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真后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1收藏

铁木真后代,第1张

铁木真的后人姓氏孛儿只斤,汉译简称包姓。

乞颜部包罗歹孛儿只斤氏是蒙古语旧时汉译带侮辱性的贬称,正确译为奇源部包姓包尔炽君氏或包尔之金氏,也有译作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忒、博尔济锦、孛儿吉德、孛儿吉根、孛儿吉济锦、博罗特、布儿赤金、孛尔吉,包尔积金、包侕赤金等。

汉译姓氏为:包、鲍、宝、元末避难改姓刘,云,李,波,谭,金等。

孛儿只斤氏的传承始祖是蒙古包端察尔,出自包端察尔的诸氏族部落概被称为“伲幄伦(黄金家族)”,是蒙古皇族的氏族名称。发展到合布勒汗的孙子也速该巴特尔时,起用孛儿只斤氏。

扩展资料

乞颜部包端察尔子孙也速该巴特尔,是成吉思汗的父亲。包端察尔是成吉思汗的上十多代先祖。包端察尔在兄弟的帮助下俘获了札儿兀惕部落的一名女俘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氏,从此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马群、家赀、隶民、奴婢等。

出自包端察尔的诸氏族部落,因各有名号,概被称为“伲幄伦”。 到屯必乃的儿子合布勒汗时,才复用古老的乞颜部称号,其子孙被称为黄金家族。发展到合布勒汗的孙子也速该巴特尔时,起用孛儿只斤氏,是蒙古部的古老姓氏,孛儿只斤氏后裔皆尊包端察尔为包姓孛儿只斤氏得姓始祖。

参考资料:

-孛儿只斤

忽必烈生于金贞祐三年(1215年)9月23日,是铁木真之孙,拖雷的第四子,母亲为唆鲁禾帖尼。即忽必烈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孙子。成吉思汗就是铁木真,铁木真是本名,成吉思汗是尊称。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生于金朝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后因父亲被杀,所部就分散了。经不断努力,联合札木合以及父亲的安答脱斡领勒,重组乞颜,最后慢慢发展最终统一蒙古。

扩展资料: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宪宗蒙哥的弟弟。他出身于古贵族,是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1251年,蒙哥继承汗位,把漠南地区的军政事务交给了忽必烈,使他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大量人力和雄厚物力,接触到高度发展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这个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忽必烈联合汉族和其他各族的官僚,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笼络大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商人和上层侣,扩大自己的封建统治基础,以实现统治全国的最后目的。

因此,象刘忠、许衡、姚枢等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象李理(tan坦)、史天倪、张柔等汉族地主武装的首领;象阿合马、桑哥等色目商人,都成为忽必烈所要争取的力量。

忽必烈成为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总代表。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就是历史上的元世祖。1279年,腐败透顶的南宋王朝被消灭了,他终于完成了国家的大统一。

忽必烈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历史人物,既有进步的一面,这是为主的,也有反动的一面。忽必烈的后继者,发展了忽必烈反动的一面,使元朝中后期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激烈,统治集团内部的夺权斗争也就更加尖锐了。这就是统一的元朝为什么不到一个世纪就要灭亡的根本原因。

-孛儿只斤·忽必烈

-孛儿只斤·铁木真

之前我们讲到了有关蒙古族起源的三个传说,那我们就不得不思考这三个传说,哪个是真的呢?

其实仔细想想,这三个传说并不矛盾,将这三个传说总结到一块儿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首先第一个传说说明汉族和蒙古族是亲密的一家人;

另外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可以追溯到商代,那个时候蒙古还不叫蒙古,他和其他的一些部族,比如鲜卑、乌桓、契丹和这些部族在一块儿生活,他们的传说也是非常接近的,例如契丹人萧峰也是以狼为图腾的;

而最后一个传说与历史上东胡民族也是息息相关,据历史记载,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存在了大约1300年。西汉时,被匈奴的冒顿单于打败。战败之后,部落剩余的人就不得不搬家,这也和我们第三个的传说相符合。

有关蒙古族起源的故事就先说到这,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黄金家族为什么就比别人高贵呢?其实还是来源于传说。

我们之前说到了神箭手朵奔,他和他的兄弟千里眼带着部族来到汗山,哥哥之所以叫千里眼是因为眼神极好,传说中可以看到三成远,在蒙古族迁徙过程中,一次迁徙是30里称做一成,也就是说千里眼一次能看到90里远。

