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宗祠的族谱归祠
桠溪镇石牌村周姓后裔举行族谱归祠盛典。当地一周姓村民家中,至今保留了一套古老的家谱。如今石牌周姓后代涉及高淳溧阳18个村庄近6000多人口,宗谱记录了91代2000多年历史。为传承家族历史文化,石牌村专门举行重大庆典,从村民家中将谱接进村里,并花费500万重修家谱和宗祠。
石牌周氏7代同聚一堂
9月23日上午,伴随着阵阵锣鼓和鞭炮声,石牌村周姓后裔来到相邻的舍岗村村民周文清家,用红布将一只装满家谱的木箱包住抬上车,运到石牌村宗祠原址一幢戏楼内。族人面对宗谱,举行了祭举仪式。今年86岁的周文清老人家住舍岗村,他家的这份周氏宗谱是这套32本石牌周氏宗谱是如今唯一保存的。周大爷说,“文革时宗谱差点被毁,当时我担任村支书,便叫人将宗谱藏了起来,才保留到今天。”
据介绍,舍岗村是一个70多户村民的村庄,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姓周,与石牌村周姓同宗同族。周文清拿出宗谱,很多在场的族人还是第一次看到,都觉得很好奇。根据这份宗谱,周文清是是87代人,属文字辈。宗谱上修到88代章字辈,便没有再续写下去。
根据宗谱记录周姓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套谱最后一次修写在民国时,因此村里年纪小于80岁的人,都没有上宗谱。周氏宗谱还有谱规,每隔70年修一次大谱,每年的农历6月初六晒宗谱。
周氏族人介绍,石牌周氏后代已繁衍到了笫91代荣字辈,村里辈份最大的道字辈,根据辈份排立,“道德文章万世荣”,周氏家族7代同村,而道字辈还有8人,最大的96岁。现在石牌周氏后人共有16个分支,每个分支都有一套相同的32本石牌周氏宗谱,但现在只有周文清手中这份保存下来。
周氏后人分布高溧两地
在桠溪镇石牌村,今年75岁的周德昌告诉记者,全村现有村民300多户,全部姓周。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立笫五,在全国是大姓,他说石牌周氏祖宗起源于河南,而石牌村的来源也有一定的历史,石牌原来叫石碑,据上代人传说,吴越春秋时期,周姓始祖在越国为官,吴国打败越国后,始祖归隐山村,吴国要重用始祖,曾多次上门邀请始祖不答应,最后吴国答应始祖要求,刻了一块石碑划分部分田地给始祖。当时高淳属东吴,祖先到了今无锡梅园,后来他的几个儿子分支到了苏北,其中一个儿子到了如今的石牌村,当时石牌村取名也是根据石碑而取的。
村庄周边10公里内是湖滩,周姓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之后便有一些周姓后人繁衍到的周边陈家庄、蒋家后、 舍岗等10多个村庄,他们开荒种地,其中一支去了溧阳的东牌,而东牌也因石牌而取名。现在石牌周氏后代已近6000人口,老人们说,村里有9井18巷布局,宗谱谱头上有记录。村里修建了周氏祠堂,门前还立了石马很气派,只可惜后来祠堂被毁。
花500万重修家谱宗祠
周氏宗谱上虽然没有三国名人周瑜的名字,但周家人都把周瑜看出亲戚。老人们回忆,以前村里每年都要请戏班到村里唱戏,在点戏时,唯独周瑜下卢花荡这一场不点不演,生怕丢周家人面子。有时在外面听到有人议沦周瑜的不是时,周家人会恼火,有时还会与别人发生冲突。
现在石牌周氏后人遍很多地方,还有不少后人在国外工作。为了传承家族历史,村里决定花500万元重修家谱和宗祠,不过,这500万都是来自周姓后裔中的企业家捐助。现在宗祠建筑规划好了,而重修的家谱将根据老谱续修,考虑男女平等,新修家谱女子也上谱。
历史中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周勃,西汉开国武侯,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时称“绛侯”。
周亚夫,西汉著名将军、军事家,周勃次子。
周瑜,东汉末名将,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P,唐朝著名的画家,擅长于肖像、佛像画。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著《太极图说》,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著名词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必大,政治家、文学家,南宋名相。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忱,字恂如,号双崖,明朝前期名臣,以善理财知名。
周培公,清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曾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
历史上周姓的名人有哪些?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
姓周的伟人历史上有哪些 周公旦、周瑜、周王朝所有国君、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恩来
周 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
壁,大败曹军。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
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
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人。
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
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史料考证,周姓是一个姓源复杂的姓氏,周姓的形成和发展,它的起源主要有四个大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周姓源于姬姓。
