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潘氏家谱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谁知道潘氏家谱啊,第1张

潘氏来源有两支。• 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将其弟“季孙”,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称为潘氏。 • 一支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的潘 氏是楚国的王公贵族。 而在台湾,许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统、甚至无汉人血统。此因早期汉人称原住民为“番”,再转为“潘”的缘故。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名号,据传说潘姓的由来,是有位潘大老,从唐山来台湾平番(因是传说,所以没有明确的时间与姓名)。但其军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后来相处久了,大家产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说你们也没有姓,不如就来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来。据说目前台北县石门乡老梅、苗栗、屏东、埔里与我们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缘而姓潘的。资料来源: 潘:南北两大渊源 在中国民间,潘姓,一直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姓氏,历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莲花"的绝世美人潘妃,乃至专门跟杨家将作对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历史悠久的古姓 这种现象,当然也间接说明了潘姓的古老。实际上,潘姓的确是一个其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人开始以潘为姓,并且,潘姓的始祖,还是出身光彩夺目的周朝王室。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 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成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于是,后来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 "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 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潘姓多源于楚国 不过,后世却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国,《通志氏族略》就是采认这种看法的,该书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详其始……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这种看法,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历来在古藉上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古人,几乎统统都是楚国的人物,譬如,《史记》所提到过的潘党和潘尪,就全是楚国的大夫。所以,如果说以后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曾经在春秋时称霸的楚国的后代,应该也是未尝不可。 潘党和潘尪,是最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不但证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给了后世子孙无尽的光彩--潘党,是楚国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将,据传,他与养由基练武不辍,深受楚王的激赏,曾经赞美他们说:"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 潘尪,则是曾经为楚庄王出奇计破灭庸国的大将。汉晋间人才辈出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浚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潘浚曾经为孙权大破五溪蛮,信赏必罚,获虏数万,使得事变自此衰弱,与蜀、魏鼎足而三的孙吴得以无后顾之忧;潘璋,则曾屡平寇盗,领兵数千而所在常如万人,大家都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并加以杀害的,后来,平剧里还有另一出《活捉潘璋》的戏,演的是开公显圣,潘璋被活捉的故事,当然,这根据的也是《三国演义》,与事实并不相符,因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潘璋建此大功之后,曾被封公,荣华富贵了一辈子呢!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因为他的字为安仁,所以才会被唤作潘安,结果,后来潘安两个字反而比他的原来名字要响亮些。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么程度,后人很难从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实际容貌,但是据传他常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见到了都联手萦绕,并投之以果,则当时他以美貌风靡女性的情形,实在不难想见。后来,有一位诗人杨亿也曾写诗形容当时的情形说:"犹记潘郎掷果时"。绝世才华潘安仁 实际上,潘岳之所以留名于史籍,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绝世文学才华。他的文章文辞艳丽,与当待的陆机、谢灵运、及颜延之齐名,现在一般人常用的《赋闲》一词,就是出自他所作的《闻居赋》,大诗人骆宾王还作词赞美他是"潘、陆词锋络绎飞"呢! "潘"这个字,是由一个"番"字加上水旁组成的,所以常常有人会对姓潘的人开玩笑说,他们的祖先一定是住在水边的潘人。实际上,潘姓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已如上述,然而,到了南北朝的时期,却的确有外族冒姓为潘,所以此后的潘姓,也有一小部份并非黄帝的后代。这段记录是见诸《魏书官氏志》的:"改破多罗为潘氏"。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山东日照潘氏字辈:“廷远兆(昭)维(惟政)月(明)广(光星)培锡延贵希”。 山东诸城潘氏字辈:“远兆维月光继”。 山东青岛潘氏字辈:“立新维孝友”。 山东惠民、河北枣强潘氏字辈:“宗昌建德洪书增佃”。 山东聊城潘氏字辈:“尚文大福廷金臣悦子立”。 山东沂南潘氏字辈: 乾派:“远振立一放须兆为月光”; 坤派:“玉秀松竹”。 山东五莲潘氏字辈:“锡远兆维月”。 山东曹县潘氏字辈:“赵尚守志常崇善逖乃昌”。 山东潘氏一支字辈:“有承兴业广恒聚立义昌谨怀先兆远洪台庆云章”。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浚,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氵睿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2、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四、宗族特征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五、潘姓来源

