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刘姓皇族后裔现在分布在什么地方?
汉朝之前姓刘的人可以说凤毛麟角,汉朝之后刘氏成了中国的一个大姓,可以说,现在大部分姓刘的人都是当年汉朝皇室后裔。汉朝时皇室宗亲被封为王或侯,遍及全国各地,他们到了各自的封地后继续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又保证了后代的数量。所以现在全国到处都有姓刘的人。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 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 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 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 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 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 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 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 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 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 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 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 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 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 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 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 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 战斧——刘字的本义 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 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 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 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 说:“刘,钺属”。 二、动词,诛杀、杀戮。《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 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 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 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 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 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七、形容词,通“ 忄刘 ”,“女刘 ”,美好貌。 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 览,回观也”。 九、与“镏”字通用。《集韵》“镏或作刘”。 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 州附近。 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 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 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 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 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 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 ”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 “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 ?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 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 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 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 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 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 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 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 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 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 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 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 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 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 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 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 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 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 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久而久之 “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 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 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 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 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 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 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 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 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 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 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 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 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 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 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 要的来源。 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 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 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 ),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 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 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 君主。《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 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 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 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 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 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 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 基始祖又是谁呢? 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 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 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 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 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 ,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三、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 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 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 ,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 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 、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 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 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 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 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 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 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 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 的刘累。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 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 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 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 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 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 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 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 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 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 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 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 。 《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 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 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 水出焉 , 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 之鲁山也”。 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 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 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 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 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 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 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时 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 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 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 的回忆。 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 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 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 》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 建尧帝庙, 《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 ,因名”。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 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 ,城即刘累之故邑也”。( 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 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 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 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 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 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 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 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 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 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 韦之。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 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 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 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 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 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 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 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 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 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 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 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 姓 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 ,由刘氏改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 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 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 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 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 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 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 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 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 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 祖先。