周姓的祖先是后稷,传到周武王时,他建立了周朝,立国800余年,当时主要定居在今陕西省岐山县。
周朝被秦所灭以后,周武王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即以周为姓。据《河图运录法》记载,周姓还出自于黄帝时期,黄帝的臣子周昌、周书等,他们的后代以周为姓,形成了又一支系的周姓。另外,据《逸周书》记载,商代时有太子周任,食邑于周地,他的子孙后代以封邑周而得姓。此外,周姓还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和赐姓所形成的支系。
据史料考证,今河南省上蔡县是历史上周姓的郡望,周氏以汝南为郡号,周氏后裔最初主要在河南一带发展和繁衍。秦汉时期,聚居在河南的一部分周氏后裔开始迁移到江苏省沛县定居,并形成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晋永嘉年间,周氏后裔迁徙到安徽定居。唐代以后,又陆续迁入福建、浙江和广东等地。清康熙乾隆年间,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周氏后裔,逐渐迁移到台湾定居。
据《富春周氏宗谱》记载,南宋庆元至嘉泰年间,南宋大臣周必大晚年时,率家人从杭州迁入富阳新义芳地定居生活。周必大是富阳周氏的始迁祖。 800多年来,周氏后裔在浙江省富阳市,逐渐形成了新义芳地、东坞山、新登官塘和宜家弄四个支系。现如今,子孙繁衍了39代,周姓已成为富阳市的大姓,周氏后裔达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阳市东坞山和新登镇官塘等地。在富阳历代周姓名人中,曾任台湾兵备道的周凯,深受人们的称颂。
周凯,字仲礼,号芸皋,公元1779年生于富阳镇宜家弄。清嘉庆十六年进士,历任湖北襄阳知府、福建兴泉永道和台湾兵备道等职。他精通诗、书、画,著有《武当纪游二十四图》和不少诗文传世。
周凯后裔 周建军:小时候,从我们家谱中了解到周凯的一些情况,他是从福建到了台湾当了兵备道。在台湾期间,为台湾做了很大贡献,他主修了《金门志》和《厦门志》。在台湾也有周凯的后裔,他们也经常回大陆跟我们团聚,共同纪念我们的祖先周凯,缅怀他的业绩。
千百年来,周氏后裔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据《元和姓篡》记载,唐代元和年间,周氏郡望多达18个地方,并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周姓名人辈出。据统计,周姓在二十四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众多的周氏名人。秦末有张楚大将周文,西汉有周昌、周勃、周亚夫等名将,三国时有吴国名将周瑜,晋有御史中丞周处,北宋有哲学家周敦颐,元代有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有画家周文清、周天球,清代有诗人周亮工等,现代则有著名文学家周树人和周建人,当代则有周姓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于江苏省淮安市>>
历史上的周氏名人 周瑜。就是一个。
民国周姓名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两个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是最有名的三位
中国近代史上周姓名人 自古周朝有周公,曰旦。辅少王,待能行事,交权于子也!东汉末年分三国,吴有大将周公瑾,战赤壁,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历史上姓周的有几个坏蛋有几个名人 周瑜(175―210)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人称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周邦彦(1056~1121 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 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 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记得采纳啊
姓周的伟人历史上有哪些 周总理,鲁迅。
历史名人有:周瑜,周敦颐,周邦彦,周作人
关于周氏的历史和现状 一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姓周的人数:据调查周姓排名第9,周姓人口2千万~3千万
2、周姓来源: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姬姓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3、周姓名人:周恩来、周树人、周作人、周瑜、周兴…… 二、问题的提出我们学校有好几个姓周的学生,所以我想对周姓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次调查、调查方法
1、查阅《百家姓》,上网搜索,了解周姓的来源和周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周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周姓的名人故事 结论
在历史长河中周姓人才辈出。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在课桌上刻“早”字的鲁迅……
