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名门望族,曾母仪天下,胡太后为何“晚节”不保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出身名门望族,曾母仪天下,胡太后为何“晚节”不保呢?,第1张

历史上有两位胡太后,一位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充华(一种封号),另一位是北齐武成帝高湛皇后。北魏胡氏生前就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太后,死后被追谥为“灵太后”,武成帝去世后,儿子高纬继位,胡氏荣升为皇太后。

北魏胡氏的父亲胡国珍官拜司徒,北齐胡氏的父亲胡延之身居中书令一职。从出身上比较,二人都是名门望族,但是北齐胡太后既不曾母仪天下,反而私生活混乱不堪,北齐灭亡后还做了娼妓,如此一来,毫无节操可言,自不存在晚节不保一说。所以,符合题目标准的只有北魏的胡太后。

那么,出身名门望族,又曾母仪天下的北齐胡太后,为何晚节不保呢?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据说胡氏的父母一大把年纪的时候才生下她这个女儿,老来得子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夫妻俩非常疼爱这个小宝贝,随着呼氏逐年长大,他慢慢地出落成一个大美女。

胡氏入宫,除凭借自身姿色,她还有一位善于炒作的姑姑。胡氏的姑姑本是一位尼姑,但是那个时候宫廷里大兴佛事,所以经常请一些和尚、尼姑进宫讲佛。胡氏的姑姑一向以口才伶俐著称,所以在宫里混的左右逢源,特别是能经常与皇上、皇后等皇宫贵族的人有所来往。于是尼姑讲经的闲暇里,经常把侄女当做谈资,而且无处不在的炫耀,她有一位多么国色天香的美女侄女。

元恪听说这件事后,随着时间推移,心里的好奇心加强,一日主动要求尼姑把侄女带来见识一下,就这样胡氏就有了进宫的机会。元恪见到胡氏以后,见这女子果然很有几份姿色,又是宫中的一个新人,当然免不了要尝尝鲜而临幸了胡氏,并将她封为充华。

北魏后宫制度受汉武帝的影响,立有一个规矩,谁的孩子被立为太子,这位母亲就要被赐死,所以在元恪的后宫里,妃子都不希望自己生的第一胎孩子是个皇子。但是胡氏并不怕,她觉得如果她能生下太子,即使它自己会被处死那也值了,毕竟她生下来的将来是天子的。怀着这种荣耀和牺牲精神,胡氏和元恪在一起的时候也就多了,没多久果然怀孕生下一个皇子。从此元恪更加宠幸胡氏,而且杀母对立子之事只字不提,很显然他有些舍不得了。

然而,元恪最终还是废除老祖宗定下来的这条残酷的家法,再将他和胡适的儿子元诩立为太子之后,并没有处死胡氏。这样一来,就意味胡氏着要享受极大的荣耀,因为他的儿子是太子,是将来的天子,母以子贵已成现实。

元诩六岁的时候,宣武帝驾崩。父位子承,尽管元诩只有六岁,但他是唯一的合法人。胡氏虽是元诩的生母,但不不是皇后,按宫里的规矩,原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胡氏为皇太妃。高皇后虽被尊为太后,但没有实权,因为皇帝不是她亲生的,所以她想处掉胡氏母子。最终胡氏有宦官的保护,高太后不但无从下手,反而被胡氏逼入了尼姑庵里,后来又找个借口赐死了高太后。

这样一来,胡氏就没有什么威胁了,儿子年纪太小,胡氏临朝称制,辅佐小皇帝,这样朝政大权就落到了胡氏的手里。胡氏的家族也因她的得势而崛起。胡氏的权利欲望很强,他曾两度临朝听政,在政治上有一定作为,比如夺取了淮堰,这对于巩固北魏的军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到胡氏执政后期,她沉迷佛事,疏于政务国。她当年能够入宫,就多亏了那位尼姑的姑姑,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她才大兴佛事。但是巩建佛塔寺庙劳民伤财、耗资甚巨,政治也极易腐败,很容易走下坡路。

另外,胡氏也是一位有着七情六欲的正常女人,年轻寡居自然不能自控,出于女人需求,于是经常与人私通,后来还堂而皇之的养起了男宠。这些行为给她增添了很多负面色彩,对国家的政治也非常不利,还也成了她“晚节不保”的有力证明。

后来大臣尔朱发动政变,将胡氏等人全部杀死,从此北魏更加衰败,并最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所以北魏的荣辱与胡氏有莫大的关系。

孝武帝元修即位后,追谥胡氏为“灵太后”,也算是对她一生的全面总结。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还有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黄帝后裔的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冲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至于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堂号

胡氏堂号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历史名人:

胡姓始祖,虽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满文公,可谓渊源久远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够名垂史册的,却并不多见能数得上的,只有春秋时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于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汉,胡氏有极为出色的表现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称为"秦篆"(即后来所称的小篆);经学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传》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胡烈,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太守时,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唐宋时期,是胡姓人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时有诗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开创宋代理学的先声,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至于胡安国,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要不是胡安国的矢志"抢救",今天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可能就是两样了胡安国对于整个中华文而言,可谓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千秋万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后,史学家胡三省,明时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清时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军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绘画,与刻工汪楷等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

近现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著名学者胡适,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小说家胡也频

《北史 卷十四 列传第二》

武成皇后胡氏,安定胡延之女。其母范阳卢道约女。初怀孕,有胡僧诣门曰:“此宅瓠芦中有月。”既而生后。天保初,选为长广王妃。产后主日,有鸮鸣于产帐上。武成崩,尊为皇太后。陆媪及和士开密谋杀赵郡王睿,出娄定远、高文遥为刺史。和、陆谄事太后,无所不至。初,武成时,后与诸阉人亵狎。武成宠幸和士开。每与后握槊,因此与后奸通。自武成崩后,数出诣佛寺,又与沙门昙献通。布金钱于献度下,又挂宝装胡床于献屋壁,武成平生之所御也。乃置百僧于内殿,托以听讲,日夜与昙献寝处。以献为昭玄统。僧徒遥指太后以弄昙献,乃至谓之为太上者。帝闻太后不谨,而未之信。后朝太后,见二少尼,悦而召之,乃男子也。于是昙献事亦发,皆伏法。并杀元山王三郡君,皆太后之所昵也。帝自晋阳奉太后还邺,至紫陌,卒遇大风。兼舍人魏僧伽明风角。奏言:“即时当有暴逆事。”帝诈云邺中有急,弯弓缠弰,驰入南城。令邓长颙幽太后北宫。仍有敕,内外诸亲一不得与太后相见。久之,帝迎复太后。太后初闻使者至,大惊,虑有不测。每太后设食,帝亦不敢尝。周使元伟来聘,作《述行赋》,叙郑庄公克段而迁姜氏。文虽不工,当时深以为愧。齐亡,入周,恣行奸秽。开皇中殂。

出身名门望族,曾母仪天下,胡太后为何“晚节”不保呢?

历史上有两位胡太后,一位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充华(一种封号),另一位是北齐武成帝高湛皇后。北魏胡氏生前就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太后,死后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