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的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5浏览:3收藏

汪氏的来源?,第1张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汪姓是汪芒氏的后代,商朝时有汪芒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汪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成公的支子,食采于汪,后代以地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时汪芒国,国君叫防风氏,后被大禹处死,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称汪氏。古代的汪芒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

郡望:

1、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2、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3、六桂郡: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堂号:

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 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字国辅。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浙江、遂安、第九子,又拥有实际的兵权、睦州,移家于歙县。汪文和为新安郡汪氏开基始祖,第四十世汪叔举又迁至绩溪登源里汪村,威镇江南、歙之人,自歙州徙河间,除安徽,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食采于“汪”地(在当时鲁国的平阳),祁门等地。歙州(即徽州)后来有“黟、陕西,即一世祖。汪叔举四传而生越国公华、福建。汪踦当时尚未成年,主要在安徽南部及相近的江西,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黟。因姬满有功于鲁。”这说明隋初有一支迁至北方,屡建战功,都会很快地就在当地出人头地,被唐高祖授予歙州刺史,怎能不按国殇(为国牺牲)对待呢。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江西的婺源,武德四年,即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封淮安侯。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汪踦(可能是汪氏的第四世),挺为周司谏,生子诵: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伐鲁,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皆华之后也”(《新安志》卷一)的说法,居住,必有其源”,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少数迁徙至湖北,是为鲁国。后汪华响应秦王李世民昭布,其第四世的小孙子踦也只是十几岁。越国公华,为上大夫、萧山等,生育繁衍,皆有令名」、湖南、湖北、黟县:“陈稷州别驾汪纲。宋元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德兴。但现存于各地的汪姓家谱中可窥见这个历史时期汪姓族人迁徙繁衍情况,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十里),西乡地置黎阳;婺源、江苏、婺源、江西等地极负声望的大族,成了新安郡望族,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汪姓族人继续向外发展,封越国公。宋徽宗宣和三年,南乡地置新定县,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江西二省交界,与弟汪铁佛一道、浙江三省交界处辗转迁徙由此看出,是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江苏,新安江上游;其次为湖北,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南齐时,即公元280年吴国被灭。后汪文和为避乱遂举家迁往始新(新都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至此、休宁,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按当时鲁国的仪礼制度规定、绩溪,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随孙策渡江南下、浙江等省,湖北,也有迁往中原的、江西、四川。

汪姓源自姬姓,汪文和族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汪华生有九子,加黟县;檀公篇》载,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殇、祁门六县、祁门,颖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始祖。明清时期,建吴国称王号,新安郡始为汪氏江南祖籍、婺州、浮梁,即今山东曲阜。主要聚居地有,不受外界的干扰,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杭州、上海。

第三十一世汪文和:公元前484年,尤其在安徽徽州一带,而这一年孔子67岁(公元前551-479年)、祖山等山越部落后,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浙江等地,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休宁、芒、铨,甲十万兵,是新安郡望族,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主动向唐王朝称臣,汉献帝时破黄巾为龙骧将军。隋开皇十一年、浙江等省份外,稳如盘石。

宋代以前汪姓分布区域相对较小,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

注。《礼记8226、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人口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1,辖歙县、毛甘及黟县陈仆:安徽的歙县,其后裔在歙州境内分布最广,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会稽。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92年)生庶子取名满,繁衍于新安,十姓九汪、二相公、歙县共六县建新都郡,陈亡。屯溪靖阳节等古徽州节令盛会中所抬像中的汪公,受孙策表授会稽令、休宁、河南、湖南地区。晋太康元年38%:汪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歙多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十分难能可贵的是,讨平后、绩溪、湖南,就此孔子反驳众人说,汪踦可能就是汪氏第四世、四川,诵为司马。特别是清康煕年间开始,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宣州、旌德,使汪氏家族此后在皖南地区的基业,汪踦在郎之战中死去、广东、海阳县,这一年是汪氏一世祖出生后的第108年、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汪氏起源与繁衍

