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侯氏家谱排字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寻侯氏家谱排字是什么?,第1张

侯姓,主要来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以及由改姓而来或其他。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30位,第六次人口普查侯姓排列第82位。

湖南湘潭: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晋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锤名士修齐兆福祥

湖南岳阳:士业奇仁玉文华焕楚邦家声芳大振国泽庆平章克象昭民德承荣献俊良光先启佑永万代锡蕃昌

湖南张家界:宗德启万世

湖南会泽:开堂世明金

山东乐陵杨安镇:玉长殿德廷飞

山东菏泽:天朴文继广存凯

山东聊城:树新云(明)学长金

山东滕州:宜致贺钦成绍宗训

山东泰安:文诏安希培方存衍传明

山东泰安一支:德圣金(大)立润林焕培镇清树兴毓传继广

山东威海:伟元林凤常世在

山东东平:元云延家庆照绪玉生恒

山东邹城:仁义礼智信

山东侯家洼:加中天德文国

山东陵县:长立庆(清)金玉宏

山东张店:宜连其祥德方正光延长

山东成武:祥光照世玉庆衡昌

山东诸城:金水木火土

山东郓城:仰宪本善良传继振安邦宏文庆世远繁衍大宝光

山东济南:文奇廷代殿连登家运昌盛国永承

山东汶上:熙朝召(凤)现典圣代涣文章

山东枣庄:琴慎宜志贺钦成绍中迅(顺)昭瑞勇明清

山东梁山:熙朝昭宪典圣代涣文章孝由蓝亭

山东日照:作加永学

山东莒南:兆步文学仕维功庆盛世

山东高密:明记开文运家升气进阳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明纪开文运家升旗进扬国恩传世远祖德延年昌

山东侯氏一支:云巨宝玉长

山东侯氏一支:月峰志……

山东侯氏一支:恩普照永光

甘肃武威: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甘肃永昌:尚作有文玉

甘肃兰州:正永言孝思

甘肃庆阳:占胜吉永长远

甘肃永昌:尚作有文玉

甘肃武威:国泰景文光天中华

河南信阳:德功作以培久

河南濮阳:……耕存,熙(守)朝兆宪典,胜代换文章,孝友兰廷贵,忠良玉佃芳

河南南阳:焕清更读传家保

河南周口:克振家为广习汝崴国邦

河南安阳:进国守三邦钦庭大永西金书新得贵玉立自中和

河南侯氏一支:庆家松文宪天

河南侯氏一支:峻伯秀……

河南侯氏一支:国广……

河南侯氏一支:守儒世家传,君彦绪启;扬乃祖宏德,诗礼永昭

江苏淮安: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丰县:加中天德文国……进树仰贻祥西光承庆方

江苏徐州:提敬本先立永正明长清

江苏连云港:怀朝安邦治国立业兴家

江苏淮安:靖瞻景龙如尧秉一梦万秀良家庭其吉

江苏沛县:孝昌……

辽宁辽阳:明春……

辽宁鞍山:文明礼兴云会(慧)丰宝同安庆福林

辽宁抚顺:玉立……

辽宁新民:勇广德财……

辽宁锦州:占国……

河北邯郸:挺进培永正明长清(久)

