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姓家谱
程姓家谱
百科名片
程姓家谱历代多由程姓族人修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程姓谱书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同样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
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曾经修撰程氏家谱。到了西汉元帝时期。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姓较早的谱牒。三国时期程昱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晋室南迁以后,在江南有所谓;《百家谱》,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宋代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近年来,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图书馆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
编辑本段家谱主要内容
概述
现存的程氏谱书从名称上看,有家乘、宗谱、家谱、族谱、支谱、会谱、纂谱、信谱、世谱、统谱、谱略、世系谱、源流谱、人物志、故里志等。名称中多包含郡望县邑、门派及先祖号谥,以与其他谱书相区别,有的还加有——“续编”、“续修”等字样。 程姓谱书尽管繁简有别,但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序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两种。 自序为修谱人自写,他序多让当地的地方官或社会名流撰写。序言一般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阐述自始祖以来派系分衍和播迁的状况。 2、说明以往历次修撰谱书的情况。有的序言还包括修谱凡例,原因、目的以及工作的艰辛。至于他人撰写的序言,在上述内容以外,往往有对谱主家族的赞美和希望等言辞。
例言
例言就是谱书的发凡起例。它对该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术语的使用、行文格式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家族世系
世系部分一般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再详述各支派的人物与事迹。它不但记载有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门派和辈分。
家族法规等
家族法规是用来约束所有家族成员言行的规制条款。族长用它来管理族人,养成一种家族风尚。 先祖的嘉言美行和辉煌业绩,多采用传记或像赞的形式书写。凡是本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贞可旌、学问可称、文章可赞、功绩可述的,都要为他立传作记,以勉励后人。 家族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既包括官府对该家族及其成员的嘉奖和褒扬,如诰命、诏谕等;也包括家庭成员的语录、著作节选等。这些都是本家族成员引以为荣耀的,因而在谱书中多有反映。
编辑本段程姓家谱文献目录
《河南上程谱》
洛阳上程聚(今河南洛阳、偃师交界处)是商周时期程国所在地,也是程氏得姓之地。西晋时程咸被封为上程侯,东晋初年裔孙程元谭迁居新安(今安徽黄山市一带地方),开程氏重要门派。《河南上程谱》记述程氏世系,从程元谭一直上溯到黄帝,对于探讨程氏在西晋以前的得氏、世系、迁徙、分布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河南先公伊川家谱》
《河南先公伊川家谱》又名《程伊川谱》原为一卷,南宋程晟修撰。程晟是程颐(号伊川)的孙子,很有才学。此谱后人又加以续修,如程拟璋曾修《伊川支谱》。著名理学家朱熹为此谱作序,写道:“今阅程氏谱牒,上溯姓氏之原,下追继述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对这部谱书的内容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安程氏统宗世谱》
全书二十卷,又有《谱辨》一卷,《附录墓图》二卷,《旧序》一卷。明代程敏政修撰。程敏政是安徽休宁人,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是一位著名学者,著述颇多。这部谱书所载世系从东晋程元谭起,一直延续到明代。此谱清代不断有人续修翻刻。现存的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印的由程士培纂修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三十二卷,共四册, 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版,仍为四册,二十一卷,首一卷;又有程之康重修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卷,乾隆年间刻本,共四册。
《河南程氏正宗世谱》
明代程宗孟修纂。程宗孟字仰川,河南嵩县人。程颐二十代嫡孙,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编写《二程故里志》。这部谱书在隆庆六年(1572年)修成。谱书前有他写的自序称修撰缘由为:《河南先公伊川谱》《新安统宗谱》和《河南上程谱》“谱不同帙而派不相连”,“吾深为惧焉,遂联三合一,照依旧规次第编录”,使“上有所统”,“下有所宗”。此谱落成,“不惟见吾程氏正派流长之盛,且俾伪者不得以;肆其乱焉”。就是说,这部谱书将以前比较;重要的三部家谱合一,按照统一的体例修纂,使河南程氏从得姓一直到明末的世系井然有序。它也涉及新安程氏和中山程氏;部分世系。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谱;清代又有程延祀和程佳墦、程圭璋和程拟;璋、程步月和程敬道等多次修续订正,清光绪三十二年(土906年)刻印的由程步月等纂修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河南嵩县两程故里藏版)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程姓字辈
