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那个朝代写?
1,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原始人都是通过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大事件。
东北的鄂伦春人,到了十七、十八世纪,依旧还在马鬃绳上打结来记事,从打结的数量来分辨家族有多少代人,每个结代表一代,他们把这样表示世代的结绳,悬放放在房梁上,以示崇敬之意。
2,口述家谱
我国蒙古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口述家谱的习惯,普通家庭的成员能背出三四十代先辈的世系,最多的甚至能背出九十多代。比比结绳更为古老
3,竹柬家谱
将家谱写在竹简上,传承下来。现在也有人把家谱做成竹简的姓氏来保存。
4,布帛家谱
将家谱写在布上传承下去。这在古代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家谱记录方式。
5,甲骨家谱
即将家谱刻在龟壳或动物骨头上的家谱。源自于殷商的甲骨文,如“儿氏”的甲骨,便记载了一个家族的11代,共14个家族人物,它是极具代表性的甲骨家谱,也算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家谱了。
6,青铜家谱
是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也称作金文家谱。在已发现的商代末年青铜器中,有几个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
7,石碑家谱
是刻在石碑上的族谱。早在汉初,这种家谱的形式就很普遍了。在中华民国的早期,广西南丹县的壕塘村建立了“莫氏哨目族谱”,共有412个字,记载了莫氏家族的世系和起源。与甲骨文、铜文家谱相比,石碑家谱更为成熟。
8,书本家谱
就是常见的印刷成书籍的家谱。这是我国目前最主流的家谱形式,种类数量有几千种之多。
导语:据2013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莫姓人口在当年就达到了2338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也是那年,莫姓在我国百家姓排名上了第99位。作为一个人口多的姓氏,莫姓家长们如何在重名率高的情况下,给莫姓男孩起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莫姓男孩名字大全。
莫姓男孩
莫姓男孩名字大全
莫煜琛、莫晗非、莫潇鸣、莫书铭、莫鹤添、莫寒谦、莫艺翔、莫予辉、莫承佑、莫茗曦、莫绍聪、莫颢祯、莫鸿杰、莫奕弛、莫薪泽、莫晖岩、莫烁恩、莫迎豪、莫亚辉、莫胤睿、莫照誉、莫锦润、莫抒廷、莫腾渊、莫熠晟、莫智锴、莫恩凯、莫楷宁、莫泽升、莫博冉、莫云淼、莫航宸、莫绍恒、莫斯楠、莫旭羿、莫宏彦、莫嘉祥、莫瀚峰、莫煜群、莫钧晨、莫锦卓、莫煜灏、莫君辉、莫俊宸、莫恩桁、莫威宸、莫靖柯、莫逸骞、莫霆超、莫郡曜、莫宛超、莫鑫磊、莫承科、莫舜祺、莫煜康、莫锐杰、莫鲲辰、莫伯运、莫贤远、莫苑博、莫骞晗、莫胜森、莫慕晟、莫书权、莫圣哲、莫星寒、莫波钦、莫熙恩、莫俊胜、莫炫荣、莫帅星、莫禹银、莫贵曦、莫贺明、莫静虎、莫览方、莫翔琨、莫颖成、莫吉闯、莫毅彬、莫岚瑞、莫尼凯、莫昂罗、莫聪菲、莫申伟、莫力震、莫萍力、莫三纽、莫镇翼、莫典景、莫倩弘、莫峰瑶、莫浩刚、莫拓毅、莫劲讯、莫优彩、莫城百、莫众申、莫权琼、莫勤信、莫娜寒、莫彬彩、莫锋勃、莫环立、莫语领、莫成培、莫全皓、莫钧坤、莫德凌、莫屹科、莫创琨、莫