一、出自姬姓后裔

潘姓的最早起源与我国早期的姬姓关系非常密切。姬是我国远古时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姓。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部族首领,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黄帝本姓公孙,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为姬,黄帝曾居住在轩辕之立(在今河南新郑县轩辕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故称黄帝。

传说黄帝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黄帝时代的部落争霸斗争中,黄帝借助各种力量,取得了绝对胜利,征服了天下。从此,黄帝成为至高无上的代表,姬姓也成为尊贵的姓。后来的许多帝王和一些归附的少数民族也都以姓姬为荣耀,自称或被称为是黄帝姬姓的后裔。

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的有14子,共12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些姓的后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相传都与黄帝有关。夏人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商人的始祖契,相传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人的始祖后稷为帝喾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后稷承袭了姬姓,其后代建立了周朝。到周文王时,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高,被封在毕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后人称他毕公高。毕公高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他同召公等大臣一起辅政,使周的经齐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形成“成康之治”的局面。

毕公高的小儿子叫季孙,他的封邑在番(今陕西省北部一带),于是他的后代就以时地潘为姓。今天陕西北部一带成了潘姓最早的发源地。

二、出自楚公族后裔

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姬姓)陆终娶鬼方氏女姑为妻。女姑怀孕三年,可是孩子总生不下来。最后陆终只好剖开女(女贵)的左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然后又剖开女(女贵)的右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季连的后代鬻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教师。到周成王时,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后来荆君的儿子建立了楚国。

当时的楚国地域辽阔,包括今江苏、浙江,北到山东南部,河南中部,南到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春秋时期,楚国也有人以潘为姓。关于楚国的潘姓人,其祖源史无记载。楚成王时,潘姓中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商臣的师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长子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楚王手下的最高执政官,有军政大权,相当今总理)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大王年纪不老,且后宫的宠姬很多,不必急于立储。一旦立了太子以后再想改换,那就容易引起内乱,国家就会不稳定,社稷就会难保。再说商臣长相特别,眼睛鼓鼓的像黄蜂,声音尖尖的像豺狼,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个狠毒的家伙。为楚国的江山考虑,不宜立商臣为太子。”可是成王最终还是没能听取子上的建议,仍将商臣立为太子。

几年以后,楚成王年纪大了,又想废掉商臣,立宠妃所生的小儿子职为太子。商臣也听到了有关废立的风声, 因为不知道是否属实,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议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成王最宠爱的妹妹芈,然后就可辨明废立的真假。商臣依计而行,故意对江芈不恭敬。果然江芈发怒了,骂道:“你这个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杀你呢!”商臣;把江芈说的话告诉了潘崇。潘崇说:“你甘心做职的臣吗”商臣说:“不甘心!”潘崇又伺:“你愿意逃走吗”商臣答:“不愿意!”“那么你敢做大事吗”商臣想了一想说:“敢!”于是,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东宫卫队包围了成王的住处,活捉了成王。成王知道难逃活命,因平时最喜欢吃熊掌,故要求临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可是商臣却说:“熊掌难熟烧起来很费时间,夜长梦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成王无奈,在长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杀。商臣继位即楚穆王,除封他的师傅潘崇为太师外,还对潘崇大加赏赐,把太子宫里的财物全都赏给了潘崇,以示恩宠。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家族。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地仍有这支潘氏的后裔。

