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谁抄谁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2收藏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谁抄谁呢?,第1张

1、元素周期表的前世今生

我们现在看上去非常平常的元素周期表,背后其实有着一段意义非常深刻的经历。

从1869年2月17日至今,正好是门捷列夫版化学元素周期表的150岁生日。

门捷列夫先生的年代里,化学界还没有很系统地归纳元素间关系的理论知识存在,仅有的一位差点触及元素领域皇冠的英国化学家纽兰兹,也只是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开始排列,第一个元素和第八个元素总有相似的性质。

但他的发现,得到的不是世人的肯定,而是嘲讽,例如:“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先生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废寝忘食,耗时近乎12年时光,才有了“门捷列夫版化学元素周期表”。

我们从上面的手稿中,不难发现,这全用俄文写成的元素周期表肯定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版本是有差距的,毕竟这还差了最后一步——翻译呢

说起我们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还应该感谢一位叫做徐寿的清朝科学家。

2、徐寿和朱元璋家谱版元素周期表

1896年徐寿在翻译这俄文版元素周期表时,他预想的是在汉字中找一个发音和化学元素相近,并且能用偏旁代替这些化学元素常规状态的字。

但这种事吧,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首先从发音相似上来找,我们古汉语和俄语的差距真的是非常大……

哪怕筛选出了一些发音相似的,还面临着第二个难题:这些字的偏旁要能够代表元素常规的状态

徐寿在一番查阅资料之后,猛然发现《明史》当中的诸王世表不就完美符合条件吗?

不信请看下表:

锡、镭、铁、钾……这不就是我们熟悉的元素周期表吗?

这一下子真相大白了,原来我们熟悉的元素周期表竟然是来自于明朝王室们的姓名,徐寿先生见到这些完美符合自己要求的字时,就毫不犹豫摘“抄”了过去,组合成了一张由明朝王室姓名组成的中文版元素周期表。

3、为何朱元璋的后代名字能凑合成元素周期表

前文我们提过,徐寿先生在选择作为元素周期表的汉字时,是有特殊要求的,并非随意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王室的姓名还能符合条件肯定是存在特殊原因的。

这种情况,其实并非偶然,而是朱元璋在为后人起名时,立下的一个特殊规定有关。

《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开头说:“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袭,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 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 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上面提到了三条信息:

一、朱元璋信奉五行学说,在给孩子起名时,他尽量追求五行圆满,意图使明王朝能够在风水五行上圆满无缺;

二、朱元璋为宗亲后代,每一支都选择了二十个字,作为起名字的标准;

三、朱元璋在选择五行作为后人姓名时,只有靖江王一支可以不必按照这个规定去做,其原因是靖江王朱守谦是他兄长的儿子,朱元璋又非常敬重自己兄长,因而对其后代也格外宽容。包括后来朱守谦犯罪当诛时,朱元璋也赦免了他的死罪,并且允许其后人世袭爵位。

那么,这五行又是如何和朱家后人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呢?

以朱棣一支举例,朱元璋给他们这一系的字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棣在给自己后人起名字时,就要按照姓氏+辈分+单名的格式来进行选择,比如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四人,便是朱姓+高字+名的格式,炽煦燧爔又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水火火,完美的符合了朱元璋立下的祖训

这种规定,其实在人少的时候,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只要延续几代下去,等到宗室人口增加到几万、几十万的时候,还要在朱+某字+某名的情况下,保证名字不冲突,这就非常困难了。

这就好比我们做那种组合排列的题,我们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组合,限制越多,组合也就越少。

如果这样还想增加组合的几率,那就只有增加参与组合的元素一种方式了,只有能够进行组合的选择增加,那么才有可能获得更多可能性。

这种思路,便是朱元璋的后人所采取的手段——造字

这种做法就是字不够,那便造呗,一种偶然加必然的结果,朱元璋的后人姓名便完美符合了徐寿心中对于汉化元素周期表的要求。

种种巧合,促成了我们熟悉的元素周期表的诞生,在此,我们不仅要感谢老朱家的贡献,也要感恩徐寿老爷子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头疼了,虽然徐寿本身为大学士还懂得些洋文,但是这些鬼画符一样的元素符号怎么看翻译成汉语都不是容易事。于是考验徐寿造字能力的时候到了,但后来徐寿并不造字而是字的搬运工,原来徐寿翻译的元素周期表中大部分的字都是从明朝皇室族谱里面挑出来的,不过说起来这还是朱元璋功劳。

一、祖传的规矩

本来朱元璋出身贫寒没看过几本书但是他还真有文化,可朱元璋原名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朱元璋在改了名字之后就想着也得给自己子孙留一个好名字,于是朱元璋先给自己子孙定制了辈分,后来又设立了一个明朝皇室子孙名字必须有金木水火土元素的规矩,而随着朱元璋的死亡这就成了老朱家祖传的规矩了。

