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的,请问有知道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丁氏家谱的吗?请知情者协助给予回复。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我是山东的,请问有知道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丁氏家谱的吗?请知情者协助给予回复。谢谢!,第1张

沂水丁氏除少数族外,大部分来自日照涛雒,日照丁氏辈分如下:

日照丁氏世系辈分排行,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将排行字十六句稍为改易,以四字为一辈,不分正副,各听其便”;即近代正在使用的十三至二十八世辈分:

惟我家谱 履历备详 原籍海州 肇始武昌

明初来照 相宅河北 天启开科 崇祯任职

乡贤名宦 德言事功 显扬令绪 繁育兴隆

聿愿同心 孝敬和睦 世代绵长 丕承祖泽

河南省兰考县一带、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丁」源出

丁(Dīng)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2、出自丁侯的后裔。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

丁姓分布

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四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丁姓人口由40万增加到了470多万,增长了近12倍,丁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丁姓人口增长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湖北、安徽、河南,这四省的丁姓人口大约占了丁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贵州、辽宁、湖南、浙江、山东、江西,这六省的丁姓又集中了30%。江苏省的丁姓人口占丁姓总人口的'13%,为当今丁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江苏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丁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间有很大区别,由东南部向华北、华中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苏浙、安徽大部、山东东部:江西东北、福建西北、湖北东端和西南、湖南西北、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端、甘肃大部分、内蒙古西部、新疆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5%,居住了大约49%的丁姓人群。在豫鄂大部、湘赣闽大部、广东东部、广西西北、云南中部、贵州东南和北端、四川北部和东段、陕渝、山西西南、青海东部、山东中部、河北东北部、京津、内蒙古东部、辽宁西端、吉林北部、黑龙江中部,丁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一04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居住了大约37%的丁姓人群。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德兴:(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将丁德兴,威名四海。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洪武帝称其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虎将”。

林任申

林 林

( 泰兴市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泰兴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丁文江先生的家世材料,向来极为稀缺。笔者是丁文江先生家乡的后辈,在黄桥生活了数十年,自幼对这位乡贤十分景仰,故而对他的家世也备加留意; 近年来搜求到 《绿野堂丁氏族谱》和 《楷三房支谱》,又走访了很多丁氏族人,对丁文江的家世有了较多了解,现将调查研究所得整理如次,以飨读者。

一、丁文江与绿野堂丁氏

黄桥多丁氏,素有 “五丁不同宗”的说法,丁文江的这个 “丁”,自他的十一世祖慕春公起分为三个堂号 ( 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 ,一曰松茂堂,一曰维善堂,一曰绿野堂。丁文江家这支属松茂堂,这是稍微上了点年岁的松茂堂后代尽人皆知的事实。据丁家的人说,松茂堂和维善堂原先也是有家谱的,但 “文革”期间都毁了。前年,我们从黄桥东边的丁庄找到了一部民国乙未年版的 《绿野堂丁氏族谱》。这部十二卷的木刻本家谱是在清道光五年 ( 1825) 和光绪元年 ( 1875) 谱的基础上重修的。从谱中记载可知,道光五年修谱时,丁文江的高祖丁椿 ( 字古园) 作为丁氏族人曾参与其事。谱中说,嘉庆二十四年 ( 1819) ,丁庄族人倡议修谱,但因 “年湮代远,旧谱无一函存者”,修谱工作难以进行。职业修谱的 “梓人”( 时称 “谱蛮子”) 为了做成这笔生意,出坏点子说, “远祖世系有中断者可以假捏讳号”。这个意见遭到大多丁氏族人的反对,说: “祖宗的名字怎么可以随意编造呢”修谱的事搁浅了。以后丁文江的高祖丁椿出了个主意,问题才得以解决。丁氏十六世孙增年 ( 与丁文江的高高祖乔年平辈) 在 《支谱序》 ( 这里的 “支谱”即指 《绿野堂丁氏族谱》) 中这样写道: “适古园侄自袁州卫予告回籍,谘余曰: ‘闻我族有修谱之议,何以不果’余曰: ‘修谱则诚美举也,其如星宿海莫接何’古园曰: ‘何不为支谱’余聆其说,欣然以为近理,相约择吉日草创支谱。”

