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姓 豹氏家谱 豹姓起源 豹姓名人 豹姓的来源 豹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豹姓 豹氏家谱 豹姓起源 豹姓名人 豹姓的来源 豹姓简介,第1张

豹[豹,读音作bào(ㄅ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三子契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记载: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号娇极子,名姬夋。帝喾生而祥灵,十五岁时佐颛顼帝受封于辛,一百三十岁时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领有高辛氏部落,建都于亳。

帝喾纳有四妃:元妃有邵氏女,名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后稷;二妃为陈锋氏女,名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三妃为有娥氏女,名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四妃为娥訾氏女,名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七十年逝世,终年一百零五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一个胞族集团是以后稷为主的嫡支群体,包括有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四个氏族群体,另一个胞族集团则为尧、契、挚的庶支群体,包括有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四个氏族群体。实际上,这八个氏族的代表人物被史书称为才德八人,世称“八元”。

在舜帝时期,时为臣子的尧又推举了贤者八人,世称“八恺”。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孔颖达疏:“恺,和也,言其和于物也”。在史籍《旧唐书·韦凑传》中记载:“八凯、五臣,舜之良佐也”。辅佐舜帝的八恺就是: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而五臣则指:尧、朱、罴、雒陶、瞽叟。

“八元”之中的叔豹,实际上也是高辛氏的子侄,有才德,为契一系,以花豹为图腾,其子孙以氏族名称为姓氏,称叔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豹氏。该支豹氏主要分布在古琼州地区即今海南省,成为黎族的先民,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时期蚩尤部落的三苗族,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中顽强地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史发展的结果。

蚩尤为中国上古重要历史人物,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早先活动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他们首先发明和使用了金属工具与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很强的军事力量,与轩辕氏部落联盟的黄帝势均力敌,并且有密切的联系。

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后代,而炎帝与黄帝乃是同胞兄弟。炎帝与蚩尤曾先后同黄帝大战于河北涿鹿阪泉一带,大战之后,蚩尤族一部向南方迁徙,而许多人则留在北方,逐渐与黄帝族融合为一,所以他们保持着对其英雄祖先蚩尤的无比崇拜。

如今苗族人民中保留有“枫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后来郭璞注释:“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又说明枫树即今香树。

这个传说与蚩尤血传说相似,都是因为蚩尤族人对蚩尤被杀一事的怀念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想像。晚秋,枫树的叶片是红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类记载颇多,如在史籍《轩辕本纪》中记载:“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华为枫木之林。”在史籍《述异记》中更记术了枫木成精变为人形的灵怪传说:“南中有枫子鬼,枫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炎枫。”甚至在典籍《南方算术状》中也记述:“枫人,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瘿瘤,一夕遇暴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

由于枫木是一种灵木,因而苗族对枫木的崇拜古已有之,在苗族生活中,枫木的神化性更强。在著名的《苗族史诗》中,《枫木歌》是史诗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来源、人类始祖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主要情节为:远古枫树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中又生出了人类始祖姜央、龙、虎、豹、雷公等等。在《苗族史诗》中,既存在着对枫树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存在着卵生神话的观念。而卵生神话观念又与鸟图腾的民俗文化有关,如殷商就是有玄鸟图腾崇拜的,其祖先是就神话传说中的契,即是其母简狄吞食玄鸟卵之后怀孕生出的。

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他们有很多部落,也有许多图腾。“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说明其联盟中部落氏族之多。

在史籍《竹书纪年》中记载:“兄弟七十二人属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罴氏、虎氏、豹氏……诸氏。”在涿鹿大战失败以后,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曾受到黄帝联盟的多次征讨,因此不断迁徙,向西者后为犬戎、西羌,向南者后为三苗,他们的史迹是悠久而深刻的。

九黎部落向西的一支,据史籍《拾遗记》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在史籍《遁甲开山图》中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记载。在史籍《尚书·尧典》中说舜“窜三苗于三危”。 在典籍《孟子·万章》中记载:“杀三苗于三危”。在史籍《地道记》中记载:“陇西郡首阳有三危,三苗所处……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三危山,即今甘肃剩敦煌市东部的三危山,离千佛洞不远。

西羌、西戎,皆与苗族有关。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苗族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是甘肃东乡县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亚一带早在五千年前已发现了铜器。这或许就苗族祖先有关。

另外,在史籍《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族。”而在史籍《神异经·西荒经》中也记载:“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逸无理,名曰苗族。”这些记载虽然比较简短且荒诞,有明显的正统思想的偏见,而且并不精确也不全面,但却反映了九黎部落流向西北的历史事实,这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

三苗的大部则迁往西南,期间经历了许多次的战斗与转移。在史籍《五帝本纪》中,汉朝学者郑玄注释:“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

经过颛顼、尧、舜、禹的连续多次征伐,逐步将三苗驱赶到西南蛮荒之地。其迁徙路线,据近年苗族学者唐春芳的研究,在其论文《试论苗族的原始居地》中,把苗族口碑、习俗资料与古文献对照研究,可以发现其相当吻合。

蚩尤作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文艺中有许多表现。许多古史传说,尽管有神话思维的幻想成分。却往往与古代文献资料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民间习俗、民间文艺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它可以印证并补充书面文献,是更生动的历史资料,人们要善于应用它们。

苗族豹氏,就是源自蚩尤的九黎部落联盟中“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之一,实际上就是其中以豹为图腾的部落,世代以豹为姓氏,称豹氏,是中华民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周时期,周王朝设有四大侯爵,分别为射侯(程侯)、虎侯、熊侯、豹侯,是为西周分别统领四方军队的最高统帅,地位在卿大夫以下。其职分别掌管:射侯(程侯)负责东方,虎侯负责南方、熊侯负责西方、豹侯负责北方。这在典籍《周礼·天官·司裘》中记载有:“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注: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