据伊洛地区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记载,程氏世系从程颐的十三世孙程子中开始,排列了三十二个辈字: “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铭。毓秀光远,相远大干。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订的河南《太隶程氏族谱》中列入辈序二十字: “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庆逢致泰。” 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从始祖程吹四十三世开始,编定了五言辈字歌: “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 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 “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湖北仙桃、天门、洪湖一带程氏辈分: “忠厚传家远,诗书衍庆长。果克从斯语,定贤德荣昌” 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选字取名时,不至于感到以上“正行辈字”不足或有忌讳、拗口等情况,又确定了四十个辈字,称为“副行辈字”,和上面所说的四十个“正行辈字”一一对应,如果正行辈字不合适,可以取“副行辈字”。这四十个副行辈字是: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宗族观念的淡漠,人们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辈字规定。因此,从现在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难以知道他的辈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的辈字也不统一。
希望能帮到你啊
(来源网络:王拽)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古槐后裔姓氏表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 “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迁徙外地的移民们在异地他乡开始重新生根发芽。一份资料中,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亿中国人,包括500多个姓氏, 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所《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家谱》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阳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1、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2、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3、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4、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5、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6、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7、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8、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9、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10、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安徽程氏家谱
■数量排行
程姓排行:程姓分布广泛,全国程姓总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7%,在中国五十个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东等省,这五个省的程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程姓人口的60%。
■程姓起源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风姓,以国为姓,是重和黎的后裔。重、黎是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的人物。他的后裔伯符(一作乔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国。古程国的地望在汉晋时期的洛阳上程聚,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洛阳和偃师交界处。程国的居民以国名为氏,于是就产生了程氏。程氏得氏之前的远祖,黄帝时有风后,颛顼时有重、黎,舜、禹时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时期。
2、以地名为姓。传说,周宣王之时,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后又因攻占徐方(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也有人说在今洛阳市东),他的子孙有一部分人以地为姓,称程姓。
3、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据资料记载,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于伯符向周王敬献“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这“三异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程姓。实则伯符是重和黎的后代。
4、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其后裔以邑为姓,称程姓。
5、别的民族和姓氏改为程姓。
■程姓迁徙史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晋国是西周王室的同姓国,春秋时期发展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国土以今山西省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陕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孙子中有个程季。他的儿子程郑,为人品行端正,又敢于直言极谏,得到晋悼公的赏识,被任命为乘马御,后来升任下军副统帅,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权臣栾书、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无道的晋厉公,成为哄动一时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于程,以邑为氏,这是程姓人群的一个源头。虽然它不是程氏最早的源头,但毕竟壮大了程姓的队伍。西周灭亡后,部分程姓先民迁居晋国,以后又有苟氏、智氏人改姓程氏,于是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程姓先民的主要聚居地。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魏、韩、赵三家晋升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晋国宣告灭亡。随着赵国迁都邯郸,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原来生活在晋国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迁到黄河南北的新郑、大梁和邯郸居住,这是程氏的又一次较大的迁徙。
