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家谱
辈分: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间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划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在世辈分最高的人是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
爱新觉罗在世辈分最高的人是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中国香港人,系清太祖第十一世孙、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同辈兄弟。
爱新觉罗,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产生的一部大型统谱。
清朝最后一次修玉牒,是在光绪33年(1907年)。1915年,逊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觉罗呈报户口,准备再次续修家族宗谱,没有了江山,要做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阴历6月,到次年的闰5月完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东北上书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请求续修爱新觉罗家族宗谱。次年8月,溥仪下了一道“圣旨”,修谱所需的费用,由“恩赐款”项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这次修谱由朴厚、钟继、溥瀛、斌碹、今松乔、庆厚负责。除了汇总、普查资料外。
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谱。关内京津方面由载涛、载润负责,把各府家谱正本送到东北。同时,这次修谱还参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实际上是历次玉牒的总汇。最后用铅字排印,精装为8大册。
第一代—爱新觉罗·胤祜
第二代—爱新觉罗·弘昽:爱新觉罗·胤祜第一子,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袭贝子,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卒。
第二代—爱新觉罗·弘嵩:爱新觉罗·胤祜第四子,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封二等镇国将军,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卒。
第二代—爱新觉罗·弘丰:爱新觉罗·胤祜第五子,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封一等辅国将军,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卒。
第三代—爱新觉罗·永芝:爱新觉罗·弘昽第一子,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袭镇国公,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因事革爵。
第三代—爱新觉罗·永若:爱新觉罗·弘嵩第三子,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袭三等辅国将军,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卒,无子嗣。
第四代—爱新觉罗·绵鸾:爱新觉罗·永晋子,爱新觉罗·弘丰嗣孙,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袭奉恩将军,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奕庆:爱新觉罗·绵鸾第四子,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袭奉恩将军,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卒。
第五代—爱新觉罗·奕昌:爱新觉罗·绵鸾第五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封奉恩将军,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卒。
第六代—爱新觉罗·载麟:爱新觉罗·奕庆第三子,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袭奉恩将军,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卒。
第六代—爱新觉罗·载哲:爱新觉罗·奕昌第三子,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袭奉恩将军,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卒,无子嗣。
第七代—爱新觉罗·溥阳:爱新觉罗·载麟第一子,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袭奉恩将军,后事不详。
爱新觉罗家谱
本文2023-10-14 21:56: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