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方居引凤来 我只知道这七个字,谁知道更多的魏氏家谱啊,我是江苏连云港地区的!求解释!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4收藏

学国方居引凤来 我只知道这七个字,谁知道更多的魏氏家谱啊,我是江苏连云港地区的!求解释!急!!,第1张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得姓始祖毕万。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②外姓改姓魏。战国时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魏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③出自少数民族。如北魏时期氏族中有魏揭,自称大将军、冲天王;满族倭彻赫氏后改为魏姓;佤族斯内氏,汉姓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此外,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民族中也有魏姓。 始祖:毕万。

迁徙: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目前魏姓人口列全国第四十七位。

郡望:  巨鹿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汉后大致相当于今河北平乡以北及晋县一带。

  任城郡 秦置任城县。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相当于今山东微山一带。

堂号:  九合堂 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八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巨鹿、任城。②自立堂号:敬爱、治礼、十思等。

字辈:  某支魏姓字派: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长。一本九族,万古纲常。振作有人,家道宏昌。克广前勋,永甫之祥。继先启后,忠孝贤良。繁荣衍庆,育才兴邦。陶应师欲立,成遇世登国,文余士兴帮,学开中朝举。继速招先德,本远启庆慈。

  河南西平魏姓字派:德绍时世祖,道记孔孟传,学乃家之本,端方勤民廉。

  山西忻州魏姓字辈: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魏氏统一字辈:“天启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锦长忠贞克笃赞先烈贤哲绍徽永世芳”。

四川宜宾江安魏氏字辈:“世登文朝正邦家”。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

大房支派:“祖德渊源远宗功世泽长英雄创新史千秋继流芳”;

二房支派:“惠州传盛事景福焕文章才学普及笫智广能兴邦”;

三房支派:“基业相承久家声应永昌安乐延禄寿忠义颢栋梁”;

四房支派:“大名开泰运有道庆朝堂天府建伟绩万代双社江”。

四川泸州宜定魏氏字辈:“其文应正龙光明晋国肇”。

四川华阳魏氏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四川内江兴隆魏氏字辈:“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成都、江西安远魏氏字辈:“受满贵福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圣朝芳名全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四川绵阳魏氏字辈:“世代忠良起方秀”。

四川内江魏氏字辈:“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达常昭修齐斯立崇德尚贤宣仁敦义安富尊荣天恩尔锡”。

四川魏氏一支字辈:“明安其文国永君良学忠先泽登仕远孝友一家传”。

湖北长阳魏氏字辈:“城镇启世应长发万年兴朝宗开大显山远连科登”。

湖北新州魏氏字辈:“元珍光辉泽久世”。

湖北宜昌、沙市魏氏字辈:“世秉忠良大启文光明德法祥万代永昌”。

湖北兴邑魏氏字辈:“家有学朝上必举用光振世泽景运从希贤志可美永远开昌隆”。

湖北武汉蔡甸(汉阳)魏氏字辈:“修德辉先绪培仁启世昌”。

湖北京山魏氏字辈:“光明正大典章华国”。

湖北新州、黄冈魏氏字辈:“元光辉泽久克木念先人”。

湖北麻城魏氏字辈:“仕可登朝用”。

湖南桑植魏氏字辈:“仕昭光成国家兴启贤良忠厚元世泽万代永流芳”。

湖北公安魏氏字辈:“家丰正大顺理成章天开文运世代贤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广战后泽再活龙光”。

湖北武昌、陕西岚皋魏氏字辈:“天以人伦定善家祚永昌培铭洪树炳载镇泽荣煌”。

山东莱芜魏氏字辈:“春元加振光传淑庆参常”。

山东青岛城阳魏氏字辈:“进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钱克承业正中理一方”。

山东枣庄薛城魏氏字辈:“建文庆继兴永冠(传)志家繁祥瑞兆”。

山东邹城魏氏字辈:“景德庭怀传元奉培养善昭祥庆繁昌修敬来书本存仁裕厚长”。

山东东平魏氏字辈:“宗束广茂培尚翊绪庆传振世继忠正树德大文联立新呈宪法永允兴家繁”。

山东荷泽单县魏氏字辈:“志相钦广德修万茂振花雨”。

山东德州魏氏字辈:“成景国嘉享居世(康)开兆传风振德艳(彦)锦春时光英豪华泰民安昌盛”。

山东临沂魏氏字辈:“春敬新良繁秋长忠厚祥世远书香昭家和鸿利阳”。

江苏沭阳魏氏字辈:“应登增光裕家善良从斯介景贻祚定常”。

江苏连云港新坝魏氏字辈:“登大曾光玉加善良丛思皆锦以素定长”。

江苏连云港魏氏字辈:“学国方居影凤来”。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修齐为本礼义居先传家宜善延世在贤”。