三、意想不到的好处

一开始还好老朱家的人总能找到些符合规则的字取名字,后来的人取名的时候就犯了难,首先他们姓肯定不能变,而本来辈分就定好了名字当中的第二字也没法变,这样就剩下第三个字有些变化范围,但是又因为不能重名还得带上金木水火土他们就找不到合适的字了,因此他们开始了造字,例如朱在钠中的钠就是他们造的。

二、改名的君主

不过即便是这样苛刻的条件明朝也有君主改过名,在明宪宗的时候还算比较老实,明宪宗本名叫朱见濡后来改为了朱见深,但是仔细看还是符合那个规矩的,到了后来明武宗的时候朱厚照就改成了朱寿,原来当时明武宗想上前线打仗但是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君主上前线一直被诟病,于是朱厚照就改名朱寿上了前线还封了自己一个威武大将军,不过说起来这并不算是正式改名算是明武宗给自己起的一个小名。

明朝时期皇子众多,他们的名字之所以和元素周期表高度吻合,是因为朱元璋当时规定不允许他们的名字和祖先重名,所以他们把所有的生僻字都用光了。这一切都和朱元璋有关,朱元璋生于1328年,小时候名叫朱重八。他的父亲叫朱五四,他的祖父叫朱四九。乍一看,这些名字很是出奇地简单,感觉真就像是随便起的。这主要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拒绝接受汉族文化,不允许普通人使用正式的名字。正是由于小时候遭遇的这种家庭背景,才使朱元璋在后来把名字这东西看得很重要,所以他长大后就改了名字。朱元璋给自己改的这个名字其实是大有玄机的,对后代的名字也有严格的规定。他的26个儿子的名字都是单个的字,而且都是“木”字旁。

由于朱元璋的孙子是朱元璋的第三代,朱元璋便要求所有人的名字都必须是两个字。第一个字是他资历表中的字,第二个字是含有五行部首的字,并规定“火、土、金、水、木”这几个字为顺序替换。因此,朱后代的人起名字就变得非常麻烦了。朱元璋之所以定这么繁琐的规定,一方面是因为他童年的经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渴望像秦始皇那样“万世永昌”,但是秦始皇当时膝下儿子都是秦二世、秦三世等等,结果秦二世继位没多久秦国就灭亡了。

所以朱元璋不想重蹈覆辙,所以就提出了“五行相生”的命名规则。他想让他的大明王朝永久化,让他的子孙后代可以万代千秋。但是这种命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弊端的,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朱元璋强制规定名称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得带有五行偏旁。然而,我们都知道这种字在汉字中也是有限的。而且,他们还不能和自己的祖先重名,那么朱家子孙们就只能把这些稀有的文字全都用了一个遍了。

晚清化学家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非常头疼。这时,他无意中看到了明朝时期皇子的家谱,很惊讶地发现,原来汉字中有这么多与金属矿物有关的文字。于是他便借用这本家谱,完成了翻译元素周期表的任务,这自然就变得高度吻合了。

1、 孔子的父母年龄相差54岁,他出生时他父亲叔梁纥已经72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纳一妾,生一子孟皮,可惜有足疾,依当时的礼法不宜承嗣。于是叔梁纥向颜氏求娶,颜氏将小女儿颜征在嫁给叔梁纥。由于叔梁纥迎娶颜征在时已经66岁,早已过了当时礼法认为的男性结婚生育的合适年龄,故称之为“野合”。

2、 赵高是宦官,但并不是阉人。《史记》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后来人们认为他是阉人的一条证据,但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他其实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当时的咸阳令,这也能证明他是个 健康 人。赵高祖上是赵国王室远支宗亲,他本人博学多知、精通法律、武艺高强,书法也写的很棒,可惜有才而无德,最终还是葬送了秦朝。

3、 在唐代做僧人非常炫酷,首先做僧人要持证上岗,得先拿到度牒,这样赋税就可以不用交了。此外僧人的主要工作除了念经,就是给死去的人超度、为活着的人祈福,这些有爱心的工作都是有偿的,佛祖法力无边,僧人收入也很可观。一些有名的寺院还会收到贵族们的布施,没个像样的库房东西可能都放不下。此外,僧人们是有土地的,那些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就曾把几千亩的土地送给了少林寺,僧人们把土地出租给商人,就可以过上“包租僧”的日子。

4、 大宋炊饼一哥武大郎卖的,原本叫做蒸饼,宋仁宗时为避皇帝讳(宋仁宗名赵祯,与“蒸”同音)才改叫炊饼,这种主食没有馅也不加任何油、盐、糖之类,其实就是今天的馒头。而宋代叫做馒头的,其实是今天的包子,宋人吃的“馒头”除了羊肉、鱼肉、蟹肉等,还有笋丝、菠萝果子、汤饭等等不同的馅料。当然了,大宋也并非没有包子,只是“包子”与“馒头”并不完全一样,包子皮可以不用面,馅也可以不用肉菜。

