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薛”姓排第几,发源地是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百家姓中“薛”姓排第几,发源地是哪?,第1张

48薛

1张 2王 3李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尤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薛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任姓,得姓始祖为奚仲。相传薛姓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黄帝一生共有25子,为4母所生,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12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

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夏舜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

创造者,受后人仰慕。车辆的发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禹赐封奚仲以薛 (今山东藤州东南)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姓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

传至奚仲第十二世孙仲虺,已是夏朝统治末期,随着夏桀的统治摇摇欲坠,商汤的势力在东方兴起,在众多诸侯国纷纷叛离夏桀的形势下,商汤积极筹划灭夏的工作。他启用贤人伊挚为尹,人称伊尹,又任用仲虺为相,在伊尹和仲虺两人共同辅佐下,商汤的进攻势如破竹,很快就灭亡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作为商的贵族,仲虺及其子孙在祖居地薛邑享有封地和爵位。仲虺的后代有臣扈和祖巳,传到祖巳的七世孙成,迁国于挚,国号由薛国改为挚国。

商末,活动于岐山之阳的周族部落首领季历娶挚国国君成的女儿大任为妻,生子姬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到周文王次子周武王兴兵克商后,分土建邦,大封天下诸侯,复封成的后裔为薛侯。薛姓人复又回到发源地生活,此后薛人一度迁居于邳,又曾在挚地生活多年,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薛人生活的印迹,但薛地作为薛人的肇始之地,仍是薛人最重要的发展蕃息之地。

春秋时期,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日益缩小,控制诸侯的权力也日益丧失。而一些地方经济较为发达、军事实力日渐增大的诸侯国,却积极发展自己势力,欲图称霸诸侯。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齐桓公得贤相管仲辅佐,连灭周边小国,成为当时纵横捭阖、咤叱风云的一位霸主。薛国作为西周王朝的一个小诸侯国,其国人在薛侯的领导下安分守己地生活着,对当时诸侯争霸采取不参与政策。迫于齐国的强大,当时众小侯国纷纷向齐国进贡屈服,独有薛侯不听命于齐桓公的调遣。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竟遭到国力弱小的薛国国君的挑战,齐桓公恼羞成怒,假借周天子的名义,降罪于薛侯,将薛侯的爵位降黜一级,由侯贬黜为伯。大约在战国中期,薛国被战国七雄中疆土最大、拥有百万大军的楚国所灭,国土臣民尽归于楚。国破家亡的薛公子登不得不听任楚王的派遣,楚怀王封其为沛公,强令登仕楚为官,为自己服务。悲愤满怀的公子登就任未已,即趁机离去,辗转隐藏于市井赌徒之间,为了纪念失去的国土,他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人称他为薛公。

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64世,以下为有史可记的世次:畛一初一厉侯陵一宣武侯房一哀侯褒一庄侯元一平侯贵一昭侯直一襄侯夷一桓侯辨一康侯安兴一定公箱一恭侯尚一景侯魏一宣侯伯勤一简侯文欢一惠侯夷黄一灵侯英一文侯俱一隐侯清一愍侯洪,战国后期为楚所灭。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国灭后以国为氏,称薛氏。

二、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田文)之后。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以上两支薛氏通常认为是当今薛姓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出自任姓的要比出自孟尝君的略早一些,但他们同出于一个地方,就是古时的薛地。

三、赐姓改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薛姓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姓一样,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兼容并蓄、演进壮大,宗族队伍日渐兴盛。除了先前提到的两支姓源之外,历史上薛姓也有不少较为复杂的旁支别系融入或衍出,他们有的是经民族融合改姓而来,有的则是皇帝钦令御赐,更有直接源出于少数民族的薛姓,下面就此作一简介。

赐姓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各代中,一般来说,身份地位越高,与皇帝的渊源关系越密切,其姓氏相应地也就越尊贵,影响也越大。但为了笼络人心,彰布皇帝崇德威仪,历朝封建皇帝也经常通过赐名改姓的方式来达到昭示荣宠、褒奖臣属的目的。如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薛怀义,本姓为冯,名小宝,因其体格健硕、俊朗过人而深得武则天的宠爱。由于他的身份卑微,又非科举出身,为了提高冯小宝的地位,武则天便称赐与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同族,令其改姓薛,并命薛绍拜之为叔父。冯小宝改名换姓后称薛怀义,与武则天公行于宫闱之间,旦夕富贵,恩宠有加,曾显赫一时,被世人以薛师相称。《明史·薛斌传》载:明初皇帝赐蒙古贵族托果齐姓薛名台,托欢姓薛名斌。赐姓是皇帝对臣属的殊荣,故一人受赐,全族荣耀。冯小宝发迹后,其兄弟子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酋长获姓,整个部族均随之姓薛。

