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简宗谱全面一点,后人想了解自己的宗主,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郑简宗谱全面一点,后人想了解自己的宗主,谢谢,第1张

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荥阳郑氏研究会会长宋国桢题

郑氏历史起源资料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所以郑氏就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姬友因此被称为郑桓公。到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担任司徒的职务,掌管教化。因为见到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郑桓公就向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桓公听了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了那里。后来,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他的国人就用国名作为姓氏,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二、郑姓始祖世系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 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制(今荥阳西) 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 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三、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荥阳市后到新郑市。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四、郡望堂号

1、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2、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五、家乘谱牒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六、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历史上的郑氏望族

魏 晋 南北朝时期是郑姓历史上的显赫年代。东晋汉学家郑众的玄孙郑泰 郑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郑泰,字公业。郑泰所处的年代正值天下大乱,当时董卓篡权,各地起义军蜂起讨伐董卓。董卓想要出兵镇压,郑泰以"为政在德而不在众"等10条理由劝阻,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被董任命为议郎。后因郑泰反对董卓之事败露,弃官返乡,被袁术封为扬州刺史,去任途中病逝。

郑泰的次子郑袤被曹操选为尚书郎,出任黎阳(今河南浚县)县令。因政绩显着升任济阴(今山东定陶)太守。又被调补为大将军,拜为散骑常侍。后来成为安远侯,食邑千户。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郑袤进位密陵侯。郑袤生了6个儿子,长子郑默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被晋武帝任命为东郡(今河南滑县)太守。

郑浑,字文公,是郑泰的弟弟,郑浑起先是在曹操手下当官。后来得到曹操的信任,被调到曹操身边当幕僚。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拜郑浑为侍御史,加封驸马都尉。郑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任职期间,亲自率领百姓开坡修田 植树造林,受到百姓的爱戴并得到皇帝的表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郑崇当了郎中,官致荆州刺史。郑崇的孙子叫郑随,当过扶凤太守。郑随之子叫郑 ,郑 生了六个儿子:郑翳 郑豁 郑渊 郑静 郑悦 郑楚。郑豁之子叫郑温,郑温生了四个儿子:郑涛 郑晔 郑简 郑恬。郑涛随魏武帝到了甘肃,并定居在那里,成为"西祖";郑晔定居在古荥阳(今古荥镇),成为"北祖";当过北魏的建武将军,封南洋公,郑简定居京县(今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今荥阳城),成为"中祖"。后来北祖的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

大唐盛世 到了唐朝,郑姓在中国北方的荥阳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有多人在朝中官至宰相,家族地位和声望十分显赫。北祖 南祖 中祖3支郑姓发展壮大,特别是郑姓在朝中的强大势力更是其他豪门望族所无法比拟的。郑姓家族出现了22名进士 6名状元 8位驸马 9个宰相。人称"郑半朝"。这一时期郑姓的主要代表是北祖郑晔的四世孙郑幼儒一支。郑幼儒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郑敬道,当过开州(今四川开县)刺史;次子郑敬德,当过青州刺史,封爵阳伯。到了郑幼儒的五世孙郑曾,开始兴盛起来。

郑曾,字景秀,当过右慈州刺史,怀州刺史,加朝散大夫,去世后被赠光禄少卿。长子郑长裕有6个儿子,26个孙子,曾孙以下难计其数。郑长裕的5个世孙中,出了7位宰相,10多位御史 大夫等朝官,10多位刺史 节度史。7位宰相是:郑询瑜 郑余庆 郑覃 郑朗 郑涯 郑从谠 郑延昌。此外,唐朝郑姓还有2位宰相:郑畋 郑綮等。

荥阳郑姓出仕的除了这9位宰相外,还有尚书 侍郎 郎中 常侍 大夫 御史等朝中官员60多人;刺史 节度史 廉访史等地方官员50多人;将军 司马 别驾 府率 参军 长史 县令等其他官员300多人。还有"六状元":郑益 郑全济 郑解 郑言 郑弘业 郑中贻;八驸马:郑敬言 郑孝义 郑万钧 郑潜曜 郑巽 郑沛 郑河 郑颢。

长治市回族概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上党盆地中部长治市区很早就有回族先民来到唐宋时期,已有