5、 朱元璋考虑到子孙后代可能会重名,于是给24个儿子各自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一字为一世。子孙出生要取双名,双名中的第一个字为朱元璋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明中期以后,朱家子孙繁衍太多实在找不到字,于是开始造字。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后,专家们发现基本没有哪个字能很好的解释这些元素,但当翻开朱元璋家谱的时候,嘴都笑歪了,金字旁的生僻字一找一大把,感受一下: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寘镧、朱效钛 、朱弥镉、朱諟钒 ,老朱家的名字竟然为现代科学做出了贡献。

6、 清朝男子的发型并不是现在影视剧中的“阴阳头”,乾隆之前,一直是“金钱鼠尾”的发式,头发全部剃光,只在头顶留一小撮头发,编成能穿过铜钱孔的小辫子。嘉庆之后,开始慢慢演变为“猪尾”式,留的头发多一些。直到晚清才演变为影视剧中常见的“蟒蛇尾”式。想象一下“九龙夺嫡”中的“阿哥军团”,四爷八爷十三爷十四爷,都顶着下面这样的鼠尾发型,你还会迷得死去活来吗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明朝皇室,以朱元璋为首,很多皇帝的帝号都是会被记住的,但是有网友觉得这个明朝皇室的皇帝帝号竟然是元素周期表?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明朝皇室是一张元素周期表,其实是因为朱元璋给后代们起名字的规定,按照这一规定,后辈们到后来所起的名字中实在无字可用,就自己创造汉字,创造的汉字正好被元素周期表翻译所用,因此就导致明朝皇室的名字就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字对应。

朱元璋后辈造字起名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尽管家族庞大,可是朱元璋给自己的后代都排好了辈分,每个儿子都有辈分字规定,嘱咐后代起名字时不能乱了辈分。

朱元璋孙子辈名字的第三个字都是按照五行来排列的,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按照木、火、土、金、水,轮到那个辈分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带有辈分规定的偏旁部首。

朱元璋后辈的名字完全按照朱元璋当初的规定来执行的。由于家族庞大,在后来起名字时无字可用,朱元璋的后辈们就造了好多字,主要是为了名字不重合。

徐寿引入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是必须要掌握的一张元素周期排列表,当时在学习化学时,为了背诵这张表,可谓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是我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吗?

元素周期表是一八六九年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我国近代科学家、化学启蒙者徐寿将元素周期表引入到中国。

在元素周期表引入中国之时,翻译难度比较大,翻译的准则是将化学元素的英文名称的首字母代表这个元素的发音,在汉字中找相同音的汉字,这个汉字要能代表每个元素在这个系中的特色,但是找能够代表元素的汉字是一个大问题。

这时,朱元璋的家谱帮了大忙,家谱中后辈们造的汉字正好满足能代表元素的汉字,徐寿正好引用这些字翻译了元素周期表。

若没有朱元璋让后辈按照辈分严格起名字的要求,我们今天的元素周期表或许就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样子,因此,朱元璋为翻译元素周期表还做了贡献。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在上学的时候,除了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外,之后还要学习 历史 、地理、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其中学习化学的时候, 除了记那些化学公式令人头疼之外 ,最难的一关就是背元素周期表,其中包含着118个元素,想想就让人觉得头疼。

我们也都清楚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的科学家门捷列夫创造出来,一开始是俄语,是中国通过了进一步的翻译,才有了现在广为人知的"钾、铁、钠、锌"。但是你知道吗? 这些代表金属类元素的字也是由朱元璋所创立的 ,这究竟怎么一回事?

若是你仔细观察过大明皇室,你就会发现他们一直活在元素周期表中。是不是看到这一句话,一脸迷惑。但这是真实存在的情况, 若是你翻阅一下明朝皇族的族谱 ,你会发现懿文太子朱标、明成祖朱棣、楚昭王朱桢等人的名字都是"木"字旁,这是为什么?

这些都跟大明的一位皇帝有关,他就是建立了明朝的朱元璋。朱元璋这个名字其实是在他投军后,郭子兴替他取的。朱元璋的原名是朱重八,他父亲的名字是朱五四;他祖父叫朱初一;曾祖父则叫朱四九。是不是一开始并没发现什么,但仔细想一下, 就会发现朱家人的名字都以数字命名的。

他家里人为什么如此偏爱数字,难不成他们家人人都爱数学,想成为一名数学家吗?事实恰恰相反,其实朱家人对数学是一窍不通,朱元璋甚至对数学称得上是深痛恶绝。 那为什么朱家还要以数字来为子女命名呢?

