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起为什么和马家不亲?
郭荣起跟马家的一些传闻,和所有跟他有关的传闻一样,都是当事人性格决定的。
郭荣起是马德禄的亲徒弟,按理说跟马家应该挺亲近的。
但旧 社会 相声师父教徒弟都是连打带骂,而且还要当几年免费劳动力。郭荣起既然是学徒,肯定也没好果子吃,对师父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怨恨。但因此恨上整个老马家也不至于,常连安打徒弟都跟打铁似的,人老常家反而在相声界人脉最广。
再说了,郭荣起最开始也不是拜马德禄,他爸爸郭瑞林是把儿子交给李瑞丰教导。结果李瑞丰觉得郭荣起不开窍,做不了这行。郭瑞林这才把儿子转给了马德禄,所以郭荣起应该感谢马德禄收留自己,否则就真成扔货了。
再说了,师傅打徒弟天经地义,人给你赏饭吃,那可是一辈子的事情。像郭荣起这种开窍晚的,不打根本成不了才,而且马德禄不但打郭荣起,老爷子打马三立打得更狠,从这个角度来说,马三立跟郭荣起应该有共同语言才对,小哥两没事一起交流挨打经验,何其乐哉。
郭荣起跟马三立合作过《扒马褂》,一口一个三立哥哥,叫的多亲热。马三立就差点,一件破马褂穿着就穿着呗,死乞白赖往回要,还说人郭荣起脖子憨,要把脖领子撑坏,实在有够小器的。
后来马三立也找补回来啦,郭荣起爱抽烟,那年代物资稀缺,所以人人都节约。郭荣起烟瘾大只能省着抽,抽半截解腻歪,然后掐灭了揣兜里,待会瘾上来接着抽。结果有天团里开会,郭荣起烟屁没掐灭,在兜里着了。马三立坐在郭荣起后面看见故意不说,而且团长问是不是哪里着火了,马三立还主动说是自己烟没掐灭,已经处理完毕了。然后继续看着郭荣起兜里烟越来越大,把衣兜烧穿了才反应过来。
让你不还我马褂,用大衣兜来补偿吧!
说白了,相声演员能在段子里相互砸挂,私下互相开玩笑,这就说明关系不太差,至少也没啥大矛盾。
但外界还是把老马家跟郭荣起传的水火不容,原因就是很多事情老马家爱念叨,而郭荣起又是闷葫芦,什么都不回应,于是一边玩命抖零碎,一边一直静音,有些事就越传越悬了。
比如杨少华的师承,那是常连安给安排的,郭荣起这个妹夫肯定是应允了。后来马三立把杨少华写到郭荣起名下,并不是为了恶心郭荣起。郭荣起也从没否定过,只不过他不会像老马家父子那样到处嚷嚷,于是在外人看来,郭荣起好像是被按着头硬收了杨少华。
而马三立在燕春楼说郭荣起不孝敬郭瑞林,连最后老头送终也是徒弟侯一尘负责。这事情背后也有很多原因,一来郭荣起跟父亲关系一直很淡,再者郭瑞林去世的时候,郭荣起才22岁,他本来开窍就慢,22岁也不算角儿,能挣钱养活自己就不错了。以前徒弟给师父送终很正常,师父家人缺钱都是徒弟或者同行帮衬。焦德海也是张寿臣给出钱送终,而张寿臣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是焦德海出的钱办白事,这在相声界都不叫事。
马三立晚年陪床照顾郭瑞林,这是马老有德,但也不能因此说郭荣起就不孝,这得听郭荣起本人解释才行,可惜郭爷就是不张这嘴。
郭荣起这方面跟他徒弟谢天顺一样,马志明跟谢天顺裂穴,也是马志明一直在念叨,说谢天顺要评级,上头不同意就裂了。这事情谢天顺到死都没回应过,所以到底怎么回事,只能信一半。
所以,郭荣起未必真的跟老马家那么不睦,只是关系不够亲密罢了。
郭荣启与马三立不怎么来往
郭荣启和马三立都是寿字辈相声艺人,两人年龄都小,都是门里出身,其中郭荣启的师父就是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而马三立的师父则是周德山,马德禄和周德山都是相声八德之一,而郭荣启和马三立都成了年小辈大的寿字辈艺人,不少同龄人都得喊师叔。
相声界不少关系不好的也都是私下,至于矛盾也都没上台面,不过郭荣启和马三立的矛盾可以说是上了台面,因为电视采访的时候,说过这事。那就是马三爷的儿子马志明拜师的时候,按照相声界的规矩,马三立是寿字辈,马志明就是宝字辈,其拜师需要拜寿字辈的,但是马三爷年小辈分大,同龄的寿字辈大多故去了,所以拜师就成为难题了。
马三爷在采访的时候说到,等到马志明拜师的时候,寿字辈的不多了,有一个陶湘九,在福建太远,天津有一个郭荣启,不怎么来往。既然郭荣启和马家是这个关系,为什么不来往,那不是明摆着有矛盾呢?