因为程婴拥立赵氏孤儿,对赵家有恩德,所以赵氏立为诸侯并迁都邯郸时,程婴的后代也随之东迁,到邯郸附近原来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汉代的广乎)居住。程姓人群在这一地区不断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派。
除了赵、魏、韩三国乏外;在关中地区的秦国也生活着不少程姓先民。他们是西周宣王时期程伯休父徙封咸阳附近的程邑后,在那里繁衍起来的。这一支程姓先民,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先民的足迹,也到达了山东的鲁国(今山东西南)。鲁国有个程郑,是有名的富豪,以善于冶金铸造闻名。
到了战国时期,在黄河中下游乎原,在关中地区,都程姓人群居住。程式逐渐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有影响的姓氏之一。
秦汉时期,程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衍和发展,并且已有程姓人口迁入今四川、浙江和江西。这一时期在河南洛阳形成了一大郡望,在河北的广平形成了一大望族。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关东六国,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在陈胜起兵反秦和楚汉战争之后,建立了汉王朝。西汉和东汉共延续四百年之久。秦汉时期程姓先民开始播迁到长江流域。留居中原的程姓先民中,也有不少人遭遇风云际会,建立了丰功伟业。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实行有组织的迁民。关东六国的豪门右族大多被迫离开故土,到异地安家落户。汉朝派将士开拓边疆,实行屯田,内地一些士兵和民众也随之到边地生活。程姓先民就在这时开始迁徙到长江流域,在那里建设新的家园。以冶金铸造为业的鲁国豪富程郑,在秦朝建立以后,被强行迁到蜀郡的临邛,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邛邾县。
有个名叫程林的人,秦朝时从中原地区迁居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他精通酿酒技艺,酿造的酒味道佳美。他开办—了一个酿酒作坊,生产醇酒。当地还有一个姓乌名巾的人也善于酿酒,于是这个地方就成了著名的酒乡。人们为了纪念乌巾和程林二人,就将这个县取名乌程。古代的乌;程县就在今天的浙江吴兴县南。
魏晋时,程姓大举南迁,主要迁往安徽、江苏,后再迁居湖南、江西。这一时期,程姓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宁夏、甘肃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安定郡。
南朝宋时,抱罕(今甘肃省临夏)人程道养流入巴蜀地区,被当地人尊奉为蜀王。齐时,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位乡贤,就是程曼。他的家族可能是西晋永嘉之乱时南迁的。程曼德高望重,不务仕宦。乡人发生纠纷,不去找官府,而找他评判是非。人们为纪念他,称他所在乡为“义化”,所在县以“程乡”命名,就是今天的广东梅州。程曼遂为岭南梅州程氏的始祖。
隋唐五代时期,程姓人群由于多种原因,背井离乡,迁徙到其他地区居住,从而使程姓在全国的分布更为广泛。南朝陈末年,歙州新安郡(今安徽歙县)有程姓人士北迁中山(今河北省定县)。隋末又有人北迁洛阳。五代时期又有程秀,从歙州北迁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程姓先民在魏晋战乱时从中原南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又有人回迁到故地居住。
隋朝程乡(今广东省梅州)人程彬,是乡贤程畋的次子,学问博洽,曾担任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太守,父亲死后弃宫不做,到攸邑(今湖南攸县)隐居,子孙遂在此安家落户。郴州兴宁(今广东省兴宁西北)有程江,又称程乡溪,注入耒水,又有程公山。此地山水都以程字命名,是程姓人集中居住的地区。由于隋唐五代时期的频繁迁徙,程姓先民在祖国东南、西南、西北边疆地区都有分布,而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分布则更为密集。
隋唐五代时期,在少数民族中开始出现程姓。五代十国时,回族人群中已有程姓。
宋元时期程姓先民继续迁徙繁衍,足迹渐布于全国各地,继续建功立业,或俯拾青紫,封爵公侯,或钻研学艺,著书立说,传授知识。他们从不同方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以学术方面的贡献最大。其中尤以开创洛学的程颢、程颐兄弟声名为最著。
宋元时期战争较为频繁,程姓先民为躲避战乱,多背井离乡,移居外地。也有的程姓士人外出做官,就举家迁往任所。
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一些程姓先民从各地迁居开封和洛阳,河南地区程氏复兴。北魏时期从洛阳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的程氏后裔,有一部分人在宋金时期返回故土。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人程羽,举家迁往关中地区的醴泉(今陕西省礼泉),北宋初任醴泉县令、成都知府。后来升兵部侍郎,在京城得赐第宅,家族迁居开封泰宁坊。他的孙子程垧,将祖父迁葬于洛阳南的伊川,全家也从开封搬迁到洛阳。家族成员世代任官,河南程氏成为程姓的显赫宗族。
后来,金兵和元军陆续南下,北宋灭亡, 中原地区的程姓先民又有不少人南迁江淮地区。河南程氏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程端懿,在吴门(今江苏省吴县)安家落户。程颐的长子程端中在六安(今属安徽省)殉难,次子程端辅携子孙迁居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程端彦则举家徙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子孙在黄山、长江之间生息繁衍。河南程氏的南迁开吴县程氏支派和池州程氏支派。程仿浩又从池州迁至湖北孝感。
南宋绍兴年间(113l-1162年)河南洛阳人程佑之流寓桂林,死后就埋葬在那里。子孙在当地居住,广西地区也有程氏人群的足迹。应天宁陵(今属河南省)人程迥带领家口迁往绍兴余姚(今属浙江省),开浙东—程氏一派。宋代有程迈,史称黔(贵州省简称)人,官至显谟阁直学士,可见贵州在当时也有程姓人群存在。元朝在今贵阳设置了小程番长官司,当地少数民族中也存在着程姓人群。
元代国家又获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从池州归业洛阳,守先祖坟茔。他的子孙后来分迁河南东部的太康、夏邑和山东的荷泽、单县等地。元末,英山(今属湖北省)人程希哲为躲避战乱,迁居孝感(今属湖北省),成为“义门”。
元朝末年,程姓南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程文智因官入闽,为开闽始祖。其弟程文惠居漳浦。程文惠之后程渠爵自漳浦梁山迁居诏安后门山,是为诏安始祖。之后再迁入广东等地。
明清时期程姓迅速繁衍,人口大增,继续迁徙,分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各省,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程姓人群存在。而在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安徽、江苏、四川、河北、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地居住更为密集,形成了许多门派。由于程朱理学在思想学术领域的一尊地位,河南和徽州等地的程姓也享有许多殊荣。
