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俗巡礼:话说邳州族谱(曹培元)
盛世修志,旺族建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首轮新方志大潮影响下,邳州很多家族也纷纷建谱或续谱。时隔三十年后,民间宗族续谱之势,方兴未艾。笔者喜爱民俗,有幸拜读或接触了几十部族谱。有民国以前的影印本,有建国后的手抄本,更多的是近现代印刷本。虽版本不一,但设计装潢都很用心、精美。每部族谱都饱含着丰富之内涵。很多族人族事均可作为官修史志文献资料的有益补充。据说有关邳地为夏代奚仲封地的史料最早就出自民间族谱。所以,方志学家将宗谱与官修史志相提并论:“邑之有志,如国之有史,家之有谱也。”如此可见,姓氏宗谱不仅是一家之史,同时也是国史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姓氏起源于炎黄二帝。据姓氏专著记载:炎帝居姜水,以姜为姓。黄帝居姬水,以姬为姓。黄帝24子中有半数以封地为姓。其后人又以其先祖姓名官爵为氏。这些姓氏有的延传至今,有的中途消亡。邳州最早的土著姓氏则源于夏代车正官奚仲、徐国国君徐偃王,以及在邳地有所建树的名人官宦。这在古《邳州志》中已有记载。随着历史的进程一页页翻到现在,邳州族谱有言传不尽的厚重感和可读性。邳州的单姓均源于父姓,邳州的“复姓”(体现在姓名中仍是单姓),则源于母姓。如土山“孟沈”、徐塘“杨龚”、滩上“丁张”、铁佛“冯张”等。赵墩“倪、王、张”三姓同宗,则另有一段动人故事。邳州各姓氏的始祖都是炎黄二帝的子孙,名门望族的佼佼者。但其邳地始迁祖的身份却各不相同。有些是山西洪洞喜鹊窝的移民,有些是携家带眷异地从政的官员,有些是带兵打仗封侯的军人,有些是远离故土闯江湖的商贾,还有些是躲避天灾人祸的逃难者。这些家族的历史,客观反映了古代华夏社会背景和邳地生存环境。族谱从不同视角记载的这些史料,对研究邳州历史是十分有用的。
族谱,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源于宋代(辞海注)。又有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等多种称谓。其内涵有二十余项。但常设的主要内容有凡例、本族来源、祠规祖训、字辈谱、名人传图、族人世系表、生卒年与祖茔墓地等。相对而言,民国以前的老谱,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新谱在传承中有发展创新、更规范。但细细观之,却有诸多不尽人意或不合时宜之处。笔者不妨坦然言之,有心者不妨姑妄听之。
族谱,一般设有本族来源专栏,或在开篇序言中作木本水源之追溯。远则本族始祖(血缘祖),近则一地或一支始迁祖,为何许人也?无论创谱或续谱,都要原原本本记之。不能简化或省略。老谱操作比较到位,而有些新谱却忽视这一点。存在有源无尾,或无源有尾现象。源,是指一族血缘始祖和一地之始迁祖。尾,是指始迁祖所在地族人传承现状。包括字辈谱、世系表、族人蕃衍和播迁情况。这是族谱的主体内容,是项难活细活。如有疏漏错误将会影响族谱质量,伤害族人感情。
堂号,也叫堂名。旧时,家族祭祀祖先和议事的厅堂或祠堂家庙的名称。是一个家族或一支系族的徽号,也是民间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堂号命名取材较广,总体可分为两类:一以发祥地名为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以州、府、县、邑地名命名的支系堂号。二为自主堂号。一般取材于本支系始祖的名字、官讳、谥号,或功业文章、嘉行懿德、居所斋馆等。建谱时,对本族的堂号由来要加以考证,名称用字要规正,不可有随意性。笔者翻阅族谱时发现,有些族谱堂号在用字用典时有欠准确。如“半部堂”是赵姓堂号之一,源于宋代功臣名相赵普。他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高论。如把“部”写成“步”,当何解释?“叙诗堂”是赵墩毛姓堂号,典出毛姓先祖、宋代学者毛晃。毛晃,江西人,酷爱文学,闭门著述。传世作品有《禹贡指南》、《增注礼部韵略》,又有“铁砚先生”之誉称。经查证,“叙诗”二字可能是“学仕”口音之误。“学仕堂”才是正确的。“记阳堂”是赵墩卞姓堂号,源于春秋战国名士卞和。楚文王得宝玉后,封卞和为“零阳侯”,卞氏堂号中的“记”可能是“零”之误。又如蔡氏“济阳堂”误写成“洛阳堂”,闫氏“榆德堂”误写成“树德堂”。焦姓有“林易堂”、“传易堂”二说。经查,其先祖焦赣,梁人。汉昭帝时官至小黄令,元帝时位列“三老”。有著作《易林》传世,现堂号是否与此书有关?炮车一杨氏堂号为“悬鱼堂”。经查,“悬鱼堂”之典出自东汉名臣羊续。当时民间有羊续廉洁从政,拒收“鱼”礼之美谈。这其中是否有从“羊”姓演变为“杨”姓之隐情?否则,有错认先祖之嫌。还有一些疑点,不一一赘述。目前,邳州姓氏中尚有一些堂号不明由来。笔者对堂号稍有搜集,可为不详堂号提供帮助,以助贵氏家谱更加完美地传于后人。
