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姓 辉氏家谱 辉姓起源 辉姓名人 辉姓的来源 辉姓简介
辉[辉,读音作huī(ㄏㄨㄟ)]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伯夷之裔孙孙许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后裔伯夷有裔孙许辉,其世系为:伯夷→伯常→仲右→叔真→许由→许楗→许辉→伯益。
许辉本人无甚名史,但他的儿子伯益却是名称史记的人物。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系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朝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佥推为九官之一的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上下草木鸟兽,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鸟兽语言和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绩卓著,又始食于嬴,被舜赐姓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
当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据史料记载,大禹曾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未能实现,大禹之子启夺取继承权。从此,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禅让制度亦被世袭制取代。
许辉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许氏、辉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戎族炎辉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西周初期的西戎,传说是炎帝的后裔,姜姓。先秦时期居于中国西部,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夏朝时其称昆仑、析支、渠搜,商朝时期称昆夷、氐羌,周朝时称众戎、氐羌,主要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及附近西南一带地区。
春秋战国以后,西戎民族分别向西面和南面迁徙,进入现时新疆、 和西南一带,演变成为今日中国西北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其中有炎辉氏部族曾迁入今云南保山地区,成为彝族先民之一,有以炎辉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炎氏、辉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 ,出自古代西域大食回辉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中记载:“回辉氏出自西域,来居中夏,所至则建寺。凡七日成会集焉。斋洁身心。从其师满剌焚香面西礼拜,告天祝圣,以伸臣子之敬……”
大食,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中国唐、宋时期对 人、 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 的泛称。早自7世纪中叶起,唐朝文献已将 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宋朝文献中多作“大食”。
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 教。讲伊朗语的 也被视为 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
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时,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频繁。在唐朝时期的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俘虏中的杜环旅居西域长达十二年,归国后写出《经行记》一书。
唐末到宋初,大食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广州(今广东广州)、泉州(今福建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扬州等地,多者达数万人,均以大食之名见称于汉籍。大食商人都是 教徒,随着他们的经商活动, 教也从大食传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时期建立的中国最早的 艾苏哈卜 寺,简称 寺,又名清净寺,城外有宋、元以来大食人的墓石群,称圣湖。南宋时期学者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收录了有关波斯、 等地记载多条,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对大食情况的了解。宋理宗时赵汝适所撰《诸蕃志》,增补了周去非所书之中的不足。
和中国不断了解大食的情况一样,大食也对中国情况有着日益具体的了解。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公元851年), 商人苏莱曼写下了东来中国的行记,此书被纳入阿卜·札伊德撰写的《中国印度行记》之中。苏莱曼和札伊德对中国典章制度、工艺制品有生动描述。此外,许多 地理学家留下了大食方面关于中国的珍贵记载。
宋理宗赵昀开庆元年(大蒙古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奉蒙古国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记,亦即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经刘郁记录而成的《西使记》提及“天房”,这是汉籍直接记载麦加城之始。此后汉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词指 本部。随着人们认识到 人、波斯人、 三者的区别,大食的涵义开始受到限制,逐渐专指伊朗东北部的 居民,是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来源。
