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朝窦氏的问题。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关于汉朝窦氏的问题。,第1张

窦宪(?~公元92) 东汉外戚权臣。字伯度。扶风平陵(治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融曾孙,章德皇后兄。 《史记》: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索隐案:地理志观津县属信都。以言其累叶在观津,故云“父世”也。)(正义:观津城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 二人肯定不是一家人。 理由1:如果是一家人,在《后汉书·窦宪列传》(有的称为《窦宪传》)中,应该在“窦融曾孙”之前再加一句“先汉……(窦婴/孝文皇后/其他)之后”。《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除了说曹操的父亲是曹腾,就还有“汉相国参之后”一语。 理由2:二人的籍贯不同,一在河北,一在陕西。如果说先汉孝文皇后的某些血亲搬家到了长安城一带,并居住下来,这是可能的。但是官员离职之后,是要回到原籍的。原因很简单,祖宗坟墓都在原籍,自己说走就走,祖宗谁来照顾?因此《窦宪列传》中说窦宪是扶风平陵人,并不代表窦宪是孝文皇后的亲戚的后代,反而可以说明窦宪与孝文皇后、窦婴并无关系。 至于窦婴弃市,满门抄斩并不能说明窦氏一定绝后。若是抄斩之后一定绝后,请问“赵氏孤儿”是怎么回事?

西汉的窦太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窦漪房,她是馆陶公主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而东汉的章德窦太后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历史记载也比较的少,就连儿子都是从别人手中抢来的。

先有了西汉的窦太后,后来才有了扶风窦氏,才有了东汉的窦太后;尽管两位窦太后中间相隔了两百多年,但是两人的确是同宗同源,章德窦太后是窦漪房弟弟窦广国的子孙。

西汉窦太后的名字并没有记载,根据《史记索引》中的记载,后来人们习惯称呼她为窦漪房。窦氏以良家子的身份入宫做了吕后身边的一名宫女,她亲眼见证了发生在吕后身边的一切阴谋阳谋,这也为她后来在汉文帝刘恒的后宫中用手段打下了基础。

后来吕后将身边的宫女送去刘邦的儿子们所在的藩地,窦氏也在名单之中。窦氏本来想去自己家乡清河郡所在的赵国,阴差阳错之下才去了刘恒所在的代国。在代国的王宫里面,窦氏表现的很好,不光皇帝喜欢他,就连薄姬也十分的喜欢这个女子。

吕后死后,代王成为了皇帝,窦氏在不久之后在薄姬的帮助下成为了皇后;原本贫困的窦家也在窦氏的扶持之下逐渐起来了。在汉文帝死后,窦氏的儿子刘启登基当了皇帝,因为窦氏的强硬,朝堂明面上把握在刘启的手中,实际上有一大半在窦漪房的手中。

窦氏掌权之后,她就一直在培养自己的弟弟窦广国,好让窦广国的势力能够在朝中扶持她,窦家也因此成为了朝中的权贵。在窦太后死后,窦家的势力不如以前,但是有着窦氏之前为窦家打下的基础,他们的生活过的还算不错。

到了窦广国的七世孙窦融时,他曾在王莽手下为官;在汉光武帝刘秀成为皇帝之后,窦融又投靠了刘秀,因为官职的变化,窦融逐渐将窦家的势力转移到了扶风郡。经过几世的发展,窦家的势力在东汉发展的还是不错的。

章德窦太后是窦融的曾孙女,也是窦广国的第十世孙。她在和妹妹进宫选秀之时,就因为美貌在秀女之间名声大震,就连皇帝都私底下打听她,想要看看这个女子是不是和传言中一样好看。窦氏在通过选秀之后,就立刻被汉章帝宣见。五个月之后,窦氏就成为了窦皇后,而她的妹妹只是一个贵人。

但是窦皇后始终没有孩子,出于嫉妒之下,她设计将梁贵人的儿子占为己有,并且借着这个抢来的儿子,一举成为了太后。可以说章德窦太后的起势,无疑是为开始走下坡路的窦家再次发家注入了新的活力,窦家也再次成为了朝中的显贵。

