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村里祠堂特别的多,这是为什么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1收藏

南方村里祠堂特别的多,这是为什么呢?,第1张

祠堂和宗族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北方地区则非常少见。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估计没见过祠堂,有的家族甚至连家谱都没有。为什么祠堂在南方比较常见,但是在北方地区几乎看不到呢?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宗族祠堂。祠堂就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如果有族人作奸犯科,族长可以在祠堂里,当着祖宗牌位和族人们的面进行处罚。在电视剧《白鹿原》中,也出现了祠堂,而是还有祠堂专用的唱词:“一炷香,叩首拜,列祖列宗请回来。二炷香,朝上拜,子孙万代万福海。三炷香,用心拜,风调雨顺人安泰。”祠堂文化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儒家文化已经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祠堂和宗族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强调了家族、家庭的观念。《汉书》中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由此可见,在汉朝时期,祠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是不准建立祠堂或者宗庙的。只有贵族、官员、地方豪强和士大夫们才能建立祠堂或者宗庙,南宋文人陆游临死前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由此可见,陆游家有属于自己的祠堂,毕竟陆游属于中级官员。其实祠堂的大小和能否建立,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北方地区经理了一系列的战争,整个家族可能会支离破碎,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出现祠堂。民间祠堂出现于明朝中期,嘉靖皇帝在位时期,颁布了“许民间皆联宗立庙”的命令。其实,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南方地区由于没有遭受什么战火洗礼,大家族比较常见,甚至出现了几万人的大宗族、大村镇。

但是在北方地区,由于从金国末期以来,长期的战争破坏。整个北方地区的人口稀少,河南、河北、陕西等很多省份的百姓,都是从山西或者其他地区移民过来的。家族体系本身已经遭到了破坏,即使出现了家族体系,也基本上是上千人的小体系,与南方宗族的差别很大。但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在明清时期,北方的很多村庄也都建立了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列祖列宗,如果有族人考中科举或者遗孀获得了贞洁烈女的称号。族人们都会在祠堂里祭祀祖宗,并且把获得的荣耀制作成牌匾。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族长,如果是比较大的宗族,甚至拥有专门负责核算财务和执法的家老。

宗族拥有多少耕地、多少房屋,每年收入多少粮食等等信息,会有专门的人进行记录。有族人作奸犯科,会在祠堂里接受长辈们的处罚。如果罪行重大,族人会把犯罪的族人扭送官府,并且在族谱中删去这个族人的名字。即使这个族人被朝廷斩首,也不能埋进宗族的祖坟。在明清时期,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族长本位制。族长有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一般都拥有一定的财力和能力。宗族中的学子考中科举以后,即使成为了总督、巡抚级别的封疆大吏,在族长面前,仍是一个小辈。自己功成名就以后,官员会出资修缮宗族祠堂。有的时候,族长会直接开口要,官员还不能不给。

截止清朝统治的后期,北方地区的祠堂还是比较多的。其实,祠堂并不都非常奢华。普通村庄的祠堂和百姓的房屋差不多,可能会大一些,但根本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只有那种拥有上万人的大宗族,而且族中有人在外为官,才会建设比较宽大、奢华的祠堂。从清朝统治的后期开始,北方地区遭遇了一系列的天灾人祸。首先是旱灾和蝗灾,黄河又多次泛滥、改道,造成农业收入严重下降。进入近现代时期,北方各地的土匪非常猖獗,军阀混战严重。北方地区的百姓们都忙于奔命,根本没有能力再照顾祖宗,毕竟需要以活人为主。随着村庄的荒废和族人的离散,北方地区的祠堂逐步减少。除了极少一些地区以外,在北方几乎看不到祠堂的影子。

南方地区在历史上遭受战争波及的程度比较小,因此,相当一部分祠堂被保留了下来。在南方地区,福建、广东、江西南部等地的祠堂比较常见。由于属于沿海地区,当地的经济比较发达,族人们有能力集资修建、维护祠堂。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自己自己想修建祠堂,由于族人数量有限,财力上根本达不到。而且各地都是小宗族,对自己宗族的来龙去脉,可能连村里的老人们也说不清楚。由于战争、文化、经济和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形成了祠堂数量南方多、北方少的情况。当然,这并不代表北方人不注重乡情。在很多时候,北方人的乡土情,表现的非常淋漓尽致。例如听到家乡的方言,立刻一种亲切感涌上心头。

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历史悠久,几乎贯穿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它维系着家族、宗族之间的感情,成为不同家庭的情感寄托,所以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有必要传承下去。如今,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们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传统文化不复存在,而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逝。

