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徐世绩知道唐高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2收藏

为什么徐世绩知道唐高宗,第1张

徐世绩是唐朝初期名将,早年投身瓦岗军,后来跟随李密投靠大唐,一生经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并且深受重用。李世民在位期间,也是将徐世绩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可见他的太宗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徐世绩一生立下过诸多战功,但在李世民病逝前却将他贬官,这样做到底是有何用意呢实际上李世民也是为了李治着想,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故事吧。

徐世勣(徐懋功)是李世民非常宠爱的人,他虽然并不像长孙无忌、房玄龄那样,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半路从李密那里投奔到李世民手下的。但是李世民对他非常信任,从来没有打击过他。他也在李世民的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封为英国公,赐姓“李”,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然而,这样一个备受李世民青睐的大臣,在李世民病重即将去世的时候,李世民却突然把徐世勣贬谪到边远的叠州(今天甘肃地区)担任都督。李世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徐世勣确实是李世民非常信任和宠爱的人。李世民之所以信任和宠爱徐世勣,除了因为徐世勣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以外,还因为李世民认为徐世勣是一个“纯臣”。

李世民为什么会认为徐世勣是个“纯臣”呢

这件事,可以把他拿来和单雄信对比分析。

当初,徐世勣和单雄信都是翟让的心腹大将。后来,李密夺权,诛杀翟让。当时徐世勣积极反抗,被李密的手下杀伤。而单雄信却当即跪下来,表示投降李密。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徐世勣逃掉,前往投奔李渊、李世民,而单雄信却又一次投降敌人王世充。

当然了,这样的履历,还不至于被李渊、李世民认为是“纯臣”。他们认定徐世勣是“纯臣”,还缘于另一件事。

徐世勣在投降李渊、李世民后,按照一般的规矩,他应该把原先李密以及自己手下的土地、百姓及财物列一个清单,上表给李渊、李世民,表达归顺之意。但是他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只把财物清单给了李密,让李密上报。他认为,李密才是瓦岗寨之主,这些东西应该是李密的,得李密自己去报,他不能抢这个功劳。

当李渊、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动,觉得徐世勣不忘旧主,心地纯净。

而李世民在获得单雄信后,虽然包括徐世勣在内的很多人,都劝李世民不要杀单雄信,但是李世民却一定要杀他。就是因为李世民认为单雄信这样的人,是不可靠的。

徐世勣投奔了李世民后,先是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接着又率军平定突厥之乱,守卫边疆十六年。贞观十五年(641年),徐世勣被李世民调回京城,担任兵部尚书。还未上任,又遇到突厥薛延陀军叛乱。于是徐世勣重新返回边关,攻打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俘获俘虏五万多人,战马一万五千多匹,获得大胜。

此后,高句丽在东边闹事。当初李世民想要征讨高句丽,但是魏征反对,李世民只好作罢。魏征去世后,徐世勣主张积极讨伐,认为只有灭掉高句丽,才能确保大唐的长治久安。

李世民听从了徐世勣的建议,亲征高句丽。不过,李世民这一趟,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自身的损失也不小。李世民自己相当不满意,说:“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意思是说,如果魏征活着的话,我就不会做这件劳而无功的事情了。

积极动员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是徐世勣。那么,是不是因为徐世勣动员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最终又没有灭掉高句丽,李世民迁怒于徐世勣,才贬谪他的呢

显然不是的。徐世勣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回国后,李世民对他相当重视,再一次把他提拔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接着,又提拔为太子詹事,让他辅佐太子李治,可见,李世民对他是很信任的。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在病重去世前,却还要贬谪他呢

《旧唐书》里记载了一段话。李世民在去世前,把李治召到病榻前,对他说:“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也就是说,你对徐世勣没有恩惠,我先把他贬谪出去,你上台后,再把他提拔回来。这样,他就会死心塌地跟随你了。

果然,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当即把徐世勣提拔回来,先担任同中书门下,接着,迅速拜为尚书左仆射,这已经是首席宰相了。

徐世勣果然对李治忠心耿耿,后来他再次率军征讨高句丽,直到灭掉高句丽,为大唐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此可见。李世民虽然很信任徐世勣,却还是要对他实施帝王心术。这种所谓的“驭臣之术”,显然是缺乏肝胆相照的。徐世勣是“纯臣”,可惜李世民不是“纯君”啊……