硕阳、莫苏良、莫彤晶、莫鹏贵、莫臻东、莫纳曼、莫纲滨、莫和颖、莫世马、莫雪振、莫亿日、莫喜隆、莫枫锴、莫炎队、莫勃治、莫亿空、莫克峻、莫顺风、莫炎诺、莫博屹、莫伟荣、莫鼎梦、莫银翔、莫涌臣、莫英纳、莫灏羽、莫波鸿、莫安隆、莫长汇、莫琰长、莫通谦、莫壮剑、莫中伟、莫臻合、莫汇荣、莫雨众、莫昱丹、莫忠乐、莫辉驰、莫勤荣、莫视勤、莫凌戈、莫飚果、莫队英、莫乾建、莫挺开、莫爽培、莫语峰、莫钢骥、莫新原、莫荣精、莫文洁、莫凯晗、莫轩琨、莫文玉、莫彬忠、莫昕缘、莫尚衡、莫川罡、莫先意、莫领丽、莫采贺、莫鹏羽、莫路敬、莫程巍、莫民良、莫梁艳、莫长乾、莫炯成、莫达策、莫斌岳、莫菲权、莫瑜马、莫椒安、莫宏义、莫鹰伦、莫奇本、莫岩贝、莫誉健、莫瑾顿、莫杨彪、莫晖环、莫静钦、莫轩成、莫禾马、莫锴武、莫艳昆、莫然学、莫培勤、莫奥汉、莫庆维、莫山盈、莫格灿、莫宁意、莫全嵘、莫基闯、莫莹滔、莫萌渊、莫柳骏、莫升军、莫跃川、莫华优、莫宁丁、莫冠冲、莫萌杰、莫浩洪、莫权玺、莫京冬、莫晔剑、莫路迪、莫赞顺、莫齐百、莫九赫、莫驰邦、莫野桐、莫捷泰、莫非玺、莫合旷、莫平野、莫旷钰、莫臻静、莫采理、莫爽海、莫赫义、莫波闯、莫昊卓、莫展马、莫源佳、莫九猛、莫赢盛、莫宽放、莫胜凯、莫栋果、莫迪梦、莫壮路、莫爽柳、莫壮采、莫野龙、莫开凯、莫骥岚、莫原晶、莫铂臻、莫宽宁、莫宇贝、莫钊迪、莫浩宁、莫纳挺、莫盛宏、莫派非、莫驰伟、莫尼贝、莫磊靖、莫赞涵、莫炯露、莫挺美、莫璞岗、莫亮优、莫瑞理、莫渊格、莫泰鑫、莫惠凯、莫俭超、莫萌星、莫蕾逸、莫魁玲、莫希远、莫益岳、莫微羽、莫理峰、莫群贝、莫鸿懿、莫峥奇、莫羽俊、莫梁优、莫驰卿、莫坤挺、莫亚凌、莫雷巨、莫仕语、莫策骞、莫力劲、莫荣野、莫政清、莫义立、莫钢峥、莫环冉、莫富标、莫果丰、莫敬洪、莫敬善、莫柏华、莫鼎刚、莫圣皓、莫柏超、莫俊翔、莫熙智、莫冠宁、莫柏豪、莫镜元、莫新尧、莫新庭、莫鼎哲、莫鼎凯、莫炫硕、莫炫瑞、莫敬博、莫星玮、莫韵元、莫风顺、莫裕伦、莫鹏嘉、莫鹏玮、莫敬钦、莫敬棕、莫建荣、莫熙胜、莫泰月、莫楠哲、莫新翔、莫圣捷、莫炫渊、莫楠耀、莫靖杰、莫熙轩、莫楠顺、莫冠晴、莫建文、莫冠诚、莫泰豪、莫信盛、莫俊闲、莫裕轩、莫泰仁、莫冠闲、莫泰尧、莫楠胜、莫圣高、莫熙凌、莫柯仁、莫识瑞、莫建方、莫靖栋、莫敬哲、莫裕峻、莫俊畅、莫鼎盛、莫新乔、莫冠钦、莫炫栋、莫风诚、莫星诚、莫信杰、莫裕皓、莫建宁、莫春豪、莫新刚、莫建雄、莫熙盛、莫鹏荣、莫星盛、莫幽睿、莫祺胜、莫圣峰、莫祺书、莫楷渊、莫新胜、莫楷峰、莫建硕、莫新凌、莫楷腾、莫泰云、莫星博、莫泰清、莫冠熊、莫靖洋、莫泰顺、莫祺轩、莫鼎渊、莫俊福、莫敬理、莫柏荣、莫识宁、莫炫玮、莫圣刚、莫幽仁、莫鹏瑞、莫冠栋、莫幽闲、莫劲玮、莫泰智、莫鹏豪、莫幽月、莫敬瀚、莫俊元、莫炫棋、莫敬壤、莫俊文、莫建栋、莫祺轩、莫鼎智、莫风畅、莫风杰、莫识嘉、莫风瑞、莫俊睿、莫圣盛、莫肖诚、莫星智、莫信棕、莫川庭、莫鼎胜、莫波盛、莫敬恩、莫柏博、莫鼎皓、莫熙耿、莫楠渊、莫熙城、莫敬普、莫楠智、莫晗威、莫瑛彤、莫星镇、莫众岭、莫枫大、莫彦兴、莫平时、莫喜日、莫顺纯、莫沛来、莫先丰、莫旺飚、莫越微、莫康滨、莫实鸣、莫合林、莫昌派、莫柱嘉、莫斯裕、莫丰方、莫闯邦、莫志波、莫桦世、莫衡威、莫爱跃、莫三烨、莫琼旭、莫国名、莫虎万、莫驰阳、莫晶翔、莫键悦、莫刚星、莫杨采、莫鹿星、莫镇琦、莫玮凡、莫刚丽、莫祺洁、莫钊勇、莫伟远、莫岚赛、莫辉弘、莫悦萍、莫凯岗、莫真乐、莫翔田、莫卓泳、莫震阳、莫晗楠、莫纳芳、莫空原、莫冠先、莫艳彬、莫劲岳、莫赛颖、莫弘武、莫玺泰、莫侃宏、莫林民、莫晓建、莫广挺、莫奥春、莫汉喜、莫晔览、莫奎汉、莫爽懿、莫谦霖、莫优茂、莫艳彩、莫蕾明、莫跃恺、莫彦雅、莫裕岩、莫恺九、莫马红、莫劲意、莫虎腾、莫林然、莫衡航、莫柯镇、莫晟伦、莫圣玮、莫根升、莫安恺、莫清禾、莫诚晟、莫锦琼、莫合坤、莫队珂、莫康邦、莫腾欧、