利,在与其他商业对手的竞争中无往不利。 正是因为有对清朝先天的巨大功劳,拥有了在商业上无法比拟的特权,因此,每每范家产业遭到强劲的对手之时,或者生意遭到危机的时候,皇商的特权与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都会顺利帮助范家。范永斗等晋商被民间视作大汉奸,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然而谁都可以反清复明,但是晋商们不会,因此清廷十分放心将经济大权交给他们,然而,虽然名声很臭,但是也正是这种经济大权掌握在了范家的手里,才能让他们有恃无恐,面对其他商业方面的挑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在商业上面长时间的霸主地位。 2:以退为进,笼络朝廷,进军仕途,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保护伞 虽然范家在经济上面获得了清廷特许的经济特权,然而历史上先许下荣华富贵后赶尽杀绝的先例也不在少数。功臣富贵与丹书铁券也不可能保你万事无忧,更何况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肯定会引起朝廷进一步的忌惮。然而范家既然能在数次大洗牌的格局之时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又岂会在这一方面没有防备呢?范家的防备措施很简单,就是尽全力进军仕途,在获得朝廷的经济特权的同时努力获得政治特权,同时在面对朝廷的时候绝不贪婪留人口实,反而屡次主动吃亏返馈清廷。 然而清廷对于商业大族进入仕途也是足够警惕,绝不松口。范家想要进军仕途的道路并不平坦。而缺口的打开则是出现在范永斗的孙子范毓上。范毓为人大度,城府颇深并且素有谋略,然而凡事都以大局为重。 康熙五十九年,准噶尔部再次叛乱,清政府急派重兵征讨。当时由于路途遥远,且多经沙漠地带,运送军粮成了一个突出的困难。范毓得知此情后,根据自己从小随父在塞外经商,熟悉道路的有利条件,认真核计,自愿以低于朝廷运粮1/3的费用运送军粮,康熙闻奏,立即批准。 从此,到乾隆年间,他们多次「 ”力任挽输,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所运军粮都是「 ”克期必至”。范氏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都自己扛了下来,最终顺利帮助清廷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帮助清廷节约了上亿两白银。而此件大功,自此也打开了范氏进军仕途的道路。 雍正七年,清廷赐范毓职太仆寺卿,用二品服。自此,范家正式进入巅峰时期,仕途与商场,都一时风头无两。范家子弟不是为官就是经商,而进入政府的范家子弟就充当了范家完美的政治势力保护伞。正是在政治与商场这两条船上都踩的稳,范家才能在这之后面对斗争与风浪的时候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自此,有了经济与政治两个方面无与伦比的特权之后的范家,对内重视发展子孙教育培养人才,打压其他商业竞争对手,联合其他皇商形成利益集团。并尽量在朝廷面前放低姿态,努力避免引起朝廷的警惕,不落人口实。 正是在这样稳扎稳打的政策的推进之下,百余年之间,范家成为了这片大地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范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持久、最繁盛的商业集团。 结语 「 ”东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创造了属于东方的当时的「 ”华尔街”,他们的家族繁荣昌盛了数百年,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平衡权术登峰造极,这也是他们能够长盛不衰的背后的秘密。然而所有的繁华都终将谢幕,范家也不例外,他们最终还是走向了衰亡。 在范家最繁荣的时候,清朝把当时最肥的一块肥肉——对日本开始铜料贸易赏给了范家。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范家最后的败亡也恰恰是因为这一块的贸易。一开始的时候,铜料贸易确实给范家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财富。然而,随着后期日本铜料价格越来越高,这一项专营世袭的业务居然成了范家亏损的无底洞。 乾隆四十六年时,范氏累计欠户部330万两白银无力偿还。乾隆四十八年,范氏被满门抄斩,家产充公,显赫一时的范氏就此衰败,令人唏嘘不已。就算平衡之术已经操作的如此完美,却也敌不过命运的巧合,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范家因果轮回的定数,就像几百年前他们也因为一个不起眼的举动灭了大明一样。 不管怎么说,范家还是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商业家族,其繁荣昌盛了数百年之久,也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供我们回味评述。 参考文献: 1:《晋商兴衰史》————张正明、张舒 2:《政商关系视阈下的晋商兴衰与权力经济》——王帅 3:《清史稿》————————赵尔巽

