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梁萧齐有什么关系,如果都是一个祖先为什么要改国号,背上篡位的名声
萧齐和萧梁是同族,之所以要改国号是因为汉和齐是不一样的。“汉”国运长久,而且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并获得社会上层人士的支持。刘备和刘秀不改国号,一、希望自己的王朝国运长久,借助“汉”这个国号。恩泽自己,二、不改国号能吸引上层人士和忠于前朝大臣的支持。而萧齐不一样,萧齐没有辉煌的历史不说,国运短,就算是这样,萧齐还是个盛产昏君、暴君的国家,萧齐最后一位皇帝是东昏候萧宝卷,最喜爱的就是残杀大臣。这样一来萧齐没有得到社会上层的支持大臣对齐也没什么好感。所以改国号反而是明智的决定。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客服
分享
收藏
立即下载
为了提升浏览体验,原视图版网页已升级为如下版式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报告doc
195K, 4页, 1072次阅读 [立即下载]
举报分享于2017-07-31 15:46
关于肖氏家族的来历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肖姓是萧姓的俗称。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
3、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得姓始祖
—— 大心
说法一: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对于说法一,有这样生动地描述: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1/4页
说法二:古代嬴姓部落首领柏裔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叫萧孟亏。其后沿袭姓萧。
繁衍播迁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郡望
萧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几大郡望,据《姓氏考略》所载,主要有三个: 1、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2、广陵郡,治今江苏扬州。
3、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市东北。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
宗族特征
1、萧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比较显赫,出现众多的皇族。萧姓族人曾出皇帝十一人,皇亲众多。
2/4页
2、萧姓在历史上注重文化,文人墨客能诗善画者众。如唐宋时萧姓十个宰相,均为大作家,另外,其宗族诗人画家也众多。
3、萧姓适用楹联众多,且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家族特色。
肖姓与萧姓的辩证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载:“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间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 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 Xiào 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 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己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己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
3/4页
“肖”),以轻易否认自己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今、明年全国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有的家族却显赫了一千多年!据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预定功劳的时候,竟然把一个没打过仗的文官列为第一功臣,引起了将领们的不解,而西汉第一个开国功臣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萧何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人们可能不知道,他的后人却名扬千秋!
西汉时,萧何担任丞相,被封为侯,拥有八千食邑,极为富足。萧何有个孙子叫萧标,在汉朝当侍郎。后被革职,迁到东海县兰陵县中都乡中都村。后来兰陵县升格为兰陵县。此后,萧氏子孙以兰陵为郡,称兰陵萧氏。
此后不久,兰陵萧家出现了一位名人,他就是萧何的第六世孙小王之。小王智为人正直,又通晓经学,因此深得汉武帝宣帝的信任,封他为太子的老师。小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因熟读五经而被朝廷委以重任,跻身高层。当时的肖家“一男三女,皆有显赫”。后来,萧虽然被杀,却在兰陵开创了萧的辉煌。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乱,兰陵萧氏家族被迫背井离乡,迁往南方。谁能想到,这一次迁徙,让兰陵笔下的萧更加出彩。公元49年,萧何二十四世孙萧道成罢黜了刘崧,建立了南齐政权。虽然南齐在位时间不长,只有23年,但取代南齐的还是兰陵萧氏的萧和后裔!