辉氏即源出西域古大食地区(今伊朗),明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宣传 教,并在杭郡(今浙江杭州)建立了 寺(礼拜寺)。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代女真族辉发部,属于以部落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辉和氏,亦称惠和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回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乌拉、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富尔坚哈达,后改汉姓为辉氏、何氏、惠氏。
②满族辉罗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会兰氏,以姓为氏。在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主要是辑录八旗姓氏之原籍地、族人官阶与勋绩,及他们的归顺时间等,其中记载有:“辉罗,来源于金代女真会兰氏”。辉罗氏满语为Huilo Hala,世居乌拉、松花江,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
③满族辉发那拉氏,据曾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容龄所著《清宫琐记》中记载:“慈禧的祖上原姓辉发那拉氏,明万历年间辉发国灭亡,慈禧元祖巴尔扈逃亡叶赫国,就改姓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为满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属于满族八大氏族之一,其原姓满语为Huifonara Hala,原居辉发(今吉林辉南)、吉林伊通河流域,辉发国灭亡后,有迁叶赫地区(今吉林梨树)改入叶赫部者,称叶赫那拉氏;有仍为辉发那拉氏者,在清朝中期有入云南凤庆地区,后冠汉姓为辉氏、何氏、范氏等。
如今东北、河北、北京、山东等地的辉氏大多为满族,尽管有些辉氏族人已经改民族为汉族或其他民族,但各家族内部都相传自己为满族后裔。
二郡望:
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为京兆国。曹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陕西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期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曹魏时期缩小。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诸国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两朝均立都于长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朝时期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辛亥革命后,北洋 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 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原址统称为西安。
建康郡: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高台西南。南北朝时期北朝魏废黜。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其地归入吐蕃(今新疆)。
辽西郡: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汉两朝沿袭。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乐亭东部、辽宁省大凌河西部地区。
乐浪郡:西汉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命汉朝大军灭亡了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了乐浪(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今朝鲜咸镜道)、真番(今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今朝鲜江原道)四郡,史称“汉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汉四郡”存在时间并不长。到西汉朝始元五年己亥(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 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于是在从前箕氏朝鲜和燕两个诸侯国管辖过的辽东地方,从燕、秦和初所置的辽东郡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政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西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管辖范围内的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两汉、魏、晋时期,乐浪郡、玄菟郡的区域和郡治不断变化。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此外。在汉魏之时的朝鲜半岛南部,居住着韩种的三支,马韩、辰韩、弁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当时约近百万人。
三字辈排行:
湖南湘西辉氏字辈:“……万庭士(兆绍仕)树(自建子向)林(元正)志(忠新)金(凤尚朝)……”
叶赫那拉氏