丁椿不仅提出修支谱的可行性建议,还具体参加修谱工作。仪征县教谕杨华在《丁氏族谱序》中说: “乙酉夏仲,得兰友丁君溶川、荣吉书,并手编世系一册,与其族叔秩猷、振凡、凤千、锡年、朗轩,族兄琢成、屿亭,族弟古园、西A ( 作者按,丁文江二高祖丁桂的字) 、道南、道隆诸君子,共襄此举,将付剞劂,请序于予……”从上面这两段文字中的 “我族”、“古园侄”、“族弟”等用语看,松茂堂与绿野堂虽然堂号不同,但原系一家,绿野堂丁氏的祖先也就是松茂堂丁椿的祖先,也就是丁文江的祖先无疑。

二、丁氏迁居黄桥的时间

关于丁氏何时迁居黄桥,《绿野堂丁氏族谱》有二说。贡生出身的泰兴人张馥于道光三年 ( 1823) 所撰 《丁氏族谱序》中说: “余家张氏,望出清河,其始占籍斯土,与何氏、丁氏为时略同。”查张、何二氏均系南宋时迁入泰兴、 “占籍斯土”的,丁氏迁入泰兴的时间理应也是南宋了。但从 “为时略同”几个字看,这只是一种大体说法。丁氏十八世孙天麟于光绪十八年 ( 1892) 所撰 《丁氏族谱序》中的话就比较确定了: “吾先世居泰兴……南宋以迄国朝 ( 按指清朝) ,继继绳绳,盖数百年焉。”

另一说是道光十三年 ( 1833) 丁氏十六世孙尊年所撰 《重修家谱跋》: “吾族世家( 居住) 丁庄,自元明迄国朝五百余年。”尽管谱序中持 “南宋说”者多多,而持 “元说”者甚少,但我们还是认为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丁氏族谱》中的谱传,是这样介绍丁氏始迁祖怀冠公的: “怀冠,卜居丁庄自公始,生于至正丁酉年 ( 1357 年) ,卒于永乐癸卯年 ( 1423) 。配赵氏,生于至正己亥年 ( 1359) ,卒于宣德己酉年 ( 1429) 。”丁氏的始迁主生于南宋灭亡后的 70 多年,丁氏怎么可能是南宋时迁入泰兴呢 据此可以认定,丁文江的老祖宗是元代迁入泰兴的,“南宋说”只是溢美之词。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丁文江的先祖迁入泰兴第一站并不是黄桥,而是黄桥东南6km 的丁庄。这一点前文已述,只是说得简单些,增年在 《支谱序》 中说得比较详细:“先祖世居泰兴丁庄,历有年。迄乎明初,家声益大。嗣是瓜瓞绵绵,由明代历国朝,根深叶茂,子孙众多,散居各处。前万历间,余高高祖慕春公乃自丁庄卜筑永丰镇( 今黄桥镇) ,堂构相承 ( 喻继承祖先遗业) 阅今盖九世焉。”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丁文江的先祖迁入泰兴后是先到丁庄,明代万历年间才由丁庄迁到黄桥的。万历始于公元 1573 年,止于 1620 年,这就是说,丁文江的祖先迁入黄桥至今已有 400 年之久了。我们曾采访过丁文江的族叔、现年 90 岁的丁善绍,当我们告诉他这段历史时,他恍然大悟地说: “怪道我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去丁庄祭祖呢,原来丁家的老祖宗在那里。”