莫时典、莫奕贵、莫琼浩、莫涵卫、莫玮海、莫冬长、莫奎京、莫昭卓、莫丝奥、莫骞晟、莫嵩臣、莫昌静、莫九然、莫镇岩、莫沛皓、莫真瑛、莫伟刚、莫康彦、莫典诺、莫凌为、莫丰维、莫霆波、莫震鹤、莫方禾、莫松旭、莫环勇、莫隆晶、莫基冰、莫睿洁、莫莉岚、莫江莉、莫晋忠、莫灿典、莫雨森、莫先辰、莫南开、莫红队、莫磊远、莫庆卫、莫新莉、莫屹田、莫宏中、莫轶纳、莫意敬、莫顺鸣、莫真银、莫洁民、莫路聚、莫运格、莫政鸿、莫韬扬、莫拓靖、莫艳运、莫山正、莫林天、莫蔚斐、莫鹤辉、莫俊壮、莫超东、莫伟双、莫壮禹、莫合空、莫康锐、莫腾奥、莫卓曼、莫进城、莫富哲、莫志君、莫青聪、莫嘉彤、莫喜皓、莫培凌、莫寒韬、莫马奇、莫玲林、莫骏钊、莫队国、莫政玲、莫舟军、莫旭凌、莫振联、莫开韶、莫宽腾、莫旷鹏、莫韬威、莫江涵、莫旭钢、莫思尧、莫锴辉、莫翼庆、莫骥铭、莫邦总、莫岳东、莫放方、莫杨国、莫览鹰、莫雨正、莫嵘炎、莫联正、莫聪誉、莫天勤、莫合钦、莫易康、莫大卫、莫豪猛、莫高铂、莫赫臣、莫睿俭、莫帅南、莫静彩、莫侃懿、莫玮俭、莫奥巍、莫谦耀、莫祺汉、莫中洁、莫涛锐、莫宏芳、莫先廷、莫昕凡、莫景智、莫颜云、莫先盛、莫凯瑞、莫涛聚、莫景迅、莫政佐、莫先喻、莫先杰、莫鹤皓、莫熠超、莫颜盛、莫皓盛、莫皓政、莫先智、莫景焱、莫璟军、莫智昕、莫鹤杰、莫廷皓、莫先珩、莫颜政、莫智政、莫景翔、莫政超、莫廷盛、莫浩嘉、莫杰政、莫瓯盛、莫景皓、莫先凯、莫瓯皓、莫景宗。
莫姓男孩名字大全
莫姓男孩取名简单好记
1、莫靖昱
“靖”五行属金;平安、安定、平定,使秩序安定,谦虚恭敬的样子。用作人名意指尊敬、谦虚、忠义两全之义。
“昱”五行属火;原指新的一天、阳光、光明、照耀。用作人名意指开朗、灿烂、照耀、前途无量之义。
2、莫博来
“博”五行属水,本意是大、广。引申指丰富、广阔,又指广泛、普遍。用作人名意指博大、渊博、包容、奋进之义。
“来”五行属木;指未来、将来,追溯来源。用作人名意指前途无量、刻苦钻研之义。
3、莫承熹
“承”五行属金;承认、迎合、继续、接连、担当,应允。用作人名意指身负重任、坚持、能干之义。
“熹”五行属火;指亮、光明、天色微明。用作人名意指豪情、正直、大有可为之义。
4、莫禹希
“禹”五行属土;指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用作人名意指才能、智慧、大将之材之义。
“希”五行属水;指期望、希望、希冀、稀少。用作人名意指稀世之才、锦绣前程、温文尔雅。
5、莫凯龙
“凯”五行属木;凯旋、胜利。用作人名意指成功、胜利、功成名就之义。
“龙”五行属火;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用作人名意指高贵、人中豪杰、幸运、成功。
6、莫子丞
“子”五行属水;用作人名意指人中龙凤、才华、品质高尚之义。
“丞”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聪明、目光长远、足智多谋精明强干之义。
莫姓男孩起名
莫姓的起源
源于一
莫姓得姓始祖是上古时期的颛顼帝。据《姓氏考略》,上古帝颛顼造“鄚阳城”(今河北任丘县鄚州镇一带),后有支庶子孙定居鄚阳城者去邑为“莫”,取地名为氏。到了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将鄚阳城分封给庶子姬望,以当地流行的氏为名建立莫国。因莫姓主源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源于二
莫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之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莫敖在楚国是一种世袭的官职,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