改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一部中华民族的演进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民族的交流融合、共同进步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频繁往来,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姿的景象。以薛姓为例,既有少数民族改宗换姓为薛,也有薛姓汉人融入少数民族却仍坚持旧姓者。

1.鲜卑族叱干氏:《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叱干氏源出鲜卑叱干部,亦译作薛干部。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以西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其首领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17年 (26l—277);晋怀帝时,首领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十一年 (386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汉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为进一步强化统治,巩固政权,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强令鲜卑族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汉化,并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姓成员之一。《北齐书·薛(王叔)传》中记载:“薛(王叔),字昙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干氏。”由此可知,薛姓的一支确实来自鲜卑族。

2.匈奴薛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政权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仅《魏书·裴延俊传》附《裴庆孙传》载:“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马牒腾,并自立为王。”吐京地望在今山西石楼西北15公里处。匈奴最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

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由于长期与汉人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如南匈奴单于原姓虚连疑,这时也改姓刘,匈奴薛姓或许也形成于这一时期。

3.薛延陀:薛延陀,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组成。据传,薛部先祖本是汉人,后来流落到漠北一带并在此蕃息发展不断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们便以薛为部落名称。以后薛部在与邻近的延陀部战争中获胜并其部而有其众,两部遂合二为一,称薛延陀。突厥汗国建立后,铁勒诸部并役属于突厥,成为其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突厥分裂后,居阿尔泰山西南部之薛延陀受西突厥统治。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统治,建立了第一个部落联盟,不久即被西突厥所灭。后薛延陀建汗国,统辖东突厥之故地,此为铁勒建立的第二个部落联盟。汗国自建国于漠北后,存在时间近20年(628—646),后为唐所灭。唐以其地置六府七州。以薛延陀部置奚弹、祈连二州,并隶燕然都护府。

薛延陀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并于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而改姓了汉族的薛姓。居住在今蒙古的杭爱山脉的薛姓人家,其中就有薛延陀的后裔,因为薛延陀族原来就居住在这里。

介绍文件

薛姓迁徒史

薛姓迁徙史

秦汉时期

薛姓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姓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弟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姓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建都于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建都于咸阳即今陕西西安附近)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及两汉,薛姓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姓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姓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姓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姓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姓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姓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秦汉400多年的历史时期,薛姓名人频出,光宗耀祖,永载史册。

楚汉相争之时,项羽部下有薛公,骁勇善战。刘邦手下有将军薛欧,追随汉王,功成名就。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在汉高祖所封的汉初18位侯爵中名

列第土5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汉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玄孙薛去病在汉宣帝时任大夫。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不记荣辱,正直敢言。西汉末年,齐人薛方,字子容,时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权,阴谋篡夺汉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异己,残酷打击忠于汉室、不归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采取笼络人心的伎俩,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还邀请当时通晓礼仪、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虚假伪善的面目,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写诗作赋,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声誉。东汉政权建立后,世祖刘秀久闻薛方清高正直,征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卒。王莽时还有博士薛顺。西汉末年,洛阳有富商薛子仲。洛阳是西汉东都,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人员辐辏,交通便捷,自先秦即为水陆商业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阳优越的经商条件,穿梭往来于全国各地,拥有家财万贯,富甲全国。王莽见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请他去商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西汉时平陵人薛恭,以孝举为县令,是为关中薛姓。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薛氏一族在社会动荡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蜀地有了薛姓的踪迹,并很快发展为蜀地大姓,世号蜀薛。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朽,皇帝幼弱无知,外戚宦官擅权专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堪重压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强却乘机发展割据势力。——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荒马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避难他乡,纷纷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庞大的逃难人群中,有一支薛姓人随刘备进入蜀地,这支薛姓族人的首领叫薛永。薛永的父亲薛兰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的十世孙,曾任兖州别驾,后被曹操所杀。父亲惨死后,薛永遂转而投奔当时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刘备旋即败于吕布、曹操,几经辗转,被迫到荆州牧刘表手下谋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六军南下,据有荆襄九郡之地,刘备于当阳再次败于曹军,最后只得联合江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复夺得荆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脚之地。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压力,刘备惟有向西发展以求自保。211至214年,刘备终于打败益州牧刘璋,据有西川之地,为以后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薛永恪尽职守,忠心佑主,始终追随于刘备左右,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逐渐进入巴蜀。