摘要:叶赫那拉氏族谱与所有满族族谱一样,均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影响,它既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亦为表明身份地位的证明;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收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还有一些善本族谱收藏于北京等地图书馆中,现存大约十几部。研究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初历史及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资源都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叶赫那拉氏;族谱;满族
中图分类号:K820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01)04-0052-05
叶赫那拉氏,亦称叶赫纳喇氏或叶赫纳兰氏,为清代满族“八大姓”之一,原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王族。
追溯历史,叶赫那拉氏及金朝贵族姓氏,原在今吉林省叶赫河、伊通河流域。明朝初年居住在松花江大折弯地区的蒙古人星根达尔汉吞并原居住在扈伦地区(今黑龙江省呼兰河与松花江合流地区)的纳喇氏部落后,改姓纳喇氏,使用女真语,并逐渐融合于当地女真人风俗之中。16世纪初,南迁开原北,后又移叶赫河,故称叶赫部,视星根达尔汉为叶赫纳喇氏始祖,即叶赫那拉氏。其后代分布甚广。清朝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其各地方包括尼马察、张、科尔沁、长白山、伊巴丹、伊兰费尔塔哈、布尔哈图、伊哈里、扎库木。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指明末居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在努尔哈赤征服与招抚下迁居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境内)。以后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占四方,为满族的形成和清朝的建立创造了必备条件。顺治元年(1644年)纳喇氏大部分入关,定居北京并派遣到各地驻防。而叶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职,地位显赫的人甚多,包拉明珠、苏克萨哈以及慈禧太后等,计其人口在满族中也是较多的一姓,因此被称为八大姓之一。
现在散居世界各地均有叶赫那拉氏的子孙,所以研究及探讨叶赫那拉氏族谱对研究清史,开发叶赫满族地区旅游事业都有很大意义。下面笔者对叶赫那拉氏族谱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要论述,不确之处,请方家指教。
一、叶赫那拉氏族谱概况
1.修谱缘由
纵观满族宗谱,其序言中都有“追本溯源,光宗耀祖,以谕后人;正人伦,明孝悌”的内容,这与汉族编纂谱书的缘由是相同的。叶赫那拉氏族谱也不例外,如:《叶赫纳兰氏族谱》辑谱人常安在族谱原序中说:“念一族之中,人以远近而分,情以亲疏而别。丁繁户众,有见面不识其支派,不辨其名字者,不为谱以记之,必致喜不以相应,威无以相关,迟之又久,不流为陌路者几希矣。将何以笃周亲而敦伦纪哉j既如生男命名之际,恐干犯名讳,请问族中老人,有知者,亦有不知者。有不待问即命名,将来代远年湮,必致茫然莫辨。干犯者在所不免。则纂辑族谱,其事顾不容己”。又如《那氏族谱》叙言中说:“深虑代远年湮,所有祖宗遗留之规矩礼法渐至失传,淹没无闻,乃发起修谱。宗弟应铎等实赞成之,乃追溯羊山公以下世系表、坟墓图以及冠婚丧祭名仪注叙述一编,虽不能成为信史,而使后人知其来由,自以继往古,而来开也,亦不过礼失而求诸野。”《叶赫那拉氏羊公墓表》亦写道:“饮水思源,受恩图报,而况始迁之祖,其坟墓所在,虽代远年湮鞠为茂草,而报本追远之思岂有既哉!吾乡那氏为叶赫嫡派,本姓那拉……”。这些都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汉族的影响愈来愈重,直至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制度解体,满族并未终止纂修谱书。
另外,叶赫族谱的编纂与其它满族族谱一样,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第一,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宗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第二,满族宗谱是表明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证明;第三,清朝皇帝倡导修谱。乾隆皇帝敕谕编纂《通谱》,助长了满族修谱之风。①
2.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收藏地及修谱时间
叶赫那拉氏族以辽宁省为最多,吉林省次之,再者北京一些图书部门亦存有许多善本族谱。目前笔者所能查到与听到的叶赫那拉氏族谱大约有十几部,现在就其收藏地及修谱时间等情况列一简表说明:
叶赫那拉氏族谱收藏情况一览表
二、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简介
叶赫那拉氏族谱主要是指世居叶赫地方,后来随清入关流散于各地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宗谱,分官修与私人修撰两种,其基本内容都有谱序和世系,但详略不一,有的仅千余字,有的则数万字,谱序叙述本族的来源、迁徙、修谱过程及地位显赫者。世系按辈份排列族人,大多数宗谱仅记男人,亦有略述简历于名下。有的谱书中还记有传记、诗文、仕宦、碑记、皇帝题谱、奏章、呈状、上谕、诰命、敕书、祭祀规矩、祭文、族规等。宗谱有木刻本、排印本,印数多在一百部上下;还有大量手抄本,每次抄写不过数十部。修谱资金由族人募捐。宗谱中还有只记录一族或一支世系的名单,称为谱单。谱单有一纸一单,有数纸拼为一单,或折子等多种形式。下面介绍分析几部重要的叶赫那拉氏族谱。
(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纳喇地方人氏》
此谱收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属于官修谱书,官修叶赫那拉氏族谱仅此一部,清朝满族修谱虽属私家之事,但清朝皇帝出于政治目的,是积极提倡的。乾隆皇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敕谕清朝大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人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根据当时的档案和当时八旗满洲名门望族所保存的宗谱,于乾隆九年(1744年)编纂成书。