公元500年,南齐将军萧炎起兵反抗当时的皇帝萧宝娟。两年后,萧炎废了南齐皇帝,即位称帝,建立了梁朝。萧炎也不是局外人。他是萧何的第25个孙子,也是萧道成的远房侄子。萧炎本人学识渊博,他的儿子们也很有才华,比如太子萧统,他编了《昭明文选》。次子肖钢和七子萧艺也是著名的文人。
梁朝虽然最终被侯景之乱所灭,但萧氏家族仍能在江陵一隅称帝,并与北周有关系。北周灭亡后,肖家与隋炀帝形成姻亲关系。西梁皇帝萧逵的女儿嫁给了隋文帝的儿子杨光。后来,成了隋朝的皇帝,萧成了隋朝的皇后。
到了隋朝,因为有了肖家,肖家还是权贵云集,极其富有。但是很快隋朝就灭亡了,但是肖家还能维持他们的财富。唐朝初年,萧皇后的弟弟萧瑜担任宰相,相互拜了五次,深得唐高祖唐元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后来在凌烟阁的功臣中排名第九。唐代兰陵萧氏先后有十位宰相,萧逵有八人,史称“八叶宰相”。
对于兰陵萧氏家族,史学家欧阳修称赞道:“若捉李,八叶丞相皆名贤,与唐共沉浮。一个家族的繁荣,在古代是前所未有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一句诗“欲作衣台,必先承八萧”。唐朝灭亡后,名扬千余年的兰陵萧何也衰落了,正所谓“旧日王谢堂,颜倩飞入寻常百姓家”。
齐高帝属于兰陵萧氏的世族,梁武帝为兰陵萧氏的旁支。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南朝的齐王朝与梁王朝,都是兰陵萧氏建立。
节摘自
为什么取而代之,人人都想做皇帝,这个不用多说
南朝梁萧氏皇族与南齐萧氏皇族同支,同为淮阴令萧整之后。萧整有三个儿子:萧俊、萧锫与萧烈。其中萧俊是萧承之的祖父,齐高帝萧道成的曾祖;而萧锫则是梁武帝萧衍的高祖。萧锫曾任济阴太守,萧锫生萧福子。萧福子官任州治中从事,生萧道赐。萧道赐,南台治书侍御史。萧道赐就是萧顺之的父亲、梁武帝萧衍的祖父。
改国号可能是为了区别前朝,证明自成一系,而不是篡位,同时方便祭天。
为了给自身正统寻求合适的法理依据,古代政权的创立者经常会“寻根问祖”。正如《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按语所云: “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魂之意也。” 意思是说,王朝更替、政权嬗代之际,总有人愿意抬出某位“莫须有”的祖先,以表示自身上位的名正言顺。
且不提曹操自诩为曹参之后、李唐王室追老子李耳为先祖,就连陈胜也知道:打着项燕名义行事,才更易得到楚人拥戴。但少年英明的梁武帝萧衍,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尽管南朝梁与齐同宗同姓,可萧衍在登基后,非但没有继承萧氏之“齐”,反而将国号改为了“梁”。
那么,萧衍为何不借助齐朝名义来巩固自身政权呢?
上图_ 《梁书》是唐初姚察、姚思廉撰纪传体史书
一、萧衍的称帝道路
梁武帝名萧衍,出身于兰陵萧氏。根据《梁书》与《南齐书》的记载,齐梁二朝皆为西汉名相萧何之后(实为攀附,可信度不高)。《梁书·武帝纪》云: “道赐生皇考讳顺之,齐高帝族弟也。” 梁武帝萧衍之父萧顺之与齐高帝萧道成,都是萧整玄孙,二人是刚出五服的族兄弟。
由此可见,萧衍在覆灭齐朝后,可以用萧氏宗亲的名义延续齐朝国祚,并不需要更改国号。但萧衍的称帝道路,却沿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禅让制,于是他直接沿用了称帝前的封号——梁。
上图_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梁纪一》说: “齐宣德太后诏萧衍自建安郡公进爵梁公,衍志也。寻进爵为王,寻受齐禅,国因号曰梁。” 萧衍进梁公、加九锡之礼,又封梁王。因此,他接受齐和帝萧宝融禅位后,可以“名正言顺”登基称帝,沿袭“梁”之国号。
