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的解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夏家的解释,第1张

夏家的解释

指 夏 朝。 《 左传 ·襄公四年》 :“武不可重,用不恢于 夏 家。” 杜预 注:“ 羿 以好武,虽有 夏 家而不能恢大之。” 唐 韩愈 《 奉和 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十六韵》 :“耒耜兴 姬国 ,輴欙建 夏 家。”

词语分解

夏的解释 夏 à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 中国 朝代名:夏代。夏历。 指中国:华夏。 姓。 冬 部首 :夂; 家的解释 家 ā 共同 生活 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 家庭 。家眷。家长(僴 )。家园。家谱。家塾。家乡。 家风 。 家训 。家规。 家喻户晓 。如数家珍。 家庭 所在 的地方: 回家 。 老家 。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对人称自己的

您好!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关于湖北仙桃夏氏家族的辈分排列表。

夏氏家族的辈分排列通常是按照一定的字辈顺序来确定的。不同的夏氏家族字辈排列可能略有不同,但通常都会有一份家谱或族谱来记录。

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湖北仙桃夏氏家族的辈分排列如下:

志可 → 达(您的儿子属于这个辈分)→ 文(以下是夏氏家族的一些其他字辈)

1 文

2 元

3 大

4 明

5 光

6 九

7 德

8 昌

9 兴

10 立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排列顺序,具体到每个家族成员的命名,还需要参考具体的家谱或族谱。如果您有更多的关于夏氏家族的信息,我可以帮助您进一步查询。

 一般认为: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齐国的孙书为孙姓始祖。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3位;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孙姓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康叔(周文王姬昌第八子)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3、源于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夏侯(Xià hóu)姓源流单纯, 出自姒姓,以爵号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后者在春秋时建立杞国。

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代子孙因以夏侯为氏,称夏侯氏。夏侯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60位,人口2万人。分布于山东曲阜、泗水、江苏南京一带。夏侯姓以后多省文简化为夏姓、侯姓,故此已相当少见。

迁徙分布

夏侯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十三位门阀,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五位。从《姓谱》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两书中的记载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夏侯氏的历史渊源。夏侯氏和单姓夏氏同为大禹后裔。春秋时代杞国被楚国并灭之后(约于公元前445年),杞简公的弟弟佗公奔于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大禹的后裔,封他为爵侯,于是称为夏侯氏。其后世子孙便以夏侯为姓。得姓历史应该是距今2400年左右。夏侯氏的郡望为谯郡、鲁国郡。谯郡,东汉建安年间设置,其地在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间。鲁国郡,西汉初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到三国魏及晋代又改为鲁郡,其地相当于今山东曲阜、泗水一带。其后人除安徽、山东二地之外,现大部分(约2万余人)居于江西吉安、赣州、分宜等地。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赣州市兴国县、新余市分宜县、吉安市吉水县,安徽省的天长市、合肥市、亳州市、阜阳市,江苏省的金湖县、洪泽市,浙江省的富阳市,山东省的济南市、淄博市、临沂市、潍坊市、曲阜市、泗水县,北京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台湾省的台北市,河南省的郑州市上街区,广东省的惠州市,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日本等地,均有夏侯氏族人分布。

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亦称亳州堂。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任城堂、汶阳堂。

汝阴堂:西汉时有夏侯婴,自幼年起就与汉高祖刘邦是好朋友。刘邦在沛起兵,任夏侯婴为太仆。夏侯婴随刘邦击项羽,入蜀,定三秦,立下大功,封为汝阴侯。夏侯氏因以“汝阴”为堂号。

  夏姓,是一个纯汉族、源流单一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 排名 第154位。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夏氏人口约468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9%。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夏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

  夏姓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4代,17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

 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 中医 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土家族中的夏姓

 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蒙古族中的夏姓

 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界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界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满族中的夏姓

 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 血液 。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锡伯族中的夏姓

 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侗族中的夏姓

 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夏姓迁徙分布

 唐朝之前的夏氏迁移概况: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考证:东汉时的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另有《晋书》列传第五十八记载:“夏方,字文正,会稽永兴人也。”])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南、湖北的黄岗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岗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近二十年夏氏迁移概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夏氏迁移更趋复杂化,突出表现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东南沿海的广东、上海、浙江、苏南、福建及北京、山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迁移。

 聚集地——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台湾的夏姓,名列第九十三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在一般人的 经验 中,夏姓的人士差不多处处可见,而以夏侯为姓的人却为数不多。这种情形既存在于大陆,在台湾也一样。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夏氏目前也是台湾的大姓,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

夏姓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郡望。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据考此郡主要为夏侯氏郡望。

夏姓堂号

 “会稽堂”: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参见郡望[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 。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秘书堂”: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即为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

 夏 远 (光庭) 浙江绍兴人,圣榜公,官名容魁,字光庭,唐肃宗宝应元年任江西,武宁县令,是江西湖北夏姓始祖。迁到江西武宁县,再分迁江西新建县、德安县、修水县。公举孝廉,擢江右临江郡太守。残唐五代时,藩镇割据,干戈四起,挂冠归隐田园,率其子孙居于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广福乡十都六区,地名清溪町会和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遗爱堂”出自唐人夏鲁奇忠贞守节,以死报国之事。前人 事迹 ,激励后人,代代相仿,万年永垂。