《通谱·叶赫地方纳喇氏》(卷22)共收录叶赫地方纳喇氏著名人物76个,自金台石、布扬古、苏纳等支族记起,即起自明末,叶赫灭亡前后,截止于通谱成书的乾隆年问,每支族记其姓氏命名、归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间、原籍何地、官阶及勋绩。每姓氏中勋绩卓著者立传;事迹不显者也作简记,称为附载。记载世系少则七、八代,多则十几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在后金建立前后叶赫族人的活动及对清初统一与政权巩固的历史作用,是所有叶赫族谱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因已印刷成书,故又是极易找到的一部,是治叶赫族谱研究之人首要的材料之一。此书版本有:武英殿刻本,已被辽沈书社据其影印本整理出版,有1989年版。
(二)《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
《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辑于清道光三年四月,为叶赫纳兰氏第十四代玄孙额腾额编撰。谱首为额腾额所作谱序,次为世系表,尾记道光初年叶赫纳兰氏后裔分布地方。世表自始祖星根达喇汉至额腾额族侄铭敦,共辑十五代,1522人。其中自褚孔革至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之孙南褚,凡六代,其人名、官职、支派、世系等多与明人冯瑗《开原图说》卷下《海西夷北关支派图》所记相符。自南楮之后,凡七代,所记人名,官职、支派世系及旗属等多与《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和《八旗通志》旗分志满洲八旗佐领世系相符。故可谓是信史,是治叶赫部史的珍贵材料。
据族谱记载,褚孑L革兄弟三人,褚孔革居其长,次日哲铿额,季日哲赫纳。褚孔革之父为齐尔哈纳,亦称“齐尔哈尼”。②族谱记褚孔革有子三人:长日太杵,次日台坦柱,季日尼雅尼雅喀。太杵有子六人:长曰鄂岱,其五世孙桑格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次日硬色(无嗣)。三日萨布禄(无嗣)。四日图礼,五日图美,六日额曾特伊;太杵二弟台坦柱有子三人:长日齐纳赤,次日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日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适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姐姐”,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太杵三弟尼雅尼喀有子四人:长日延桂,亦称烟州。其五子扈什布任满洲镶兰旗都统;次日阿尔卜,其孙苏纳“尚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附”。③苏纳子苏克萨哈,顺治朝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授辅政大臣;三日雅林布,其长子固三泰尚公主,封固伦额附,四日雅巴兰,其第七子阿什达尔汉,任理藩院尚书,天聪六年太宗文皇帝赐号“达雅奇国舅”。④清佳努有子四人:长日布寨,亦称布斋,继其父为叶赫西城贝勒;次日兀辽孛罗,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清佳努同时在开原遇难;三日阿巴亥,亦称阿巴海;四日阿拜,其次子诺穆图为多罗额附,诺穆图子国斯海任兵部尚书。杨吉努有子七人:长日喀尔喀玛,亦称哈尔哈麻。明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与其父杨吉努同时在开原遇难;次日纳林孛罗,亦称纳林布禄。继其父为叶赫东城贝勒,明万历三十六年在叶赫病故(无嗣);三日金台石,继其兄纳林布禄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子德尔格勒降清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孙明珠在康熙朝任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明珠长子性德为一等侍卫,是清代著名满族词人。
(三)《世管佐领恩惠家谱》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原名为《布斋世系表》,辑者不详。谱本封面贴有黄签,上书:“此佐领原系恩惠之胞伯高祖布尔杭武,太祖高皇帝承运时编为二个佐领,由此续编之佐领”。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此佐领原系太祖高皇帝辛未年取叶赫时以布尔杭武作为三等男爵与敬文王姊联姻。将叶赫壮丁编为二个佐领,由佐领下诺英欢、武巴海各承管一佐领。至太宗文皇帝八年,分别论记起初各官功绩,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虽然无功,念系异国贝勒之后,与定鼎功臣相等。免去壮丁为优异佐领。雍正九年,众大臣会议佐领时,此二个佐领虽系优异,但实录并无圈点,册籍上无拴参等处,故作为世管佐领,将此二佐领撤回,著布尔杭武之子格巴库、布尔杭武之孙萌图(曾任吉林乌拉将军)各承一佐领”。从谱面黄签和谱内布尔杭武条下注文得知,此谱为叶赫西城主布斋(亦称布寨)之后裔。
《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记至麟武(辑谱时三岁),凡十四代,共188人。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谱可与《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连用,即可连接使用。《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记布寨一支,自布寨向前溯至始祖星根达喇汉,凡七代。自布寨向后记至双全,又四代,计十一代。《世管佐领恩惠家谱》自布寨至双全,凡四代,自双全至麟武又十代,记十四代,二谱在布寨五世孙双全一代搭接重合。如即星根达喇汉生席尔克明噶吐,席尔克明噶吐生齐尔哈纳,齐尔哈纳生褚孔革,褚孔革生台坦柱,台坦柱生清佳努,清佳努生布寨,布寨生布尔杭武,布尔杭武生武巴海,武巴海生富拉塔,富拉塔生开泰,开泰生富森布,富森布生皂王保,皂王保生庆昌,庆昌生平瑞,平瑞生广庆,广庆生桂林,桂林生文惠,文惠生福海,福海生麟武。如将二谱连用,不但记述世系辈数增加,在时间上可自明中叶(成化年间)至清末,顺延四百余年。这样,将是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叶赫纳兰氏世系脉络最清楚、延续时间最长、记述内容最具体的一部珍贵史料。