传说有一天千里眼和兄弟神射手俩人就上山打猎,站在山顶环视脚下生活的热土时,千里眼就看到远处一队车马,并且他居然能看到马车里坐着一个漂亮的姑娘。于是他们就去询问这队车马的首领,马车里的美女是否出嫁,恰好马车里漂亮的姑娘还未出嫁,而弟弟也还未娶妻,于是俩人就结为夫妻,这个姑娘叫做阿阑豁阿,译成汉语就是美女的意思,所以她的名字就是美女阿阑。他们结婚后没几年就生了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两个儿子。

哥哥千里眼也生了四个儿子,大家在一起住。结果后来等到千里眼去世之后,千里眼的四个儿子有点儿瞧不起朵奔,所以就和朵奔分家了。在过去那种现代化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之下,人多就意味着生产力。一个家族突然之间走了至少四个成年劳动力,这是非常影响生计的。所以朵奔他们家虽然是蒙古族的首领,但是生活并没有太富裕,有一天得朵奔上山去打猎,他也是倒霉,转悠了半天,也没打到一点儿猎物。天黑,朵奔着急往回走的时候就看到森林里,有一群人正在烤肉。朵奔想到家里的媳妇儿和孩子今晚又要饿肚子了,没办法只能去找这些人去要一些鹿肉,没想到这些人非常的慷慨,把大部分好的鹿肉都送给了朵奔,自己只留下了鹿头,鹿皮和内脏。

为什么要留下鹿头,鹿皮和内脏呢?

这是因为在当时,游牧民族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如果你打到猎物,有人提出要求说:“你能不能给我一点儿?”。那么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猎物分一部分给对方,无论和对方是否相识。但是头、皮和内脏不能分,分了以后就容易打不着猎物了。

朵奔拿到鹿肉真是喜出望外,背着鹿肉往家走,结果这路上碰到一个马上就要饿死的人,还领着一个小男孩。看到朵奔背着肉走过来就苦苦哀求说:“我快要饿死了,你能不能把鹿肉给我?作为交换,我把我的儿子给你做仆人。”

朵奔现在正需要一个壮劳动力,所以就直接就给这个老人一个鹿后腿,然后就把男孩给带回家了。有了这个家奴的帮助,朵奔家境也慢慢好转,后来朵奔去世,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就成了朵奔家唯一的成年劳动力。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下美女阿阑,朵奔去世后,美女阿阑也算是壮年丧夫。

但是,在朵奔蔑儿干去世之后,阿阑豁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令人奇怪的是这三个儿子哪儿来的呢?其实当时蒙古人有一种习惯,就是丈夫死后,他的妻子可以跟丈夫的兄弟结合,称为收继婚。但是朵奔的兄弟也没有和他们一起生活,于是他原来的两个儿子怀疑这三个儿子是跟家仆马阿里黑伯牙歹氏人所生。

阿阑豁阿察觉以后,就煮了一只羊,把五个儿子叫在一起吃饭,还玩了一个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的游戏,给每人一支箭去折,他们毫不费力地都一一折断了,然后她又把五支箭杆捆在一起要他们轮流去折,结果都不能折断。

于是母亲阿阑就教育孩子们说,你们五个兄弟都是从我肚皮里生出来的,就像五支箭一样,各自分开就会轻易被折断,但是你们兄弟同心绑在一起就不会轻易被折断。

母亲深知俩个儿子的疑惑,于是说道:“不是我不守妇道,是每天晚上有一个神仙从天窗进来,然后他在我肚皮上摸索,一道亮光就进到我的肚皮里面,所以这是上天的儿子。”

在这之后,这俩大儿子就不再去议论母亲的私生活了。但是,有关于美女阿阑和这个金光神人生子的故事也就传开了。

等到美女阿兰去世之后,大儿子和二儿子组成了一个氏族,也就是一般出身的蒙古人。

三儿子和四儿子的后代分别组成了另外一个蒙古族的分支。因为他们自认为是金光神人的后裔,所以就被称作是纯洁出身的蒙古人。

而第五个儿子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世祖先。他叫孛端察儿,因为他是传说当中天神的儿子,所以他就是黄金家族的开始。

其实在成吉思汗之前,黄金家族并不是很出名。换句话说,到了成吉思汗的时代,才有了黄金家族这一说法,而黄金家族的主体是成吉思汗和成吉思汗的兄弟以及他们的后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时间推移,朝代更迭,英雄迭代,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来,多次上演。而一代的兴旺则伴随着一代的衰落!在这些兴衰交替中,有喜怒哀乐,颠沛流离。我们不能说朝代的消失和出现是偶然,是一人所因。元朝从1360年灭亡至今已有600余年,他曾经盛极一时。而他的建立者成吉思汗铁木真也已经消逝于沧海桑田之中。而他的后人却在这历史的大潮之中延续至今。这实属于难得的现象。

