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的老婆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5收藏

霍元甲的老婆是谁,第1张

霍元甲的老婆是王云。霍元甲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刚刚成立的精武体育会尚且处在风雨飘摇中,家更无从去管。那还是1909年(宣统元年)的事。王云和霍元甲一样,很坚强,硬是克服掉一切困难,把孩子们一个个抚养成人。后来,长子霍东章一直没离开母亲,继承了种地的家业,次子霍东阁武艺高强,毅然奔赴上海精武会,接下了父亲霍元甲的未竟之业,肩负起发展精武的重任。

作为大侠背后的女人,不怕事,也不惹事。

真善美,虽然外表柔弱温婉,内心却坚定自强,她有着自己的主张与见识,和自己的执拗,不攀附任何人,可以让男人铁汉柔情,也可以傲视而孤立。《大侠霍元甲》评价:《大侠霍元甲》故事开篇霍元甲即遭遇“戊戌变法” 失败的历史大事件,霍元甲的武林好友、武术知音大刀王五,为了拯救维新志士谭嗣同 , 以忠肝义胆毅然前往劫法场,但被霍元甲劝阻。

只因霍元甲深感旧中国腐朽的清政府,已不是救一个人能重生的。他与封建主义割裂、前往上海创办“精武体操会”,以自身做表率, 团结武林人士,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从“强身健“”历练国人体魄做起,再上擂台击败外国侵略者,对振奋国人民族意识、激发爱国热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传奇故事流传至今。

在这部剧中,“霍元甲”既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戏剧形象,又是汇集了那个时代诸多先进性的一个集合体。与此同时, 本剧围绕着霍元甲,还描绘了一群性格迥异却又有着共同理想的有识之士,他们在努力破除武术界门户之见的同时,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是生命在完成振奋国人精神的目标。

霍元甲,字俊卿,兄弟三人,排行老二。祖籍河北东光县安乐屯。父亲霍恩第,迷踪拳的第六代传人,常出入东北为客商当镖师,颇有名望。

霍恩第弟兄三人,共有十个儿子,称为霍家师兄弟。按年龄排列分别为霍元贞、霍元善、霍元栋、霍元甲、霍元和、霍元卿、霍元良、霍元祥、霍元忠、霍元臣。霍元甲在大排行中排第四,幼年体质羸弱,不具备习武的“潜质”,父亲怕他毁害霍家声誉,禁止他习武。倔强的霍元甲踏上了偷学、偷练自家武艺——迷踪拳的历程。

在霍元甲的刻苦努力下,他的武功进步很快。没有不透风的墙,霍元甲偷偷习武的事还是让父亲知道了。父亲狠狠地训斥了他一番,并再次下令不让其习武。但霍元甲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武术的追求,他只是答应父亲自己绝不与任何人较量,绝不给霍家丢人。

1890年,有一武师寻访到小南河,来交流技艺。一直习武、武功较好的霍元甲小弟霍元卿与寻访者交流,竟不是对方的对手。霍恩第见状,知道遇到了劲敌,正想亲自上阵,忽然霍元甲站了出来。霍恩第见霍元甲上来,气不打一处来。但想阻止已来不及。霍元甲已经和来人交起手来。看着看着,霍恩第不由地由怒生喜。霍元甲步步为营、拳拳生风。看准机会,霍元甲潜身上前,将来人抱起,扔出丈外。这一幕,令霍恩第及众师兄弟不胜惊讶。此时的霍元甲已经成长为能文能武,窥得霍家“迷踪拳”精髓的武者。

1、李四光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

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过《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

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詹天佑

清光绪七年(1881年)在耶鲁大学毕业(当时耶鲁修业期限为三年)。毕业后立即回国。回国后,被派往福州船政局后学堂学习海军轮船驾驶,成绩优异,得五品军功。

1905年到1909年,为发展商业,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先任总工程师兼会办,后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师。该路自北京至张家口,穿越军都山脉,地形险峻,工程异常艰巨,长约200公里,为通往西北之要道。

为争夺修路权,英、俄两国相持不下,清政府决定自力修筑,但缺乏信心。外国人纷纷议论,认为中国无力完成此路修筑工程。詹天佑则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他面对着外国人的讥讽,以大无畏气概,率领全体筑路人员,知难而进,齐心为国争光。

从测量到通车,仅用了四月的时间,比预定期限提前了两月。慈禧坐上这趟专列甚为高兴,特意召见了詹天佑。为了对詹天佑筑路有功有所表示,慈禧竟将随身所带的珠宝赏赐给詹天佑。詹天佑仅取了一只钟作为纪念,其余的全部分给了参加筑路的工程人员。