严格意义上来说,东汉的章德窦太后是西汉的孝文窦太后的后裔,因为两位窦太后的显贵,后来窦家又出了一位窦太后,就是汉桓帝的窦皇后。

在400余年历史的两汉政治舞台上,活跃着许多窦氏家族成员的身影。厚厚的《两汉史》,清晰地记载着窦氏家族的兴衰荣辱。窦氏家族是衡水大地上崛起最早、身居要津者最多、政治影响最长的显赫家族。在她之后,衡水才相继走出了安平崔氏,景县高氏、封氏,冀州冯氏等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四大家族。他们皆有千秋,各领风骚数百年。与众不同的是:窦氏家族以三位脱颖而出的太后而发轫,从而以外戚身份跻身政治舞台,又大都以军功立世,在汉王朝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窦氏家族中涌现的诸多风流人物及其文治武功都已深深地湮没于历史深处,但他们的是非功过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及评说。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个庞大而显赫的家族?他们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们与故土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家族的日益衰落?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去探究。就让我们从他们的发祥地观津说起吧。

从观津走出的采桑女成为西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太后

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我们脚下的土地。据考,境内的清凉江就曾为古黄河故道,奔流不息的黄河为这片热土孕育灿烂的农耕文明创造了条件。曾几何时,古老的黄河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因此,衡水是北方开化较早、较早受到文明熏陶的地区之一。早在先秦时期,衡水境内就出现了饶、昌若、武城、武罗等十余个封国。

观津城是这片沃土上的一颗明珠。她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以其“地临河津,故曰观津”。西汉初设县,以后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了800余年之久。今天武邑县审坡镇东南25公里处三个相连的观津村(前观津、东观津、西观津)就处于当年观津城旧址。如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秦砖汉瓦早已不复存在,但从它东边的清凉江和西面的老盐河身上,我们仿佛依稀能觅到当年那个美丽城邑的影子。那个古老的城邑,还与历史上两个著名人物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位是春秋名将乐毅,他被封于此;一位是西汉王朝第三位皇太后窦漪房,她出生在这里,这里也成为庞大的窦氏外戚家族的发祥地,小小的观津就这样与一个强大的王朝联系在一起。

二千多年前的观津城是个美丽而浪漫的城邑。她傍河而建,气候湿润,民风淳朴,市井繁荣。窦漪房的少女时光就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度过的。她的先祖本世居中山国元氏县,为避秦时战乱,遂迁移此处。窦漪房有一个哥哥叫窦健,字长君;还有一个小弟窦广国,字少君。母亲早亡,父亲窦充靠种几亩田地和捕鱼维持一家生计。窦漪房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乖巧、善解人意的女孩。父亲劳作的时候,她带着弟弟在城外的桑林里采摘桑叶,回家养蚕缫丝,补贴家用。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在这位采桑女从桑叶间不停滑落的纤纤玉指中飞逝。渐渐地,窦漪房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少女。她的美似空谷幽兰,没有一丝脂粉和铅华,却芳气袭人,清丽而华贵,令人神迷。

少女时期的窦漪房命运是不幸的,生活的清苦自不必说,本来从小失去母爱,父亲又在一次捕鱼中溺水而亡,而困苦和不幸磨练了少女窦漪房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渴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公元前187年,一个改变她命运的机会来临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吕后下令在全国征集宫娥。举止端庄、亭亭玉立的窦漪房以良家女身份经过层层选拔,被吕后相中,留在自己身边。从小城观津到京城长安,从普通农家的采桑女到吕后身边的侍女,窦漪房的命运顷刻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几年后,吕后这个铁腕女人为了笼络外地的诸侯王,决定把身边的五个宫女分封给五个王子。窦漪房听到这个消息,便跑去央求内侍,希望把自己分到赵国去。因为赵国离自己的家乡观津不远,这样她就能很方便地见到自己的亲人了。然而,粗心的内侍却记成她想去代国。这样,一个宦官的偶然疏忽改变了一个小宫女的命运,似乎也在不经意中造就了将来的一代伟大皇太后。面对已不可改变的现实,窦漪房擦干泪水,来到了风沙弥漫,气候寒冷的北地代国,成为代王刘恒的一个妃子。