在少马爷的采访中,少马爷也不否认地说,当时拜师,郭荣启也找不到人。同在天津,怎么可能找不到人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愿意去找,找了也未必有好果子吃,因为两家就有矛盾。
郭荣启和马三立的过节郭荣启和马家有矛盾和过节的事,算是明摆的事。但是马三爷和郭荣启的矛盾并不算完。早年间,杨少华在常连安的撮合下,拜师郭荣启,但是并没有摆知,在旧 社会 ,摆知是要徒弟掏钱的,杨少华人穷,还耍滑,就没摆知,这事师父自然不好提,徒弟也就装聋作哑,能拜师到已经成名的郭荣启门下,杨少华这算是积累的福分,不过对于这个拜师耍滑的徒弟,郭荣启并没什么好感。
杨少华对于师父郭荣启自然也没尽到徒弟的义务,过节拜寿,逢年过节,也都因为穷和耍滑落下了,而相声水平也都是抖机灵、撒狗血,同行也不怎么认可,对于这个徒弟,郭荣启先生就不承认,当然也没有刻意否认,因为犯不着,但是毕竟自己师父没有承认,马三立却在编相声家谱的时候,将杨少华排在了郭荣启门下,有点自己承认,别人也得承认的意思,不得不说,这事做的有点故意。
而马三爷不是说马志明拜师,郭荣启也不怎么来往嘛,所以马志明的师承解决不了,但是郭荣启转身就收徒了谢天顺,也就是德云社师爷谢金的爸爸,足见,马家要想拜师郭荣启,也并不是郭荣启不收徒,而是两家人矛盾导致不可能拜师郭荣启。
郭荣启和马家矛盾的根源郭荣启和马家的矛盾流传最多的便是郭荣启在马家学艺的时候受到虐待,这本来也是常有的事,但是估计马家当时家道中落,对于郭荣启也过于虐待了,甚至在当时行业默许下的徒弟条件上也过分加了一些,这才导致郭荣启对于恩师马家并无好感。
后来马三爷和郭荣启都成名了,但是马三爷明显 社会 地位要高些,也在一些场合说过郭荣启的不是,虽然郭荣启性格谦和,也没有回应计较,但是心里必定也不痛苦,两家关系也就不怎亲近了。
这是两回事。郭荣启和马家不亲,因为他学艺的时候受到了虐待。杨少华不被承认,是因为看不上杨少华的相声水平。
相声三大家常、马、侯,大家都懂同行同级别的人是怨家,他们是意争对手一定是面和心不合,这是人性。相声师徒如父子的是极少数现象,大多数就是那么一回事吧。郭荣起是常家人,常宝华还是马三立徒弟呢,就拜个门而已没啥师徒情。
以前的相声艺人也是普通老百姓,不是什么圣人,他们之间有什么矛盾很正常,有道德污点也正常。就像现在的 娱乐 圈比普通老百姓更乱。
相声界的事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干脆不去评价。不过听过郭荣起说的一段打麻将听着很棒。对人物的描述,故事的叙述,节奏的把控都很棒。
是常连安说和要郭荣启收杨少华为徒!本来郭答应了,奈何杨少华鸡贼不掏钱摆枝,收徒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没有引保代师,郭荣启为什么要承认他?退一步说就是郭承认,天津相声圈子也不会承认!