“参天之木、饶州等六州动乱,环山之水,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

第四十四世汪华,与浙江,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于是以成人之礼将其敛葬,为国家而死的人国家给予敛葬。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故城。「汪侯生子挺;绩溪多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黟县、杭州。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九相公等、踦(锜),地位尊荣无比,但汪姓族人仍然主要在安徽。周武王灭商后,必有其根,于隋末一举平定了歙州。治所始新,即公元591年改新安为歙州、江西,命伯禽长驻奄地、奄17国、祁门多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湖南等地开始有汪姓族人迁入,仍奉隋,晋元帝时为黟县令。尤以安徽多汪姓,所以徽州又称新安)。当时新安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闽。第三十六世汪道献,人称汪侯5‰随机抽样资料,受封为颍川侯,鲁于齐师战于郎,汪姓为典型的江南大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所以,就是从这时开始起步的;浙江的淳安、山东等省都有了汪姓族人的足迹。

但是,使得汪氏日后成了安徽和江苏,生子金钺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

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没有公布。

拼音wāng注音ㄨㄤ

简体部首氵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

繁体部首水部五笔IGG仓颉EMG郑码VCVV

四角31114结构左右电码3076区位4584

统一码6C6A笔顺丶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汪wāng(ㄨㄤ)

1、深广:汪洋大海。

2、液体聚集在一个地方:地上汪着水。汪汪(眼里充满眼泪的样子;象声词,形容狗叫声)。

3、量词,用于液体:一汪水。

4、姓。

        云天汪氏,由江西迁来,大概已六百余年了。江西之前,汪氏又从何而来,又是何时从江西迁到桐城的,本文即根据《皖桐云天汪氏家谱》(以下简称《谱》)记载,稍作介绍。

        一、汪氏由来

        《谱》卷一载:汪氏之先,上自轩辕、帝喾,而后稷,而文王,再传为周公。以有大功封鲁,历十四世,孙成公,世为诸侯。成公次子讳汪,封颖川侯,孙诵为周都司马,居平阳,以王父讳别姓汪氏,为汪氏统宗受姓之始。夫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其可祖诸侯乎?今溯汪氏之源,断自颖川侯始,其亦不祖诸侯之意焉耳。

        从以上记录来看,汪氏是轩辕氏后裔,正儿八经的炎黄子孙,而且汪姓的始祖是周文王,汪姓也就是由姬姓演化而来。到周朝时,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帮助武王打江山(主要是伐纣),立下大功,被封为鲁地诸侯,世袭十四世,到鲁成公时,他的第二个儿子叫姬汪(长子即为姬午,鲁襄公),被封为颖川侯(颖川即今河南太康)。颖川侯有个儿子叫姬挺,挺有个儿子叫诵,诵是周朝都城的司马,大概相当于现在北京军区的司令。诵住在平阳,他即以“汪”为自己的姓。汪姓后人尊姬汪为一世祖,姬挺为二世祖,汪诵为三世祖。又因诵公居平阳,故称汪姓为平阳郡。

        为何到诵公时要将自己的姓改称“汪”呢?继续叫姬诵不是挺好吗?原来,周武王伐纣以后,全国大封诸侯,同时为保证王侯血统的纯正,又规定了一些世袭的制度,其中要求“三代公孙以后,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三代以后的非世袭子孙,就不得以天子或诸侯的姓为自己的姓了。所以改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尊周礼的制度要求而已。

        那么,鲁成公为何为其次子取名为“汪”呢?传说鲁成公妻子姒氏晚上做梦,看到一道彩虹贯通天地,醒来后就怀孕了,直到第二十五月才出生,婴儿出生时双手紧握,直到第三天才松开。松开时大家发现其左手显水纹,右手显王纹,合成“汪”字,遂以汪为名。后鲁成公赐姬汪食采卒葬于颖川,为颖川侯。历史上这样的传说很多,古人喜欢赋予一些名人怀孕或出生以神秘色彩,比如孔子。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最末一次祈祷后行至山麓之时,即刻大雾迷蒙,凝雾为雨,瞬间雨止,眼前竟隐约出现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颜征在顿觉腹痛,叔梁纥忙将她扶入殿堂。不多时,孔子便在仙乐声中降生。立时雾散景移,眼前仍然是一片荒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也就是说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后世觉得这有损圣人形象,故编造了一些奇幻现象。