杜伯的故事 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 周朝任大夫 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 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 豕韦者国名也。叔假 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 ”。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 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 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其祠叫杜伯祠, 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 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 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 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 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 。其中 《 左传》称之为士 ,字子舆 , 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 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 的功绩,特将隋地(今 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 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 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 的后裔除一支改为士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 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 )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 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 氏。
士 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 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 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 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 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 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 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 。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 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 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 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 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 氏、司空 氏、隋氏、士氏。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 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 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 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 氏时期。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 会之最盛也”。 士会与刘氏的复兴 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 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 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 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 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 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 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 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 和公子雍回国。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 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 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 威胁。 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 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 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 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 。 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 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 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 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 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 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 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载:“士会当鲁文公世,出奔秦,
参考资料: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祁姓,炎帝尧陶唐氏之后。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祁姓是黄帝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是为陕西刘氏。②出自姬姓,周太后古公亶父后裔。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是为河南刘氏。③出自赐姓。刘邦建立汉朝,对一些有功之臣,皆赐以刘姓。如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重用,后赐姓刘;项伯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有救命之恩,赐刘姓迁徙: 河北唐县是刘姓祖居之地,而刘姓发源之地在今河南境内,源于陕西境内的刘姓亦是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郡望: 彭城郡 原为西汉楚国,汉宣帝时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此支刘氏主要是西汉楚元王刘交和楚孝王刘嚣后裔。 沛 郡 西汉初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此支刘氏多出自西汉楚元王刘交和东汉沛王刘辅后裔。 弘农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函谷关城)。此支刘氏多为西汉代王刘喜后裔。 河间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此支刘氏多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和东汉河间孝王刘开后裔。 中山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属河北)。