相声经历了几百年,几代人的经营,构成了如今如此庞大的体系。像传统大家庭里的长子长孙一般,相声门里也有门长的称谓。只是时到如今,部分演员为了利益盲目收徒,使得门长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淡化。
也因相声演员的活跃时间长久,收徒众多,跨越时间长。以郭德纲的徒弟为例,最大的徒弟李鹤彪现在44岁,最小的徒弟还没出生,等到关门弟子进门后,估计得差到两代人。于此,相声里面出现了同岁不同辈,同岁高三辈等辈分差异的产生。
这和传统大家庭也极为相似,以孔家为例,现在的奉祀官(衍圣公)是第七十九代嫡孙孔垂长,但曲阜仍有七十六代、甚至七十五代的存在。
下文我们来盘点一下,如今相声界辈分最高的十大排行。某些人的辈分,我们是以理论上而讲的,在现实中不广泛的被相声界所承认,如谢金、姜宝林等。
第十名 谢金
李文山带拉师弟,在前面的文章中也解释过,这个带拉不合规矩,暂且不提,在德云社受用就好了。观众最深刻的印象,大概是谢金戳着心口窝大喊:我是师爷。作为文字辈的老艺人,年龄不算太大,以后会站在辈分的顶峰之上。辈分:文字辈。
第九名 杨少华
因为种种的原因,这个辈分不分相声界广泛接受,也导致了其子杨议至今没有拜师。马三立先生在编纂的相声族谱之中将其列入郭荣启门下,并收其为义子,也算是承认其辈分。辈分:宝字辈。
第八名 张立林
张立林,1945年出生,天津相声名家,相声名家张寿臣先生之子。由相声大家赵佩茹代拉师弟,拜入相声前辈焦少海的门下。演出的节目大多为挖掘整理的节目, 许多已罕见于舞台,独具一格,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享受。
同时,极少露面,网络上可获得的资料也有限,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演员的存在。辈分:宝字辈。
第七名 杨振华
东北地区的相声名家,师承杨海荃,杨海荃师承冯振声,所以杨振华算是第六代相声演员。不同于京津地区的相声名家,东北地区的成名机会有限,也就不被观众所熟知。辈分:宝字辈。
第六名 田立禾
张寿臣老先生的关门弟子,至今仍活跃在相声舞台之上。同时,他的妻子张文霞女士也是相声演员,可谓相声界的一段佳话。辈分:宝字辈。
第五名 姜宝林
对于姜宝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有个徒弟叫做裘英俊,是现在天津卫视的主持人。同样姜宝林的师承也存在着一些质疑,不被相声界广泛承认。辈分:宝字辈。
第四名 马志明
作为马三立先生的儿子,马家相声的传人由侯宝林大师带拉师弟入朱阔泉门下。虽然拜师朱阔泉,但马志明先生连师父的样子都不知道,能耐大都是马三立先生亲自教授的,因此放在宝字辈的顶尖位置之上。辈分:宝字辈。
第三名 杨宝璋
同样是宝字辈演员,为什么杨宝璋的位置在马志明先生之上?杨宝璋先生一生收徒十几位,在河南、安徽及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京津相声圈有限。
杨宝璋先生和郭德纲有极佳的关系,德云社20周年大庆时,杨宝璋先生亲自到场场祝贺;杨老的生日,郭德纲、于谦也会到开封给老人拜寿。想不起来了?那个一亿六千万的堂会,就是老爷子的哏。辈分:宝字辈。
第二名 陈涌泉
陈老辈分也存在争议,陈涌泉先生的父亲陈子贞是恩绪的徒弟,恩绪是马三立先生的外公,按理说,陈涌泉和马三立先生应该是同辈。
但马三立先生活的时候说:这一辈就我一个人了。鉴于此,且因为年龄太小,陈涌泉自降一辈,成为宝字辈。曾经和李金斗合作过,也有着不错的几个相声段子。
辈分:宝字辈
第一名 薛永年
在“相声家谱”之中薛永年师承老艺人韩子康,当属寿字辈第四代相声艺人;而他当年还差一点成了张寿臣的徒弟,若拜在张寿臣门下,则是位列宝字辈。
薛永年长居在武汉,也不参与一系列的争论,现在多以文字辈自居,成为了“一人占三辈”第一人。要是以寿字辈自处,郭德纲见到了得叫师祖,刘筱亭已经疯掉了。
辈分:文字辈
无人不宗马只能说明天津马家的艺术成就,而在与人相处方面,马家尤其是马三立马志明父子却和不少同行矛盾不小,尤其是马志明,口无遮拦更是得罪了不少同行,不过似乎人也根本不在乎,得罪就得罪了呗,至于为什么关系不好,可能还是与性格有关。