穆斯林来到山西,而潞州(今长治)历史上一直为山西的经济发达地区,尤以冶铁,制瓷业闻名,当时

来山西的穆斯林商人不可能不涉足潞州元时,穆斯林大规模来到山西元至正年间,河南人虎林赤

"以招讨万户,关保守御泽潞(今长治),总兵野庵公复以林赤佐之,二公同』立功,同增左辖"①虎

林赤就是穆斯林有史可考的回回民族入居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距今有600年的历史据说道光十七年

陈氏祖坟整修碑文时,发现记载有:祖坟坐群城之西门外,地主为明末,迄今二百余年 明朝永乐六

年草九年间((1409^-1412年),沈王朱模由南京来长治镇守,相随来的侍卫人员有百余人是回族人,连

同家属约四五百人《明史》载:"沈藩二十六王,皆居潞'《程氏家谱》记载:程氏始祖程德,系由

①(明)马嫩编解潞州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4

西北民族研究

N W Minorities Research

2003年第1期(总第36期)

2003 No 1 (Total No 36)

万方数据

19,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南京随沈王来到长治的这四百多回回中,以南京水西门程,马二姓为多,故有"程马二回回"之称

他们定居在皇城(今烈士陵园,沈王在此建立王府)周围的铜锅,南头,营口(即所谓的三道营在明

朝时,该地有军营驻扎,故称"营")该地原来居住着汉民,随着回民的逐步发展,再加上汉民与回民

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等影响,一部分汉民被回族同化,吸收为新成员,如赵氏,李氏,张氏等家族,一

部分汉族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在生活上感到不便,自动离开了"三道营"明朝弘治年间马

墩编撰的《潞安府志》已记载了"回回巷",可见当时的回回已为数不少,并且聚居程度较高1862年,

洪兴起义失败后,陕西回回流奔潞州,形成了长治的陕西十家回回(八户马姓和禹,穆姓),他们定居

在西大街朱家巷之后大批回回因躲避战祸,遭灾荒逃难,受外族欺负及工作调动等迁居长治解放

初,长治回族为七百多户380余人在解放后的人日普查中,分别为:5471人,9326人,15772人,

17927人①1998年12月底,长治市人口调查办公室统计其人日约为21000人,主要居住于西街和下南

街偏西一带,以聚居为主,聚居区有"三道营","水「1街","小北营","参府街"等

"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

内来进行"②因此,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微型社区调查法",选取长治市回族最早最大的聚居区

"三道营"为调查区域

本文材料主要来自三个途径:其一,笔者在1999年,2000年所做的田野调查的材料,其中包括田

野调查提纲,访谈材料,个案材料,问卷,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调查口记;其二,一般方志材料《潞

州营》,《潞君子旧闻》,《长治市志》,《山西通志 民族宗教卷》等;其二,在调查中,由被调查者提供

的民间档案材料

二,长治市回族女寺简介

女寺是女子学经,礼拜,沐浴的场所山西除因条件限制者外,一般穆斯林稍集中的地方都有女

寺山西共有女寺12座,长治市城区就有6座,即清真北女寺,清真南女寺,清真中女寺,清真西女

寺,西南城女寺,瓦窑沟女寺在此笔者主要介绍"二道营"女性所去的三座女寺:清真南女寺,清真

北女寺,清真中女寺

1女寺的概况

清真南女寺的布局结构为:北讲堂五间(长12米,宽7米),水房8间(长2o米,宽6米),西大

殿七间(长17米,宽14米)该寺的寺管会由I4人组成,寺管会主任程英者她们全部为家庭妇女,

由大家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女寺的房屋维修,教学费用,卫生,保管等后勤工作该寺夜间将院子作为

停车场租给社区中的回民,得到的钱作为寺里的费用,做到了以寺养寺,但它从经济及与外交往上仍属

干清真南寺

清真中女寺布局结构为:西大殿两间,淋浴室二间,楼上为学生宿舍及见经室六间,北屋为师娘休

息室三间,东屋为勤杂人员居住寺管会由6人组成,寺管会主任陈俊英,主要管理卫生,设施布置,

设施维修,宗教节日(圣纪节,法图麦节,阿舒拉日,求慈日等)的具体操办该女寺隶属于清真中

寺,与外界几乎没有交往

清真北女寺布局结构为西屋礼拜殿四间,北讲堂上,下八间,东楼一半是城区阿语学校女生宿舍,

半是回族蓓蕾幼儿园共四间,南面是幼儿园的活动区,女寺食堂寺管会由自愿服务人员三四人组

成,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及看望女病人,帮助老弱病残该寺与本地女寺交往较多,外地女寺来人了也热