代王刘恒是刘邦和薄夫人所生之子。因薄夫人很少受到刘邦宠幸,处世谦和谨慎,因此幸免被吕后迫害。母子在偏远的代国安静地生活。窦漪房的到来让年轻的代王兴奋不已,他很喜欢美丽的窦姬,对她宠幸有加,加之窦漪房温柔体贴、通情达理,得到了薄夫人一家的喜爱。几年中,窦漪房为代王先后生了两男一女,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女儿刘嫖。在她之前,代王后生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了,不久代王后也去世了,这样,窦漪房就被代王立为了王后。

窦漪房在代国相夫教子平静地生活时,长安城发生的一场宫廷政变瞬时改变了她和代王的命运:朱虚侯刘章、绛侯周勃和丞相陈平一举诛灭了欲图作乱的吕禄、吕产等外戚。在商议立谁为帝时,因考虑到代王刘恒是目前高祖诸子中最长的一个,且仁义宽厚。其母薄夫人也谦和谨慎,不会出现像吕后外戚乱政的情况,代王成为最佳的帝王人选。这样,刘恒从遥远的代国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翌年正月,窦漪房为刘恒所生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三月,窦漪房被立为皇后,这一天,薄太后下诏,追尊窦漪房父亲窦充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令清河郡派人填平窦充溺水而亡的大泽,在上面建造陵园,迁200户百姓守卫陵园,并派一名官吏长期驻守在那里,这就是如今已经历了2000多年风雨仍巍峨屹立的“窦氏青山”。

从观津城走出来的农家女,到吕后身边的宫女,从代王妃、代王后到母仪天下的汉文帝皇后,窦漪房的身份和地位一步步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幸运也一个个接踵而来。面对着几乎从天而降的荣华富贵,窦漪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手扶长乐宫前华丽的汉白玉栏杆,她经常陷入深思:命运之神对自己的垂青,既让她欣喜,又仿佛觉得有千钧重担压在自己肩头,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国家,她一次次地下决心要好好辅佐丈夫治理国家,决不做吕后那样乱国干政的事情。

经常性的自励自醒使年轻的窦皇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她一生身历四朝,先后辅佐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帝王。身份由皇后、到皇太后,最后再到太皇太后,在近半个世纪的辅政生涯中,她生活节俭,从不奢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汉文帝推行的治国主张。她支持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用黄老之术治国,施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国力大大增强,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西汉名相窦婴的荣辱沉浮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继位后,窦漪房被尊为皇太后。这标志着窦漪房进入一生中的权力巅峰时期。那时,西汉的政坛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勃、陈平等许多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宿将大都辞世,客观上少了一道制约外戚掌权执政的政治屏障;二十多年前吕氏外戚干政引起的血腥屠杀已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辅佐丈夫二十二年取得的显著成就,政治清平、国力增强,极大地提高了窦漪房的威望,这些为窦氏外戚家族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外部条件。面对前来攀龙附凤的家族成员,窦漪房觉得窦家人也是自己儿孙治国的坚强羽翼,于是安排了其中一些贤者进入政府机构。