河北廊坊:元国克……

河北侯氏一支:天廷云久书

河北南宫:成赐云香庆瑞……

安徽砀山:体敬本先力推到石云广玉世继长中振

安徽濉溪孙疃侯家庄:战文计西思道青长(常)法万世明金玉满堂宏

安徽芜湖:大之道在…昌清……

安徽蒙城:树志学

安徽淮南:传志兰继培书香

陕西长安:本万奋育……

陕西西安:明德开文运安天惠道兴

陕西宝鸡:英海文

湖北荆门:光昌闲……

湖北公安:礼义柱明贤

贵州毕节:学一申国天青正世光元敦廷肇基尚先泽允安全定治昌文德明良庆毓贤官兴忠俊彦广济福长延

重庆永川:登三仕朝廷联隆增光明明良世代长文武……

海南文昌:儒志文芳运惠元亨升秀邦之汉敷荣国有祯

云南会泽:开堂世明金

四川宜宾:技士思修己远宗政策长

江西鹰潭:严锡川山斗心正元茂福

广东揭阳:德泽祥光发

新疆乌鲁木齐:庆兆旭……

台湾嘉义:昭伯久武尔君延志成信礼光振耀奕世数达万邦丕乃高第

杨厝正矩支派:振起家声祖基恢宏

深安海支派:天昌国仕启子孙贤继志奕世起簪缨

吉林东辽、辽宁海城:天登君世进从克永清廷振瑞维耀远富嘉庆荣常述祥忠余业武国建彦昌

天津侯氏一支:学颜庭……

河南新乡市封丘县曹岗乡李和村:立正玉广献士青红振家邦

重庆丰都社坛镇大堡乡:德广东先……

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兵新耀宝

广西三江:邦正朝安泰,家兴国盛昌,祥开明世代,瑞启照宗芳

安徽宣城、湖北下江南:文今天开华,万年长启德,有信再侯家,

天津蓟县:光宗路大广,年金荣全振

青海乐都县:国德文武全才贤,以礼成章余进繁

河北沧州吴桥县万粮侯村:浚植炳增锦,泽榕烯堪镇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晋国国君哀侯和湣侯的子孙以先人受封爵位“侯”为氏。另,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②出自黄帝时史官仓颉。传说仓颉为汉字的发明者,称史皇氏,但他最初称侯冈氏,他的后裔由陕西迁河南时,有以侯为氏者。③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及《姓氏急就篇》等资料所载,禹(夏后氏部落首领,姓姒)的后裔被封于侯(故城在今陕西泾阳境),子孙有以邑为氏者。④出自芈姓。楚公族中有侯氏。⑤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路史》等资料所载,鲜卑族古口引氏、渴侯氏、古引氏、侯奴氏、俟伏侯氏汉化改姓侯;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世居库斛真水部落的侯莫陈氏随魏文帝迁洛后,后裔有简化为单字侯姓者;傈僳族以猴为原始图腾姓氏,汉姓为侯;瑶、彝、苗等族有侯姓者。  始祖:晋湣侯。 迁徙:  侯姓最早发源于山西境内,早期活动地点主要在今河南、山东境内。秦、汉之际以河北中部、西部一带繁衍最盛,主要分布于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北方省份。汉末,有北地(今宁夏吴忠西南)太守侯恕举家迁于北地三水(今陕西旬邑),并发展为当地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侯姓北迁内蒙、辽宁等省,南迁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由北魏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改姓后裔在河南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治郡为河南郡。河南密县人侯霸后裔于南朝陈时徙丹徒(今属江苏),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治郡为丹徒郡。唐朝时,侯姓始入福建。据载,唐太和年间有闽县(今属福建)人侯固,以进士登第,官任鄜城、灵武节度使同平章事。宋明时期,侯姓又播迁至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广西、浙江、北京等地,可以说是遍布全国了。清代有福建、广东一带侯姓入居台湾,进而徙居海外者。今日侯姓五湖四海皆有其足迹,尤以湖南、安徽、河北、辽宁等省为多。目前侯姓人口列全国第82位。 郡望:  上谷郡 战国燕时置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带。

  丹徒县 秦置,既今江苏丹徒。此支为上谷郡分支,开山始祖为东汉大司徒侯霸的后代。

  河南郡 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治所在洛阳。此支侯氏为北魏时鲜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后裔形成。 堂号:  却币堂、救赵堂 这两个堂号有共同的来源:战国的时候,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于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不能指挥军队,于是拿着金币就找到侯赢,侯赢是一位71岁的隐士,职位是魏国大梁看门人,家里很穷却坚决不要信陵君的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了一计,让如姬偷来了兵符。侯赢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参与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晋国的兵马,打败了秦国,救了赵国。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上谷、丹徒、河南。②自立堂号:勤慎等。 字辈:  安徽某支侯氏字辈:承训继先泽,齐家宜正伦。

  湖南湘潭侯氏原字辈:衡州太守裔,建业盛冈林,文武多俊杰,历朝列缙绅,忠恕泽洪广,贻廉德懋光,英华辉上国,贤达显荣昌,肇唐勋烈继,绍宋典型彰,培植钟名士,修齐兆福祥。新字辈:秉成新正为,光华万世传,德洪宽惠泽,芳名显宗先,永昌缙绅远,天元儒籍安,朝廷登文裕,邦国定锡贤。

  江苏徐州侯氏字辈:军震友全成,敬修宽广志。

  山西太谷侯氏字辈:尔思安毓传,汝树炳增锡。

  山东泰安侯氏字辈:文兆安希培,方存彦传明。

  山东滕州侯氏字辈:克士广允作,勤慎以致贺,钦成绍宗训,昭式永明清。

  辽宁法库侯氏字辈:庭维国怀永,广德振积连。

  湖南湘西侯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忠良万代昌,文武登金榜,永远坐朝安。

  湖南常德侯氏字辈:邹严令德宏,绍成光显耀。

  河南宜阳侯氏字辈:振天德昌文,士建都鸿瑞,贤昭庆祺耀,荣雷宸丰宇。

  重庆涪陵侯氏字辈:德胜家贞正,思守万年春。 名人:  侯嬴(-前257),战国魏隐士。一称侯生。家贫,年七十为大梁夷门监者。信陵君遗以厚币,不受。信陵君置酒大会宾客,亲乘车从骑往迎赢,引之上座。秦围赵,赵求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晋鄙将兵救赵,既而畏秦强,使人止之,留军观望。嬴为信陵君划策,使如姬窃兵符于魏王卧内,又举屠者朱亥从入魏军,击杀魏将晋鄙,信陵君因得夺晋鄙军以却秦救赵。初侯嬴谓信陵君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至期,果自刭死。