三、出自北魏时鲜卑族的破多罗氏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国都由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为了使鲜卑人适应由游牧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转变,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鲜卑族的旧习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提倡和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准用鲜卑语而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等。在北魏这次大规模的改姓过程中, 曾把繁杂难记的鲜卑姓氏全部改为一个或两个字的汉族姓氏,其汉姓化的方法是根据同音对译的原则把鲜卑姓氏的第一个字译成对应的汉字,其中破多罗氏的破与潘同音,故把破姓改成潘姓。从此,这支由鲜卑人改姓潘的后代就留在了中原,在今河南一带活动。

六、潘姓迁徒史

发源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支潘姓,他们在血缘上实同出一源,即都是黄帝的子孙。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至三国时发展兴旺,魏晋时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晋时,有潘姓北迁于广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时又有潘姓迁入 今湖北随县及浙江杭州等地。

唐宋时,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历史上另外两个郡望。

宋代以后潘姓是以我国南方为其繁衍的主要地区。潘姓南迁于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迁去的。至宋时,潘氏再由福建进一步迁居广东、云南等地发展。

明清时期,潘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潘姓,从人数上说,是台湾的第四十二个大姓,大都聚住在北部的台北等县。潘姓自闽迁台的资料,却非常丰富。据记载,永历二十八(公元1673年),有一位潘步曾在族后盖寮捕鱼;康熙二十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后妈祖宫;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垦今台北县石门乡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垦同乡的老梅村等等。

堂号

"黄门堂":晋代潘岳为河阳令,累官黄门侍郎,诗作是最好,和陆机合称"潘陆"。

潘氏又以"荥阳"为其堂号。

家乘谱牒

山西:荥阳重修潘氏宗谱四卷、潘氏合谱一卷、潘氏族谱不分卷;

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江苏:山阳潘氏统宗谱十卷、山阳潘氏统宗谱十二卷、淮安潘氏续修宗谱、润东顺江洲潘氏宗谱四军四卷、贤庄潘氏宗谱四卷、毗陵永宁潘氏续修宗谱十二卷、潘氏族谱十六卷、毗陵桃原里潘氏宗谱四卷、毗陵棠林潘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潘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荥阳潘氏家谱不

分卷;

浙江:富桐潘氏宗谱八卷、萧邑崇化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钱清北祠潘氏宗谱六卷、慈溪潘氏宗谱四卷、吴兴纯孝里潘氏世谱、潘氏宗谱三卷、潘氏家谱不分卷、古溪潘氏家谱十二卷、东洋潘氏宗谱八卷、华墙潘氏家谱不分卷、临海潘氏宗谱四卷、荥阳潘氏宗谱二卷:

安徽:历阳潘氏宗谱四卷、庐江潘氏宗谱十四卷、新安潘氏宗谱四卷、新安潘氏宗谱不分卷、新安潘氏源流族谱、大阜潘氏族谱、潘氏支谱、六安潘氏宗谱十卷;

江西:万载湖源潘氏族谱三卷;

湖北:潘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潘氏宗谱十九卷、潘氏宗谱四十七卷、潘氏宗谱二卷、潘氏支谱四卷;

历史名人

潘 耒: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到丛三松堂集77遍诵艺林。

潘 恭: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潘平格: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人录》。

潘柽章:明清之际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 岳:以其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为当时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与陆机齐名。其《悼亡赋》为世传颂

「潘」源出 ;

一 :「潘」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其子孙以邑名为氏。

二 :出自「芈」,以字为氏。据《通志.氏族谱》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氏也。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

三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 潘氏来源有两支。

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将其弟“季孙”,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称为潘氏。

一支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的潘 氏是楚国的王公贵族。

而在台湾,许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统、甚至无汉人血统。此因早期汉人称原住民为“番”,再转为“潘”的缘故。

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名号,据传说潘姓的由来,是有位潘大老,从唐山来台湾平番(因是传说,所以没有明确的时间与姓名)。但其军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后来相处久了,大家产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说你们也没有姓,不如就来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来。据说目前台北县石门乡老梅、苗栗、屏东、埔里与我们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缘而姓潘的。