明清时期,朝廷和地方政府曾经进行过一些有组织的迁民,将人口密集地区的部分百姓迁徒到由于战乱或灾荒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以利于发展生产,增加税收,并保障人民生活。例如山西向河南等地的移民,“湖广填四川”。部分程姓士人也被迁徙到其他地区建设家园。此外,还有一些程姓家族,因为各种原因, 自愿或被迫离;开家乡,到异地谋生。例如休宁(今属安徽)人程信在明初谪戍河间(今属河北省),就在那里安家落户。这种迁徙的结果,形成了许多新的门派,使程姓人群的分布更为广泛。
河南程氏在明清时代,由于家族繁衍,人口增多,进行了频繁的迁徙。河南伊洛地区程氏因为出现了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被称为程姓正宗。程德用是程颐的九世孙。他的次子程绍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山东单县,三子敬祖,迁河南夏邑程大庄。程颐的十八代孙程世守,迁居河南上蔡,十九世孙程心圣,迁居山东单县程楼,二十世孙程宗昌,明末躲避战乱,流移河朔,家乡安定后,又返回故里。由此可见明清时代程氏名门巨族子孙迁徙之一斑。
明清时期,在满族、回族和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中,也都有程姓人群。例如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贵州少数民族酋长程受归附朝廷。清代人程民,就是满洲镶红黄旗人。他的父亲劳萨,曾在朝廷任议政大臣。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的回民中,也有一些程姓人。这一时期,又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们改姓程氏,加入了程姓人群。根据明代的《华容县志》记载,华容(今属湖南省)人程万里,天顺丁丑年(工457年)考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先世本姓陈,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义之门。他的曾祖陈安泰,元朝时任荆州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总管,携家带口迁居荆州。明初洪武年问,祖父克让从荆州迁居华容,改姓程氏。
到了清代,由于程姓人群的不断繁衍和播迁,边疆地区都已有程姓士人居住。如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景东人程含章,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河南布政使,官至上部侍郎。福建莆田县有程拱辰,曾安察云南。而在我国腹地,则形成了许多支派。据有关文献记载,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十八派,山西十二派,陕西四派,山东两派,安徽三派,江西两派,浙江三派。这种;记载并不完全,还有不少省区的程氏支派有所遗漏。
河南省程氏分为十八派,即以程秀为始祖的济源王屋派,以程世汉为始祖的济源南城派,以程世和为始祖的济源金鹅派,以程延敬为始祖的孟县派,以程震为始祖的偃师派,以程世洪为始祖的登封程村派,以程继载为始祖的登封南乡派,以程彦骥为始祖的兰阳(今兰考)派,以程称为始祖的修武派,以程恭为始祖的巩县派,以程子儒为始祖的沁阳派,以程太为始祖的祥符 (今开封)派,以程官保为始祖的唐河派,以程以忠为始祖的永宁(今洛宁)派,以程天桂为始祖的滑县派,以程中学为始祖的睢州(今睢县)派,以程云路为始祖的尉氏派,以程和龙为始祖的卢氏派。
山西省程氏分为十二派,即以程心林为始祖的蒲州(今永济西南)派,以程子明为始祖的榆次派,以程子河为始祖的泽州 (今晋城)派,以程甫为始祖的清源派,以程彦行为始祖的太谷派,以程邦成为始祖的万泉派,以程世富为始祖的临晋派,以程伯先为始祖的绛州(今新绛)派,以程天爱为始祖的谋城派,以程天贵为始祖的太平派,以程崇仁为始祖的汶水派,以程端身为始祖的汾州(今汾阳)派,以程端於为始祖的乐平派。
陕西省程氏分为四派,即以程顾为始祖的长安(今西安)派,以程预为始祖的长安城内派,以程心诗为始祖的韩城派,以程卷为始祖的顺化派。
山东省程氏分为两派,即以程知白为始祖的长寿派,以程元棵为始祖的济宁派。
安徽省程氏分为三派,即以程权为始祖的六安派,以程梓为始祖的灵壁派,以程徽为始祖的贵溪派。
江西程氏分为两派,即以程富为始祖的南昌派,以程正生为始祖的鄱阳派。
浙江程氏分为三派,即以程百之为始;祖的开化白沙(今浙江金华)派,以程梓为始祖的绍兴派,以程幼学为始祖的建康派。
■程姓当今分布
全国程姓人群较多的省区,有河南、安徽、山西、河北、陕西、浙江、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山东、广东、甘肃、宁夏等。下面具体介绍程氏居民较多的县市。
河南省:嵩县、伊川、洛宁、偃师、太康、鲁山、济源、孟县、登封、兰考、沁阳、开封、唐河、滑县、睢县、尉氏、卢氏、夏邑、修武、巩义等;
山西省:榆次、泽州、清源、太谷、万泉、临晋、绛州、谋城、太平、汶水、汾州、乐平等;
安徽省:休宁、黟县、绩溪、祁门、歙县、贵溪、六安、灵壁等;
浙江省:绍兴、金华、衢州、淳安、建德、勤县、余姚等;
江苏省:常熟、武进、吴县、吴江、句容、丰县等;
湖北省:孝感、黄岗、麻城、罗田、嘉鱼、汉阳、隋州等;
山东省:东阿、荷泽、曹县、单县、济宁、长青等;
广东省:梅州、河源、中山、潮州、海丰、惠阳、阳江;
陕西省:长安、韩城、顺化、礼泉、咸阳、汉中等;
河北省:鸡泽、蠡县、邯郸、曲周等;
江西省:婺源、德兴、九江、乐平、南昌等;
湖南省:华容、醴陵、郴州、资兴、桂东等;
四川省:眉山、邛崃、宜宾、云阳等;
甘肃省:泾川、会宁等;
宁夏区:固原、灵武等。
■历史名人
程邈:秦代下杜(今陕西西安南)人,隶书的创造者,曾任狱吏、御史等职。他曾积 十年之久,将大小篆蜕变而成隶书300字,使得中国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 化得以传播和发展,贡献相当大。
程郑:春秋时期晋国(今属山西)人,为荀氏改程姓的后裔。他先任晋公的乘马御, 深受晋公垂爱,后竟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
程婴:春秋时期晋国著名义士。剧目《赵氏孤儿》展现的就是他的事迹。
程本:春秋末年晋国人。以博学善议论,聚徒讲学著名而名闻诸侯。还曾与孔子会晤 过,著有《子华子》
程颐、程颢: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又因他们都是河南洛 阳人,其学派被称为“洛学”。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创立了 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程元振:京光三原(今属陕西)人,唐代宦官,因拥立代宗,得其宠信,官至骠骑大 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总率禁兵。
程知节:隋朝济州东阿人,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后归唐,任岐州刺史等
职。
程遐: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谋士。曾历长乐太守、右司马、宁朔将军、监冀州七郡军 事。代张宾为右长史总职朝政。
