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姓氏“蓝”的图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4收藏

有谁知道姓氏“蓝”的图腾,第1张

  关于蓝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称为蓝姓。

  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地名命姓,称蓝姓。

  蓝姓现多作兰姓,其实蓝姓与兰姓本不一宗。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蓝氏,在台湾为第六十一个大姓。其住地,以台北一地最盛,其次是南投,屏东两地。蓝氏自闽粤一带迁居入台,是在清代的初年 。当时,一位叫作蓝凤的漳州人到达今台南县的大农村和大康村开基。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贵起义反清时,又有一位粤籍义民蓝溢海定居于下淡水港。

  堂号

  "戒君堂":春秋时期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历史名人

  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 玉:明朝人,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后恃功专恣,为太祖所恶,以谋反罪诛死,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

  蓝天蔚: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与吴禄贞等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后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

  蓝 瑛:明末画家。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

呼运廷修武蓝封村:八仙传说中的蓝采和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围黑木树枝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踏歌云: 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 红颜一椿树,流年一掷梭。 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留下歌词极多,皆率性而作,“多仙意,人莫之测,但以钱与之。绳穿拖行,或散失,亦不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或与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见之者,及斑白见之,颜状如故。后踏歌濠梁间,于酒楼上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其靴衫等旋亦失亡。” 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不知道是哪里的人。总是见他身穿一身破烂的蓝色衣衫,腰束一条三寸宽镶嵌有六颗黑木扣板的腰带,一只脚穿着靴子,另一只脚却打着赤脚。夏天时他在衣衫里加上棉絮,冬天则又睡在雪地上,呼出的气像蒸汽一样。他每天都手持三尺多长的大拍板,踏着节拍,在城中唱着歌谣沿街乞讨。采和走起路来脚上的靴子总是嘎嘎作响,带着醉意歌不离口,和着节拍,边走边唱,每次都是吸引着无数男女老少跟着看热闹。 蓝采和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虽然表现出一副癫狂的样子,但言语充满了智慧,人们向他提问,他往往随口答来,话语幽默,让人忍俊不止。他唱的歌词很多,其意思都是如何修真养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踏歌。 在乞讨时人们给他钱币,他就把钱币用长绳串起来,拖在地上走,散落到地上也不管不问。如果见到贫穷的人,他就会拿去救济别人,但更多时候是买酒喝。 蓝采和一生游历天下,走了很多地方。有人自小就看到蓝采和,等他们都年老后,却见蓝采和还是那么年轻。后来蓝采和游玩到濠梁,醉卧于酒楼中,这时听见有云鹤笙萧之声,蓝采和忽然轻轻地升起,飘向云中,将身上的衣衫腰带脱下,然后冉冉而去。 八仙庵是供奉的道教八位神仙——李铁拐、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的地方,是我国民间极受欢迎的神仙群体之一。它的产生、形成、定型、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八位仙人多数见之于正史,少数见于稗官野史。他们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明人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所述的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影响之大,在我国小说、戏曲、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中,都留下了他们的形象。他们的仙传和修道理论,对道教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蓝采和,又叫蓝采禾。[宋龙《江南野史·陈陶传》]正史无载。蓝采和的原型是一个颇有才气的流浪汉,他的事迹在《续仙传》、《南唐书》、《确潜类书》等书中均有记载。 《东游记》第19回《采和持板踏歌》载其歌词12首,唯独此首流行较广,为世人所知。元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简名《蓝采和》)则说蓝采和是艺名,原名许坚。他在勾栏里唱杂剧,中有“雪拥蓝关马不前”一本,年50岁时做寿,因失误官身,为官府扣打四十大棒,后为钟离权引度成仙。许坚实有其人,字介石,庐江人。《全唐诗》收有其诗。并说他有异术,常来往庐阜茅山间。李璟(南唐中主)时,以异人召,不至,后不知所终。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有诗《题蓝采和像》云:“自惊白鬓似潘安,人笑蓝衫似采和”有人据此认为蓝采和决非姓蓝,是因其常着蓝衫,故名。 《东游记》说蓝采和“乃赤脚大仙之降生,身虽为人,不昧本性,放荡不羁,玩游一世。”似狂非狂,歌则随口而作,皆有仙意,人莫之测。后遇铁拐点度,相遇讲道,一日于濠梁酒楼上饮酒,闻空中有笙萧之音,忽然乘白鹤而仙去。 中国民间戏曲艺人中,很多人都把道家八仙中成仙以前的蓝采和当成他们的同行。  元杂剧《钟汉离度蓝采和》中,仙人钟汉离见他有“半仙之分”,遂下凡到洛阳梁园勾栏里度他出家。剧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精明强干、勤奋有为的古代戏曲演员,他热爱演剧,说他将古本相传,路歧体面,习行院,打诨通禅,穷薄艺知深浅。说他“做一段有憎爱劝贤孝新院本,觅几文济饥寒得温暖养家钱,俺这里不比别州县,学着几分薄艺,胜似千顷良田。”剧中说他广记博闻,会戏颇多。而且面对钟离权的故作挑剔来者不善,蓝采和不卑不亢,对自己演剧的记忆信心十足。难怪得钟离权非点化他成为神仙不可。  传说中的道家八仙几乎家喻户晓,他们各有道术,法力无边,有关他们的传奇经历与各种民间传说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最脍炙人口的那句莫过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他们中的七个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有证可考,唯有蓝采和籍贯名字成仙的传说争议很多。 为此记者走进了我市修武县蓝封村,探寻了传说中的蓝采和墓、庙观以及残存碑刻。  据后世碑刻记载及乡里传闻,蓝采和就出生在蓝封村。蓝采和在唐高宗年间中过进士,入朝为官,因为忤逆权臣,随后解印归田,回到家乡,追寻七贤踪迹,隐居园林,常踏歌而行。后被汉钟离点化,羽化成仙,人称“大罗仙”。  他常穿着破烂衣裳,带着六寸腰带,一只脚穿着靴子,一只脚赤足。大夏天的时候,竟然在长衫里头穿着厚厚的棉袄,冬天时候又躺在雪地上,呼出的气就像蒸汽一般。每次在大街上讨饭,手持大拍板,长三尺多。他嗜酒如命,一喝醉了酒唱歌,老人小孩都喜欢看他唱歌,唱歌的时候,看上去他一副癫狂的样子,但言语中却充满了智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多少竹林七贤的影子。 传说中的八仙是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焦作就占了两位,韩湘子与蓝采和。 我国神话人物八仙,都是由真人演变而来,“八仙”真人的历史背景都有证可考。歌仙蓝采和为焦作人,他的出生地为修武县蓝封村。蓝封村村民告诉记者。 蓝采和的传奇故事为当地人代代相传,至今仍不绝口。蓝采和出生在蓝封村,祖辈姓蓝。不是元杂剧《钟离权度蓝采和》所说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 蓝采和的事迹在《续仙传》、《南唐书》、《确潜类书》等书中均有记载。元杂剧《蓝采和锁心猿意马》、《汉钟离度脱蓝采和》、《蓝采和长安闹剧》等剧本对蓝采和的姓名也都有不同的说法,并无定论。 近来各地发现一些蓝姓家谱,对蓝采和14世孙蓝吉甫有如下记载:“蓝吉甫,字神嘉。神农后裔,蓝昌奇公之后,唐开元癸丑科进士,授左辅阙迁谏议大夫,蓝采和公之十四世孙也。父蓝万福居建康之上元县,建宅朱紫坊。妻韩氏。公生于太宗嘉定元年注:公元1208年,其为人也,洪模大度,才志过人。值宋理宗宝庆元年注:公元1225年乙酉,方遭金胡扰攘,天下汹汹,斯民鲜有定业,胡师游牧南侵,破邑陷州,酷遭荼毒,家散人亡,神号鬼哭。公弃建康旧居东迁,兄弟中途相失,只身居福建省福清县。 另据《赤岭种玉堂》一文介绍:“福建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公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后人有迁居漳州漳浦县蓝教村。有迁居广东大埔。“清初,种玉堂十五世大轮居台湾桃园大溪镇。十六世云锦居屏东里港乡。十八世武居台北市。十八世瑞芳居宜兰。蓝氏仅在台湾现在就有人口近二万人。 江西萍乡上栗发现“蓝采和”族谱 。这部民国年间的《蓝氏族谱》记载了蓝采和是圳上村生活着的近400名蓝氏子孙的先祖,传说中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就是他们的祖先。族谱中有关于蓝采和的记录:蓝采和是蓝氏109世,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八月十一日丑时出生,唐开元年(713年)中进士,授左阙谏议大夫,因直言谏帝过宠外戚,遂与权奸杨国忠不合,即退隐山林,修炼成大罗仙翁,位列八仙之一。族谱中均记载有蓝氏后人对蓝采和的赞诗:“解印辞朝学炼丹,功成白日上青天。有子传芳无后虑,逍遥快活五云端。”族谱附有蓝采和的画像,并录有蓝采和的《踏踏歌》。 蓝采和的出生,族谱中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描写:蓝采和的母亲陈氏,久未怀孕,夫妻求祷于神人,夜梦神人馈药一丸,吞后觉异香袭体,于是怀上了蓝采和。而蓝采和出生的时候亦“红光满室、异香不散”。退隐修炼成仙后,“夏服絮、冬卧冰,醉则持三尺大拍板行歌。” 由此可见,族谱中的蓝采和与传说的蓝采和稍有不同。 据族谱记载,蓝姓受姓始自昌奇公,昌奇公系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帝都空桑,有熊国君贡蓼蓝一株,勃勃然生气异常。时后宫诞生一子,帝甚喜,遂将此子赐姓为蓝,命名昌奇。此即蓝姓由来。昌启长大后,封地称蓝封,这是蓝封村名的由来。 蓝封村,很美也很动听的名字,更具有历史渊源的名字,让八仙神话在村子里,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