(四)《叶赫纳兰氏族谱》
《叶赫纳兰氏族谱》,为清乾隆三十九年常英辑,后经其曾孙兴泰,玄孙祥安多次修编。谱首为乾隆三十九年常英原序,嘉庆十七年兴泰初修序,道光二年兴泰二修序,道光十七年兴泰三修序和道光二十九年祥安四修序。次为世系图、齿序图和始祖檗吉、四世祖常安、四世叔祖六十三、六世叔沮柏年等墓位图及墓志。尾为世系年表。此谱自始祖檗吉至末代那桐凡九代,共76人。辑谱人常安为祭吉四世孙。
《叶赫纳兰氏族谱》自辑谱人常英曾祖紧吉记起,檗吉有子五人:长日嘎尔萨,次日阿尔萨,三日法尔萨,四日黑塞(亦称墨色或黑子,应是乳名),五日老格(亦称老哥,即老么,是最小的一个)。嘎尔萨一子日佛鼎(无嗣)。阿尔萨一子日和让(亦称和尚,应是乳名)。有二子,长日五十三,次日六十三,均系以生此儿时取父母年龄相加之数为名。法尔萨有子二人,第日照柱,亦有二子,长日常泰,次日常福。法尔萨次子日五达子(无嗣):墨塞一子日堆齐,堆齐一子日常英,即辑谱人。常英有子二人:长日德敏,次日德毓。德敏有子二人:长日彭年,次日柏年。彭年有子三人:长日兴泰,即嘉庆十七年、道光二年和道光十七年三次修谱之人。次日兴城,季日兴怡。兴泰有子三人:长日祥安(无嗣),即道光二十九年四次修谱之人。次日普安,亦称浦安。官至翰林,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因“戊午科场案”获罪,被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斩杀;季日铭安,曾任奉天将军;曾安一子,日那桐,为此谱之末代人。
(五)《那氏族谱》
《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对我们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还有一些叶赫族谱,即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族谱中所体现的叶赫族人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笔者将另文讨论之。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清代叶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丰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绪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 阿什达尔汉,纳喇氏,与叶赫贝勒金台石同族,为兄弟,太宗诸舅也。太祖灭叶赫,阿什达尔汉率所属来归,授牛录额真,隶满洲正白旗。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苏克萨哈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叙功,晋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为清初四辅政大臣之一。诏晋三等精奇尼哈番,赐祭葬,谥忠勇。
咸丰朝吏部尚书、大学士恩承,尚书、军机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举人,由户部主事历保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迁内阁学士。二十六年,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书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翰林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礼部侍郎,历刑部、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古琴家叶诗梦:琴人叶鹤伏,潜号诗梦居士,为清叶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号师孟,鼎革后始易今名。叶氏遗著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均未刊。
此外还有叶赫部大汗杨吉弩、清佳弩、纳林布禄、金台石,前锋统领、一等男白尔黑图,叶赫西城贝勒、三等男布尔杭俄,固伦额驸、八大臣、都统顾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图,理藩院理事官图鲁什,副都统艾松古,副都统安达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内大臣、一等伯冷僧机,都统、议政大臣额赫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路什巴图鲁,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兰,顺治朝兵部、礼部尚书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统桂祥,尚书、议政大臣哈雅尔图,咸丰同治朝大学士瑞麟。
当代叶赫氏人物简述:
叶嘉莹:叶嘉莹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藉华人学者,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叶广芩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理事,现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
叶仰曦:著名画家兼昆曲艺术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国五子棋之父,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出自锡伯族荷叶尔氏。
有可能成为汉姓赫的女真、满族名字
[荷叶尔氏] Heyer Hala 本锡伯姓氏,世居不详,后改汉字姓何、赫、贺。
[贺在尔氏] Hejair Hala 本锡伯姓氏,世居不详,后改汉字姓贺。
[赫尔济氏] Hergi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和和济,满语“纲纪”,世居长白山。
[赫尔苏氏] Hers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乌拉。