字辈谱,是规范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又称排行诗、行第、排行等。也是有关族内尊卑的严肃问题。邳州姓氏大多采用一辈一字,百辈百字。为便于记忆,习惯四字或五字一句,并有明确的内涵。如宋氏采用百世百字。自十二世起,四字一句,共二十四句。少数姓氏的字辈谱固定为八字或十二字,族人起名采用循环式。因此出现同字不同辈现象。这类族人见面不问年庚,先报世辈,然后定尊卑。但在个别族谱中,续谱人为扩大本族势力,或提高个人辈分,存在造假和错认祖宗的荒唐现象。此举是对本族先祖之大不敬,也有碍族内团结。好在发现后及时更改。但其恶劣影响却一时难以消除。凡有心于修谱者,应引以为鉴。
另外,新族谱还存在一些不应传承的陈规陋习。如族谱文体,民国及以前的老谱采用的是文言文,这是时代的印记。新谱应与时俱进,采用白话文。而一些新谱出现文白夹杂现象,不便族人阅读和理解。新谱的正确选择只能是白话文。有的新谱存在重男轻女陋习,女儿不入谱,嫁入女子以某氏入谱。旧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尤其不识字女孩一般没大名,出嫁后随夫姓。新中国的女性被誉为“半边天”,女孩应全名入谱,女儿不能传宗接代的观念要更新。还有族谱送印环节,要注意装潢、纸张、校对等,确保族谱的质量。切莫功亏一篑,更不能省盐坏酱,留下遗憾。总而言之,今后做谱时要避免以上问题。要搭好班子,执笔人不仅要掌握修谱常识,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要品行端正,不负众望。在不违祖训的前提下,对入谱资料要有考证和取舍,不能盲目全盘继承。一部完整准确,有传承,有创新的族谱,才是国史、方志的补充,才能达到其应有的品位和价值。
卞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234个姓氏,在安徽、河北两省影响较大。现在边境姓的人约占总人口的0027%,总人口约34万。
边缘的名字和图腾
Edge的意思是走在边界或山的边缘。引申为边界、边缘、侧面、接近等意思。古代用于命名。人或与所在氏族的地理位置有关,或位于皇城边缘,是氏族的原始图腾,命名为氏族、氏族徽。人们居住的地方叫边边,最后建立了边陲国家,出现了边边这个姓氏。
卞姓的起源与演变
卞氏有两个起源:国名和名,都是子姓。
第一个来自儿子的姓。卞,商朝侯国,今河南洛阳。十九年的鲁庄公、周大福、卞伯等。正在起义,国家被摧毁了。边伯家的后代以国为氏。这个分支的历史大约是。600多年了。
第二个分支来自孩子的姓氏。宋平公的儿子叫玉容,名子卞,被飞轮海所杀。他的孙子被印成宋司徒,后来以为是他的姓。第一,宋公子城是宋之子,宋之弟,字旁之城,后以字命名。志边家族的历史大约有2500年了。
外来基因的流入
异族血统流入边姓,南北朝以来就有,鲜卑齐府也有边姓,但数量不多。清初,满族八旗的姓氏有边甲、博尔济吉特旗、沙拉等,后全部改为卞氏。清初居住在益州的朝鲜族有卞姓,蒙古族有巴格赤氏和巴黑赤氏,汉族有卞姓。卞姓也成为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姓氏。这些边姓多与北方地区汉族融合。
历史姓氏的分布与迁移
宋代卞姓有127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在最流行的姓氏中排在百名以内。边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边姓总人口的42%。主要分布在陕西、山东、河北,这三个省份的边姓约占全国边姓的68%。其次,分布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地。以陕西为中心的北方边姓分布区在全国基本形成。
到了明代,卞姓人口锐减,只有44万人左右。河北是边境姓氏第一大省,边境姓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在山东、江西、山西、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当代边姓的分布与图谱
卞姓当代人口约3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27%,为第234大姓。自宋代以来的1000年间,边姓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在下降。目前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北、辽宁、浙江、山西,约占卞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在河南、内蒙古、天津、陕西、山东、江苏等地。安徽是当代边疆姓氏第一大省,边疆姓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1%。
边境姓氏在人口中的分布频率示意图显示,在安徽、江西、广东东部、湖南和湖北、福建大部、浙江北部、江苏西北部、河南东部和北部、山东大部、河北、京津、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大部和黑吉辽,边境姓氏在当地人口中的比例普遍超过006%,中部地区达到02。广东中部和湖南、福建东部、浙江南部、上海、江苏大部、山东东部、湖北大部和河南、山西南部、四川北部和中国东部