在这些外戚中,最出类拔萃的当属窦婴。窦婴,字王孙,观津人,是窦漪房堂兄之子。他之所以能从小小的观津来到京城,从草莽步入庙堂,一步步封侯拜相,权倾一时,除了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外,显然是得益于她的姑母当朝皇太后。然而,与皇亲国戚中的那些庸碌之辈不同的是,他自视甚高,似乎不太买这位权势熏天的老姑母的账。“皎皎者易折”,由于他性格刚烈,敢于直言的个性,使他的仕途充满曲折。一天,汉景帝设宴招待来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他深知母亲疼爱弟弟,因自己的薄皇后无子,窦太后产生了欲立刘武为帝的想法。为讨母亲欢心,酒后景帝说自己千秋后将传位于梁王。这使窦太后和梁王很高兴。不料在一旁的窦婴却说,“ 天下是高祖的天下,天子传位于太子是祖之约法,您怎能随便更改呢。”因此,恼羞成怒的窦太后,一气之下削了他的官职,除去了他的窦氏门籍,断绝了和他的关系,让他此后不要随宗族入宫朝见。

遭受打击后的窦婴,闭门读书,减少了与外界往来,他深知,只要窦太后不倒,他就有重新出山的希望。几年后,突然爆发的“七国之乱”,为他迎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窦太后不得不亲自劝他出山,任命他为大将军,和周亚夫一起带兵平定叛乱。在战争中,窦婴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能谋善断,知人善任,还不吝钱财,把赏赐给他的黄金放在走廊下,让士兵随意拿取。士卒们都乐意为他冲锋陷阵。叛乱很快平息,窦婴因功先后被封为魏其侯、太子傅、丞相,“权倾朝野、显贵一时”,窦氏家族也迎来历史上第一次鼎盛时期。值得肯定的是,窦婴一生推崇儒学,他顶着窦太后的压力,推荐并扶植了一批儒士。当时尚未崭露头角的儒学大儒、他的老乡董仲舒就与他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公元前141年,景帝之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皇太后窦漪房被尊为太皇太后。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急欲革故鼎新,有所作为。当时的形势急需加强中央集权,而执行了几十年的黄老之术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在窦婴等人的影响下,他从自己喜欢的儒家学说中深深地意识到里面蕴含的强大的能量,登基甫始,他就提拔重用了赵绾、王臧等一批儒士,并要筹建明堂。汉武帝的做法与窦漪房的思想相左,一则她轻视儒学,再则她内心深处害怕执行了几十年的黄老之术被排斥,儒学被立为正统,会引起全国的思想混乱,而年幼的孙儿未必能控制得住那种局面,这是她不愿看到的。此外,赵绾等人重儒轻道,让她觉得根本没有把她这个太皇太后放在眼里,使她很气愤,这促使她果断地做出一生最大的一次干政行为,罢免了支持汉武帝推崇儒学的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官,处死了为汉武帝兴儒的急先锋赵绾和王臧。祖母的霹雳手段让年轻的汉武帝尝到了政治的残酷和血腥气味。他慢慢学会了忍耐和韬光养晦。

6年后,70多岁的太皇太后窦漪房已是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几十年来,她送走了丈夫汉文帝,送走了儿子汉景帝,拥立了孙子汉武帝。现在她累了,也感到了孤独,丈夫在向她召唤,许多次她在梦中回到了那个桑林和河水围绕的观津。如今,千疮百孔的西汉王朝在她手里日渐强大起来,孙儿虽然年幼,却雄才大略、乾纲独断,论能力和韬略似乎远远胜过他的祖辈,看来必是一个有所建树的好皇帝。她可以安心离去了……

窦漪房的去世,标志着汉武帝时代的来临,也是以窦婴为代表的庞大的窦氏外戚家族衰落的前兆。况且,在汉武帝看来,窦氏家族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很快,他巧妙地将自己的舅舅田蚡取代窦婴升为丞相,利用新贵势力压制窦氏家族。而刚直的窦婴似乎毫不在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不怕仕途的风险,他依然特立独行,不媚俗,不向新贵低头,断然拒绝田蚡换他城南良田的要求。最终,因为灌夫直言上书一事,被田蚡和姐姐王皇后陷害致死。