一、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

家谱记载着整个家族的旁支世系,表达了人们对先祖的敬畏之情。自商周时期,家谱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至唐朝时期,家谱的修订体系最为完善,官府专门成立机构帮人们修订家谱。但由于受到战乱和迁徙的影响,家谱断层的现象经常出现,因此有些家谱存在着杜撰虚构的可能,尤其是明清时期,出现了“谱匠”这种职业。人们不惜以造假的方式也要建立家族的族谱,说明宗族观念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其代表着一种身份认同感。祠堂文化同样是源远流长,有宗祠和家祠之分,古时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现如今南方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祠堂,几乎每个姓氏都有一家祠堂,而且每年都要举行祭拜先祖的活动。

二、现实价值。

家谱除了具有情感价值外,其还是一种人文资料,对研究古代社会人文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家谱一般还有家规,对于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而祠堂代表着宗族归属,发挥着维系家族情感的纽带作用,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载体,同时也为后代了解宗祠文化提供了场所和途径。所以不管从精神归属角度,还是现实价值角度,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都有传承的必要。

敦睦堂:桂林方氏,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进士方桷任溧阳令,卒葬溧阳,孙子绍宗来溧守墓,后世繁衍至今800余年,总祠敦睦堂位于5A景区天目湖桂林村,后世分五房:贵一公后裔居桂林及周边村庄、溧阳城南方家村、城东葛渚村、天目湖桥山下、石狮庙、冯家边、宜兴和桥北庄村、高塍新庄村、上海、西安、香港九龙、澳门等地,贵一公另有分支迁徙至南京、浙江湖州、安徽广德、江西等地;贵四公后裔居桂林及周边村庄、台中、高雄、美国等地;贵二公后裔居溧阳城北杨庄村、溧阳南渡姜笪村、黄山村等、金坛指前标方家村、溧阳戴埠赵墅村、戴埠集镇、宜兴张渚集镇、鲸塘董渚村、徐舍湾梗村、归径蒲墅村、句容袁巷上杆村;贵五公后裔居下桂林村;贵三公后裔居宜兴新建段庄村、杨巷王家圩、云南昆明、宜兴城内东撒珠巷、浙江杭州、丁家头、溧阳南渡平陵村等。

敦义堂:始迁祖谕(智盳),宋太祖乾德间自睦州桐庐白云源(或云自江西新建县白云源)迁居祁门竹溪墩。建桥於水口山下,名赤桥,之后支分派别。

敦伦堂:始迁祖秩,明洪武间以武功尉州卫百户,由茶陵改屯湘潭县九十二都。

敦叙堂:始迁祖沉,北宋末年自淳安白云源迁至义乌川塘。

敦厚堂:船溪方氏,始迁祖方台生(明)。该族散居太平、祁门、黟县、石棣、贵池等地。

敦本堂:安徽歙县府前方氏

雅趣堂:安徽歙县瀹潭方氏,北宋靖康之乱迁至歙县,始迁祖汴京方子华公。明万历年间,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立方氏宗祠,宗祠碑文为许国所亲撰,写碑者乃赐进士第嘉议大夫南京总督粮储户部右侍郎、诗人方弘静,碑额篆文为武英殿供奉管理校正书籍事务中书潘纬。

敦雅堂:始祖干,晚唐诗人,世居桐庐白云源。

滋本堂:江苏常州毘陵芳茂里方氏

大训堂:浙江奉化大桥方氏

六桂堂: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

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友庆堂:安徽桐城桂林方氏

立本堂:湖北黄冈方氏,始迁祖为方万一(明初)。兄弟九人方万二、方万三、

方万四、方万五、方万六、方万七、方万八、方万九自江南豫章丰城

迁至黄州府,元至正十一年韩福通以红巾倡乱,蕲黄等处尽为屠陷。

兄弟星散,万一、万二、万七遂居于黄冈。其另六兄弟不知所踪。此

为万一子孙堂号。

永锡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焕,唐乾符间,避兵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南

墩,再迁县城进士坊。

永思堂:浙江诸暨,暨阳。始迁祖度,世居诸暨花山白门里,南宋淳皊元年赘高

湖汤家塾汤氏,遂别为高湖支。暨阳卢家溪方氏始迁祖堂,明後期自诸

暨陡徙居本邑卢溪。

白云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

玉粹堂:湖南,临湘,湖北,嘉鱼。始迁祖皅,吴越钱氏光禄大夫,避难携族散居

鄂岳属邑,皅自家於临湘小源堡天井村。传八世岳,迁居嘉鱼。

发祥堂:浙江,淳安

世恩堂:河南方氏

壮猷堂:安徽,潜山。始迁祖渊,元至正间陈友谅屯兵鄱阳,避战火,由江西鄱

阳之瓦屑坝渡江,迁安庆山车辋坂。

克猷堂:安徽蒙城。始祖方杲字东升,大明员外郎。明嘉靖元年(1522)由河南永城谢家湖迁蒙定居瓦埠。至今480余年族史。子孙繁衍22代,人口已逾二万,户数达六千余。

