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东北怎么供老祖宗也叫供家谱!都有什么供菜?怎么供?需要注意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4收藏

谁知道东北怎么供老祖宗也叫供家谱!都有什么供菜?怎么供?需要注意什么?,第1张

我家是五个贡菜,一个白肉花,一个豆腐卷花,一个木耳,银耳,一个炸鱼,批一个粉条,菜码用的是苹果片做成的两个苹果,两个桃子,菠萝或者葡萄,要买五彩颜料给粉条染色挂上为了好看,两侧放的带红点的五个馒头或者面包,米饭是两个碗扣在一起,拿下来一个碗中间叉一个红枣,前面是蜡烛,香,和各种糖,水果,吃饭之前要放一个双响子,烧几张纸钱,点香,烧酒,男生磕头,上饺子,现在有时候也会加一个超市买的大鲤鱼面食,基本差不多这样……也会有不同,大体差不多

今天给各位分享东北烧酒做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东北供家谱需要注意什么(家谱的注意事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东北供家谱需要注意什么

就是烧香 摆供就行了 一般荤素都行 水果 干果 瓶装水 等等···········

烧香一般要看香谱的而不是其他 24的很准 48、72种的都是后人编写的不准!一般都是三根为一柱可以以3为基数6、9根就是2柱!3柱!更多

可以用瓶装水 不用打开 可以放半年一换就行 红茶、绿茶都行 !这样干净 神佛都可以受用的!就像水果不用打皮的!西瓜、桔子都是这样一样供养 一样可以受用到的!大寒节气吃什么?

大寒节气的四大饮食习俗。1、八宝饭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关于八宝饭的由来各有说法,一说是周王伐纣后的庆功美食,所谓“八宝”指的是辅佐周王的八位贤士。不过更加靠谱的解释是八宝饭源自于江浙一带,经由江南师傅进京做御厨才传到北方。如今宁波、嵊州、嘉兴也都保留着过年吃八宝饭的习俗。2、年糕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3、鸡汤到了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炖汤不宜使用高压锅,因为营养物质在小火慢炖的过程中才能慢慢释放出来。使用高压锅尽管可以缩短煮熟肉的时间,却达不到煲汤的效果。因此,熬制鸡汤时应该选用砂锅,先开大火烧煮10分钟,后调小火慢炖。此外,在熬汤时,尽量不要揭锅盖,不然容易“跑气”影响鸡汤的滋味。4、糯米饭古语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糯米味甘,性温,具有御寒滋补的功效,人们可以蒸煮糯米饭,也可以用糯米、大米、赤小豆、薏米、莲子、枸杞子、桂圆肉、大枣等一起用旺火蒸熟,然后加点白糖,适用于身体虚弱、倦怠乏力等气血两虚的人群。去泰国买什么

有榴莲干、山竹干之类的加工食品,你过了安检就能看到很多店在卖,可以带上飞机。

鲜水果貌似有规定是不能带的。榴莲就更不用说了

我是来泰国才知道原来公共场所不仅可以有禁烟标志还可以有禁榴莲标志的。潍坊大虾面怎么做

用料 大虾 酌量 鸡蛋 看喜好,中等大小2个左右就可以 韭菜 适量 葱姜蒜 少量 潍坊潍县大虾面的做法 先处理大虾。将虾头剥下来单独放到一个碗中(碗A)。注意一定要保留好虾头里的虾黄。剥去虾皮放到第二个碗中(碗B),保留虾尾。给虾开背,尽量深一点so that在煮的过程中可以自然的弯曲漂亮。去掉泥肠(不管是否有泥)。打散鸡蛋,把步骤3中处理好的虾肉放进蛋液中。葱姜蒜切片(不要切碎),低温爆锅。油不要加太少。同时准备韭菜段。重要5爆香后加入虾头,用锅铲按压so that可以炒出红红的虾油。炒到虾头已经全熟,不能再进一步炒的程度时,加入热水,然后加入虾皮,煮到开锅。用漏勺把虾头虾皮捞出。放入蛋液+虾肉混合物。煮到鸡蛋变色时,撒韭菜段。最后放盐,加香油。东北腊肉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1、买来的肉不用清洗,清洗反而容易滋生细菌。2、把盐炒热。3、用盐把肉擦拭一遍。4、在肉的一端穿一个洞,穿上麻线后把肉挂起晾干,大概3个小时。5、把肉放在一个盆里,先加入大半碗生抽,两勺左右的老抽。6、加入一勺白糖,40克左右的白酒。7、用手把调料和肉抓匀后腌制12个小时左右。8、12个小时后把肉挂在阴凉处挂起晾干,12个小时左右。9、12个小时后把肉重新放回到放有调料的盆里,把肉再用调料抹一遍。10、把八角,桂皮和花椒用擀面杖敲碎后放在肉里。11、准备几粒维生素c,用擀面杖敲成粉末后撒在肉上。12、放入蒜泥和生姜末,抓匀后再腌制12个小时左右。13、12个小时后再把肉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直到风干,最好是一个礼拜后开始食用。家里怎样做酸菜