窦猗房和窦婴的相继死去,标志着绵延了近半个世纪的窦氏家族第一次鼎盛时期的结束。而在随之开启的汉武帝时代,窦氏家族虽然沉寂了,但又有两位衡水人登上历史舞台,一位是得益于窦婴推荐的董仲舒,汉武帝听了他的“天人三策”,做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定,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一位是钩弋夫人,她为汉武帝生了皇子弗陵,就是日后的汉昭帝。可以说,在西汉王朝最为强盛的一百多年里,已深深融入了窦氏家族抑或是衡水人的智慧和血脉。

————————————————————————

在窦漪房和窦婴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显赫的窦氏家族仿佛一场热闹的宴会,曲终人散,惭趋沉寂。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滚行进到东汉,窦氏家族再次奇迹般地兴盛起来。

窦氏家族的这次崛起,与一个叫窦融的人有关。窦融祖居扶风平陵,是窦漪房弟弟窦广国的七世孙。他幼时父母双亡,养成了豪爽侠义的性格,王莽时期在强弩将军手下做一名下级军官,由军功封建武男。昆阳大战时,他是刘秀的手下败将。因带兵投靠汉更始帝政权的大司马赵萌,被赵萌举荐任巨鹿太守。窦融看到河北群雄并起,自己初去很难立足,而自己的先祖们大都在河西建功立业,那里士民殷富,山河险固,能攻能守,是在乱世成就一番霸业的宝地。于是他辞去了巨鹿太守一职,到河西做了张掖属国都尉。他在那里安抚百姓,广交豪杰,河西五郡都归附了他,推举他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刘秀称帝后,窦融顺时应势,归附刘秀,被任命为凉州牧,继续管辖河西五郡。随后,他辅佐刘秀平定西北,统一陇、蜀,以军功封安丰侯。弟窦友封显新侯。刘秀对他格外器重的原因,一是因他的军功卓著;二是他与刘秀的亲缘关系。刘秀曾在给他的诏书中说:“汉景帝是窦太后所生,我的先祖定王刘发又是汉景帝之子。你率河西五郡归附我,又辅我平定陇、蜀,这是窦太后的神灵保佑我汉室江山呀!” 又在一次诏书中说:“你和我就好像一个人的左右手,你数次辞谢我给你的封赏,难道你不晓人情吗?好好管理你的属地,不要再提辞谢的事!”

由于刘秀对窦融的信任,他的官职不断升迁,先后任冀州牧、大司空、卫尉,位列三公。他的兄弟子侄也都飞黄腾达,其子窦穆娶了内黄公主为妻,任城门校尉;窦穆的儿子窦勋娶沘阳公主为妻;窦融的侄子窦固娶涅阳公主为妻,以黄门侍郎袭其父爵为显亲侯,后迁任中郎将,奉车都尉。窦融的堂侄窦林为护羌校尉,镇守边关。当时,窦氏家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人俸禄各二千石,供驱使的奴婢数以千计,在洛阳城里,他们祖孙三代的豪华府第相连,京中士族无人能比。

刘秀的儿子刘庄即位后,采取了严历的抑制豪强士族、功臣勋旧及外戚集团的政策。首先是窦融的侄子护羌校尉窦林获罪被诛,窦融因之受到汉明帝的严历斥责,并被免了卫尉一职,回家养病。而此时他的儿子窦穆仍不知检点,为了满足贪欲,假造阴太后旨意,勾结执法官史,占据他人的封地,汉明帝大怒,窦氏全族受到株连。这一年窦融病死了,窦穆和儿子窦勋死在狱中。窦氏家族遭到沉重打击。

十余年后,到了汉明帝晚期,由于匈奴屡次犯边,而朝中擅长与匈奴做战的就是在西北因军功起家的窦氏子弟,于是重新起用窦融的侄子显新侯窦固,任命他为奉车都尉,与其他将领一起兵分四路反击匈奴。四路大军中唯有窦固大获全胜,他率军在天山打败了匈奴首领呼衍王,杀敌千余,追击呼衍王至蒲类海,占据了伊吾城。第二年,窦固又率师出击西域各部落,羌胡降服。于是重新设置已废止了80余年的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各部。第三年,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即位,窦固因军功累升至大鸿胪、光禄勋、卫尉等要职,汉章帝对他很是器重,每有军国大事总是咨询他。