周姓族谱:江苏周氏族谱六卷、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汝南周氏宗谱四卷……
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
周姓大多出自姬姓,外族改姓,是周姓成为世界第9大姓的主要原因。我们为周姓祖先创造的辉煌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周氏的起源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于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周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世家。最早源于古代的姬姓,这是炎帝和周人祖先后稷的姓,在中国算是最古老的姓氏了,周时迁至河南汝南。”(摘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范志亭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的第4页)。“从黄帝直到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姓有一个传说中的世家。经过西周一朝的发展,至周平王东迁,其次子烈封于汝坟(在今河南叶县东北),成为周姓人所尊奉的周姓始祖。周平王东迁洛邑(在洛阳)之后,其中的一个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坟,经过十九传,至姬邕时东周被秦所灭。虽然封国已不存在,可是源自周朝血脉世代食周爵禄俸的姬邕家族却在习惯上仍被人称作‘周家’,姬邕索姓也以‘周’为姓,以示纪念,以示不忘本,并代代相传。邕生秀,秀生仁。这时已到了西汉时代,汉初统治者为了笼络民心,特地封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绍续周室香火,周汝坟地势卑湿,遂徙地于汝南郡,这支周姓在当地生息繁衍,形成汉唐时期著名的汝南周氏(以上摘自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大良、李琼英著的《中国姓氏通史周姓》”。
随着后来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口大迁徙,汝南周氏不断向四周辐射扩散,其后的陈留、临川、寻阳、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内、临汝、华阴、河东等周氏郡望,都与它有深厚的渊源。它被视为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氵内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周姓家族专用楹联
周姓家族常以下面4位族中名人嵌作楹联,以事彰扬。门前挂这样的楹联,主人定姓周。
岐阳启姓,濂水分源(周敦颐)。
风高细柳(周亚夫),将军声断蓝田(周鲂)。
旌赐素丝(周举),谏议名高琐闼(周昌)。
周姓家族名人之最
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是周恩来。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1927年参加组织了“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代表,长期驻在国民党所在地,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1976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宋明理学的开山之祖为周敦颐原名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思想,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很有影响。
脊梁骨最硬的中国人是鲁迅。鲁迅本姓周,原名樟寿,后取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早年时留学日本,回国后一方面从事教育工作,一方面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文学创作。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写了大量战斗的论文,揭露时局的黑暗,毛泽东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浪子回头的第一名人是周处。周处是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年轻时横行乡里,是有名的浪子,当地父老把他和水中蛟龙、山中老虎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发愤改过,他入水斩蛟龙,进山射杀老虎,为民除害,官至御史中丞,弹劾不避权贵,成为浪子回头的第一名人。
周姓名人中寿命最长的是周建人。他生于1888年,卒于1984年,享年96岁。周建人是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三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高教部副部长、浙江省省长等职。
成名最早的周姓名人是周信芳。周信芳是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家,名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县人,出身于艺人家庭。他7岁学戏,并以七龄童的艺名登台演出。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麒派”
