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个宰相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北宋四个宰相的故事,第1张

宋朝就有“四个宰相”与它有关。宋朝第一个与天柱山有关的宰相是“李迪”。李迪,字复古,与寇准同时为相。有出戏叫《狸猫换太子》,历史上真有其事。李迪就是《狸猫换太子》中那个刚直不阿、主持公道、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宰相”。为了给赵宋王朝、给自己祈福,李迪派自己的儿子李柬之到天柱山兴建“灵仙观”,并任第一任“观使”。从公元1023(北宋天圣年间)到1032年,李柬之在天柱山上呆了十年。而今,天柱山上还有“柬之洞”、“李柬之公明”真书石刻等古迹。与皖山有关的宋朝第二个宰相叫“王珪”。王珪(1019-1085)字禹玉,安徽潜山人。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珪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即“榜眼”。他从“参加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到受封为“歧国公”,可以说是人缘很好,官运亨通。《四库全书总目》这么介绍王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显,不出国门而参与大政……”欧阳修读完王珪写的仁宗立太子诏,叹曰:“真学士也!”可见他文章写得很好。王珪病逝的时候,皇上万分悲痛,罢朝五日。王安石是宋朝与皖山有关的第三个宰相。

有了“王珪”,才有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千里马”,王珪是识马的“伯乐”。听说在“自己安徽潜山老家”当官的王安石政绩不错,王珪便极力向皇上推荐他。

公元1051-1053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其州府所在地即今安徽潜山。王安石严肃为官,勤励政事,修吴塘、起堤堰、决陂塘,大兴水陆之利,并贷谷物予人民,定期偿还,薄取利息,解决百姓荒年之饥。因而“政声卓著”,其调任提点江西刑狱时,舒州百姓相执、相送而泣。王安石在天柱山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如:“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球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注:两诗都是王安石在天柱山为官时所作,飞来峰、九井都在今潜山境内>。王安石的《和曾子翊授舒州府掾作》一诗也与天柱山有关:“皖城终日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

与皖山有关的宋朝第四个宰相是“李纲”。李纲是南宋时的宰相。《安庆府志》云:李纲以汪、黄之谗,张浚之论,出知舒州。据《安庆府志》记载,李纲出知“舒州”,他的左右臂之一的傅亮在江淮一带广集人马,其中就有天柱山刘源的义军。刘源在天柱山抗击元军达十几年之久,山上有其“奉本朝阃命”(即奉皇后的命令)的勒石记录。徐而缓

范质 (911~964)河北威县

王溥 (922年-952年),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

魏仁浦 (911-969)(今河南卫辉)人

赵普 (92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

薛居正 (912~981)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沈义伦(909—987),开封太康(今属河南)人

卢多逊 (934~985) 河南怀州人(今河南泌阳)。

李昉 [公元九二五年至九九六年]字明远,河北深州饶阳人

宋琪 (917—996) 宋范阳蓟(今北京大兴)人

吕蒙正 - (944或946-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

张齐贤 [公元九四三年至一o一四年]字师亮,山东曹州句容人,

吕端 (935-1000),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现河北廊坊安次区)人

李沆 (九四七~一○○四),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向敏中 [宋](公元九四八年至一〇一九年)字常之,(河南开封人)。

毕士安 (九三八~一○○五),西京山西大同人

寇准 (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王旦 (九五七~一○一七),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王钦若 (962-1025年) 北宋大臣。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丁谓 966——1037)北宋大臣。字谓之,(江苏苏州吴县)人

李迪 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字复古。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卒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O47

冯拯 (958~1023),字道济,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王曾 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补充:

王曾(978-1038)字孝先,宋泉州晋江旌贤乡人。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有两说。存争议

张知白 (?-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

张士逊 :(964-1049年),北宋官吏、字顺之。阴城(今湖北光化西)人

吕夷简 (978—1040年),字坦夫,祖籍莱州(今属山东);

陈尧佐 号知余子(963—1044年),阆州阆中人(今四川南充阆中),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信,世居泉州(福建泉州人)