  侯霸(-37),东汉臣。河南密县(今属河南)人,字君房。曾师事九江太守房凤,治《谷梁春秋》。新莽时,任淮平(临淮)大尹(太守)。东汉初,为尚书令。他熟知日制,收录遗文,条奏前代法令制度,多被采行。后为大司徒,封关内侯。

  侯览(-),东汉宦官。山阳防东(今山东单县东北)人。桓帝初,为中常侍,后封高乡侯。受贿以巨,前后夺人田地一百十八顷、房屋三百八十一所;自建住宅十六区,皆有高楼池苑,模仿皇宫制度;并放纵仆从、宾客侵凌人民。后被劾,自杀。

  侯景(-552),北朝梁叛乱者。字万景,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羯族。先属北魏尔朱荣,后归高欢,官至司徒、河南道大行台,将兵十万,专制河南达十四年之久。西魏大统十三年(547)高欢死,侯景因与高欢子澄有隙,恐被害,先以河南叛降西魏,旋又降梁,受封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次年,与梁宗室萧正德(萧衍侄)勾结,举兵反叛,攻破建康(今江苏南京)。太清三年(549)攻破台城(宫城,中央台省与宫殿所在地),梁武帝愤恨而死。景立太子萧纲为帝(简文帝),自居相国、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派兵攻占三吴等地。所到之处,专以焚掠为事,都城建康几成废墟,长江下游地区受到极大破坏。大宝二年(551),景废简文帝,立萧栋为梁帝,旋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建元太始。次年,建康被梁将王僧辩与陈霸先所破,景东逃时为部下杀死。

  侯安都(520-563),南朝陈臣。字成师,始兴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家世为乡里豪族,初辟郡主簿。侯景之乱,聚兵三千人,随陈霸先入援建康,梁元帝授通直散骑常侍。敬帝时迁至南徐州刺史。陈武帝卒,定议立文帝,进爵清远郡公,迁司空。自以功安社稷,骄纵不法,多聚文武之士,为文帝所忌,被杀。

  侯君集(-643),唐初将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隋末战乱中,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战,功勋卓著,在拥立李世民称帝时起了重要作用。贞观四年(630),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用,方始读书。他出为将领,入参朝政,获得当时称誉。贞观十二年至十四年,侯君集负责对吐蕃、高昌的征伐,取得平定高昌的大捷。但他入高昌时,私取宝物;将士也竞相盗窃,君集自身不正,不敢禁制。还朝后,被人揭发,下狱,虽得免罪,却没有奖赏,他心怀不满。十七年,有人告发太子承乾策划政变,结果承乾被废黜,党附于承乾的君集也被杀。

  侯希逸(720-781),唐将领。营州(治辽宁朝阳)人。《新唐书》称其“丰下锐上”,“治军务农有状”。天宝末,为州裨将,守保定城。拒绝参加安史叛乱。宝应元年(762),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后入朝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知省事。大历末,封淮阳郡王。迁司空,未及拜,卒。

  侯叔献(1023-1076),北宋水利家。字景仁。抚州宜黄(属江西)人。庆历进士。累官两浙常平使。长于治水。公元1070年权都水监丞,征发民工,在伏秋大汛期间,引用流入汴水的黄河矾山水淤溉田地。经营数年,淤溉田40万顷。汴水曾暴涨,睢阳河堤危急,乃引水入上游数十里的古城中,临时滞洪,使下游水量减少,以抢修堤防。此后,还主持引汴入蔡工程,改善南北水运。

  侯蒙,北宋臣。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山东)人。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徙襄邑。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崇宁间上疏论十事,迁侍御史,改户部尚书。大观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进尚书左丞。政和六年,为中书侍郎。次年十月,罢知毫州,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谥文穆。侯蒙年过三十始登第,有轻薄子画其形于纸鸢以戏之,蒙赋《临江仙》词以答。

  侯显,明宦官、航海家。为司礼少监。永乐元年(1403)被派往乌思藏(今西藏)延聘僧人,四年冬回南京。继又参加郑和的第二和第三次航行。十一年出使八剌(今尼泊尔)、地涌塔两国。十三年和十八年单独出使,到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受到当地人民热情接待。宣德二年(1427)入藏访问。当时名望仅次于郑和。