窦固的升迁只是窦氏家族再次崛起的前奏,或者说为窦家的再次兴盛铺平了道路。而窦融的一对曾孙女的入宫,长孙女被封为皇后,则是窦氏家族全面复兴的开始。

东汉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名门望族,其中有几个家族的势力是最强势的,那么他们都是哪些家族呢?今天老魏就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邓氏家族

在东汉前期,邓禹家族是皇族大头。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在这里认识了正在起兵打算推翻王莽的刘秀,邓禹看刘秀气质不凡,日后必成大事,于是,便死心塌地的追随刘秀打天下。

刘秀也是心有灵犀,觉得邓禹非常的有才学和实力,便将他视为自己的张良,对他言听计从。果然,刘秀在邓禹等人的帮助下成功称帝,随后邓禹被封为大司徒、酂侯。后封为侯爷,进位太傅。刘秀驾崩之后,继位的刘庄将邓禹等跟随先帝出生入死的28位大将供奉在南宫云台阁,世人称其为‘云宫28将’。据统计在邓禹过后,邓氏一共有公侯31人,13位将军,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他的基层官员数不胜数。

二、耿氏家族

耿氏家族是东汉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从东汉到建安时期一共为朝廷贡献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公卿十三人,驸马三人,侯爷十几位,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可以说耿氏家族的人分布在了东汉各个职位上,对东汉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三、梁统家族

东汉一朝,从刘秀到刘协一共195年,刘秀建武五年四月,梁统率领下属归附汉朝,到桓帝延熹二年,梁氏被涉,至此梁氏家族走向没落。从梁统到梁冀,共有15人封候。仅仅是梁冀一门,就有七位侯爷,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和大将军夫人。郡主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

公元581年,南北朝北周国主——周静帝宇文阐被逼下诏,将皇位禅让给北周相国、隋王杨坚,杨坚随后接受百官朝贺,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北周正式灭亡。

杨坚篡周自立的消息传到北周上柱国窦毅府中,窦家12岁的女儿窦氏气得扑到床上,捶胸痛哭说:“遗憾我不是个男子,不能拯救舅舅家的危难!”听闻此言,窦毅夫妇吓得连忙捂住女儿的嘴说:“千万别乱说,会招来灭门之祸的!”——“隋文帝受禅,后闻而流涕,自投于床曰:“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毅与(妻)长公主遽掩口曰:“汝勿妄言,灭吾族矣!”(《旧唐书》)

一个12岁的女孩能发出这样正义凛然的感叹,未免令人惊奇。更为令人称奇的是,7年后,她比武招亲,嫁为人妇,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丈夫开创事业。病逝5年后,她的丈夫灭掉了篡周自立的隋王朝,替她报了“舅氏之难”。而她,也从一个亡国之君家的外甥女,成了开国之君的皇后。

这个奇女子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窦氏,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成婚于隋朝年间,唐朝建立后被开国皇帝李渊追封为皇后。她的一生都有些什么传奇经历呢?

一、天生奇相,六岁献策定中原

窦氏是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其父窦毅是北周上柱国、大司马;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公主。窦氏天生异相,刚出生头发就垂过脖子,三岁时,她的头发已经与身高一样长了。她还特别聪明漂亮,读书过目不忘,因此深得舅舅——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喜爱,从小就将她接到宫中抚养。

宇文邕素有雄才大略,一直想统一北方,但当时北有突厥、东有北齐、南有南陈,势力都很强盛。宇文邕为了实现一统北方、平定中原的雄心,就采取了与突厥和亲、联合突厥对付北齐的策略。

但北齐看出了宇文邕的心思,也争着与突厥和亲,并频频在北周和突厥之间挑拔离间、制造障碍,致使北周的和亲策略屡屡受阻。有一次突厥首领木杆可汗还将北周的求亲使者扣押了三年多。