源于三
莫姓出自上古圣君虞舜之祖虞幕,据《通志·氏族略》,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
源于四
莫姓是古莫国之莫。
源于五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丶莫那娄氏改姓莫;西夏党项人;北方满族人那莫氏、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丶侗族、壮族均有改汉姓莫氏者。
第一子已革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濂:咸丰四年八月十七日生,生母侧福晋赫舍里氏。咸丰七年六月赏头品顶戴、双眼花翎。同治元年封镇国将军。三年晋不入八分镇国公。同治十一年晋奉恩辅国公。光绪六年充正蓝旗总族长。光绪十五年正月承袭贝勒加郡王衔,十月赏三眼花翎。光绪十六年授内大臣。光绪十七年授镶红旗汉军都统。光绪二十年赏穿黄马褂,授领侍卫内大臣。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因罪革爵。民国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卒,年六十四岁,照贝勒例赐恤。嫡夫人阿鲁特氏,员外郎崇纲之女;继夫人费莫氏,驻藏大臣文硕之女;妾王氏,王大之女。第一子溥偁,光绪十九年三月初三日生,生母继夫人费莫氏,嫡妻富察氏。第二子溥修,光绪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生,生母继夫人费莫氏,嫡妻费莫氏;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奉旨过继给不入八分辅国公衔镇国将军载津为嗣,封二等镇国将军。民国四年归宗。
毓岩为溥偁的第二子
莫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莫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接下来我带你了解一下。
1、以吉祥取名
吉祥的含义广泛,包括健康、长寿、光明、幸福、美好等一切良好祝愿,因此,吉往今来,不管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人们都喜欢大吉大利、吉祥如意。以“吉”取名者很多,如石保吉、张惟吉、逄吉、崇吉等。除吉字外,还有“亨、通”等之类的字取名,如汉代学者王通。
但不管以什么方法取名,都必须符合其命理四柱八字用神五行,否则只会破坏命局,轻则致祸破财,重则遭殃亡命!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别格局:如从旺、从强等命局,尤其重要
2、以长寿取名
希望长寿并不是希望永远不死,所以它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态度,取名时常表现出这种意愿。历代以寿为名者不胜列举。如汉代的韩延寿、魏晋时的陈寿、明代的陆万龄、情代的胡永年等等。
3、以颜色取名
有用颜色、色彩等取名的,其中也含有五行之意:金--白、火--红、水--黑、木--青、土--黄,如李白、王红、张二黑等。
4、以排行辈序取名
与兄弟姐妹之子女名字联络取来考虑,家谱中排行的字辈是什么一定要连取来取名。除按“字”辈排行外,还有以古代人用的伯仲叔季顺序为排行的,其中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除了以上介绍的取名方法外,还有许多的取名方法:如以花木取名、以山河取名、以五格取名、以三才取名、以季节取名,等等。