  侯大苟(-1465),明农民起义首领。广西浔州(今桂平)人。瑶族。正统七年(1442)与蓝受贰领导大藤峡瑶、壮各族人民起义。不久,受贰遇害,他继续坚持斗争。曾进攻桂平附近州县,发展至万余人。景泰中,一度攻入高(今广东茂名)、廉(今广西合浦)、雷(今广东海康)等州境内。成化元年(1465),被佥都御史韩雍击败,兵败被执杀。

  侯恂,明臣。河南商丘人,字若谷,号六真。万历进士。曾任御史,官至户部尚书。为温体仁所排斥,下狱论死。李自成围攻开封,明政府因他对大将左良玉有恩,从狱中起为督师。不久朝议中变,,又下狱。李自成入北京,对三品以上明官,仅用他一人,授工政府(一说兵政府)尚书衔。后逃回家乡,十余年而死。

  侯峒曾(1591-1645),明末抗清义军领袖。字豫瞻。苏州嘉定(属上海市)人。天启进士。曾任浙江参政。1645年,清军南下,派张维熙为知县,遭到嘉定人民反抗。他与黄淳耀被推为领袖,高悬“嘉定恢剿义师”旗帜,坚守城垣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为清军所败。城破后,与二子投水未死,被杀。

  侯方域(1618-1654),明末清初文学家。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侯方域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曾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入清后,于顺治八年(1651)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著作有《壮晦堂文集》十卷,《四忆堂诗集》六卷。

  侯芝(约1768-1830),清女文学家。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香叶,号香叶阁主人、修月阁主人。梅曾亮之母晚年专改弹词。经其改编加序刻印的有《再生缘》(系改陈端生原作)、《玉钏缘》、《再造天》(《再生缘》续集)和《锦上花》(系合并《锦笺缘》、《金冠记》而成)。又编写《再生缘》的洁本,题名《金闺杰》。

  其他侯姓名人有秦方士侯公;东汉文人侯讽,学者侯瑾;北朝陈大臣侯瑱,北周将领侯植;隋滑稽艺术家侯白;唐大臣侯固,诗人侯喜;五代时将领侯益;明大臣侯钺、侯琎;清学者侯康、侯度等。近当代侯姓名人有爱国民主人士侯镜如,国民党官员侯畅,数学家侯自,化工专家侯德榜,化学工程学家侯祥麟,光学家侯洵,地质学家侯德封,土壤学家侯光炯,生态学家侯学煜,病理学家侯宝璋,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历史学家侯外庐,相声演员侯宝林、侯耀文、侯耀华,**导演侯曜、侯孝贤,剧作家侯枫,京剧演员侯喜瑞,北昆演员侯玉山,河北梆子演员侯俊山等。