茅台酒是怎么做出来的?

选料讲究,工艺严谨,当然才能产出高质量的酒啊!川菜的简介

川菜即四川菜肴,是中国特色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中华料理集大成者。川菜三派的划分,是在已有定论的上河帮,小河帮,下河帮的基础上,规范化完整表述为:上河帮川菜即以川西成都、乐山为中心地区的蓉派川菜;小河帮川菜即以川南自贡为中心的盐帮菜, 同时包括宜宾菜、泸州菜和内江菜, 下河帮川菜即以重庆江湖菜、万州大碗菜为代表的重庆菜。三者共同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风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发展最高艺术水平。2017年9月28日,眉山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川厨之乡”的称号,眉山菜成为川菜的代表。

扩展资料:

川菜的特点清鲜醇浓,麻辣辛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在川菜烹饪过程中,如能运用味的主次、浓淡、多寡,调配变化,加之选料、切配和烹调得当,即可获得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各种美味佳肴。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调味方法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川菜的复合味型有20多种,如咸鲜味型、家常味型、麻辣味型、糊辣味型、鱼香味型、姜汁味型、怪味味型、椒麻味型、酸辣味型、红油味型、蒜泥味型、麻酱味型、酱香味型、烟香味型、荔枝味型、五香味型、香糟味型等。-川菜煮熟的狗肉怎么做好吃

鸡有几种做法分别是怎么做

最好每个人都烧香 以表恭敬 烧香 摆供多多益善

烧香一般要看香谱的而不是其他 24香谱很准 48香谱、72香谱的都是后人编写的不准!一般都是三根为一柱可以以3为基数6、9根就是2柱!3柱!更多

一、春节上坟祭祖必带的七种物品和摆放顺序

  (一)、七种物品

1、香烛

香烛是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墓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

2、纸钱

纸钱是要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须焚烧干净。

3、素酒

扫墓过程,等于带着吃食来为先人过春节,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为扫墓必备。所谓素酒即未经“蒸馏”工艺的酒,如:葡萄酒、米酒等均属素酒。

4、水果点心

水果以时令水果为宜,如:苹果四个,代表平安;脐橙四个,代表“泽承”后代;而香蕉则代表“代代香(相)传”;点心一般用圆蛋糕四块,代表圆满;圆桃酥四块,代表“往生”;还可以根据逝者生前饮食习惯而定。

5、饭菜、水饺

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因为春节讲究“初一早晨的饺子和中午的熬菜”要全家共享,为此,春节上坟是要带上饭菜和水饺的。

6、鲜花

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春节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或**尤为对景。

7、“包袱”

“包袱”,即给逝者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各种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等等。

(二)、祭品摆放顺序

上述供品摆放顺序也很有讲究。一般是三排和五排两种摆法:

1、三排摆法。香炉在前中央占一排;第二排是一盅素酒;第三排是水饺、点心、水果等四碟。

2、五排摆法。香炉在前方中央,占第一排;接着是素酒杯三盅为第二排;第三排是饭菜、水饺、点心共四碟(碗);第四排是水果四碟;第五排是蜡烛一支。

二、祭祖礼仪的一般流程

1、上坟(纪念堂或公墓)祭祖的流程。祭献礼仪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焚祝文、烧钱纸、辞神叩拜等。主祭人要在灵位前献上一杯酒,献酒时用双手将装满酒的酒杯高高举过头,然后,缓缓下来,将酒画弧形洒在地上,表示敬天、敬地。这叫做“望空奠酒”。然后,倒满一杯献给先人。将钱、纸点燃后,把部分祭品用手掰成块儿扔到火里,就认为给先人送去了。祭礼结束后,将祭品分给参祭人员,将部分品质优良的祭品带回去给另一位在世的老人食用。

