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姓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狄姓的起源?,第1张

一、姓氏源流

狄(Dí)姓源出有四:

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 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 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 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后来他归降了唐王朝,王朝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他的后裔于是因袭姓狄。

得姓始祖:

孝伯。上古周朝时,有个叫孝伯(亦称考伯)的贵族,被周成王封为狄城的首领,考伯就在那儿建立了狄国,也就是在现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那一带。后来,狄国的族人以国名为姓,世代姓狄。而狄姓的始祖孝伯,原来是远古的炎帝的后代,炎帝这一族崇拜牛和凤,黄帝这一族崇拜龙。所以说炎黄子孙也就是凤和龙的子孙。

二、迁徙分布

狄姓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姓是我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旬邑县)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省歧山县),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辞海称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邢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 带 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汉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消声匿迹。狄族和狄姓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即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省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三、历史名人

狄 牙:春秋时期雍人,又叫易牙。齐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调得宠于齐桓公。传说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进桓公”。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历史记载对狄牙有争议。管仲死,与竖刁、开方专权。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无亏,齐遂大乱。

狄 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县)人,大约在春秋末期。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唐朝韩 □有诗曰: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

狄 山:汉朝时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记载)。

狄 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岁。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时期太原人。高宗的时候为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监狱,后来他秘密的叫他的儿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时候又恢复了他的职位。他身居要职的时候举荐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张瑾之、敬晖、姚崇等,都是中兴名臣。狄仁杰有很好的判断人才的能力,武则天到了晚年的时候,她很想把她这个皇位留给武氏,但是她征求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就给她讲了,说你作为武氏来讲是一个姑姑,作为李氏来讲你是他的母亲,那么他是会继嗣,永久地继嗣姑姑呢?还是会继嗣母亲呢?他就婉转地告(诉)给武则天,一定要立李氏王朝的儿子们去做太子,不要立武氏。因为武则天听信了狄仁杰的劝告,最后使唐王朝就一直兴盛地传流下来了。狄仁杰不仅确立了自己在唐王朝的地位,而且还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杰出的政界人才。死后被追赠为梁国公。

狄葆贤:字楚青,江苏省溧阳人。戊戌变法的时候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交往。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日本。清朝光绪十六年返回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正气会。组织自立军,策划在沿长江各省起兵“勤王”。事情败露后,集资从事新闻事业,并于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办《时报》,以陈冷为主笔,宣传保皇立宪,是二十世纪初我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光绪三十四年任江苏訾议局议员。1911年在北京发刊京津版《时报》。后来专攻佛学,尤其喜好诗词书画,著有《平等阁笔记》和《平等阁诗话》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初置天水郡。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广大地区。治所在平壤,今天的甘肃省通渭西北。

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初置此郡,地址在相当于今天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治所在晋阳县,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2、堂号

梁公堂:唐朝狄仁杰两度为宰相,被封为梁国公。

============================================================

狄姓宗祠通用联

〖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初历官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宁州刺史。武则天即位初,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曾受诬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初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率军追击突厥兵。以不畏权势著称,又善于识别人才,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下联典指北宋大将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行伍出身,在对西夏作战中多次立功,为范仲淹等提拔,由士兵升至大将。范仲淹送给他《左传》,便刻苦读书。皇佑年间为枢密副使,击平侬智高(在南方反宋而立的割据政权大南国“皇帝”),回朝任枢密使。

孟章廉吏;

西河武襄。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大理寺丞狄栗,字子璋,长沙人。尝知谷城,岁饥,发常平仓以赈,人称其为廉吏。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洲西河(今山西省汾阳)人。宝元初,宋夏关系紧张,他参加守边凡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用权。会广源州侬智高反,青至宜州,值上元节,张灯设宴,三鼓,以奇兵夺昆仑关。还至京师,拜枢密使,卒谥武襄。

天水世泽;

尚书家声。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天授二年(692年)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斗南树望;

台正饬纲。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居官忠义,时号“斗南一人”。下联典指唐·狄仁杰孙狄兼谟,刚正有祖风,帝曰:“御史是朝廷纪纲,一台正则朝廷治。”

心存唐室;

功著宋廷。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谏止武后立武三思为太子,迎庐陵王于房州,唐祚赖以匡复。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仁宗时为延州指挥使,拒西夏有功。后广源州蛮侬智高反,狄青以奇兵夺昆仑关,一昼夜破敌,以功拜枢密使。