[赫尔诺络雅苏氏] Hernuoloyasu Hala 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不详。
[赫济哩氏] Hegir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辉发。
[赫佳氏] He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何佳,世居雅兰、讷殷等地,后改汉字姓赫。
[赫鲁克氏] Heruk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察哈尔。
[赫尔氏] Heru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黑龙江志稿·人物志》,又作和里,世居察哈尔,著名人物有:平金川前五十功臣、云骑尉萨哈吉岱。
[赫勒氏] Hel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巴林。
[赫齐拉氏] Hecila Hala 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雅兰(俄罗斯滨海地区雅兰河)。
[赫舍里氏] Heseri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何舍里,满族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纥石列。金旧部“纥石烈”,以部为姓。世居哈达、辉发、佛阿拉、伯都讷、长白山、多尔济河、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等地。多冠汉字姓何,还有高、康、赫、张、芦、贺、索、英、郝、黑。希福巴什克后裔汉字姓“康”,见在辽宁省凤凰城;一等公索尼后裔汉字姓“何”。著名人物有:金朝右丞相、金源郡王纥石烈志宁,宰相、金源郡王纥石烈良弼;清朝康熙孝诚仁皇后,康熙平妃,道光常妃,辅政大臣索尼、孝诚仁皇后之父卡布喇等。蒙古亦有此姓,世居库昆地方。
[赫书氏] Hesu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乃金旧姓“和速嘉”,以姓为氏。世居叶赫、吉林乌拉。后改汉字姓赫、书等。著名人物有:金末总帅禾速嘉兀底。
[赫舒哩氏] Hesur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哈达、松花江后改汉字姓何,著名人物有:云骑尉登库。
[赫锡特氏] Hehi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克鲁伦。
[赫锡赫理氏] Hehiher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乌拉、尼马察等地。后改汉字姓赫。
[赫叶勒氏] Heyel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何雅礼,世居沈阳,后改汉字姓赫、贺、何等。著名人物有:吉林世管佐领挠那。
[赫宜氏] Heye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霍域”,世居舒勒赫、屯昂阿、锦州等地。后改汉字姓何。清朝著名人物有:骑都尉祈萨穆,伊犁将军兼都统德英阿,吉林世管佐领杭鳌。
[赫哲氏] Heje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无考,后改汉字姓赫。
Hala--哈拉。满语。氏族的意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等记载:
满族费仰古氏,亦称佛尼音布氏,满语为Feiyangu Hala,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赫叶哷氏,亦称何雅礼氏,荷叶尔氏,满语为Heyere Hala,世居沈阳。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赫氏、贺氏、何氏等。
满族尼赫理氏,亦称尼柯特氏,满语为Niheri Hala,世居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人口非常少。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颜扎氏,亦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满语为Yanj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颜盏”,以姓为氏,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等。后来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颜扎氏,是颜扎·布颜之女,生有皇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其庶之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叶穆氏,满语为Yemu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苏城(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叶氏、穆氏。
满族叶赫勒氏,亦称叶何里氏,满语为Yehele Hala,汉义“磁”,世居呀哈(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叶氏、慈氏等。
满族叶库哩氏,满语为Yekuri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叶墨勒氏,满语为Yemol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满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现在的叶姓大多是由叶赫那拉简化而成的,他们中的名人也很多,不过我忘了有谁了。还有明星那英也姓叶赫那拉,但简化为那。
我所收集到的有关“瓜尔佳氏”的一些资料。感觉很有意义,供大家学习参考。
满族老姓翻译成汉字,经常出现同姓异译的现象。美国满族学者关朝君先生认为,瓜尔佳氏和瓜勒佳氏是一个“历史之谜”,于2006年初悬赏万元人民币,欲解开这个谜。沈阳新闻媒体还专门报导了这件事。
笔者觉得无论如何,朝君先生这一举动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满族老姓的遗忘和内涵的模糊,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史的一件憾事。