l203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清)史在 等编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行堂刊本 八册 天津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於江苏溧阳,浙江绍兴、宁波等地。 1204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 清初刻本 一册 上海图 1205江苏史氏吴中派文献谱不分卷 (明)史丹纂修 (清)史在湘续修 清钞本 南京图 1206江苏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 清红杏山樵藏钞本 苏州大学 1207江苏淮安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史怀光鉴修 史云焕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二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8江苏淮妥迁淮史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史久煌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承泽堂铅印本 一册 江苏淮安县图 1209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孙娄村 1210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赠六卷 (清)史迪安等重修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扉页作《溧阳史氏大宗分支邵埭重修家 乘》。 1211江苏江都史氏宗谱□□卷 (民国)史济廷修 民国于九年(1930)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昌松乡薛河村(存卷1、2) 1212江苏常州史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圆华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十册 上海图 1213江苏常州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史景佑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福堂活字本 十二 册 美国 1214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杰杰 史荣禄等七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务本堂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15江苏湮阳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辑 清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南京博 1216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史景才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怀溧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217江苏江阴澄江史氏支谱十卷 (民国)史 编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怀溧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史燧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1218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贻祖 史顺通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修 民国十五年(1926)世德堂 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1219江苏宜兴史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史国瑛等修 民国间永思堂排印本 十八册 中央民院 注:明万历间初修。 1220浙江史氏谱录合编不分卷 (清)史璞庵纂修 史墨补修 清康熙间刻乾隆闲补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1221渐江箫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士琏等修 清嘉庆五年(1800)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22浙江萧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史晋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八行堂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3浙江庐山史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史晋纂修 史锦文刊印 民国七年(1918)八行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萧邑史氏宗谱》。 1224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六卷 (清)史济铿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5浙江宁波四明古籐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史济铿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226浙江宁波史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史邦直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三十册 历史所 1227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八卷首一卷 (清)史善豪纂修 清咸丰三年(1853)史氏刻本 六册 上海图 四川图 1228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史玫 史善豪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1229浙江馀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 (民国)史泉义续修 清同治七年(1868)刻 民国十二年(1923)续 刻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 馆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此为五修。 1230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史光编辑 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十一册 南开大学 注:前后有钞补。 1231浙江馀姚史氏宗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史良书续修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十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史琳始修於明成化七年,此为九修。 1232浙江鄞县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 (清)史悠诚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钱堰史氏宗谱》。 1233浙江鄞县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赠十五卷首 一卷 (民国)史悠情 史济恂等纂修。 民国元年(1912) 预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 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1234浙江鄞县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 (民国)史致天 史悠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5浙江鄞县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 (民国)史悠椿 史久逢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1236浙江象山关头史氏宗谱八卷 (民国)秦英鉴重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237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不分卷 (清)史基美修 民国七年(19l8)铅印本 一册 杭州大学 日本 美国 1238浙江嵊县浦桥史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史悠晋纂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城郊乡大浦桥村 1239安徽黟县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继周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善修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1z40山东栖霞史氏族谱书五卷 (民国)史启利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杨础乡史家庄 山东栖霞县观 里镇小观村 1241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以明原修 佚名续修 清初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2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明)史邦直原修 佚名续修 清乾隆间刻本 一册 人民大学 1243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中立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244山东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 (清)史尚朴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四册 美国 1245山东乐陵史氏家乘不分卷 (清)史炳第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木刻本 四册 北图 河北大学(二部)美国 1246湖北新洲史氏宗谱六卷 (民国)史正生 史文榜创修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1247湖北新洲史黄氏宗谱十卷 (民国)黄润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黄林乡段家山村 1248湖南衡阳史氏宗谱九卷 (清)史炳文主修 史达门等编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4)活字本 九册 吉林大学 1249湖南永兴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清)史久录 史悠信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一年(1905)溧阳堂刻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缺首一卷) 注:封面作《史氏族谱》,扉页作《平陵家乘》。 1250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十卷 (民国)史锡永纂修 民国八年(1919)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1251四川万县史氏支谱正编不分卷 (民国)史封铨纂 民国十二年(1923)万县鹳石庄史氏钞本 一 册 四川重庆市图 1252 蒋墅史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来兴等修 民国二十(1931)承启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253 史氏宗谱七卷 (清)史大盛等编修 清咸丰四年(1854)蛟龙塘活字本 七册 北图 注:第七册残破较甚。 1254 义庄史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史明弼等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宗海堂铅印本 三十八 册 北图 1255 史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史廷卫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256 史氏庆传宗十二卷 (清)史学班等重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257 史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1258 史氏家谱□□卷 清刻本 北图(存一卷) 二、家乘谱牒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 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 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 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肖氏家谱字辈的排序:朝、有、献、典、礼、学、必、昌、家、传、仁、厚、本、文、记、章;京、玉、端、安、长、法、贵、凤。

一般认为,肖姓是萧姓的简化,萧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2019年公安部发表的全国姓名报告中,肖姓在百家姓中的排位变为第三十三位。

肖姓的发展: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清兵攻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祖大寿受困城内。孙元化急令孔有德以本部由海路抄袭建州叛军后路——耀州(今营口附近)。但遇到风浪,未能成功。孙元化大怒,复令孔领八百骑由陆路赶赴前线增援。然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今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当时属于山东)时,因遇大雨春雪,部队给养不足,又部队行抵吴桥时,与山东人屡有摩擦,县人皆闭门罢市。有一士兵强取身为山东望族,东林党干将(《东林点将录》内称“浪里白条”)的王象春之家仆一鸡,该丁被“穿箭游营”。于是士兵击杀该家仆,事后象春之子不肯罢休,要求查明真相。此时,把孙元化给的市马钱花尽的李九成正好归来,恐遭非议,于是乘机煽动众人抢劫哗变。

孔有德受李九成、李应元父子的煽动,在吴桥发动叛变,在山东境内连陷数城,史称“吴桥兵变”。而此前不久皮岛的东江军也发生兵变,本来就与他们不睦的东江总兵黄龙遭叛兵割去耳鼻,幸得素与孔有德的不和的东江军尚可义等部救援方得免。于是广东道御史宋贤上疏抨击巡抚余大成、孙元化:“登莱抚臣孙元化侵饷纵兵,贪秽已极。其所辖士卒,数月间一逞于江东,则劓截主将;再逞于济南,则攻陷城池,皆法之所不赦者。”广西道试御史萧奕辅指责孙元化放任孔有德,又说张焘“卸罪于波涛,借词于风汛”。朝中布满指责孙元化,潜攻东林出身之大学士周延儒和废止东江、登州两镇的声音;另一面,朝中东林分子和支持孙元化的一派,则心存侥幸,主张招抚叛军。日后朝廷举棋不定,几乎放任山东糜烂的局面,与朝中此种内斗不无联系。