天津马家,相声的一块招牌相声有三大家,常家、侯家和马家,其中要数马家最为正统,常家从常连安开始才正式算入了相声门,而侯家则完全是凭借侯宝林大师的个人魅力,马家则不同,其经历数代人的积淀积累,形成了独特的马氏相声风格,也为马家赢得了“无人不宗马”的美誉。
马三立的祖父马诚方就是曲艺艺人,以说评书为主,而马三立的外祖父则是相声界大名鼎鼎的恩绪,马三立的父亲是马德禄,也就是相声八德之一,从马德禄开始,马家相声开始走红。而马三立的大哥马桂元则是相声界万人迷李德钖的钟爱弟子,李德钖一个人可以养三个捧哏,是毫无意义的相声界老大,而彼时的马家也是风光无限。
不过随着李德钖在东北暴毙,马德禄病逝,马桂元抽大烟,挥霍家底,马家开始走下坡路,而年纪不大的马三立开始担负维持生计的重担,而此时天津的张寿臣已经开始崛起,并成为相声界的大掌门,由于和李德钖的矛盾,张寿臣也有意无意地打压马三立,有一种说法是,还逼迫马三立降辈,不过马三立谨小慎微,逢年过节都去拜访大师哥张寿臣,算是和同行维持着还不错的关系。
马家相声经过几代的积淀,到了马三立时代已经形成了旗帜鲜明的马氏风格,其相声表演一头沉,讲究铺平垫稳,而马三立相声艺术生涯又极长,甚至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精湛的相声表演为马氏相声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也为马家赢得了“无人不宗马”的美誉。
马三立和相声界的矛盾马三立大师一身谨小慎微,其早年名气不大,家族又开始没落,不得已不得夹缝求生存,不敢以大辈自居,后来赶上特殊时期,又遭受了特殊待遇,所以一生可以说比较胆小,但是马三爷却也和相声界产生了一些矛盾。
郭荣启算是天津数得着的名家,其和马三立都属于门里出身,人小辈大,都是相声寿字辈的,而且郭荣启师承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但是两人却不怎么来往,马志明在回忆自己拜师的时候也说,天津有一个郭荣启可以拜师,但是不怎么来往。马三立父亲是郭荣启师父,这等交情都不怎么来往,可见,两家关系并不好,而对于郭荣启既不承认又不否认的徒弟杨少华,马三爷直接在编相声家谱的时候,将其归入郭荣启门下,也难免让人不舒服。
和马三爷矛盾较大的便是李洁尘李伯祥父子,据说凡是有马家父子参加的活动,李家父子一概不去。在一次表演中,李伯祥倒二,马三立倒一,李伯祥演出时间超时,而观众需要赶时间,以至于马三爷上场的时候,观众都走完了,而马志明后来在一次演出中也如法炮制。
而对于两家矛盾,马三爷做得最不地道的是在李洁尘徒弟姜宝林收徒仪式上,马三爷当众说了已过世多年李洁尘的好多不是,并且要收姜宝林为徒,这事做的确实不地道。
马志明口无遮拦和相声界矛盾不小马三爷一生谨小慎微,而到了少马爷这里,就完全变了,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因此得罪了不少相声同行。
少马爷由于父亲辈分高,其拜师一直没解决,后来侯宝林大师提议,收为代拉师弟,公平来说,这事侯大师做得很地道,也解决了少马爷拜师的问题,但是后来在采访中,少马爷公开说,当初拜师花的钱还不如买个电视机,这话让侯大师听见自然不满意,而即便让小一辈的侯耀文和侯耀华知道了,也是不舒服。
对于杨少华,虽然不少人不承认其相声辈分,但是马三爷是承认的,但是到了少马爷这里,就完全不认了,见了杨少华都是称呼杨先生,而杨议提出要拜师的时候,少马爷直接回怼:要是收了你,不是连你爸爸也认了?算是把杨家得罪了。
除此之外,在郭德纲和几乎整个相声界都合不来的时候,马志明公开为郭德纲站台,还说郭德纲顶的上一个天津曲艺团,就这句话,就把天津艺术家得罪不少,而在天津卫视晚会上,少马爷更是送上醒木,称呼郭德纲为马氏传人,而转过脸,马志明又表示没怎么听过郭德纲的相声,这事做的怎么看怎么别扭。
除此之外,少马爷在许多场合口无遮拦,说了许多得罪同行的话,因此,马家和相声同行关系不好的原因还是因为性格问题。
我是河南新密市的,我们也是论辈分的,我是第二十二世!