西周王朝,传承轩辕氏部落联盟的图腾标志,总体上是由西向东、向南发展,相对弱视北方,因此豹侯居末。

豹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豹氏,多为军健家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王朝官位豹尾,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豹尾,即东周时期军制,又称辇尾,出自周制豹尾车,即君王出行时的后卫车辆,职掌负责者称豹尾,后在各诸侯国中皆设有类似的建制,称“殿后令”,官秩一千石,是极其重要的军制官位,也就是俗称的后卫将军。

史籍《后汉书·古今注》中记载:“豹尾车,周制也。古军正建之,今唯乗舆建焉。”

到汉朝时期,帝王乘辇车队的末尾、军队战车和辎重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商家货运车队的最后一辆车上,则悬挂一条豹子的尾巴,以示最末,因此也称其为“豹尾”。“豹尾”通过后,宫门、城门、隘门、李门都要关闭大门,仅留人员通行的小门。

负责后卫的将领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豹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西双版纳古老的克木族人群体,属于以图腾信仰为氏。

远古时期,原始人对许多自然因素或现象不理解,产生恐惧、敬畏,或由于某些突发事件而使他们认定与其有重要的关系,就可能成为该民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拜。西双版纳的各民族都是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的民族,其图腾崇拜就多与热带雨林中的一些动植物有关。随着时代的推移,有些民族或部落曾有过的图腾崇拜逐渐淡化,而有些则一直保持至近代。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他们并没有整个民族的图腾崇拜。在历史上曾认为龙为傣族的图腾,而据研究,历史上著名的“九隆神话”中的对龙图腾的崇拜者乃是哀牢夷。虽然在神话中也有傣族的首领,即带领他们迁徙到西双版纳的首领叭阿拉武,他的母亲就在跟他外祖母看守菜园时,一群野牛闯进园内,吃了很多瓜果,她拾吃了牛王吃剩下的椰子而生了他,他也认牛为父亲,但牛并没有成为傣族的图腾崇拜。对于白象,各勐均有一些神话,也有“白象神”,象可能曾是其图腾崇拜。但在勐腊、景洪的一些地方,历史上却有以白象祭勐神之规,岂不是对其祖先的不敬,令人费解,后来白象没有了,才“以(白)猪抵象”。

在热带雨林中,至近代还保持着动植物图腾崇拜的有克木人,这个民族约有四十万人,主要居住在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家,在西双版纳地区仅有两千余人,住在勐腊县南腊河两岸。在这个民族里,根据其不同的图腾崇拜,有“白头翁氏”、“水鸟氏”、“虎豹氏”、“小米雀”、“八哥氏”、“树蕨氏”、“野猫氏”、“秧鸡氏”、“犀鸟氏”、“松鼠氏”、“猴氏”等十八个以动植物为崇拜对象的氏族,就像内地杂姓的大村庄一样,十分奇特。

克木人同族内可通婚,而同氏族内不能通婚,且男随父姓、女随母姓。例如树蕨氏男性与水鸟氏女性结婚,他们生下的男孩为树蕨氏,生下的女儿为水鸟氏。“虎”、“豹”、“白头翁”、“树蕨”、“八哥”等一般为男性的姓氏,“水鸟”、“小米雀”、“秧鸡”、“松鼠”则为女性姓氏。由于图腾崇拜,克木人一律不捕杀、不砍伐象征自己氏族的动物、植物,如“虎氏族”决不捕杀老虎,“豹氏族”决不捕杀豹子,“树蕨族”不能砍伐树蕨。

传说,克木人各氏族的动植物图腾都和他们的祖先有直接联系,如“虎氏族”的由来是:从前有个人非常怕虎,甚至不敢下地干活,一天村民们打了一头老虎抬回村里,他在众人的鼓舞下,壮着胆子摸虎皮、虎牙,不料,手指被锋利的虎牙划破,不久就死去,从此,他的后代就姓虎。按照他们传统,认为打(采)或吃了该氏族的图腾,就等于吃了自己的祖先,将会遭受灾难。

克木人极端尊重代表自己姓氏的某种动植物,实际上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汉、唐以来的许多古籍中,常有对包括西双版纳各民族在内的“百夷”的“文身”描述,历史非常久远。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都有文身(纹身)的习俗。他们在腿、胸、背、臂等处,用针刺各种纹饰,涂以蓝靛色植物液体或动物胆汁等,成青色而终生不褪。据近代文献《车里》一书的记载,各个氏族文身的图案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有象、虎、豹、龙马、鹿、猴等;第二类的图案有云纹、方形、圆形、花卉等;三是文字类,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经;四是其他类,主要是几何图形。

对于为何文身,不仅近现代学者们看法不同,就是文身者也说法不一。其实各民族以文身作为一种习俗,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朝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古越人的“断发文身”,起因正如宋朝史籍《淮南子》一书中所记载的,“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是一种朴素的仿生现象,核心就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

在傣族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鱼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傣族中另有一个古老传说,一位青年男子因了有文身,反而吓坏了魔鬼,因此乘机杀死了恶魔。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防害的巫术崇拜。

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蛮夷分为“绣脚蛮”、“绣面蛮”和“雕题蛮”数种。明朝时期的《百夷传》中记载:“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文身既示男女之别,又别民族之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佛碣则是在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变成了有知识的“熟人”吧!