资料来源: 潘:南北两大渊源 在中国民间,潘姓,一直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姓氏,历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莲花"的绝世美人潘妃,乃至专门跟杨家将作对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

历史悠久的古姓 这种现象,当然也间接说明了潘姓的古老。实际上,潘姓的确是一个其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人开始以潘为姓,并且,潘姓的始祖,还是出身光彩夺目的周朝王室。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 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成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于是,后来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 "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 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潘姓多源于楚国 不过,后世却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国,《通志氏族略》就是采认这种看法的,该书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详其始……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这种看法,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历来在古藉上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古人,几乎统统都是楚国的人物,譬如,《史记》所提到过的潘党和潘尪,就全是楚国的大夫。所以,如果说以后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曾经在春秋时称霸的楚国的后代,应该也是未尝不可。 潘党和潘尪,是最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不但证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给了后世子孙无尽的光彩--潘党,是楚国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将,据传,他与养由基练武不辍,深受楚王的激赏,曾经赞美他们说:"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 潘尪,则是曾经为楚庄王出奇计破灭庸国的大将。

汉晋间人才辈出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浚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潘浚曾经为孙权大破五溪蛮,信赏必罚,获虏数万,使得事变自此衰弱,与蜀、魏鼎足而三的孙吴得以无后顾之忧;潘璋,则曾屡平寇盗,领兵数千而所在常如万人,大家都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并加以杀害的,后来,平剧里还有另一出《活捉潘璋》的戏,演的是开公显圣,潘璋被活捉的故事,当然,这根据的也是《三国演义》,与事实并不相符,因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潘璋建此大功之后,曾被封公,荣华富贵了一辈子呢!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因为他的字为安仁,所以才会被唤作潘安,结果,后来潘安两个字反而比他的原来名字要响亮些。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么程度,后人很难从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实际容貌,但是据传他常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见到了都联手萦绕,并投之以果,则当时他以美貌风靡女性的情形,实在不难想见。后来,有一位诗人杨亿也曾写诗形容当时的情形说:"犹记潘郎掷果时"。

绝世才华潘安仁 实际上,潘岳之所以留名于史籍,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绝世文学才华。他的文章文辞艳丽,与当待的陆机、谢灵运、及颜延之齐名,现在一般人常用的《赋闲》一词,就是出自他所作的《闻居赋》,大诗人骆宾王还作词赞美他是"潘、陆词锋络绎飞"呢! "潘"这个字,是由一个"番"字加上水旁组成的,所以常常有人会对姓潘的人开玩笑说,他们的祖先一定是住在水边的潘人。实际上,潘姓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已如上述,然而,到了南北朝的时期,却的确有外族冒姓为潘,所以此后的潘姓,也有一小部份并非黄帝的后代。这段记录是见诸《魏书官氏志》的:"改破多罗为潘氏"。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宋初的名将潘美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大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大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又平定泽路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 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了一个反派的角色。 宋代,潘姓的知名人物相当不少,而以潘大临、潘异、潘中等人最享盛名--潘大临,就是与苏轼、黄庭坚交好,以一句"秋来景物件件是全句"而传名后世的大诗人,潘翼,是贯穿诸子百家之书,凡礼乐、制度、传注、杂说,乃至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的学生王十朋曾时时感叹不能竟其学的大学者;潘中,则是当徽、钦二帝被执,曾经拜诏泣涕,有过许多可歌可泣事迹的著名忠义之士。

