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后人,改名换姓隐居四川,600年后,靠什么团聚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成吉思汗后人,改名换姓隐居四川,600年后,靠什么团聚呢?,第1张

不解此微言,脱衣徒勇敢。——《颍大夫庙,颍考叔也,庙在汝州颍桥》

《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实,历史上的成吉思汗也是一个英勇无比的人,被认为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是因为他们草原的人都非常的不拘小节,相比较于礼教严明的汉族人来说,他们的性格确实粗狂了些。但成吉思汗本人如果没什么真本事,又怎么成立元朝这么大的国家,又怎么打下这么辽阔的江山。但每一个朝代都会有起伏动荡,特别是像元朝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到了铁木健时代,就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而铁木健为了保全后人,也抛却了一切荣华富贵,过起平凡人的生活。不过这一脉成吉思汗的后人竟然改名换姓隐居在四川,600年后靠着一首暗号诗奇迹般的团聚了。

成吉思汗石像

作为一代伟人,成吉思汗一直是历史学家喜欢研究的对象。虽然每一个朝代的灭亡和新时代的出现,都会将所谓的前朝余孽杀干净,也就是斩草除根,但还是有很多漏网之鱼。成吉思汗虽然只有六个儿子,但他这些儿子却给他带来了四十多个孙子。到元朝灭亡的时候,成吉思汗皇室一脉虽然已经尽数灭绝,但以他们庞大的支系子孙应该还有人留存于世。

成吉思汗剧照

历史学家努力的寻找,终于找出了一些蛛丝马迹。这世界上真的还有成吉思汗的后代,就在四川境内。不过,追溯到历史上,这些认祖归宗的成吉思汗的后代应该就是铁木健的子子孙孙。历史上对铁木健的记载不仅模糊还很稀少,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和成吉思汗的亲戚关系。从历史来看,铁木健也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不仅自己被封为西平王,自己的9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也是进士,成为了国之栋梁。然而,铁木健生不逢时,他所在的年代正是元朝最为混乱的时期,这也是元朝即将灭亡的时期。在这个混乱的年代,百姓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皇帝也是昏庸无道之人。

成吉思汗后裔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在元朝虽然没有杨玉环这号人,但当时的皇帝也是极尽奢华,而作为元朝大功臣的铁木健却开始被皇帝忌惮。也是因为这样,铁木健带着一家老小辞官,远走他乡过起普通人的生活。铁木健看得出元朝即将灭亡,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因为这个受到牵连,于是就全部改名换姓,带着一家人口一直逃窜。但铁木健身体不好,在逃亡的路上就不幸去世,而他的十个孩子在安葬好铁木健之后也分道扬镳。有趣的是在分开之前这十兄弟商量好以后的后代一定要相认,办法就是十个人一人作诗一句,作为以后相认的凭证。

成吉思汗后人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分别就是600多年,直到封建王朝结束,新中国建立以后才有机会相认。毕竟,在明清时代,皇帝还是非常忌惮前朝余孽的,如果这些人有反叛的心思,无疑会给国家带来大麻烦。所以这些后代子孙还是过着各自的生活,期待以后有相聚的机会。

成吉思汗纪念像

也是到了新中国,统治者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把前朝余孽当作威胁,所以这些元朝成吉思汗的后裔才敢站出来找自己的亲人。而第一批暴露出自己成吉思汗后裔身份的人来自四川省余家湾,这600年,他们已经完全不像是蒙古族人,生活习惯也像是汉族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忘了自己的还未相认的亲人。本来这一次寻亲只是碰碰运气,但没想到的是,消息一发出,就有很多人根据寻亲启事的信息找到了余家湾,虽然相隔600年,他们之间的血脉亲情已经变得十分淡薄,但这一家人又重新汇聚在一起,让他们下意识地觉得亲近。这奇迹般的团聚,让他们惊喜无比。而当初留下的那10句诗也成了他们团聚的见证。

参考资料:

《沁园春·雪》

《长恨歌》

        成吉思汗的后人有多少人,专家给出的数据是全世界大约有1600万人,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遍布大半个地球。