而许多青年文身者自说,文身是为了赢得异性的爱情,也十分地有道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身,追根溯源应是他们信鬼神的先民对某些活动如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对有害动物或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惧。后来,尚巫咒的先民认为龙虽恶、虎虽毒,豹虽凶,但它们也不会伤其幼儿,身上有了鱼鳞状和猛兽图案以及后来的佛碣,既可把自己当成“龙儿”、“虎子”、“豹崽”,又可以求得神、佛的庇佑。文身就是古代人们为适应特殊环境,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谋略。

傣族是一个普遍爱水的民族,民居村、寨一般都是傍水而建的。寨旁都建有水井,井水除供饮用、洗涤外,也供新年节泼水之用。井旁有宽敞的场地,水井位置多在村头、寨旁,与村寨保持一定距离,修有排水沟,保持井水的卫生。傣族对井台、井栏、井盖的设计、建筑装饰都十分讲究,形成了一种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井塔。井门旁或饰以泥塑巨龙,以示高贵;或饰以大象、孔雀雕塑,以示幸福和吉祥。傣家人认为圣洁的水是土地神楠妥纳妮赐给的,为了让生命之水永不枯竭,就按自己的宗教信仰修建了不同样式的井塔,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傣族系克木人中的“豹氏族”,就以豹为自己的姓氏,称豹氏,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区和国家。

二郡望:

至来县:亦称昌化,即今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至来县,属儋耳郡地,汉昭帝年间属珠崖郡地,东汉建武帝年间属崖州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为昌化县(将至来县拆义伦、昌化、吉安三县,昌化、吉安设在今昌江县境内)。唐贞观年间撤昌化,置吉安县,辖于岭南道,五代时期属儋州,归南汉。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儋州为昌化军,废昌化并入藤桥镇,宋元丰年间复置昌化县。元、明、清因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昌化县易名为昌江县,隶属广东省管辖。1949年1月,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1958年12月,昌感、白沙、东方三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东方大县)。1961年6月,三县分设,新置昌江县。1987年12月30日,改名为昌江黎族自治县,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直辖于海南省。昌江境内,世居着汉、黎、苗等民族。自古以来,昌江县城屡经变迁。西汉置至来县,县治设在今昌化镇旧县村,宋代昌化县移昌江二水州中(今东方市四更镇旦场村东侧),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又迁千户所(即今新城村),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84年)又重迁回昌化城。1961年6月后,昌江县人民 一直设在石碌镇。石碌镇以石碌岭得名,1964年7月,广东省人民 批准为昌江县县城。石碌镇位于海南岛西部距海口市一百九十公里处,坐落在石碌河中游,原是黎族居住得山区,三百多年前因在此发现铜矿,民间开采,始有儋州人迁居,尔后迁居者众,设店营商,渐成集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南铁矿得恢复建设,集镇不断扩大,经济日趋繁荣,经过几十年得开发建设,石碌镇如今成为昌江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从此,昌江成了海南西部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窗口,海南西部的开放地带逐步形成,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成海南全省的重工业区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并为琼台经济合作开辟出一条新路。

三历史名人:

豹爱芳:(公元1969~今),黎族,女;海南昌江人。著名200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海南省昌江县十月田镇敬老院管理员。 十六大代表,海南省第二、三届人大代表。

1987年,刚成立不久的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敬老院陷入了困境:敬老院惟一的管理员调走,十一位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由于镇里经济困难,付给管理员的工资每月仅八十元,工作脏、苦又是临时工,找了好几个人都不愿意干。镇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镇幼儿园老师豹爱芳征求意见,看到十多位孤寡老人无人照顾,豹爱芳放弃了自己轻松的工作,毅然接受了任务。

对一个姑娘来说,十六岁到三十一岁是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豹爱芳的十六年却是这样默默度过的:每天清晨起床,打扫庭院,给老人煮早餐,送早餐到各位老人碗中,洗刷衣服;然后到镇上买米、油、盐、菜,料理老人们一日三餐;晚上,为有病的老人煎药、服药,伺候老人入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工作日。为了方便照顾老人,豹爱芳搬到敬老院与老人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大团圆,按理豹爱芳也该回家与家人团聚,可是她想到这些老人们没儿没女,没人陪他们会感到孤独,于是,年年春节她都和老人们一起过,没有回家。老人的世界是寂寞的,需要生活上的细心照料,更需要心灵上的呵护和关爱。

敬老院的十一名老人中,有两人双目失明,两人脚瘫痪长年卧床不起。由于这些老人年老体弱,病痛缠身,难以自我料理,豹爱芳总是以亲生女儿之心悉心照顾这些病人,无论多苦多累她都毫无怨言。老人卢亚义由于病瘫,大小便失禁,裤子、席子和裤子常湿湿的,臭气熏天。豹爱芳一日数次,不厌其烦地为老人换洗衣裤,洗晒席子、被褥,让老人躺在干净舒适的床上。年届八十六岁的何亚壮老人身染沉疴,卧床不起,豹爱芳就经常为他擦洗身体,保持床位干燥清洁。平时,除了要照顾病人打针、吃药以外,豹爱芳还要为不能自理或病重的老人喂饭、煎药。

十月田镇是个少数民族贫困乡镇,镇 为敬老院提供的生活费每人每月只有三十元,老人们的生活经常捉襟见肘,有时遇上老人患病需送镇上医院,不得不从中垫付一些,老人们的生活就显得更紧张。每逢这种情况,豹爱芳总是不动声色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二十~五十元,补贴给老人们应付日常开销。1996年9月,由于连日暴雨,造成粮油、蔬菜价格暴涨,老人们的生活费很快用完,豹爱芳贴补以后也身无分文,眼看要断炊,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回家跟母亲求援,心地善良的母亲从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抠出一袋米捐给敬老院,才使老人们免受饥饿之苦。