江苏徐州魏氏字辈:“天开洪庆泽呈国征吉祥纪日纯良美思云贤哲忠”。

江苏徐州丰县魏氏字辈:“忠承以训增焕荣光”。

湖南湘乡魏氏字辈:“林承正国德桢贵世代显名士兴家绪孝友笃前光”。

湖南隆回魏氏字辈:“万文必再兴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达纲纪守荣华先人绵世德积厚有馀光诗典承庭训芳名愈炽昌腾飞开泰景宏图展山川谦治强家国英武卫神州博硕耀龙榜灵杰志中坚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贤”。

河南新郑魏氏字辈:“林风国家税诗书圣贤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河南南阳镇平魏氏字辈:“世绅秉倚思□□□自原抚法景莹云有海肇廷家新修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河南遂平魏氏字辈:“德绍明世祖道纪孔孟传”。

江西九江魏氏字辈:“式用从今时仕邦茂学正家兴存中道朝安任贤进裕起在文章建立维信敬天赐世荣昌修德宜永庆”。

江西安远上魏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

江西安远魏氏字辈:“文平世汉魏钦昌德顺臣达邦遇良明至荣永全兴益本元崇晋”。

江西铜鼓魏氏字辈:“受满贵富宗文启世思国从贤魏宪昭佳俊享荣爵宣敷佐盛朝芳名传德义祖福毓英豪远绍箕裘业”。

辽宁营口、盘锦魏氏字辈:“永国殿炳文(鸿)万福连世庆”。

辽宁鞍山海城魏氏字辈:“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国福祝宝家生”。

福建三明安溪魏氏字辈:“国君明进贤经纶早趋展满朝朱紫贵全等立志光显达标金榜盈余赖土田相传惟日久获福数千年”。

福建南靖魏氏字辈:“兴均邦宗秉景廷嘉道显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兴”。

福建海坛观音澳魏氏字辈:表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继述善贻谋德泽”;命名:“廷宗朝祖立纲定纪裕垂振世裔贤良”。

广东普宁魏氏字辈:“朝廷庚喜起嘉国庆和平欣献垂竹钓伟绩丙周京”。

浙江丽水魏氏字辈:“致大任尧茂龙椿德该钲隆得性维宏王祚永庭际修人纪以安国家技大本固水远源长为孝作忠积美乃昌利济世广慈厚代杨”。

广西桂林、陕西泾阳魏氏字辈:“敬英公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安徽六安魏氏字辈:“邦国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启道学仁良”。

山西忻州魏氏字辈:“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河北景县魏氏字辈:“明福仲鸣连广振文铭汉杰炳在锡清荣耿垣钦沛林焕坡钊源森”。

毕万公一百世魏世魏氏字辈:“国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载天经同宗敦庆世纪长存基业永远瑞集福增弘扬先贤州泰民安廉洁奉公礼仪孝忠”。

魏家祖族(北门)魏氏字辈:“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维九好堂永福庆振汝连兴旭宏常才保善乐盛世商贵勤学大士奇存礼智信增”。

魏氏一支字辈:“定鼎宗三晋人才历世新承嶶开甲第耀祖显门庭”。

魏氏一支字辈:“唐宋元明清朝殿颛三光宗耀国政天鑫顺成官金仁安治忠”。

魏氏一支字辈:“朝安中良祖泽益长文莫启后伍贵年芳”。

名人:  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谥庄,称魏庄子。魏犫少子晋悼公新立,使为中军司马。晋侯之弟杨干扰乱阵次,他杀其仆(御者)晋侯以其用刑得当,使为新军之佐。旋升为下军之将。力主推行和戎政策,称和戎有五利。使晋领地进一步扩展,国势富强。

  魏文侯(-前387),战国时魏国建立者。名都,一作斯。桓子之孙前424年即位,举贤选能,先后任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吴起为将,使西门豹治邺,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制定“法经”,兴修水利,使魏成为战国初年著名强国。西攻秦,取西河之地,北攻中山,灭其国前403年,魏国与赵、韩被列为诸侯。

  魏冉,战国秦臣。原为楚人。姓芈。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秦武王死,诸公子争位,他拥立昭王,被任为将军,平定内乱。后一再任秦相,封于穰,号穰侯。在执政期间,举白起为将,攻伐韩、魏、赵、楚等国,夺取大片土地。加封陶邑,富于王室。与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并称“四贵”。前266年,魏人范睢入秦见昭王,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昭王遂改用范睢为相,他被罢免。出关就封,辎车千余乘。后死于封地陶邑。