一说起古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诗,而一说起唐诗,人们首先想到的一般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两位大诗人,因为他俩的名气和诗文水平最高。但当代国人,尤其是80后、90后、00后认识的第一位诗人却既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骆宾王。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骆宾王所写的《咏鹅》就一直是我国一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首古诗,直到2019年的新编教材中,一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才换成了《汉乐府·江南》。

《咏鹅》的原文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描述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意趣盎然,非常适合作儿童的启蒙诗歌。因此,除了上小学之前就背诵古诗的孩子以外,《咏鹅》应是他们学习的第一首古诗,骆宾王也就是他们认识的第一位诗人。而且,骆宾王的《咏鹅》和李白的《静夜思》差不多是中国背诵人数、次数最多的两首古诗了吧。

据说《咏鹅》是在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这么看来骆宾王小时候堪称神童,才华横溢。然而长大后的骆宾王虽然更加地才华横溢,但却一直怀才不遇、潦倒落魄,最后更是在历史上突然消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骆宾王的父亲曾经担任青州博昌县令,但很早便去世了,故而骆宾王早年是在十分贫困的环境下度过的。641年,22岁的骆宾王参加了科举。初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更加注重门第关系。由于很多学子事前就通过各种关系铺平了中举的道路,而骆宾王却不屑于使用这些歪门邪道,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名落孙山。他在《畴昔篇》中就用“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表达了他参加科举的感受。

科举无门之后,骆宾王开启了他漫长的求职跳槽的职业生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子、道王李元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收他做门客,让他炫耀展现一下才华以得到皇帝的重用,他却在《自叙状》中写道:

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大体意思就是说,自吹自擂地宣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反而会让自己背上了“冒进”、“贪禄”的骂名,违背了他做人的原则,坚决不干。所以文章最后,他又写道:“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从《自叙状》中可以看出骆宾王是一个极其清高、叛逆和耿直的人,这种性格注定了他无法仕途平坦。骆宾王后来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骆宾王初入仕途担任奉礼郎,因性格耿直得罪了同僚而被排挤丢官;后来到西域从军,觉得无法沙场建功便不辞而别,“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之类的诗歌空抒豪情壮志而不辞而别;

后进入四川,担任了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机的幕僚,为其平定蛮族叛乱书写檄文,结果看不惯同事的贪污行径有擅自离职;

年近花甲回到长安,由长安主簿入朝担任侍御史,结果经常上书讽刺而获罪入狱;

后来唐高宗大赦天下,骆宾王出狱后又去担任临海县丞,他又因无法适应官场而任性地弃官到扬州去游历……

原本已经六十多岁的骆宾王应该就此在历史上缓慢谢幕了,可是他的结局却成了一个谜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掉唐中宗李显,改立了李旦,其权势愈加滔天,朝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武则天会篡位称帝。其反对者开始筹谋反抗,就在嗣圣元年的九月,英国公徐敬业(李敬业,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李勣本名徐世勣,是众多隋唐演义小说中徐茂公的原型)在扬州起兵。

此时正在扬州担任徐敬业府属、对武则天执政也不满的骆宾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并且掌管机要文书,为叛军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在这篇文章中将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然而武则天听完之后却一点也没生气,反而极其欣赏他的才华,怪罪宰相没有将骆宾王笼络住,以致于跑到了叛军那里。

由于徐敬业叛乱准备仓促,缺乏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结果仅仅不到三个月就被武则天派兵彻底镇压,徐敬业在逃亡的路上被部下所杀,而骆宾王的去向则成了一个谜团,因为说法极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被乱军所杀

出自《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李勣传》的记载。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等人准备入海逃往高句丽,抵达海陵时,遇到风浪受阻,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首级被送往洛阳。

2、下落不明

这个说法出自《新唐书·骆宾王传》的记载:“亡命不知所之。”直接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3、逃跑后隐居

唐人郗云卿的《骆宾王文集序》记载:“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这个记载中骆宾王并没有死。

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则记载,正德年间有人在南通城东发现了骆宾王的墓,而且这座墓非常新,至今还有遗迹存在。

《中国名胜词典》记载:“骆宾王墓:在浙江义乌县城东15公里枫塘。墓前石碑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建。”

清代陈熙晋的《骆临海集笺注•附录》则记载,雍正年间有一个自称是李勣十七世孙的李于涛,此人说他的家谱中记载了骆宾王的去向:扬州兵变失败后,骆宾王与徐敬业的儿子一起隐居在于邗之白水荡,后来骆宾王客死崇川,据说骆宾王的陵墓就是徐敬业的儿子修的。