晏殊 (991-1055),字同叔。北宋 抚州 临川县文港乡(今江西南昌 进贤)人

杜衍 (978~1057),字世昌,北宋山阴上虞驿亭人(今浙江绍兴人),

范仲淹 (989—1052年)江苏吴县人

陈执中 (九九○~一○五九),字昭誉,名相陈恕之子,洪州南昌(今属江西)人。

文彦博(1006年-1097年),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

宋庠 (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

庞籍 (988年—1063年) not;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

刘沆 not; 今江西省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人

富弼 (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韩琦 (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曾公亮 字明仲,号乐正生于宋咸平二年(999年)。,福建泉州府晋江人,

鲁宗道 (966—1029) 宇贯之,安徽亳州人。

韩绛 (一○二一~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王安石 (1021-1086)。江西抚州临川人

吴充 (1021-1080) 北宋大臣。字冲卿,建州浦城(今属福建南平浦城)人,

王圭 (1019年~1085年),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蔡确 (1037———1093),字持正,福建泉州人

韩缜 (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

吕惠卿 (1032-1111年),字吉甫,泉州晋江人,

司马光 (1019~1086),(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

吕公著 [公元一o一八年至一o八九年]吕公著字晦叔,安徽寿州人

吕大防 (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

范纯仁 (1027-1101) 北宋大臣。字尧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苏颂 (1020年-1101年),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

章惇 字子厚(1035—1105)福建南平浦城人

蔡卞 北宋书法家。(一○五八~一一一七),字元度,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仙游)人

苏辙1039年-1112年) 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

韩忠彦 (1038~1109) 字师朴今属河南安阳)人曾布 (一○三六~一○七),中国北宋大臣。字子宣,南丰(今属江西)人,

蔡京 (1047~1126),北宋名臣。字元常。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莆田仙游)人

蔡攸 1077-1126) 宋徽宗、钦宗时宰相。字居安,蔡京长子。(今属福建莆田仙游)人

蔡懋 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泉州晋江)人,

赵挺之 [宋]赵挺之(1040-1107) 北宋大臣。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

何执中 (1043-1116) 北宋大臣,处州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县,位云和县西。一说为今浙江省丽水县)

张商英 1043年-1122年),北宋蜀州(四川崇庆)新津人。

郑居中 (1059-1123) 北宋官吏。宋徽宗时太宰。字达夫,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刘正夫 [宋],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柯城区)人。

余深 (约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时期福建福州罗源人,

王黼 (1079—1126),宋开封府祥符县(今属河南开封)人,

李邦彦:浪子宰相 (?一 1130) (今河南沁阳)人。

王安中 (1075~1134) 北宋末中山曲阳(今属河北)人

张邦昌 (1083-1127)北宋末年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

欧阳珣(1081-1127年)(今属福建泉州晋江)人

童贯 (1054-1126)),开封(今属河南开封)人

高俅 (—1126)籍贯不祥

梁师成 (-1126) 北宋末宦官,籍贯不详

张叔夜 (1065-1127)永丰(今江西广丰)人

种师道 (1051-1126) 北宋名将。原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

邓洵武 ((1057-1121)北宋大臣。字常。四川双流人

何栗 何公者,何栗也,字文缜,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出生于四川省仙井监(今仁寿县)。

李纲 (1083年-1140年),福建南平邵武人

黄潜善 (1078年—1130年2月9日),字茂和,邵武(今福建南平邵武)人

汪伯彦 (1069-1141) 南宋初奸臣。北宋末祁门(今安徽省祁门县)人

吕颐浩 (1071年-1139年)山东德州人

朱胜非 (1082-1144)蔡州(今河南汝南)人。

杜充 (-1141) 南宋叛臣。北宋末南宋初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范宗尹 (1100-1136) 南宋初大臣。字觉民,邓城(今湖北襄樊)人

秦桧 ((1090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赵鼎 (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张浚 (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绵竹()人

汤思退 (1117—1164) 浙江龙泉县人

陈康伯 [公元一o九七年至一一六五年]字长卿,信州弋阳人(江西弋阳人)

朱倬 (1086—1163)字汉章,闽县(今福建福州市区)人。

韩肖胄 (一○七五~一一五○),字似夫,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人

史浩 (1106~1194)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直翁。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洪适 [南宋]字景伯(今江西九江鄱阳)人

叶颙 (仙游人一一一七至一一八四),福建仙游人

虞允文 (1110~1174)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

陈俊卿 [公元一一一三年至一一八六年]字应求,福建莆田人。

梁克家 (1127~1187年),福建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晋江)人,

曾怀 (1100-1172年),字钦道,祖籍晋江,(今福建泉州晋江)人

王淮 [宋](一一二七至一一九o)字季海,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周必大 (1126~1204)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留正 1129-1206 字仲至,,(今福建泉州永春人)。