此支刘氏多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 梁 郡 西汉时为梁国,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三国魏时始改为梁郡,移治下邑(今砀山)。此支刘氏多为西汉梁孝王刘武和东汉梁节王刘畅后裔。 顿丘郡 西晋置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 南阳郡 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此支刘氏刘氏出自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为长沙刘氏的北派分支。 东平郡 西汉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南朝宋改为郡。此支刘氏开基始祖为西汉东平王刘宇。 高平郡 晋改山阳郡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此支刘氏出自西汉鲁恭王刘余。 东莞郡 东汉末分琅邪郡、齐郡置东莞郡,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北。此支刘氏为西汉齐悼王刘肥之后。 平原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原西南。此支刘氏源出众多,都是汉皇族。 广陵国 西汉建国,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支刘氏为西汉广陵厉王刘胥后裔。 临淮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徐县(今江苏泗洪南)。此支刘氏为东汉广陵思王刘荆后裔。 琅邪郡 秦朝置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今山东诸城)。此支刘氏为西汉齐王刘胜和东汉琅邪王刘京后裔。 兰陵郡 东晋从东海郡分置,治所在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镇)。此支刘氏为西汉兰陵侯刘宜后裔。 东海郡 汉初由郯郡改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北)。此支刘氏为东汉恭王刘强后裔。 丹阳郡 西汉由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此支刘氏为西汉丹阳侯刘敢后裔。 宣城郡 晋从丹阳郡分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此支刘氏渊源失考。 南 郡 战国秦置,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此支刘氏为西汉代王刘义后裔。 高阳郡 东汉置郡,西晋设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此支刘氏为西汉高阳侯刘并后裔。 高密国 西汉胶西国改置,治所在今山东高密。此支刘氏为西汉城阳共王刘章后裔。 竟陵郡 西晋由江夏郡分置,治所在石城(今湖北钟祥)。此支刘氏为西汉鲁恭王刘余后裔。 长沙郡 始建于楚国,汉初改为长沙国,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此支刘氏为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河南郡 西汉由秦三川郡改置,治所在今洛阳东北。此支刘氏主要出自匈奴。 广平郡 西汉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此支刘氏为西汉赵王刘彭祖后裔。 范阳郡 三国魏由涿郡改置,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此支刘氏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东莱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掖县(今山东莱州),东汉时移治黄县(今山东龙口东)。此支刘氏为西汉城阳景王刘章后裔。 陈留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此支刘氏渊流失考。 济阴郡 西汉由济阴国改置,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此支刘氏兴起于唐朝,渊源失考。 京兆郡 原为京兆尹,始建于西汉,三国魏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西安)。此支刘氏兴起于隋唐朝,其渊源一说来自蜀汉刘氏,一说来自楚元王刘交之后。 庐陵郡 东汉置郡,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西南)。此支刘氏为西汉长沙王刘发后裔。 南康郡 西晋置郡,治所在雩都(今江西于都东北)。此支刘氏为西汉楚元王刘交后裔。 东 郡 秦置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此支刘氏为匈奴刘去卑后裔。堂号: 彭城堂 彭城是刘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甚至出自他源的刘氏,如匈奴刘氏、沙陀刘氏等,因年代久远,谱系失考,上代失叙,也对外自称为彭城刘氏,往往以“彭城堂”作为本族堂号。现今以“彭城堂”为堂号的刘姓,在中国南北各地和海外华人中都有发现。 藜照堂 除彭城堂外,刘姓宗族中另一个用得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堂号就是藜照堂,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 中山堂 中山是刘姓著名郡望,也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当年开派始祖中山靖王就有一百多个儿子,是刘氏各派开基祖和当时各刘氏亲王中最多的一个;此后,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刘开七、刘广传一宗,有十四个儿子、八十一个孙子,三百六十个曾孙,后裔子孙更是千枝万叶,构成世界刘氏的主体之一。 蒲编堂 史书上说,刘备早年家居河北涿县,因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常与寡母编蒲席、贩草鞋谋生。刘备称帝后,常思昔日母亲打鞋织席之苦,茶饭无味。 五忠堂 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五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 墨庄堂 江西新喻人刘式,本为南唐进士,宋初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召集诸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为你们留下什么田庄产业,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这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在墨庄里辛勤耕耘,好好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此后,刘式的儿子们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成了名人。此事在当地民间和士大夫之间传为美谈,陈夫人教子有方,被人们尊称为“墨庄夫人”,一代伟人朱熹还曾为此写了一篇《墨庄记》以纪其美。 汉里堂 所谓“汉里”,就是“汉之故里”的简称。今江苏徐州辖下的丰县赵庄金刘砦,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古沛郡丰县中阳里。旧时丰县县衙大门两旁,都书写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的对联。这里的刘氏家族,更以自己是汉代皇族后裔而自豪。 豢龙堂 据史书记载,当年刘姓的大显祖刘累自小跟当时的豢龙氏学习驯养成龙的技术,所被夏王孔甲派去驯养龙。刘累因驯龙技术高超,深得夏王孔甲的赏识,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七业堂、传经堂 据《晋书·刘殷传》记载,西晋人刘殷,字长盛,为人至孝,后发愤记忆,博通经史,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刘殷自己博学多才,对儿子们也是要求严格。他有七个儿子,在他的教诲下,都专心治学,研究经史。其中,五个儿子分别学习《诗经》、《尚书》、《易经》、《周礼》、《春秋》“五经”,一人专攻一经,另有一个儿子攻读《史记》、一个儿子攻读《汉书》。他的儿子们后来都学有所成,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当时北方的学术,以刘殷一家最为兴盛。史称刘氏“一门之内,七业俱兴”。 铁汉堂 刘安世是宋代的著名谏官,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甚至多次当面触怒皇帝。许多朝廷大臣对他又敬又怕,而奸臣蔡京则一意陷害。后刘安世被贬到梅州,蔡京曾派使者胁迫其自杀,但没有成功。蔡京又指使一转运判官前往杀安世,安世得知消息后毫无惧意,一边继续与朋友饮酒聊天,一边为自己安排后事,并对人说:“死并不难。”后判官途中暴死,刘安世才幸免于难。当时另一位被贬到岭南的大学者苏东坡听到此事,对刘安世大加赞扬,称他他是“真铁汉”。 清爱堂 清代山东诸城刘氏是清代刘姓家族中最著名也是最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因出了刘棨、刘统勋、刘墉三个大臣而闻名天下。