程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丰润东)人,三国时吴国荡寇将军,初从孙坚,后助孙权 经营江南。为讨伐董卓,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08年,曾与周瑜大 破曹操于赤壁,又曾被封为江夏(今湖北鄂城)太守。
程曾: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习《严氏春秋》,教授数百人。著书百余篇, 作《孟子章句》
程邃: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篆刻家、画家、篆刻取法秦汉,喜用大篆入印,朴厚苍 浑,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画工山水,善用干笔渴墨,苍茫简远,自成风格。
程长庚:安徽潜山人,清代著名京剧演员,演老生,艺术上融化徽调、汉调、昆腔于一炉,对京剧老生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
程正揆:湖北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能诗文,善书画,所画山水多用秃笔,而 设色浓湛。
程敏政:休宁(今安徽)人,明代文学家,其文与李东阳齐名,官曾至礼部右侍郎。
程嘉燧:休宁(今安徽)人,明代著名诗人、画家。
■程姓家谱介绍
修谱
据说早在春秋时期,晋国人程本曾经修撰程氏家谱。到了西汉元帝时期。司徒程泰奉诏“编修姓望”,这是程姓较早的谱牒。三国时期程昱的儿子程建曾“归郡修谱”。晋室南迁以后,在江南有所谓;《百家谱》,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有个程淘,始考订《程氏谱》,考载详明,堪称信史。宋代鄱阳(今江西省鄱阳)人程祁,字忠彦,曾修撰程氏《世谱》。南宋时;人程晟,是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孙子。他很有;才学。曾编次《伊川文集》八卷,并修撰《伊川家谱》一卷。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贵池)知事,曾将程氏谱系上呈朝廷,于是皇帝降旨,将程颐四世孙程观之补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谱屡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谱,大多亡佚不存。
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谱较多。现存的价值较高的家谱多为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所修。比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河南上程谱》《河南程氏正宗世谱》《程氏家乘》等。这一时期的修谱,已从某一地区的家族门派发展到大范围乃至全国性的“统谱”。
清代和民国时期所修续的程氏家谱现.存数量较多,并且大多经刊印或手抄,流传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建国以来,由于宗法观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续家谱较为罕见。近年来,在有些地区又有续修。例如广东五华、河源纯刚公系《程氏族谱》,就是1996-1997年新续修的程氏谱书。
现存的程氏谱书,除了部分散布民间,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或档案馆中。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藏程氏谱书四十多种,上海图书馆也有较多收藏。《中国家谱目录》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录程氏谱书三十九种,计二百二十二册。这些谱书如按地区分,以安徽省数量最多,达二十四种,其次是江苏省,有六种,湖北省有四种,湖南、山东两省各一种,其他一种。我国现存程氏谱书远不止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较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许多谱书,都没有被收入。
家谱主要内容
现存的程氏谱书从名称上看,有家乘、宗谱、家谱、族谱、支谱、会谱、纂谱、信谱、世谱、统谱、谱略、世系谱、源流谱、人物志、故里志等。名称中多包含郡望县邑、门派及先祖号谥,以与其他谱书相区别,有的还加有——“续编”、“续修”等字样。
程姓谱书尽管繁简有别,但就内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谱书大体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家族文献等。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两种。 自序为修谱人自写,他序多让当地的地方官或社会名流撰写。序言一般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1、阐述自始祖以来派系分衍和播迁的状况,
2、说明以往历次修撰谱书的情况。有的序言还包括修谱凡例,原因、目的以及工作的艰辛。至于他人撰写的序言,在上述内容以外,往往有对谱主家族的赞美和希望等言辞。
例言就是谱书的发凡起例。它对该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术语的使用、行文格式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世系部分一般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再详述各支派的人物与事迹。它不但记载有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门派和辈分。
家族法规是用来约束所有家族成员言行的规制条款。族长用它来管理族人,养成一种家族风尚。
先祖的嘉言美行和辉煌业绩,多采用传记或像赞的形式书写。凡是本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贞可旌、学问可称、文章可赞、功绩可述的,都要为他立传作记,以勉励后人。
家族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既包括官府对该家族及其成员的嘉奖和褒扬,如诰命、诏谕等;也包括家庭成员的语录、著作节选等。这些都是本家族成员引以为荣耀的,因而在谱书中多有反映。
■程姓字辈
据伊洛地区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谱》记载,程氏世系从程颐的十三世孙程子中开始,排列了三十二个辈字:
“子彦思克,继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铭。毓秀光远,相远大干。源推其业,长流万年。”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订的河南《太隶程氏族谱》中列入辈序二十字:
“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习,敬守修省,庆逢致泰。”
广东梅州五华、河源程氏从始祖程吹四十三世开始,编定了五言辈字歌:
“国家传世德,理学必宗先,孝支宜为则,崇文作善元。”
后来又往下续了二十个辈—字:
“燕翼富强本,知书万道全。品行铭高洁,昌兴起俊贤。”