从历史记载上看,这或许是薛姓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移动,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由蜀汉王朝建立后,薛永升受刘备蜀郡太守、其子薛齐官拜巴郡太守的情况来看,他们父子能同时掌管号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说明他们不仅居功至伟,而且足可担当御敌戍边的重责。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姓在川北各地影响深远,并留下了不少与薛姓有关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际,属于剑南道的维州仍有薛城县的记载,入宋后方改名为保宁。据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旧日的聚居地。263年,曹魏发兵灭蜀,当时薛氏投降的竟达5000户之多,势力之大,亦可窥知薛姓在蜀汉时期占据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汉灭亡后,为了彻底断绝刘氏宗族恢复故国的企图,曹魏决定采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举将蜀地百姓内迁中原各地。这时,薛齐虽然降魏,受封为光禄大夫,然而也在迁徙之列,随同薛姓宗族一道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尽管这些薛姓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于薛永勤政爱民,深得当地蜀人拥戴,因他们迁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谓之“蜀薛”。成为后来河东望族薛姓的先祖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薛姓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姓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姓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里,就有薛姓人任职。魏国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时官至秘书丞,曹操对他颇为器重.常与之谈古论今,并尊称他为“薛君”。薛灵芸,为魏文帝宫中美人,对裁剪针工有独到之处,能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很快地裁制衣服,宫中称之为“针神”。蜀国薛姓宗族领袖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综至孙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综至兼,世传东宫,谈者美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薛姓在魏晋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无论汉族政权,或是少数民族政权,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依靠当时的名门望族,于是他们纷纷拉拢、吸收中原望族参加到自己的政权里。河东薛姓,作为关东著姓,也是各个政权积极争取笼络的对象,作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薛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时,薛姓在各方面则大放异彩。河东汾阴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将领,归附北魏后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爵河东公。其子薛渊为南朝齐重要军事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荆州、豫州、扬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能抚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代北(后落籍河南洛阳)人薛豹子,本鲜卑族叱干氏,在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薛,于北魏任徐州刺史,刚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薛椒,风度翩翩,遵礼行教,举止得当,拜七兵尚书。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绩,迁晋兵将军、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东汾阴人薛强原为后秦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薛辩子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薛辩长子初古拔,因功任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河东公。学者薛(忄登),曾为北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西魏时进爵为伯,升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汾阴人薛实,西魏时领著作佐郎,修国史,迁中书令,北周时因功进爵为侯,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职的薛姓人,在随后的隋唐时期继续担任官职。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时任兖州刺史。义兴 (治所在今江苏宜兴)人薛士通为隋膺扬郎将,唐初归降,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后改任泉州刺史。长期主持中枢的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个儿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职,且委以重任。隋代河东汾阴薛姓因薛道衡家族而发迹,成为闻名全国的望族。

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姓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我国西北部。南北朝时,薛姓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今属甘肃)人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姓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姓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

及至唐代,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姓郡望已全部形成。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姓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姓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姓一个重要繁 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出自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

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姓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

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姓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

明清时期,薛姓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代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属福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姓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迁入台湾

自明清起,于东南沿海的薛姓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政权,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姓人士。大约 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50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姓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姓人,如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

迁徙海外

薛姓人在清代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政府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光绪十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2000万元(约合1400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刺激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400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姓族人。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薛姓家谱介绍

薛姓家谱介绍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姓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代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是书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参考了《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姓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网易号

31省昨增本土2204+22011 新增死亡1例

19岁男子在公厕殴打女子被批捕

2022成都马拉松开跑

世界杯揭幕战 卡塔尔能否赢得首胜?