2、家庭祭祖流程。不少家庭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在祭祖的同时,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供品有猪头、鸡、羊头、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问题一:祖籍,老家和出生地怎么区别判定 祖籍;你家谱上排列最前面的人所居住的地方

老家;你直系家族群居(有N个小家庭)的地方你或者你的长辈肯定来伐那里,所以那里称老家

出生地;在什么地方出生的

问题二:说小孩是托祖宗的福,要回老家起祖名,什么意思呢? 去算命佬那看去

问题三:故乡 家乡 老家 祖籍 原籍 这几者的区别? 故乡指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指自己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和故乡可以通用。

老家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在外面成立了家庭的人称故乡的家庭;二是指原籍,就是爸妈以前与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住的地方,也可以是指自己祖上居住的地方。

祖籍是指一个家族族群认定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经离开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经离开了家乡的人,他们的后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乡(即祖籍)来作为自己籍贯。祖籍是可以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籍贯地,但不完全符合祖籍的要求。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户籍地并不一定是这个人的祖籍地或籍贯地。按几千年来的中国的传统的说法,籍贯是祖籍地的一种表述,这是户籍与祖籍贯不同的地方。

这里必须谈一下你没说到的籍贯一词。籍贯指祖居地或原籍。籍贯一般有从父、也有从母系的;但都是从父母的祖籍,按现在的地域划分填写。目前,有很多人普遍错误认为籍贯就是户口所在地或出生地,按几千年来的中国的传统的说法,籍贯是祖籍的一种表述,籍贯指的是祖籍,祖籍是指祖辈的长久居住地,按省/自治区/直辖市+ 区/县+镇/街道+村/居委会填写。

原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本籍,祖居的地方,此意同祖籍,多见于文言文。二是指籍贯变更者变更前的籍贯。

希望说的明白了。

问题四:老家和新家可以同时供奉祖宗牌位吗 没问题的 可以单独供养 也可以放佛堂里供养 每天念诵经文回向为好

烧香 看24香谱

问题五:老家就是我们祖辈长期哪两种的地方? 祖籍

籍贯

问题六:邓丽君的个人资料,她是哪里人,我是说她的祖籍,也就是老家? 本名:邓丽筠 小名:丽君 英文名:Teresa Teng 日文名:テシサ・テン 艺人称号:天才歌手、学生情人、永远的邓丽君 籍贯: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 出生地: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 生日:1953年1月29日(周四、壬辰年腊月十五日) 生肖:龙 血型: O 型 星座:水瓶座 身高: 165公分 语言:国语、粤语、闽南话、山东话、英语、日语、 法语、马来西亚语等 最感谢的人 :家人,尤其是母亲 最大的愿望:念书 儿时的理想:当护士 最难忘的事:第一次上台视群星会忘词 流泪唱的歌:《再见,我的爱人》 最崇拜人物:南丁格尔 最羡慕美人:西施、林黛玉 最喜欢打听的事情:男歌迷的年龄及婚否 最喜欢手势:V字手势 喜欢的城市:香港、金门 最难忘风景:槟城 最难忘演出:马来西亚 最喜欢旅馆:印尼、新加坡旅馆 最喜欢地区:新加坡、金门 喜欢的颜色:紫色、桃色系列 喜欢的运动:网球 喜欢的舞蹈: DISCO 喜欢的服装:网球装,牛仔服 喜欢的香水:青草香型 喜欢的饰物:项链、戒指 喜欢的珠宝:钻石 最贴身首饰:左手的玉镯 喜欢的玩具:洋娃娃 喜欢的收藏:自己的新闻剪报 喜欢的动物:小松鼠(小动物)、海豚(大动物) 喜欢的花卉:玫瑰花 喜欢的休闲方式:一个人冲杯茶听音乐 喜欢的书籍:《日瓦戈医生》 喜欢的**:《乱世佳人》 喜欢的建筑:小木屋 喜欢的食物 :猪脚、辣的食物 喜欢的蔬菜:空心菜 拿手的菜肴:炒空心菜 喜欢的饮料:香吉士

问题七:离祖之命老了可以回老家养老吗 离祖之命是先天,能否改变要看后天的造化

命,它分两种,第一个是先天,如大众所知的生辰八字,梅花易数,紫微斗数等等就是先天的一个印记。所谓三才者天地人是密切相联的

古人是很有智慧的,运用“术”的推算,得出这个人的先天的所做所为而产生的后果,所以产生了后天的命运。

这个就是第二种后天,后天的只是在先天的基础上被动或主动的选择

(当然了,想要改变业力并不容易)