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选字取名时,不至于感到以上“正行辈字”不足或有忌讳、拗口等情况,又确定了四十个辈字,称为“副行辈字”,和上面所说的四十个“正行辈字”一一对应,如果正行辈字不合适,可以取“副行辈字”。这四十个副行辈字是: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开智明龙启,敬业定飞腾。勤修竞荣秀,常思乃识远。长隆显达贵,千秋怡乐天。”
建国以后,由于宗族观念的淡漠,人们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辈字规定。因此,从现在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难以知道他的辈分。由于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区、不同宗族的辈字也不统一。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表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
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相关内容:
大槐树的移民传说当前已经广为流传,依据目前相关史料记载,移民从明洪武三年开始直至永乐十五年,将近50年时间,从山西移民前往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如制定“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移民规定,也因此留下了许多移民传说。
山西大槐树人脚丫特征
古大槐树下的人,脚小趾指甲是复形的。
“大槐树人”,是指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局迁移到商南境内定居的人,俗称“山西大槐树人”,也称“北人”。
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定都金陵之后,虽结束了战乱局面,但因各地连年遭受兵燹和水旱灾害程度不同,中原地带十室九空,人口稀少,山川遍野,满目疮痍,大片土地无人开垦,生产力低下,官府无银粮可征;而山西南部则少受创伤,较为安定,难民大量流入。
特别是蒙古贵族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压榨剥削,百姓不堪受压,加上干旱、疫病等,不得不向山西流入,造成山西人口猛增。明政府为加速自然资源的开发,发展生产,增加税赋,便采取将稠密区的人向地旷人稀区迁移。
遂于洪武二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立移民局,多次大量征集移民,办理迁移手续。同时,号召地方官吏带头移民,并给以种种优待,移民户从各州县集中于大槐树,再迁到各落户点。
大槐树812个姓氏明细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其中有李氏家谱、王氏、张、刘、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沈、曾等等。
相传在古代,人们将“上厕所”叫“解手”的人们都是那里的子孙,而根据野史记载,我们的祖先都是被强行的移民的,明朝初期,中原地区的人们十分的稀少,土地都被荒废了,而山西洪洞县的社会一直都是十分的安定,经济繁荣昌盛,人丁兴旺!
就这样,这里就成为了外迁移居的首选的地方了,在但是,老百姓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很长时间的地方,于是,当地的官兵就把每个想需要迁移的人用绳系着,在路途中,人们大小便就会解开绳子,后来叫做“解手”。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有20次之多,有野史记载有18次,期间经历了金、元朝、、明朝、清朝四个时代,时垮了600多年,在当今,称自己祖辈是山西洪洞来的人有2亿左右,此外,有很多老辈人还去过山西续了族谱!
山西洪洞移民是哪一年
山西洪洞移民是1465。
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祭祖节日
1991年4月,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举办。随着改革潮流的高涨,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蓬勃发展。
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树后裔,思乡寻根之情,回乡祭祖之潮与日俱高。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洪洞县委、县政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
600多年的明朝,由于战争原因,经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而这百万百姓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因此大槐树就成了移民史的见证,也留下了很多传说。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大槐树树围为“七庹零一媳妇”。庹指的是成人伸展双臂的长度,一庹为五尺,算下来周长有13米多,直径为4米多。
令人遗憾的是,原来的大槐树早已和寺庙一起被汾水冲毁,后人在故址上立有碑文,上书“古大槐树处”,现在存活着同根生的第二代和大三代槐树。
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在口口相传,不忘自己的根基,祖辈之所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非常著名的明代移民的故乡,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成为了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而最能后代表家乡的,大概就是这洪洞的大槐树了。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主干粗壮、枯枝杈桠、沟壑遍身,虽然伤痕到处都是但是任然不失风骨和气节的古木,就是古大槐树。虽然树木活的时间很长,汉代古槐已然消失,同根孳生的二代古槐也早已成枯干,但第二代新槐正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如同移民子孙的不断的生生不息。
虽然这些人因为那是候没有办法只能离开家乡,但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家永远是不管走了多远都不会忘记的地方,所以每一个洪洞人,虽然第一代移民带走了遗憾,但是后来的人也会回来把这个遗憾填上。
大槐树早已无存,至今所见的槐树是老槐树根生子,或者是子生孙。我家的族谱记载明确,第一句便交代说:吾祖乃山西人氏也,大明中年迫于生计,吾祖携三子始迁范县数月,后迁。大槐树歌好多人都会吟唱:问我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李存葆先生,他曾在山东某报的整版,写过明朝移民的专题。从那时我才知道:告别大槐树背井离乡的,不止我的先祖们,还有更多人的先祖们。他们被迫流落他乡,重建家园。大移民持续了很多年,先祖们被迫分散到了各地,但他们唯能记想的只有大槐树了!大槐树是游子的故乡,是见证悲欢离合的祠堂。它身躯尽管枯老,但它恩荫未亡;它深藏情根,根发新芽。无论岁月沧桑,它不计春回雪藏;它是一棵树,是先祖们奉为神灵的树;它承载的不止于那段悲史,更寄托了无尽的哀思;没有根糸,何来勃发?只有扎根,方能发芽!大槐树的根尽管卑伏于贫壤僻地,但它不呻吟,不抱老。日夜翘首,时刻牵挂着异乡的游子让我们替先祖们祝福吧,天老地老情未了!愿大槐树长青,愿先祖们安眠!