明清多学人名士 明清以后,潘氏也是名士辈出,譬如,明代曾教民行朱子家礼,躬行郊野劳疾问苦,为此后的"父母官"塑立良好典型的名臣潘府;清代曾奉诏纂修明史,学问淹贯,既工诗文,又长于史学,并又旁及历法、算术的大学者潘来;乃至以金石收藏著名,光绪年间曾官至工部 尚书,勤政爱民,所至有声的潘祖荫等,都是为潘家子弟创造光辉的先人。 中国南方福建的潘姓,据传是从河南光州(今潢川县)来的,最初是在漳州诏安五都繁衍,只是开于他们的迁移年代和经过,却缺少确实的资料可查,这对于福建和台湾的众多潘姓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大的遗憾。 不过,潘姓自闽迁台的资料,却十分的完备,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他们来得很早,也来得很多,怪不得台湾的潘姓人士,处处可见。

台湾处处有潘姓 省文献会所提供的潘姓入台资料是这样的:永厝廿八年,有一位潘涉曾在旗后盖寮捕鱼;康熙廿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后妈祖宫;有潘冬随淡水通事赖科,入崇文(今花莲县)说番输赋;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垦今台北县 石门乡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垦同乡的老梅村;嘉庆七年,有潘肾文入垦今宜兰县罗东镇;道光廿年,有潼州人潘定民倡建今台北县士林镇的惠济宫;咸丰初年,又有安溪人潘海恙等十一人,入垦今台北县坪林乡渔光村。 现在,以人数上来说,潘姓是台湾的第三十一个大姓,而且大多聚居在北部的台北县一带,跟当初他扪的移民路线比较起来,就显而易见这种情形不是偶然的。

在中国民间,潘姓,一直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姓氏,历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莲花"的绝世美人潘妃,乃至专门跟杨家将作对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 历史悠久的古姓 这种现象,当然也间接说明了潘姓的古老。实际上,潘姓的确是一个其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人开始以潘为姓,并且,潘姓的始祖,还是出身于光彩夺目的周朝王室。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成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于是,后来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潘姓多源于楚国 不过,后世却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国,《通志氏族略》就是采认这种看法的,该书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详其始……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这种看法,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历来在古藉上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古人,几乎统统都是楚国的人物,譬如,《史记》所提到过的潘党和潘尪,就全是楚国的大夫。所以,如果说以后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曾经在春秋时称霸的楚国的后代,应该也是未尝不可。

潘党和潘尪,是最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不但证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给了后世子孙无尽的光彩--潘党,是楚国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将,据传,他与养由基练武不辍,深受楚王的激赏,曾经赞美他们说:"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潘尪,则是曾经为楚庄王出奇计破灭庸国的大将。 汉晋间人才辈出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浚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潘浚曾经为孙权大破五溪蛮,信赏必罚,获虏数万,使得事变自此衰弱,与蜀、魏鼎足而三的孙吴得以无后顾之忧;潘璋,则曾屡平寇盗,领兵数千而所在常如万人,大家都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并加以杀害的,后来,平剧里还有另一出《活捉潘璋》的戏,演的是开公显圣,潘璋被活捉的故事,当然,这根据的也是《三国演义》,与事实并不相符,因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潘璋建此大功之后,曾被封公,荣华富贵了一辈子呢!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因为他的字为安仁,所以才会被唤作潘安,结果,后来潘安两个字反而比他的原来名字要响亮些。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么程度,后人很难从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实际容貌,但是据传他常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见到了都联手萦绕,并又投之以果,则当时他以美貌风靡女性的情形,实在不难想见。后来,有一位诗人杨亿也曾写诗形容当时的情形说:"犹记潘郎掷果时"。