先天已然发生,凡俗无从改起,有分教是;预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预知后世事,今生作者是。

在算命行业中有一个不被外人所知的“秘密”

那就是不提倡给出家人算,因为一旦出家,后天的变化太大,阳阴命数多半是拘不住的。

其实古人早就给了我们改变命数的方法,只是现在的人太迷信科学了。

如果命运实在不好,很苦。就百度下神算莲生的故事和袁了凡的故事吧

问题八:籍贯,祖籍,家乡,故乡,老家,原籍怎么算? 二是指籍贯变更者变更前的籍贯。 希望说的明白抚。 我认为故乡 家乡 原籍是一回事,而老家 祖籍是另一层意思

  洪刍《香谱》为今存北宋最早、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其中对于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种合香配方,均广而收罗之;并首创用香事项之分类模式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类别,为其后各家香谱所依循。

  《香谱》的作者,虽从宋以来多视此谱为洪刍所作,但《郡斋读书志》提出与所传洪刍《香谱》内容略异的疑点、明陶宗仪《说郛》提出为唐人所撰,以及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似非洪刍所撰等,对于作者的问题仍须厘清;此外各传本流传的卷次与内容差异,仍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究。

  本文先从《香谱》众多作者中,如:唐人所撰、可能为侯氏《萱堂香谱》等说法,考订为洪刍所撰写,并从洪刍生平事迹之研究,兼论洪刍撰写此谱的可能性。其次,针对《香谱》的流传及其版本问题探讨,如:《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格致丛书》本、《说郛》本《学津讨源》本与《名人小说》本等比较,并论述体例与内容特色。

  《香谱》所属谱录类书籍,系因应社会需求而产生,虽乏文学创作之艺术性,但具有保存文献、整理编纂之功。作为观看宋代社会文化之现象而言,《香谱》的出现反映宋代香事高度发展的真实现况与价值取向;而洪刍的《香谱》正是此一系列发展的奠基者。

  关键词:香谱、洪刍、版本、谱录、香文化

  壹、《香谱》作者考辨

  宋代香事发达,文人从事撰写整理「香谱」之类书籍众多,宋元之际陈敬编纂《新纂香谱》所引用的各家谱录便有:「沈立之香谱、洪驹父香谱、武冈公库香谱、张子敬续香谱、潜斋香谱拾遗、颜持约香史、叶庭珪香录、局方第十卷、是斋售用录、温氏杂记、事林广记」等。 涵括公家与私人编辑「香谱」、文人笔记、医书局方、农书、民间类书等等各式书籍,显见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于用香事宜的重视与时代所崇尚的香事风潮。

  其次,由于香谱内容多属汇集抄录性质,后出转精收录资料更为周全、丰富,故前谱多为人遗忘而散佚;加上对于「香谱」之命名方式,概以某氏或某堂香谱,往往遗漏作者名字,流传日久,混淆亦增。南宋时期陈振孙(1183-1249/1261)撰《直斋书录解题》谓:

  《香谱》一卷,不知名氏。

  《萱堂香谱》一卷,称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香严三昧》(按文献通考作十卷),不知名氏。

  尤袤(1127-1194)《遂初堂书目谱录类》也著录「香谱」书籍四种皆未注名作者及卷次。

  洪氏《香谱》、沈氏《香谱》、《天香传》、《萱堂香谱》。

  本文所探讨《香谱》最早著录为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廿一年(1151)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目录》「类书类」记:

  《香谱》一卷宋洪刍撰。

  南宋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百川学海》收入《香谱》二卷,题为宋洪刍撰。

  《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五纪录:「洪刍《香谱》五卷」。

  对于香谱的作者问题,晁公武已经提出疑问,谓:

  《香谱》一卷,右皇朝洪刍驹父撰,集古今香法,有:郑康成汉宫香、南方小宗香、真诰婴香、戚夫人迎驾香、唐员半千香,所记甚该博,然《通典》所载历代祀天用沈水香独遗之,何哉?

