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完整的景氏家谱?!急用 !!!!!!!!!!!!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谁有完整的景氏家谱?!急用 !!!!!!!!!!!!,第1张

  编辑本段谱牒学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编辑本段景氏族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

  编辑本段景姓字辈

  辈份字行,又称班辈,字派。它是同一血缘姓氏秩序的标志,同时也起着严格与其他堂、房、支系相区别的作用。此项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制订。多见四言骈文、五言骈文,此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份字行: 大瑞之传,咸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谋及乃心,敦德允元。践修厥猷,齐圣广渊。 训其成式,嗣守遗绪。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从十三世起换次轮名,不得紊乱。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条,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编次。 清光绪二十三年景文玺修《景氏族谱》,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辈份字行为: 逢瑞增时胜,元良宁先道。 山东莱芜市寨里镇水北西村辈分子行: (宗字辈以后) 宗世荣华庆 义正陆恒兴 山东省邹平县有《梁邹景氏世谱(公积堂藏版)》存世 作者景步云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上海图书馆还收藏了江苏丹阳由景炳文于1925年(民国十四年)第十五次续修的《云阳景氏宗谱》20册。

[原文]

四月也,有鸟名布谷,其名自呼。农人侯此鸟,则犁杷上岸。

按:

《 尔雅 》云:“[尸鸟]鸠,[吉鸟]鞠。”  郭璞云:“今布谷也,江东呼布谷。”

《正论》云:“夏扈多耕锄。即窃脂玄鸟鸣。”  获谷则其夏扈也。

[译文]

到了四月,有一种鸟名叫获谷,获谷这个名字,是因它自己叫出的声音而有的。农民等到这种鸟叫,就把犁杷移置到田岸上(准备插秧了)。

按语:

《尔雅》说:“[尸鸟]鸠,就是[吉鸟]鞠”。

郭璞注解说:“就是现在的布谷鸟,江东一带叫获谷。”

崔的《正论》讲:“夏扈催促春耕,就是窃脂和燕子鸣叫。”获谷就是那个夏扈了。

[原文]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按:

《异苑》云:“新野庚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后子遂亡。” 或始于此。

或向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脸或上屋见影,魂便去。” 

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

按:

《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郑玄以为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叔云见小儿死而禁曝席,何以异此乎

俗人月讳,何代无之 但当矫之归于正耳。

[译文]

五月,习俗认为是不吉祥的月份,有很多禁忌,忌讳晒垫在床上的草席子,也忌讳用草盖屋。

按语:《异苑》说:“新野人庚实曾经在五月晒席子,忽然看见一个小孩死在席子上,一会儿又不见了,这以后庚实的小孩就死了。”

禁忌晒席可能从这事开始。

有人问董勋说:“ 习俗五月不上屋,说是五月如果有人上屋,看见自己的影子,魂魄就会离开身体。”

董勋回答说:“大概是秦始皇自个儿立下的风俗,禁止群众夏天不上屋,汉魏都没改变。”

按语:

《 礼记 ·月令》说:“阴历五月,可以居住在高而明亮的地方,可以在高处眺望远方,可以爬山,可以置身亭台楼阁。”

郑玄认为这是顺应阳气在上的季候。现在说不能上屋,正好与阳气在上的季候相反。

刘敬叔说的看见小儿死在席上就禁止晒席子,这同禁止五月上屋有什么不同呢

普通老百姓忌讳恶月,哪个朝代没有

但应当把错误的忌讳改正过来。”

[原文]

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按:

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

《师旷占》曰:“ 岁多病则艾先生。”

[译文]

五月初五,农工士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野外踏青。

还有 “斗百草” 的游戏。

采摘艾草束扎成人形,悬挂在大门或房门上,祭祷消灾。

按语:

“守测字文度,曾经在五月初五日鸡鸣以前去采摘艾草,看见有象人形的,就采摘下来,用艾炙治病有效。

《师旷占》中讲过:“ 多病的年岁,艾草便提前生长出来。”

[原文]

是日,竞渡,采杂药。

按:

“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戈以拯之。

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

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是日竞采杂药。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译文]

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划船比赛,采摘各种各样的药草。

按语:

五月初五赛船,这个风俗是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老百姓哀怜他的去世,所以都用船只去搭救他。