这四次人口普查时间分别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Ml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13

①②

133

万方数据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曰族女寺调查研究一一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情款待,但主要由北寺的寺管会负责

女寺没有邦克楼,大殿无窑殿,宣谕台和虎图白在宗教活动中,妇女一起礼拜,师娘站在第一排

中间,不出列以上三座女寺的师娘,所建年代等情况见表一:

表一

名称地址所建年代师娘建筑方式

清真南女寺南头巷1995马文华捐建

清真中女寺石桥南1984--1985马福叶捐建

清真北女寺游岭街1982--1983程慧清捐建

2,女性到寺情况

日常到女寺的人数较为稳定(见表二)斋月期间到女寺的人数剧增,因为女寺每晚进行开斋早

在斋月前,女寺寺管会已排好斋月时的饭由哪家散"也贴",安排五六人为一组轮流做,年龄一般是四

十四五岁至六十岁除日常在寺里的外,许多职业女性,做生意的女性都到寺里开斋,具体人数见表

衰二

名称日常礼拜人数(人)(一日五拜)年龄(岁)

清真南女寺40--5045-70

清真北女寺13-1435--70

清真中女寺20-3035--70

表三

名称日常人数(人)最多时人数(人)

清真南女寺70-80130-140

清真北女寺30--4090--100

清真中女寺40--50100左右

裹四

享一-落一一一一夔一退女童学经人数中青年学经人数青少年学经人数

清真南女寺40-50约6020

清真中女寺50-6045507-8

清真北女寺405027--3030多

三,长治市回族女寺的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13 " Malinoski)认为功能(function)是"将文化和社会视为有机的统一体,企图阐

]34一

万方数据

0

毛巧呼 山西省长治市网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明每一个别构成要素在现实存在的社会和文化中相互联系和它们在总体中发挥的作用"①因此,长治

回族女寺的功能也就是它在当地回族社会中的作用

女寺是承担社区中女性宗教教育的重要场所女寺学经的具体人数见表四,王要分为女童教育和女

学女童教育主要是寒暑假的女童学经班女童年龄在7-12岁,由家长送来学习四十天左右她们每

天学习二个小时,主要学习阿语字毋,礼拜及礼拜念词,为的是认得几个阿语字母,了解一此基本宗教

知识对不来学习的,女寺还组织专门人员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在女寺的动员下,其中87%的到寺中学

经,其余的则由于家长的坚持而未来(这此孩子主要是参加假期补习班,有的在学习之余,偶然也到

女寺几次巴)女童教育为氏治问族女性学习,了解伊斯兰教和回族文化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女学包括成年人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各女寺中都有中青年学经班时间多在晚卜她们多是做小生

意的及一部分职业女性学习阿语,礼拜词,基本教义这种教育强化了其伊斯兰教的价值观,世界观

和人生观,使她们进一步了解回族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回族形成了"男主外,女土内"的

家庭模式,这样回族妇女在教育子女及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在回族人数较少的杂居

区因而,少年儿童的宗教意识书要是在毋亲的教育和潜移默化中形成中青年女性在女寺中受到的宗

教教育有利于对孩子在回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生活方面的影响另外,伊斯兰教义中关于各种家庭关

系的规定也是女寺教授的,个重要内容女寺门前的宣传栏中都写着"孝敬为万善之首","周济近亲有

双重的报酬,亲戚的报酬与施散的报酬","男子要善待妇女男女要互敬味爱",'穆罕默德曾指出:

'在真主所允许的各种事情里,他最不喜欢的是离婚",等有关父母子女,亲友邻里,夫妻之间的权利和

义务的经文这样,长治市回族社区的付女,父女,婆媳等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较为融洽,充满和谐的气