赵汝愚 (1140--1196),字子直,江西饶州余干人

王蔺 (?-1202),字廉仲,号轩山。宋无为县人。(安徽巢湖市人)

余端礼(一一三五~一二○一),(今浙江衢县东北)人

京镗 (1138 —1200)字仲远,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谢深甫 (1139-1204),字子肃,临海下渡人。(浙江临海人

陈自强(1141-?) 籍贯未祥

韩侂胄 (?~1207年),,字节夫,宋朝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钱象祖 (1145—1211年),字伯同,号止安,临海人(浙江临海人)

史弥远 字同叔。明州鄞县人(宁波鄞州区人)

葛洪 (1152~1237),。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葛府人,

郑清之 [公元一一七六年至一二五一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庆元府鄞县人(宁波鄞州区人)。

乔行简 (1156—1241),字寿明,浙江东阳人崔与之 (1158--1239),广东增城人

李宗勉(—1241年),字强父,富阳古城(今常安乡)人。(浙江富阳人)

史嵩之 (-1256) 南宋大臣。字子由,一作子申,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杜范 [公元一一八一年至一二四四年]字成之,浙江黄岩人。

赵葵(一一八六~一二六六),字南仲,号信庵,一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

谢方叔 (-1272) 南宋末大臣。字德方,号渎山,威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人

董槐 (~1262)字廷植,定远县城人。(安徽定元人)

程元凤 (一二○○~一二六九),字申甫,号讷斋,歙县(今属安徽歙县)人。

丁大全 (1191~1263),字子万,南宋镇江(今属江苏)人

贾似道 (1213~1275年),字师宪,天台人。(浙江天台人)

陈贵谊 (1183~1234) 字正甫,福清场前人。(福建福州福清人)

曾从龙 字君赐,号云帽居士。生卒年不详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晋江)人

郑性之 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福州(今福建福州)人,

叶梦鼎 (1200—1279),字镇之,号西涧,宁海东仓上宅人。(浙江宁海人)

江万里 (1198——1275),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江西都昌人)

马廷鸾 [公元一二三二年至一二九八年]字翔仲,蛲州乐平人河南蛲州人。

姚希得 [公元?年至一二六九年]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陕西潼川人)

留梦炎 浙江衢州(今浙江衢县)人,

陈宗礼 公元?年至一二七o年]字立之,南丰人(江西南丰人)。

陈宜中 [1236~1276(一作1280)],字与权,浙江永嘉人。

陈文龙 初名子龙,字君贲。生年不详,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福建莆田人,)

文天祥 -(1236—1283) 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

陆秀夫 (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属江苏盐城人)

李纲是北宋末、南宋初抵抗金的名将。单词纪。福建邵武人。郑和二年,进士兼纪。五年,任右殿御史、副御史。不久,他被解职,以抗议官员讨论国家事务的疏忽。宣帝元年,尚书要求朝廷重视内忧外患的问题,被宋徽宗赵霁认为不妥,南涧府沙县税务管理暂停。宣帝七年七月,李纲被召回朝鲜,任命为太常邵青。那年冬天,金兵分两路进攻宋朝,万艳王宗率领的东路军直逼汴梁。在宋廷学派的恐慌中,李纲向宋徽宗建议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号召军民抗金。赵桓即位后,李纲被提升为右尚书,成为个人特使,负责开封府的防守。他带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进城督战,击退进城的金兵。眼看凯丰难以强攻,金帅延宗转而诱降,宋廷弥漫着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与金媾和,被罢官。由于开封军民的愤怒示威,被迫撤回自己的生命,李再次被使用。颜无力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后,于靖康元年二月退兵。开封保卫战是李刚打赢的。金兵撤退后,李刚遭到宋廷投降主义者。康元年五月宋廷强命李纲为河东河北都督,将他赶出朝廷。李刚上台后,宋廷事事设限,使得傅玄美国的使者有空洞的名字和不受限制的军事力量。9月李刚被迫辞职,宣被控主战不力,损失师长钱。先负责建昌军的安置,后赴夔州。李刚被贬后不久,金兵又分两路南下围攻开封。被捕前夕,宋钦宗想起要再次起用李刚,并任命他为大学士兼高级部长的大厅,并负责打开大厦,但无济于事。当李刚得知他在长沙的生活时,北宋已经灭亡了。王在南京应天府又建了一个朝廷。为了利用李刚名声在外,被聘为尚书右仆、中书侍郎。当时,李刚正在开封府途中,受命赶赴南京,全力为皇帝筹划整顿朝纲,组织抗金运动,并围绕皇帝与汪伯彦、黄千山等投降派展开尖锐斗争。他反对投降,主张一切和平谈判,并严厉惩罚张邦昌和其他官员的宋朝谁服务于中国的金兵。为了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推荐了坚决抗战的老兵宗泽留在东京,去开封府修理防御设施;他还力主成立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贸部,支援两江军民的抗金斗争,并推荐张索和傅亮分别担任河北招抚使和河东经贸部礼宾。他还颁布了新军制度二十一条,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的情况,开始整顿军政。他还建议沿江、沿淮、沿淮修筑帅府,进行纵深防御。李刚美国对军政设施的整顿有助于宋朝维持局面,至今仍为世人所接受