叛乱后,孔有德遂倒戈杀回山东半岛,连陷临邑、陵县、商河、青城诸城,率兵直趋登州。其间,山东巡抚余大可托疾数日不能出,等到实在不得已了,才派遣中军沈廷谕、参将陶廷鑨率数千人往御叛军于阮城店,但山东兵不堪一击,“皆败而走”。大成惊恐万分,于是一下子变成了“主抚派”,极力避免交战。

与此同时,与孔有德交好的东江镇旅顺副将陈有时和广鹿岛副将毛承禄(毛文龙从子)也起兵响应,该部一举发展为七八千人的大军,一度割据半个东江镇,企图与山东叛军南北呼应,一举建立一个辽东武人自己的国家。总兵黄龙一时间居然只剩下皮岛单基地和几个游击在苦苦支撑,“急遣尚可喜、金声桓等抚定诸岛,而躬巡其地,慰商民,诛叛党,纵火焚其舟”。陈有时、毛承禄不能抵挡,败走登州与叛军主力回合,留下部下高成友防守旅顺,以阻断断关宁、天津两镇来的援军,为叛军赢取时间。黄龙调动游击李维鸾偕尚可喜等击破,立即移军驻扎其地,援军才得通畅。此后,黄龙遂率本军经营该堡,主持北线平叛战局,直到次年七月败亡。而留东路于副将沈世魁等毛帅“外戚”。

叛军逼近登州,孙元化急令总兵官张焘率辽兵守登州城外,遗总兵官张可大发兵(本部援辽浙军)抗击,以两路成合击之势。但张焘与孔有德是老战友,开始交战后其兵卒随即投入孔有德行列,而张可大部自是大败。与孔有德是旧交的登州中军耿仲明、陈光福等人,立即举火开门,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登州便告失陷,掳获了旧兵六千人、援兵千人、马三千匹、饷银十万两、红夷大炮二十余位,西洋炮三百位。总兵张可大斩杀其妾陈氏后,上吊自尽,孙元化自杀未成,不向叛军妥协,拒绝称王(时孔有德自称都元帅,封手下为总兵等职务,似有自开一国的打算)。城中葡萄牙军事教官有西劳经、鲁未略、拂朗亚兰达、方斯谷、额弘略、恭撒录、安尼、阿弥额尔、萨琮、安多、兀若望、伯多录等12人死亡,15人重伤。孔有德念旧,五年二月将元化和宋光兰、王征、张焘等人放还。孙元化与余大成、张焘回到京师,为政敌陕西道试御史余应桂、兵科给事中李梦辰所举发,诏送镇抚司,狱中遭到酷刑,“手受刑五次,加掠二百余”。首辅周延儒欲免元化死罪,求救于徐光启,终无法挽回。

崇祯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632年9月7日)孙元化与张焘同被处死。宋光兰和王征、余大成充军。叛军在攻陷登州后,开始部署营伍、伪授官爵,并铸「都元帅」印,推原官阶较高的李九成(参将)为首、孔有德(游击)为副,耿仲明(游击)则自称都督。此因在吴桥初叛之时,是由李九成和李应元(千总)父子劫有德而叛,且返登沿途攻破六城时,皆以九成为前驱,故有德虽为叛军的直属带兵官,但却以「九成父子材武,且有首事之勋」而让先。李九成外号「三大王」,尤长于鸟铳,「可择人命中」,时人有称:「虽孔有德肇乱于吴桥,而造谋桀鷔,为众逆之所推戴者,李九成实居孔有德之右,故其挺身率贼,抗我王师,凶恶至极。 」知李九成初确为叛军之首脑。

较晚成书的清代文献则多称当时乃以孔有德为都元帅、李九成为副元帅,且指孔有德和耿仲明叛变时原均任参将,此或因九成早死,且孔、耿二人在降清之后飞黄腾达,而遭阿谀者蓄意窜改所致。另一方面,在康熙《新城县志》中,则因叛军陷城时曾杀戮甚惨,故编纂者只称兵变的带头者是「李九成等」,而未敢言及孔、耿。