山西省洪桐县的大槐树是中华民族的根,它像征着人类起源的摇篮。每年都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寻根问祖。在当地政府和爱心人的照顾维护下,槐树的四周修建的围栏上!树身树枝上挂满了前来寻根人的祈福留念的红色彩带。
洪洞大槐树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的魂!大槐树依然枝繁叶茂。大槐树公园每年都有很多中国人前来寻根问祖!我们都是中国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不饶弯子的回答:传说中的大槐树早就不在了!民国年间,那里除了仅存的一颗二代槐树,杂草丛生,什么都没有。民国后期,有附近乡绅向社会捐资建了一座不大的石质碑亭。现在看到的三代槐树是“原装的”,除此都是近年修建的。
我是安阳一个民间古树保护协会的。2001年去过洪洞大槐树,现场有一个水泥包裹的死了槐树树干,树龄约200多年左右,旁边一活棵说是死去槐树的根萌发的,目测有50-80年左右。别的没有古树,现在的巨大古树是假的,水泥做的。
大槐树还在,每年来寻根的人不少。
都谁是王仲和的后代,从山西迁至河南郑州北大双桥,王氏三槐堂,者,其,乃,而,以,若,则,所,多,济,庆,绍,毓,生,文,光,家,法,延,长。后续,,诗,书,礼,议,振,国,顺堂。
我们在怀来县档案馆看到了程氏族谱一卷《河北省怀来县程氏族谱》,北宋理学家“二程”的名字赫然列在谱中。一个叫程宝善的人给家谱作了序。按照他在序言中所说,怀来程氏自认“二程”的祖父为其家族的始祖。虽然在“稽古”一章中说“此系琴泉公(程宝善的哥哥)中举造履历稽来,有旧稿可凭”,但终究没有列出确凿的证据。他自称“七世孙”,应是以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迁到怀来的“魁宰公”为计算世系的原点的。至于“二程”是否真的是怀来程氏的先祖,还有待研究。
家谱序言如下:
沮阳程氏族谱序
谨考程氏讳(王向)字伯温,宋人,二程灏、颐之父也。其先曰乔伯公,为周大司马。封于程,遂以程为姓。曾祖在宋太宗朝以辅翊公显,赐第京师。遂居河南。仁宗朝,录旧臣,后授伯温,知冀州。神宗行新法,独抗议,指其不便当道者,怒,即移,痛致士,事累转大中大夫。其为人也,慈恕而刚断,所得俸钱,分瞻亲戚之贫者。恤孤爱寡,惟恐有伤。初见周茂叔,视其气貌非常,知为道学贤士。因与为友,乃遣二子从游。时二子年方十四五,便脱然愿学圣人。宗周子为师焉。配寿安县侯氏贤而内助,治家有法,伯淳兄弟在襁褓时抱凡饮食衣服不令择美,常曰:幼求称,欲长当何如?及稍长,常使从良师友游,其慈义兼至,如议。大中公年八十五卒,宋元佑追封永年伯。
自明嘉靖时,从祀圣庙,启圣祠,称先儒程氏。由是观之,程氏之始基兆于乔伯公矣。其后,嫡派之滋生蕃衍,布之四方,延之近境,要其初,应无不皆至河南起至家于徽州或家于北直山西支。分派别不可胜举。夫尝曰:水有源,木有本。为人之有祖,亦犹是也。代深年远,虽不究其分支何人、移居何地,然同姓之宗自各有其可知者存。我先祖居地山西太原府太谷县之一贾村,想亦应历有年矣。闻其旧有族谱自国初迁至怀来卫之土木一支,原无次传。二兄琴泉于同治十一年壬申于族中人辈殷勤询访,谨次之。虽族中有读书者,有习武者,有科第成名者,有出仕为宦者及至今有务农者有就商者,有习艺者,本前后人因时因势因人因事而不同,故不能一列拘耶。总之,无论事业之同于不同,俱不可失为端人正士。即为迪前人光,贻后人列,而可告无罪于祖宗矣。故氏之有世次传谱,是亦子孙之责,不可使之汶汶无稽考也。爰因琴泉公叙为世传命善为序。谨赘其程氏之始与兴。兹谱之所由作云。
光绪十四年戊子十月七世孙宝善遵兄琴泉公令谨序
相关链接: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称。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作有《二程集》。北宋时理学兴起,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新儒学者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创建理学思想体系。如果以天理论作为体现宋代理学思潮最本质特征的理论的话,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程颢、程颐提出天理论思想体系,才意味着宋代理学的创立
新马成氏宗亲会:http://wwwsfccaorgsg/sengclan/indexhtm
水月一笑天:http://wwwsyyxtcom/