王鹤堂边上有姓氏的县有陇西、陈留、晋城。卞氏以“腹”为堂号。“腹”的厅号,东汉时命名为边韶。边韶以文学闻名,有同学寥寥数语。有一天,他大白天睡着了,同学们嘲笑他说:“边小贤,大腹便便,靠学习,却想睡觉。”卞绍答道:“卞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思事,与周公同眠,与孔子同志静心,博采众长。有哪些经典?”嘲笑他的学生感到羞耻。后来,卞绍冠去了尚书令和陈果当宰相。
以下四副对联是关于卞姓的重要对联:
孝是第一步,礼是第一步。
通过五个藤壶的肚子,四个杰出的人出名了。
官佛赐,朝廷采阶名。
纵观名臣,卢龙是中庸之道。
族谱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了4部卞氏族谱,全国其他单位的图书馆也收藏了14部卞氏族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到79000,录取了56位边姓名人,占名人总数的0012%,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140位;卞姓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1%,排名第142位。卞姓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4%,居第239位;卞姓艺人占全国艺人总数的005%,排名第211位。
历史上卞姓重要人物有东汉的尚书令、陈相卞少、荆、九江太守卞让;唐代画家边鸾;五代南唐坦洲、节度使边高、周太常清边巍;北宋刑部尚书归位,开封府知府归位,泰州府知府归位,泰州府知府归位,御史职官学职,宣和进士、吏部职官学职,御史职官开悟,平江军职官适度升迁。明代武英殿候圣旨,画家卞,正统进士,户部郎中卞永,成化进士,左都卞宪,弘治进士,南靖户部尚书,文学家卞公,进士,山东盐运使,嘉靖进士,潼关副巡视员卞逊;清代道光进士,河南布政使赐浴礼,同治进士,闽浙总督卞宝全。
方姓血型
边姓人群的血型总分布为:O型占328%,A型占285%,B型占296%,AB型占91%。
一、来源有二
1、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被封在卞 国(在今山东泗水县东的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成卞氏。按《吕氏春秋》载,在商朝之际,汤与伊尹计谋功伐 夏桀时,有个叫卞隋的名士,因拒行汤王之计而投水自尽。可见卞氏 起源很早。
2、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省曹 县),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衮州 ,泗水一带)。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遂以卞为姓。形成 了卞姓的一支。
二、郡望堂号
郡望:
1、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 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济阳:晋惠帝(公元290枣306年在位)时,将陈留郡 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南渡后废。故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1陶城卞氏是江阴著名氏族之一,缪荃孙等编纂的《民国江阴县续志》在卷十《氏族》中有如下表述:“卞氏由常州迁江阴陶城,遂定居焉。卞荣,明正统乙丑进士,有《兰堂集》。卞思敏,弘治壬戌传胪,官户部郎中。”
周庄镇卞姓人口众多,可称大姓。追溯卞氏起源,历史悠久。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的儿子明被封在卞国 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的卞桥镇 ,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遂称卞氏。西周时,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铎,封地在曹国 今山东省曹县 ,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氏,遂成曹姓。后来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有个勇士名庄,在鲁国做官,又被分封于卞邑 今山东省兖州、泗水一带 。爵位为子,故时称卞庄子,其后人便以卞为姓,形成了卞姓的一支。卞姓望族居济阳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有一副咏卞氏的楹联:“源自殷商流光远;望出济阳世泽长”。