清朝灭亡后,满族历史不被重视了很长时间。满族姓氏彻底改成汉字姓后,老姓逐渐被淡忘。今天,绝大多数满族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本来姓氏,更不知道姓氏本身的意义所在。为了响应朝君先生,笔者就瓜尔佳氏和瓜勒佳氏的“千古之谜”,谈谈个人的认识,不为赏金,只为民族文化尽绵薄之力。
满语有一个特殊的音节“勒”“尔”不分
满语中有一个音节,是用舌尖发出的“嘟噜”音,这样,最初的翻译者,就把这个音节译作汉字的“尔”或“勒”,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简明满汉词典》,有“瓜尔佳”的满文,其罗马音标是“Guwalgiya”。其中的“l”在满语词组中间使用时,既可以译成汉语“尔”,也可以译成“勒”。由于,《八旗通志》、《清史稿》等官方文献采纳了“瓜尔佳”,其他就成了异译。
这种情况也同时出现在满族其他姓氏上,如本人的家谱就是“伊勒根交罗”。再如,《黑龙江志稿》中载“卦勒察,亦曰瓜尔察”。
这种情况还表现在满族姓氏的历史传承上,如满族的“珠尔根氏”就源于女真族的“阿勒根氏”。
另外,黑龙江地区地方满语,“尔”的发音更接近“勒”。如哈尔滨的民间发音为“哈勒滨”,“勒”仍保留一点舌尖“嘟噜”音。
“瓜尔佳”与“瓜勒佳”是典型的同姓异译
清朝国史馆编撰的《国史列传》,应该说是研究考证满族姓氏最具权威的历史文字资料。在《国史列传》中,多次出现“瓜尔佳氏”和“瓜勒佳氏”,为我们考证二者的关系,提供了足弥珍贵的材料。
1.华善家族(苏完)并用瓜尔佳、瓜勒佳。
清初开国勋臣一等伯《石廷柱列传》载“先世居苏完,姓瓜尔佳氏。曾祖布哈,明成化中任建州左卫指挥佥事。祖阿尔松阿袭职。父石翰始家于辽东,遂以石为氏。”最初,他的家族被隶于汉军正白旗。
华善是石廷柱的第三子,豫亲王多铎的女婿,累官内大臣、定南将军。康熙27年3月,他上疏康熙大帝,强调自己的高祖“原系苏完人,姓瓜尔佳氏。”要求“乞恩改入满洲旗籍”。这件事,在当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家族却恢复了老姓。华善的曾孙户部侍郎、三等子三泰,以及三泰之子领队大臣佛住的列传中都有记载。
《三泰列传》载:“三泰,汉军正白旗人。曾祖内大臣华善,以其先系苏完人,姓瓜勒佳氏,奏请改入满洲旗籍。”这里用的是“瓜勒佳氏”。
《佛住列传》载:“佛住,满洲正白旗人。其先苏完人,姓瓜勒佳氏,高祖内大臣华善,由汉军奏改入籍。”这里也用的是“瓜勒佳氏”。
这样的现象还出现在其他家族。
2.劳萨家族(安褚拉库)并用瓜尔佳、瓜勒佳。
劳萨,满洲镶红旗人,开国勋臣。《国史列传‧劳萨列传》载:“劳萨,姓瓜尔佳氏,其先世居安褚拉库。”
《国史列传‧钦拜列传》载:“钦拜,满洲镶红旗人,姓瓜勒佳氏,曾祖罗璧,国初随兄劳萨来归。”钦拜累官绥远大将军、领侍卫内大臣。这里用的是“瓜勒佳氏”。
3.五岱家族(黑龙江)并用瓜尔佳、瓜勒佳。
五岱,黑龙江人,官拜领侍卫内大臣、尚书房总谙达,满洲正黄旗人。《清史稿》、《黑龙江志稿》《国史列传》等文献都有他的传记,均为瓜勒佳氏。
但是,他的儿子佛伦保却用瓜尔佳氏。《国史列传‧佛伦保列传》载:“佛伦保,姓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父领侍卫内大臣五岱,自有传。”
以上3个不同的家族出现的同一现象,足可以证明:瓜尔佳和瓜勒佳是同姓异译。
不同文献瓜尔佳与瓜勒佳混用现象
笔者还注意到,在不同的文献上,同一个人存在混用瓜尔佳与瓜勒佳的。
1.满福一人用二“姓”。
《国史列传‧满福列传》载:“满福,瓜勒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五十二年袭世管佐领……。”但是,同一个人在《清史稿‧满福传》却是:“满福,满洲镶蓝旗人,姓瓜尔佳氏。自世管佐领累迁拉林副都统。”
2.富德一人亦用二“姓”。
《国史列传‧富德列传》载:“富德,满洲正黄旗人,姓瓜勒佳氏。”累官领侍卫内大臣,封靖远一等侯,因罪被斩。但在《清史稿‧富德传》中则是:“富德,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驻防吉林。”
瓜尔佳氏的其他异译
1.关佳氏。“瓜尔”快读近似“关”,因此,有的家族用“关佳氏”。如三等公额勒登保,《清史稿》为关佳氏,但他的侄子侍卫内大臣哈郎阿,同在《清史稿》中为瓜尔佳氏。
2.郭佳氏。这是达斡尔满洲瓜尔佳氏经常使用的别译,还译做郭尔佳。《国史列传‧阿满泰列传》:“阿满泰,姓郭佳氏。本黑龙江达斡尔披甲。”民国编修的《黑龙江志稿》载:“阿满泰,达虎里瓜尔佳氏。”“达虎里是达斡尔的别译。
3.瓜勒嘉氏。《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表》:“瓜勒嘉氏,镶白旗兵爱西勒岱妻,守节,乾隆年旌。”,在这个表中,瓜勒嘉氏频频出现。瓜勒嘉,就是“瓜勒佳”的异写。
4.固尔佳氏。近年调查,双城市锡伯族中有姓“固尔佳”的。关于满洲姓氏的文献没有“固尔佳”,应是锡伯瓜尔佳氏的同音异写。
四、瓜尔佳氏的历史渊源和含义。
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后族尚主,人才辈出,最为兴旺。关于瓜尔佳氏有许多说法,主要是:
1以部为氏。
《皇朝通志‧姓氏略》载:“瓜尔佳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这里说的“部”,在《金史》上写做“夹古部”或“加古部”等。
双城市水泉乡大庆村满族农民关春华的家谱记载,他家的远祖是瓜尔佳部人,因此,族人以瓜尔佳为氏。
2.源于金代白号之姓“夹古”和“古里甲”。
这个观点和《皇朝通志》基本一致。
夹古被异写为“瓜尔佳”,最早见于金元时期,如比较著名的元代“兴元省瓜尔佳公神道碑”,就是最权威的实证。
在《金史》中,还有乾隆皇帝“钦定国语解”。这位崇尚“国语骑射”的清朝皇帝,把这两个金代姓氏的发音进行了订正:夹古,即喀哷固。古里甲,即顾斡勒基雅。这样,两个金代女真姓氏更接近了“瓜尔佳”的发音。这个订正被清朝史学家广泛采用,如清末李有棠撰写的《金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帝基肇造》载:“准塔、苏拉布,皆瓜尔佳部人。”同样内容,《金史‧始祖以下诸子》则为:“准德、束里保,皆加古部人。”加古即瓜尔佳。这个的部人以部为氏,在金代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工部尚书夹谷谢奴,西北路招讨使夹古查剌,芮国公、百岁老臣节度使夹谷吾里补,左丞相夹谷清臣,平章政事、英国公夹谷衡、翰林学士承旨夹谷必兰等。他们的姓在《金史纪事本末》,以及《续资治通鉴》中,均改为瓜尔佳氏。
3.俄国学者的3个解释。