最杰出的周姓将领是周瑜。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为好友,后跟随孙策,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208年,曹操率兵数十万南下,试图灭吴,周瑜与鲁肃联合刘备大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最为人不耻的周姓汉奸是周佛海。周佛海是湖南沅陵人,留学日本。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部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历任汪伪政府的警察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和上海市长等职。依仗日本帝国主义,横征暴敛,并积极扩建特务武装,进行“清乡”,残酷镇压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被捕,1948年死于狱中。
我国近代最早为革命牺牲的著名女子是周福贞。她是湖南自立会会长伍德润之妻,长沙人。1900年,伍德润参加唐才常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起义,周福贞积极做联络工作。起义失败后,与丈夫匿居上海。后被叛徒出卖入狱,1904年她在狱中饮 鸩殉国。
周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周人的祖先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沙县西南)。到商朝后期,游牧民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于是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当地百姓认为赧王是周家后代,因此称为周氏。另外,还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据赣南历代府县志记载,周姓从唐朝起历次大南迁都有移居赣南的。
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周姓位列第九。
周姓初源,历史多记载,可追溯至曾立朝874年之久的周朝王族。周朝王室本姓姬,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将汝坟划归汝南郡。食采邑于汝坟的周平王后裔姬邕改姓周以纪念祖上功德。周赧王姬延的后代,亡国后人称“周家”,也改了周姓。周于是成为汝南的大姓。
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避“基”讳,诏令全国姬姓改周,这是周姓的一大来源。
此外,少数民族及汉族外姓改姓为周,也是周姓的来历。如李隆基时为避讳改姓的还有暨姓,亦是改为周姓;北魏时鲜卑贺鲁氏、普氏,元时蒙古喜同、术忽等,亦改为周姓。
源自周室王族,当然不比寻常。由于历代分封、迁移,周姓人遍布天下,其中又以汝南为首。周氏播迁,概言之是由西而东、自北向南,正是“孔雀东南飞”。后来又从福建、广东迁入台湾。
一、周门多雅士
或许是因为出自周室,历史悠久而门庭高贵,更有推演八卦的周文王、制礼作乐的周公旦为其楷模,周姓一门,历多雅士。连以军功名垂史册的周瑜,也是翩翩一儒将,羽扇纶巾数风流。所以就更不用说北宋时词章雅致的周邦彦、理学宗师周敦颐了。汉初有汾阴侯周昌,耿直敢谏,曾当面说高祖是桀纣之君;东汉时有精熟圣贤书经、恪守礼道的周燮,又有至死要在棺内放一本《尧典》的周磐,还有名臣周举,曾巧废禁火寒食一个月的规定,让百姓得以饱暖;三国蜀汉周群精于天文历法,周循精于《易经》;唐有名画家周,五代有画家周文矩;宋有名臣周必大,官拜右丞相,诗文俱佳;明有画家周之冕、周臣,工艺家周翥,篆刻名家周亮工;清有词人周之琦,围棋国手周小松,象棋名士周廷梅;现当代有“马路天使”、著名演员周璇,经史学家周予同,著名小说家周立波和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二、周姓名人
1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一把大火烧得曹操仓皇南顾,周瑜的战功已是尽人皆知。而在苏轼的盛赞中,这位风流俊雅的儒将得娶小乔,竟也是可与赤壁战绩相提并论的美谈。确实,周瑜与孙策少时为挚友,长时帮助孙策立足江东,二人又分别娶得吴地双姝小乔、大乔。诸葛亮曾骗周瑜说曹操兴建铜雀宫是为了破东吴收二乔之用,以激起周瑜的斗志。唐人杜牧有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足见二乔艳名之盛。
赤壁战时,曹操兵船横结,势大难敌。黄盖献策用火攻,正合周瑜之意,于是黄盖甘行苦肉计,诈降曹操。次日,周瑜升帐点兵,黄盖故意出言顶撞,说道若抵不过一月,便该顺应天意投降。
瑜故作狂怒,欲杀之,在诸将苦劝之下改打五十脊杖,瑜犹自骂不绝口,说:“先留下五十杖不打,今后若有再犯,定斩不饶!”经过一番巧妙安排,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曹营。这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周瑜并非只通武略,他还精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只恨天妒英才,周瑜寿仅36岁。
2风流词人周邦彦
北宋词人周邦彦精通音律,曾自创不少词调。其作品格律谨严、典丽精雅。“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句极得王国维赞赏。