其中梁_全集,靖康传信录,建炎进退志等。是李刚其个人经历和北宋末南宋初在朝廷任职时的亲身经历,是研究这段历史的珍贵资料。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欢迎光临李氏族谱网!这是族谱续修页。

  广西荔浦县寨背村《李氏族谱》序及目录

  序

  李姓已是中国第一大姓,作为李姓子孙,无不为之而自豪。

  寨背李氏一姓,属陇西郡李氏。自明万历年间至今已四百余年,一脉相承,人丁兴旺。

  此前编修之族谱,过于简单,遗漏不少。现李弟宗支合族重修《李氏族谱》,从编排形式和实质内容来说,均达到一定深度,有着不错的收藏价值,从中可了解不少本族历史。

  “读史明志”,族谱就是一族之历史,多读多记,用心体会其中含义,明了编者的用心,对自己会有促进作用。

  2003年11月

  序

  欣闻本族重修族谱,甚喜。

  李氏宗族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编修族谱,制定族规、族训。

  李氏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民国年间仍重视,记得我年少时,曾见过老辈编修族谱。

  改革开放后,政策宽松,信仰自由,空闲之余,便追念先祖源流,有感先祖创立家业之艰难,惟有重修族谱,才能体现出后辈的感激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尊祖收族”,让本族裔孙牢记先祖、尊敬先祖,加强宗族团结。

  重修李弟宗支《李氏族谱》,是本族半个多世纪的一件大事,现重修成功,相信能给后世留下深刻影响。

  2003年11月

  序

  国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宗族有族谱。族谱,又称为宗支簿,是记载同族同宗一脉之繁衍。子孙后世欲知先祖渊源,必阅族谱,方能明晓先祖事迹,进而遵从族规、族训,世代相传。

  我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系唐太宗李世民第41代裔孙、入闽始祖李火德第15代裔孙,自明万历年间由西粤庆远迁至荔浦寨背,至今已400余年,繁衍子孙14代,多数裔孙仍居寨背,尚有分布全国各地,二十五世李子明、二十七世李先哲及后代定居台湾,外迁裔孙或事业有成,或家居平安,无不感激先祖之厚德庇佑。

  年幼时,常听本族老辈说起我李氏源自陇西郡,祖籍为福建上杭,是入闽始祖李火德之后,李弟自明万历年间迁至寨背开基创业,一脉繁衍。每想至此,追念先祖之情便油然而生。稍长,查阅有关资料,悉知本宗支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倍感荣耀,遂生修谱之念。

  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其间几修族谱,详情失记,仅存旧谱是二十四世李绍经于民国年间所修,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且旧谱仅追溯李弟前三代,与入闽始祖李火德支系有断层,实为遗憾。

  数年前,得知本族二十五世李子璞、李钟福两位老辈热心宗族之事,拜访后,受益匪浅。

  本谱自1997年夏筹划,2000年春动笔,又4年,方成初稿,几经修改,遂定稿。

  修谱之不易,深有体会,然而责任之重大,实不敢怠慢。苦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又限于编撰水平,错漏难免,万望知情者及后世者予以补正。