本来是有家谱的,听我爷爷说,以前的家谱就塞在房子的檩条下面,常年不动它,被小虫子给吃掉了!没有备份,从此失传了!
父辈们还都知道他们即以前的备份用字,我们这一代就不知道了!
祖坟里的墓碑也早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掉了!后来重新补刻墓碑时,只能按第几代续下去了!
感觉好可惜!
以前这里是延续了四百多年的郑国所在地。
据说,我们的祖先是在明朝初期从山西的洪桐县移民过来的!
历史上人口的大迁移所造成的。
这和广东省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说粤语和客家话及潮州话的人,而原来的原住民却少得可怜一样!
迁居移入。
河南 人口较多,迁民移入也是重要原因。
这以明代最突出。
河南经元末战乱,田园荒芜,洪武初年,郑州知州苏琦建议:“招徕耕种,以实中原。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下令:准许山西丁多地少或有丁无田人家,前往河南、山东、北平耕种荒地。
凡愿意迁徙的,立即“验丁给田”,发给路费、耕牛、种子。
洪武二十五年,负责迁民的李恪回京上奏:往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迁民事情,已经办理完毕。
到永乐年间,又徙山西太原、平阳两府和泽、潞、辽、沁、汾五州丁多田少人家,往北京、河南等处垦田。
据洪洞县《大槐树志》载,凡被迁徙之人无论是何原籍,一概改其籍贯为洪洞县。
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多数 称其先人来自洪洞县。
孟县丁氏家谱记载其始祖丁贵,是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来。
禹县山货厂 乡赵姓,其“显祖考府君赵公来义之墓”碑称“首自洪洞而迁移河南禹境,此乃兄弟二人,长曰讳来杰,次曰讳来义。
”洛阳七根椽马《马氏家谱》上载,七根椽马来自洪洞,马氏家族因丁多田少外出谋生,临分手时共同协议以何物作为标记,将来相认好作证据,反复商酌,主意不定,见破大门楼有椽七根,遂每户一根作为凭记,七根椽马因此得名。
据淮阳穆氏家谱载,明隆庆六年(1572),“先祖兄弟二人,兄天才,弟永禄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刺林村移民而来,在城内 区落户。
”
明代迁入开封的 除来自洪洞县外,还有的来自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占领中原后,两次驾临汴梁,1368年10月,他下令“徙北平在城兵与汴梁”12,迁民中除汉族军民外,还有一些居住在北平城内的 军民。
所以至今开封某些 中,仍有其祖先是北京迁来的传说。
4官宦入籍。
宋代,马依译“精历学,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 入中原,厘订历象无差。
世袭侯,与王处讷同时,后家陕西西安府泾阳县永乐镇。
生齿日重繁,科甲联绵,至十一世分迁河南。
十一世祖讳乾,由进士出身,任南阳府知府,以宦籍家新野县,此由陕迁豫之始”,开为官留居河南之先河。
元代, 人的社会地位虽低于蒙古族,但高于其他民族。
因此,元时在河南任职的 不少。
窝阔台汗三年(1231), 人曷思麦里随军伐金,驻军于怀(今沁阳)、孟(今孟县)。
第二年,曷思麦里以败金军于峰山,受命为孟州达鲁花赤,佩以金符。
后来进职为怀、孟、河南二十八处都达鲁花赤,特许“所隶州郡不从命者,承制得籍其家”,其子密里吉又袭怀、孟达鲁花赤。
中统三年(1262),密里吉战死,其子俺撒,孙忙兀带均先后袭为怀、孟达鲁花赤。
曷思麦里祖孙四代在怀、孟为官,其部下有大量 人,其后裔有定居于此地的。
元朝许有壬《至正集》卷53《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载,哈只之孙凯霖葬其祖父母、父母、兄嫂弟侄于安阳。
凯霖“迁林州(今林县)达鲁花赤,升奏议大夫,彰德路(今安阳)总管府达鲁花赤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府达鲁花赤,管内劝农事。