俄国学者史禄国曾对部分满族姓氏的含义进行了考察。他在《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一书中说:瓜尔佳,古老的满族氏族。人口众多。从宁古塔移居各地。有四个分支:舒舒、苏完、可斯克亚和苏阿颜。这个氏族与奇塔尔和尼马齐哈拉形成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阔雅里满洲”,他们同时用猪和羊祭祀。他还说,这个名称的意义满族人自己也不甚了然。一些满族人由此联想到一个表示“关厢”的词。另一些满族人由此联想到另一个表示“捣乱、懦弱”的词,如此等等。满族人并不很喜欢这种解释。
史禄国接下来又有一个调查记录:这一名称可以翻译成“围绕菜园的水沟”。
史禄国的上述解释显然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不符合满族先世的意识形态和生产生活环境。在“瓜尔佳”一词出现时,满族先民绝不可能有什么“围绕菜园的水沟”。
4.瓜尔佳即“官家”。
老北京传说,瓜尔佳与“官家”有关。但是,这个传说没有可靠的依据,因为满语“官”的发音是“哈番”。
5.地名。
满族的世居地有“瓜尔佳”,如满洲镶蓝旗人喀喀齐,世居瓜尔佳,以地为氏。瓜尔佳为建州女真苏克素护河部属地,是钮祜禄氏、瓜尔佳氏、佟佳氏、章佳氏世居地。据考证,为今辽宁省新宾县上夹河镇。此外,还有“叶赫瓜尔佳”,今地待考。
据史料记载,瓜尔佳氏散居在苏完(酸尼、苏完呢)、叶赫、讷殷、蜚优城、安褚拉库、尼马察、瓦尔喀、费德里、哈达、乌拉、呼尔哈、嘉通阿、嘉木湖、辉发、长白山等地。《清稗类钞》说,瓜尔佳氏以苏完为贵,荣禄当户部尚书时,遇到一个同姓都统,对他说:“我们是同族啊!”都统反问:“是世居苏完吗?”荣禄说不是。都统摇头说:“咱俩不是一家子。”
以上说法,孰是孰非?尚待进一步考证。笔者倾向于第一、第二种说法。
其他民族瓜尔佳氏
锡伯族、达斡尔族等东北少数民族都有瓜尔佳氏。尤以锡伯族为最多,他们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清朝开国元勋、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是锡伯族人。
据《八旗氏族通谱》苏完地方瓜尔佳氏条载:“其先有同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察迁于席北,珠察自瓦尔喀再迁于西尔希阿齐哈渡口。”席北,即锡伯。可见锡伯族瓜尔佳氏与满族瓜尔佳氏同宗同源。
达斡尔族中瓜尔佳氏,别译为“郭佳氏”。著名历史人物道光朝权相大学士穆彰阿。
六、瓜尔佳氏的汉字姓。
瓜尔佳氏多冠汉字姓关。还有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常、喜、侯、森、佟、唐、荣、敖等。
世居苏完者,多姓关、苏;世居叶赫者,姓关、叶;内大臣华善之族,姓石;川陕总督音泰之族姓“胡”;大学士车克曾赐姓“觉罗”,其后多姓果;一等公鳌拜之裔姓“敖”、“金”;二等男爵巴山之后姓鲍;大学士荣禄之后姓“荣”;世居雅尔古地方的姓“唐”;居住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姓常。
根据现在有据可查的资料,我瓜尔佳氏的最早始祖可追溯到阿拉哈哈达。
阿拉哈哈达在金亡后依附蒙古建立了锡伯国。
阿拉哈哈达有子三人:长子佛尔和、次子尼雅哈奇、三子珠察。
后三兄弟不知什么原因分为三部。
长子佛尔和留在苏完原地;
次子尼雅哈奇向北偏西迁移到non ula 上游居住,继续依附科尔沁蒙古;
三子珠察率部迁徙到瓦尔喀一带居住。
苏完,也称苏瓦延,满语xuwayan,**的意思。
苏完地方在今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南和吉林市的西南。
留在苏完地方的锡伯国余部就是后来的苏完部,苏完瓜尔佳就是指此部的瓜尔佳氏。
迁徙到non ula (嫩江)上游的一部继续称自己所部为sibe gurun(锡伯国),他们就是后来清康熙年间迁回盛京的所谓锡伯族。
而三子珠察的后人中的一大部分在后金建立后不久也从ilan i ba(依兰地方)来到建州归顺太祖。
苏完瓜尔佳和从ilan归顺来的锡伯人中的相当一部分(瓜尔佳氏)就是后来的满洲瓜尔佳氏,而依附科尔沁蒙古、在康熙年间才迁回盛京的锡伯人就是后来的所谓锡伯族!
可见锡伯瓜尔佳和满洲瓜尔佳是同祖!
满族八大姓之关(瓜尔佳)
关(瓜尔佳氏)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旧姓夹谷,加古,古里甲俄国学者史禄国说,对于瓜尔佳的含义,满族人也不甚了然,他认为与满语"捣乱,懦弱"有关,还可以翻译为"围绕菜园的水沟"他说,这个氏族与奇塔尔(喜塔腊),尼马齐氏族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阔雅里满洲,他们同时用猪和羊祭祀还有一种说法,瓜尔佳是地名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明末,瓜尔佳氏散居在苏完(吉林省双阳县境)叶赫(吉林省梨树县境),讷殷,安褚拉库,尼马察,哈达,瓦尔喀,嘉木湖(辽宁省新宾县境),蜚优城(吉林省珲春北),辉发,长白山等地 所冠汉字姓多为关,还有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常,喜,侯等世居苏完者,多姓苏;世居叶赫者,姓叶,关;内大臣华善之后,姓石;川陕总督音泰之族冠汉字姓"胡";车克之后,姓果;居住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姓常 金朝,该氏族的著名人物有:工部尚书夹谷谢奴,芮国公,百岁老臣夹谷吾里补,左丞相夹谷清臣,平章政事,英国公夹谷衡,工部尚书夹古谢奴,元帅古里甲石伦 清朝,瓜尔佳氏涌现出许多显贵家族其中第一望族是开国元勋,苏完部长索尔果家族他的儿子费英东是太祖最倚重的四大臣之一,受命总领八旗左翼四旗,屡建战功,被授予一等总兵官 著名人物有:康熙醇怡皇贵妃,嘉庆安嫔 苏完瓜尔佳有:开国第一功臣,三等信勇公费英东额驸,十六大臣杨善,十六大臣宜荪,尚书兼议政大臣郎格,十六大臣卫齐,顾命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大学士车克;国史院大学士,巴什克刚林;工部尚书石国柱,刑部承政石天柱,兵部尚书石廷柱,内大臣华善和硕额驸;工部理事官禧福;侍郎,三等伯三泰;两江总督麻吉勒;西安将军皂保 叶赫瓜尔佳有:刑部尚书叶成额;理藩院员外郎罗多礼,云贵总督,户部侍郎巴锡 乌喇瓜尔佳有:十六大臣多鼐,都统鄂莫克图,都统索浑;内大臣满都礼;都统,一等威勇侯额勒登保;副都统,三等子吴巴海;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努三
辉姓 辉氏家谱 辉姓起源 辉姓名人 辉姓的来源 辉姓简介
本文2023-10-15 16:29: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