90后女子攒20多年硬币想买公寓

广州交警回应大白送核酸样本时被撞

本泽马因伤退出世界杯

俄罗斯催促美国任命新驻俄大使

全国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双降

NBA:爱德华兹25+5 森林狼力克76人

《假爸爸》剧组遗留人造雪惹怒商户

世界杯历史上首次!6名女裁判将亮相卡塔尔世界杯

重庆市民可免费收看世界杯高清直播

艾伦与丁俊晖会师斯诺克英锦赛决赛

大雪扯掉新能源汽车的“遮羞布”

人民日报仲音连发七文谈疫情防控

众星迎接世界杯

一颗白菜售价9033元?超市回应

在这里看“中泰一家亲”的友谊

俄所有导弹部队换装最先进战术导弹

0

97岁的薛岳拒交房租被告,庭上怒言:我曾歼10万日军,一生报国

通政司知事

2022-07-09 10:24 ·河南

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3年的台湾法庭上,出现了震撼的一幕。

只见一位97岁的老人站在被告席上,双目含泪,悲愤怒吼道,

“我当年歼灭了10万日军啊,如今却要在这里被你们中伤羞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这位老人便是薛岳,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他有着“抗日战神”的美称。

可就是这样一位抗日将领,却因为交不起房租而被告上法庭。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薛岳为什么会被告上法庭?他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抗日名将的辉煌半生

薛岳的辉煌经历要从1918年说起。

当时他22岁,刚刚军校毕业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革命军,进入福建作战,自此后便是平步青云。

从上尉参谋到少校连长,再到大总统府警卫团一营营长,薛岳逐步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后来陈炯明叛变革命,警卫团被冲散,又是薛岳一路护着孙中山先生转移。

正因如此,在1924年蒋介石讨伐陈炯明的时候,薛岳便已经做到了少将副官兼参谋长的位置上。

这也为他后来和蒋介石的半生纠葛埋下了伏笔。

北伐战争时,薛岳所属部队是蒋介石麾下主力,各部皆进攻遇挫的时候,唯有他率领的第一师第3团奋勇争先,获得了蒋介石的亲自表扬。

不过这仍旧不是他的高光时刻,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抗战中的表现。

1937年淞沪会战的时候,他带领国民党第19集团军参战,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后来武汉会战时的他,又指挥第一兵团采用“三角防御”,阻击并消耗了日军第101、106师团的有生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尤其是万家岭大捷,创造了抗战以来首次歼灭日军师团的辉煌战果,虽不是全歼,但也足够振奋我国士兵的士气。

1939年第1次长沙会战的时候,他提前预判了日军的进攻目标,不仅打退了日军的进攻,还大量消耗了日军的力量。

1941年上高会战的时候,他凭借“分而歼之”的正确方针,创造了上高大捷。

虽然在随后的第2次长沙会战中,他不幸战败、丢失长沙,而且使部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但是他很快就吸取教训,卷土重来,独创“天炉战法”,再度取得了著名的第3次长沙大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这一次会战是中国军队在日军突袭珍珠港后在中国战场上的第一次攻势,也是同盟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记录。

第三次长沙会战意义非凡,而且取得的战果也非常显著,就连一向骄横的日军都不得不在战史中记载,

“虽竭力进攻,但难以突破,遂决定返转,但我军伤亡十分惨重。”

“此战失利,部分将士必胜信念发生动摇,预计需要年余始能恢复……”

就是这样了不起的胜利,据说还是薛岳与蒋介石“据理力争”换来的。

因为当时蒋介石并不赞同死守长沙,反倒是薛岳的守城意志异常坚定。

凭借一腔热血和优秀的指挥能力,薛岳在长沙会战中“一战封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不仅拿到了国民党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杜鲁门授予的自由勋章,还成了人们公认的“抗日战神”,达到了其军旅事业的巅峰。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国民党悍将,却被蒋介石屡次猜忌,以至于薛岳的军旅生涯在抗战后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薛岳与蒋介石的恩怨

严格意义上说起来,薛岳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早年他是粤军出身,后来又投靠过张发奎、拥护过汪精卫,甚至还是联合桂系共同反蒋,因此薛岳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确实是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不过这都不是蒋介石猜忌薛岳的根源,真正的根源应当能追溯到1927年。

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为了实现自己的独裁野心,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屠杀***人。

当时有很多人都看不过去蒋介石的做法,比如说发表过“不反对逮捕***,但是反对枪杀他们”意见的薛岳。

虽是仗义执言,但是当时薛岳却得罪了蒋介石,就因为这句话,蒋介石把他逐出了第一军,让他归于杂牌军行列。

后来的事情也都知道了,薛岳奉命在红军长征时期一路追剿,不过一直都没追到。

还留下了“红军一路跑、薛岳一路追”的戏谈,反倒是让他把军队开进了贵州,夺取了王家烈的兵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由于过去的种种,所以蒋介石始终是对薛岳心怀猜忌的,等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大量国民党将领投身于我党后,这种猜忌就表现的更明显了。