一代天骄

说起元朝,让我们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暗含元朝兴衰之因。蒙古人居住于塞北草原,民风彪悍,善战。而成吉思汗带领着麾下铁骑横扫整个亚欧大陆,足迹遍布各个区域。因为善战,所以成就了元朝。

但是战争可以创造一个国家,但是并不能让一个国家繁荣长久。而发展农业,富国强民才是一个国家能够长久之道。因此元朝虽然拥有辽阔的疆域,但是并没有使之成为元朝发展的基石和财富。真所谓天骄却也只能射雕,而不能驭雕。最终走向灭亡也是历史所趋。

“九子十进士”,说的是成吉思汗的重孙铁木健。古代的王孙贵族本就十分注重家庭教育,他们不必为了生活而奔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可以花费在个人提升上,而铁木健也是如此。他膝下有九男一女。而且九个儿子非常争气,就身中进士,而唯一的女婿,也是进士及第。所以有“九子十进士”之说。

他一家满门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关键官位。自然如此风光自是会引得别人的嫉妒猜忌。而时下,元顺帝在位,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甚至导致了红巾军起义。而朝中便有奸人便上书弹劾铁木健背后扶持红巾军,想要谋朝篡位。元顺帝本就昏庸,便听信谗言。而铁木健知道此事后,终于明了,昏君奸臣,朝代危矣!便决定一家逃出元都,如此辽阔的元朝就此走向衰亡。

弃富贵,话桑麻

他们逃出元都,因为家族人数众多,容易被发现。当他们逃至泸州时便分散逃入川内各地,并且相约改姓氏为余。取“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之意。分散之后,四处颠沛流离,寻找安家之地。多数人流落到现今的重庆、泸州、青神、荣县、富顺、纳溪、乐山等地。

据记载,当时他们兄妹在泸州分离之时,为之后可以相认,便每人作诗一句。便是这十句诗“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却不曾想就此一别便是数代都不曾相见!分离的痛苦在他们一代又一代中传承了下来!

他们抛去了过去的生活,开始过着寻常人的生活。本是王族之后,却为了生存隐去身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逐渐汉化,甚至在身份证上都是汉族登记。除去性格中可见的一些豪迈之气隐隐有蒙古族人的特性之外,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都已经汉化。

如今已在川内生活了600余年。当然这并不能消磨他们内心渴望认祖归宗以及寻找分散族人的心。他们可能没有了尊贵,没有了辉煌,但那又怎样。而在这些分支中有一支就是生活在乐山余家湾的小村庄里。

幸得归族

在他们每一代的传承中,为了生存,不敢认回祖籍。而在余家湾居住的共有19户人家他们大多数都姓余。他们14世纪中期开始,居住于余家湾。而他们所收藏的《余氏家谱》中就记载了先祖逃亡四川,改为余氏的经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们迫于局势没有说出这一历史,而成立之后,已经没有隐瞒的必要了。于是他们向有关部门作出申请,到此才知道,原来成吉思汗的后裔现仍有一支生活在四川一代。

而近年来,他们族人也在进行修正族谱的工作中,根据先祖当年所留诗句,陆续找到流落各地的铁木健后裔。亲情的牵绊从来没有让他们停止找寻的步伐。在漫长的找寻之后,他们才再次相聚到了一起。这百年分离的亲情,终于在时间的阻隔之下再次相见。

而现如今他们家中都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去瞻仰这个祖上的英雄人物,同时也缅怀祖辈的亲情。百年的相聚,穿越时代的相聚,又如何不是一场家族的辉煌。

铁木健在元朝末年,权力衰微,民心所失之时,举家逃亡四川。为了生存,改姓氏为余。隐姓埋名多年,如今600多年已然过去。他们生活在普通的农村,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们内心却世代守护且相传着这个秘密,就是有朝一日可以用祖辈的流传的血液真正的站在阳光之下。

那种埋在骨子的情怀并没有随着普通的生活消失,他们也在寻求着那些失落的族人。可能中间的血脉已经分离的不知多远,但是十句相认的诗句,内在相传的亲情,并没有使他们放弃相认!而如今他们的相聚正是无数代努力的结果。

人生在世,改变的可以是语言、外貌、生活习惯等等。但是骨子里的血脉却不是能轻易被时间所凐灭的。人这一生到底有多少牵挂呢?你不妨放下手机,看看你陪伴左右的妻儿,看看已年迈的父母,看看许久不曾嬉戏的兄弟姐妹,看看变化繁多的故乡,看看一日千里的国家。

那丝丝沉淀在血液里的情怀和血脉相连,他其实还在!但是更多的需要你去用时间和感情去经营。不要因为他在身边,在眼前就可以忽视,因为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不会给你准备,趁着他还在,他们还在,请珍惜!