周邦彦任开封府监税时,一次去汴京名妓李师师家,恰逢徽宗至,急藏床下,后写成《少年游》一词,记夜间所闻。徽宗听李师师唱起,问知是周邦彦所作,大怒,责蔡京惩治周邦彦不课税之罪。查问之下,周课缴税收却是最多的,但“上意如此”,他还是以职事废弛罪被逐。
一二日后徽宗又至李师师处,却知她去送别周监税,归来垂泪锁眉。徽宗怒问周邦彦是否有新作,师师唱起《兰陵王·柳》,徽宗大喜,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音乐职司)。
参考资料:
周氏宗谱不分卷(山东枣庄峄城)
[正 题 名] :周氏宗谱
[责 任 者] :周绪贵(纂修)周绪洛(纂修)
[撰修时间] :据同治9年(1870)石印本之1997年抄本之影印本
[摘 要] :谱奉周初之周公旦为始祖,其次子伯羽(一名君陈),袭周公爵,后世以爵为氏,遂尊伯羽为得姓祖。五十五代勋,始迁于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谱分元、亨、利、贞四册。元册载同治谱序、周公庙图、周公旦与君陈像赞、周公庙祭器图与说,亨册宋大中祥符封号诏、墓陵图说、鲁国旧迹、历代祀典、清康熙立周公庙碑,利册鲁世家年表、祀典奏议、鲁国宗谱、周公庙世廪生员案等,贞册历代咏周公及周公庙诗、世系表。
[版 本] :影印本
[数 量] :4册
馆藏地
馆藏机构(收藏者)
地址
全文
上海图书馆
上海市 徐汇区 淮海中路1555号
索书号:XP5669-72
我也是高阳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资料没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 故名
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 姓桑的走到这 船搁浅走不了了 定居 民俗称船丁 后叫团丁 ,又一说 该村形状像船 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赞 0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2楼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
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
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的。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
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
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
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顺安军是政区建置,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宋置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
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1127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的抗争精神
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亲庄。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
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
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的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苇元屯,建于唐代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顺安军设营田务,所以也有人叫苇营儿后改屯田务,故称苇园屯后改苇元屯
田家庄,很小的一个村子田姓自明代搬来定居得名初并不成村,只有几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处于分水道冲,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万历年间修横堤至此,故又称老堤口民国分二村
关于横堤,明万历年间修筑值得一提的是县令周之藩万历三十九年,横堤崩溃,周县申请经费未果,便拿出俸银,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与民同苦,全县感动,争相而来,八天竣工
高阳位于多河下游,人称九河下潲远古时更是一片汪洋,赵布新庄一带传是高阳最早的陆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与水有一定关系
西柳,因处河道西多柳而名建于金代
斗洼,明朝苑氏自里县北郭丹搬来,该村四周高,中间洼,因此叫斗洼
王福,如果高阳是颛项故都,那么王福是他的别墅,是打猎的行宫,当然驻兵把守,颛顼家属有也住这里的,称王府,后改王福也有说该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的事实上该村风水确实不错,历史上做宫者无数,单知县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的首推李乘云 王福大坟,经我多发查证,应是韩荩光之墓。韩荩光,高阳于堤人,曾任中牟县令,顺治年间进士,属于古代焦裕禄式的人物。在任期间多施善政,百姓归乡,编篡中牟县志,后死于案桌之上。康熙自国库拨款为其修墓,全县大车每人一车土,安葬之日数万人为其发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宝造型建筑,在京畿只有曾国藩墓能与其相比拟。其墓大多伤于文革,现在只能大概见其轮廓。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3楼