       

       成吉思汗的子孙和黄金家族还是有点区别,严格意义上的黄金家族,是指成吉思汗皇室直系男嗣,即蒙古奇源部元太祖包姓包尔之金氏铁钼金后裔包姓蒙古皇族,有着草原一般宽阔的胸怀,狼一样的勇敢和执着,在今天,逐渐衍化为:真诚、稳健、创新、奉献。而单单指成吉思汗的后人那就太多了。

     

       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骑兵踏上征程,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大陆的千古帝国,而草原上的一个习俗就是抢亲,加上各地大臣进献的大量异域女人,根据资料统计,成吉思汗的后宫已经超过了500人,在这样庞大的基数加上时间的推移,会发展成怎样巨大的数字。

       

       直至今日,他的后代依然分布在全球各地,遍布内蒙、蒙古、俄罗斯、新疆、哈萨克斯坦、印度、北京、东北、青海、河北、河南、江苏、四川、贵州、甘肃、等地。哈萨克牧民和乌兹别克牧民都说自己是伟大的成吉思汗后人。但是分布在欧洲的成吉思汗后人经过几百年的混血,绝大多数已经变成了白种人,甚至在英国,也有人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这样一个千古大帝,他的后人一定很骄傲吧。

《绎史》两《唐书》《帝系谱》记载三皇之首包羲后裔包豕韦嫡嗣蒙国豕韦北迁,《大汶口考古》《夏史初曙》记载豕韦北迁后融入北狄称蒙兀(鲁斯)室韦,《蒙古史》记载蒙兀室韦首领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为蒙古族,成吉思汗出自蒙古奇源明朝人侮辱贬称乞颜部蒙古族皇族,为包罗特姓蒙古语意为包家铁血家族,汉译简称为包姓,为包尔炽君明朝人侮辱贬称孛儿只斤氏蒙古语意为庖牺守灶者氏族即包羲氏,汉译简称包氏。后裔鄂尔多斯一支以奇源部汉译简称奇氏。

  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蒙古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又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把怯薛(禁卫军)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设札鲁忽赤掌管户籍、词讼等行政、司法事务。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鲁朵发展起来的游牧军事封建国家机器。蒙古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从而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邻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部分别在1207年、1209年、1211年归附成吉思汗。

  勃兴的蒙古贵族渴望占有大量财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1211年,又率领大军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1218年,灭西辽。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剌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签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术赤、窝阔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算端,后者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侵,远抵克里木半岛。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算端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1223年,还撒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成吉思汗西征,进行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大破坏,给中亚各族带来极大灾难。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大皇后孛儿台生子四人:长子术赤,为钦察汗国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为察合台汗国诸汗之祖;第三子窝阔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后人为元代和伊利汗国皇室。忽兰皇后生一子阔列坚,后裔入元封河间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平大事记

  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

  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

  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

  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

  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

  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

  1211年,又率领大军南下攻金。

  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

  1218年,灭西辽。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剌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

  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等城。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侵,远抵克里木半岛。

  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算端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

  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

  1223年,还撒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

  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

说起中国历史上面的那些朝代,相信每个人都能背出朝代歌吧。在这些朝代当中,几乎都开创了一个盛世的局面,对我国的贡献也是极其大的,也推动了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但是,根据一则诗词,我们可以看到,他是用一代天骄这个词语来形容成吉思汗的。所以看得出来对这个人的赞赏,也能够看得出来他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么,成吉思汗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其实他叫做铁木真,是大蒙古帝国的建立者。他出生于金朝时期,后来因为父亲被杀死,他所在的部落就被其他人分散了。之后,也是,凭借他的不断努力,才能将整个蒙古不断的发展起来,最后达到一个统一的局面。那个时候,中国的北方地区都是在金朝的统治之下,而草原和大漠都是各自独立的。金朝也是采用分而治之的政策。但是,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蒙古人被金人逼到不得不反抗的地步,再加上蒙古人天生的骁勇善战,很快就将整个金国灭亡了。不过,在他在位的时候是没有建立元朝这个朝代的,这还是后来的忽必烈建立的,并且还将他追封为元太祖,就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人对于整个蒙古部落是多么的重要了。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历史当中,一个朝代盛极必衰,元朝也不可避免的走到了下坡路的局面。那个时候,汉人不满蒙古人对于他们的歧视,于是接连掀起起义事件,想要重新拿回王朝的统治权。所以,这就不可避免的又一场战争。大家也都知道,在这场战争当中,元朝是落败了。他们当中的许多皇室明年上面是逃回了漠北,但是实际上面,他们却是躲在了寻常百姓的家中,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他们也过起了普通人一般的生活,生活习惯和说话的语言也都渐渐像汉人靠拢,已经完全被汉化了。