氛对于社区中老弱病残,孤身的亲戚,大家共同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的负担由于在女

寺的教育帮助下,能较好地处理夫妻关系,长治市回族社区家庭较为稳定,离婚率仅为1 7%这在当

今家庭变动的高峰期,对回族家庭,社会都起到了很强的稳定作用

青少年学经班,人多数为12-"岁的小学及初中毕业生,他们进行全日制学习,除f学《古书经》

诵读,阿语外,还有语文,历史,体育等课这些女孩大多为长治本地人,也有的来自山东,辽宁,河

南,甘肃,宁夏等地学习时间看举意,如举意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即结束,如年龄尚小就学四五

年这些女性通过学习,开始了解伊斯兰教,回族文化,树立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

到了强化回族女性宗教生活传统性的作用同时因为青少年女学中增设了一此非宗教性课程,所以有

助干提高回族女性的文化素质这一方面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同时也为回族少女提供了学习文化知识

的场所这对回族社会的发展及回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女寺安排一些宗教节日及斋月的具体活动,主要是诵经,讲述圣贤的丰功伟绩,弘扬伊斯兰精神及

聚餐形式的施舍它还负责料理社区中女亡人的身后之事,如洗埋体(家里有条件的在家里洗),洗完

后,由男人抬到男寺,站"者那则"婚,丧等人生礼仪中,同一个女寺及同一家族的朋友前往帮灶,

形成了有组织的互助局面,而且近一二年,女寺增添了成套的餐具及丧葬仪式用具这样回族女性的生

活就开始由完全在家庭中,部分地移人了女寺,因而女寺成为长治市回族社区中女性聚集的重要场所

她们对丁既遵守教门,又温柔贤淑的女性予以表扬;而对于不符合回族行为规范的女性,师娘当面指责

她们,并要求她们放弃这些行为,以免后世下火狱,其他女性仅限于背后议论,疏于与其交往,使其孤

立对于行为严重者〔如嫁入汉族公开反对宗教等),人家则致当面指责,井不许其再进人寺门,

她的各种活动与整个社区无关,这样女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区女性的舆论中心而且女寺还帮助协调

杜区内女性间的关系,解决些民事纠纷,这有助于回族社区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①(英)R 马林诺夫斯基著,资孝通等译文化论「M几北京:中国民间丈艺出版社,1987

135

万方数据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四,关于长治市回族女寺未来发展的思考

女寺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适应的结果对于长治市回族女寺的现状及其功能的深

入调查,分析,引起了笔者对长治市回族女寺未来发展的如下思考:

1女寺的青少年教育中设置了宗教和一些非宗教性的课程,这使女寺成为回族社区中青少年女性

的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回族社区全体成员

的共同努力,多增设一些其他的文化课程,尤其是实用职业教育,这将有助于青少年女性未来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对下岗女性进行再就业教育,这就能更好地发挥女寺在社区中女性文化中心的功能,同时,

会更适合当前形势的发展,有利于回族女性和回族社会的发展

2'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期,人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危机长治市回族女性也一样,她们大规模下岗,

人心悴惑不安,再加上城市规划打破了原来院落相连的聚居格局,这样人们的联系减少而当女性步人

女寺后,她们敬奉安拉,做礼拜及参加女寺的各项活动,加强r与其他成员的联系,使她们体会到一种

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女性生活山完全局限于家庭,而发展到部分地移人女寺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

家庭地位的提高以及当前性别角色的变化,回族女性必然会由家庭走向社会,女寺很可能成为这个过程

的中介这不失为回族女性解放可遵循的较适合的一条道路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毛巧晖(1976-),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2002级博士生,山西师

  在北京,老家岫岩岭沟,与哨子河马岭的白姓是一支。听大伯讲是正黄旗黑牛录。

  春节回老家,在大伯家抄了家谱(大伯家的家谱应该也不是最老的版本,可能是从我爷爷或太爷搬出马岭时抄的)。因为没有带相机,时间匆忙,从第四世开始,只抄了本支的简谱,因为家谱上写的是字而不是名,所以上几代的范字我也不知道,如我太爷的名字叫白连盛,但是家谱上只写了万三,同样另外两个太爷哥哥的名字白连发、白连财也是我爸爸告诉我后我填写上的。从我太爷的名字看,可能还能与其他本家的一样,为“连”或“廉”,而自我爷爷(第10世)开始重新排字为:“永俊文明远,景兴恒云昌”。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哨子河和岭沟和白家堡子,满族白姓还有几支,可能是与我们本家,但是分支太久,范的字也不一样。如树、俊、景为同一辈,文和国为一辈,明和旭为一辈等。另外,不知道白格格说的老家白家堡子是不是这个白家堡子??