不过,萧衍继承自己的“封号”建立梁朝,看似无从更改,实则却是他本人的选择。胡三省所云“衍志也”,即指宣德太后所诏之“梁”,乃遵循萧衍之意。参见于《南史·梁武帝纪》: “宣德皇后令追废涪陵王为东昏侯,授帝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骠骑大将军、都督……黄钺、侍中、征讨诸军事并如故。”
萧衍借宣德太后之诏进封梁公,与司马氏假借郭太后诏令擅废曹芳、弑杀曹髦二事如出一辙。“吉祥物”太后所诏,确系萧衍所愿。看来,萧衍早有再造乾坤之意,而他之所以如此,盖因南齐萧氏早已声名狼藉。
上图_ 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绍伯,小字斗将,南朝齐开国皇帝
二、南齐的自取灭亡
齐高帝、齐武帝在位期间,政局较为稳定、清明,一度出现过“永明之治”。然萧鸾夺取帝位后,因猜忌之心日益严重,遂对高帝、武帝子孙及宗室、功勋进行残酷杀戮。萧鸾临终前,又云“做事不可在人后”,以致于其子萧宝卷(东昏侯)继位后,仍是滥杀朝臣,引起民愤。
于是乎,在萧鸾、萧宝卷父子在位期间,南齐王室的风评与日俱下。再加上萧诞、萧湛、萧毅等人的接连遇害,让不少功勋、宗室人人自危,“多不自安”。在此情形之下,始安王萧遥光、江州刺史陈显达、平西将军崔慧景等人相继起兵作乱,南齐王朝的稳定政局,也因此陷入了四处平叛的泥沼中。
上图_ 南齐(479年 502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
永元二年(500年),萧衍之兄萧懿为萧宝卷赐死,其弟萧融亦同时遇害。萧衍悲痛之余,也借此机会起兵,在雍州军事集团与荆州士民的支持下,萧衍终究取得王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从龙功臣中,除了萧衍旧部与流民首领外,来自荆、雍一带的次等士族反而占据主要力量;反观王谢等高门士族,却鲜少参与此事。
这便意味着,以武勇起家的萧衍,并不受高门士族看重。这种现象绝非偶然:昔年会稽太守王敬则起兵,欲与女婿谢眺勾连,结果谢眺回头便向齐明帝告发了此事。王敬则兵败后,谢眺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此事,足见王谢高门以利为先的处事原则。
须知,兰陵萧氏后来虽与王、谢、袁三姓齐名,但它主要是靠齐梁两朝的帝胄之身;在萧衍起兵之初,南齐王室名声欠佳,而他自己也是以勇武发家,故而高门士族不对他进行“投资”,倒也理所当然。这正是萧衍直接从雍州出兵,并未策反京都朝臣的主要原因。
上图_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达
综上,不难总结出萧衍更改国号的主要原因:
一来,萧鸾与萧宝卷这对“奇葩”父子滥杀无辜、倒行逆施,此举不仅引起诸多朝臣的不满,也严重影响到了南齐萧氏的名声。
二来,高门士族的冷眼旁观,让萧衍生出了另起炉灶的打算。他得雍、荆次等士族帮助,方才通过武力建立新朝;彼时,萧衍若要与前朝萧氏区分开来,自然要培养自己的班底。
话说回来,梁武帝这个开国皇帝,也比齐x帝更加威风。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萧”字来,但萧衍之父萧顺之既然与齐高帝萧道成是同辈关系,那萧衍若延续齐国国祚,他又该排在谁的世系之后呢?
上图_ 梁朝(南朝梁)版图
三、为什么选“梁”这个国号?
言至于此,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萧衍为何要选择“梁”字作为国号?