从进入敬老院起,豹爱芳十六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把敬老院变成了“老人乐园”、“幸福院”。老人们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安祥地过着自己的晚年。而老人们唯一能报答的就是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豹爱芳如今已经如愿地为三位老人送了终、尽了孝。这三位临终前,最想看到的、最牵挂的人就是豹爱芳,拉着她的手,喊着她的名字,直到离开人世。

1996年,豹爱芳因劳累过度不幸患病,需到省城医院住院治疗,但因放心不下老人,她几次推迟了行程,导致病情加重,最后还是领导出面干涉,她才打电话把在外打工的妹妹叫回来顶替她,把院里的事情安排妥当后才放心地去治病,住院治疗期间,她时刻挂念着老人,三天两头打电话询问情况,住到第七天,还没等伤口完全愈合,就包着纱布,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回了敬老院。

为了给老人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生活空间,十六年来,豹爱芳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房前屋后种上花草,培植绿地,开垦荒地,种上蔬菜,既美化了敬老院的环境,又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敬老院了。常常有人不解地问她:“敬老院又不是你的家,那些老人跟你非亲非故,工作能过得去就行了,何必那么拼命呢?”跟她很要好的几位姐妹也经常劝她:“你一年到头为敬老院忙,你图个啥,凭你这精神,跟我们一起去深圳、珠海打工,保你赚大钱。”面对这些“好意”和“开导”, 豹爱芳也曾犹豫过,但一想到无依无靠的老人们她就心软了,每当有人再“关心”她、“开导她”的时候,她都坚决地回答:“敬老院就是我的家,老人们就是我的家里人,我不照顾谁照顾。”

豹爱芳这位孤寡老人世界里的年轻人,由于无暇顾及其他,至今依然单身。2001年,她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求爱的信件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她还是那句老话:“要娶我,就搬到敬老院来住。”她把自己的花季年华献给平凡的敬老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青春的价值。

豹爱芳曾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

注:

1996年的9、10月间,笔者亦曾赴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公干,曾亲眼目睹以国庆之由,县、镇、乡领导们在“贫困的昌江县”海南铁矿迎宾馆餐厅里欢堂大宴,连吃带玩捎拿,一天的财政消耗达几达十八万元人民币之多!因此,像豹爱芳这样爱岗敬业的青年形象,其胸前那沉甸甸的五四奖章背后,不仅是她个人的善良、辛勤,好像还遮盖了某些什么。

赣南旅游资源丰富。有以宋代“四古”(古石窟、古城墙、古浮桥、古瓷窟)为代表的宋城文化旅游区;还有被誉为水上丝绸之路的梅关古驿道旅游区;有道教第35福地翠徽峰金精洞;还有传说中汉钟离得道成仙的汉仙岩;有天然氧吧阳岭,人间仙境小武当山,水上明珠陡水湖,还有东江源头桠髻钵山……。 赣南推出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东江源头”三个旅游品牌,并整合包装了三条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可供旅游者选择。

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赣江(东江)的源头在赣南。到赣南去,走进赣江(东江)源,探寻客家源,追溯共和国之源。您收获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与美丽的风景,更有这里悠扬的风韵和纯朴的民情。 瑞金市 瑞金市境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有传统的九堡密溪客家围屋(瑞金密溪古村)景点。也有太平天国时留下的旧址、风景秀丽、自然风光绝佳的罗汉岩风景区。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建立时所留下的红色旧居旧址获得国家级保护文物、景(区)点更是全国之最。瑞金境内共和革命旧居旧址180多处,拥有红军广场、“一苏大”会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井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这些都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同时,自1995年新华社在瑞金修建革命旧址、续写“红色家谱”以来,修建革命旧址,在叶坪乡、沙洲坝镇已经成规模较大的国家部委旧群,成为瑞金红色旅游的一大景观。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于2015年7月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成为赣南首个5A级旅游景区。

通天岩 风景名胜区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有“丹霞地貌独特,生态景致宜人,文物遗迹丰厚,石窟艺术宝库”之称谓。通天岩之名源于“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是一座开凿于晚唐,兴盛于北宋晚期的石窟寺,至尽保留自唐代以来较完整的摩崖造像359尊,题刻128品。这里,林木苍翠,景致独特,是一处发育良好的丹霞地貌风景区,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历史景区主要由忘归岩、观心岩、通天岩、翠微岩五个岩洞构成。忘归岩是丹霞地貌发育最好,景致最独特的岩洞。1996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专题节目专程来此地拍摄取景。通天岩是整个景区的中心,内有古老的广福禅寺院,蒋介石企图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双桂堂、苏东坡拜访阳孝本的阳公祠。蒋经国先生避暑之所、玉水池、一滴泉等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整个山岩绝壁环绕,颇具佛国气象,山岩上还保留有北宋中期所雕刻的拱卫毗罗遮那佛及五百弟子听佛讲经群像,气势雄伟壮观。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景区由原来的05平方公里扩展到6平方公里。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绿化美化了景区;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商品购物一条街,开放了蒋经国舞厅和怡心阁竹楼住宿,一个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 郁孤台 建在赣州市区北部的贺兰山顶,以山势高埠、郁然孤峙而得名,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郁孤台坐落在城区西北部的贺兰山上,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以其地山势高埠、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在唐代宗时就有记载,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其中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成为千古绝唱。景因文传,郁孤台也随之名扬四海。原台已毁,但有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所建的全木结构的楼台一座,1982年重建时改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其形制外观均未改动,仍为3层、高17米。登上郁孤台,可鸟瞰古城全景。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简析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八境台 建于北宋嘉毡年间(1056-1063年),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制《虔州八境图》,并以图求诗于苏轼而得名。历代文人在这里的题咏甚多。八境台依城墙建造,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新建的八境台为歇山重檐,朱楼碧瓦、飞檐书栋,雄丽壮观,屹立在章贡两江汇合处的古城墙上,大有控三江之势。登台远眺,碧波白帆、绿树红楼,历历在目;江风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 赣州古城墙 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现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修建于北宋年间,城墙平均高7米,从东门至西门长36公里,垛墙、炮城、马面、城门都保存完好。