一方面,蒋介石希望重用薛岳,凭借他优秀的军事能力来扭转局势,把国民党军队从不断吃败仗的局面下带出来。

另一方面,他又对薛岳处处防备,害怕他像那些起义的国民党将领一样,这也就导致薛岳的职位在解放战争后期忽升忽降、无法揣摩。

直到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蒋介石认清现实,彻底把希望寄托在了薛岳身上,让他担任海南防卫总司令。

虽然薛岳以10万兵力在海南部署出了伯陵防线,海陆空三方面层层把控,但这次他遇上了叶剑英、邓华、韩先楚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所以最终56天之后,海南岛全岛解放,而这也彻底引爆了蒋介石对薛岳的不满。

虽然薛岳在1952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但蒋介石也只是给了薛岳几个虚衔。

如“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国国民党改造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行政院政务委员”等。

即便到了是蒋经国也只是做做“面子工程”,从没有授予薛岳实权。

薛岳无兵可带,多半闲居在台湾南部嘉义的乡间,直到1993年薛岳被台湾银行告上法院。

充满讽刺的一场闹剧

像薛岳这样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去到台湾后,一般住的都是政府分配的房子,而国民党每个月也都会给予他们一定补助,用作生活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可是1991年时对于薛岳的经济补助却停止了,甚至就连他在台北的房舍编列都被取消,以至于薛岳如果想继续住在那里,就需要自己去缴纳高额房费。

对此,薛岳非常不满。

一方面他当时没了经济来源,要支撑那么高额的租金,非常吃力。

另外一方面他觉得自己给国民党干了一辈子活,人到晚年却落了这么个境遇,这不公正。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薛岳既没有缴纳租金,也不肯从房子里搬出去,最后自然和台湾银行方面闹僵了,最终1993年台湾银行把薛岳告上了法庭。

法庭之上,面对银行方面的指控,薛岳愤然站起身直言,

“我当年歼灭10万日军,一生报国,如今却要在这里被你们中伤羞辱……”

昔日抗日名将,因为交不起房租而被送上了法庭,这件事在当时是闹得沸沸扬扬,而除了为老将心酸嗟叹之外,很多人也将矛头指向了李登辉。

可能有人觉得,这件事看起来跟李登辉毫无瓜葛,可事实并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首先,薛岳之所以会失去政府提供的经济补助和房屋补贴,完全是李登辉一手造成的,他撤了薛岳当时所在的委员会。

其次,台湾银行因为一些租金而把薛岳这样的抗日名将、国民党昔日高级将领告上法庭,多少显得有些突兀,乃至不少人猜测,这是在向李登辉示好。

蒋氏父子相继亡故之后,李登辉曾提出“宪法修改方案”。

可是在看到这份方案后,作为国民大会代表的薛岳却提供了反对意见,这件事使李登辉很不高兴,也是后来的一场闹剧的起点。

不管怎么说,昔日的一名抗日名将,人到晚年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属实令人有些唏嘘。

好在薛岳自己也看得开,很快就从这一件事情中走了出来,安心在家赋闲,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回顾其一生,荣誉与羞辱同在、褒扬与贬斥参半。

那么问题来了,口碑两极分化的薛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真实的薛岳将军

对于薛岳的个人评价,他的儿子薛昭信曾经给出过这样一个答案,

“父亲的心中只有国,没有家。”

虽然家中有9个子女,但是薛岳是素来不怎么管家中的孩子的,前半生他戎马于战场,没时间管教孩子,这也能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可后半生他在台湾定居了四五十年,时间上很充沛,还是很少管孩子

张灵甫将军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中国职业军人,在抗日战争中带领部队打过无数硬仗、恶仗和胜仗,多次负伤,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作为许多中国当代后人,可能只知道张灵甫及其74师(抗日战争期间称74军)在孟良崮战役中被陈毅、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这一国共内战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而对于张灵甫将军在此之前的其它生平事迹,尤其是张将军在二战期间参与的许多和日寇军队之间正面进行的恶仗和硬仗却知之甚少。张灵甫所在的74军是一只抗日英雄部队,在军长王耀武将军的率领下几乎参加了抗战8年内所有国民革命军针对日军的重大战役,毙伤日寇无数,屡挫日军精锐,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德安大捷,被誉为抗日铁军。

薛岳,,1896——1998,,,字伯陵,广东乐昌市人,原名薛仰岳,后因崇敬岳飞改名薛岳。为日本侵略者最为惧怕的战将之一。1998年5月3日,薛岳去逝,享年102岁