比赛的船,取它行驶轻快,称为“飞凫”。

比赛双方,一个自认为是水上兵车,一个自认为是水上骏马。

州郡长官和有身分的人,都到水边观看比赛。

邯郸淳的《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正是曹娥的父亲) 迎接波神伍子胥沿江而上,被水淹死的日子。”

这是东吴的风俗,说的伍子胥,与屈原没有关系。

《越地传》说:“ 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没有记载,那就更搞不清楚了”。

这一天争相采摘各种药草。

《夏小正》说:“五月聚积草药,用来除去毒气。”

[原文]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按:

“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

“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

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

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

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以教其语也。

[译文]

五月初五用五色丝织品系在臂上,叫做“辟兵”,可使人不染瘟疫。

也有的用条纹清晰的丝织物绣织成多种物品,互相赠送。捉八哥鸟,教它学人讲话。

按语:

阴历五月蚕茧开始出来了,妇女们练丝染色,人人忙个不停。

妇女们在丝织品上,织日月星辰、鸟兽各种物状。精心绣绘,进奉给尊长。

这种丝绸装饰品,一种名叫长命缕,一种叫续命缯,一种叫辟兵缯,一种叫五色丝,一种叫朱索。

摹拟物状的名称很多。

用青、红、白、黑象征东西南北四方,**象征中央,把它折叠成方胜,饰在胸前,可显示妇女丝织的成就。

本月小八歌羽毛刚丰满,习俗上,人们喜欢爬到巢穴里把它捉来喂养,教它学人讲话。

[原文]

夏至节食粽。

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练叶插五[纟采]系臂,谓为长命缕。

[译文]

夏至节这一天吃粽子。

周处在《风土记》里称粽子为黍。人们将刚生成的竹子做成筒粽。

还有的,在苦木树叶子上缠些五色丝线,系在臂上,叫做长命缕。

[原文]

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

按:

干宝《变化论》云:“朽稻为蟋蟀,朽麦为蛱蝶。”  此其验乎

[译文]

夏至节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来防治小麦虫害。

按语:

干宝《变化论》上讲:“腐烂的稻子变成蟋蟀,腐烂的麦子变成蝴蝶。”

这种说法是否是小麦生蠹的证据呢

[原文]

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

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

[译文]

六月伏天,家家都煮面馄虼,说是可以避除邪恶。

按语:

《魏氏春秋》说:“何晏在六月伏天吃面馄,拿一条面巾揩过汗以后,脸色洁白。这之后,才晓得何晏并没有在脸上搽粉。”

伏天吃面馄,从三国魏以来就有了。

[原文]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按:

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

《春秋运斗枢》云:“牵牛,神名略。”

石氏《星经》:“牵牛,名天关。”

《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

《史记·天官书》云,是天帝外孙。

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此则其事也。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

[译文]

月初七日夜晚,是牵牛织女团聚相会的时候。

按语:

戴德的《大载礼记·夏小正》说:这个月织女朝向东方,是指(织女)星说的。

《春秋运斗枢》说:’牵牛星,神名叫略。”

石氏《星经》说:“牵牛,星名天关。”

《春秋左助期》说:“织女星,神名叫收阴。”

《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

西晋文学家傅玄《拟天问》篇说:“七月初七日夜晚,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这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河鼓、黄姑都指牵牛星,那是语音转化的原故。

[原文]

是夕,人家妇女结[纟采][纟娄],穿七孔[金咸]。或以金银[钅俞]石为[金咸],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按《世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

[译文]

七月初七这一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

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织女星神降临。

按语:

《世王传》说:“ 汉文帝时,窦太后小时头发稀少,家里人都不大理她,七月初七日夜晚,人人都到外面观看织女星,惟独不许她出去看。这时却有光亮照明了她的卧室,这是她将来做皇后的吉兆。”

[原文]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按:

《盂兰盆经》云:“ 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 盖由此也。

《经》曰:目连见其亡母在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 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 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 佛言:“大善!” 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纟采],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译文]

七月十五日,和尚、尼姑、出家的、在家的佛教信徒,都设置盂兰盆会供养众佛。

按语:

《盂兰盆经》说:“有为解脱七代父母而供奉十方众僧的功德,用金银彩花、果食味品,敲鼓奏乐诵经,奉献给佛

主。”  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

《盂兰盆经》说:“目连看到他已亡故的母亲处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母亲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变成了火炭,目连的母亲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主。佛主说:“ 你母亲罪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的力量。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佛主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主讲的作了)。这时目连母亲就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目连禀告佛爷说:“以后佛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  佛主说:“ 说得好 !”  后人根据这个经义,对盂兰盆会美化装饰,甚至雕木刻竹、做糖果、胶蜡烛、剪彩绸、模仿花和叶子的形状,穷尽美妙的技巧。

[原文]

八月十四日,民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又以锦[纟采]为眼明囊,递相饷遗。

按:

《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

《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纟采]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

绍问:‘用此何为’  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  言终便失所在。”

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或以金薄为之,递相饷焉。

[译文]

八月十四日,人们都把朱砂水点在小孩的头额上,称为“天灸”,用来去除疾疫。又用色彩鲜艳的丝绸做成眼明袋,辗转相送。

按语:

《述征记》说:“八月一日做成五明囊,即眼明囊,采盛百草上的头茬露水洗眼睛,能使眼睛明亮。”

《续齐谐记》上说:“泓农县邓绍曾在八月的一个早晨到华山采草药,看见一个小童手里拿着五色彩袋,接取柏树叶上的露水,颗颗珍珠般的露水装满了袋子。邓绍问:‘这有什么用’  童子回答说:‘赤松先生要用它洗眼晴,使眼睛明亮。’ 话刚讲完,小童就从讲话的地方消失了。”  现在老百姓在八月早晨做眼明囊装露水,就是这个故事留下的遗迹。也有人用金箔做成眼明囊,辗转相送的。

[原文]

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按:

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

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又《续齐谐记》云:“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户乙],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译文]

九月初九,土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

按语:

杜公瞻说:九月初九设宴集会,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然而从汉到南朝宋相沿没有变更。现在北方人也重视这个节日。佩带茱萸,吃糕饼,喝菊花酒,据说这样可以使人长寿。近代宴会都设在高台上的亭子里。

另《续齐谐记》说:“ 汝南郡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仙术。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这一天,汝南地方一定会有大灾难,快点叫你家里人缝一个袋子,装上茱萸,系在臂上,到山上去喝菊花酒,这桩灾祸就可免除’。桓景就照费长房说的做了,全家人都上了山。傍晚回来。看到家里的鸡、狗和牛羊突然死了。费长房听到这消息说:‘好了! 这可以代替你受灾了。’” 现在人们九月初九日登山饮酒,妇女佩带茱萸袋,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原文]

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

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

《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 是也。

[译文]

十月初一,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是秦历一年开始的日子。没有弄清楚“黍”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北方人在这一天备办芝麻粥和豆饭,定是芝麻和赤豆刚刚成熟,尝尝新罢了。

《祢衡别传》说:“十月一天早晨,黄祖在战船上宴会,吃黍[日霍]。”  就是了。

[原文]

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

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宜也。

[译文]

阴历十一月,采摘霜燕、芜菁、冬葵等多种蔬菜,把它晒干弄干,做成咸菜酸菜。

如有适当的方法,制出的咸菜酸菜全象金钗颜色一样。现在南方人做咸菜、酢菜,把糯米熬过,捣碎成粉末,并研些芝麻汁和在一起,然后用石头加压使它成熟。这样做出来的酢菜既甜脆,汁水又酸美,茎梗象金钗的股瓣,是解酒最合适的食物。

[原文]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按:

“《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

《 吕氏春秋 ·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

《晋阳秋》:“王平子在荆州,以军围逐除,以斗故也。”

《玄中记》:“颛顼氏三子俱亡,处人宫室,善惊小儿。汉世以五营千骑自端门传炬送疫,弃洛水中。” 故《东京赋》云:“卒岁大傩,[区支]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艹列]。[亻辰]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

《宣城记》云:“洪矩,吴时作庐陵郡,载土船头。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头云:无所载,土耳。”

《 小说 》:“孙兴公常着戏头,与逐除人共至宣武家,宣武觉其应对不凡,推问乃验也。”金刚力士,世谓佛家之神。

按:

《河图玉版》云:“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兵长三十丈。” 此则其义。

[译文]

十二月初八是腊日,俗话说:“腊鼓敲响,春草生长。”  村里人都敲着细腰鼓,头戴假面具,扮成金刚力士,逐除疾疫。

按语:

《礼记》说:“傩人是专门赶恶鬼的。”

《吕氏春秋·季冬纪》的注文说:“现在人们在十二月初八前一天击鼓驱逐瘟疫,叫做逐除。”

《晋阳秋》说:“王平子在镇守荆州的时候,用军队包围逐除瘟疫,是军事斗争需要的缘故。”

《玄中记》说:“颛顼氏三个儿子都死了。他们住在人家屋子里,专门惊人家小孩。在汉代,调用五营千骑,从宫殿的正门传递火炬驱赶瘟疫到洛水边,把火炬丢入洛水中”。所以(张衡的)《东京赋》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

《宣城记》说:“三国吴时洪矩去作庐陵郡守,船头装了“土牛。逐除人向洪矩乞求(东西),洪矩指着船头说:‘没有装什么东西,只有土而已’”。

《小说》讲:孙兴公(即晋朝文学家孙绰),曾戴着假面具,跟逐除人一起到恒宣武家里去,桓宣武发觉他言辞对答很不寻常,经仔细询问才得到证实。”

金刚力士习俗上认为是佛家天神。据《河图玉版》说:“天帝创立宇宙时有金刚力士,手持兵器长达三十丈。”这是就是金刚力士的说明。

[原文]

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按:

《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 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

许慎《五经异义》云:“ 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

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

[译文]

十二月初八日,还用小猪、酒等祭祀灶神。

按语:

《礼记·礼器》说:“(祭)灶(神),是老妇们掌管的祭祀。把酒装在瓶子里,把菜盛在盆里。” 即用瓶作酒杯,用盆装食物。

许慎《五经异义》中说:“颛瑞氏有个儿子名叫黎,就是光融天下的火官,祝融是灶神,姓苏名吉利,妻子姓王名抟颊。”

汉朝阴子方,在十二月初八见到灶神,杀了一条黄狗祭祀它,把狗叫作黄羊。阴子房因此世世代代受到灶神的赐福,后来人们争相仿效,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原文]

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

按:

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

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作[弓区]字。《艺经》、庾阐则作[钅句]字,其事同也。俗云:此戏令人生离,有禁忌之家则废而不修。

[译文]

过年以前,还做藏[弓区]的游戏。

按语:

周处《风土记》说:“用淳厚的美酒奉告百神,毕恭毕敬地祭祀神明,之后才有藏[弓区]的游戏。十二月初八腊祭以后,老爷子和老太太各自结合成伴,分成两组来比较胜负。”

辛氏《三秦记》认为,藏[弓区]游戏出自汉朝的[钅名]弋夫人。

在周处和成公绥两人的著作中都是用的“[弓区]”字。

但是《艺经》和庚阐的《藏“铂”字》,讲的事是相同的。

习俗认为,这种游戏使人思想紧张,神形分离。所以家有忌讳的人,就舍弃而不去参加。

[原文]

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译文]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元月十二日,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全文结束)

  景姓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尚义、景县,山东平度、昌乐、平邑,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湖北老河口,广西田林,云南泸水、陇川,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僳僳族、阿昌族有此姓。战国时楚有景差;汉代有景毅,蜀郡人,建宁中为侍御史;明代有景芳,定陶人,临漳令。

  一、姓氏源流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2、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3、出自改姓、冒姓。

  改姓。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4、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二、迁徙分布

  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汉室鼎盛时期,景氏宗人从楚地外徙,流居关中,落户陕地(河南省陕县)。至晋朝,族氏支分,足迹印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云阳景氏的始迁之祖为景继彰,进士及第,官授常州武进令,时在隋唐战乱之际。其五世祖审公世居庆州(陕西省)、真宁(甘肃省庆阳)一带。景继彰赴任江南,偕谏、谆二子同抵衙署(武进)。继彰病故后,其景谏、景谆二子迫于路途遥远,无法就道返归故里,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卜居于丹阳的折柳镇唐兴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击之,则分别发出“宫、商、角、徵、羽”旋律,其声清脆可辨,铿锵入耳,遂易村名为嘉(佳)井。由此,景谏、景谆兄弟俩被尊奉为丹阳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阳以来,历时达1000余年,按宗支细分为贵一至贵七。其贵七又分派12支,并有墙、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统领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现了枝繁叶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宫的景家渡,横塘的大景甲、景巷,蒋墅、折柳、窦庄景家村、云阳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沟、万亩塘、新庙头、张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长安桥、白塔里、盛墅桥、三里铺、冷家村、东庄铺、卜弋桥、戴庄、留庄、邮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桥、丁义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三、历史名人

