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谣》中“万古卢沟佑安澜”的安澜是什么意思?是指代太平,还是指抗日名将戴安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2收藏

《卢沟谣》中“万古卢沟佑安澜”的安澜是什么意思?是指代太平,还是指抗日名将戴安澜???,第1张

“安澜”一词共有两个意思:一为水波平静,河流无波澜、稳固;另一为盛世、太平。

在《卢沟谣》中是指时世太平、祥和之兆。

“安澜”一词最早语出南朝萧统《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天下安澜,比屋可封”。意思是天下太平,每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

“万古卢沟佑安澜”意思是:永久的卢沟桥保佑中华民族平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李明圣在卢沟桥头月光下看见一群孩子们在玩耍。

词作者李明圣家乡就在永定河边卢沟桥旁,永定河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经常去看永定河,去看卢沟桥,去看宛平城,去看暮色中的西山,去看卢沟晓月,去看“七七事变”时宛平城头留下的累累弹孔。每次去,他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想说点儿什么。

直到2010年中秋节的一个晚上,他再次来到卢沟桥头看月亮,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玩耍,因此有了创作《卢沟谣》的想法。

为了创作这首歌,他听取了孩子们的意见。在创作的第一稿时,歌词第一句是“永定河,出西山,冲出平原北京湾”;第二天,孩子们反映不好懂,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他便改成了“碧水环绕北京湾”。

李明圣倾听了孩子的意见,征求了小学生、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尊重历史对教育孩子有好处,于是这些内容便被保留了下来,这首歌曲就这样诞生了。

《卢沟谣》是由李明圣作词,鄂矛作曲的一首歌曲,收录于2011年发行的专辑《唱响中国》中。

2011年,该歌曲获得“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获奖歌曲,同时该歌曲作为红歌写入丰台区地方课程。

--卢沟谣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意思:当有外国侵略者(日寇)需要有人去抵御,国家有危难将军(戴安澜)便赴国难。

原文: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毛泽东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译文: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时,国难当头,亟须仁人志士奋起抵御侵略者,戴安澜将军受命于危难之中。

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二〇〇师,军事装备先进,武器精良,被称为机械化的部队,在抗击日本侵华战争中,英勇善战,不畏强敌,战功赫赫,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大灭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威风。

东瓜之战中,将军率领将士浴血奋战,拼死相守,终于坚守住了东瓜重镇,阻挠了日寇的进攻进程。继之又在棠吉之战中,率领将士从日寇手中夺回了棠吉。

一代抗日英杰竟然命丧缅北战场,将军虽壮志未酬,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五言律诗的简称,五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五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扩展资料:

首联二句,直书事始;颔联、颈联写将军所率部队奋勇战斗,实是烘托将军;尾联二句,收笔回写将军本身,哀悼其赍志以终,显示挽诗主题。

"将军赋采薇":赋,朗诵。采薇,《诗·小雅》中有《采薇》篇,其诗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描写的历史人物是戴安澜。

戴安澜: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风和村人(即牛埠镇),生于1904年11月25日。家境清贫,幼时读私 塾,年长曾教私塾。国民党200师师长,在缅甸抗击日军的战斗中牺牲,年仅38岁。

是不是这个?央视新闻频道:《重读抗战家书》。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这是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家书。1942年,戴安澜率领中国远征军200师开赴缅甸(第一次国军入缅),紧急支援英军盟友,抗击日本,并在保卫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写下这封家书时,他正和全师将士孤军奋战、坚守同古城。

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结束,共14年抗战。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当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中日军队第一次全面对抗和较量。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我个人认为,国民党和***之所以推崇并宣传戴安澜将军,是因为他是在抗战前线阵亡的高级将领,服从命令,恪尽职守,为国尽忠,为民族舍命。林林总总,是为了忠义二字。中国人纪念关羽,因为他是道德模范,是武将传统精神的代表,并不是因为他战略战术水平如何精湛。纪念戴将军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抗战危亡、败兵如潮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纪念宣传活动就特别有意义。

但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战时国军军官的总体指挥素养,士兵的单兵作战水平也确实不敢恭维。这和共军战术灵活、日军单兵战斗力强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正面战场上,不管国军官兵如何血战苦战,但差距明显就摆在那的。武器不如日军,训练水平又跟不上,战术思想极端陈旧落后,军队管理腐败不堪,即便是一些美式装备的中央军也无法和相当规模的日军抗衡。许多时候,一个日军士兵阻击迟滞一个连的国军是常事。在淞沪战场上,号称骁勇的桂系部队,依然采用原始的密集队形进行集团冲锋,而遭日军重火力杀伤,让人扼腕叹息。即便是后期的远征军驻印军,战斗力也仅仅是接近日军而已。这和官兵文化素质、军队制度,训练水平是分不开的。