        文/范伟平

根据桐庐县瑶琳镇范家村范顺陆保存的《分阳范氏家谱》记载:“分阳范氏家族自明景泰元年(1450),从兰溪村迁居分水五管潘岭脚罗家畈。始祖:范荣,字式玉,行崇一。系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陶朱)、北宋名臣范仲淹后裔。第二世范澳迁卜善村(百岁里范家),范清迁安乐村(百岁外范家),第八世孙范有社赘居马雪塔,第十四世孙范荣贵迁桐邑大奇,荣富迁潘村(瑶琳镇),第十五世孙范生富迁潘畈(钟山乡),尚球迁何宋(瑶琳镇)。”又据浙江丽水青田县章村乡陈山头村《范氏家谱》记载,他们村范氏家族的祖先是明朝的时候从分水迁居青田县的,系范仲淹后裔。近代青田范仲淹后裔迁居建德,在建德也有了范仲淹后裔。

  在古代分水县被称为分阳,明代范仲淹后裔分布在分水县管辖的瑶琳镇范家村以及分水镇的外范村、富源村的范家坞等地。目前从保存下来的《分阳范氏家谱》来看,桐庐境内的光祖堂、光裕堂,善庆堂等分支均为范仲淹后裔。

      在分阳范家代代相传一个故事,相传范仲淹后裔范荣从兰溪定居分水五管潘岭脚罗家畈后,他的妻子一连生了六七个女儿,一直不见男丁,这可急坏了范荣。范荣于是到分水镇蠡湖村范家走范家宗亲,经过蠡湖村范家的同意,把范蠡后裔的男丁抱给了范荣做儿子,自从抱养了范蠡后裔的男丁以后,范荣的妻子终于生了一个男丁。这个从蠡湖村抱养的儿子就叫范澳,他就是范蠡的后裔,对于范荣来说,这个儿子是“大门外”的儿子,他后来迁居在百岁里范家定居,他的后裔堂名改成了光祖堂;这个范荣自己生的儿子名字叫范清,这个儿子是“大门内”的儿子,他后来迁居在百岁外范家,他的后裔堂名改成了光裕堂。所以说,范蠡后裔和范仲淹后裔在桐庐相互融合成了一家人,但堂名还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分阳范氏分两班人马:一班是光祖堂,这班人是范蠡的后裔,第二班的堂名是光裕堂,这班人是范仲淹的后裔。但无论是范蠡后裔还是范仲淹后裔,他们相互融合成自己人了。由于百岁范家在深山老林里,过去交通不便,清代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范家人躲过了一劫,所以直到今天,光裕堂和光祖堂后裔各半,人数不分上下。但对于分水镇外范村来说,这里以前也有光裕堂和光祖堂,但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只剩光裕堂后裔,光祖堂后裔和其他堂名后裔已经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被“长毛”杀光了。我们这里也看到了范家在百岁也好还是在分水也好,均分成外范家与里范家两个自然村,在兰溪的范家村也是这样,一个外范家一个里范家,也许这就是范仲淹后裔取村名的共同特点吧!