  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香谱》的作者提出:「此本(内府藏本香谱二卷)有水沈香一条,而所称郑康成诸条乃俱不载,卷数比通考所载刍谱亦多一卷,似非刍作。沈立谱久无传本。书录解题有侯氏《萱堂香谱》二卷,不知何代人,或即此书耶?」

  参、《香谱》版本考述

  一、《香谱》流传与知见版本

  洪刍《香谱》的流传,从周紫芝(1082-1155)《太仓稊米集》与《郡斋读书志》所记载推论,约绍兴二十一年之时,洪谱应已流传。

  周紫芝于绍兴壬申年(即绍兴二十二年)看过洪刍《老圃集》,《太仓稊米集》有〈书老圃集后〉谓:「绍兴壬申春滑台刘德秀借本于妙香寮乃书以还之」等语。同书次卷则有〈书洪驹父香谱后〉一文,云:「余在富川作妙香寮,永兴郭元寿赋长篇,其后贵池刘君颍与余凡五赓其韵往返十篇,所用香事颇多,犹有一二事驹父谱中不录者,乃之世间书岂一耳目所能尽知。…」 从「富川妙香寮」等语,显见周紫芝所见洪谱,也约在绍兴二十二年前后。

  又据周紫芝所写〈汉宫春〉云:「别乘赵李成以山谷道人反魂梅香材见遗。明日剂成,下帏一炷,恍然如身在孤山,雪后园林、水边篱落,使人神气俱清。又明日,乃作此词歌于妙香寮中,亦仆西来一可喜事也」 等语,显示妙香寮为其出知兴国军后所居之处,而紫芝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润五月知兴国军,秩满后隐庐山以终。可以推测出妙香寮的时间在绍兴二十一年润五月之后。

  又见成书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的晁公武(约1105-1180)《郡斋读书志》便已著录:「《香谱》一卷洪刍撰」。 这是今所见最早洪刍香谱的著录。

  直至南宋左圭于咸淳九年(1273) 辑《百川学海》收录洪刍《香谱》二卷。 相距一百二十余年,在卷次上却出现一卷与二卷之别。

  再查宋人著录洪谱记录尚有:

  宋尤袤(1127-1194)《遂初堂书目》分别列入「沈氏香谱、洪氏香谱、天香传、萱堂香谱」 ,洪氏《香谱》即为洪刍《香谱》。可惜尤目所载诸书不言卷数且常遗撰者名氏。

  宋陈振孙 (约1183-1249/1261)《直斋书录解题》:「《香谱》一卷,不知名氏。《萱堂香谱》一卷,称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其后,元之马端临(1254-1323)依据晁公武与陈振孙之著录,在《文献通考经籍考》谓:「《香谱》一卷,…洪刍」。 《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五农书类则著录洪刍《香谱》五卷, 由于传世《香谱》版本与内容有一卷与二卷之别,《宋史》纪录应为误。

  洪刍《香谱》的传本则见于清莫友芝《邵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九:「《香谱》二卷,不着撰人,百川本。格致本。《艺圃搜奇》本。《唐宋丛书》本。学津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则新增:「明刊本」与《续录》之「说郛本」。

  今昌彼得先生作《说郛考》对于洪刍《香谱》各传本之卷次提出:

  是书今传有百川学海、格致丛书、明末重编百川学海、重编说郛卷九八、唐宋丛书、学津讨原诸本,除百川学海、重编说郛、唐宋丛书诸本作一卷本外,余分二卷。均题宋洪刍撰。

  不过,仅从目录文献所纪录卷次与实际内容之间仍有差异。仔细查阅《香谱》各传本之卷次与内容进行比对,发现书目所记录的一卷本与二卷本之间颇有出入。

  第一,明确注明作者洪刍与卷次的二卷本有:民国十六年武进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影印之《百川学海》、清张海鹏《学津讨源》、洪汝奎《晦木斋丛书》、胡文焕《格致丛书》等。

  第二,一卷本洪谱则收于《说郛》、明末重编《百川学海》等丛书中,与二卷本相较,其内容多删削而成。

  第三,有些注明为一卷本者,实际内容与二卷本无异,如《名人小说》即是。

  第四,有目录未注明卷次者,内容则为二卷本,如《唐宋丛书》。

  今将所见洪刍香谱各传本整理叙述如下:

  (一)《百川学海》本之《香谱》

  今传洪刍《香谱》于丛书之中,最早当为宋人左圭所编之《百川学海》。该丛书成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取自汉扬雄法言行篇「百川学海而至于海」句,意为由众说之学派,而溯学海之渊源。全书以天干编次,分甲至癸十集,宋刻本每集收书十种,明刻及其后的重辑本,每集则收书不等。