”这亦说明元时安阳有不少 人居住。
至元五年(1389)九月立的济源《济渎重建灵异碑记》载,赛典赤·赡思丁三子忽辛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时,修建《济渎灵异碑》。
至元中,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之孙也列失任怀、孟达鲁花赤时重建此碑,以纪念叔祖忽辛。
忽辛、也列失的后裔留居怀、孟是可能的。
怀、孟州 大姓今有闪、拜、买、丹等。
原河内县(今沁阳、博爱) 中闪姓是大姓,是赡思丁的后裔,赡与闪字谐音。
沁阳县城北大寺万历十一年《重修 寺碑记》载:“我怀有 寺旧矣,或云创于元至正间。
”这说明 官宦家族至迟在元末就已在豫北建立庄园、落籍久居了。
在禹州,元世祖中统四年,“ 人阿合马领诸路转运使。
以河南钧、徐等州俱有铁冶,请给授宜牌,以光鼓铸之利……阿合马奏以礼部尚书马曰合乃兼领已括户三千,光煽铁冶,岁输铁一百三万七千斤,就铸农具二十万事”。
这些括户三千定居于此,也是今之 的先民。
特别有趣的是当地 中有冶、铁、卢三姓,恰似冶铁炉之音。
元代尚有 入任官留居河南事例。
如至元十八年, 人阿老瓦丁奉命赴南京(今开封)屯田,二十年(1285)任 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副万户;赡思丁长子乌马儿任陈州达鲁花赤;马合木是浚州达鲁花赤;买奴任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使。
明清两代,为官落籍的现象仍有。
根据睢县 刘氏祖谱载:“后传讳颜公于明洪武初年以锦衣卫指挥使来睢,遂为我刘氏来睢之始。
”清初山东 人闻富喜出任南阳镇台游击而落籍镇平闻家营,后迁入方城县闻岗,其后人闻远又曾出任过新野县守备及芜湖协镇,至今闻姓家族在南阳、镇平、沈姓“祖籍江宁上元县,明徙大姓实畿辅,随成祖至燕,隶属顺天大光籍。
至清宦游河南,遂定居洛阳。
”
5经商入居。
这也是河南 人口较多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
唐时已有蕃客在豫经商。
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载有开封 经商事:开封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中皆筑以雄黄及炉甘石,雄黄则避蛇蝎,甘石则天阴能致云雾,郁如深山穷谷。
后因经宦折卖,有 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
”济源县袁姓,族谱系北京香椿胡同人,因经商于明代迁居开封东大寺,再迁沁阳水南关,清初落脚到济源县庙街镇下街村。
镇平县水姓,因经商在明代由陕西谓南县良天坡迁居镇平县东柳泉北水沟村。
开封马豫光鸡鸭店的马家是清末来自南京。
开封市中心牲口市一带“马客伙”中,有不少是经商来开封的陕甘人后裔,还有的来自北京、天津、沧州、正定、大名、保定、山东和安徽等地。
山东济宁市和菏泽市的沙马海地方的皮毛业和皮革业很有名,不少当地手工业者移居河南东部经营皮毛业和皮革业。
洛阳油坊马《马氏家谱》载曰:“马氏之先,出于陕西扶凤县,自明朝初经商于洛,因家焉。
”南阳县黄台岗乡小陈寨村的陈姓,原是陕西渭南县龙井村人,清康熙二年(1663)以“芪黄为业,贸易于豫宛。
”近现代因经商入居河南的 也不在少。
元代东迁的 人是河南 的主要来源。
河南 人口在1953年时为378792万人,1964年为479443万人;1982年为730282万人,占河南少数民族人口的9125%,占全国 人口的1072%;1990年868970万人,占全国 人口的1011%。
河南 人口增长率相对较大,自 1964--1982年的18年间, 人口增长了5232%,比同省汉族人口增长率高出451%;1982--1990年,河南 人口增长率虽明显减缓,但186%的增长率亦是不容忽视的。
河南 大分散、小聚居分布于河南十七个市/地的村村落落。