  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喾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姓现多被误写成“兰”姓,但是,两者起源并不相同。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蓝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潮汕的蓝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历史名人

  蓝 玉:明朝人,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后恃功专恣,为太祖所恶,以谋反罪诛死,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

  蓝 瑛:明末画家。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

  蓝 桂:下都乡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云南大和等县知县,云南大理府同知,从政20多年,始终以清勤自励,生平好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告老还乡后,布衣草履,本色依然。

  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斗南:庐丰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任福清县教渝,任中辞官回乡侍奉母亲未再复出。他虽家贫如洗,却廉谨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宁可吃番薯度日以终此生”。

  蓝天蔚: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与吴禄贞等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后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庭辉:庐丰乡人,参加了红军和长征,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少将。

  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属于巨鹿郡。汉高帝时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时改为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地区。

  东莞郡:晋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堂号

  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种玉堂:种玉堂得名于郡望汝南。相传蓝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称蓝田,以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蓝氏族谱对祖先有几种说法,一是以炎帝神农为受姓远祖,共传108世,到唐朝武周时,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之父、扬州节度使蓝明德成了江南始祖;二是以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的蓝吉甫为入闽始祖(受姓122世,江南15世)。之后万一郎(江南17世)迁宁化石壁,和二郎(江南19世)徙长汀“牛栏祖地”。按此推算,漳浦种玉堂始祖念七郎蓝炯为受姓128世,江南21世。

  此外,蓝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等。

有谁知道姓氏“蓝”的图腾

  关于蓝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称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