其实,这段历史是能够被证明的,因为,辽宁的一个农村家庭当中,一个老奶奶就拥有着一本皇族的族谱。要知道,这可不是平凡人能够拥有的东西,上面记载着的姓氏正是那时候最尊贵的皇室。但是,这个老奶奶却的的确确就是一个平凡人,她不过就是一位农村的老妇人,过去的也不过就是最普通的生活,谁能想象的到,她的身上竟然流传着当时元朝皇室的血脉呢。那时候,他也是偶然打扫自己家房子的时候发现的,于是就像这个东西交给了专家进行鉴定。

这一鉴定,可就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事情。于是就有专家来询问这个老奶奶,您家祖上是哪里的呢?老奶奶就说了,祖先就是从呼和浩特过来的。这样一说,也就仿佛真相大白了。这位老奶奶姓宝,也算是一个比较稀奇的姓氏,其实,这是根据当时皇族的姓名中的孛字演化过来的。所以说,不要小看生活当中的一个普通人,说不定他的祖先可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呢。

清朝皇后妃子的姓氏有很多,并不是只有那几个,例如皇后的姓氏就有博尔济吉特氏、钮祜禄氏、佟佳氏、赫舍里氏、乌喇那拉氏、富察氏、辉发那拉氏、喜塔腊氏、阿鲁特氏、那拉氏。

但是所有的皇后妃子都是旗人。这是由于清朝初期的制度规定的。

在清朝,八旗子弟是专门为国家办差当兵的人口,属于国家兵源,数量有定额,一旦与普通百姓通婚就势必增加新生人口的数量,这样会造成国家兵员过多,养兵的财政资金就会紧张。所以清代的旗人必须在旗内通婚,以控制在一定数量内,即使皇室也不能例外。

清代嫔妃是广泛在八旗内选拔,理论上普通旗人也会有机会。但真正获得高位升到皇后或贵妃一级的却只有那么几个姓氏。

这与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关,在满族的先民女真人时代,作为北方游猎民族,氏族交换婚制十分流行,即两个或更多氏族出于共同利益结成的部落联盟,在同一联盟内的氏族以子女交换婚姻的方式实现世代联姻,以巩固部落群体的长期默契。 

满族入关后皇室仍然沿袭着八旗满洲贵族与东蒙古贵族世代通婚的习俗。而且这种习俗已经上升成为满洲上层贵族与蒙古上层贵族之间的政治需要。巩固政权的意义重大。

同时满族入关后接接受了汉族的礼仪和家庭地位观念,八旗满洲特别是建州女真本部的各大氏族,由于他们的军事成就,逐渐晋升到了更高的级别,形成了清王朝核心的上层贵族群体。

按照门当户对的儒家礼法,皇室选择婚姻仪式时优先考虑开国元勋的家族子女,原因很简单,他们高贵的家庭配得上皇家的身份。然而,满蒙旗人家的普通女孩进宫后,即使得宠,也只能作为低级的常在、答应等等,因为她们的家庭背景太低了。