据《南史·陶弘景列传》记载: “齐末为歌曰:‘水丑木’为‘梁’字。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及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
这里解释了“梁”字的来源。萧衍受封之际,“未知建国之号”,道教大师陶弘景借流传“谶语”为其献上“梁”字。萧衍虽以“菩萨皇帝”而闻名后世,但其家世也向来信仰道教,是以他对“梁”字欣然采纳。这也符合了国号选取的一个原则:应谶。值得一提的是,齐朝国号的选择,也是应了“金刀利刃齐刈之”的谶语。
上图_ 萧衍舍身同泰寺图
此外,胡阿祥教授还有另一种解释:“梁”为“用木跨水”的桥,可引申为“延伸”之意。萧衍虽覆齐建梁,但兰陵萧氏仍为一家,说明梁朝还有“延续齐朝”的意思,此之谓 “今日虽是革代,情同一家”。
参考资料:
〔1〕姚察、姚思廉撰《梁书》;萧子显撰《南齐书》;李延寿撰《南史》;司马光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音注》
〔2〕胡阿祥 《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3〕李天石 《萧衍覆齐建梁考论》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太祖追封的就不算了,从武帝开始南梁的历代皇帝如下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下面是几位在位时间交长皇帝的介绍
萧衍——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生于建康(今南京),籍贯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1] 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萧纲——梁简文帝萧纲(503年―551年),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贵嫔丁令光,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文学家。由于长兄萧统早死,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萧纲因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萧绎——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 ―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萧屋塘边萧屋是长汀萧氏,除翁家畲山乡外在长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几处均由此支分派出,兰陵萧氏,在长汀城未建祠堂,故萧屋塘边萧屋,也起着举族庆典,族裔团聚的作用,族人多称之为祖屋。
祖屋地处城南是宋、元、明、清最为繁华地的崇善坊,主体建筑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余米,沿中轴线,厅、井交错,计达八厅七井之多,为客家典型的一种家族聚居建筑形式,屋中还有砖墙隔离,两片大门可开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门,内室门,使全屋房舍既相连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厅与天井两侧均为大小不等的厢房,左右门窗相对,各户相亲相近,又自成一体。体现了深宅大院举族聚居的特点。
早年,祖屋南面,越过街道还有两栋配房互作呼应,三者恰好构成一品字形。其中偏东一处,占地约一亩余,传说是家塾所在,屋内有大小堂房十几间,还有供学童读经习礼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烧茶热水的厨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栋房舍,其大门朝向祖屋正门。估计当为人丁兴旺时的分居之所。惜时序更替,东边的学堂早已坍塌,成为小儿追逐嬉戏的草坪了。西边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响祖屋本身的恢宏与庄重。
祖屋位置优越,由大门沿萧屋塘巷迄东不远处,即是汀州古城门之一的惠吉门。走出城门,可以观赏汀水滔滔的奔腾景象。出后门往北少许,则可到达宽畅的县前大街,与早已无存的县衙与箭坪遗址近在咫尺。往西与南大街相通,北经三远阁可直扣府衙,向南穿过尚算完好的宝珠门城楼,可亲睹宝珠晴岚的秀美风光。
祖屋大门门框及横梁均用大条石块砌成,并与两侧翼墙构成略向前弯的弧形。大门正上方刻有“名冠三杰”,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萧何,被刘邦尊为张良韩信之前的意思。两侧门柱上分别刻有“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的家风,字体苍劲,用笔锋利,相传是汀州书法家我十八世祖公仪徴公所书。跨过宽厚的门坎,大门上方朝里一面镶有“致中和”三个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对后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过门楼,为约十几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围以宽大的条石为沿坎,中间也用石条铺成步道,走过此道即是正厅。正厅十分宽阔、高大,南来的光线充足,上方五根横梁上分别悬挂五块巨匾,前面一块是“侍郎第”三个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萧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后迁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几块也各有出处惜均在文革时被诬以四旧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块十分可贵,是乾隆七年知县方暨谟题写的“重桑梓义”,该匾是知县大人对我十八世秀徴公热心乡里建设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脱浩劫,原因不详,但据老人说,是因为,此匾因不够格上厅堂,是挂在后门的门背的,没被发觉,后来被族人拿去隔猪栏而被侥幸保留下来的。
说到对联也是大厅的重要特色,大厅至少有五付长短不一,挂于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联,楹联间每逢年节,还要悬挂巨大的画卷和中堂,据说这些文字和图画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当然这些人是否真实我们是不得考证的了。不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门生杨方是我五世祖公进士萧雍的好友,还有清朝被誉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亲,他们留下的墨宝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无以保存了,现大厅四壁空无一物了。