绝世才华潘安仁 实际上,潘岳之所以留名于史籍,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绝世文学才华。他的文章文辞艳丽,与当待的陆机、谢灵运、及颜延之齐名,现在一般人常用的《赋闲》一词,就是出自他所作的《闻居赋》,大诗人骆宾王还作词赞美他是"潘、陆词锋络绎飞"呢! "潘"这个字,是由一个"番"字加上水旁组成的,所以常常有人会对姓潘的人开玩笑说,他们的祖先一定是住在水边的潘人。实际上,潘姓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已如上述,然而,到了南北朝的时期,却的确有外族冒姓为潘,所以此后的潘姓,也有一小部份并非黄帝的后代。这段记录是见诸《魏书官氏志》的:"改破多罗为潘氏"。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宋初的名将潘美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大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大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又平定泽路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了一个反派的角色。 宋代,潘姓的知名人物相当不少,而以潘大临、潘异、潘中等人最享盛名--潘大临,就是与苏轼、黄庭坚交好,以一句"秋来景物件件是全句"而传名后世的大诗人,潘翼,是贯穿诸子百家之书,凡礼乐、制度、传注、杂说,乃至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的学生王十朋曾时时感叹不能竟其学的大学者;潘中,则是当徽、钦二帝被执,曾经拜诏泣涕,有过许多可歌可泣事迹的著名忠义之士。

明清多学人名士 明清以后,潘氏也是名士辈出,譬如,明代曾教民行朱子家礼,躬行郊野劳疾问苦,为此后的"父母官"塑立良好典型的名臣潘府;清代曾奉诏纂修明史,学问淹贯,既工诗文,又长于史学,并又旁及历法、算术的大学者潘来;乃至以金石收藏著名,光绪年间曾官至工部尚书,勤政爱民,所至有声的潘祖荫等,都是为潘家子弟创造光辉的先人。 中国南方福建的潘姓,据传是从河南光州(今潢川县)来的,最初是在漳州诏安五都繁衍,只是开于他们的迁移年代和经过,却缺少确实的资料可查,这对于福建和台湾的众多潘姓来说,无疑是一项很大的遗憾。

不过,潘姓自闽迁台的资料,却十分的完备,据台湾省文献会表示,他们来得很早,也来得很多,怪不得台湾的潘姓人士,处处可见。 台湾处处有潘姓 省文献会所提供的潘姓入台资料是这样的:永厝廿八年,有一位潘涉曾在旗后盖寮捕鱼;康熙廿年,有潘、蔡、王、洪、李、白六姓,倡建今高雄市旗后妈祖宫;有潘冬随淡水通事赖科,入崇文(今花莲县)说番输赋;乾隆末年,有漳州人潘盛清、潘恭人入垦今台北县石门乡的德茂、富基、七股三村,以及有潘碧公入垦同乡的老梅村;嘉庆七年,有潘肾文入垦今宜兰县罗东镇;道光廿年,有潼州人潘定民倡建今台北县士林镇的惠济宫;咸丰初年,又有安溪人潘海恙等十一人,入垦今台北县坪林乡渔光村。 现在,以人数上来说,潘姓是台湾的第三十一个大姓,而且大多聚居在北部的台北县一带,跟当初他扪的移民路线比较起来,就显而易见这种情形不是偶然的。

宣城旅游景点介绍

宣城旅游景点介绍:

1、龙川风景名胜区

龙川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于2017年03月29日公开发布的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东北约12公里处。该村地势独特,风景优美,是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

龙川旅游风景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珠联璧合,浑然天成。龙山胡氏宗祠,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美称,1988年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敬亭山风景名胜区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北郊,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也是宣城文化魂之所在。风景区规划总面积213平方公里,以诗、佛、茶、酒为四大文化特色,划分为双塔景区、独坐楼景区、一峰景区和宛陵湖景区四大景区。

其中名胜古迹多汇于双塔景区和独坐楼景区,是游人赏诗怀古、宗教礼拜、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亲近自然、怡情养性的好去处。

3、绩溪徽菜文化园

绩溪是徽菜的发源地,绩溪人以擅烹调著称,素有“徽厨之乡”的美誉。位于绩溪县东北郊的劳模徽菜文化园即是一个介绍徽菜、让游客品尝徽菜的地方,园区分徽菜文化展示区、休闲体验区、生产加工展示区,徽菜和农特产品展示区,美食品尝区五个功能区。