说起古城墙,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北京万里长城,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座历史悠久、至今还在为防洪起着重要作用的砖城墙,那就是赣州宋城墙,当时是土城,后来因江水岁岁冲坏土城,至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孔宗瀚任赣州知州,开始用砖修筑城墙,但是这些地方的砖城墙都是明代洪五年间以后的,包括北京万里长城。明代洪五年间创建大明皇朝以后,皇帝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令各州、县筑城墙,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后来经过南宋、元、明、清、民国,历时900多年的不断修缮、加固,使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13华里,高大雄伟的城墙。而且护城河、墙垛、城楼、警铺、马面、炮城等设施齐全,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门、镇南门、百胜门、建春门、涌金门5座城门,其中前3座城门还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咸丰年间,为了防止太平军攻城,又在赣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兴建了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境台5座炮城。赣州因城池非常坚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难攻,有“铁城赣州”之称。太平军两次攻城。古城墙有3600米。这些城墙、城门不仅成为今天的游览景点,而且至今还在为赣州防洪发挥重要作用,赣州市政府每年还拨出一定经费维护古城墙。 尤为珍贵的是,在古城墙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带有文字的城砖,这种砖被称为铭文砖,上面载有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主要的是××年、××督造、××窑烧造等。最早的一种铭文砖记有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记载着赣州古城的兴衰、嬗变,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1996年,国务院将赣州古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古浮桥 环绕赣州市的章贡两江上,原有浮桥3座,既市区西北部章江上的浮桥,俗称西河浮桥; 市区东部贡江上的浮桥,俗称东河浮桥;市区南部章江上的浮桥,俗称南河浮桥。赣州其他地区章江、贡江流经处也分布很多浮桥,如赣州市南康凤岗镇码头古浮桥。分别始建于北宋宁熙年间(1068—1077年)、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和淳熙年间(1174—1189年)。 3处浮桥都采用篾缆联舟结构。3舟用横梁固定为1节,梁上铺以板,每节长10米,宽4米。 西河浮桥长252米,东河浮桥长500米,南河浮桥长300米。 1986年新建西河大人行桥通行后,南河浮桥也拆除。1990年南河大桥建成通行后,南河浮桥也拆除。现仅存市区东部建春门外东河浮桥1座。游人行走浮桥,目睹碧波粼粼,耳闻江涛声声,别有一番情趣上心头。

现存的东河浮桥始建于南宋时期,始建者叫洪迈,江西鄱阳人,在赣州当过知军。著有《容斋随笔》,是唐宋笔记中规模最大、影响甚深的一部笔记。古浮桥全长400米,用了100只小船拼接而成,每三只为一组,整座浮桥分为33组,用缆绳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用钢缆、铁锚固定在江面之上。赣江水运繁忙的时候,每天早上9:00和下午4:00都要开启一次,让船只通过。过去在很多临江的城市都有浮桥,在赣州已沿用了900多年,构成了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历史景观。 南迁纪念坛 位于龟角尾公园内。客家人南迁纪念坛分基座、铜鼎二个部分,基座借鉴北京地坛的建筑形式,寓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同时体现了客家人以农为本的特色,基座分为三层,象征着客家民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即形成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粤东。基座的踏步分为五级,象征客家人的历史进程中,共有五次大迁移。在基座上安放一个高达5米的三足大铜鼎,象征客家人在通过五次大迁移、完成了三个发展阶段之后,以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扎根在相毗邻闽粤赣三省的大地之上,在纪念坛上安置铜鼎,一则有定鼎之意,二则铜鼎之足,又寓意客家人的大本营,立足于闽粤赣三省;三则铜鼎为古代祭祀之重器,有插置香烛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可将纪念文字铭铸在鼎身之上。纪念坛按120度分为三个面,各个面又分别代表赣南、闽西和粤东,寓意三地在历史上对客家文化的贡献不分伯仲,在当代客家社会相互依存,今后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纪念坛相对应的三组踏步,则象征着客家人聚居地的三条生命之源——赣江、汀江和梅江。纪念鼎铭文是由华南理工大家客家研究所所长谭元亨先生所题,铭文文体为志铭体,文稿分为纪和颂两大部分。铭文说明了铸鼎的缘由、时间、地点及其意义,记载了客家发展的历史,颂扬了客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篇寓意深远、文辞优秀的佳作。 客家文化城 位于赣县县城的东南面,南依逶迤而过的贡江水,对望风水祖师杨救贫隐居地杨仙岭,远眺赣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衬,是一个得天地之灵气的风水宝地。占地600亩,总投资6000万元。整体设计外方内圆,整个建筑风格即秉承了客家传统文化建筑理念,又结合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她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是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客家文化城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重要参观点之一,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主会场,中国客属第三届恳亲联谊大会主会场。城内包括客家宗祠、太极广场、杨公祠、艺术长廊、客家博物馆、风情街等主要景点。 将军园 位于兴国县将军大道南端,占地300亩,是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弘扬苏区革命传统,缅怀将军位的丰功伟绩,充分利用好兴国红色旅游资源而建。将军园由将军广场、将军纪念馆、大型群雕、休闲广场、将军湖、将军岛等组成。将军广场正中安放由汉白玉石雕刻的52米高的毛泽东主席巨型雕像,园内按长征路线进行规划,安放陈毅元帅和兴国籍54位共和国将军的雕像,并利用12块奇石分别雕刻肖华上将所作的12首长征组歌;大型群雕由“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师”三百军旗及69位冲锋陷阵组成的战斗场面群雕环绕组成。将军纪念馆位于将军园内,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屋顶是红军八角帽造型,展厅和大门由镰刀、斧头形状构成,突出兴国红军县的特色,它将利用、实物、文字等形式,再现将军位和省部级领导干部的英勇事迹。 生态保健度假村 明骏九曲生态保健度假村为中国首席生态保健景区。位于定南县天九镇九曲河畔,九曲河位于为东江之源,九曲度假村依山傍水,距离深圳只有320公里,是依据原有地理风貌投巨资建成的集休闲、度假、旅游、保健于一体的生态景区,那里山清水秀、竹海片片、古朴深幽,充分体现着浓郁的客家民俗文化和革命老区的古朴民风,客人可在景区内泛舟、骑马(自费)、射箭(自费),行吟山水间,漫步竹林里,畅游九曲河。