      目前瑶琳镇范家村还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呢!相传明朝时期范荣是一个地理风水先生,他落户分水五管潘岭脚罗家畈以后,他走到范家村发现范家是一个风水宝地,于是安排两个儿子分别占领外范家和里范家,在范家村有一个巨大的石笋,在石笋的平顶上竟然有一个棋盘,传说每天晚上两个“神仙”就会准时来这里走象棋,按照当时的说法,只要定居这两个地方,这里将来是出将相的地方。当时范荣和桐庐的姚天官(1414--1473)正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由于姚天官是桐庐人,父亲在他还是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姚天官七八岁的时候,他的母亲改嫁给了江西人,随后他也随母亲去了江西。由于姚天官不是亲生儿子,当然受尽了后父的冷遇,包括江西那边的孩子也都欺负他。姚天官读书非常发奋,终于有了出头之日,最后当上了明代的宰相,所以姚天官对江西没有归属感。在姚天官母亲做八十大寿的时候,姚天官才抽出时间回江西一趟准备给母亲做寿。姚天官回家的时候竟然不按照常规出牌,穿了一件旧衣服回家,没想到在家门口被当地官员拦着不让进家门,姚天官于是拿出皇帝写的对联,当地官员一看上面的官印竟是当朝皇帝的官印,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姚天官,当地官员于是全部过来朝拜姚天官。给母亲做完八十大寿以后,姚天官回到了朝廷,皇帝想问问当地官员对姚天官的态度,结果姚天官一句话也不说,把头摇了一摇,结果皇帝认为江西官员是对他的不满,于是下命令把江西对朝廷有意见的官员抓了起来,后来竟造成了冤案,江西官员被冤杀掉一大半。如今现在还流传一句顺口溜:“姚天官把头摇一摇,江西杀掉大半朝。”这对江西的官场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于是大批的江西地理先生纷纷来浙江破坏浙江的风水。有一天一个江西地理先生来到百岁外范家,发现这山顶上的巨大石笋,他一看这里将会出一对将相,将来会对江西的官场构成威胁,于是想法破坏范家的风水。这石笋附近的山想种点庄家,什么都种不起来,今天劈山了,明天就杂草长绿了。当范家人把这件事告诉风水先生时,风水先生说:“杀一条狗,杀一只鸡,沿着石笋山脚拖狗和鸡,这里就能种庄家。”于是范家人请风水先生杀了一条狗和一只鸡,沿着石笋山脚一路拖,当天就乌云黑地下起了磅礴大雨,没多久一声巨雷就把石笋劈成两段,倒下的一段就插在后山中树立着。这时里范家有一个13岁的小孩,力大无比,他正在赶一只小牛过河,由于河水猛涨,他于是背起小牛过河,没想到一脚走滑,被大水冲走消失的无影无踪,据说范家的风水就这样被江西地理先生给破坏了。这当然是传说,当天也许真的发生了石笋被雷公所击倒,小孩背牛被大水冲走这一历史事实,但这一事件被后人传成了一段神话故事。

      到了清朝,范家人崇尚武术,咸丰八年,分水县外范村里范家的范启煜成了清代分水县最后一位武举人。据范家人口头相传,他的两个儿子范少成与范少强均是武术大师。太平天国运动,分水县组织了以范启煜为首领的地方团练,分水县地方政府搬到了外范村金桥坞,他们父子兵保护分水县地方政府三年时间,最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失手,整个分水县城存活的人只有六人,外范村只存活五人,合村乡存活7人。到目前为止,范家父子兵抗击长毛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到了1949年解放以后,瑶琳镇范家出了一个中国导弹专家,她就是范仲淹后裔范莘,家里小名叫范爱美。改革开发以后,分水镇外范村范华胜和范华勇两兄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螺钉厂和钢构以及房地产上开创了一片新天地,资产上亿元。

      据清代光绪《分水县志》后记记载:“分水范家为清白家风。”范家的规矩是很严的,我们从小不要不拿别人的东西。家父范传贵就是我们的榜样,他当了18年的生产队队长,不贪不拿集体的一分钱,上级组织要发给他个人奖品,他坚决不收,他常常公而忘私,严格要求自己,大公无私,为群众办事说道做到。范仲淹后裔的范家家风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在范家人后代得到传承。本人在2009年开始,为家乡老百姓卖青笋难问题出谋划策,自己出钱连续举办了六届“怡合青笋宴”活动,后来这一活动被分水镇政府接管,到今年第十届“怡合青笋宴”活动的成功举办,老百姓家里的青笋干不出家门就被销售一空。在我的努力之下,我的老家里范家,已经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敬老活动,过年的时候,全体村民吃一餐团圆饭,六十周岁的老人发一个红包,这一活动辐射到整个外范村,外范村各个自然村都先后开展了敬老活动。作为范仲淹后裔,我们要传承好范仲淹的精神文化,宣传好范仲淹精神,做范仲淹后裔的模范榜样,为社会贡献我们范家人的力量!