  魏牟,战国时人。籍贯不详。即魏公子牟,因封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位保定市西南),故亦称“中山公子牟”。与公孙龙交好,他说:“身在江海之上,必居乎魏阙之下”(《吕氏春秋·审为》)。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评他“纵情性,安恣睢”。《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子牟》四篇,已佚。

  魏无忌(-前243),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釐王异母弟。安厘王即位,封为信陵君。礼贤下士,门下有食客三千人。魏王畏其贤能,不任以国政。前257年,秦围赵,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率其军救赵,击退秦军。此后留居于赵十年。前247年回魏,任上将军,联合五国击破秦将蒙骜军于河外。有《魏公子兵法》传世。今佚。

  魏豹(-前204),汉初诸侯王。战国末魏国贵族。陈胜起义后,豹率众响应,立其兄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败自杀,豹逃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后引兵从项羽,秦亡被项羽封为西魏王。韩信破魏,兵败被擒,囚于荥阳。在楚军围困荥阳时,为汉将周苛所杀。

  魏相(-前59),西汉大臣。字弱翁,济阴定陶(山东定陶)人。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后为河南太守,澄清吏治,豪强畏惧。宣帝立,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汉书》称其“为人严毅”,治甚“有声”。

  魏伯阳,东汉炼丹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一说名翱,自号云牙子。葛洪《神仙传》有记其入山炼丹事,他曾借《周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著有《参同契》三卷,为后世道家所宗。

  魏延(-234),三国蜀将。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以部曲随刘备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刘备进驻汉中王,擢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封都亭侯。后诸葛亮驻军汉中,以延为凉州刺史,总督前部军兵,在羌中大破魏军,迁征西大将军,进封南郑侯。诸葛亮病死军中,他与杨仪争权,率兵击杨仪,兵败被杀。

  魏收(506-572),北齐史学家。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字伯起,小字佛助。初为北魏太学博士。东魏时,曾出使梁。为高欢丞相府属,不得志。北齐天保二年(551)受诏撰魏史,历三年,成《魏书》一百三十卷。时人以其报怨酬恩,史书不实,讥为“秽史”。后官至尚书右仆射,掌诏诰,总议监五礼事,位特进。曾参与修定《齐律》。与温子升、邢邵号北朝三才子。明人辑其文为《魏特进集》。

  魏徵(580-643),唐政治家。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字玄成。少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随李密降唐,任秘书丞,至黎阳劝李勣降唐。曾为窦建德所俘,建德败后归唐为太子洗马,以秦王世民功高,曾劝太子早为之计。太宗即位后用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二年(628)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七年任侍中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编撰工作,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贪以俭”。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类礼》及主编《群书治要》。

  魏野(960-1019),北宋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治今河南陕县)人。筑草堂于州之东郊,不求仕进,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与当时显宦名流如寇准、王旦等友善,相与酬唱。其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平朴闲远,无艰涩苦瘦之弊。与林逋同为宋初高士,时诗名在其之上。著有《钜鹿东观集》。

  魏胜(1120-1164),南宋名将。宿迁(今江苏宿迁,位泗阳西北)人。初为弓箭手,曾化装渡淮河,以侦探金军情况。1161年(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一年),金军海陵王完颜亮攻宋时,他率军三百人渡淮河攻取涟水(今江苏涟水,位清江东北)、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继又派军收复附近县城,自任都统制,免租税,释囚犯,开仓犒劳;更招募忠义新兵,分为五军,屡战屡捷。金军每见山东魏胜旗号,即望风而逃。后接受南宋官职。被调南下。1164年(孝宗赵眘隆兴二年)和议未决时,金军突然进攻,他奋勇迎击,因大将刘宝不肯支援,致孤军苦战,中箭牺牲。

  魏了翁(1178-1237),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宋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历知汉州、眉州、泸州,入为权吏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官至资政殿学士、同答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推尊程朱理学,与真德秀并称“西山、鹤山”。主张反复研读六经,不赞成“多看先儒解说”。始习朱熹、张栻之说,后又尊信心学。他发挥了邵雍“心为太极”的思想。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等。

  魏忠贤(1568-1627),明宦官。肃宁(今河北省肃宁县,位河间县西)人。万历中入宫,与僖宗乳媪客氏通;僖宗立,迁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事,专权植党,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杨涟、左光斗等交劾其奸,反被诬为东林党,惨遭杀害,又逐公卿李宗延等,善类为空。思宗即位,始发其奸,初贬凤阳(今安徽省凤阳县),后逮治,自缢死。崇祯二年(1629年)定逆案,余党均被斥逐。