  同样,我也问过老家的人,唐家崴子的地址,但是也只是得到了一个大概的位置,并且说,应该都是本家白姓。

  从家谱上看,如果我没有抄错的话,论坛里有本家与我们是在第三世上开始分支的。其它的不详。

  我也一直想知道白姓的满族老姓和迁徙的历史,但是,从网上看,一直没有确切或者是详细的出处和说明。我已经让老家的人帮我留意查找更老点的资料,不知道哪位本家能说说或交流一下你们的家史?

  回答者:morpheus83101 - 试用期 一级 6-7 14:15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我家的家谱,在文革时烧掉了,我很是苦闷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关内容

  • 百家姓 白姓的由来

  • 满族正黄旗白姓

  • 白姓的由来是什么啊

  • 满族 姓善

  • 我是满族人姓铁,正黄旗,其他就不知道了,很想知道祖辈

  查看同主题问题:满族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1 条

  我也是岫岩的白姓满族人,听爸爸说我家好像是满族正黄旗的一个分支,我们这支有一本非常详尽的白姓家谱,是我们的一们爷爷辈的白姓人走了好多地方,查了好多资料编写的.遗憾的是我是女孩,虽然一直对家谱好感兴趣,但管家谱的长辈不让我看,所以只能给您提供一个查找资料的地址,我们这支白姓人在辽宁岫岩龙潭北台大队,听说去年哈尔滨还去过一批白姓人查找家谱呢!

  评论者: bairongfen - 试用期 一级

  伯宗:(?-前576) 春秋时晋国人。大夫。贤而好直言。晋景公六年以“鞭之长,不及马腹”谏止晋攻楚。每朝,其妻常戒之。后终以直谏恶郤锜、郤至等,被谗杀。

  评论者: bx198596 - 魔法学徒 一级

  二、系出姜姓夷。起源于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时,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曾经扣马拒谏,请求停止武力伐纣。武王不听,一举攻灭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食野菜树果,终被饿死。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为姓得伯姓

  评论者: bx198596 - 魔法学徒 一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其他回答 共 1 条

  白: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白、朝鲜、彝、壮、土、哈尼、傣、土家、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拉祜、基诺、锡伯、东乡、撒拉、裕固、布依、水、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一、《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二、《唐书宰相世表》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公族有进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三、或系出芈姓。《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平王之子)白胜公。”

  四、或出自氐族。《三国志注》转引《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研、陇左右,其种非一。称盘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

  五、或为白亚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注“白亚”云:“历史上罕见姓,《魏书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皆引作“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

  六、或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云:“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中云‘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七、据《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此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又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八、又,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载: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仁宗赐姓白。

  九、或国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洲姓氏录》载:满族之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蔡特氏等姓,皆有改从单字姓“白”者。

  十、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有二: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白”,取其汉意而以“白”为姓;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白”而为单姓。

  十一、鄂伦春族有白依尔“哈拉”(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单姓。

  十二、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女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白腊”,则男孩或名“白腊腰”,女孩则名为“白腊吕”(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十三、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

  十四、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伯佳氏所改。

  十五、土族之白姓,则由“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首音谐“白”以为姓。

  十六、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

  十七、回族白姓为大族。其源不一:或为名字所改,回回从阿拉伯习俗多以“以卜拉欣”为名者,其后或取其中之“卜”音,谐其音近之汉字“白”而为姓。《元史世族表》云:“伯笃那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或称广西回族白姓,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那丁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繁衍生息,渐成广西一大姓。

  十八、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参考资料: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郑简宗谱全面一点,后人想了解自己的宗主,谢谢

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荥阳郑氏研究会会长宋国桢题 郑氏历史起源资料 一、郑姓流源 郑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在台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