  是为序。

  李泽军

  凡 例

  一、本谱依据本族旧谱及参阅昭平《李氏族谱》、福建上杭《李氏族谱》修撰而成。

  二、横排世辈部分,远祖从少典、黄帝至未受姓之理征,再从受姓李利贞起一世至八十二世李珠。然后又从入闽始祖李火德重起一世沿世辈排至二十九世编叙。由于十七世李仕佑迁修仁四排,因年久疏于联系,故有待2034年三修族谱加以编叙。编排中一般以一世为一层。

  编排开头起段,一般一人为一段,起段按某某世、书名、排行、原名、又名及改名、生终时间、年寿、葬址、生育子女,配偶生终,有资料则记,无则缺。

  世系图从入闽始祖李火德起及相关旁系排至现在人丁。

  三、不为生人立传,已故且有影响者,可立传。

  四、解放前的地名、机构、官职,均用当时名称。文中古地名与当今地名有异的,注今地名。

  五、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六、另外的几条凡例:

  1、男丁少年而亡(未满18岁)无继承者,不记谱,不排班辈。

  2、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所生女性,未婚皆记谱,婚配后子女不随本姓者,不记谱。

  3、本姓继入可谱;他姓血缘继入或随娘带归者,如跟随本姓,亦可谱。

  4、本姓入赘他姓所育后代如跟随本姓可谱;他姓入赘本姓所育子女,跟随本姓可谱。

  5、为谋求本族统一,本族按字辈次序排列,此前由于历史、外迁等诸多原因而自行取名者,今修谱仍记载。自2005年1月1日起,凡我寨背李弟宗支之族裔不按字辈取名者(含外迁族裔),2034年三修族谱时不予记谱,敬请各宗亲为新出生子女取名时谨记勿忘,取名格式:李+字辈+名,请查阅族谱记载同辈取名用字,切勿重名、同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6、从二十七世起按年龄大小排行。

  7、世系图只列男丁。

  8、寨背李弟宗支《李氏族谱》,现定每30年为一修,后世有识裔孙,万望担负起修谱续宗之重任,切勿数典忘祖。

  9、本谱载人记事,起自原始人群,止于2004年1月。

  目 录

  一、宗族世系……………………………………………………

  1、李氏受姓前世系……………………………………………

  2、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世系…………………………

  3、入闽始祖李火德及裔孙一世至十四世世系………………

  4、寨背始祖李弟及裔孙十五世至二十九世世系……………

  二、字辈、族训、诗文…………………………………………

  1、寨背李氏历代四十字次序字辈……………………………

  2、广东珠玑巷李氏沿用三十五字次序字辈…………………

  3、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九十字次序字辈……………………

  4、李弟宗支族规………………………………………………

  5、唐太宗李世民百字箴………………………………………

  6、唐太宗李世民遗训…………………………………………

  7、宋宰相李纲遗训……………………………………………

  8、中华劝世谣…………………………………………………

  9、中华美德贤文………………………………………………

  10、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歌……………………………………

  11、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2、诗文…………………………………………………………

  三、宗祠、祖墓、田地产、名胜古迹、文物…………………

  1、宗祠…………………………………………………………

  2、祖墓…………………………………………………………

  3、田地产………………………………………………………

  4、名胜古迹、文物……………………………………………

  四、名人轶事、知识人才、尊师拥军、经济文化、文摘……

  1、寨背李氏一脉始祖李弟及上祖考证………………………

  2、清代名人……………………………………………………

  3、民国时期名人………………………………………………

  4、解放前教师…………………………………………………

  5、解放后人民教师……………………………………………

  6、解放后参加工作人员………………………………………

  7、解放后参军入伍……………………………………………

  8、民国及解放后大中专院校、荔浦简易师范学校、

  荔浦中学在读、毕业人员…………………………………

  9、勤劳致富…………………………………………………

  10、教子有方…………………………………………………

  11、四世同堂…………………………………………………

  12、年满80岁以上寿星………………………………………

  13、荔浦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进士——李时德……………

  14、科举制度…………………………………………………

  15、专家证实: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

  16、右调渔家傲为重城姻亲仙游墓门勒石有感……………

  17、挽诗六首…………………………………………………

  附录:

  1、入闽始祖李火德一世至二十九世直系世

  2、本族人口变更表

北宋四个宰相的故事

宋朝就有“四个宰相”与它有关。宋朝第一个与天柱山有关的宰相是“李迪”。李迪,字复古,与寇准同时为相。有出戏叫《狸猫换太子》,历史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