江阴周庄卞氏的先祖就在山东,2004年出版的《江阴卞氏宗谱》卷二十六《传略》中,收入了卞氏祖先卞壸、卞彬等人的小传。
卞壸 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晋代济阴冤句 今山东曹县西北 人。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习兵书,知古兵法,从小为乡人所重。晋元康年间,卞壸任江陵法曹,当时有人作乱,杀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贼首,馀众皆降。永嘉中,卞壸任著作郎。晋元帝镇建邺,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选官之职。晋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政。卞壸朴素廉洁,勤于吏事,官拜先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他力劝瘐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攻打建康,他率六军拒击,苦战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随作战,同时遇害。
卞彬(公元?-约500年),字士蔚,南朝齐济阴冤句 今山东菏泽西南 人。仕宋,官奉朝请、员外郎。入齐,累迁至平越长史、绥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饮酒,以蚤、蜗、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不胫而走,流传闾巷。
卞氏原居山东,东晋初迁到南京。南宋初卞长卿奉高宗赵构之命,从开封来到镇江,与金兵作战,由于伤病复发而死,被赐葬于毗陵 常州 永胜乡。于是,子孙们便定居在这里。
元末明初,世居毗陵胜西的卞氏有一支来到江阴陶城。卞氏江阴始祖名卞王与,谱称嘉玉公,因当时所居常州一带战事频繁,避乱来到陶城卜居,勤业修行。《江苏江阴卞氏宗谱.嘉玉公传》:卞王与“念祖父身登仕籍,名显一时,每自奋励,怀仁恺以济人,严义方以教子,三世而繁,五世而显,遂为陶城北分之祖。”
与卞王与同时从常州迁来江阴陶城的,还有他的堂弟卞琳。卞王与的子孙定居在陶城四周,并向南沙、后塍 今属张家港市 一带移居,称为北支。卞琳的后代向南发展,在居忠巷、三房巷、老住基等地并向江阴西郊移居,称为南支。卞氏的后裔散布在苏南、浙北以及其他省市。
卞荣 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 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而性俭啬,每有所投遗,往往从人素纸笔,不妄使一钱,人或传以为笑,然视他贵人之武断豪夺,则吐舌缩首,不欲为也。”由此可见,卞荣的诗书画俱佳,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
卞荣的诗作颇多,由其门生锡山吴纟廷花三年时间,编成《卞郎中诗集》7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此外,卞荣还有《兰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辑,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镌版。清顾季慈编辑江阴诗歌总集《江上诗钞》,卷十收入卞荣诗作100多首。卞荣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岁。
继卞荣之后,卞氏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三房巷人卞思敏,字行甫,初号东崖,更号练江。他从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江阴有15人同时中举,轰动一时,名声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55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为文奇思逸发,如同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风格。卞思敏生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卒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
陶城卞氏,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清一代,卞氏就涌现贡、廪、附生16人。
另曹操之妻卞氏,请参见词条"武宣卞皇后"。
乡俗巡礼:话说邳州族谱(曹培元)
本文2023-10-15 09:55: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