旧城的土疙瘩,位置应在村东,是则剬顼之墓。旧城村东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传宋军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军建制。
北圈头,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北桥因位于北桥头名北桥头,后谐音北圈头
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现在的孝义河
板桥,传古时有河流经过,有桥树碑云,登石望月铁板桥,故名板桥。安州八景之一
徐果庄,不太确切,尖窝那边那个吗/ 是则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庄,后因广种桑榆,改徐果庄
周家辛庄,源于任丘百尺周家。有人自该村迁出建庄,称周家新庄,后写周家辛庄
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大约清康熙年间,因村民纠纷分为南北布里。雍正年间,北部里,改为安澜村。
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称儒阳,盖因在儒水之阳也。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阳占其三。上文均有述。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阳,出于个人喜欢。其余四景,那就简单说说,与高阳没连系的。
博士庄,原名史家庄,盖因史姓建村。后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
利家口,相传乃蔺相如的故乡,称蔺家口,后谐音利家口。
北圈头上文有述。刘家连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古龙的书,知道十二连环坞,但我们高阳确有十二连城。有王,张,严,石,刘,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连成,后南部几组南连城,1939,分两村,本村刘姓多,得名
三房子,顺治年间,有张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称张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后合为一村,称三房子。其中段有说是教台段
西庄,盖因在楞严塔西得名。其村亦出孙岳,陆军上将,北伐一路军总司令。 楞严塔,也称赵通塔,宋时建,用以了敌
西河大鼓,创始人马大河,又名马三峰,生于教台,后随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马唱到:端村人来,教台种(zhuo三音),生来就叫马大河。马增芬之父连登居北京改进独成一派,为其后人,郝艳霞生于辽宁,据说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确切
于留佐上文有述。晋庄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北晋庄原有两个村子,尚建有北晋庄堡。有村杨家佐因建于堡东,称杨家左,后名杨家佐。
三坊子的来历和教台当家院密不可分,教台当家院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历史久远,三房子原为给其种地的佃农,以段氏最早,因离教台当家院(今教台村桥西)较远不便,随在种地处盖房居住,后张、辛两姓也来此成为佃农,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称南场,为当家院的场片
老调源于流行在保定东白洋淀的西河调,后有一姓韩的自幼从蠡县迁居至此,迷恋于是,后经其整理便有了老调的雏形,传唱于高阳、安新淀南一带,并开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1953年(也可能是1954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是最早的老调专业剧团。
难教台,燕王扫北时设教兵台。位南名南教台。
归还,原有桂花树,毁于南归还西明朝。谐音归还。树南男归还。树北,北归还。南归还西,西归还。系南归还迁出。
南归还四姓建村,北归还三姓建村
古代这里有堡,靠近潴龙河。村民为祈福去灾,名龙化。因南处,名南龙化。北为北龙化。有传说刘基曾欲在此建都,因龙化一名而打消念头。传说而已。
潴龙河自南向北,为季节性河流。 上游纳沙河,滋河,小唐河,北入白洋淀。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4楼
无影山,旧县志确有记载,亦有诗云,天上有关临胜境,日中无影落瑶坛。说的就是无影山。在旧城。传尚有苍山,洗马池,均已不见。旧志云,无影山,旧城西北约一里许。山峰日照无影,今垒然丘耳。
宋景德四年,战争少有,宋军营田,屯田务,河槽渡口,开始有人居住,高阳及附近县出现了许多以营,田,河,务,口为名的村庄,有四古屯,三古务之说。旧城以东,至今有十营九务。
延福屯,大约始于唐朝,召流民在此开盐池,设盐屯,后渐成村,称盐夫屯。后,村有雅士,易名延福屯。
田家佐,明田姓自山西迁来建村,称田家庄,清因佐收赋税,易名田家佐。