这几条记载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骆宾王兵败后,逃跑在江苏南通一带隐居了下来的结论。

4、出家为僧

唐代孟棨在《本事诗》中记载:

“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被送往东都洛阳的徐敬业和骆宾王的首级是假的,是两个长相相似的人做了替死鬼,而真正的徐敬业和骆宾王都顺利逃脱并一块出家当了和尚。虽然这个说法过于离奇荒唐,但流传却比较广泛,以致于很多人都相信了。

5、投水而死

唐人张鸷在《朝野佥篇》中记载:

“骆宾王《帝京篇》日:‘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尖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

这个说法中骆宾王是在兵败逃跑的过程中投水而死,而位于安徽天长市的马汊河古街中也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徐敬业等人在下阿溪一战中被官军击败,骆宾王因负伤骑马跌落在下阿溪溺水身亡,这条河后来就改名叫马汊河了。

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骆宾王的最终结局说法太多,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因此,骆宾王可以说是在历史上突然消失的。

骆宾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人一起被并称为“初唐四杰”。骆宾王是这四人中年龄最大、经历最丰富、也是诗文最多的,其《帝京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狱咏蝉》等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他用自己的叛逆和耿直构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诗和远方。

正是骆宾王等四人的横空出世,才使得唐朝的文学界突破了宫体诗(起源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一直到唐太宗时期都非常盛行,诗歌风格词藻华丽,内容多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的界限,诗的主题更加广阔、更加贴近百姓和现实,从市井生活延伸到了边塞的苦寒之地。因为这四人的努力,才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唐诗繁荣景象,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杜牧等人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攀登到更高的山峰上去的。然而,以骆宾王为代表的“初唐四杰”

1、徐世勣。其实就是《隋唐演义》里面总是道士军师形象的徐茂功,后来被李渊赐名李世勣。又叫李世绩,后来又叫李绩。改来改去,把人脑袋都绕晕了。徐世绩其实是唐初和战神李靖齐名的绝世名将,扫平割据势力都只能算小事,后来帅军破突厥,为大唐开疆拓土,灭掉隋唐两朝心腹大患高句丽。李靖同样是战功彪炳但论皇帝的信任恩宠,完全不能跟徐世勣比。徐世勣生荣死哀,已经达到武臣的极限,人生如此当无憾。

2、徐敬业。徐世勣的孙子,袭英国公爵位。后武则天做了皇帝,徐敬业举起讨武大旗,很多人起来响应他,包括有名的骆宾王都来投奔他,但是武则天已经掌控了国家,徐敬业的声势虽然浩大一时,不久还是被武则天的人给打败了。徐敬业兵败身死。

3、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出身农民,却是天才级的统帅,他帮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等势力,最后攻入大都,灭亡了元朝,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后来又率兵不断攻击元朝残余势力,死后被封为中山王,子孙享尽富贵一直到大明王朝终结。

4、徐渭。即民间故事里的徐文长。徐渭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他多才多艺,文学,书画,戏曲,样样精通,更了不得的是还是一位军事家,在平定倭寇的斗争中,他投身胡宗宪的幕府,为平倭出谋献策,颇多贡献。然而,徐渭的一生又是不幸的,科举不顺,生活不顺,感情不顺,还因为误杀妻子入狱,最后穷困潦倒抱愤而终。

5、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因飞机失事亡故。代表作《再别康桥》,最为文学青年熟知。然而,更多人津津乐道于他和林徽因、陆小曼等人的感情纠葛。

徐世勣是徐茂公

徐茂公的原型是大唐的开国元勋李勣,李勣原名为徐世勣,字懋功。由于“懋功”与“茂公”同音,很多小说家都把他写为徐茂公。

与善于谋虑的徐茂公不同,历史上的徐世勣是一个实打实的悍将。为了表彰徐世勣的军功,唐高祖李渊特意赐他姓李,称他为李世勣。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李世勣为了避讳,就改名为李勣。

徐世勣生平

徐世勣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1、徐世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

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2、徐擀: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

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3、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关中征伐、夏侯渊平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几次重大战役。

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封为右将军。其后,徐晃跟随夏侯尚击败蜀将刘封并夺取上庸。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4、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5、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徐世勣

-徐擀

-徐晃

-徐熙

-徐达

历史:

周初,以今山东郯城一带为中心(出土有徐国遗址),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被吴国吞并。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徐氏为颛顼,皋陶之后。夏禹时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从若木至徐偃王共三十二世。徐偃王攻周,被周穆王及造父击败。