在离桐庐县分水镇百岁坊10里路程的“里范家”范氏家族就是范蠡和西施的后代,范家人口头一直流传着这个美丽的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由于范氏家谱在文革时也被毁,百岁坊老人何铸一生从事收集研究范蠡和西施散落在民间的资料,走访范蠡和西施所走过的路,为破解千古之谜作出自己的贡献。走访的第一站就是里范家,范氏老辈人告诉了他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清代分水武举的儿子范少成与范少强两兄弟为了把蠡湖村从徐家人手里夺回来,官司一直打到杭州清知府。范少成请了许多人把各朝《范氏家谱》从里范家一直挑到杭州,范少成出示了家谱证据,终于打赢了官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范蠡和西施定居在蠡湖村以后,范蠡后代一直在蠡湖村繁衍生息。到了明代,徐达宰相的后代却利用手中的权力霸占了蠡湖村。范氏家族人员被迫到了今分水镇外范村的外范家、里范家、孝子堂三个自然村定居。范家和徐家从明朝起就成了世仇,各个朝代范家人都与徐家人在打官司,直到清代(洪秀全造反)时才打赢官司。家谱记载,范蠡开的渠道叫范渠,范蠡养鱼的水塘叫蠡湖,范蠡开垦的田地叫范畈,范蠡的坟墓叫将军墓,西施坟在圭峰山脚坐东朝西……。那么范家打赢官司为何又没有移居回蠡湖村呢?原来范家人正准备回蠡湖村居住时发生了“长毛造反”,范少成奉命带领清军在百岁坊进行围剿。范少成率领的民团与“长毛”血战三天三夜,由于寡不敌众被迫从百岁坊退守在汤家畈(孝子堂与外范家之间的一个自然村)。最终清军全军覆没,范少成跳塘自尽,“长毛”把范少成剁成肉酱,撒在水塘里。“长毛”对范家进行了报复性的屠杀,外范家只有一个16岁的少年跑到淳安才幸免于难,里范家由于山高路远大多数年轻人都跑到高山上躲了起来,而孝子堂全村都被杀光。由于经过长毛造反,范氏人员所剩不多,最终还是没有到蠡湖村定居。由于范少成没有儿子,清政府命里范家范柏荣为少成之子,由清政府抚养成人。范柏荣就是孝子堂范先贵、范先华、范先进的父亲,范先贵于1987年去世。

范姓始祖显赫 左右早期政治

这一个辉煌的钜族著姓,有一个比许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关于范姓的姓源,根据《姓纂》的记载是这样的:“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

由此可见,范氏的始祖,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诸代,都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不久被周宣王所灭,当时杜伯的儿子就跑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改姓为士,传到他的曾孙士会的时候,做了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于是,士会的子孙也按照当时“以邑为氏”的习惯,统统姓了范,而一直繁衍到现在。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更已显赫万分,自士会以后,范武子、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钜族之一。

2000多年以前就发迹于晋国的范氏,后来是高平的望族,古时的高平,就是现在山西省的高平县,位置在晋城县的北面。换言之,以后各地的范姓人家,有很多都是发源于山西,跟山西的范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卧薪尝胆, 勾践复国”中的范蠡,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范蠡的更难能可贵之处,是他的懂得急流勇退。据传,勾践复国之后,把范蠡高封为上将军,可是他却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并且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与同患难,而难同安乐,所以毅然辞去高官厚俸,乘舟浮海以行,而且从此未返越国。

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功成身退之后,据说是改名换姓历游齐、陶等地,后来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结果却变成了巨富,自号为陶朱公。他的一生,真可以说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了。

你好!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清晋商“船帮”的兴起 最后是如何消失的

明清晋商曾创造了“纵横欧亚一万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晋商发展到清代,先后建立了三座丰碑:“船帮”、“驼帮”和“票帮”。其中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