  流传百川本之《香谱》主要有:摹刻、新刊、重刻、影印等性质。

  摹刻为根据宋本翻摹,在版式、行格、内容同原本,字体相仿,又称:景刊、覆刻,明代与民国都有景刊或覆宋本出现。今流传最广为民国十九年陶湘据宋咸淳本景刊本。民国五十四年台北艺文印书馆之《百部丛书集成》之《香谱》即据此本影印,此本宋刻影刊最近左圭原辑,故最为通行。此外,明代弘治十四年华埕本《香谱》亦属摹刻本。

  新刊,明代有重新编排之百川,内容依原书之旧,但版式、行格、字体异于宋本。如明嘉靖十五年郑氏宗文堂百川本《香谱》属之。

  重刻,明代出现重新刊刻,不仅版式、行格、字体,连内容子目也重新编辑,对原书面目重新刊刻,故内容有所删节。明末陈太史重编百川本之《香谱》,以及明末叶坊刊本《香谱》皆是。

  百川本《香谱》今流传最广,并有二卷本与一卷本之别,以下分别就百川本《香谱》各传本之性质与内容分析其异同。

  1左圭《百川学海》宋刻本与覆宋本

  《百川学海》宋刻原本罕见,清代藏书家偶获残卷零本之宋刊本。现存宋版百川,存子目九十一种,缺左圭序,标目及内容九种,后入藏北京图书馆,即是民国十九年陶湘据宋咸淳本景刊本。

  陶湘序文言宋本发现经过与景刊事宜,张鸿卿于民国九年获流传宋本,并赠与陶湘。陶湘与傅增湘商榷景印,但缺左圭序、标目及内容子目十种。所缺序、目由傅增湘游日本时由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版原书序目补入;所阙书十种明华埕本内容仿宋刻字体补足。

  此本今以民国五十四年台北艺文印书馆之《百部丛书集成》流传最广,其收录覆宋本《香谱》题宋洪刍,二卷。

  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咸淳九年刊本十种、十八卷、六册即《菦圃善本书目》所载清代钱曾、季沧苇旧藏,但此本缺《香谱》。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卷五丛书纪录宋刻本一部,共百种、一百七十九卷、六十册,其中所缺之序、目、子目九种,以陶湘景宋本配补。

  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有百川学海三十一册。据该馆善本书目记载,此即《经籍访古志》所录宋本。

  2明弘治十四年(1501)无锡华埕刊本

  华埕(1438-1514)字汝德,号梦萱,后改尚古生,为常熟无锡人。其室名尚古斋,善于鉴别古奇器及法书名画,又多聚书,所制活版甚精密。华埕在弘治年间即购得宋版百川一部,但于弘治十二年退食后才着手编印,弘治十四年(1501)刻印左圭《百川学海》一百种,分十集,一百七十九卷。覆宋活字刻本,半叶十二行、行20字。

  华埕本之版式、子目内容虽依仿宋刻,但在卷第上重新编次,明钱福〈重刊百川学海序〉云:「左录每书各厘为册,凡百。每聚数种一帙,以十干第之,甚妙。但其所分帙未能合予意,乃敢仍其旧帙,而妄改之,皆以类属,而先后亦有说焉。」因此,其收录洪刍《香谱》二卷,由左圭宋本之丁集改为壬集。

  华埕本《百川学海》于弘治十四年排印完成后,印出不少复本。但今传本多有补版、递修之痕迹。如:《汇刻书目》第四册著录百川一部,题为「明正德间无锡华埕重刊本,有钱福序。」可能为旧版递修重印。

  华埕刊本流传颇广,民国十年影印本流传,上海博古斋之《百川学海》,即据明弘治华埕刻本影印。

  3明嘉靖十五年(1536) 郑氏宗文堂刊本

  《百川学海》于明代之新刊本,全十集,一百种,框为188×128公分,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单栏、版心白口。署款「嘉靖十五年(蒲)阳壶云道人书林郑氏谨依宋本绣梓刊行」 ,亦称「蒲阳书林郑氏刊本」。

  郑氏宗文堂为元至顺间建阳人郑天泽、郑希善的书坊,自元至明万历,延续将近三百年,刻书甚多。《书林清话》卷四载:明嘉靖十五年刻印宋左圭《百川学海》二十卷。

  其内容依宋本百川原书之旧,但版式、行格、字体异于宋本。郑氏宗文堂刊本不分十集以卷次分,其卷十八收录《香谱》二卷。

  4明末重编《百川学海》与明末叶坊刊本

  明末重编《百川学海》,题为「陈太史复位」,无序跋,文献亦未见记载。此本分十集,一百四十四卷。

  明末叶坊刊本,共分十集,一百二十卷。据研究,明末重编《说郛》辑成后,坊间书贾又自该版,重辑一部《百川学海》,其版式与重编《说郛》相同,在每种子目首叶撰人名下有「撰」字与校阅人姓名、内容圈点皆剜去。 此特点与叶坊百川刊本相同。