3、华罗庚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4、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著名的核物理学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面对着百废待兴的中华大地,党和人民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建设这个新兴的社会,邓稼先也怀着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了自己热爱的那片土地。

当年的美国曾给出了他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是他抛弃了锦衣玉食的优厚生活,义无反顾地投身一片废墟的祖国。1958年,当得知要参与原子弹的研究时候,他激动万分,甘愿隐姓埋名一辈子,就连自己的妻子都需要瞒着。经过艰苦卓绝的5年时间,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从此,中国再也不用害怕其他国家的核威慑,从那一刻起,中国人的脊梁才是彻彻底底地站直了!可以说,邓稼先给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自信!或许对这样一位有着高尚人格的人物,最好的祭奠方式就是深深记住他的名字!

5、冯如

1910年,冯如在美国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以700多英尺的飞行高度和65英里的时速分别打破了1909年在法国举办的第一届国际飞行比赛的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冯如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洪流中。革命军委任冯如为陆军飞机长,授权冯如准备组织飞行侦察队,配合北伐军对驻守北方的清王朝进行空袭。

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作第二次飞行表演。在飞行过程中出现了飞行意外,1912年9月24日,广州各界人民在冯如飞机坠落的地方举行了追悼会。遵照冯如的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广州东郊白云山下黄花岗烈士墓的左侧,冯如与开创民国的英雄们一起受到全国人民的怀念。

冯如的一生,是为中华的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他把短暂的也是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在他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嘱咐他的助手们继承他的遗愿,提高中国的飞机事业。

参考资料:

——李四光

参考资料:

——詹天佑

参考资料:

——华罗庚

参考资料:

——邓稼先

参考资料:

——冯如

霍元甲有很多徒弟,出名的有刘振声、陈果夫 、 陈立夫,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1、刘振声(1883 — 1960年);

本名刘庆顺,字振声,早年丧父,后随母亲改嫁到到天津静海县,后终生未返回故乡。在此期间,刘振声结识乐亭县一位姓刘的老板,并认做义父,在义父的引见下,光绪22年(1896),霍元甲,收为弟子,并将“传内不传外”的霍家拳传授给他。刘振声带艺投师,其实就是陈真的原型。 刘振声跟随师父闯荡,名震四海,后来霍元甲遇害,刘振声暂时接管精武门,后落发为僧,不再以刘振声为称,只对外说自己叫刘庆顺,从此刘振声便在江湖神秘消失了;

2、陈果夫(1892-1951),名祖焘,字果夫。浙江吴兴东林镇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

3、陈立夫(1900年8月21日-2001年2月8日),名祖燕,字立夫,浙江省吴兴人。父陈其业,字勤士,兄陈祖焘,字果夫。

扩展资料:

霍元甲(1868-1910),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人,爱国武术家,迷踪拳第七代传人。1909年扬名上海,并创办了精武体育会,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为强健国民体质、传承武术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霍元甲,字俊卿,兄弟三人,排行老二。祖籍河北东光县安乐屯。父亲霍恩第,迷踪拳的第六代传人,常出入东北为客商当镖师,颇有名望。

霍恩第弟兄三人,共有十个儿子,称为霍家师兄弟。按年龄排列分别为霍元贞、霍元善、霍元栋、霍元甲、霍元和、霍元卿、霍元良、霍元祥、霍元忠、霍元臣。霍元甲在大排行中排第四,幼年体质羸弱,不具备习武的“潜质”,父亲怕他毁害霍家声誉,禁止他习武。倔强的霍元甲踏上了偷学、偷练自家武艺——迷踪拳的历程。

参考资料:霍元甲-

霍元甲,字俊卿,生于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9年,祖祖辈辈居住在天津西郊小南河村。

小南河村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这个武术世家以种田为生,过着与大多数村民一样的农家生活。年轻的霍元甲干得大多是力气活。英雄与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农民走过的路并无二致。霍元甲故居,以前只是三间土坯房。经过翻修,现在已经是青砖瓦房了。故居基本上保持了霍元甲当年的生活境况,屋内陈列着霍元甲使用过的农具,只有那些练武的家当证明着这家人的与众不同。