后又封徐偃王子宗为徐子。春秋时,徐国被吴灭后,徐子的遗族以原国名「徐」为氏。 二:清代满族姓氏舒穆禄氏改为徐氏,如徐元梦,为满洲正白旗人。

名人:

1、徐偃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诞,是西周时徐国第32代国君。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下邳(今更名为睢宁县古邳镇)。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义,前来归顺的东夷国家有四十多个。周穆王巡视各国,听闻徐君威德日远,遣楚国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从之者数万。 

《后汉书·东夷传》称:“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选择了仁义避战。

其事载《竹书纪年》、《后汉书》、《尸子》、《博物志》、《路史》诸书。《尸子》谓:“徐偃王有筋而无骨。”《博物志》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

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王(天子)分庭抗礼。作为徐国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国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2、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

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3、徐悲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

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

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4、徐敬业

徐敬业,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朝官员、将领。司空李勣之孙,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袭祖父英国公爵位。徐敬业是唐睿宗时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而起事的领导者。

徐敬业从小善于骑射,有才智。因父早死,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曾任眉州刺史,后坐事被眨为柳州司马。武后废帝唐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

后李旦上表请辞,由武后临朝称制。徐敬业与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人,在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起兵于扬州,徐敬业自称为匡复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

以勤王救国、匡扶卢陵王李显复位为名出师,由骆宾王写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徐敬业徐志摩的士卒很快增至十多万人。

武后剥夺徐敬业赐姓,遣梁郡公李孝逸为主帅,魏元忠为副帅统兵三十万征讨。徐敬业手下魏思温建议直攻东都洛阳,而薛璋则劝先南进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

徐敬业听从薛璋意见,先南渡长江攻陷润州,再北向与李孝逸战于高邮,徐敬业初战获胜,但久战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败徐敬业军,徐敬业逃往润州,为部下所杀,内乱遂平。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军到唐朝盐州时,吐蕃军中有将徐舍人,自称徐敬业后人,不忘本国,并将包括僧人延素在内的俘虏千百人全部放归。

5、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

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

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氏宗族

徐茂公一直是中立或者是武则天继位的支持者,但作为武则天成功的关键人物,最终在开馆时被武则天屠戮,白骨化为灰烬,只因徐茂公被 出生。 坑主的孙子。 徐茂公身为三朝元老,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太宗,赐姓“李”,与魏公李靖平级。 这种荣誉在当时真的是难得。 但对于一个生前如此美丽的人来说,他从来没有想过死后会发生灾难。 武则天下令将徐茂公的灵柩挖出后砍伐,官衔也随之废止。

1徐茂公(徐世基)因忠于李唐皇室,才华无双,被唐高祖李渊赐为国姓李。 因为避开了李世民,所以改名为李勣! 李勣是大唐双龙之一,与同时代的名将李靖齐名。 李勣回到唐朝后,成为秦王李世民的重要将领之一。 在平定王世充、击败窦建德、平定刘黑闼、歼灭徐元朗、杀死傅公义等内战中,李勣立下了汗马功劳,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在与突厥、薛延陀、朝鲜等外国的战争中,李勣未尝败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因李勣战功卓著,忠于李唐王室,李世民封他为英国公爵,成为大臣保护李治!

2不幸的是,他的孙子李敬业,在光斋元年,在扬州叛乱,以李现未死为由,企图推翻武则天,支持李现恢复李唐。 起义失败后,不仅李敬业的兄弟被杀,李季也受到牵连。 武则天下令挖李勣墓,断棺,废一切赏,恢复徐姓。 直到唐中宗李显恢复李唐,下诏恢复李勣的赏赐,并恢复他的坟墓安葬。 李勣有两个儿子,长子李真和二儿子李思文。 李敬业是李真的儿子。 李敬业叛乱后,与弟弟李敬佑被杀,史书上也没有说明李敬三子李敬祯的情况。 但起码李思文没有卷入叛乱。

李思文预见到李敬业的造反阴谋,立即派人上报朝廷。 当李思文被侄子李敬业俘虏时,李敬业并没有杀李思文,而是改姓“武”以示屈辱。 叛乱平息后,武则天称赞李思文,同意李斯文改姓“武”。

为什么徐世绩知道唐高宗

徐世绩是唐朝初期名将,早年投身瓦岗军,后来跟随李密投靠大唐,一生经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并且深受重用。李世民在位期间,也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