5、以自励取名
自励取名法是命名者往往专门警戒自已在某方面的行为、走向,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这一点在革命先烈、前辈的名字中显得很突出,他们的取名形式很值得借鉴。以自励取名,能时时督促自已改掉毛病。
6、以豪放取名
以豪放取名,自古就有豪迈气概,首先表现在以社稷为已任,立志做个安邦定国的人物。如西汉的韩安国,赵广汉等。取名方法十四:以暗寓取名如今取名俗气的原因之一是太露、太显,如张伟,风英等,这些最常见的名字,往往是一览无遗,缺乏使人回味的余地。
莫姓男孩取名的技巧
1、用身份美辞
士:旧称读书人为士人,后演变为对人的美称。以“士”字入名的如:士元、士载、士其等。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以“子”字入名的如:子义、子良、子荣等。
民:即老百姓,为自谦美辞,以“民”字入名的如:逸民、益民、泽民等。
彦:指有才学德行的人,是对男人的美称,以“ 彦”字入名的如: 彦博、彦光彦巨集等。
2、用称谓美辞
我、己、予、吾、均为第一人称代词,义皆同“我”。
以“我”字入名的如:新我、舍我、新我等。
以“己”字入名的如:正己、克己、成己等。
以“予”字入名的如:舍予、圣予、启予等 。
以“吾”字入名的如:需吾、玉吾、从吾等。
臣:臣字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也包括老百姓;二是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是的自称,其意同“我”。以“臣”字入名的如:敬臣、德臣、良臣等。
汝:第二人称代词,义同“你”,以“汝”字入名的如:汝砺、汝璧、玉汝等。
尔:第二人称代词,义同“你”,以“尔”字入名的如:尔丰、尔重、尔蔚等。
卿:第二人称代词,是古时君对臣的爱称,后多用於夫妻间或好友间的爱称;以“卿”字入名的如:汉卿、少卿、臣卿等。
君:朋友之间的称谓,以示尊重,以“君”字入名的如:君理、君谋、竹君等。
3、用行为美辞
继:继承。以“继”字入名的如:继先、继业、继光、继文等。
承:承接、承继。以“承”字入名的如:承先、承宗、承明、廖承志等。
奉:奉献、奉命。以“ 奉”字入名的如:奉先、奉高等。
敬:尊敬、敬仰。以“ 敬”字入名的如:敬礼、敬达、敬德等。
思:思念。以“ 思”字入名的如:思危、思远、思德、思奇等。
崇:尊崇、崇高。以“ 崇”字入名的如:崇焕、崇道、崇节等。
学:学习、效法。以“ 学”字入名的如:学良、学谦、学森、学兵等。
莫姓男孩名字推荐
莫锒源 莫良源 莫礼源 莫辰源 莫巨集见
莫崇秀 莫干王 莫宜源 莫金启 莫祺逸
莫祺源 莫严词 莫义源 莫凯义 莫凯雄
莫凯望 莫思弘 莫嘉楠 莫鸿嘉 莫巨集铭
莫巨集杰 莫巨集源 莫清克 莫源清 莫源杰
莫杰榕 莫伟杰 莫伟峻 莫伟源 莫为源
莫威源 莫源源 莫远源 莫铧源 莫鹏源
莫强源 莫源强 莫冰源 莫竣滨 莫竣源
莫俊源 莫鑫俊 莫鑫源 莫星源 莫靓源
莫熄源 莫禧源 莫西源 莫豪源 莫茗源
莫翘甄 莫翘连 莫翘源 莫思源 莫梢源
莫少源 莫侵源 莫獯源 莫家源 莫榕源
莫智源 莫燃源 莫宴源 莫甄源 莫清源
莫清源 莫金源 莫骀源 莫磊源 莫浚源
莫思源 莫翘缘 莫殿杰 莫国锐 莫国俊
莫国武 莫国维 莫国铭 莫显惠 莫森然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黄姚”之名是怎么来的?这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们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古镇历史的发端。关于这一问题,民间有不同的传说:
一说黄姚古为壮瑶杂居之地,最早的居民是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率部南征侬智高,其部将路经黄姚,派士兵打探路线,得知当地只有黄、姚两户人家,于是就把此地称为黄姚。镇上已无姚姓,而黄姓则是清代后迁入,不是原来的黄姓。
第二种说法是以前黄姚最早的居民是黄姓瑶族,他们以种红薯、水稻、种桑养蚕为生,然后把农产品挑到姚江下游的农村出售,如有人问:“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人们会告知是黄姓的瑶族人从上面挑来的。说来说去,黄姓的瑶族人就变成了黄瑶。那时候,说瑶族的“瑶”字有歧视的意思,后改为“姚”字。
第三种说法认为黄姚是因姚江而得名。每逢雨季,姚江之水奔腾如黄龙,后人便将此地称为黄姚。
第四种说法认为:黄、姚两姓是明代初年迁来的外地移民,因为人多势众,所以把这个地方称为黄姚。
黄姚地名究竟因何而得,看来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因姓氏、民族得名都有可能。 根据民间传说和族谱的记载,明代中叶以前,黄姚又有蒙、裘、邹、伍、孟、邓、陈、刘等姓汉族移居。古镇现保留了数量较多的明代建筑,如著名的宝珠观、古戏台、兴宁祠、带龙桥等均为明代中期建筑,并且是黄姚古建筑中的精品。从这些建筑的功能和规模看,明代中叶时黄姚汉族移民已经有一定规模。尤其是古戏台这一大型公共性娱乐设施的创建,更能说明黄姚汉族移民的聚落已初具规模,社会经济已有了较大发展。
明代中期,岭南的福建、广东等地汉族人口的数量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大量汉人由东往西,向人口相对稀少的两广交界山区迁徙。从而引发了汉族移民和当地壮族、瑶族的矛盾。因此,明代中后期广西东部、东北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官府对少数民族的征服以及瑶族、壮族的反抗斗争,这种斗争从明正统年以后一直持续到明末。史载:“明景泰以后大藤峡瑶数倡乱,韩襄毅、王文成先后平定。至我朝康熙四十二年,亦啸聚为寇”[2]在这个过程中瑶族、壮族遭到排斥而远徙他乡或是被同化,他们在广西东部地区的分布范围不断缩小。民国《昭平县志》卷1说昭平“夷民昭是历有两种,在昔均以顽梗,闻自明末总督戴耀大征,而后经二百余年潜移默化,今编户为民,相安无事,前人之功固不可没”。这多少反映出明代对昭平土著民族用兵的惨烈程度。历史文献中多将瑶、壮起义称为剽掠等,但瑶族、壮族连绵不断的反抗,根本的原因是汉族不断迁入,土、客之间因土地、经济纠纷、文化冲突的矛盾。
为开发战后荒芜的土地,明政府官员的一贯做法就是移民垦殖。《明实录》卷12载:“广西桂林府古田县、柳州府马平县皆山势相连,瑶壮恃以为恶……请兵二十余万,四面夹击,连进三年,使民安堵,方令班师。……或地多民少,令各处招发流民填实。”民国《昭平县志》卷7载,万历年间政府对昭平境内瑶族、壮族的动乱进行大肆镇压,事后从粤北的翁源县招徕汉民佃种收租。
明代黄姚汉族移民就是在上述背景之下迁来的,迁入过程中,他们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汉族民系,为有别于清代中晚期到达桂东地区的另外一支汉族民系“客家人”,他们自称“本地人” 清代,由于语言相通,文化上无障碍,莫、古、劳、吴、林、梁、黄、叶等姓从广东先后迁来,逐步成为黄姚的大姓。
黄姚莫氏仙山宗支族谱说,其祖先是清朝初年从广东高明县古劳村迁入黄姚镇黄姚街山根(今龙畔街)居住。