叛军曾将搜刮的财物拨出万金来犒赏辽东沿海诸岛,诱令同反。此一策略相当成功,如辽东半岛沿岸的鹿岛、石城岛等地的兵民均叛,但旋遭镇守在皮岛的黄龙敉平。由于黄龙原住登州的家人均在城破时被杀或被俘,孔有德遂遣石尽忠假持黄妻刘氏的金簪为信物,欲说降已攻抵长山岛的黄龙,但黄龙不受威胁,力歼叛党,并直趋旅顺。 在黄龙的围剿之下,欲叛离的岛众纷纷渡海至登州,其中即包括毛文龙诸义子之首的广鹿岛副将毛承禄;而阵容最浩大者,则是旅顺将领陈有时(先前名毛有侯)所率领的七、八千人,有称初叛于吴桥的兵士原即多为陈有时的部下,孔有德因此应允在攻破莱州后,所得尽归其众。

山东巡抚余大成闻登州已失,却束手无策,唯闭户修斋诵经,被人讥之为「白莲都院」。 崇祯五年(1632)正月十三日,叛兵破黄县。余大成遭革职,寻遭逮治。二十九日,总兵杨御蕃率通州等兵、王洪率天津兵与叛军在掖县八十里外的新城镇接战,当时叛军有骑兵五千名、步卒万余,明军只有骑兵不足一千、步卒不足四千,结果王营未战先溃,叛军且取其火器以攻杨军。明军最后星散四溃,仅御蕃率亲军三百人退抵莱州。

五年二月初一日,徐从治和谢琏两抚俱抵莱州。初三日,叛军至,在城四周扎营十多处,开始长期的围城战,守城的兵丁总数共约四千名。 三月二十七日,兵部侍郎刘宇烈以督理的身分誓师向莱州进发,共调集蓟门、密云等地的援兵和义勇乡兵,凡马步兵二万五千人;四月初二日,崇祯帝还特遣中使送红夷大炮六门至沙河交付援军。但因刘等统帅均不谙兵事,人马杂揉,纪律不明,又不分犄角,且辎重亦遭敌焚毁,终在沙河兵溃,被掳者无算,大炮等大量火器反为叛军所有,巡抚徐从治亦于十六日中炮死。

四月二十九日,莱州府推官屈宜扬自入叛军寨中讲抚,屈氏此举或得到刘宇烈的默许,刘氏于五月十六日还为此事具本题抚,但户部尚书毕自严、户部右侍郎刘重庆、四川道御史王万象等人均上疏力排抚议,或称:「孙元化乃以甘言啖贼,借名激变,特倡一抚之说……犹甘心囚首诡计入都,欲始终用抚之一着,以缓须臾之死。 」或称:「非逆贼欲抚,乃败事之孙元化欲抚也;亦不独孙元化欲抚,乃左右护庇元化者之皆欲抚也。 」前述的毕、刘、王等官员均为山东籍,其主剿的重要原因应均是痛心乡里遭叛军荼毒至惨。

五月初八日,原天津兵备道朱大典奉命巡抚山东,驻青州调度。由于先后参与剿贼的大将已有天津总兵王洪、保定总兵刘国柱、通州总兵杨御蕃、蓟门总兵邓玘、登州总兵吴安邦、昌平总兵陈洪范、东江总兵黄龙以及义勇总兵刘泽清,但均无能奏功,且叛军尝私语曰:「杀山东兵如刈菜,无奈我何!各镇兵咸非吾敌,惟虑关外兵耳。 」刘重庆以及王万象乃于六月初五日同时疏请调派关外的精锐入援。

初九日,谕旨乃调山海关及宁远等地的夷、汉精锐四千八百余人入关,由太监高起潜监护军饷,总兵金国奇为帅,下辖靳国臣、祖大弼、祖宽、张韬、吴襄、吴三桂(1612-1678)等名将。其中由投诚的满洲等少数民族所组成的夷丁部队,是首度深入内地,其战斗力特强。叛军或听闻此一新发展,乃经由屈宜扬表示愿受抚,刘宇烈在将此一情形上奏后,奉旨一方面「励集援师,亟解莱围」,另一方面,如叛军确实真心输诚,应命其提出自赎之道,刘氏遂令孔有德立解莱城之围以示诚意。

七月初二日,叛军声言抚事已成,两军不必放炮,为取得官军的信任,孔有德还将一名试炮的部下割耳游营。初五日,刘宇烈差官赍圣旨至孔营,有德要求面见谢琏始定解围和开读圣旨之期。初七日,在莱州城外宣旨之后,朱万年竟遭诱杀,谢琏亦被执。初十日,东抚朱大典和新任之山东巡按谢三宾奉命速赴行间督诸将进剿。二十二日,叛将陈有时在攻平度时被杀。二十三日,震怒之崇祯帝将孙元化和张焘弃市,宋光兰以及王征遣戍,熊明遇则解任听勘,并且派人拿解刘宇烈至京究问。