戴安澜将军自第五军以来,昆仑关大战一举成名。但抛开政治意义而言,在战术层面说,在火力兵力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歼敌6千,己方伤亡愈倍,这本身没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作为师级指挥人员,戴将军身负重伤,虽然忠勇可嘉,但这也确实不是太说的过去。入缅作战中,200师虽然战报频频,但多是阵地防御战,且比较死板,苦战居多,并不能比较好的说明戴安澜的指挥水平。郎科遭遇战中,渡边正夫率日军一部穿越丛林对200师堵截。在副师长已经提出日军火力凶猛,请求就地防御,黑夜突围的建议时,戴安澜情绪波动,仍然命令部队强行攻击,这也不是明智之举。最终戴安澜身负重伤、殒命茅邦。我们在歌颂国军浴血抗战的同时,仍然要对其作战效果、作战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如果我们的军队,多几员悍将,还能再多几员巧将,那么国军的伤亡会不会在少一些?相较之下,张灵甫的74师之所以被誉为军中飞虎,就因为他不仅敢打硬战,而且善打巧战。武汉会战中的张古山会战,张灵甫在正面久攻不下的背景下,率一连之兵,从日军侧后的悬崖攻击,一举拿下阵地。解放战争中,与陈毅的二纵大战涟水,先是趁王必成大意偷渡成功,接着面对解放军巷战拼消耗的企图,采取重火力压制,火焰喷射器、火箭筒逐屋清除,平稳推进的战术,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令解放军二纵元气大伤。这也是为什么抗战中第5军火力强于74军,战绩却不如74军的一个原因。况且淮海战役,共军后勤充足,前线将士用命,国军后勤不力,指挥方略又被熊向晖、刘裴 之流向***泄露的干干净净,这战不用打,就已经输了。纵使戴安澜复生,也改变不了什么。

1,名言:

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壮有所归,老有所养。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年岁岁念安澜。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要完成大业,必须人人有做中国男儿抱负,我们战争目的,是为救亡,日本终必败亡,只在我们奋斗耳。

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若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2,戴安澜将军简介:

戴安澜,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著名抗日将领,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1925年参加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七七事变爆发后,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1941年赴缅甸作战,1942年5月26日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戴安澜

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网,数千名中国士兵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激战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

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1942年5月26日,第200师残部行至缅甸北部的茅邦的克钦山寨 。

此地离国境不过三四十里地,可戴安澜已经心力交瘁,几次昏厥 。他已经感到生时有限,于是吩咐卫士整理衣冠。1942年5月26日下午5时,戴安澜伤重去世,享年38岁。官兵按照戴安澜的遗愿,将他的遗体轮流抬回国内。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蒋中正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3年3月,毛泽东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朱、彭联名诗作:上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下联: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诗词原文

  诗词名: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代 体裁:五律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作于1943年3月 外侮需人御, 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 浴血冬瓜守, 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

  注释

  戴安澜:中国远征军英勇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歼灭日军5000多人。国民党200师师长,在缅甸抗击日军的战斗中牺牲,年仅38岁。4月解救日军围困英军7000多人。 外侮:外国侵略者,指日寇。 采薇:即诗经小雅中的采薇。语出《诗经·小雅·采薇》 虎罴:指敌人。 冬瓜、棠吉:缅甸地名。

  写作背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美国英国等国宣战。1942年,日本大举进攻缅甸。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国民政府派遣十万人远赴缅甸作战,号称“远征军”。远征军先后在同古、仁安羌、棠吉等地与日军作战,远征军主力第五军第二零零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因撤退途中遭到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不幸于5月26日殉国,时年38岁。同年秋,戴安澜将军追悼会在广西全州举行。毛泽东特撰此挽诗,遥奠忠魂。新中国成立后,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诗词鉴赏

  整体把握

  全诗40字,毛泽东写于1943年。此诗属于悼亡诗的挽诗,所悼念之人戴安澜是国民党第五军第二零零师师长,在远赴缅甸作战中壮烈牺牲。毛泽东通过这首诗歌颂这位抗日英雄,表达了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愿望,同时以戴安澜将军为代表歌颂了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 全诗朴实庄重,平整肃穆,用典恰当,对仗工整。

  逐句分析

  首联直接写了戴安澜将军受命,慷慨远赴疆场的原因,烘托出戴安澜将军的凛然正气。 颔联突出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第二零零师的军威,“勇夺虎罴城”是对戴安澜将军生前战斗中的英勇善战的归纳。 颈联述说二零零师在冬瓜守卫战和棠吉攻击战两次战役中的光辉战绩。 尾联回到挽诗悼唁的主题:烈士英勇抗日,光辉献身,壮志未酬,虽死犹荣。

《卢沟谣》中“万古卢沟佑安澜”的安澜是什么意思?是指代太平,还是指抗日名将戴安澜???

“安澜”一词共有两个意思:一为水波平静,河流无波澜、稳固;另一为盛世、太平。在《卢沟谣》中是指时世太平、祥和之兆。“安澜”一词最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