  景 阳: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 丹:栎阳(今陕西省临潼)人,名列汉光武中兴时云台“二十将”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学问好。也很有谋略,曾为交武帝击破王郎等,又与吴汉等人大败五校于栎阳,战功彪炳,被封为栎阳侯。据说,在封侯的时候,光武帝曾对他说了一句:“富贵为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耳。可见光武帝的器重。

  景 焕:北宋人,曾官壁州的白石县县令。早年专事书画,与翰林欧阳炯学士曾是忘形之交。一天他们一道骑马游玩来到应天寺。在右侧壁面上画上一天王与左侧天王像相对。渤海在一旁,,观看画作之逸势,写成一篇歌行以记此事。后来擅草书的僧人梦龟又来到此寺,人们请他在廊壁上题字。书画歌行,一日而就。全城人都闻讯前来观看,寺中拥挤不堪,一时路道阻塞。成都的人称此为“应天三绝”。著有《野人寒语》、《牧竖闲谈》等。

  景延广:字航川(892-947),五代后晋陕州人。高祖时累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出帝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契丹数以责晋。延广对契丹使者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其后契丹入寇,延广闭壁不肯出,寻出为河南尹,北骑奄至,延广顾其家,未能引决,被执。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自杀,以身殉国。终年55岁。

  景廷宾:号尚卿(1861-1902),清末农民起义领袖,直隶广宗(今属河北省)东苕村人。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家乡的农民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附近人民纷起响应。在巨鹿县厦头寺自称“龙团大元帅”,竖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大旗。义军以金、木、水、火、土、中字编列为营,最初不过两三千人。4月间进驻广宗县件只村后,各地人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扩大至三四万人。起义失败后被俘牺牲。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

  此外,景姓名人还有:战国时楚有将军景翠、景阳,秦末陈胜起义立新楚君后裔驹为楚王,东汉有经学家景鸾,五代后晋有马步军都指挥景延广。后周有宰相景范,明代有御史大夫景清、临漳令景芳,清代有书法家、学者景星杓……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西汉初年曾经在此设置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归属冀州,分置恒山、西河二郡。

  2、堂号(缺)

  五、景姓宗祠通用对联

  〖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春秋;

  望出晋阳。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景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碑留寒语;

  绩著云台。

  上联典指北宋人景焕,著《野人寒语》。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下联典指东汉栎阳人景丹,字孙卿,少年时到长安游学,王莽时曾举四科,他以言语科任固德侯相。刘秀任他为偏将军,打败王郎部将,建武年间封栎阳侯,图像画于云台阁。

  -----------------------------------------------------------------

  〖景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汉室将军府第;

  明代御史人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栎阳侯景丹,字孙卿,栎阳人。王莽时举四科,为固德侯相。汉兴武时拜为偏将军。下联典指明代洪武进士景清,授编修,改御史。建文初历官御史大夫。燕师人。清约方孝孺等同殉国。

  清朝书画能手;

  战国辞赋名家。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景梁曾,字秋田,钱塘人。号东梅老人,工书画,花卉、书法均学南田。下联典指战国时楚国辞赋家景差,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史记》说他“好辞而以赋见称。”

  -----------------------------------------------------------------

  〖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扫清灭洋,号称龙团元帅;

  磨剑迎战,擢使马步军都。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直隶(今河北省)农民军领袖景廷宾,直隶广宗(今属河北省)人。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义和团失败后,他领导广宗人民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1902年3月,竖“扫清灭洋”旗帜,称龙团大元帅。直、鲁、豫三省边界人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十六万人。5月袁世凯所部清军及六千名德、日、法侵略军作战,失败 被俘,7月在威县牺牲。下联典指五代时后晋将领景延广,字航川,陕州(治今河北陕县)人。高祖时累官马部军都指挥使。后任相职,反对契丹称“臣”,并告契丹:“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指契丹主)若要战则早来!”