大家都知道,其实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既然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那么朱元璋的出身自然也是农民,他当初参加起义就是因为受不了元朝的压榨, 以及想要改变自己贫穷的现状 。而他不仅家境贫穷,家里人还都没有什么文化,直接用孩子们的出生日期来为孩子们起名。

当时有着雄心壮志,且野心勃勃的朱元璋怎么可能接受这种千篇一律,完全没有什么内容的名字?看看之前统治者的名字,都是什么刘彻、李世民、赵匡胤等等,多好听的名字, 再看看自己的名字,实在是太俗气, 朱元璋十分不喜这个"朱重八"的名字。

因此朱元璋才在认识了颇有才华的郭子兴后,就迫不及待的让他为自己又重新取了名字。而他也深深明白了文化有多么重要,开始努力学习。等他成功即位后, 为了不让后代子孙的名字重蹈他的覆辙 ,可谓是绞尽脑汁,他觉得名字代表了人的"脸面",所以必须高大上。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如今,"辈分"一直都是众人非常注重的问题,它指的是自己在家族里所处的地位,现如今主要分为了长辈、平辈和晚辈。而辈分是人一出生就注定下来的,自己无法选择, 在古代人们更是习惯用相同或者相似含义的字 ,来命名相同的辈分并为孩子取名。

至于辈分为什么这么重要?其实是因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本身就是非常注重"礼节"的人,而"礼"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孔子认可的"礼"中, 基本上都是在强调身份的重要性 ,并且将"礼"分为了两个维度。

一种是以"尊卑"作为判断依据的"忠",另一种是以亲疏关系作为判断依据的"孝"。就是因为这两种维度的出现,人和人之间就不再平等了,出现了论资排辈的现象。之后随着不断的发展, "辈分"这一概念由运而生 ,也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传统。

朱元璋自然也遵循了这个传统习惯,而身为君王的他,自然也想把自己想要国家强盛的心思表达出来,所以他就想到了五行相生之说。因此他为自己子孙取得的这些名字, 要有着浓郁的文学意蕴 ,彰显明朝皇室的才华。

最关键的是还要复合五行学说,朱元璋便亲自挑选了几十个字,并用五言绝句,为自己的每一个儿子,排了20个辈分。比如燕王朱棣的子孙排下来的辈分是:高瞻祁见佑,厚载诩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并且明确规定了, 辈分必须是他们姓名中的第二个字 ,比方说朱高炽、朱瞻基。

至于可以代表"五行之说"的字,则是为他们名字的第三个字。然后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原则来取的。比方说朱标、朱棣都是"木"字旁,木生火, 所以朱元璋的孙子必须用火字旁来取 ,比如朱允炆,朱高炽。

因为火生土,所以他们的下一辈就取了朱瞻基、朱瞻垠;而又因为土生金,所以再下一辈必须要用"金"字旁的字才行。这就出现了让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事情,后宫佳丽三千, 朱家的子孙数量远远超过了朱元璋的预期 ,而当时古代的字典里面"金"字旁的字并没有那么多,那些字已经远远不够用了。

字居然不够用了?这可真的让朱元璋,顿时一个头变得两个那么大。这该怎么办呢?若是现在再换,那之前的也得全部重新再来,他的那几个儿子,孙子也得再把名字改掉。 皇家子弟的名字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改的 ,还得祭祖什么的有一套繁琐的流程,这也太麻烦了。

最终朱元璋一拍桌子,决定自己造字,反正自己是明朝的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杀人都没人管,造字又不是什么大错,自然也是可以的。于是朱元璋就唤来了好几个文臣和富有才学的学士,一帮人在书房里,苦心研究了数天,终于造出了" 镭、铌、钠、钴、钯、钾、钛、锂"等等 ,这些看似非常现代化的字。

等到清末的时候,有一位非常喜欢研究化学的人,名叫徐寿。他打算把门捷列夫所创造出来的元素周期表,翻译成汉语。而他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用音译加字旁,比如液体的用三点水,气体用"气"字头, 金属的就用"金"字旁

液体跟气体都非常好解决,但关键是金属的种类实在太多,没有那么多"金"字旁的汉字可用。徐寿苦思无计,等到有一天,他无意间发现了朱明皇室的族谱,打开一看, 这些"金光闪闪"的名字,可真的是让人相见恨晚 ,于是徐寿就毫不犹豫的借用过来。

徐寿顺利的完成了元素周期表的翻译工作,如果我上学的时候,知道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元素周期表上,那些看似冷冰冰的金属, 其实都代表着大明皇室子孙的名字 ,那么我肯定会觉得比较有趣,记得比当时要更熟练。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现,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谁抄谁呢?

1、元素周期表的前世今生我们现在看上去非常平常的元素周期表,背后其实有着一段意义非常深刻的经历。从1869年2月17日至今,正好是门捷列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