“南武当山”位于龙南武当横岗村。此处以山峰奇险壮美为风景名胜,诸山四面峭壁如削。丛山云雾绕绕似仙境佳地,99座石峰齐耸立,“排如直戟”,直刺穹天,且形似奇异,有“金龟望远”、“巨象凌云”、“五女拜寿“众僧朝圣”、“神女静坐”、“情侣携手”、“玉柱擎天”、“天马跃空”等百姿千态,巍巍壮观。上南武当广东省只有一条九曲盘肠山道。因山势陡峭,有“按胸石”之险,故置铁索供攀援。山上有数百年的两副石刻楹联,皆取“武当”两面三刀字作联首,历来为游人称道。此山明代始建佛堂,清代重修且有“重建武当新碑”。首建佛堂开山祖师钟点有能,法名映莲。传说他一生习武研佛,布善施医,有顶天之力。圆寂葬西岩崖。此后,夕照西岩,常出现“佛光映莲”的奇观。南武当山风景点甚多,除清风关、绝壁天门、寒谷飞虹、空中走廊、“一线天”,尚有松坡、观音井、寒谷、后山等。 关西新围 位于龙南县关西镇新围村,是赣南至今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2000年7月,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与燕翼围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关西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关西围整体结构如巨大的“回”字,围屋的核心建筑就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其构造如同乌石围,是在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从而形成“九栋十八厅”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关西新围开基祖徐老四,名名均,字韵彬,号渠园。因他姐姐嫁在燕翼围,常到姐姐家做客,时常为燕翼围的雄伟高大所神迷,内心暗藏竞争意识。姐夫赖世樟资助精明肯干的徐老四做木头生意,他天生聪慧,生意竟渐渐做大。有一回,他从赣州发排往南昌时,顺路搭了省府税官之公子返省,公子的父亲有感于徐老四慷慨助人,遂给了他一块免税牌。从此,徐老四做生意如鱼得水,呼风有风,唤雨有雨,一时间,许多排贩纷纷依附徐老四,也求他给打上其“西昌”火印商号,徐老四则收商号费,从而盈利滚滚。 赣南森林小铁路 于1964年竣工,全线长65公里,途经原赣州市、南康区、上犹县,因生态保护的需要,辉煌一时用于运输沿线地区木材的赣南森林铁路于1998年停用。曾称之为“目前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 的小蒸汽机车和窄轨线路之一”,被中科院旅游资源评估小组专家誉为“世界级旅游珍品”。2005年,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赣南森林铁路被改造成森林铁 路旅游专线,通过把铁路沿线上犹五指峰和陡水湖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第一座坝内式厂房上犹江水电站、国家A4级景区通天岩、宋城古墙、明代谭邦古城、唐代客家围屋群卢屋村、阳岭森林公园、聂都溶洞群等旅游“珍珠”串联起来,使这条“退役”了6年的森林铁路重现生机。 陡水湖森林公园 位于江西省上犹县,处于上犹江中游。上犹江史称溢江溪、九十九曲河,蜿蜓曲折、水清明净,全长198公里。 陡水湖因建上犹江水力发电站而成湖,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大40倍。湖面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形成湖岸线长264公里、湖湾427个、湖心岛42个,湖面开阔处纵横达500米以上,视野宽广、波平如镜;狭窄处不足10米,仅容一舟通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上犹江上建成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了“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美景观,高峡平湖,百里烟波;岛屿港湾,鳞次栉比;火树银花,满江金龙,为犹江山水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远眺陡水湖,但见湖水环抱群山,叠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近看湖水如绸如缎、恬静无痕,偶尔风生斜波、漪涟万顷、袭人芳心。由于环湖植被绿化状态极佳,加之湖水靠近源头,陡水湖的水体更显翠绿清澈。奇峰、异树、石林、飞瀑、漂流、温泉、古庙共同纳入陡水湖绿色生态旅游圈。 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江西崇义县距离赣州市77公里,是集原始森林、天然飞瀑、溪湖山寺为一体的3A级自然风景区。方圆五十平方公里,有秀峰三十六座,飞流瀑布九处。公园内峰峦叠障,古木参天,泉甘溪曲,藤古树珍,四时花木广布,珍禽异兽咸集,保持了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风貌。苍山翠竹间有云隐寺、观音庙等古迹。由于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空气负离子含量特别高,平均值达每立方厘米92万单位,最高处为14万个单位,基尼斯总部曾向崇义县阳岭国家森林公园颁发了“空气负离子浓度值最高的风景旅游区”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被称为天然氧吧。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主要景点有:

云隐寺位于两座高耸入云山窝中。寺庙种了许多花草,到这里犹如进入世外桃源。听说云隐寺求神拜佛很灵验,信者信之,不信者游之,大家可以进去看看。

阳峰景区阳峰海拔1295米,相对高差1022米。阳峰之趣,在于高、在于险、在于云、在于石、在于杜鹃,登阳岭之巅,经838级台阶,有“直入云天”之感。从齐云阁东行至天竹亭,尽可体验其高——群山皆俯伏,一览众山小;其险——蜿蜓曲折,壁立峭绝。阳岭是阳明湖、西湖水源发源地,相对高差超千米,加上森林茂密,湖水蒸腾作用,常年云雾缥缈,云蒸霞蔚,非常壮观。秋日午后,雨过天晴,有“佛光”现象。阳岭山石属丹霞石质,似大佛、似鲤鱼、似神犬、似金龟……极具神韵。阳峰四周遍布杜鹃矮林,“人间四月芳菲尽,此处杜鹃始盛开”。每年四、五月间,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姹紫嫣红,或红、或白、或紫、或红白相间,品种繁多。

瀑布景区在阳岭森林深处,有众多的瀑布,以龙吐水瀑布和兰溪瀑布名气最大。龙吐水瀑布出水处似卧龙吐水,所以得名。瀑布落差186米。紧随其后,又一落差158米的兰溪瀑布。这里兰溪蜿蜒,遍生兰草,夏秋之交,竟相绽放,幽香萦绕,沁人心脾。所以称兰溪。在瀑布下的这个亭子,叫兰溪亭,是供游人观景休憩的。水出瀑布,两岸山峰耸立,形成了兰溪峡谷。水在峡谷中穿行,迎风摇曳,幽香阵阵,兰溪瀑布及兰溪峡谷区是负离子含量最高的区域。在兰溪亭憩息,或在兰溪峡谷中漫步,胜过氧吧吸氧,令人精神倍增。

雨林景区海拔700米以下的阳岭山林主要为原始阔叶林。兰溪瀑布以下都是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是指人迹罕至,或没有遭受人为破坏的森林群落,其主要标志为倒伏木多。雨林则另有概念,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绞杀,二是寄生,三是常绿。阳岭沟谷雨林,既是原始林,又是雨林。沟谷两岸林木挺拔,藤林粗壮。在这一带还有亚热带极为珍贵的生物基因。据初步调查有木本植物87科371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树种有水杉、秃杉(又称台湾杉)等12种,省级保护树种63种;野生脊椎动物135种,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稀动物有黄腹角雉、白鹇、娃娃鱼等32种。 白鹭古村 位于赣县北面,距县城60余公里,是赣南客家的原始村落。该村的开基人是唐代宰相钟绍京第16代孙--钟舆。传说他当年放鸭从兴国来到此地,天晚露宿河边,夜梦白鹭栖息于此,受点化而定居此地,村庄也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毗邻兴国和万安,是以又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

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86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村内古建筑,大多为雕花门楼,前后三进的天井式民居,用料讲究,构造精细,设计精巧,古朴典雅白鹭古村还是赣州东河戏的发源地。

悠久的历史让白鹭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

主要景点:

恢烈公祠:又被人们称为“山沟里的大观园”,前后三栋,为白鹭最大的的联体建筑,屋内仅大小天井就16个,与“九井十八厅”相当。大堂内还有前面说到的金砖,这块金砖为正方形,又黑又厚,一侧刻有印记。据说是故宫里流落到人间的唯一一块金砖。在大堂的天井内,为典型的江南园林特色,其中有雌雄两株,彼此厮守了近三百年的罗汉松,雄树只开花不结果,雌树只结果不开花,仔细看看就能发现,雌树婀娜多姿,雄树则粗壮挺拔。

王太夫人祠:这是说到白鹭不得不提的一个祠堂。在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也许除了贞洁牌坊,极少有以女性的名字命名建筑物,尤其是祠堂。王太夫人的乐行善施一直为当地百姓所传颂。临终前,王太夫人还念念不忘建立义仓的事,并叮嘱其儿子义仓的规模每年不得小于1000担,存放于二楼,用于赈灾济贫,是以当时有白鹭无叫花子之说,据说还有不少穷人慕名远道而来。除此以外,王太夫人祠的一楼还成了赤贫子弟的私塾,理所当然,这里成了白鹭人心中物质和精神上的救济圣地。所以,祠堂的门楼也比白鹭的其他门楼更宽阔,恢弘。

越国世家宗祠

《越国世家》宗祠,位于安远县长沙乡筼筜村,始建明成化丁亥年(1467),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宣统和民国曾6次修整和增建,宗祠由门楼和三幢厅组成,门楼为硬山顶单昂建筑。底平面长89米。宽38米。三幢厅由前、中、后三幢厅堂组成。纵深433米,内宽94米。前幢厅内有木匾二块,一是清道光三十年立的“圣旨”匾,二是清代诗人钟元弦手书“画获遗辉”匾,门楼左侧7米处有一建于乾隆五年的二柱,无楼式石牌坊,高468米,24米,2004年4月有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僚风水文化景区

三僚风水文化景区位于兴国县东部,距梅窖镇6公里,距兴国县67公里,距南昌400公里、赣州机场、井冈山机场分别150公里,处在兴国、宁都、于都三县边界。景区邻近319国道和泉(州)南(宁)高速公路,距兴国东出口为13公里,交通便利。始建于唐朝末年,由中国风水江西形势派创始人杨筠松和首座弟子曾文辿选址,距今已有1200余年,是中国风水文化始祖地。

渠,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尤以山西和江苏丰县人数居多。渠姓出自于姬姓,为周代卫国始祖、周武王弟康叔的后代。古代主要名人有:1。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2。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3。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4。渠澄清,徐州人,明朝宣城训导;5。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山西渠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杰出代表,其中开设的票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今天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遥的百川通票号就是当时的缩影。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10万人当中约有582个姓渠的,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75000余人。