说起来,成吉思汗最不应该立储的人就是第三子窝阔台。然而,恰恰是最不应该立储的窝阔台,获得了成吉思汗至高无上的大汗传位。而当窝阔台获得汗位继承资格的时候,成吉思汗的其他儿子似乎都很认可这种安排,此后从来没有闹过事,表达过不满。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窝阔台最不应该获得储位。我们研究一下他的其他三个兄弟的情况。

其一,术赤是成吉思汗的长子,而且一生战功显赫,是成吉思汗在战争中最为依赖的左膀右臂之一。他作为长子,被立为汗位继承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虽然他的身份存疑,有人认为他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儿子。但是成吉思汗自己并不这么认为,而且成吉思汗立他为汗位继承人,还可以破除那些认为他不是亲生儿子的谣言。

其二,假设成吉思汗自己也对术赤的血统感到怀疑,接下来他也应该传给第二子察合台。这不仅是情理之中的,连察合台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当成吉思汗召集几个儿子,准备讨论汗位继承人问题的时候。察合台直接就说,术赤是野种,不配继承成吉思汗的汗位。察合台之所以这样说,无非是认为,只要术赤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那汗位继承人肯定就是他了。

其三,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幼子,蒙古族有幼子守灶的传统。这个传统在普通老百姓家盛行,也在帝王的汗位传递中盛行。而且拖雷战斗能力非常强悍,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中,最能打仗的一个。所以,如果成吉思汗不把汗位传给术赤和察合台,那就应该传给拖雷。

可是为什么,最应该获得汗位的三个人,成吉思汗都没有传位,反而是传给了最不应该获得汗位的窝阔台呢?

第一,成吉思汗传位给窝阔台,是互相妥协的结果。当成吉思汗召集几个儿子讨论汗位继承问题,术赤和察和台干起架子来的时候,成吉思汗已经不可能把汗位给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了。因为不管给哪个人,必然会在后代挑起战争,形成分裂。而拖雷呢,虽然是幼子,不过成吉思汗要传给他的,是真正的老业,是漠北的祖居之地,是军队,而传给他军队,也可以发挥他的特长。

至于术赤和察和台,成吉思汗也准备在发动西征,打下土地以后,立刻就对他们进行分封,总之是不会亏待他们。这么一考虑,因此就把汗位给了第三子窝阔台。窝阔台虽然获得大汗之位,但成吉思汗给他的封地很少,只有几小块够他养马的地方,也不是说给了他特别的恩宠。这样一妥协,汗位就给了窝阔台。

第二,成吉思汗认为窝阔台的性格好,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在成吉思汗看来,他的江山最大的问题,不是容易被别人给抢夺去,不是有人会把他的国家给占领。成吉思汗有强大的自信,他对他的儿子们也有强大的自信。他觉得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战胜他的儿子们。他唯一担心的,就是他的儿子们不团结,会闹矛盾,自相残杀。所以要选汗位继承人,不是选能力强的,而是选有协调能力的。

术赤沉默寡言,察合台性烈如火,这两个人已经结下了梁子,矛盾很深沉。因此他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具备协调能力。拖雷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而且拖雷嗜杀,这种人更不适合当大汗。窝阔台是个好好先生,性格上也比较宽厚,几个兄弟也比较听他的话。

窝阔台和术赤的关系一向不错,窝阔台也从来没有说过术赤是“野种”之类的话。察合台性格很烈,但是他也比较听窝阔台的。拖雷的儿子蒙哥过继给了窝阔台当养子,他们两兄弟的关系非常不错。总之,窝阔台和几个兄弟的关系都是最好的,由他来当大汗。其协调能力肯定是不差的。就因为有这两方面的考虑,所以最后成吉思汗把汗位给了第三子窝阔台。(

参考资料:

《蒙古秘史》)

儿子悲窝阔台,孙子辈忽必烈。

公元1235年,窝阔台召诸王大会,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思等未服诸国,命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出征军,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亦遣长子从征。出征诸乇以拔都(术赤长子)为首,实际统兵作战的主将是速不台,出征军的人数约有15万。

公元1236年春,蒙古诸王和速不台等率师出发,秋天抵达不里阿耳,与先已在那里的拔都兄弟会合。速不台统先锋军取不里阿耳。诸王会商后,各率本部兵征进。蒙古军攻破不里阿耳都城,杀掠之后将此城焚毁。