至于丁氏由何时迁入丁庄,谱上没有记载。只是说考 《万姓统谱》云: “齐太公生丁公伋,子孙以字为氏。望出济阳,丁氏之河源岱脉在此矣。”这告诉我们,齐太公 ( 即姜太公) 是丁氏的最老最老的祖先,郡望在山东济阳。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丁氏是元代由山东直接迁泰兴,还是先迁往别的什么地方后再迁泰兴丁庄的,谱中无记载,但丁氏后人众口一词,丁家是由苏州阊门迁来的,台湾省成功大学历史系丁煌教授也这么认为,故暂从此说。

三、丁氏之世系和丁文江的辈次

丁氏之世系从 《丁氏族谱》世系表可知,怀冠公为迁入泰兴的一世祖,二世祖道兴、道惠、道赞,三世祖文威,四世祖士诚,五世祖廷祝,六世祖绢志,七世祖铎、评、讠宣、绶,八世祖南杨,九世祖俊文,十世祖鸿儒、鸿启。

《丁氏族谱》记载: “鸿启,俊文次子,字敬怀,生于万历癸酉年七月二十七日,卒于顺治甲申年八月二十日。”敬怀以下情况,丁氏十九世孙继宗于同治十三年 ( 1874) 在《支谱序》中有一段介绍: “敬怀公,继之十世祖也。传自敬怀公生三子: 长思春公,次慕春公,次富春公。三公生于丁庄,鼎立之势,固卓卓于吾门者。嗣后,思春、慕春两公迁至庄之西北永丰镇,唯富春公世居于此,即继十一世祖也。”从这段话也可以知道,富春公一直住在丁庄,没有迁到黄桥来 ( 很多年后富春公的后裔亦有迁居黄桥的) ,丁文江肯定不是富春公之后,那么丁文江究竟是思春公之后,还是慕春公之后呢 虽然丁文江这一支的同辈 ( 黄桥还有不少人健在,但年龄相差很大) 和后辈都自称是松茂堂人,我们还是不放心,查绿野堂谱,谱中没有记载,但有思春公这一支世系表,自思春公起一直至十八世,其中没有丁文江高祖椿 ( 十七世) 、曾祖人庆 ( 十八世) 的名讳,用排除法可以推断,丁文江不是思春公之后,而是慕春公之后。至于为什么没有慕春公世系表,是当时情况没有摸清,还是松茂堂想另创支谱不得而知,只有将来找到松茂堂的谱,才能揭开这个秘密。

这里要指出的是,台湾省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1 年出版的刘凤瀚、刘海若所著 《丁廷楣先生访问记录》( 丁廷楣是丁文江之父吉庵的堂弟) 一书中存在着某些失误。该书曾列出一张丁氏世系表,现抄录如下:

地质学史论丛

丁廷楣还为丁文江的高高祖乔年公这一支专门列了一个表:

地质学史论丛

将这两个表与 《丁氏族谱》及 《楷三房支谱》等史料对照,可以发现它至少有这几个问题:

( 1) 敬怀公世居丁庄,未迁入黄桥,不应把他作为黄桥丁氏后裔的始迁祖。

( 2) 敬怀公三子富春公亦世居丁庄,迁入黄桥的是思春公、慕春公,丁廷楣、丁文江都是慕春公之后,而第一表中廷楣先生奉富春公为二世祖,把自己的老祖宗搞错了。

( 3) 一般的说,某姓的世系应从迁入该县的第一代算起,就丁氏而言,则应从迁入丁庄的第一代怀冠公算起,怀冠公为一世,迁入黄桥的接着丁庄的往下排,慕春公则应为丁氏之十一世,丁文江的高高祖乔年公与十六世增年为同辈人,也应为十六世,丁文江的高祖丁椿则应为十七世。

丁椿自己也是这么排辈次的,他虽是松茂堂的人,道光五年 ( 1825) 绿野堂修谱时,丁椿被邀为协力董事,宗谱第一卷扉页上就是这样写的:

道光五年重修宗谱族人名次

地质学史论丛

《家乘条例十四则》也有丁椿参加编写,落款依次为第十六世孙增年谨识,第十七世孙溶、第十七世孙椿、第十七世孙得华同纂。按这样排下来,丁文江应为丁氏二十一世孙,而不是十二世孙。丁廷楣先生的排法是不妥的,把前面的祖宗丢了九代。

( 4) 廷楣先生排出的乔南公后裔中,长子椿、次子桂这两支基本无误,但三子楷这一支除楷本身外全搞错了,所列人名均系绿野堂后裔。据丁楷后裔、丁亚先生家藏的《楷三房支谱》,这一栏应更正为:

地质学史论丛

四、丁氏祖先的辉煌

张馥所撰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丁氏自籍延令 ( 今泰兴市) ,积久而发,至近世,子弟多肄诗书,修名节,登仕版……”可见丁氏历来是书香门第,有功名和为官者不少。贡生出身的增年则以一组排比句概括了丁氏先祖六个方面的闪光点:

“吾丁氏自慕春公以后,兴贤举孝,乡饮重也; 蠲粟赈饥,义问昭也; 耒礽同堂,五世异也; 上国观光,阀阅新也; 柏舟矢节,邑志采也; 黉序驰声,英髦集也。”就是说丁氏族人自慕春公以来,讲德行,尽孝道,受到乡里的尊重; 荒年捐粮救灾,正义的行为得到昭彰; 家庭和睦,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功勋卓著,被推举到京都观光; 女子丈夫死后守贞节,不改嫁,事迹被县志记载; 读书的人学业优异,声名远播,出了许多杰出人才。

以上是对丁氏远祖的概括介绍,丁文江高高祖乔年公以下的情况,光绪十三年( 1887) 《泰兴县志》有比较具体的记载,现择其要,稍加注释,抄录于次:

乔年 ( 丁文江的高高祖) 字南友,又字南乔。国子生。乾隆中,大父 ( 祖父) 绍宗,输巨赀赈灾,膺优奖。后二十年,邻邑潮灾,流亡麋集,乔年与弟引年并助赈。平日救焚拯疾,暨诸善举,壹切慨任之。临觞,嘱子椿为义庄以赡族。

椿 ( 丁文江的高祖) ,字古园。援例卫守备 ( 领运漕粮的官员) ,权庐卫,调沔阳。楚中军户离逖,亲诣编审,尺籍乃定。每构讼,虚衷研鞫,群情翕服。檄补袁州卫,母疾告归。

桂 ( 丁文江的二曾祖) ,字西岭,乔年仲子。国子生。历权衢州通判、台州同知。台滨海,民私贩饷盗。桂惩其尤者,余悉宥,予以赀,俾操他业。海溢,漂没庐舍,人畜亡算,履勘设赈,灾黎咸说。乍甫大火,塘工毁,官匿不报。大吏檄桂往查诸。不便者馈巨金,弗内,竟以实闻。巡抚林则徐尝曰: 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丁倅其必寿乎。后果跻耄龄。

此外,丁文江的堂祖父中有两位中过举人,一位是寿铭 ( 廷楣之父) ,字蔼如,光绪三年 ( 1877) 举人,曾任江苏睢宁县教谕。一位是义铭,字实甫,光绪五年 ( 1879) 举人,与民国初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国钧 ( 字紫石) 同榜,丁义铭第 50 名,韩国钧第 96 名。

丁文江还有一位姑父曹叔彦,进士出身,尝治 《孝经》。叔彦夫妇经常从苏州到黄桥丁家来,对文江的读书似有影响; 另一说丁文江曾师从姑父读过一年书。

在这里要补充的是,丁文江的高祖椿虽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但据传他曾做过一件大错特错的事。道光十九年 ( 1839) 泰兴先旱后涝,颗粒无收,佃户们向他借粮度荒,知县李震也出了面,他坚决不允。结果引起公愤,引发以王舜年、尹正纯为首的农民暴动,哄抢了丁家所有粮仓,并捣毁部分房屋。这件事县志上当然不会记载,但道光十九年闹大水这个背景是事实,哄抢丁家也是事实。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二月十二百花生,三月十二抢大椿。”光绪年间有人编了一本唱书 《扒抢记》,描述了此事的过程。全书 4000 句,以七字句为主,间有十字句,多用泰兴方言俚语,通俗易懂。此书在苏中地区流传很广,笔者现在还保存着这本书的手抄本。但据笔者研究,书中虚构成分很重,有许多不实之词。