但宇文邕并不气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历经八年,终于说服了木杆可汗,将其女儿阿史那氏嫁给了宇文邕。虽然历经波折,终于达到了和亲突厥的目的,但毕竟是政治婚姻,二人并没有感情可言。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宇文邕就开始宠爱起新娶的李妃,而渐渐冷落了阿史那氏皇后。

别看窦氏年纪小,但一直生活在舅舅宇文邕身边,对朝廷里的事格外留心。舅舅对阿史那氏皇后的疏远,小窦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担心,这样下去,不但会影响舅舅和皇后的夫妻关系,还会损害北周和突厥的关系,给四面环敌的北周生存以及舅舅的统一大业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

一次,趁舅舅处理完公务,当时年仅六、七岁的小窦氏就悄悄地对舅舅说:“现在周围敌人没消灭,突厥的力量还很强大,希望舅舅控制感情,以社稷为重,只要借助突厥之力,江南、关东就不足为患了。”宇文邕听后深以为然。“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旧唐书》)

此后,周武帝和阿史那氏皇后恩爱如初。由于妥善处理好了和突厥的关系,不但解除了突厥对北周的边患之忧,而且攻打北齐时,突厥或出兵相助,或保持中立,周武帝终于577年攻灭北齐,实现了统一北方、定鼎中原的大计。

二、比武招亲,“雀屏中选”成佳话

小窦氏献策劝谏周武帝善待突厥的事传出后,名声大振。她的父亲窦毅听说后,对妻子说:“我们的女儿生有奇相,才貌双全,见识过人,可不能随随便便嫁人,一定要给她选个好夫婿。”转眼间,窦氏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时,窦氏的父亲窦毅任定州总管,是赫赫有名的一方诸侯。窦氏又貌如花、聪明过人,上门求亲的贵族、富豪络绎不绝,但都被窦氏父母婉言回绝。

该给女儿找个什么样的夫婿呢?窦氏夫妇一番合计,让人找来一面屏风,在上面画了一只孔雀,摆放在院内,然后放出风去:凡是上门求亲的,不论高官平民、家庭贫富,只要能在百步外两箭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就把女儿嫁给她。消息传出,引得一大帮贪慕窦氏美色的青年男子跃跃欲试,但几天下来,几十个求亲者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天,一个英俊魁梧的青年男子来到总管府前,话不多说,挽弓搭箭,只听“嗖嗖”两声,两只利箭应声而出,不偏不倚,正中孔雀左、右两眼。窦氏父母一看,心中暗喜,当即定下了这门亲事。“乃于门屏画二孔雀···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旧唐书》)

这就是典故“雀屏中选”的来历。这个青年才俊,名叫李渊,出身陇西李氏,是有名的世家大族,其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时被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是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亲是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

李渊7岁时袭封唐国公爵号,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是地地道道的将门虎子,文武双全。公元588年,窦氏与李渊喜结连理。窦氏比武招亲、“雀屏中选”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三、贤慧多智,持家辅政“贤内助”

窦氏和李渊结婚后,夫妻感情深厚、恩爱无比,先后生下了四子一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一个女儿,即平阳昭公主,一家人和和美美。

窦氏还十分贤慧孝顺。李渊父亲去世早,母亲晚年体弱多病,脾气暴躁,其他的儿媳担心侍奉不周受斥责,都以身体有病为由躲得远远的,只有窦氏任劳任怨,不分昼夜地端汤喂药,有时一个月不脱衣服地在床前服侍。

窦氏聪明好学,爱读史书,善写文章,特别是擅长学习模仿李渊的书法,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据说,李渊任岐州刺史时,朝廷来了一封紧急公文,需要李渊签署后马上传递回朝廷。偏巧那天李渊喝多了,提不起笔。正在束手无策之际,窦氏从后堂出来,从容提笔代丈夫签了名字,连李渊身边的文书人员都难辨真伪。