霍家的祖传功夫“秘宗拳”,也叫“霍氏练手拳”,在霍元甲这一代终于向世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个会功夫的农民在被人奉为是“大英雄”之前一直到三十几岁都在为生计而默默奔忙于乡下和天津卫之间。最初是防身自卫,后来更多的是为别人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之举使霍元甲在天津卫渐渐有了名气。不过真正让霍元甲名扬天下的,还是他几番与洋人打擂比武。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饱受列强的宰割欺凌,霍元甲的拳头打出了国人的志气,他豪迈地宣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霍元甲的凛然大义让国人扬眉吐气。

霍元甲在上海挺身而出,以“专收各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的勇气再一次吓跑不可一世的外国挑衅者,大长国威,从此声名远播。1910年6月,霍元甲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叫“精武体育会”。这也为霍元甲赢得了“精武大侠”的美名。如今精武体育会已遍布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一带颇为盛行,会员多达几十万。这个“以国术为根本,以武术为皈依”的民间体育社团,高举“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大旗,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

孙中山先生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孙中山亲临大会,为“精武”会刊撰写序文,他亲笔题写的“尚武精神”四个大字至今仍为人所乐道。

霍元甲生在一个门户观念极强的年代里,但他能够屡屡冲破门派的束缚,兼容并蓄,以少有的开放性观念面对天下武林,真诚倡导“拳术天下公有”的思想。霍元甲创办精武会仅仅三个月之后,便于1910年9月14日不幸逝世,民间一直流传着他是被日本人害死的。

霍元甲去世后先是安葬在上海公墓,1911年他的弟子扶柩归里,将他葬于小南河村。1991年天津人修建了这座陵园供人瞻仰。

霍元甲一辈子只有一段婚姻,妻子王氏一直生活在小南河村,直到1960年去世,活了92岁。霍元甲夫妇去世时间相隔50年,最终安葬在了一起。现在霍元甲的墓地就是他与结发妻子的合葬墓。

霍大侠的家乡是一个素有“尚武精神”的地方,霍元甲文武学校就是在这种氛围下积聚人气,并且打出了局面。学校与霍元甲墓园和纪念馆相邻相连,成为了小南河村“能文擅武”的一面金字招牌,也是这个“武术之乡”对尚武精神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传承。许多痴迷中国功夫的老外也都慕名而来,影响日益深远。

朋友云成兄是个有心人,听说我在组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极力推荐他的家乡松山街道裕富庄村的秘宗拳。我孤陋寡闻,听说过霍元甲的秘宗拳,却从没听说在栖霞也有秘宗拳。隆冬时节,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小组一行四人,有文化馆馆长林炳义、副馆长李玉光、馆员鲁世钦老师,在云成兄的引导下来到裕富庄村采访。

裕富庄与松山街道办事处驻地只一河之隔,白洋河从村边淌过,因此过去村名叫河东村。全村有300多户,1000多人。早年的时候,这个村是附近新店村财主的一个庄子,也就是佃户村,财主家的祠堂设在村中央,祠堂上的匾额曰“裕富祠堂”,所以后来便改名“裕富庄”。

村西临街的一处二层楼房便是裕富庄新建的村委办公室,我们到达时在一楼宽敞的大厅里,枪刀剑戟等一些兵器一一摆放在墙边,几位朴实的农人站在屋里交谈着什么,见我们进来,他们热情地迎了出来。陪同采访的云成主任给我们作了介绍,他们都是秘宗拳的传人,胖一点儿的那位叫王法,高一点儿、瘦一点儿的那位叫王书民,还有两位叫王宝大和王书生。那位四十多岁模样的年轻人叫王云民,是他们中功夫的一位。我们在屋里坐定,围绕秘宗拳打开了话题。

秘宗拳从沧州传入烟台,“三兄弟”烟台拜师,学得一身武艺

在四邻八村,裕富庄小有名气,那便是因为他们村的武术。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裕富庄村的猫拉屎有个架。这就是说这个村的人都会“两手”,大人小孩儿都能拉个武术架。据今年70岁的王法老人讲,像他这个岁数的人,还有比他岁数大的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不会秘宗拳的。在裕富庄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为什么会兴起这样一股习武之风?这就要提起裕富庄的“三兄弟”。生活在十九世纪末到上世纪中叶的“三兄弟”,村里人称呼他们“大老师”、“二老师”、“三老师”,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李奎山、李树峰、李树生。

据了解,秘宗拳又叫秘宗长拳,或长拳秘宗门。据传此拳起源于唐末,成型于宋代卢俊义,后传燕青,到清末时在河北沧州兴盛一时。烟威、大连一带的秘宗拳主要是沧州人苏明远所传。这位苏老师便是李氏三兄弟的老师。