大厅两边是祖屋最重要的两间厢房,它不止房间宽大,房内还有独立的的小天井,隔着天井是用来招待挚友和贵宾饮茶议事下厅,厅内摆设有太师椅,和小案桌,墙上挂满名人字画,整个小厅书卷气实足。正房屏后有小门通往后间,由此再转入屏风后的过厅,外人家人来往互不干扰,真乃屋中有屋,厅内有厅。由大厅跨过中堂两边的门坎,即进入过厅,过厅的面积不大,约可容两张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厅举行庆典是茶水酒菜中转的地方,平时则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过厅北面是是天井,然后是中厅。它也比较高大,但面积略小于大厅,如果说大厅主要用于接待外客贵宾的话,中厅则是家族聚会之所,它的后方最高处,隔出一个约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宽的开放式大神龛,龛上供奉着先祖的神位,中间最高的一块是:兰陵堂一脉宗亲神主牌,往下一点是马国典画的我祖公的神像。顺便说一句,马国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画家,他的画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长汀人有一说:马国典都画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态百出,连人物画家马国典都没办法画好你的。神龛上还备有大小五具香炉,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进香,各家各户供品则分别摆在厅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两张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长日久,神龛四周已被烟火熏得乌黑,当然,在乌黑的烟火也万万不能去清洗的,这样才能体现祖宗的烟火是很旺的。穿过中堂左右的两个侧门,则又是一过厅和天井的,其北则是一堵隔墙把全屋分成前厅和内宅两部分,墙正中开有大门,大门关闭十时,不知者以为房子到此为止,开启后则两者合为一体,才见后面另有洞天,足证当年工匠设计之用心。跨过此门又是天井、厅堂,再后则是两层楼房突兀而起,建筑立面为之一新,楼下是内厅,平时家长里短餐饮活动多在此进行,两侧则是居室,楼上楼下房间较多,内厅,后面是一较大的天井,其间还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后即到后厅,后厅分南北两片,北厅向北展开,厅口宽阔,由此既能目击北方天空观赏,又能观赏北山风光,自成一番风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许多,即到了俗称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话中其发音为“有丁子”,传说旧时萧家妇女在此处生孩子,长大后不至于“白丁”。穿过“毓墩子”及与其相连的走廊,掠过一排居室,即来到小花园,花园面积不算大,约百余平米,据说当年这里曾有过四季花开如锦,常年枝头飘香的繁荣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园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来开垦种菜,昔日芳影已难再寻。
祖屋始建于何年?已无可考。从《长汀县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旧谱关于我十二世尚瑛公开挖萧屋塘来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当已有之了,然考家谱尚瑛公前后数代似无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测是我五世祖公谦斋公,旧家谱记载:公士宦多年,为安养父母乃由翁家畲迁家郡南门,迎父母城中就养。另,几年前挖基地,发现祖屋地底下,并没有瓦砾,而是黄土质,说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块荒地。从谦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浑墓葬比较,似有可能。唯斯时人丁尚少,也无建此大宅之必要。据此似可推定以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间,而后由十八世秀徴公与十九世杰翰公父子,也就是说在康乾年间在原有房址上扩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时家中人丁繁盛,旧屋已容纳不下。二是从十七世君元公开始,萧氏几代在汀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现存《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均多次载入诸公之事迹。而大门族联传为仪徴公所书,现存在大厅横匾为县宪对秀徴的嘉奖,均与扩建新屋相呼应。事实上,此后数代人丁兴旺,名人迭出,与此也无关关系。据此似可以为:祖屋初建于南宋孝宗与宁宗朝,迄今已历八百余年,而扩建当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历三百载矣!
祖屋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过不少为国效力、为政清廉、绩著乡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计始祖北宋景德进士、汀州知府萧律,也不计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进士官监南岳五世祖公萧雍与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单计生于本屋,长于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乐进士,官户部郎中兼监察御使八世萧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萧竹庵;训导十世萧静轩:县丞十二世萧华轩;抚标材官十三世萧鄞溪;巡检历署知县事十四世萧溪;宝坻县典史十四世萧华溪;督标千总十六世萧祥英等。在清代则有造福乡里、人文慈善事迹先后进入《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的人就有十余人之多。至于到了民国时期,担任国民党将校官的也有约十人其中有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中将师长福建保安司令萧乾、国民党抗战战况发布组长少将萧敬、国民政府高级翻译官萧嗣章。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有解放军教导团长萧老九、中国著名作家萧建亨、清华大学教授萧华庭、福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萧莹等等。可以这么说我的祖屋,不仅仅是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堪称汀州一绝,遗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败坏,又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护!
萧梁萧齐有什么关系,如果都是一个祖先为什么要改国号,背上篡位的名声
本文2023-10-15 13:59: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