关于六郎延召,所需篇幅过长,只作寥寥数语。高阳塘淀密布,深不可涉,浅不可舟,辟为险固之地,与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并称三关,时高阳关亦称草桥关,设在三岔口一带。太宗年间,移旧城,即当时的高阳,称高阳关。宋景德二年,杨延昭自保州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在任九年病死。杨延召功勋卓著,且品德高尚。事迹甚多,苦木不一一详述,单说其屯田。杨延召有许多军事发明,屯田只是其一。他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此举后人颇赞,并广为引用,最成功的一人便是明兵部尚书孙承宗
宋朝的“三关”则是瓦桥关(也称雄关,在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内)、草桥关(或淤口关文安境内)据史实杨延昭二十多年的戍边生涯都是在沧州(包括今山东的西北部的无棣)北部的“三关”前线度过的,这是历史的真实,而不是戏剧的艺术演义。
旧城又称龟背澶洲府,为高阳县先前之县城,历经国、州、城、府、县、镇、村,你明白吗?世界许氏宗亲会的来历你或许知道一二。旧城有历来传说,聘出的闺女往北不走正北的街口
黄帝25子。正妃嫘祖。嫘祖生二子,一名青阳,一名昌意。昌意子名颛顼。此人便是我国远古第二帝。曾有苍舒,仲容等八才抚佐,初国高阳。这个高阳,就是旧城。高阳,盖在高水之阳也。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三年因水患西迁,此地称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旧城历史久远,传说众多,不是一朝一夕说完的
高阳有好几个村子消亡。其中包括许姓的渊源塔头村。原因大致有三。一为水淹。二是一种硬盖得红虫吃人,咬人即死。三,战争。其中燕王扫北时,曾在这里屠村无数,梅果庄东北,和西龙化之间以前有一村,因瘟疫消亡,关于消亡的村庄,列举几个。刘庄,南蔡北蔡之间。 银庄,梅果庄村北。 太平庄,教台村东南。 王家坨,辛侨东。
小冯村,很有意思的一个村。曾数度改名,元朝聂姓建村,名小堡村。后易小福村,村民强横,人又称小霸村,解放前,还叫过赵元佐。大约在1944_1946年间改称小冯村
梅果庄,该村成于元代,由梅姓建村,称梅庄,该村有一段时间属于石氏村,大家就叫他梅郭庄,后改称梅果庄。
都曹口,张姓建村。因位于都漕河渡口,而名都曹口。
石氏,村建于汉代。村有碑云,汗永元石将军里也。故名石氏里。后称石氏。
小王果庄,原名王古庄。后称王果庄,为区分东边的大王果庄,又叫小王果庄。
骆屯,原属北圈头。清朝骆姓定居自立,冠其姓称骆家屯
宋代梁姓建村,称梁村,后梁姓渐无,清代改良村
南赵堡成村较晚,因位于赵堡店村南,称南赵堡。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5楼
宋时,高阳关兵多将广,良马甚多,所需草料供给不是很充足,就在关北寻水草丰富的水淀,设马棚监,专饲马。此淀即名马棚淀,在今龙化、蒲口一带。
拥城原名淀边村,盖因处淀边也。明有人迁来定居,改名雍城,取四面水雍之意。后简化成拥城。
刘家庄,系杨家务有人搬来。刘姓,故称刘家庄。
有村名龙化。盖因此村古代临潴龙河道,“以猪化龙”取一个祈福镶灾的意思,故名龙化。有南龙化,北龙化。
明永乐年间,曹姓自山西搬来在北龙化村西建村,名西龙化。
永乐年间戴姓自山西搬来,冠其姓称戴家庄,后简化为代家庄
宋代即有此村。史姓建村。称史家庄。后因河流改道,本村居河道之南称史家左,建国后改史家佐
河西村,因位于河道之西,名河西。
庄头,原属于河西。原名桩头,好像和防水排桩有些联系。后改名庄头
辛留佐,系刘姓自蠡县刘佐搬来建村,称新刘佐。后刘姓衰落,改新留佐。后简写为辛留佐。
东街原为丰家口
南蔡家口,蔡姓宋时建村,因濒临古滱水渡口冠其名称蔡家口。后为区别北面的安新蔡家口,更名为南蔡家口。也叫南蔡口。
高阳县的移民大约是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后迁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古槐树下。在一定意义上有积极的方面,比如果树栽培,比如商业活动。另有小兴州的说法。
移民到高阳之后,曾在三岔口集结。再分散各村。
古有利家口王家大户,王福村王驸马世家的记载,没有南蔡家口王姓的记录。
留祥佐,建于北宋末期,曾因赵王堡屯兵故址命名赵堡屯,后因河流改道,村民择吉祥之意改称留祥佐。该村出过高人啊,否则,留祥之语不易想出啊。
北佛堂教台上文有述。
孟仲峰,建于周代末期,吴、杜二姓建村。相传此地曾有两座土山,称孟峰、仲峰,遂称村名孟仲峰。
尚家柳,宋初尚姓建村称尚家里。明代邓文德自北佛堂搬来定居,尚姓渐绝,留下许多柳树,故改名尚家柳
杨庄,清代有杨姓自庞口迁来定居,冠其姓称杨庄。好像也叫东杨庄,是为了区分西北边的杨家庄。
东王,西王应该是东王草庄,西王草庄宋时为官兵屯积军草之地,民称皇草场明代移民在东西各建村落,故名东\西皇草庄,清代又将皇字改为王字
西庄上文有述。值得补充的是,此村西南有关帝庙,北二里为古安洲界,西南里许有运河故道。孙承宗、孙岳的故里。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
古人讲究吉利,丰家口有丰富丰厚之意,村南有马家河流过,交通便利。高阳数水,也因此可使高阳继续处于河之阳。高阳的初得名,就是因为处于高河之阳。高河,以后我会给大家讲述。
丰,为周易64卦之一,离下震上,火上行风,颇多吉祥。更有诸多丰字命名的地方,如丰京,丰镐,有周朝800年天下,所以,丰家口是高阳理想的搬迁地方。
明景泰年间,山东人鲁能知高阳县事。此人清正廉明,体察民情。甫上任便缉捕盗贼,修桥筑堤。修建庙学。1460年,鲁能修筑高阳城池。置四门,南城沾化门,北城迎恩门,东城东作门,西城西成门。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6楼
梁庄,清代梁姓三兄弟自山西搬来,逐渐繁衍成村,人称梁家庄,也叫北梁家庄,为的是区分西南的梁家庄。
庙子,称隆和庄。
嘉庆十八年,满人元善来建此庄。后于村西北角建一座麦王庙,供天、地、风、雨、雷、雹六神,取尊贵六合之意名隆和庄。时因有大庙,亦称庙子。
1957年因为修潴泷河分洪道,全村搬出。现又有人定居,仍称隆和庄