他们只是一殿称臣

纪念塔

忠烈祠正门上方镶嵌的“南岳忠烈祠”五个鎏金大字,是由原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题写的。穿过正门,映入眼帘的是巍然矗立的五颗直指蓝天的炮弹,这便是风格独特的“七七”纪念塔。五颗炮弹代表着中国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用武力御敌。在塔的正前方和东西两侧的石碑上,镶嵌有汉白玉的“七七”两个字,象征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全面的侵华战争开始,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掀起了全民抗日的民族怒潮。塔的背面刻着抗日名将薛岳题写的《七七纪念碑文》寇犯卢沟,大波轩起,捐躯为国,忠勇将士,正气浩然,彪炳青史,汉族复兴,永湔国耻。 纪念堂

忠烈祠的第三进纪念堂。正门匾额“纪念堂”三个大字原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书,1953年被毁。现在的这块匾是前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所题写的。纪念堂的正中竖立着一块高达6米的汉白玉石碑,碑上刻有薛岳撰写的《南岳忠烈祠纪念堂碑记》。碑记介绍了建祠的历史背景、经过,讴歌了对英烈们捐躯卫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纪念堂的两侧为展览室,陈列着关于南岳与抗战及党和国家***视察忠烈祠的一些图文资料。 安亭战役纪念亭

忠烈祠的第四进叫“安亭战役纪念亭”,简称纪念碑,它是为纪念上海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次战役“安亭战役”中牺牲的将士修建的。因为安亭之战,为“淞沪会战”之最后一战,也是“淞沪会战”中最为惨烈的一战。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薛岳亲自督师安亭,指挥泰然。交战双方都诅咒这里是“血肉磨坊”,最后国军牺牲过半,援军不继而撤退。在筹建“忠烈祠”时,以薛岳为首主张建亭以纪念安亭战役中牺牲的将士。亭中纪念碑原刻有安亭战役史事,现改为无字碑,意思是忠烈们的英勇事迹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述的,要我们用心去缅怀!在它的左边有一块双面刻着“游人到此,脱帽致敬”的致敬碑。在碑的两旁是青松翠柏,意为烈士名垂青史,安息名山。 享堂

享堂是忠烈祠最大的建筑物,可以容纳五百人,地面呈十字形。有坚固雄厚的花岗岩石墙,双面浮雕三拱的汉白玉石门。正面上部,六根花岗岩石柱稳托着朱红色歇山式双檐,中间两条柱上悬挂着金色的长方形横匾,其上题字:“忠烈祠”,款署“蒋中正”。在享堂大厅后墙壁上,嵌着三十六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历代爱国志士的诗词。享堂正厅的后部为讲坛,讲坛的后面耸立着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碑,碑中间题有“抗日阵亡将士总神位”字样。 墓园

在忠烈祠四周苍松掩映的山头上,有13痤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坟莹里,埋葬着原国民党三十七军六十师师长董煜收集的本师在湘北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文史资料记载:国民党六十师曾在淞沪、浙东、苏南、赣北、鄂南、湖南等地与日军浴血奋战,歼灭日本侵略军近卫第九师团和第六师团。在战斗中,该师不少官兵为保卫中华民族而壮烈捐躯。有郑作民、孙明瑾将军等个人墓葬,有74军、60师、140师等集体公墓3座。墓依祠建,祠因墓显。 薛岳(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我中华民族崛起抗倭之神圣战争在总裁领导之下,举国奋袂,人人效死。我前线将士,莫不忠义奋发,亿万一心,以与强寇相周旋。四载以还,五洲瞠视,三岛震骇。最后胜利之必得,已操左券。而我成仁将士,以大无畏之精神,保卫国土,以最宝贵之生命,换取光荣。开创亘古未有之伟绩,尤为万代所崇敬。余忝总戎重,转战北东南各战场,目击成仁将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之忠勇,未尝不肃然动容。而一念及浴血縻骨之壮烈,则又未尝不怆然出涕,不洧纪念,曷展素诚。乃请准中央,分颁钜帑。即就南岳,开地建墓,以安忠骸。而祠堂先后落成,永档大节,醵也!乃省名山片石,作万丈之光芒。浩气雄风,立千秋而不朽。精灵所积,蔚为国魂。仰止之余,当超顽懦。斯又岂止崇德报功已哉,是为记。 居正(时任中华民国司法院院长):“盖闻尸裹马革,铜柱铭勋,死重豹皮,铁枪著节。丁国家多难之日,乃豪杰效命之秋。努力同心负兴亡,本匹夫有责;成仁取义死沙场,是男儿善终。宜乎!桓桓多士狂澜,捍八百里洞庭;耿耿孤忠捐命,救五千年华夏。作上游之保障,壮三楚之声威。忠魂毅魄,万古云霄,鬼雄国殇,千秋俎豆矣!兹者专祠建立,映山水而发幽光;绰楔标题,闻鼓鼙而思猛士。灵自冯而永式,云台图列宿之容;勋以懋而弥旌,麟阁绘精忠之象。从此丰碑宛在,群钦民族英雄;碧血长存,气壮山河颜色。铭曰:巍巍岘首,堕泪刊碑,旗常象魏,万事宏观。”