  魏源(1794-1857),清思想家。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齐名,同属今文经学派。曾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成《皇朝经世文编》。并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鸦片战争爆发后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参与浙江抗英战役。愤清廷战和不定,辞归,益发愤著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圣武记》,以盛清武功激励人心。受林则徐嘱托,编成《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史地、政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建议允许私人自立厂局,制造与销售轮船器械。斥宋明理学与汉学。强调“及之而后知”。宣传变古革新,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前驱先路。著作甚富,另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今有《魏源集》。

  其他魏姓名人有春秋晋国大夫魏犨、魏舒;战国魏国国君魏罃、魏嗣,魏国公子魏咎,魏国贵族魏齐,魏将魏章;东汉学者魏朗;魏晋时道士魏华存;隋文学家魏澹;唐诗人魏朴;北宋女诗人魏玩;明大臣魏观,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大臣魏象枢、魏裔介,散文家魏禧,文学家魏秀仁,秦腔演员魏长生等。近当代魏姓名人有造舰专家魏瀚,物理学家魏荣爵,植物病理学家魏景超,语言学家魏建功,作家魏金枝、魏巍,诗人魏传统,**演员魏鹤龄,国民党政客魏道明等。

姓氏起源参考之一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文王之庶子奭受封於召邑(在今陕西省岐山西南)世称召

公 後又转封於蓟(在今北京一带), 成为燕国始祖 其後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精先天象数之学。寓洛四十年,称所居为安乐窝,卒諡康节。

著有《先天图》、《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

地望分布

河北蠡县南

邵氏字辈排序如下:

山东枣庄、烟台、高青、临沂、河北范阳、河南洛阳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性理士泽长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复成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奇为忠孝仁厚本诚良”。

滨州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衍理世泽长明珠光显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业才羽翼书承家启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东济宁字辈:“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延)长明珠光先照彩羽翼复成安治修洪业德功永克昌家齐傅忠孝忍厚本善良”。

河南周口邵氏字辈:启化先经士,天元道桓长。三贤传大德,谨守重刚强。

山东聊城邵氏字辈:“宗德纯厚成明训”。

山东聊城另一邵氏字辈:“田庆继广洪 建志永昌盛 诗武开周国 学义士朝荣 祖恩长思远 孝和传家承”。

江苏兴化邵氏字辈:“霞九林凤永德中凯春树明金宏建平元”。

重庆邵氏一支字辈:“钱盐开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辈:“永宗元玉世正清通达连”。

邵氏一支字辈:“正文述世界维启楚国君兴宗支子德大烈光传家经训保邦忠良守成立业作善兆祥心安理顺天佑助长”。

河北沙河一支字辈:“仁宗逸仕,道尊孔孟”。

山东成武县邵氏字辈:“道长明珠光先照彩”。

山东宁阳邵氏字辈:“康仲博宏淳,峨菊南西商;隆敬曾谨儒,林韵养立文,行榆崇鵉纪。自可之公永,芳兴元光际;毓复临德俊,安乐恩鸿天。”明朝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居于此(宁阳县伏山镇陶邵村),始祖为自勤祖系康节祖26代孙。

贵州铜仁一支字辈:“斗大兴金应、思崇国宏荣”。

扩展资料:

邵姓姓氏名望

郡望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洛阳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东陵郡:所在地以今天福建厦门浙江金华为主

堂号

怡怡堂:以德立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安乐堂:宋朝时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参考资料:

-邵姓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下面是我整理的邵氏—姓邵的名人—邵姓起名字—邵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阅读!

邵氏

分布地区

博陵郡:东汉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县,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县)。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

南阳郡: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安阳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

历史来源

邵姓当今中国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邵(shào)姓源出有: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的封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食邑于召(今陕西扶风),后又封于燕,建有燕国,直至太子丹时为秦国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后来,燕国被秦国所灭亡,召公奭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氏改邵氏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改邵氏的时间大致是在秦王朝建立前后,直至汉朝时期乃有称召氏者,此后,召氏因多改为邵氏,故而召氏在汉族中也就不多见了。

2源于彝族,出自明朝晚期云南彝族道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3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

4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称“召伯”、“邵伯”,姓姬名奭。

迁徙分布

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三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1%左右。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

当代邵姓人口293万,排在全国八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万激增到290余万,约10倍之多。明至今,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型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四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8%;其次安徽、辽宁、浙江,这三个省又占了23%。江苏居住了邵姓总人口的152%,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苏皖、东北辽宁、西北甘肃三块邵姓聚居区。在明至今600余年间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强劲回迁。