五、丁氏家业之一斑

丁氏在迁入黄桥前已是名门望族,但鼎盛时期是在丁文江的高祖父丁椿这一辈人手上。丁椿做过多年的五品官员,负责漕运,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了解各地的粮食差价,他的堂叔顺年早先又开设过米肆,于是丁椿兄弟三人便先后做起粮食生意来,大大地赚了一笔。丁椿的米店开设在宅第东侧,五间屋门面,店号丁万昌。二弟丁桂的店号叫丁均昌,三弟丁楷的店号叫丁利昌。后来,族人纷纷开设米店,他家住的那条巷子便叫做米巷,一直沿袭至今。有一部通俗唱本描述当时黄桥市场繁荣的景象说: “布巷都是卖布的,米巷家家把米秤……”,可以想见当时米巷的热闹情景。

丁椿致富后,广置田产、房屋,单住宅就有 100 多间,宅后有内花园一座,占地500m2; 宅第左侧有外花园一座,园名东山别墅,占地 5400m2。田产不详。但据光绪年间的 《泰兴县志》记载,道光十二年 ( 1832) 建丁氏义庄时,丁椿 “两捐腴产,设庄赡族”,第一次捐田地 1056 93 亩,市房 ( 可供开设店铺或居住) 75 间; 第二次捐田地314 35 亩,市房 24 间,计捐地 1371 28 亩,房 99 间。捐出的就这么多,他有多少家产就可想而知了,据廷楣先生估计单 “田产在五千至一万亩之间”,民间流传丁椿曾向皇上报过百万的话是可信的。

丁家的富有从两条巷子的命名也可看出,一般的街巷都是公众所有,而这两条巷子却因原先都在丁氏住宅区内,是私家巷子。这两条巷子,一条叫 “万昌巷”,在丁氏住宅与米店、外花园之间,因米店丁万昌而得名; 另一名叫 “秩二房巷”,在住宅的右侧。这条巷子的住户原来都是丁文江的二高高祖引年的后代。引年字秩有,排行第二,故名 “秩二房巷”。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住户的转换,才变成公家巷,但至今两条巷子的巷名仍保留着。另外,丁家还有一座家庙,庙名纯阳宫,在米巷与迪祥巷交界处,庙屋三间,坐北朝南,供奉吕纯阳神像。新中国成立后神像拆除,庙屋改为民居,现为私人开办的幼儿园。

关于丁家的发迹,黄桥人有一个说法。说是丁家住的是一块龙地,米巷是龙身,米巷两侧有五条巷道,南侧有马巷、北迎祥巷、迪祥巷,北侧有秩二房巷、万昌巷,这五条巷道是龙爪。米巷的东头有一个大池塘,池塘中有一个圆形大土墩,当地人称它为转水墩,上栽杂色树木,这是龙球。黄桥人说,丁家占着这样一块五爪金龙盘绣球的风水宝地,怎么会不发达、不出人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几条巷子以及水塘还在,只是那个土墩,“文革”期间被扒掉了,他们听说土墩中藏有宝物,组织人力挖掘,结果一无所获。

注: 说丁氏南宋时迁入泰兴,有其可信之处。中国历史上因战乱或水旱天灾有过三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西晋时匈奴入侵,大量胡人南下。第二次是南宋时期 ( 1127 ~1276) ,华北各地由金人统治,南宋政府迁都临安 ( 今杭州) 。第三次是女真族人迁入黄河流域,原黄河流域的大批汉人又一次被迫移居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丁氏有可能就是这一次大移民中迁入泰兴的。