断发殉节;

铜面张威。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狄毛妻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事典。

-----------------------------------------------------------------

〖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大琛列画史;

仁杰赠文昌。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狄大琛,名列《历代画史汇傅》。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太原人。举明经。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侍御史等。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居位以举贤为意,有知人之目。卒赠文昌右丞。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慧眼荐名士;

奇兵夺昆仑。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下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

-----------------------------------------------------------------

〖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三任刺史留惠政;

七迁尚书有能声。

上联典指唐代扬州长史狄光嗣,太原人。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有惠政,以称职闻名。下联典指宋代朝议大夫狄遵礼,字子安,长沙人。历知通州,所至有能声,七迁为尚书驾部郎。

宸晖降望金舆转;

仙路峥嵘碧涧幽。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狄仁杰诗句联。

-----------------------------------------------------------------

〖狄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功夺昆仑,只用上元三鼓;

珠明沧海,洵称南斗一人。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大将军狄青。下联典指唐代大臣狄仁杰。

齿德俱优,望重香山耆老;

经书博览,名齐雁塔英豪。

——佚名撰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士狄谦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学者狄道的事典。

我来回答;郡望堂号:绛郡 历史名人:晋有军谘祭酒光逸,唐有桂州都督光楚容,均安乐人;明有崇祯进士光时亨,清末光循陔 ,均桐城人。

姓氏传承:

由于舜政治清明,周建立伊始,即封舜的后人于陈(今河南省)。春秋末,陈衰落,王族陈完奔于齐,以田为氏(田、陈二字通假)。经多年创业,兼及乐善好施,借粮予民以大斗,收贷则以小斗为凭,逐渐取得齐人信赖,宗族重新兴旺,终代姜氏(吕尚后裔)而为齐国主宰。后田氏一支至燕,战国末出了一位为仁为义敢为的侠者,即肇姓之源,先祖田光。田光激于义愤,将荆轲引荐给燕太子丹刺秦王。秦灭燕后,彻查此案。田光后人遂以父名为子姓,远避山西(此处暂存疑,有待考据),故绛郡(今山西省内)为郡望。元末战乱,山东等处十室九空,惟山西一境偏安,人烟繁庶。明朝建立,强令山西民众移民鲁、皖等处,此即史称的“大槐树移民”,光姓族人亦有在其中的。山东滨州阳信一支概略为:明洪武年间由山西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迁入山东,居于今阳信县流坡坞镇光家村。先人光士忠,以行医济世造福一方。二世光宏祖曾任明南京兵马司指挥,茔位于大光村正西兵马坟。(据说前几年曾有护心镜出土,待考证);八世祖光懋,曾任河南左参正。(官衔待查,据说开封尉氏县朱曲镇亦有光氏族人,期待互相认证)茔位于村正北五里,张铁匠村南,文革前有石人石马等遗迹,村老学校曾取去石碑一块(未查),现墓前神道已荡然无存,仅存光懋先祖夫妇丝绸画像两副,因年代久远,抱着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联系县文化馆代存至今。十世光浚明祖,字子亮。乃一大书法家,又擅花鸟画。县博物馆存有其对联一副,留有“福字入木”、“一字抵千金”等佳誉。六世祖光楚奇,擅做诗,现家谱载有近百首,著有《丹志丹》一书。光家村现存明崇祯年族谱一部共四卷,清光绪年手抄本家谱一部(共四卷)。

桐城光氏则为光姓另一比较大的支脉。大致在明初(存疑待考),安徽祁门有光姓六兄弟,其中的老大、老二和老六后迁居桐城,被尊为桐城光姓的三位一世祖,称西光(老大、老二的后代)、东光(老六的后代)以为别。明、清以至民国,桐城光姓均为当地望族,子孙以好学上进而知名,人称“书香门第,桂花之家”。

光姓联谊名录:

光绍天 ,男,1940年生,山西汾城人,编审。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任中国民主同盟青海省委宣传部长、常务委员,青海省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主要贡献: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青藏高原,对藏传佛教艺术和民族民间艺术情有独钟。多年从事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奇的研究和插图创作,许多作品发表在青海民族出版社和甘肃民族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格萨尔王传奇分册中,其中《格萨尔王传奇》(霍岭大战之部)插图六幅获1980年度全国书籍装帧优秀作品奖,发表于1981年第八期《美术》,编入《1981年中国出版年鉴》、《中国文艺作品插图选集》、《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美术集》,1986年获文化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民委、中国民研会颂发的荣誉奖。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有作品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博物馆收藏;1993年在海峡两岸中国水墨画大展中获首奖。有作品辑入《国画名家百幅集》(台湾出版)。本人传略曾辑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传》、《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等等。

光 耀, 男,1934年2月生,安徽省枞阳县人,1960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律系毕业后,在青海工作了34年,其中从教26年。1994年退休前,任青海省司法警官学校高级讲师、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任教期间,共给校内外90多个班级、5000多人(次)讲过课,讲授的课程计10门,即高中语文、政治和历史,大中专的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文书和律师实务等。发表论文四篇:《不能绝对化》(青海报人1962年23期);《略谈佛教道教和儒教的结合和对唐初法律思想的影响》(青海法学1987年2期);《浅谈三种法律责任的相互关系》(青海法学1992年2期),《行政诉讼的由来和发展》(青海法制报1992年4月14日)。编写教材和法制讲座50多万字。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获省教委从教20年荣誉讲一次和校级优秀教师奖五次,其中青海卫校和司法警官学校各一次,海北外祁连山中学三次。任兼职律师16年,办案百余件,深受好评。历任九三学社青海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政法委员会委员和机关支社委员。还是中国法学会、律师协会和青海省教育学会会员。1992年1995年和1997年先后被收入《中国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人名辞典》、《安徽省枞阳县志》和《中国教育专家名典》。

光正爽 ,1947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经济师,仙桃市到河财政管理所党支部书记、所长。1966年1月~1975年11月先后任豆刂河区新华大队到大队长、党支部书记;1975年12月任豆刂河区公所干事;1975年12月~1986年10月先后任豆刂河区谢场乡副乡长、党委副书记、乡长,党委书记;1986年11月~1994年2月,先后任豆刂河镇副镇长、镇人大主席;1994年3月任到河财政管理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曾当选为仙桃市第三、四届人大代表;1998年12月当选为仙桃市第五届人大代表。

光庆, 1968年7月生,祖籍桐城,生于辽,长于辽,求学西北,现居辽宁省丹东市。

光登志, 1970年11月生,山东省阳信县流坡坞镇光家村人,1987年至1990年在福建省侨兴轻工业学校求学,毕业后分配到阳信县劳动局工作,现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 、医疗保险事业处主任。光月明,1952年生,山东阳信人,七十年代入伍,曾在北舰青岛基地海测大队服役,其间获得国家潮汐比武第二名荣获三等功一次,八五年转业任县建委建设科科长,2004年内退,现被县市政公司聘请帮助工作至今。TEL:0543-8215300 。光春明,阳信光家村人,70年生,中共党员,80年代入伍,退伍后被安置到外贸工作,现从事个体经营,热心于搜集整理光氏族谱工作。TEL;05438525236。TEL;13954375117。光风岭,光月合,阳信大光村人。光滨:1981年9月生,2000年入伍 ,04年毕业于海后油化专业,现服役于北舰作战支援舰第一支队北油400船。TEL:13969675503

光艳, 1976年8月生, 湖北省仙桃人, 7岁随父母迁至广州; 1997年出国留学, 现在美国华盛顿。

光云鹏,1969年11月生,山西昔阳人,现居山西太原市。

光洁:1982年2月,安徽桐城人,现在南京师范大学就读研究生,遥感与GIS专业。E-mail 31511

问题一:中国有多少人姓姜???姜 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姜姓的由来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问题二:中国一共有多少姓姜的人? 1263768万

求采纳

问题三:中国有多少姓姜的人?姜这个姓的来源?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姜公辅,兰泉祖,一曰钦州人士,大唐德宗辛酉科榜眼进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公元785年奉旨钦修天下姜姓3758宗系宗谱,其统谱至今仍有续本在世。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问题四:全世界一共多少姓姜的人 应该有许多吧,数肯定是数不清的。。。毕竟整个中国就十几亿人。

问题五:姓姜名欢全国有多少人有这个姓名 姓姜名欢全国有多少人有这个姓名

========================

这个名字不错。

网上答案很多,

基本上来自某公司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网站

你可在百度搜索“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

输入自已的名字,

1秒钟就会有结果。

=================================

如想找准确的答案,

可直接询问:

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

隶属于公安部

可查以下内容:

某姓氏分民族、性别人口数

全国(某地区)姓氏(名字、姓名)排名人口数

全国(某地区)某姓氏(名字、姓名)分性别人口数

========================

祝你好运。

问题六:在中国大约有多少人是姓姜的? 20分 4%左右,您可以看湖南卫视《非常靠谱》了解

问题七:全球有多少姓姜的人 几千万

问题八:姓姜的人世界上有多少 你好,斗数之家团队为您服务:

你按照我说的来呗,就搞定喽。

度娘:同名 二字,排名置顶的必然是:

同名同姓同名同姓-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而做

你点开这个网站,就是专门解决你所问的问题的网站喽!

这个网站有个好处,就是到底是哪个省有多少个和你输入的同名的都看的清清楚楚呢!

问题九:姓姜良中的有多少人叫 全国共有 17 个姜良中

地区

北京市(0人) 天津市(0人) 河北省(0人) 山西省(0人)

内蒙古(0人) 辽宁省(1人) 吉林省(0人) 黑龙江(0人)

上海市(0人) 江苏省(0人) 浙江省(1人) 安徽省(0人)

福建省(0人) 江西省(0人) 山东省(8人) 河南省(1人)

湖北省(0人) 湖南省(3人) 广东省(0人) 广西(0人)

海南省(0人) 重庆市(0人) 四川省(3人) 贵州省(0人)

云南省(0人) (0人) 陕西省(0人) 甘肃省(0人)

青海省(0人) 宁夏(0人) 新疆(0人) 其他(0人)

特别提示:地图数据暂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区,请谅解。

钭氏源流考

钭革非

钭姓源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源自齐康公;另一种是源自少康后嗣窦氏。下面分别叙述并考证。

一、源自齐康公之说

出自姜姓,为炎帝之后,以器皿为氏。上古周朝时,姜太公为周武王打天下,周朝建立后,姜太公受封于齐地,建立了齐国。过了几代人,那时陈国有个公子叫敬仲,因为国难逃到齐国,在齐国的田邑享用那里的物产,于是敬仲的后代就以封地为姓,形成了田姓。田姓一族中,后来出了个叫田和的人,很厉害,势力强大,推翻了齐国国君。这在历史上叫田氏伐齐。

在周安王姬骄十一年(齐康公姜贷十九年,公元前386年),将齐国君主齐康公放逐于临海的海岛边(今山东烟台芝罘岛附近),“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又将唯一的食邑收回。田和则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齐国君主齐康公没有铜鼎煮食,只好用一种铜勺子煮些野菜鱼虾吃,那种铜勺子就叫钭。齐康公的后代人,为了纪念这段艰难的日子,就取钭字为姓,世代相传,这段故事,在历史上叫作“田和篡齐”。钭姓先人不怕艰难顽强生存的精神很可贵,故钭氏后人奉齐康公为钭姓的得姓始祖。

钭姓为极罕见姓氏,汉唐时以辽西郡为郡望,说明在当时河北有钭姓族人。辽西郡,战国时燕置,相当于今河北乐亭以东、辽宁大凌河以西地区。

二、源自少康后嗣窦氏之说

出自姒姓,为夏帝少康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演义》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风俗通》和《尚友录》等所载,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的南面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后络也跟随去。这时,有穷国的君主羿由于人们不能忍受太康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即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进黄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见太康回来,他们也被有穷国人发现管制起来了。这时,后缗怀孕临近产期,就逃出自窦(洞穴地名),奔归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后,弟中康(一作仲康)继位;中康死后,子帝相继位;帝相死后,子少康继位。大概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姓窦,世代相传姓窦,形成窦氏。

窦姓起源古老,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在汉朝时,清河观津的窦氏出了一个皇后,窦太后,她是文帝刘恒的妻子,景帝刘启的母亲,她一直执政到汉武帝时,清河窦氏也因此大兴,逐渐形成望族。此外,窦姓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扶风,河南两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窦姓世称扶风望(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河南望(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清河望(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据《辽西郡钭氏宗谱》记载,东汉大司空窦融,建巨勋,光武帝赐莲子金一斗,其嗣以金斗二字并称钭姓,居辽西郡。故姒窦钭三姓,源自一脉,血统相承,古有万世禁婚之约。据《燕山郡钭氏宗谱》载,钭姓得姓于宋真宗朝。窦载任太尹,在宋真宗归养时挺身护驾,皇上大喜,赐金一斗,并御赐“钭”姓。据《五云西源钭氏宗谱》载,鼻祖自汉帝赐金一斗,因赐姓钭,遂以为氏。