1990年河南省 人口在1万以上的县市有25个,5千至1万的有20个,1千至5千的有46个。
河南 又集中分布于豫东和南阳盆地,仅周口、许昌、南阳、商丘四个地区,即拥有全省 人口51%。
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等省辖市也是 人口分布较多的地方。
1990年因 聚居而定为少数民族行政区划的有郑州市管城 区(辖区 19079万人)、开封市顺河 区(18431万人)、洛阳市瀍河 区(09070万人);襄城县颖桥、临颖县繁城、项城县南顿、沈丘县槐店、睢县、宁陵县城关、淮阳县城关、太康县城关几个 镇;叶县马庄、郏县姚庄、封丘县荆乡、禹县山货、民权县伯党-胡集、西平县蔡寨、洛阳市郊区廛河等几个 乡。
河南 人口较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为历史原因,或为经济原因。
1地处要道。
河南地处中原。
唐宋时期位置特殊,洛阳是盛唐的名城,开封是北宋的都城。
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把中阿商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河南是重要物资交流中心。
而多由 人和波斯人经营的香料行也大都集中于此。
近年来,在河南的一些唐墓和遗址中出土了 、波斯金银货币和其他外币,就证实了此点。
他们聚居的点称作“蕃坊” 由于各国客商云集洛阳,致使唐朝的河南有不少“胡商”和“蕃客”,这从北宋李盼等所撰的《太平广记》卷402《李勉》条及卷28《郗鉴》条中,可找到佐证。
《太平广记》卷28载唐代的牛肃在天宝五年(746)见到“胡商”在开封卖药。
卷420又载,开元初(713~714年)、浚仪(今开封西北)县尉李勉任满游广陵,在睢县遇到一有病的年老波斯商人,称在此经商已经20年。
宋人张知甫的《可书》中载一蕃客来开封售真龙涎香。
北宋时,大食、波斯诸国的 商人、学者、使者、宗教人士纷纷到中原开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今来大食诸国蕃客,乞往诸州及东京(开封)买卖”(《宋会要稿》职官44)。
宋朝和大食、波斯等 国家关系密切,来往频繁,这在《宋会要稿》蕃夷四、蕃夷七、《玉海》、《宋史大食传》等书中都有记载。
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至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的148年中,仅大食人就来朝贡46次。
宋王朝对对大食、波斯诸国 东来或要求定居者都给予适当的安排(《咸阳王抚滇功绩》)。
据安徽安庆和湖北襄樊《马氏族谱》记载:马依泽,西域鲁穆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入华修历(历法),越二年书成,经王处纳(北宋人,宋太祖时,上新历二十卷,拜司天监卒)上之,授钦天监监正,世袭候爵,后定居陕西省泾阳县永安镇,成为巨族。
至第十一代马乾玑,号枢仪,南宋宁宗庆元丙辰(1196年)进士,于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四月十二日任南阳府知府,遂入籍河南新野县,新野县至今仍有马乾玑的后裔。
安庆、河北省中部、湖北等地有的马姓 是由新野迁出的。
江苏省 教协会的梁全智先祖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从西域古教之地来到汴京(开封),做金疮科御医,皇帝赐其始祖姓梁名柱,二代以后转入地方,成为开业学医,御赐堂号“滋德堂”。
据载, 二十六世孙、中亚布哈拉教主苏菲尔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率亲属部众假田猎入贡京师。
神宗大悦,散本部护卫五千三百余人,农种秦淮泗之间,然后建寺立师,教理始著”。
南宋人周密《葵辛杂识》中记载,汴京的“万岁山大洞数十,其洞中筑以雄黄及炉甘石……后因经官折卖,有 者知之,因请买,凡得雄黄数千斤,炉甘石数万斤”。