家谱名:丁氏族谱: 十二卷,首一卷:[黄县]

作 者:(清)丁在麟等纂修

先 祖:始迁祖:丁公

居 地:山东丁氏家谱 > 龙口丁氏家谱 > 黄县丁氏家谱

版 本:清宣统元年(1909), 刻本

摘 要:始迁祖丁公,自日照南沙河草马山迁居黄县。卷首谱序,卷一至四茔图,卷五、六世系,卷七至十二行传。

丁氏谱书一卷

丁奎五纂。民国三十年(1941)修,抄本。栖霞市官道乡河崖村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

龙口市史志办公室藏。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丁氏源自五支 炎帝后裔居多

丁氏,一直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 过去的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当时就已经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不过,古籍中对于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源流。

第二支丁氏,就有详实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他们是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其家族渊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的炎帝神农氏,是最为道地、最为光彩的黄炎子孙。三书都是这样认为的:“齐太公生—719060及190,支孙以谥为姓”。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后世丁氏之族的中坚份子。汉代以后,虽然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的阵容,但千百年来的丁姓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一支,算起来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后裔。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南的东吴,开始出现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的被改姓为丁。这一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是这样说的:“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换言之,后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一部份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

此后,丁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先后加入了两支新的生力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西域人所改。关于这两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体的证据可为依凭的,包括《枫窗小牍》所记载的:“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以及明载于《杨士奇东里文集》的:“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为姓。”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处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的。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丁—719060及190之后,第三支出自孙匡,第四支出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姓氏。

从丁氏组织庞大和复杂的情形,还可以提示世人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一定就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一定就必然适宜彼此联姻。这一点,《中华姓府》指出:“礼,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如此说来,年轻男女在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时,还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免得无意之间铸成错误,而贻患后代子孙呢!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清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丁宝桢、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日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丁公_被尊为丁姓始祖,济阳成为丁氏发祥地,故丁姓世称“济阳世家”、“济阳堂”或“济阳宅”。

追溯渊源,姜太公乃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五十余代嫡系裔孙,属最为道地和自豪的黄炎子孙。济阳世家兴旺发达四方播迁,经历二千多年后的南宋时期德之公因避战祸由长林迁来泾川,长子大六公定居后山丁梅村。德之公为丁氏迁泾始祖。泾川丁氏在山环水绕的青弋江冲积平原上繁衍生息并迅速崛起,成为了当地名门望族。

丁氏的家谱辈分排列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浙江苍南丁氏字辈:“万君成继_晋永开_□振宗中良启后兴友祥_延达□□□和守礼善施义方宏贤经书耀宗显扬”。