三、钭姓两种源流的考证

(一)对源自齐康公之说的考证。

钭字自古有之。马衡《金石杂记》记载:“斗从金作钭,盖以木制者作枓,以铜铸者作钭也。斗为酌酒之器,亦谓之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虞万里《三礼郑注“字之误”类徵》:豆为盛肉器,其用作酒器,殆为同音字“斲(无斤)”所借,以康成之弘博,岂不知“斗”容十升其读为“斗”,当即“钭”字之省,传世有成山宫铜渠钭,铭文作成山宫铜渠钭重二斤神爵四年,马衡先生考定成山宫为汉宣帝於成山祠日之宫,并云:“斗从金作钭,字书所无(引者按,字书有)当即斗字,《诗•行苇》酌以大斗,释文字又作枓,盖以木制者作枓,以铜铸者作钭也,斗为酌酒之器,亦谓之勺。渠,大也,渠钭,犹言大斗也。”又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西汉墓木牍记随藏物有“一斗钭一”,容2080毫升,其字可与成山宫铜钭相印证。《周礼》多古字,其之出与铜钭木牍年代相前后,马融所以读为“斗”,是省其形旁,抑或竹简残泐偏旁,今莫能质指。然《毛诗》多用假字,《行苇》之作“斗”,显属假字,实即“钭”。《康熙字典•金部》“钭”引《六书溯原》云:“俗斲(从金)字”。斲(从金)即金豆,乃受四升之酒器。省作豆,乃使“豆”有容四升之义。

《史记》卷四十六却记载:桓公六年,援救卫国。桓公去世,他的儿子威王因齐即位。这一年,原来的齐康公去世,断绝了后代,封地都归田氏所有。据《春秋战国纪年表》记载: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卒,无后。据《资治通鉴•第一卷》记载:流放的齐康公去世,没有儿子。田氏家族于是把姜氏的齐国全部兼并了。但是姜太公的后代真的就没有了吗?

据考证,康公是姜太公的第20世孙。吕明强先生曾经遍访大江南北,在所著的《华夏吕姓四千年——中国吕姓文化与齐文化》一书中,将太公的后裔姓氏整合为236个,其中最直接的嫡传之姓就是吕姓,即康公的下传。田氏执掌齐国政权后,太公后裔就四处(主要向西、向南)流散,这是康公能否后继有人、能否繁衍的生死关头。西汉,又经历吕后故后的“诛吕之役”,山东吕姓以吕后家乡菏泽单县为中心又遭到了一次大的杀戮,太公后裔又一次流散。但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在1180年撰写的《吕氏世系谱序》中认为,康公的正妻没有生养,但是“临老幸姬生二庶子曰绥、曰缨”。南宋朱真《吕氏世系谱序》:“康公嫡无所出,临老幸姬生二庶子曰绥、曰缨,缨居单父,生二子曰祀、曰禧,禧居阳翟县,即今河南郡也。绥生砧,砧生勰,勰生毓,毓生球,球生礼,即康公七世孙也。”三国后,他们的后代在山东的东平、山西河东(今山西永济一带)逐渐形成了吕姓两大发祥地,又经过了不知多少次的迁徙、移居,枝蔓全国,大系、支系弥补,繁衍至今。

清朝著名蒙学家王相《百家姓考略》:“《百家姓》出《兔园集》,乃宋初钱唐老儒所作。”“钭,宫音。辽西郡。系出姜姓。田和篡齐,迁康公于海上,穴居野食,以钭为釜,支子别姓钭氏。”《百家姓联》曰:“齐国康公,姓生酒器;处州刺史,誉夸白眉。”另据有关史料载,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游,“过黄腄,穷成山,登芝罘”。康公子孙怕被始皇杀戮,由夹河下游公鸡岛(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东逃通天岭(今境内寨山一带)隐居。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闻始皇崩,下山南移,择平坦地落居,如峒岭、万户村,后来散居胶东各县。为了纪念这段艰难的日子,有一支就取钭字为姓,称为钭氏,就是今天钭姓的起源。故钭氏后人奉齐康公为钭姓的得姓始祖。