  光动星文,万古无双大节;

  石遗郡邑,千秋不贰箴言。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景清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景焕事典。

  无瓦全,宁玉碎,香留姓氏;

  作诗解,编易说,功在经书。

  ——佚名撰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名人景皓事典。下联典指东汉经学家景鸾,字汉伯,梓潼人。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遂明经术,著作有五十余万言。

  ============================================================

  六、景姓典故、趣事

  〖景监的引荐之功〗

  景监乃春秋战国时人,《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

  秦国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地位还相当低,诸侯大国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对此现状十分不安,决心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起来。下令求贤纳士,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并赏给土地。诏令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魏国有个青年,得知此消息后匆匆来到秦国,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宠臣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

  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商鞅,可商鞅却大谈五帝兴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商鞅讲的根本没兴趣。

  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很是恼火,对景监大发脾气,说:“你推荐的是一个迂腐呆滞之徒。”景监心里也不好受,就在这时,商鞅再次央求景监引荐他,景监只好答应。

  过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对商鞅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次商鞅却讲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听越不合口味,虽耐着性子听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气。秦孝公抱怨景监,景监更恼火。

  商鞅第三次要求见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照办了。这次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鼓吹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称霸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谈了几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

  秦国通过这次变法,使原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西戎”之国,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日后秦统一全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商鞅的功绩之大自不可没,但景监的引荐之功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景鲤出使秦国〗

  景鲤乃楚怀王时的相国,有谋略,善辞令,是位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

  楚王曾派景鲤出使秦国,有人对秦王说:“景鲤是楚王最喜爱的大臣,把他拘禁起来,用他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答应了,那么我们将没用军队却得到了土地;如果楚王不答应,我们就杀掉景鲤,再与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秦王于是拘禁了景鲤。

  景鲤对秦王说:“我预见到大王的权势将被天下人所轻贱,并且土地也不可能得到。我刚要出使的时候,听说齐魏两国都准备割让土地侍奉秦王。为什么能这样呢就因为秦国楚国是兄弟之邦。如今大王拘禁我,这是向天下诸侯昭示秦国失去了楚国的邦交,齐魏又怎能尊重孤立无援的国家。当楚国知道秦国处在孤立中,不但不会送来土地,而且还要在外边结交诸侯来图谋秦国,那么秦的天下就必然危险了。”秦王听了景鲤的这番话,赶忙释放了景鲤,并视之为座上客。

  景鲤再次出使秦国。景鲤跟秦王、魏王在边境一带讨论联合的问题。楚王对景鲤擅自同秦国讨论联合之事感到很生气。有人对楚王说:“魏国请求不和楚国联合而只同秦国联合,因此景鲤才和我们一起讨论联合的问题。至于周王室对于你们和秦魏联合那是很高兴的,而齐国却产生了错觉,所以他们没有同你们联合起来。”楚王听了这番话,也意识到自己错怪了景鲤。

  景鲤还受令出使过韩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国家的忠心,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受到楚王的嘉奖。

  -------------------------------------------------------

  七、景姓家谱介绍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究“一家一姓之史”。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谱。总之,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

  景姓字辈

  辈份字行,又称班辈,字派。它是同一血缘姓氏秩序的标志,同时也起着严格与其他堂、房、支系相区别的作用。此项工作一般要由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制订。多见四言骈文、五言骈文,此习俗至今仍有流传。

  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的辈份字行:

  大瑞之传,咸阡忠艮。枚卜功臣,作善降祥。

  敷求哲人,明徵定保。家用平康,奉先思孝。

  谋及乃心,敦德允元。践修厥猷,齐圣广渊。

  训其成式,嗣守遗绪。垂裕后昆,彝伦攸叙。

  从十三世起换次轮名,不得紊乱。排行十六句,共六十四字十六条,由本族人腥仙公所编次。

  清光绪二十三年景文玺修《景氏族谱》,吉林四平景姓一支辈份字行为:

  逢瑞增时胜,元良宁先道。

  河南邓州十林镇景氏字辈是:

  云兴自天,泽润生成,实和年丰,永乐康平

据《史记》记载,不但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上古“中国”地区的华夏族古帝是源出黄帝同根同宗的本家,而且周边地区古代其他民族也出自黄帝一系。如《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瑞高阳。”高阳(黄帝之孙)生称(即伯服),称生卷章(即老童),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主管火政,号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等六子,分衍出己、董、彭、秃、坛、曹、斟、芈八姓(祝融八姓)。其中,第六子季连(芈姓)的后裔鬻熊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景氏源自芈姓和姜姓,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它也承继中华民族传统,有自己的家族文化,修家谱也包括在内。但因天灾人祸,目前仅看到的是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浙江“余姚周行景氏宗谱”,共六卷,景怀燕传辑,民国28年,念祖堂木刻本六册。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吉林四平景姓一支景文玺修的《景氏族谱》。

-------------------------------------------------------

一、姓氏源流

景(Jǐ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公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相传,景差是楚国贵族,人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批景姓人。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110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4个妃子,一共生有25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14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 (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姓就包括在内。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相传春秋时,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2、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也与公族有关。周敬王时,齐国国君杵臼去世,谥号为景,世称齐景公。他的支庶子孙以他的谥号为姓,也姓景。

周代贵族,生前封爵位,死后有谥号。谥号是一种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贵族的谥号也成为其后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时,齐国君主杵臼去世,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其支子即以谥号之“景”为氏,景丑、景春,为其后裔。

3、出自改姓、冒姓。

改姓。因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见的有帝王赐姓,避讳改姓,避祸改姓,复音姓氏单音化等等。还有一些少见的改姓现象,即单音姓氏复音化,以及避耻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发展史上,因音讹与省文也是常见的两种改姓现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后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应属于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关文献,有待进一步考证。

冒姓。是改姓的一种,系因被人收养,或因母改嫁,或为赘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为曹腾收养,遂冒姓为曹。

旁族别支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芈姓,楚公族也,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于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查氏,源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于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能为氏。

4、少数民族中的景姓

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姓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当然他还有自己的族姓)。《清稗类钞》也云:“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满族中的景氏名人还为数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将在以后章节中予以介绍。

朝鲜族 主要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17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19世纪 60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我国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阿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 13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从明代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傣族,傣族人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而陆续得姓。有的是因为傣汉通婚,傣族姑娘嫁给 ,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解放后,学校里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都姓什么的现象。

二、迁徙分布

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汉室鼎盛时期,景氏宗人从楚地外徙,流居关中,落户陕地(河南省陕县)。至晋朝,族氏支分,足迹印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云阳景氏的始迁之祖为景继彰,进士及第,官授常州武进令,时在隋唐战乱之际。其五世祖审公世居庆州(陕西省)、真宁(甘肃省庆阳)一带。景继彰赴任江南,偕谏、谆二子同抵衙署(武进)。继彰病故后,其景谏、景谆二子迫于路途遥远,无法就道返归故里,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卜居于丹阳的折柳镇唐兴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击之,则分别发出“宫、商、角、徵、羽”旋律,其声清脆可辨,铿锵入耳,遂易村名为嘉(佳)井。由此,景谏、景谆兄弟俩被尊奉为丹阳景姓始祖。景氏定居丹阳以来,历时达1000余年,按宗支细分为贵一至贵七。其贵七又分派12支,并有墙、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统领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现了枝繁叶茂的局面。景氏居住在行宫的景家渡,横塘的大景甲、景巷,蒋墅、折柳、窦庄景家村、云阳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沟、万亩塘、新庙头、张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长安桥、白塔里、盛墅桥、三里铺、冷家村、东庄铺、卜弋桥、戴庄、留庄、邮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桥、丁义河、南渚、符城等地。(余略)

三、历史名人

景 阳: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 丹:栎阳(今陕西省临潼)人,名列汉光武中兴时云台“二十将”的大功臣。能文能武,但学问好。也很有谋略,

谁有完整的景氏家谱?!急用 !!!!!!!!!!!!

  编辑本段谱牒学  谱牒学与姓氏学密切相联,互为影响、补充。如果说姓氏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姓氏的来历和发展演变,那么,谱牒学则是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