  比较重编百川《香谱》与叶坊刊本《香谱》, 两者关系密切,都是一卷本,无目录,均以范烨「香序」为起始,后接子目。版式皆为左右双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版心为单鱼尾,上刻书名,下记叶码,字体为明末横轻竖重匠体字。唯两者之差异为:明末重编《百川学海》之《香谱》有「香谱宋洪刍撰武林张懿校阅」等字。叶坊刊本则剜去「撰武林张懿校阅」等字仅余「宋洪刍」三字,其余版式、行格、字体版式相同。可知叶坊本《香谱》为依据重编百川本《香谱》旧版剜除刊印。

  (二)《说郛》本之《香谱》

  洪刍《香谱》亦收入于《说郛》中。今所见《说郛》传本,有一百卷本与一百二十卷本之别。《说郛》百卷本之《香谱》一卷原题唐无名氏,一百二十卷本著录洪刍《香谱》,但两者之体例与内容差异颇大。故从《说郛》今之传本与《香谱》之关系说明之。

  1《说郛》百卷与百二十卷传本

  《说郛》一百卷,其卷六十五收入《香谱》一卷,原题唐无名氏,如国家图书馆藏明蓝格旧抄本即是。涵芬楼排印本于唐无名氏之下注洪刍,今通行有民国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即是据涵芬楼本排印。

  《说郛》百二十卷,于卷九十八著录《香谱》,作者题为洪刍。今通行为清顺治丁亥年(四年)两浙督学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本收入。

  《说郛》为浙江台州黄岩人陶宗仪取经史传记、诸子、杂说之书,凡一千余家,纂辑而成百卷。宗仪生于元延佑三年前后(1316),卒于明永乐元年(1403)。 从《说郛》原序之杨维祯序、收录元代著作者称为皇元、孙作罗列陶九成著作,以《说郛》居先,元至正二十六年《辍耕录》次之,显见《说郛》成书于元代。据叶盛《水东日记》卷六陶九成《说郛》条云:「近闻说郛百卷尚存其家,有九成涂改去取处,不知如何。其亦未成之书欤。」 《水东日记》成书约在明天顺成化之间,彼时《说郛》百卷尚存。

  惟《说郛》之流传,从明代以来,经郁文博、陶珽等人之校正重编、明末删改重印等,残佚甚多。明景泰四年进士(1453)郁文博校订《说郛》作序便说明当时《说郛》经涂改之情形与校对经过,云:

  说郛一百卷…成化辛丑,余罢官归乡,于士人龚某家得借录之…然字多讹缺兼有重出与当并者,未瑕校正。继而屡为司牧部使者借去分命人录,而所录之人不谨,遇有字误,虑对出被责,辄将予旧本字涂改相同以掩其过,而字之讹缺者加多。予愤其人而无可奈何。尔年以来,借录者颇简,遂欲校正。复遍阅之,见其编入百川学海中六十三事,学海近在锡山华会通先生家翻刊。铜板活字盛行于世,不宜存此,徒烦人录。于是以其编入并重出者,尽删去之。当并者并之,字之讹缺者亦取诸载籍逐一比对。讹者正之,缺者补之,无载籍者以义厘正之,终岁手录,乃编为一百卷,犹恐有未尽善,留俟后之君子重校而刊行焉。

  弘治九年(1496 )郁文博补订《说郛》百卷,邵懿辰《四库标注》谓:「原本一百卷,后佚去三十卷,弘治中郁文博仍补为一百卷。」关于郁文博校正之《说郛》刊刻,虽《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云:「明人刊本有一百卷校刊本不同,藏嘉定吴氏,又一部藏常熟陈子正家」。由于刊本流传甚罕,万历以来的藏书家,如:毛晋汲古阁、钱谦益绛云楼、钱曾述古堂等藏书目录著录《说郛》皆为抄本,因而也有学者主张郁文博校本不传。