崇祯五年八月十三日,朱大典等在昌邑誓师,合二万一千名马步兵,分三路进军。十九日,在距莱城五十里外的沙河发生会战,叛军大败东遁,莱州之围遂解。是役虽捷,但杀敌不多,惟叛军撤回登州者亦不及十分之三,其余均乘机四散逃逸,在当时所掳获的兵籍簿上列有叛军共九万余人,知此乱的规模实非等闲。而遭围城逾半年的莱州之役成功牵制了叛军主力,令其无法流窜它处,应是敉平吴桥兵变的转捩点。

吴桥之变过程中双方所动用的火炮规模,是中国战场上前所未见的。如崇祯五年正月,总兵杨御蕃与叛军在新城镇进行野战,叛军即动用了红夷大炮五门和大将军三百余门;而杨军亦配置有三十余门大炮,惟其中二十四门竟然膛炸,可知当时许多明军仍不十分熟悉新式火炮的操作技巧,此一状况直到五年二月彭有谟率三百名川兵入援后始有改善。彭氏的火炮知识可能源出曾同样驻守旅顺之张焘,他首先列出各种火炮所应用硝、黄和灰的比例,次将火药每斤以纸作一包,避免忙中生错。由于守城时炮口偶需朝下发射,彭氏还要求炮手在放入炮弹之后,以废纸或旧絮、旧毯塞紧,如此,便无坠脱之虞。当时莱州库中仍有万历年间收贮的硝黄约数万斤,但因炮弹每天消耗甚大,知府朱万年遂于三月下旬开始在城内募集以数千斤计之金属,最多时有工匠五十多人负责铸弹,但因铁不足,有时亦铸铜弹,通常仅足一日之用。另一方面,虽然石弹不能「透木、及远」,仍令石工继续削圆石备用。五年二月,叛军也曾以牛车从登州运红夷大炮八门至莱州围城,每门皆重二、三千斤,各用牛四头;其所用的铁子(即炮弹)大者如升、小者如拳,重从六至十二斤不等,知各炮的口径约在十至十二公分间。虽然这些炮相当沉重,但叛军对搬运似游刃有余,他们当时应已熟稔西方传入的省力滑轮技术,此因在登州担任监军的王征,早于天启七年出版的《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中,即图文并茂地详记举重物之法。

五年八月二十日,李九成闻莱州兵败后,遂将软禁于登州的谢琏杀害。三十日,官兵进抵距黄县二十里的白马塘,叛军倾巢来战,号称十万之众,其中包含马兵万骑;是役,叛军再度惨败,有一万三千人被斩,八百人被俘,至于逃散以及坠海而死者,不下数万。

九月初一日,明军各路俱至登州开始围城。登州三面环山,北面向海,为避免遭敌夜袭,明军乃以数日的时间构筑一道长达三十里之围墙,其高如城,东西两端俱抵海。由陈洪范、刘泽清率步兵守西墙,吴襄、靳国臣等率骑兵接应;刘良佐、邓玘等率步兵守南墙,金国奇、祖大弼等率骑兵接应;牟文绶等率步兵守东墙,祖宽、张韬等率骑兵接应。由于叛军拥有二十几门红夷大炮,且李九成素负骁健,常出城搏战,双方往往以数千马步军配合火炮进行大规模野战,互有胜负。因城上的火炮威力强大,且防守森严(如城中衢路不许辽人以外者任意行走,违者斩之;又,每垛夜间均以五人防守,按更轮替,传箭警睡;不时还缒人至城外夜巡),明军数次攻城俱无结果,遂决定采行紧守坐困的策略。

十二月初三日,李九成率叛兵出战时殁于阵,改由王子登替代,因九成勇谋均甚于孔有德,且叛变过程主要的攻守战役多由他与陈有时担任前锋,素为辽人所推戴,叛军士气于是大受打击。六年正月,高起潜在挂榜山(今蓬莱市城南)新筑铳城,并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内,令叛兵胆寒,明廷于是决定自北京再赶运四、五门大炮。由于城中日益乏食,孔有德乃于六年二月十三日乘船自海上遁去,殿后的耿仲明和毛承禄则于十六日潜逃。十八日,官兵攻下水城,叛军被俘者千余人,自缢及投海而死者四、五千;至此,始完全收复山东。

寻侯氏家谱排字是什么?

侯姓,主要来源有五支:出自姬姓;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出自姒姓;春秋时郑国共叔段之子共仲被庄公赐姓侯;以及由改姓而来或...
点击下载
上一篇:罗氏家谱下一篇:谱四字词语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