梁氏族谱说,他们的祖先是建炎年(1127)从广东珠玑巷迁到新会古劳村,清初又从古劳村迁至黄姚。梁氏祠堂中的“重建梁氏宗祠碑志”说祠堂是建于康熙初年。
古氏族谱说其祖先是清顺治年间从广东鹤山(从新会分出)古劳村迁来黄姚经商而定居下来的。
劳氏族谱说其祖先是雍正、乾隆年间县从广东鹤山县古劳村迁来。
林氏族谱说其祖先是清朝初年从广东南海县迁来。南海在鹤山东北方,隔西江于鹤山相望,紧邻广州市。
郭氏族谱记载,其西迁始祖郭佐廷是清顺治年从广东高明县松柏乡迁来黄姚。高明北接西江,西南与鹤山相邻。
吴氏族谱说黄姚吴氏是康熙初年从福建迁来黄姚经商定居下来的。
从上述族谱的记述来看,莫、古、劳、梁四姓来自同一地点——古劳村。古劳村是因古姓和劳姓的定居而得名,传说古、劳两姓始祖是表兄弟。清雍正10年(1732年)清政府在今广东新会、鹤山、高明相邻处建“古劳都”,因此,不同族姓的家谱中,“古劳”的行政隶属地就有新会、高明、鹤山不同说法,实际是同一地点。林姓迁出的南海县,郭姓迁出的高明县也紧邻鹤山和新会,地理上均处于西江下游两岸,是珠江三角洲的腹心地区,溯江西而上,能便捷地到达广西梧州。只有吴姓是迁自广东以外的福建省,迁徙距离比较远。
古、劳、莫、林、郭、梁、吴等姓汉族从广东迁入黄姚的历史背景是:
1、明清之交桂东地区持续战乱使当地人口大幅度减少,而广东地区人口却相对过剩;
2、清代广东商人大举入桂经商。
以八大姓为首的广东商业移民大量迁入黄姚,逐步改变了这里居民的“土、客结构”。“土”是指清以前迁来黄姚的汉族;客是指清以后从广东迁来的汉族。因此,至今黄姚民间流传有“客家占地主”的谚遥。这种改变从语言上可以看出一斑,民国《昭平县志》卷7风俗志说,昭平境内各地的语言有一定的差异,但听久了都互相能说,“黄姚、英家之村落多习粤左之阳山,其音高而丽,声多用齿舌”。“黄姚之市井(街上)多习粤左之鹤山、南海(话)其音易而清,声多舌齿。”也就是说,黄姚周边汉族村落的语言和黄姚街上的语言有方言上的差异,因为他们的来源不同而带有各自祖居地的口音。说明到民国初年时,黄姚镇上因来自广东鹤山和和南海的人数多,其语言成了当地的“普通话”。 黄姚是从农业小村落,逐渐发展为商业小镇的。
当地最早的聚落是小镇南面背靠“隔江山”的“山根寨”,现称为“龙畔街”;其次是小镇东面背靠真武山的“牛里寨”、新兴街。清代以后,随着黄姚商业的发展,聚落和街道向兴宁河以北,姚江以东发展,先后出现了安乐街、金德街、迎秀街、连理街、天然街等相互连接东西走向的商业街市。
经济的发展程度通常是古镇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黄姚古镇的发展得益于其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黄姚地处昭平东北角,地处钟山、贺县、平罗、昭平四县的交界地带。向南,从马江上游的沙子镇行船可通梧州、广州;向西北,经平罗可抵桂林;向东北,经贺州可到达广东和湖南等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在汉族移民入居前,黄姚的少数民族居民很少与外界交往,广东移民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将当地出产的豆豉、黄精等农副产品、土特产进行加工转运贩买到外地,再购回本地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进行销售。商业所积累的资本为黄姚城市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家谱是那个朝代写?
本文2023-10-14 21:17: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