古旧城人称龟背澶州府,高阳巧得是也出土了一座石龟。于是新高阳城大体延续了旧城街道的特点。比如,南街长,北街短,东街长,西街段。四条主街名称相同,柴市街,枣市街,辘轳把街等也名称相同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丘家左。后改为,丘家佐。
相传本村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峤之后裔所建,称殷峤。后谐音新桥。宋时有史书记载新桥镇之说。清时改写为莘桥。
西河,唐代此地有两条河流经过,一名东河,一曰西河。该村以河命名,盖因傍于西河也。秦、曹、吕、季四姓建村。
赵官佐,上文有述。值得一提的是赵王河。赵王河指宋军开挖的运粮河。该河由季朗、王草庄,经赵通往东至旧城。
河西村,唐代即有此村。明永乐年间,侯氏三兄弟自山西搬来定居,因位于河道以西,名河西村。
赵官佐 ,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边家务,唐代就有人居住。宋顺安军设水陆营田务,并设商税务,由姓边的主持。后来,此地有人居住后,便称边家务。
崔庄,明朝因崔姓由山西搬来建庄,人称崔家庄。 崔姓的来历,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西梁淀以水成名。古来地势低洼,高河泛滥,贮水成淀,称梁淀。该村因位于淀西,而名西梁淀。
高阳县城原名丰家裕,明永乐年间(大概,不过肯定是明朝)原高阳县县城(今旧城)遭洪水,因丰家裕地势较高搬迁至此,原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城。
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的西北面,高阳的东街一带。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河西村始建于唐中期,秦贾二姓建村。明永乐二年侯氏仁义友三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处河道之西,称河西村。庄头村原属河西村,因防洪打桩形成桩头之称。清咸丰十年前后与河西村分离,名曰桩头,后简写为庄头。都曹口古为高河支流都漕河的渡口。明永乐初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都漕口,后写为都曹口
石氏汉代以前石姓建村,曰;石氏里。后简称石氏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7楼
龙化乡张庄;明代一张姓以卖糖为生于此居住,始称张糖庄,后称张庄。 请苦大师快出,主持课堂。
周辛庄:据周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周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小行舟迁于本县百尺(今属任丘)定居,后其一人由百尺迁于此处始建新村。冠其姓氏名周家新庄,后简写为周家辛庄。长果庄:明永乐七年(1409年)山西移民李友智和同村张氏来此定居,种桃、李、杏、桑等果园,取名长果庄。
高河,也是高阳的名字的来历。高阳,盖因在高河之阳也。于是说说高河。说说高阳。高为崇,阳为日,这高阳含自然崇拜之意。很见吉祥。旧城成龟形,中间高四处低。古有四象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玄武,便是龟,颛顼族的族徽。
高阳自古多水,但是所有的防水工程里,只有旧城是龟行的。十字街是龟背,坚硬无比,从来轧不出车辙来,北街为龟尾,人言常有车翻死人之事,盖因尾巴常常晃动所致。南街口两侧各有一井,为龟眼。南街就是龟脖子,很长,正对高河。
高河,天启四年高阳县志记载,潴泷河传‘颛顼时猪化龙而成河,在旧城东三里。高河会河间经流入邑,在旧城汇入潴泷河。
河间得名,便是因为处于高河和沱沱河之间。河西村,是因为处于高河之西,庞口则是因为处于高河河口,坎苇,是因为高河在这里被砍了尾等等。
高河的走向应是,河间、相连口、边渡口、汜水、庞口、坎苇流入潴泷河,今已不再。
说说杨六郎高阳关(指旧城)拒辽。杨六郎到任高阳后,曾有许多措施用于抗辽。他训练部队,巩固城防,修补城墙。挖井以备冬季灌城结冰御敌。修地道。用来袭击。还有传说宋军曾在城墙上放蜈蚣蝎子,敌军上城被咬,无法进攻。因此,旧城又称蜈蚣蝎子城。杨六郎还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明朝高阳人孙承宗曾亲临杨六郎屯田地考察,并效仿在山海关广为应用。杨六郎作战身先士卒,功勋卓著。从不抢功。他自景德二年(1005)一月调来,在任九年病死。死后民间为其修建庙宇,称六郎庙。当地人亦称三关庙。
高阳沙土地很多,很适合棉花的播种。集中区大多在高阳蠡县清苑交界之处、高阳南部、东部。
高阳自古十年九涝,夏季水涝之后,农民无事可做,便用自己的棉花开始纺织业。当然,高阳碱地也很多,也可以熬煮硝盐,但当时这是违法的。
天长日久,出现了很多布匹的交易市场。有任丘的青塔,莘桥,季朗,大庄等等。这时的织布机很落后的,生产的布匹很粗劣,直到天津洋行,足踏机的介入、引进,高阳纺织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高阳的陆路,是可以到达天津的。但是那时没有公路,泥路很难行走,交通多用水运,高阳水路发达,渚泷河自太行山发源,经博野、蠡县,在高阳城东北三十余里注入白洋淀。是该河上游各县到天津的要道。高阳城雇大车往北到安新的同口,装货登船,渡白洋淀,经大清河,直奔天津。水路大约三百余里。只需三日。由天津来高阳亦然。
我的字辈从周焘开始,焘子启擘应,礼宗坦景文,帝廷思允仕,汝仲道胜钦,尚楚用治联,开仁德永成,世代广贤良,邦家庆华荣,隆盛崇原美,继述志长兴,光耀彰学俗,秉守洪昌明。始主为周景和,周用林由湖南永州府零凌县,下川,我是代字辈,住安岳县双龙乡。
周氏宗祠的族谱归祠
本文2023-10-15 16:55: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