据《谱牒考源》,康公生子:象先、钭步。其子孙后来以酒类盛器为姓,遂成钭姓。

据《姜氏族谱》记载,由于田氏追杀姜氏后裔,康公子孙遂四处逃离齐国或改姓:长子象先:为今江、浙、赣等长江流域一带姜姓始祖,其族规严禁姜氏与田氏通婚。次子名钭:子孙为避田氏迫害改为钭姓,为钭姓始祖。三子封汲:子孙为避田氏迫害改为汲姓,为汲姓始祖。另据《齐国姜氏后裔考略》认为:齐国姜氏后裔以器物名称为姓氏是其中一种。齐康公被田氏放逐海上,穴居野食,以钭为饮器,其后人便以钭为氏。

《姜姓族裔169姓氏》载:“姓氏钭,姜姓。齐康公之后有以钭为氏者。原为酒器,有汉成山宫铜渠钭。又田氏代齐,迁康公于海上,穴居野食,以钭釜。其后以器名氏曰钭氏。”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记载,五代汉钭滔,为处州刺史。

《齐氏源流》:“源于姜姓,出自周朝功臣姜太公子牙的封地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齐氏家族发源于营丘。齐国改君姓后,姜姓王族后裔子孙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以怀故时拥国之辉煌和失国之凄惨,称齐氏、钭氏等。齐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为得姓始祖。”

据正史载: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于是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诸侯听说此事,都拥护齐国。《吕氏起源》:“齐康公吕贷生有三子,公子进、吕缨(一说叫绥)、吕×(一说吕完)。吕×是康公贷幼子,康公贷迁东海滨时,吕×跟在身边。康公贷临卒嘱托吕×将自己葬在芝罘岛之颠老爷山上,居高西眺临淄祖地,听大潮拍岸似战鼓催儿匡复齐国。然而,他就不该葬在山颠,凭由山风夹裹海风吹“糠”于无影无行之中,复兴大业只能是春梦一场了。葬父后吕×弃齐北去投燕,燕国公姬载念及齐桓公救燕伐山戎给地之恩德,就收留了吕×。为怀念随康公贷放逐海岛时以青铜酒器“钭”作釜锅烹煮野菜作食物,吕×后裔便以“钭”为氏,即今日的钭姓。”辽西郡在燕国。《吕贷失国后吕氏的活动和分衍》:今“钭”姓认为得姓之祖在吕贷卒后,去了燕国的辽西(今河北乐亭以东至辽宁大凌河以西一带),为怀念随吕贷放逐时以青铜酒器“钭”作釜锅烹煮野菜的艰难的生活,便以“钭”为氏,并在汉代时在辽西繁衍成郡望。

齐康公废黜之后居于芝罘的版本,流行由来已久。有关康公与其拗拧儿斗气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久传不衰。“康公的后代拗拧种,让他往西他往东,叫他撵鸡他撞钟,终生听爹一句话,将爹葬在高山顶”的坊间俚语,在山东、特别是在胶东,至今依旧是家长教育不听话子女的典型教材。

(二)对源自少康后嗣窦氏之说的考证

据《辽西钭氏发派序》记载:余钭氏始祖原窦姓,究其始,原姒姓,实夏后少康之支孙籍公,以窦为姓,世居河南……汉时,窦融公字周公,累世仕河西,遂居河西。知其土俗,为政宽和,上下相亲。归光武,封安丰侯,功列云台,御赐莲子金一斗,遂以金斗合并称为钭姓,建居辽西郡。后世子孙皆曰余钭姓人氏,故有钭窦姒三姓,万世难婚之说也。

但《后汉书•窦融传》却记载: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夏,“窦融遣长史刘钧奉书献马于汉。梁统等各遣使随。”这时刘秀也遣使出使河西,争取窦融等共同对付隗嚣、公孙述。双方使者遇于途中,共还洛阳。刘秀见到刘钧等很高兴,赐窦融书,称赞窦融安定河西,远见卓识,并赐黄金二百斤,授其为凉州牧。

综上,以器具钭为姓说,史料较充足,比较可信。

狄姓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狄(Dí)姓源出有四: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