1941年12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指挥13万大军进攻长沙,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集中30个师30万余兵力,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地带进行激战,史称“第三次长沙会战”。

此战薛岳以“天炉战法”诱敌深入,最终围歼日军在长沙城下,歼敌56万余人(中方数据),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 那么,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方为何获胜?有以下几点原因:

薛岳

一、天炉战法得当,杀伤力强

1939年11月至1941年10月上旬,日军第11军曾两次进攻长沙, 尤其是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惨败。 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遗弃尸体54万具,被俘4300人,日军伤5184人,亡1670人。(日方数据)日军的数据显然夸大了战过,但从参战的中国王牌军第74军第58师伤亡55%,第57师伤亡40%;第37军第60师伤亡50%;第140师伤亡30%;第4军的第102师伤亡45%;第10军第3师伤亡35%,从伤亡的比例来看,的确是惨重。

为总结第二次长沙会战惨败的原因,1941年10月中下旬当局在衡山召开了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在会议上,蒋针对日军在相持阶段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磁铁战”方针,所谓的“磁铁战”就是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吸住日军,使得日军主力进退不得,给其他部队争取机会,然后再 优势兵力围歼敌人。蒋的这一套“磁铁战”方针,很快被薛岳借鉴,薛岳在考察了湘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和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后,设计出了一套诱敌深入再围歼的战法,取名为—— 天炉战法 。

天炉战法

薛岳曾对这种战法有详细说明:“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网型据点或阵地,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势兵力实施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性打击,如炉熔铁,如火炼丹,故名。”天炉战法必须以少量部队诱敌,牢牢将日军吸引住,才能实现合围聚歼日军的目的。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命令第10军死守长沙,在外围将主力兵团层层布置,将日军逐渐诱至浏阳河、捞刀河之间的狭窄地带包围歼灭。为实现这一战略目的,薛岳将第20军、第37军、第99军等部驻守在湘北进行层层阻击,消耗日军有生力量,在外围则集中了第19集团军、第30集团军、第20集团军等重兵合围日军。 日军前线指挥官

根据天炉战法的部署,薛岳在湘北设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新墙河,守卫部队是第20军和58军;第二道防线是汨罗江,守卫部队是第37军和第99军;第三道防线是捞刀河和浏阳河,由第10军负责守卫长沙及其外围阵地。

从各军部署与配置情况来看,薛岳布置的天炉战法,层层递进、相互配合,纵深配备,以巩固长沙外围阵地为核心,将日军牢牢吸引在长沙周围,再以炽盛火力及递袭,逐次消耗日军而求得时间宽裕,待敌精疲力竭时,所属各部在外围布置完毕,形成四面合围,然后群起而攻之。这一部署果然有效,日军被围长沙,死伤惨重,大量有生力量被歼在长沙城下。

日军兵临城下

二、 兵勇将狠,以血肉怒歼顽敌

同年12月23日,日军第40师团主力进攻第20军第134师设置在新墙河北岸的阵地,双方在北岸展开激烈厮杀,第三次长沙会战由此打响。在新墙河之战中,中国军队的死战精神令日军汗颜。在大战开始前,薛岳将为第二次长沙会战报仇雪恨的消息传达给各军,要求士兵人人振奋,为上次惨败雪耻。第20军第133师第389团第2营,营长王超奎率领全营接连杀退日军10次进攻,最后日军无法只得集中大炮朝正在厮杀的北岸阵地进行密集式炮击,王超奎营与正在缠斗的日军一起,全部被日军大炮炸死。