根据广东省阳山县纪委干部成尚鸿主编的《中华成氏源流宗史》记载,广东粤北成姓始祖之名字,由于各地的口音、读法不同,大概有两种叫法,大部分人的叫法是永珍公;另一种叫法是永祯公。永珍公、永祯公所指的是同一人。贞元公仅是广东省广宁县《成氏族谱》的记载,永珍公是因避内寇携子积珠从浙江移居广东英德县乌泥乡开基立业的,俗称为广东粤北开基祖。二世祖积珠,三世祖祖升,四世祖宗富号沐孔,沐孔公妣唐氏生九子一女分为十大房,俗称九子十大房、九子十登科、十足齐全。
广东成姓有6支源流:1、潮汕地区是从南京迁徙而来(8000人);2、兴宁地区、东莞、增城、惠东平山镇从河南迁徙而来(6000人);3、化州市丽岗镇唯一从福建迁徙而来(1000人);4、连州市大路边镇从湖南迁徙而来(12000人);5、连州市星子镇从江西迁徙而来(11000人);6、其余广东省各县市均同出于一脉,都是永珍公的后裔,是从浙江钱塘迁徙而来的(90000人)。广东全省有成氏族人15万人。
《中华成氏源流宗史》已于2005年9月28日出版发行。《中华成氏源流宗史》是一部介绍全国各地及移民世界各国的成氏宗亲祖先的迁徙、分布及发展情况。该书图文并茂、纵横介绍了各地祖宗始迁及现代发展情况,具有参考和收藏价值,是成氏族人的传家之宝,是留给后代最好的财富。《中华成氏源流宗史》,工本费每套200元 。该书有介绍成氏自古以来至今各条战线的成氏名人的内容,如果需要购买《中华成氏源流宗史》一书,请与成尚鸿或者成北朝联系购买。
成尚鸿地址:广东省阳山县纪委((或)广东省阳山县阳城镇北门路141号2幢601 邮编:513100 宅电兼传真:((0763)7886249 13802899671;
成北朝地址:广东省清新县浸潭镇富华酒店 宅电兼传真:((0763)5630222 富华酒店:((0763)5634648 13902356722
会馆名称 成氏宗亲会(世界中华成氏宗亲会、新加坡成氏宗亲会、马来西亚成氏宗亲会)
英文名称 SENG CLAN ASSOCIATION(SINGAPORE)
地址 (新加坡成立超会长) 428 JOO CHIAT PLACE SINGAPORE 428055 (中国成尚鸿) 广东省阳山县阳城镇北门路141号2幢601
邮区 (新加坡) 428055 中国513100
电话 (新加坡)65——63441260 中国(0763)7886249
传真 (新加坡)65——64470615 中国(0763)7886249
网址 (新加坡) http://wwwsfccaorgsg/sengclan/historyhtm
(中 国) http://syyxtcom/indexasp
世界中华成氏宗亲会、新加坡成氏宗亲会会长:成立超
马来西亚成氏宗亲会会长:成燊荣
中国总代表(总裁):成尚鸿
成CHENG
成 1345 吉林成氏家谱十篇 (清)成荣泰纂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 三册 北图 吉林吉林市图(复印) 1346江苏宝应成氏族谱图系不分卷 (清)成心存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刊本 四册、 美国 1347江苏兴化成氏族谱三卷 (民国)成文彬续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排印本 八册 吉林大学 哈尔渎师大 1348浙江上虞古虏金 成氏宗谱四卷 (民国)成彩桃等纂 民国五年(1916)德本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1349湖北新洲成氏宗谱三卷 (民国)成郎先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新街乡(不全) 1350湖南宁乡成氏续修族谱二十四卷首二卷 (清)成佑庵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上谷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1、2,卷1、2) 1351湖南宁乡成氏四修族谱□□卷末一卷 (民国)成应珑纂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12一16下,22一25,卷末) 1352湖南湘乡成氏三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二卷 清宣统三年(1911)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353 成氏宗谱十八卷首三卷世系图四卷 (民国)成烈等修 民国六年(1917)相木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吉林大学
程姓家谱
本文2023-10-15 17:22:3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9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