同年冬,蒙哥率军逼临亦的勒河下游的钦察部。钦察部首领忽鲁速蛮先已遣使纳款,刚好蒙古军来到,其子班都察率部归降。另一钦察首领八赤蛮有胆有勇,不肯投降,率部出没于亦的勒河下游密林中,不时袭击蒙古军。公元1237年春,蒙哥得到速不台增援,击败八赤蛮,尽歼钦察军,八赤蛮被擒杀。

公元1237年秋,拔都等诸王召开了一次忽里台大会,决定共同进兵斡罗思。蒙古军先是征服了莫尔多瓦,又围攻也烈赞城,战至第六日城破,城里王公及兵士、居民尽遭屠杀,城市被焚毁。

公元1238年初,蒙古军分兵四出,一个月内连破科罗木纳、莫斯科、罗思托夫等十余城。二月,进围公国首府弗拉基米尔城,蒙古军胁迫被俘的斡罗思人参加攻城,猛攻五日,城破,纵兵抢掠烧杀,避入教堂的大公家属和城中显贵尽被烧死。蒙古军又进攻昔迪河畔的大公军营,将敌军歼灭。斡罗思大公战死。

蒙古军兵锋南指,抄掠了斯摩棱斯克、契尔尼果夫等地,并继续略取钦察草原西部地。钦察部长忽滩战败,率余部迁入马札儿(今匈牙利)。公元1239年(嘉熙三年),蒙哥、贵由统兵进入阿速国(今苏联境内),用时三个月才攻破其都城蔑怯思,阿速国主杭忽思投降,蒙哥命签其丁壮从军。嘉熙四年春,蒙哥、贵由继续在太和岭(高加索山)北用兵,秋天,窝阔台遣派使者召贵由、蒙哥东归。

拔都率军经略亦的勒河以东诸地,并在钦察草原休养士马。公元1239年(嘉熙三年),遣兵再次进入斡罗思抄掠。第二年秋,拔都亲统大军围攻斡罗思囱都乞瓦。蒙古军攻入城内,纵兵杀掠。随即又攻入伽里赤国,破其都城弗拉基米尔沃沦和境内其他城市。

公元1241年春,蒙古军分兵二路,一路由拜答儿。兀良合台等率领侵入孛烈儿(波兰),一路由拔都兄弟、速不台等率领侵入马札儿(今匈牙利)。蒙古军击败孛烈儿军队,攻入克剌可夫,将其烧毁,然后乘筏渡过奥得河。昔烈西亚侯亨利集结孛烈儿军、日耳曼十字军与条顿骑士团3万人准备迎敌。蒙古军避其锋芒,侧面袭击将其战败,杀死了享利,继而南下攻入莫剌维亚,前往马札儿与拔都会合。

拔都率军分三路侵入马札儿。同年三月,进至其都城佩斯(今布达佩斯)城附近,马札儿兵战败,蒙古军拔克佩斯城,尽杀其居民,烧毁城市。直到第二年窝阔台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还。

为消灭札兰丁及其余部,窝阔台即位后立即派绰儿马罕率领3万军队去征讨重兴的花刺子模国。蒙古军急速进兵,于公元1230年冬抵达阿哲儿拜占,札兰丁闻讯,惊慌失措地逃入木干草原。其后一直东躲西窜,最后在迪牙别乞儿(今土耳其东部)的山中,被当地的农夫杀死。绰儿马罕遂又攻掠了波斯西北部许多地方。

南征北战

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1252年,宋军攻打河南边地。忽必烈请准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蒙哥任命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6月,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征云南。

1253年,蒙哥分赏诸王,忽必烈得到京兆封地。忽必烈建立京兆宣抚司。 忽必烈率领大军在六盘山度夏。秋天,大军经过临洮进入藏族地区,到达忒刺(今四川松潘)地方。8月,忽必烈率军从陕西出发,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

1256年,忽必烈又增受怀孟州封地。1256年夏天,以南宋扣押蒙古使者为理由,蒙哥正式宣布了攻击南宋的意向。忽必烈势力的发展,引起蒙哥的疑忌。1257年,蒙哥命阿蓝答儿等在关中设钩考局,查核京兆、河南财赋。阿蓝答儿等从河南经略司、京兆宣抚司的官员中,罗织一百余条罪状,旨在除灭忽必烈所信用的官员,削弱他的势力。十二月,又亲自去朝见蒙哥。蒙哥见忽必烈来朝,相对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

铁木真后代

铁木真的后人姓氏孛儿只斤,汉译简称包姓。乞颜部包罗歹孛儿只斤氏是蒙古语旧时汉译带侮辱性的贬称,正确译为奇源部包姓包尔炽君氏或包尔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