传说苏明远在沧州惹了官司,只身逃到烟台。这一天,苏老师到戏院里看戏,他坐在前排,后来来了十几个小混混蛮横地让他倒地方,话不投机,双方动了拳脚,结果十几个也不抵他一人,被打得人仰马翻,苏老师扬长而去。这个情节正好被血气方刚的李树峰看到了,于是他便与来自威海孙家滩的孙曰盛、孙曰义兄弟一直跟到苏老师的住地,欲拜其为师,苏老师不允,三人便跪下,不答应就不起,最后苏明远终于收下了他们三人为徒。后来又把李树峰的哥哥李奎山和弟弟李树生,还有黄县的一位张姓年轻人收为徒弟。

这位苏老师当时正值壮年,功夫相当了得。他每天早晚都要练功,练功前,都要用一块四棱石头用力拍打全身。二老师李树峰曾向村里的人们讲述了一些关于苏老师的故事。有一天,苏老师坐在炕上与徒弟们说说笑笑,突然苏老师对徒弟们说,你们好好看着,我给你们耍个把戏。当时,苏老师坐在东炕头,这话一出口,不知不觉已端坐在西炕头了。还有一次,苏老师让徒弟们把他锁在家里,等打开门锁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影子,徒弟们出门一看他正在门外坐着抽烟呢。

跟师傅学了几年后,师兄弟几个武艺大长。他们平时就是练功,有时吃饭也要练功。吃馒头,不是自己取,而是甩给你,手接不着就不用吃。最难的是面条,一碗面条甩过去,你不但要接住,而且要滴水不洒。还有汤菜,那就更难了。正是这种高难度的练习,才使他们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之后,师兄弟几个和苏师傅开始在各地教拳坊屋子,后来又一起随师傅去了大连,从而成为大连秘宗拳的开山鼻祖。

李氏三兄弟让秘宗拳在裕富庄村扎下了根,他们的传奇经历也成为人们街头巷尾广为传颂的话题

随着技艺的不断成熟,李氏兄弟的秘宗拳也开始在家乡小有名气,于是弟兄三个开始在周围村教拳坊屋子,教习村民们学习秘宗拳。

由于二老师李树峰性格比较外向,敢闯敢干,敢作敢为,所以在外地教拳的时候比较多。而大老师和三老师则大多在本村和附近村教拳。李树峰在福山教拳,至于哪个地方已不好考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二老师的儿子李开阳家里来了10多个福山人,他们称二老师李树峰为他们的师爷,他们的师傅王德成便是二老师的徒弟。因前几年师傅去世,这次是听从师娘的安排前来寻根的。由于李开阳现已去世,王德成的详细住址不得而知,但是这几个徒弟留下了他们的名字,一个叫高军,一个叫李章军,还有一个叫孙玉田。近20年过去了,福山一支已失去联系。

在本村,李氏三兄弟都带徒弟,也有周围村前来学习的。由于他们对本村的练习者是免费教授,只需拿个油灯钱,所以几乎全村的年轻人都加入到习武队伍中去了,以至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裕富庄村人习武之风盛行,成为远近有名的武术村。从而也涌现出了王宝殿、隋成章、王宝金、李发阳等一大批武术爱好者。

那时候,三兄弟的老师苏明远以及师兄弟孙曰盛、孙曰义兄弟也常到裕富庄村相互交流切磋。一天,脾气暴躁的二老师李树峰与三弟李树生话不投机,两人交起手来,徒弟们拉不开,他们的母亲上去说和,结果被二老师撂到一边的大坑里。这事被在一边的苏老师看到了,便对徒弟孙曰盛说:“你给他们拉一拉吧!”李家兄弟个儿都高,而孙曰盛个子却矮墩墩的,往他们眼前一站矮半截。孙曰盛上前劝道:“亲兄弟打什么仗?”兄弟俩正在火头上哪管这些事,二老师高声喊道:“隔远点!”孙曰盛也没二话,上前一步,伸出双手,抓住兄弟俩的衣服,在中间一撑,两兄弟一用力,两层的绸衣服齐刷刷从中间撕裂,而孙曰盛却在原地一动不动,兄弟俩立马停手。自此以后,兄弟俩更加发愤,功夫长进飞快,等苏老师带领他们师兄弟一起去大连教拳的时候,李树峰与李树生的功夫已是炉火纯青。

在大连的时候,有一次李树峰参加比武,拿出了他的“封脸”绝活,把对手在地爬不起来。这时对方的人不算了,说他违规,持着枪,拿着棍子便冲了过来,李树峰一看不好,拔腿便向楼上跑,等到了楼顶,看看下面的追兵,再也没有退路,便张开身上穿的大褂,从楼顶纵身跃下,等追赶的人上了楼一看,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于是便在当地传开了,说二老师李树峰会飞,真是了不得!