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东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达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99%,邵姓人口大约2274万;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1%,邵姓人口大约656万。

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西走廊、江苏南部、胶东东部、辽东半岛、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地区,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在苏皖浙大部、赣东北、鄂东、豫东南、鲁东南、桂南、粤西南、海南、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邵姓频率在02%—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5%;其他地区的邵姓分布频率不足02%,其覆盖面积点了全国总面积的709%,其中分布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42%。

堂号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安乐堂:宋朝时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字辈排行

山东烟台、高青、河北范阳、河南洛阳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明珠光先兆采羽翼复成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奇为忠孝仁厚本诚良。”

山东济宁、滨州邵氏字辈:“文景贞元会衍理世泽长明珠光显照宗功永克昌安定修宏业才羽翼书承家启为忠孝人厚本成良”。

山东枣庄、聊城邵氏字辈:“宗德纯厚成明训”。

江苏兴化邵氏字辈:“霞九林凤永德中凯春树明金宏建平元”。

重庆邵氏一支字辈:“钱盐开基光明正大”。

四川邵氏一支字辈:“永宗元玉世正清通达连”。

邵氏一支字辈:“正文述世界维启楚国君兴宗支子德大烈光传家经训保邦忠良守成立业作善兆祥心安理顺天佑助长”。

家族名人

召伯虎:西周末期大臣,姬姓,召氏,名虎,召公奭后裔。死后谥号穆,故称召穆公。厉王派卫巫监谤,致使国人莫敢言。他劝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厉王被逐后,他藏太子静于家,并以己子替死。后与周公(周公旦次子后裔)共同执政。号曰“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与周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宣王。后“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召平:(生卒年待考),秦朝人,封东陵侯。

召欧:汉初名将,封广县严侯。史载“广严侯召欧,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侯,二千二百户。

邵信臣:(生卒年待考),字翁卿,九江寿春人。西汉著名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谒:(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邵大震:字令远,唐代安阳人。与王勃同时。存诗一首。

邵焕:宋代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赋《春雨》诗,立就,时年十岁。后又命作《睡宫娥》诗,为时人所传诵。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谥号康节,人称百源先生,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学家。一生不仕,工诗,多为闲适之作。精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是最杰出的邵姓学者。

邵兴: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后被秦桧毒死。

邵宝:(1460~1527年),字国贤,号泉斋,江苏省无锡人,明代大臣。成化进士,累官至南礼部尚书,学者称其为二泉先生,为李东阳门人,有《容青堂集》。

邵弥:(约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弥、弥远,号灌园叟、青门隐人、瓜畴、瓜畴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苏苏州人,是明末活跃于画坛的著名画家,以山水及花卉见长。

邵坚:明代人,字不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画史会要》、《明画录》、《无声诗史》

邵圭洁:(约公元1540年前后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齐,号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后在世。有文名,与翟景淳、严讷等结社,会文,时称十杰,推圭洁为领袖。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举人,选德清教喻。倭乱,邑令王铁造庐问计,上筑城四策,城赖以全。后卒于任。圭洁为诗妥适而乏警策,惟散文笔力颇纵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遗文》八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邵元节:(1459—1539年)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或谓安仁人)。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病逝,敕授大宗伯,谥“文康荣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其弟子有陈善道,掌道录司事,徒孙彭云翼为右至灵。史称“元节无他方求,祗因帝好斋醮而元节勤事不懈,遂眷顾不衰。”

邵捷春:(?—1641年)字肇复,福建侯官(福建闽侯)人,明将领。万历进士,历稽勋郎中、浙江按察使,因故贬官。崇祯间摆四川副使,功升巡抚,进右金都御使。以围剿张献忠、罗汝才失败,逮狱论罪,自毒死。《明史》言其“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离蜀时,“士民哭送者载道,”。有《剑津集》、《入蜀吟》等。

邵晋涵:(1743——1796年)字与桐,今浙江省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长蘅:(1637~1704年)一名衡,字子湘,清代学者,江苏省武进人。别号青门山人,曾编辑《二家诗钞》。

邵齐焘:(1718~1769年)字荀慈,号叔山,江苏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学家。乾隆进士,官编修。能骈文,有《玉芝堂文集》、《玉芝堂诗集》。

邵士燮:字友园,号范村,又号桑枣园丁。清代诗书画家,安徽省芜湖人。善隶篆刻,尤嗜画。

学国方居引凤来 我只知道这七个字,谁知道更多的魏氏家谱啊,我是江苏连云港地区的!求解释!急!!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得姓始祖毕万。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载,周文王第15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