  民国八年(1920)冬海宁张宗祥主持京师图书馆,取该馆所藏《说郛》明抄残本、并借得涵芬楼万历抄本、江安傅沅叔所藏明残抄四种,以及书估求售之明抄本共六种,其中以洪武抄本最旧。以此六种明抄本相互参校,订其讹缺,民国十六年由上海涵芬楼排印成。

  据昌彼得先生研究,张宗祥跋中提及洪武本「实系弘治乙丑(十八年)抄本,云洪武者殆初审定之误。由此可以推知近世所传之百卷说郛,实出同源,皆出弘治初郁文博编校之本。」 加之流传之郁文博校本疑点甚多,故张宗祥集校《说郛》百卷被视为今较佳传本之一。

  此外,今通行一百二十卷本之《说郛》为明末编刻,俗称重编《说郛》。《千倾堂书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等各家藏书目题为陶珽重编。陶珽为云南姚安人,明万历三十八进士(1610)。清代李际期任浙江提学道,整理旧版,于顺治四年(1647)复位印行,即清印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本编印,谓:「此本百二十卷为国朝顺治丁亥姚安陶珽所编,又非文博之旧矣」。

  对于重编《说郛》编印过程,昌彼得先生认为:「今考传之重编说郛各本,…皆非原编初印,乃掇拾残余版片并补刻重印者。…其原版式尚可于今传之明末广汉丛书、百川学海、吴永续百川学海、逢可宾广百川学海、艺游备览、熙朝乐事等丛书见之。此等丛书皆就说郛一部分原版或渗刻数种而编印者式悉同…。今传之重编说郛多就此版剜去撰人之『撰』字、校阅者姓名、及书中圈点而重印者。」

  由是对《说郛》的评价,谓:「重编《说郛》在编辑体例上既变乱旧章,内容方面赋予《说郛》大部迥异。但因袭说郛之名,及『五经,众说郛也』之义,与郁文博或陶宗仪原本之《说郛》之关系,仅此而已。」

  是故今存百卷本《说郛》虽是陶宗仪编辑《说郛》之节录,但仍保留较多陶宗仪与明代刊本的原貌。以下续就《说郛》各传本著录《香谱》之体例与内容逐一比较。

  2今《说郛》传本之洪谱体例与内容比较

  以今通行之四库《说郛》本之《香谱》(一百二十卷,以下简称四库本《香谱》),与涵芬楼排印本《说郛》香谱(一百卷,以下简称涵芬楼本《香谱》)等两种传本著录体例与内容比较之。

  第一,分品类用词不同

  涵芬楼本《香谱》品类分为:香品一、异香二、香事三、香法四。

  四库本《香谱》分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法、香之事。此分品类方式与《百川学海》、《唐宋丛书》、《名人小说》、《学津讨源》等丛书之《香谱》相同。

  第二,子目条例数量差异

  涵芬楼本《香谱》收入条子目计:香品一26条、异香二15条、香事三19条、香法四7条,共65条。

  四库本《香谱》为:香之品43条,香之异38条,香之事35条,香之法22条,共计138条。

  第三,子目内容的差异

  涵芬楼本《香谱》,子目之下多直接抄录内容而无引书书目。

  四库本《香谱》,子目之下注明引书之书名并抄录内容。涵芬楼排印本《香谱》删节引书书目以香品诸条目最为明显,如「龙脑香」条径为「出波律国树高…」,四库本为「龙脑香酉阳杂俎云:出波律国树高…」。

  其次,引用书目内容详尽有别,试以「沉水香」条比较如下。

  涵芬楼本《香谱》香品「沉水香」条云:

  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馢香同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雕,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色紫似葚而味辛,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是。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丁相天香传曰:香之类四者,曰沉、曰笺、曰生结,曰黄熟。其为类者也十有二,沉香得其八焉,曰:乌文格,土人以木为格,谓如文木也,曰:黄腊、曰牛眼、曰牛角、曰牛蹄、曰鸡头、曰鸡腿、曰鸡骨、皆为沉香也。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AmEdE8KeqKBsUobqf66M5H_Ixrp3cAu98gxDeWErH6O9ytesRVrEwYdSOlT4sMOjR8CVREulFaUSo9IMteaAq

  

谁知道东北怎么供老祖宗也叫供家谱!都有什么供菜?怎么供?需要注意什么?

我家是五个贡菜,一个白肉花,一个豆腐卷花,一个木耳,银耳,一个炸鱼,批一个粉条,菜码用的是苹果片做成的两个苹果,两个桃子,菠萝或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