园区内展出了许多和徽菜文化有关的图文资料和实物,介绍徽菜的历史传说和菜式。游客在园区内可参观徽菜的制作工艺,购买徽菜、土特产,并现场品尝徽菜。

4、徽杭古道景区

徽杭古道景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江南村,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也是一条集自然风光及神秘文化的走廊。

景区西起安徽绩溪,东至浙江临安,全长至少50公里,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位于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区内沿途有诸多茶亭、休息点和驿站,保留有古村落、胡雪岩祠等景点。

5、旌德县江村景区

江村景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江村,是一处以徽文化研究、明清徽派建筑、江氏宗谱和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胜地。景区占地面积92平方公里,区内枕山环水,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侍立,后有幽谷深藏,村中双溪环绕,汇锁村口聚秀湖。

聚秀湖周旁古庙宝塔,诗碑堤栏,垂柳秀荷,相映成画,徽商及仕宦的积年造化,使江村一度享有“小杭州”美名。

宣城旅游景点介绍是怎样的?

宣城主要旅游景点:

1、龙川风景名胜区,龙川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境内,面积266平方公里,主要由龙川景区、鄣山大峡谷景区、徽杭古道景区等3个景区组成,为国家5A级景区。

2、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云峰,海拔3241米。2012年1月,敬亭山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3、徽杭古道 ,起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止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浙基田村,全长20余千米 。徽杭古道始建于唐,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是古时徽商和浙商互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

2011年,徽杭古道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太极洞,位于宣城市广德市新杭镇,距县城35km,因“洞面有纹,类太极图”而得名。太极洞有“东南第一洞”的美誉,坐落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宣城市广德县,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把太极洞誉为“天下四绝”之一,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是中国最有名的道教道场之一。

宣城旅游景点介绍有哪些?

宣城旅游景点介绍有:

1、障山大峡谷:

鄣山大峡谷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东南方,距县城22公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自然原始的独特环境里,不仅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和植物,而且景区中50多个景点各具特色和神奇,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2、鼓角楼:

广德鼓角楼,又称谯楼,在安徽省广德市城中旧州衙南,初建于北宋治平熙宁间。此楼原是宋代州衙子城的南门,下建楼座,中砌卷洞,上建复宇重楼,楼中设鼓、钟之一。

3、太极洞:

太极洞位于宣城广德市新杭镇,距县城35km,因“洞面有纹,类太极图”而得名。太极洞古名颇多,或称太极真境,或称广德埋藏,或称长乐洞。

4、敬亭山:

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5、石佛山:

石佛山位于安徽省郎溪县姚村乡境内,主峰353米。石佛山又称石佛岭,山势峻峭,白云缭绕,山巅有三巨石,高三丈许,形似石佛。

安徽宣城旅游景点推荐

安徽宣城的旅游景点

石佛山:位于郎溪县姚村乡境内,主峰353米。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太极洞:有“东南第一洞”的美誉,坐落在安徽广德县境内,和江苏宜兴市的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位置邻近并与之齐名。

龙川古村:又称坑口,距绩溪县城约10公里,是一个古老的徽州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现,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桃花潭:又名玉镜潭,位于安徽省泾县西南青弋江边,潭水深邃,景色秀丽。

中国鳄鱼湖:始建于1979年,中国鳄鱼湖是中国最大的扬子鳄保护基地,占地面积100公顷,位于宣州区南郊,是一处岗峦起伏的丘陵,中国鳄鱼湖境内有高大乔木和灌木丛林,泽边草丛荆棘,植被覆盖良好。

宣城十大旅游景点

宣城十大旅游景点:

1、龙川风景区

龙川,又名坑口,位于绩溪县以东11公里处,是座典型的徽派村落,村庄呈南北走向的船形,东北首有龙须山,登源古溪贴着村东,自北向南流去。

2、太极洞

太极洞位于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交界处的石龙山内,虽属于宣城,但是离以竹海、溶洞闻名的宜兴很近,仅有35公里路程。