浙江平阳丁氏字辈:“万君成继_晋永开_□振宗中正启后兴发祥茂延达远强平”。

浙江会稽丁氏字辈:“原欣茔宏高丁南文应耀国习志桂”。

浙江剡西丁氏字辈:“得胜永聪明大申壬怡先享称位义纲常诗礼家宝”。

浙江剡城丁氏字辈:“一时从正道千载振宗猷师谦观晋益节泰恒履丰辅周姜公子承启圣贤德同人萃复鼎大有咸震升”。

浙江剡东丁氏字辈:“策正敦勤俭安书谨友宾守道资□□象贤景士辉”。

浙江南洲丁氏字辈:“诗书起后裔燕翼衍”。

浙江彩烟丁氏字辈:“孝友绍祖志忠良相圣延定邦怀道化崇善在安宁”。

浙江济阳丁氏字辈:“道拱可善兴仁义礼智信宫商角征羽亲热贤能爱悠远厚高明谟猷顺良显时成达同淑会同朝觐聘”。

浙江大岭丁氏字辈:“梦_烤俊忠得相克如学承文国光士肇德宏希佩志成守善侍书启后积庆余芳贻掷□武百世其昌”。

浙江开化丁氏字辈:“云公居胜地毓秀庆流芳仁厚多久远忠孝自光昌传家惟诗礼华国有文章发祥功德茂木本水流长日世之联辉克绍大吉元松柏理居然道德原佑在”。

浙江盘安丁氏字辈:“文仕宗尹绍承大济园明洪世启正开朝本荣枝茂厚德载光钟灵毓秀兰桂齐芳”。

浙江定海丁氏字辈:“阜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任恤礼乐射御书数角元氐房心尾箕丰牛女虚危宝壁娄胃昂毕觜参井□□柳星张翼轸”。

浙江台州丁氏字辈:“士宏学正茂梦兆必其昌尧舜光化治成康绍吉祥”。

浙江黄岩丁氏字辈:“恒懋丙光洪维孚成金玉儒学安国圣兆孔秀”。

浙江天台丁氏字辈:“祖伯中彦守廷存大世崇希子良希绍宗学正茂荣天锡千祥至才华仁圣逢诗书传乐业彬雅树高风”。

浙江缙云丁氏字辈:“元享利贞兴端开宗桂枝方广仁义礼智完德康泰通达道远文明善顺慈惠温良喜庆光显俊杰英贤勋猷谟烈福禄荣昌”。

浙江贞溪丁氏字辈:“光明正大和惠开宗再高永远珍玉富贵荣华福禄康宁祥瑞庆善寿嘉道德仁义忠厚端庄安良迪吉信敏恭宽敬老尊贤”。

浙江松阳丁氏字辈:“克葵振立明汝龙谆敏_惟公伯福堂佛文良大有世显旺成启增昌元兰桂奕芳”。

浙江骥湖丁氏字辈:“日道正廷嗣惟永懋万延兆长嘉起俊秀大益宗邦德辉学富”。

浙江兰溪丁氏字辈:“邦国家廷大尊敬懋尚纯斯启其光宪翼树志殿元希绍秉景可尔汝君乡来雳世因用士宏宗在永思”。

安徽枞阳丁氏字辈:“雄文少进贤英阳辉作业武戈边真权”。

安徽宿州丁氏字辈:“文良允贤方正维先克记宗得兴交其安”。

安徽寿县丁氏字辈:“应永志传家克有年”。

安徽蒙城丁氏字辈:“宣锡广训福仰再怀配适作兆培良尚庆学继存汉乐效安从”。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凤泗长广家启仰再怀”。

安徽临泉丁氏字辈:“壮元继聚亚玉林照华国道生立仁义德修世泽长子贤建伟业万代作恒昌”。

安徽阜阳三里丁氏字辈:“有灿超德建允守其克保世巨春树如金培世贤传家淮作杰开国锡大年”。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一贯朝开继文武巨志育杰兴中华杰家声远传颂梦松事业长发扬”。

安徽阜阳丁寨丁氏字辈:“玉怀洪从正大光明南华天基家道常法文则武百世昌德培泽广生贤伍万代相传有恒香”。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华天宗文公魁义礼连道举世洪仁喜寿庚福崇之柏煌主章远超典州金安淑学怡宏图廉洁丹表兆亚东忠孝呈祥和顺颂荣光耀祖卫汉城”。

安徽淮南丁氏字辈:“自山学广开文远函云才锡湘泽常严永守清”。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再开固运函育才锡”。

安徽怀姚集丁氏字辈:“广开文军函育才锡”。

安徽庐江丁氏字辈:“元士文为志先代发荣昌后克继其绪家声庆远长积善承宗德扬名振祖邦贤良传万世永保有余光”。

我是山东的,请问有知道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丁氏家谱的吗?请知情者协助给予回复。谢谢!

沂水丁氏除少数族外,大部分来自日照涛雒,日照丁氏辈分如下:日照丁氏世系辈分排行,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将排行字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