虽然如此,但是基本上不会出现近亲结婚的情况。因为清代一个满洲贵族家族人数众多。

例如“英额纽古录氏”是清皇室世代联姻的家族之一,在乾隆年间,这个家族的家谱中,仅在谱的男性就有330人,由此可推断出供皇室选择的未婚女性有多少。

而另外一个更大的家族“沙济富察氏”,在同一时期在谱的男性人数超过400人以上,三代以外的各支远亲送去选秀格格达到10名不成问题。

还有东蒙古的“科尔沁博尔齐吉特氏”有很多的家族支系,送与皇室结亲的女孩完全可在三代以外,甚至五代以外选择。 同样爱新觉罗氏也是一样庞大的家族。试想在这些大家族之间进行联姻,近亲结婚是不可能的。

扩展资料:

选妃过程

先是选秀女。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吴振《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

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

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镶黄之满、蒙、汉亦分三处,每一处亦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识行。首正黄之满洲,而蒙古,而汉军。

继以镶黄之满、蒙、汉。贯鱼衔尾而进,车树双灯,各有标识。日夕发轫,夜分入后门,至神武门外。候门启,以次下车而入。其车即由神武门夹道而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至直北街市,还绕入后门而至神武门。计时已在次日巳午之间。

选毕者,复以次登车而出各归其家。虽千百辆车,而井然有序。素谓之排车。闻旧时车马杂沓,先后凌乱,应选者争路不得进,不特坠珥遗簪而已。自嘉庆间额驸丹巴多尔济定此法,人皆称便。又内务府三旗挑选,亦排车在地安门之沙滩地方。

应选女子入神武门,至顺贞门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时,太监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定期复看,复看而不要留者,谓之撂牌子。

其牌子书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州人(蒙古、汉军则书蒙古、汉军),年若干岁。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

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顺治帝就废过顺治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

在八旗子女内部“选秀女”形成定制以后,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轻的旗籍女子被选到宫中,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这些女子中挑选,有的秀女还有可能要配给皇帝的近支宗亲。选择作为后妃的秀女有严格的条件。

清制规定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凡年龄在13至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选。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经过选秀女这一关之后,才能论及婚嫁。

秀女年满十三岁称“及岁”,超过十六岁称“逾岁”。“逾岁”者一般不再参加挑选。如因故未能阅选者,则必须参加下届阅选,否则虽至二十余岁亦不能出嫁,违者将受惩处。

凡应选的旗女,在未阅选前私自与他人结婚者,也将由该旗都统参查治罪。即便是因为残疾不具备选秀女的条件,也要经过各旗层层上报,最后由本旗都统呈报给户部,再上奏皇帝认可后,才能免选。

凡届挑选秀女之期,由户部行文各旗都统,将应阅女子年岁等,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及族长,逐一具结呈报都统,然后汇报户部,户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选看秀女后,户部马上再行文各旗都统,各旗造具秀女清册。

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族长及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之妻,亲自带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门,依次排列,由户部交内监引阅。这算是第一次挑选。

凡经太监挑选被记名的,须再行选阅。这是第二次挑选,凡不记名者,听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员女子,因有事故,不及与选者,下次补送选阅。

未经阅看之女子及记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统、参领、佐领及本人父母族长,都要分别议处。被选秀女的年龄,必须是13岁至17岁的未婚女子。经太监两歇挑选后,最后报皇帝选定,或被纳为妃嫔,或指婚给亲王或王子为妻。

选中被记名的秀女,在记名期内(一般为五年)不许私相聘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旗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选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复选,而记名期已过,那么,这样的女子只得终身不嫁了。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

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清朝后妃制度

余性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余姓,主要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起源: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余之后,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祖上因政治避乱逃亡到西戎。

后在西戎为官时奉命出使秦国,秦穆公嬴任见由余才德横溢,遂用计留由余在秦国为臣,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

由余死后,秦王罢朝三日,为由余造墓三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以余名字为姓氏。

扩展资料:

余性是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64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41%,排名第41位。

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

参考资料:

余性_

成吉思汗后人,改名换姓隐居四川,600年后,靠什么团聚呢?

不解此微言,脱衣徒勇敢。——《颍大夫庙,颍考叔也,庙在汝州颍桥》《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