后来,大老师李奎山和三老师李树生先后回到了家乡,三老师在四十年代初便去世,没有留下后人。大老师李奎山生了三个女儿,婆家分别在松山镇的艾山汤村和吕家埠村。二老师的妻子去世过早,两个儿子李开阳和李发阳留在家里,而李树峰却一直留在了大连,直到去世。1986年,二老师在大连的徒弟姚忠才找到了李树峰的后人,两年之后的1989年,李树峰的儿孙们去大连将其骨灰带回老家安葬。

目前,李树峰的两个儿子都已过世,两个孙子李云波和李云龙也都年过五旬,仍生活在裕富庄村。

裕富庄村人一直以秘宗拳为自豪,不论形势怎么变化,村里人都不曾有丝毫懈怠,从而让秘宗拳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李氏三兄弟随师傅苏明远去大连闯荡天下的时候,他们的徒弟王宝殿、隋成章、王宝金等人则担负起在家乡的传承重任。这其中王宝殿成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王宝殿人高马大,个子有一米九以上,虽然五大三粗,功夫却扎实。年轻的时候,王宝殿除了在村里教拳术,还到离裕富庄村不远的百佛院村、西邹家村、西楼底村教“屋子”。那时候,王宝殿与松山村的曲世臣是至交,曲世臣在蓬莱的村里集村教屋子,有一天,突然来了几个人要踩他的屋子,要是摆不平,就得灰溜溜地卷铺盖回家。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王宝殿,于是让人捎信给百佛院村教屋子的好友前来解围。王宝殿到了以后,很客气地与来人一一握手。这握手的过程其实就是双方试手的力量、试武艺高低的过程,握过之后,来人都感觉不是王宝殿的对手,便软了下来,曲世臣摆了两桌酒席在一起吃了一顿饭也就算了事。

自此以后,王和曲二人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有一天,曲世臣到百佛院王宝殿教屋子的地方去玩,晚上徒弟们都走了,曲世臣说:“咱弟兄俩从没交手,他们都走了咱俩试一下?”这曲世臣个子很矮,外号叫半斗谷,他与王宝殿站在一起能差一个头。虽然这样,王宝殿却从不敢小瞧曲世臣,毕竟曲也是当地的武术高手。于是两人各持一把花枪在屋里周旋起来,你来我去,几个回合下来两人都已汗流满面,却依然分不出高低胜负。最后,还是曲世臣先败下阵来,说:“我不行了,还是你的体力好!”

王宝殿的徒弟在裕富庄周边村无以计数,而尤以百佛院的高锡才和西邹家的路庆丰最为有名。1957年5月,王宝殿与高锡才一起代表当时的莱阳地区参加山东省的武术比赛,王宝殿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还有一个有趣的事,二老师李树峰脾气火爆,他的长子李发阳不敢跟父亲学武,怕挨打,便在私下偷偷地跟王宝殿学艺。直到王宝殿那一代人作古以后,人们才知道李发阳的功夫也相当厉害,这时候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也开始拜他为师。今年45岁的王云民十几岁的时候便随李发阳学武。李发阳只有一个女儿远在新疆,到年老的时候一直是王云民在身边照顾他,直到去世。这期间,李发阳将他的双刀和朴刀绝活教与王云民,从而使王云民成为最主要的传承人。为了把秘宗拳这门武术传承好,前几年,王云民曾与他的朋友张维寿一起办起了民间武校,利用业余时间带起了徒弟,后来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武校停办。学校停了,可是村里人练武的热情却没有停,村委会免费为村民们提供场地和灯光,直到现在依然能看到他们练武的身影。由于王云民的苦练,武艺长进很快,从1982年到1991年,栖霞连续举办了xx届武术比赛,他每xx届都要参加,先后多次获得农村组一等奖。如今,王云民的徒弟已达百人以上,有许多还走出家门,成为武林高手。 他的学生马志伟现在已是山东省武术队的教练。

采访结束的时候,王云民告诉我们:明年他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到威海、大连还有周边的福山等地走访学习,一定要让秘宗拳在他这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霍元甲的老婆是谁

霍元甲的老婆是王云。霍元甲在上海去世时,年仅42岁,刚刚成立的精武体育会尚且处在风雨飘摇中,家更无从去管。那还是1909年(宣统元年)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