 “余庆堂”可能是分堂号,出自《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据浙江海宁夏家兜的夏亚明]。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明德堂”、“尚忠堂”、“务本堂”、“源远堂”、“思孝堂”、“聚奎堂”、“鹤来堂”、[以下由堂号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补充]“孝恩堂”、“德远堂”、“孝思堂”、“永存堂”、“三余堂”、“六凰堂”、“登茅堂”、“集庆堂”、“彝叙堂”、“龙耳堂”、“崇本堂”、“敦本堂”、“淳叙堂”、“敦睦堂”、“敬承堂”、“光裕堂”、“衍庆堂”、“报本堂”、“汇泉堂”、“植本堂”、“笃厚堂”、“墨庄堂”、“清廉堂”等。

1 夏至生的男宝取名的方法和技巧

2 夏季出生的女孩子取名技巧

3 夏天出生的女孩取名的方法

4 夏姓男孩名字起名方法

5 大禹建立夏朝后姓什么

夏家大院主院的三重观感,激发了我们对夏家历史的兴趣。

坐在后院干枯的石榴树下,我们和原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彬开始了艰难的探询。上午的阳光暖暖地斜落下来,打在一棵嫩绿的细柳上,也打在我们的身上,夏家的历史正如爬满阁楼的碗口粗细的爬山虎,枝蔓满墙却难于纵览全貌。

李彬说,虽然知道夏家大院建造于明末清初,但夏家祖上的历史已不可考证,只知道他们是从新乡县迁移到原阳县东关关帝庙一带,又从关帝庙迁转到这里。夏家本支最后一代男主人叫夏绵祖,其祖父做过湖北地方官,但并不显赫;到了他父亲夏联奎一代,终于考中举人,敕授文林郎。夏联奎卒于1918年,享年55岁,膝下一子二女,其中长女嫁给了兵部侍郎、山东巡抚卫荣光之孙。从这一点看,夏家也并非一般的财主可比。

夏家的发家,并非因做官而起,他们家原是开当铺的,曾加入过全国性的当铺连锁机构“同和裕”,当铺产业遍布天津、开封、卫辉府、辉县、武陟、沁阳等地;夏家的家产也十分可观,在辉县、武陟木栾店等地,有其别墅和大花园,在原阳县城城南曹庄村也有其小花园。

至于夏家更详细的情况,已经消隐在历史深处。

夏寡妇和她的神秘世界

说起夏家大院,当地人更喜欢叫它为夏寡妇院,这是因为,在夏家的历史上,一个寡妇的地位特别突出。夏寡

妇是夏绵祖的妻子。夏绵祖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只活了26岁,并没有留下后代。夏寡妇什么时间和夏绵祖结婚,并没有人可以考证出来,这位来自焦作博爱的女子,人们只知道她姓王,因为丈夫在堂兄弟中排行十四,她被尊称为十四婶。

夏寡妇瘦小低矮,但人很精明。夏绵祖死后,年纪轻轻的她就守了寡,可以想象,她要面对多少难题。为避门前是非,夏寡妇整年闭门不出,躲在深宅大院里苦度光阴。我们坐在后院里,望着一爿狭长的淡蓝天空,可以想象她漫长的寂寞春愁。虽然小院里春来绿荫匝地,秋来石榴满枝,但重门深户的封闭世界,与监牢何异?

夏寡妇深锁宅内,但丈夫留给她的庞大家业和生意,还要她细心打理。夏寡妇并不直接参与经营,但她却有能耐笼络一批人为她经营得红红火火,不但没有让夏家的家业在她手里毁掉,反而声名远扬。“夏寡妇绝对是一个女强人,她有着怎样的管理手段,这是个谜。”原阳县县志办的蔺瑞卿说。

寂寞生活里,夏寡妇迎来一份亲情。一天早晨,仆人开门后发现有人把一个女婴弃在门前,夏寡妇认为是天意,遂将女婴抱回家中,雇来奶妈,细心照养。女婴长大,也迎来了新中国诞生,大院被政府收去,她们随后搬出,流落在街头一角的小房子里。1956年,夏寡妇悄然死去,她的女儿,也没有活过多久。

夏家的历史,从此戛然而止。

夏家大院的历史承载

夏寡妇死后,夏家历史虽然终结,但对于夏家大院来说,它的历史使命并没有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夏家大院被政府收去充公,成为原阳县委办公地点;1965年,县委搬走之后,成为县委招待所,

曾经红火一时;20世纪80年代,县委招待所搬走,成为县工业局办公地点;后又成为工业局等单位的家属大杂院;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被收归文物部门,并两次得到修缮。这只是夏家大院主院的遭遇,另外还有三座院落,新中国成立后也成为政府单位办公地点,如今房屋已经被毁所剩无几。

“主院上个世纪90年代差点被毁,现在作用很大,成为展示原阳的窗口,接待外来客商参观和举办各种展览活动,连中学生入团仪式也要在这里举行。”李彬说,现今它被辟为“原阳历史名人馆”,在前院、中院的房间和过厅里,可以看到原阳历史上的12丞相及毛遂、张良等人的塑像。

在李彬眼里,如果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这里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成为旅游景点。

四合院是北方建筑的代表建筑,对称建设是最大的特点。但是在夏家大院,这里屋檐上的装饰砖雕确实没有一丝的相似,在大部分对称的基础上又有细节部分的截然不同。

粗大的爬山虎藤,仿佛在诉说这里岁月的沧桑。

夏家大院管理资金不足,造成这里很少进行修缮,游客更是稀少,看门人在看门的同时就在大门口做起了小生意。

夏家大院的屋脊兽也与北方建筑的惯常情形不同。

夏家的解释

夏家的解释指 夏 朝。 《 左传 ·襄公四年》 :“武不可重,用不恢于 夏 家。” 杜预 注:“ 羿 以好武,虽有 夏 家而不能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