观礼堂:浙江淳安山路口方氏

阳牧亭:浙江临安,於潜

伦叙堂:1、浙江,宁波。始迁祖季仁,世家慈溪金川乡,南宋淳皊间入赘四明孙氏,

因家焉。

2、湖南宁乡方氏始迁祖孔成,原姓李氏,明宣德间由江西永新县徙居

楚南宁乡一都三区赵家河,传至四世,值明清鼎革之际,以李姓差

徭繁重,乃改姓方。

光远堂:

光启堂:醴西黄岗方氏

孝恩堂:桂林方氏

河南堂:1、福建湄州、台湾(彰化芳苑)河南堂方氏始迁祖方义。

2、福建平和、台湾嘉义始迁祖方民敬(五世来台祖)、方苞(十五世)

3、长沙柞山方氏始迁祖竹泉,先世居江西浮梁县,明朝中叶徙居长沙。

4、岳阳方氏之始迁祖澄,五代後唐同光二年,由南昌播迁岳阳;至六

世别而沙陂、潼溪、杨林三派。

松柏堂:湖北新洲县绿化乡谢店邨

忠孝堂:江南方氏统宗谱。该宗望出河南,远祖弦,官吴中,避王莽乱,因家歙

县东乡(即後世之淳安)。孙储,三子,遂启严、衢、徽、滁、婺、九江、

宣、池、秀州及莆田等诸派。

忠恕堂:始迁祖轸,北宋徽宗时以劾蔡京贬官鄞县令,後谢事,挈家由闽之莆田

迁居慈溪北凤浦;传至十一世复由凤浦迁居堰头。又十世,应凤公迁镇

海庄市。

忠贞堂:始迁祖万镒、禾(一名嘉禾),明清之际由歙县罗田乡同迁江阴周庄镇。

诵芬楼:始迁祖李,明洪武初年自蜀地以军职随西平侯沐英入滇,後释甲归农,

卜居晋宁州治西之睢厂。

思福堂:安徽休宁珊溪方氏分支

重庆堂:安徽河南方氏,该族散居歙县、泾县等地。

恩诚堂:安徽绩溪城南方安湾方氏

积庆堂:浙江临安唐昌天水方氏

乘裕堂:浙江慈溪慈东方堰方氏

萃涣堂:安徽歙县,浙江淳安,两地方氏十二派

崇孝堂:湖北黄冈方氏

崇让堂:湖北方氏,始迁祖方万一(明)

崇本祠:

逸河堂:始迁祖彰德,南宋景炎中,见国危势蹙,遂由杭州移家上虞县清潭里。

历世既长,支分派衍,进而扩散至虞、嵊二县各地。

敬义堂:始迁祖鳽,元朝初年自淳安梓桐源徙居寿昌城後街。

敬投堂:安徽歙县歙西拓源方氏

聚远堂:始迁祖景珍,北宋初年自严州桐庐白云村迁至永康长安乡化街。

聚乐堂:安徽怀宁,始祖睴,明洪武初由豫章领部颁印照下屯池州东流县八都乡;

传十数世至讳德先者,复於清雍正元年由东流徙居怀宁县西门,别为怀宁

始祖。

德馨堂:浙江淳安,遂安,始迁祖琼,北宋咸平间自桐庐白云源徙居遂安凤林乡罛

霄里大墅。

德盛堂:安徽歙县瀹坑方氏仙源德盛堂,街川吴公岭仙源支方氏

榴耕堂:先族为苏州人氏,明朝洪武年间为除害平辽,引起本地为战场,兵荒马乱,

加之黄水夺淮,遍地无收,人逃散与伤亡。被洪武赶散于全国各地。传至

十六世,由于文化大革命,谱牒被焚,遂亡其先世记载。1998年乃公议从

安徽的龙岗,江苏的卞塘、岗坂、南望三地始绪,简要分三大门重修家谱

世德堂:江苏常州、扬州、高邮、安徽天长方氏

风雅堂;浙江兰溪女埠前方村

方正堂: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上吴方村

永同公祠:浙江开化县苏庄镇唐头村

正学堂: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东方村

南方村里祠堂特别的多,这是为什么呢?

祠堂和宗族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北方地区则非常少见。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估计没见过祠堂,有的家族甚至连家谱都没有。...
点击下载
上一篇:怎样制作家谱下一篇:周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