祁县渠家大院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正史记载李建成的有五个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玄武门政变之后全部被处死

以下是上的介绍

李建成

(589~626)

唐高祖李渊长子。小字毗沙门。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密召他与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侑为恭帝,改元义宁。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建成为唐王世子,开府置官属。义宁二年(618),李渊即位,立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为人豁达宽厚,喜好饮酒、女色、打猎,长期在京辅佐李渊确立唐初大政。

建成他虽为太子,而其弟秦王李世民功绩卓著,人心所归。他清平刘黑闼的反叛,以求立功树威。相传又与其弟李元吉合谋,加毒于世民酒中,世民未死。但历史上对李世民中毒一案颇有争议,因为当时太子与秦王争斗激烈,并无理由在自己的东宫下酒毒害惹人非议。有一说法,李世民中毒与当时他参加编著史书有关。

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告建成、元吉*乱后宫之罪,翌日李渊召二子入宫,同众大臣审核,至玄武门,建成被世民所杀,时年三十六岁。元吉为尉迟敬德所杀。建成长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并坐诛。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贞观十六年五月,又追赠“隐太子”。

按中国传统习俗,人名是忌讳用红色的。

因为用红色笔书写别人的名字是犯忌的。

具体如下;

1过去皇帝批奏折,是用朱红色的笔来指示,称为朱批。

除皇帝以外,其他人是不能用朱红色作批示的

据说古代皇帝托言天命,宣称世间有“天书”,而“天书”就是用丹笔所写,因此又称“丹书”。

丹书只能用于皇家,百姓忌用。

皇帝拿红笔批示奏折被称为“朱批”,因此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严禁用红色作批示。

2判决死刑的人,会用鸡血在其押号上写上名字,后来演变为用红字书写。

农村流传的家谱中,在出生时就会写上其大名,也称官名,但都会少一笔,当此人过世后,会用红色的笔写上最后一笔,表示此人已经去世。

3民间还有阎王爷用朱砂笔勾划生死簿之说,被朱笔勾掉的无疑被判了死刑。

4写信不能用红色笔写,红字代表断交。

用红色字书写信件表示向对方严重侮辱,如收件人是寄件者的相识,则更带有绝交之意。

5墓碑上死者名字通常用红色描红,如果用红色写人名字是诅咒别人去死的意思。

扩展资料:

民间素有“丹书不祥”之说,这里有其文化历史背景。

“丹书”有三层意思:

一、是古代统治者托言天命,捏造所谓“天书”是用丹笔所写,故称“丹书”,为百姓所忌用。

二、是帝王发给功臣的优待证往往用“丹书”,免罪证件也是用红笔写的。

这两种意思与我们相距遥远。

三、而直接影响人们观念,造成“丹书不祥”心理则是因为古代用朱笔记录罪犯的名籍,直到现在,处以极刑的罪犯名字上都用红笔打一个“×”或“√”。

因此人们忌用红笔写信。

虽然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之意,但是用在书写人名上截然不同。红色书写的字有震慑的含义,如**中或者现实中道士画写的符咒等。按中国传统习俗,人名是忌讳用红色的。因为用红色笔书写别人的名字是犯忌的。具体如下;

1过去皇帝批奏折,是用朱红色的笔来指示,称为朱批。除皇帝以外,其他人是不能用朱红色作批示的

据说古代皇帝托言天命,宣称世间有“天书”,而“天书”就是用丹笔所写,因此又称“丹书”。丹书只能用于皇家,百姓忌用。皇帝拿红笔批示奏折被称为“朱批”,因此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严禁用红色作批示。

2判决死刑的人,会用鸡血在其押号上写上名字,后来演变为用红字书写。

农村流传的家谱中,在出生时就会写上其大名,也称官名,但都会少一笔,当此人过世后,会用红色的笔写上最后一笔,表示此人已经去世。

3民间还有阎王爷用朱砂笔勾划生死簿之说,被朱笔勾掉的无疑被判了死刑。

旧时乡村学校一般设在宗族祠堂,祠堂正中安族祖宗牌位,夜间阴森可怕,没有人敢在祠堂里睡觉过夜 。却是文弱的教书先生敢 于长年累月在这里安歇。为什么?据说是因为老师拥有用于批改作业、试卷的 红朱笔!红笔拥有生杀大权,人鬼皆惧,故老师睡祠堂里平安无事。

4写信不能用红色笔写,红字代表断交。

用红色字书写信件表示向对方严重侮辱,如收件人是寄件者的相识,则更带有绝交之意。

5墓碑上死者名字通常用红色描红,如果用红色写人名字是诅咒别人去死的意思。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只有利用朱砂作颜料,而且已有悠久的历史。朱砂“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这种做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后世的皇帝们沿用此法,朱砂,古时称作“丹”。

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的炼丹术,使中国人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各朝帝王亦把辰砂作为国宝,点批状元便是用它。

用辰砂的红色粉末调成红墨水书写批文,就是“朱批”一词的由来。皇帝在臣僚奏章上以朱笔所作批示称朱批。奏折是大臣对皇帝的一种报告。皇帝用朱砂红笔批阅的奏折。

由此可见,只有皇家用的东西说明它的极其珍贵,贫穷百姓世不可能碰到的,更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除皇帝以外,其他人是严禁用朱红色作批示的。

参考资料:

——丹书不详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

豹姓 豹氏家谱 豹姓起源 豹姓名人 豹姓的来源 豹姓简介

豹[豹,读音作bào(ㄅ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黄帝的第二世孙帝喾三子契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