窦氏从小生活在宫中,熟知朝政,又有智慧见识,她的政治见解对李渊帮助很多。隋炀帝在位期间,贪恋酒色财物,挥霍无度,朝政昏乱,经常猜忌大臣,滥杀无辜。朝臣为了自保,为人处事都很谨慎,而李渊仗着和皇帝的姻亲关系,却不太在意这些,说话办事颇为张扬,窦氏就经常规劝丈夫保持低调。

李渊做扶风太守时,得到了几匹好马,非常珍爱。附近的官员同僚得知后,都来参观,消息越传越广,李渊自己也以拥有这样的宝马而自鸣得意。

但聪慧颖悟的窦氏却预感到了危机,就对李渊说:“当今皇上喜好鹰、马玩物,现在到处都知道您有好马,这马不能留了,不如献给皇上。留在身边,如果有好事者谗言,必会招来祸患。”但李渊实在太喜爱这几匹马了,就一直犹豫不决。“(窦氏)常言于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高祖未决,竟以此获谴。(《旧唐书》)事后不久,45岁的窦氏突然身染重疾,不治而亡,时为公元613年。

其后,李渊有宝马的消息果然传到朝廷,隋炀帝得知李渊有好马而不进献,就找了个借口将李渊贬谪。此时的李渊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妻子的劝告。后来,为求自保,他花重金到处搜求良马鹰犬,进献给隋炀帝,终于博得了皇帝的欢心,不久就被提拔为将军。

后来,每每想起妻子的话,李渊就会泪流满面地对几个孩子说:“如果早听你们母亲的话,我早就坐到这个位子了,你们的娘亲,真是一个奇女子啊!”

公元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两年后,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从此远离朝廷,开始招兵买马,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此时的隋王朝叛乱迭起,摇摇欲坠。李渊父子抓住机会,挥师南下,起兵反隋,很快攻入长安。618年,李渊逼迫刚即位半年的隋恭帝禅位,于长安称帝,定国号为唐,李渊就是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即位后,仍时时追忆起和爱妻窦氏生活的点点滴滴,下诏命名窦氏所葬的园陵为寿安陵,并追封窦氏为穆皇后,直至去世,李渊再未另立皇后。

李渊以逼隋禅代的方式,建立大唐,了却了窦氏“救舅氏之难”的心愿,作为北周朝廷的外甥女和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后,窦氏应该心安了。

但令她想不到的是,几年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互相残杀,两个儿子死于非命。统一全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大唐盛世,但作为母亲,如果地下有知,她的心会不会隐隐作痛呢?

窦乂买坑

窦乂是陕西扶风县人。扶风窦氏家族是名门望族,在汉光武帝时以军功起家,有窦融、窦宪等一大批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厉害的还是沿袭百年的皇帝外戚世家。窦乂的几位姑姑是历朝国戚。伯父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尚书。窦家在长安的嘉会坊里有官祭的宗祠。

唐朝长安西市秤行(卖秤的市场)的南边有一处水洼,叫小海地,约有十多亩大小,是市场里商户倒垃圾的地方。

窦乂买这块地。那是块废地,主人不在乎,也没去测量一下到底有多少亩,就一次性收了窦乂三万文钱。

这是个废水洼地,首先得用泥土把水洼填满才行,这个太费钱。窦乂想了个几乎无本的办法。在水洼中间立了一木杆,杆顶悬挂一面小旗。在旁边建了六七座临时小房,雇人制作煎饼、团子等食品。然后召呼小孩来投掷石块、瓦片,只要击中木杆上面的小旗,就奖励煎饼或团子吃。又能玩又有吃的,这是小孩最喜欢的事情,很多小孩争相来投。不到一个月就将池子填满了。窦乂整平土地后,建了二十个门面出租,每天房租可以收几千钱。这个地方被人叫作窦家店,成了一个热门的地方。

关于汉朝窦氏的问题。

窦宪(?~公元92) 东汉外戚权臣。字伯度。扶风平陵(治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融曾孙,章德皇后兄。 《史记》: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