若在皖南想观赏溶洞,那么太极洞是首选,明代冯梦龙曾把“广德埋藏(太极洞)、钱塘江潮、雷州换鼓、海市蜃楼”称为天下四绝。洞内冬暖夏凉,钟乳石千姿百态,有旱洞、水洞之分,可以步行游览,也可以乘船探秘地下暗河。

3、桃花潭

桃花潭位于泾县西南约40公里处的桃花潭镇,因李白在此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闻名。

桃花潭镇古称南阳镇,桃花潭其实是青弋江的一段,东岸的陈村与西岸的万村隔潭相望,这两座徽派古村算不上精致,却有一种沧桑的美。老街上铺着不规则的鹅卵石,两侧墙壁斑驳,一旦穿过狭窄的老街,见到豁然开朗的清澈潭水,令人惊喜。

4、查济

查济距东边李白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潭约20多公里,游客常把两者放在一起游览。这座建于唐初的徽派古村,自始祖查文熙定居于此开始,一直聚居着查姓家族。

岑溪、许溪、石溪三溪在村中汇流,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沿溪而建。村中祠堂众多,建筑上的徽派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很是精美。随处可见的来写生的学生,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5、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中心以北5公里处,主峰一峰海拔317米,谢_、李白等文人为它留下许多诗篇,其中以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最为出名。外地人来此为了追寻李白足迹;当地人则喜欢来爬山,大片的茶园和竹林带来了清新空气,站在山顶俯看山下的视野也很好。

6、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全长15公里,它连接着安徽绩溪县的伏岭镇和浙江临安市的马啸乡,是古时候连接徽州和杭州的重要运输通道,而如今已经成为了初级徒步者的天堂。

而这条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则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它位于古道起始一段,也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而徒步古道的最佳季节是3月下旬,此时满山的杜鹃花盛开,非常好看。

7、太极湖村

太极湖村,又名湖村,位于绩溪县东北约17公里处,南宋龙川枢密使胡云龙葬于此地,胡氏后代守墓成村,后来章氏超越胡氏,成为村中大姓。

缘溪河穿村而过,呈反“S”形,河西是村庄,河东是农田,整个村落看上就像一副太极图,4月可赏农田上的油菜花开。比起其他徽派古村,太极湖村不大,但以众多砖雕门楼取胜,精细的砖雕层层叠加,最高竟有九层之多。

8、夏霖风景区

夏霖风景区位于宁国市中溪镇境内,面积174平方千米,在省道104线上,距黄山220千米,离西湖110千米,距上海290公里车程,离南京220公里车程,为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碰撞挤压带。

境内多瀑布、怪石、崖洞、奇潭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云集众多瀑布,享有皖南第一大瀑布群的美誉。“Y”形河流两侧瀑布成群,怪石多姿,深林绝壁、云锁幽谷。

9、鄣山大峡谷

鄣山大峡谷,又名伟人谷,位于绩溪县以东22公里处,据说轩辕黄帝曾携容成子、浮丘公在此山中采药炼丹,今山中仍有天子墓、丞相坟等遗迹,因此鄣山古称三天子都、三王山,春秋时吴越以此为界。景区内溪水一路伴着峡谷,可以玩水,又有各种奇石可看,植被品种很多,是天然的氧吧。

10、水墨汀溪风景区

水墨汀溪风景区位于宣泾公路以南35公里处,从宣泾公路弯进来,一路都是山路,算是“养在深闺中”的景点,游人不多。整个景区是一条峡谷,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为主,流水和竹林伴随着步道,不时能见到瀑布,也有漂流、滑翔伞这样的游乐设施,适合周末休闲游。

谁知道潘氏家谱啊

潘氏来源有两支。• 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将其弟“季孙”,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称为潘氏。 • 一支源出于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