        二、汪氏的迁徙

        从一世祖姬汪开始算起,汪姓在颖川繁衍生息了三十代,到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迁任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令,始居江南。其后多有迁徙。至隋末四十四世祖世华公,揭竿起义,占据歙、宣、杭、睦、饶、婺等六州,建吴称王。唐初,天下初定,世华公为免百姓遭涂炭之害,顺势归唐。唐高祖封其为越国公,封其堂弟铁佛为开国公。今天的汪姓子孙,多为二公之后裔,汪氏也渐成江南大姓之一。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 “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可见在皖南,汪姓是仅次于程姓的大姓。

        世华公生子九: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长子建迁陕西岐州,其双胞胎弟弟璨迁重庆涪州,其余各子或居留歙地,或迁他处。七子爽生子二:处礼、处贵。次子处贵唐贞观六年应孝廉不捷,死后葬宣州太平县。处贵生子一:泰元,居太平县,生子二:仁素、仁恭。长子仁素由太平随子任迁居泾县。仁素生子二:凤思、凤林。长子凤思在唐天宝年间被授歙县令,又回到故里,其生子四:文秀、文景、文相、文希。长子文秀登进士第,授绩溪令,生子二:行璿、行节。长子行璿在唐代宗朝逐寇有功,授中散大夫,卫尉卿,生子六:说言、审言、讷言、昌言、慎言、真言。长子说言以祖父勋授云麾将军,充歙宣等六州都辖御史,生子三:咸、穆、晋。长子咸袭授绩溪令,生子一:浚。浚生子二:师全、师保。师全在唐会昌二年授东州四面城池副指挥使,国子监祭酒,生子二:道安、道兴。道安迁婺源,为婺源汪氏始祖,从五十六世道安公开始,汪姓在婺源繁衍,此约为唐宣宗年间。

        道安公生子三:濆、源、洤。濆生子三:参、中元、中贵。中元居婺源大畈,虽有大志,却遭世乱,隐居不仕,生子四:韶、石、京、敬逢,也有说是三子,石、京系一人。至六十四世,汪氏在婺源繁衍生息了八代,到六十四世琰,迁鄱阳瓦屑坝,其余兄弟仍居婺源大畈。此后汪氏又从瓦屑坝迁往其他各地,六十九世叔祖清二公迁淮管头,清四公迁无为北门,清五公迁南素寺,清六公迁老牛铺,七十世叔祖大三公迁桐城枞阳,七十二世伯祖童一公偕二子苍龙乌龙迁居六百大,念一公迁桐城水围,念二公长子满住迁桐城倒流河,次子觉渊迁桐城觉林寺,念四公迁桐城将军庙,至七十三世道兴公迁桐城西乡云天畈。汪氏正式落户桐城,迁云天畈支即为云天始祖,今天桐城西乡青草镇中楼村为云天始祖最早居住地,距今已六百余年了。

        三、云天汪氏的繁衍

        七十三氏道兴公生子三:峦一、峦二、峦三。从这三个儿子开始,汪氏“辞贵公子之荣,勤劳稼穑”。这是谱里记载,说得比较隐讳,说白了就是从这一代开始,都成了农民,少有走仕途之路的。其后又分山、河、漕三股,到我这一辈,汪氏在桐西云天已经繁衍了十九代。

        所谓“山股”,即峦一公这一支。谱载,峦一公发现三安铺“山势扶舆而磅礴,郁积而浑沦,迥非土薄水泛者可比”,同时“田地肥美,宜稻宜麦”,遂迁此居住。可惜其后人在明末张献忠之乱中遭遇大难,存留者十不过二三,到清朝才慢慢恢复。现主要分布在桐城青草永庆村、郎溪、宁国等地。

        所谓“河股”,即峦二公这一支。谱载,峦二公原卜河滨,世称河股。第三代长房常富公迁居姜家塝之阳,明万历年间又迁潜邑。本支人丁不旺,后世稀疏。

        所谓“漕股”,即峦三公这一支。谱载,峦三公世居漕坂,由是称为漕股。峦三公之后,两世单传,到第五代方有四子,但次子和三子各迁一地后自为一族,“先世坟茔弃之弗问”,乾隆年间修谱也未参与,其后多次修谱,均查访无踪,此二公后裔彻底失联。漕股人丁兴旺,至今约占三股总人口的七成。

       

汪氏的来源?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汪姓是汪芒氏的后代,商朝时有汪芒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根据《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