元时, 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域区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
”到了近代,由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的开通,河南交通地位提高,吸引了大量的 在交通要道处聚族而居。
如郑州市是两大铁路的交汇点,人口继续增长,到解放前夕,仅城内 已近7000人,聚居点已由明清以来的少数几处扩大到北下街、 寺街、丁光里、河东街、河阳街、城南路西段、南顺城街、阜民里等多处。
豫东及鲁西南各县的部分 迁居商丘朱集火车站。
民国六年(1917)数十户 集资赁房建立 教堂。
抗战时期,由于战乱,商丘车站附近的 逐渐增多,又形成一个 聚居点。
2屯田落籍。
元祖至六十八年(1281年)诏令“括 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开封)屯田”《元史世祖本纪》。
造炮专家、宣武将军、管军总管阿老瓦丁率炮兵进驻开封一带,今开封的“ 寨”就是当年 炮手屯田处之一。
距开封四十里的“荆”(现名荆乡 乡,属封丘县管辖,原属开封县)也是 聚居地, 李姓有“军李”和“民李”之分,“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而“民李”则是明洪武初年由北京宛平县而来。
元代的嵩州(州治今伊川县)也是 人的一个屯田区。
据《敕赐伊川书院碑》载、伊川书院的经管人勖实戴在嵩州担任 炮手总管兼领屯田,“此勖实戴殆为 人而屯戍河南欤”。
巩县的“ 凹在县西南三十里,元时牧马之地。
”该地以 命名,显然曾有 人在该地屯田牧马,后来发展为 一个聚居点。
元时南阳府之设立,在至元八年(1271),“以唐、邓、裕、嵩、汝五州属焉。
”南阳府的屯田数为“田一万六百六十二顷七亩。
” 人为屯田总管,此地的 定然不少。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在洪武年间(1368~1398年),南阳尚存61屯,其中石桥屯、瓦店屯、玉池坡(即黄池坡)等12屯,至今仍是 聚居之地。
明朝建文帝时任兵部尚书的铁铉,就是元朝时居住在邓州市的回人后裔。
《元史》卷一九、成宗本纪,大德元年(1297年)十二月记载:哈喇鲁军士在襄阳、南阳等地屯田。
大德五年十月记载:畏 人在南阳屯田,这些畏 人后来有一部分融合于 之中。
葛逻禄是突厥之一支,有谋落、炽俟、踏实力三姓,唐初属薛延陀,后属西突厥乙注车鼻可汗,唐平乙注后,归唐。
657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一部为金护州。
天宝中,助回纥攻后突厥,强盛后取代突骑施占有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建牙于碎叶城(在楚河南)。
759年曾与吐蕃、白服、突厥连兵攻回纥后失败,一时在漠北、西域形成回鹘、黠夏斯、吐蕃、葛逻禄、大食五国争斗的局面。
840年漠北回鹘汗国亡,大部分西迁,其中十五部进入葛逻禄境内。
十世纪中叶,葛逻禄与回鹘/回纥联合建立喀喇汗国(黑汗国)。
十二世纪初,葛逻禄及其黑汗国服属于西辽,后改名哈喇鲁/哈剌鲁,降元。
葛逻禄是突厥诸部中最先接受 教的部落。
从淮阳到沈丘一带,为 ·阿丁率 人屯田所在,沈丘县槐店镇老 寺有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的建寺碑可证此事。
明代河南亦有 屯田。
封丘县荆圪村(今荆乡) 李姓来源有二,但不是一,一为“军李”,系元代屯田的军人;一是“民李”,系明初民屯。
这些屯田的 人,有了安定的生活条件,不再流动和漂泊,形成一个个 聚居点。
现在,河南仍有不少地方冠以“ ”二字者,如开封西部的“ 寨”,南阳的瓦店屯、石桥屯、黄池陂屯、界中屯、泉庄寺屯等地,仍是 较为集中的地方。
说明河南 人口较多是有历史渊源的。
郭荣起为什么和马家不亲?
本文2023-10-15 14:08: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