在新墙河,日军每前进一步就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一向以行军速度快著称的日军,在新墙河到汨罗江南岸,总共花了7天时间才抵达。在新墙河到汨罗江这一地段的战斗中,战斗打得异常惨烈。防守新墙河的官兵们几乎是用血与肉筑成了一道道防线,挡住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 激战期间,在新墙河后面的大片水田里,堆放着大量阵亡来不及掩埋的士兵尸体,尸体摞了一层又一层,田水尽赤。

日军在新墙河进攻

日军渡过汨罗江之后,大举向长沙进犯。这一切都在薛岳的计划之中,坚守长沙的第10军必须死守到底,狠狠拖住日军。薛岳曾亲自对第10军下达作战命令:“此战关系国家存亡、国际局势,必须抱着必死决心、必胜信心。薛岳若战死,以罗副长官代之,按照原定计划,围歼敌人。各总司令、军、师、团、营、连长若战死,则以副主官或资深主官代之,贻误战机者,即按革命军军法论处,绝不宽恕。”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从总司令到连排长,人人振奋杀敌,誓歼日寇于长沙城下。

1942年1月1日,日军第3师团窜入浏阳河,长沙保卫战打响。第10军各部坚守城墙,依托阵地与日军反复冲杀,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预备第10师师长方先觉下令与长沙共存亡,给妻子写下了一封遗书,要求妻子在他战死后抚养儿子。若儿子长大后中国还未光复,就让儿子继承父志,继续战斗。 阻击阵地

日军接连攻击三天,无法攻下长沙城,鬼子已然成为强弩之末。1月4日,日军开始撤退。各路守军开始收网围歼窜入长沙外围的日军,激战一直打到第16日,日军一路北撤,沿途尸横枕藉,死伤惨重。一些掉队的日本兵窜入老百姓家中,被守军士兵和村民搜杀,一些日本兵甚至被老百姓捉住后捆绑双手当成猪仔送去守军指挥部换钱。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被歼56万人,这个数据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日军在此战中被歼甚惨是不争的事实。日军死伤人数不下万余,此战过后日军两年不敢进犯长沙,可见此战的确重创了日军。而正是因为守军官兵浴血奋战,拼死杀敌,才取得了这样的战绩。

被打伤扶下阵地的日军

三、 军民团结,杀敌报国

在此战中,薛岳依靠了人民的力量,人民战争的威力得到了体现。在大战开始前,薛岳让人晓喻湘北各村各户将水田里蓄满水,将田里的泥巴泡成烂泥,又将各处要道破坏、埋设地雷和暗器。在村里,各家各户派人参加民工队,负责运输物资和抢救伤员,各村各寨设置岗哨,发现日军后就迅速联络,将情报送到指挥部。当时参加破坏道路的民众多达20万人,参加运输队、抢救队和刺探军情的人则不计其数。

日军进入新墙河后,发现大量道路被挖断,桥梁被炸毁。日军寸步难行,不得不抽调大量部队去修路。日军工兵连日连夜筑路,极大延缓了进攻步伐。日军窜入长沙外围后,各村各户将家中粮食、牲口转移他处。日军在长沙被围困时,很多士兵窜入村庄寻找食物,却找不到半粒粮食。有一个日本兵还窜入农民家中烧毛豆吃,当场被村民用锄头镰刀砍死。

坚壁清野

在长沙会战中,湖南人民节衣缩食,给战斗在第一线的部队提供了大量食物。据《中国抗日战争史》记载:“当时长乐、含浦、望岳和吴桐四个乡的农民,给防守长沙的第10军送来了1000只鸡,10万斤肉。”这些物资极大地支援了第10军坚守长沙,一些老百姓甚至冒着枪林弹雨将食物送上城楼,为饿着肚子激战了数天的守军官兵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日军败退的路上,湖南当地的村民用锄头、镰刀甚至砖头瓦块围殴掉队的日本兵,曾有一股败退的鬼子窜入童溪街抢粮。当地民众手持锄头钉耙冲去,将鬼子砍尽杀绝,将被抢走的粮食再度运回。

战后,残存的日本兵在回忆录中感慨: “那些扛着锄头钉耙的老百姓,一个个瘦弱无比,但皇军进村抢粮时,这些人就爆发出无穷的战斗力,队中不少人死在钉耙之下。”

第九战区临时指挥所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一场难得的胜仗,薛岳的天炉战法、广大将士的浴血冲杀、老百姓的全力配合,这些都是大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从此战的部署、防御、歼敌和联动民众来看,薛岳的指挥作战水平在此战中确实一流。

百家姓中“薛”姓排第几,发源地是哪?

48薛1张 2王 3李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