据说当年任朝廷大臣的刘棨家中祠堂落成,特请康熙皇帝御赐堂匾,康熙因书“清爱堂”三字,并对刘棨说:“朕希望你们刘家父子在朝为官,都能做到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来乾隆皇帝又再次为刘氏家族御题了“清爱堂”的匾额。 磐宗堂 “磐宗”二字,典出《史记·孝文帝纪》。该书有如下记载:“高帝封王子弟,地域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宗宗也。” 其它堂号:①地名堂号:沛国、沛丰、弘农、河间、梁郡、顿丘、南阳、东平、东莞、平原、广平、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阳、高密、竟陵、长沙、河南、颖川、太原、东莱、任城、高平、高堂、中山、西蜀、沙甸、安成、尉氏、南华、前溪、梓溪、燕翼等。②典故堂号:邦声、汉室、敬胜、道胜、屏山、八贤、黎煦、黎照、藜阁、藜光、青藜、燃藜、然藜、光藜、兴藜、尚藜、宝藜、天禄、禄阁、校书、太乙、泰乙、然乙、表照、明经、授经、崇经、儒林、存著、惇典、郡马、青云、金莲、花薮、冰鉴、二粟等。③教化堂号:尚德、字辈: 注:刘氏字辈极繁杂,甚至一个村就有多个字辈,故只选取一小部分。 山东高密刘家庄:同德文自尚,孚庭世丙东,益善丛仁政,存中治国荣,广有祥源照,长功志庆成,品方禄振胜,义种福荫龙。 日照东关:允世惟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 长清小刘庄:安生书业广,传家心田良,润玉得乃达,名远义路长。 巨野刘海村:思孔文世宗,家元方朝德,继子照宪祥,庆繁毓美惠,教学同衍善,光明熙来瑞,乃法传永昌,景其登高贵。 阳谷:景广金明玉,晓东昭峻翔,谱科咏洪治,登高朝秋罡,荣纪书盛礼,魁阁居青长。 沂水: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曹县刘寨: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传俭义。 青州刘家庄:古永宗□,延兴天庆,长存恩惠,继世克昌,文明维国,德义春芳。 鱼台蒲编堂:士金体学广,德茂照九荣,庆范传先志,瑞钰柯玲珑。 临沭白旄: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敦本务实,衍启聿望,持全清伦,德培允章,立纲保乾,万年恒昌。 临沂:宝鼎先云同,克瑞文振纪,庆曜红松林,政治家生永,传经事业长。 威海崮山镇岭西村:秉守维忠孝,仁贤善继先,安居存俭让,立业本恭谦,育子勤为贵,兴家德做田,兆基培永远,福寿克常连。 夏津新圣店镇徐庄村: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烟台福山区楮佳疃村:志忠占玉世,上文福廷明,云积学富国,永兴大基业。 郯城重坊镇刘马北村:同宗维义方,保善锡伯祥,令明昭文宪,永世振中邦。 新泰:洪懋灿奎键,法新炳载铭,治本焕基钦,泽树熙均钟。 蒙阴垛庄镇北仙桥村:遵汝家矩,曰厚乃长,源本敬慕,启绪衍祥,庭重礼法,训式义方,尚守诚笃,用锡善良。 滕州古膝: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山西祁县来远乡张登村: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广东丰顺益草乡:念源祖宗继宪,经家绍国天建。克广丕基德盛,佐理朝廷文光。汉兴嗣胤芳远,永受福瑞康宁。 五化棉洋三友公派:圣粤成庆祥浪昌,克绍书香观国光,学贵益谦家启泰,荣怀有超锡龙章。宗恩深大承先德,才子聪明作栋梁,善济术能奕世盛,乾坤端爱又忠良。 从化东明镇石明下湾村:锡祚启祥,纯厚贤良,洪业朝宪,德振兴 帮,道隆瑞应,广茂运昌,永昭熙亮,家泽恒光,祯元毓秀,兰桂腾芳。 阳东红丰镇那马村:载昌盛业,尚德兴贤,彰昭豫大,炳耀家传,祥和庆集,式焕相连。 陆丰百万坪石开七公派:魁宗耀昌家声振,业就名成展俊英。瑞发吉祥从秀茂,锦星浪照庆云腾。康宁福寿长春祝,文永逢隆达建兴。信道善良立志远,玉昆金友世传明。 始兴靖昌公派:家乘辉煌,道学传芳,致泽素裕,辅助明良,英雄伟起,硕彦群扬,建功立业,名著纲常。 始兴陶基公派:陶唐启宇,周累肇封;桂嗣森美,庞锡云隆。学怀青照,志传昆崇;尊贤尚士,景仰文忠。恩施少海,宽大能容;凤占昌发,奕叶常红。 信宜榃棉:信九汉朝,永可宗世,传家大道;立德发祥,崇明经学,奕庆其昌。 饶平扬康村:信宗友汝文,廷应良维存;宁延千万世,永建复昌醇。正学开洪运,芳声接远昆;德心隆玉叶,科甲镇乾坤。 海丰梅陇镇新城村:北山陆怀一,心玉道文鼎;成定集建淑,锡垂启有佳。国正天意顺,官清民安康;仁伦讲孝义,朋群择贤良。处事唯忠实,举止循规章;生计宜勤俭,品德弘高尚。百业兴发展,千舟竞远航;彭城沛丰裔,万代永腾芳。 惠东新庵田心:元舜怀作仁逢士,益锦永雄声远扬,龙飞虎凤麟祥瑞,道德学儒鼎富强,玉振文光宁耀武,安平国庆广华良,棠棣桂兰竞锡福,汉彬英勇绣联芳。 揭西河婆枫宸乡枫树寮:太极初分,两仪永奠,乾健坤顺,日耀月光,天元资始,地道育生,人谓孚中,五行秀气,仁统四端,性善全备,圣修教明,惇典庸礼。 揭阳北坑乡显寿公派:宗孔文元良,大继益时光,可传万世守,家兴邦国康,陶唐贻泽远,成汉溯源长,化日皇风布,贤能应运昌。 普宁:宗孔文元良,大继益时光,可传万世守,家兴邦德康,陶唐贻泽远,成汉溯源长,化日皇风富,贤能应运昌。 粤赣湘边联谱:祖泽贻芳,远发祺祥,新科繁衍,智越华章,辉煌浩卓,蔚成风尚,英豪俊杰,灿若星阳,雍雅爱民,秉政贤良,深思圣策,锐意坚强,恩施宇海,荣耀宽广,春朝晖碧,景蕴韶光,雄才伟起,硕彦群扬,功建千秋,铭著纲常。 广西兴安漠川乡柘田村:相廷永维仁,德尚汝如宏,世代荣昌祖,文武绍先猷。 柳城龙头:信九汉朝,永可宗世,传家大道,立德发祥,崇明经学,奕庆其昌。 贺县沙田:千万念大小,孔子习文章。朝廷国学士,伟德继华能。丰功照日月,六合庆安全。 钟山清塘镇六寨村:元福启世文,应胜能广日,上学聚探德,基厚裕荣华。 桂林兴安:家信念文子,刘长昌鼎芳,定作朝廷事,西尔大安康。 云南文山麻栗坡:凤良启世,迁成应光,显明富贵。 宣威:汉唯武国荣,清开永大廷,盛德昭广远,兴和启繁丰(英)。 昭通巨深房浪公系:甲第启朝先,文武盛世连,登云飞步泽,大业应国全,光耀辉永远,家声万代贤,翰院栋梁选,祥麟庆本源。 北京:国丕元远久,芝馨锡寿长,大靖先治政,明德厚克昌,济时开景运,守道迪前光,祖泽传家裕,万代永发祥。 台湾崇华公派:万孟念仲季,世文宗汉源,益秉奕鼎光,兴进让朝兰,联发荣隆传,长玉成裕常。 台北文山彭城派:秉士夫卿,隆盛新宗祖,嘉谟庶子孙。新字辈:平阳起瑞,天禄传芳,迪光垂裕,万年永昌。 台湾均保公派:有志建元基,明消钦万世,永盛兴隆贤,富贵荣华地,汉青日月长,福禄齐山海,树德满乾坤,维梦跳龙斗。 台湾洪都派:洪都原本家兴隆,雁塔宗基世泽长,文章华国宜诗礼,忠臣幸子华祯祥,祖朝发业四百年,德政安邦配大千,流集汉书传万古,芳名衍派继先贤。 台湾彭城郡派:累馗信永相,全美钊炳盛,锦升瑞先源,维新侣宝晨,任贞树登后,彦标德朝廷,元海诚长华,禄星拱报社,温上仓荣封,大富贵近璋,金榜立思恩,有土佰会接,远赐孝仁瑞.季桓景胜忠,秀京耀江隆,连云咏兴倛,法光财能从,宏道玉习瑾,淳坤联祥硅,添似享安政,焕纵国可子,尚学洪月山,锡沐若向图,常定翔照建,承诏高翰平,沦瓒殿琮尹,龙珍汶发四,郎启瑞乾志,开广宏亿,冉念良百千,万孟永钦显,秦寿彰韬首,团巩必敬成,文明行世礼,流让昌泽吉,贤臣就传诗记。 四川大邑安仁镇上场口刘大石桥:芝澄勋振,从化光昌。含君有明,开国成家。续字辈:诗书为本,勤俭良嘉;根深叶茂,永焕光华。 广元苍溪双石乡:永兴毕楚学,光显希大贤,仁义礼智信,万戴乐尧天。
关于刘姓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二是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三是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氏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2、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刘氏历史名人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启 (公元前188~前141)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在位时称汉景帝,采用窦皇后的黄老治术,实行无为政治,节俭爱民。后因采用晁错的主张,削夺诸侯王封地,引起七国之乱,幸赖太尉周亚夫平定,自此中央权力巩固,诸王毫无实力。在位十六年崩。
刘彻(前156一前87),即汉武帝。西汉武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kao曹cao、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cao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园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
扩展资料:
在今天的河南省鲁山县境内,有一处山水相依、风光秀丽的昭平湖景区。"一湖出平峡,万源聚山川。"描写的便是昭平湖的美景。昭平湖的东岸,有一座"刘累陵园",其墓主人刘累,被天下的刘姓人尊为共祖。
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因为尧姓祁,所以刘氏又称"祁姓刘氏"。刘累生活在夏朝晚期,他出生时,两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不少存留至今的刘氏家谱中,也都有类似表述。
《左传》、《国语》、《史记·夏本纪》等诸多古籍记载,刘累小时便掌握了"御龙之术",为当时夏朝的帝王孔甲驯养过四条龙。孔甲赐他为"御龙氏",并将豕韦(今河南滑县)赐给他作为封邑。如今,不少刘氏族谱上,都会写上"御龙精神"四个字,相当一部分刘姓望族以"御龙堂"为堂号。
-刘姓
一、得姓来由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
据史籍记载,它的源流较多,其中最古老一支源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
黄帝之玄孙,陶唐氏帝尧(名伊祁放勋),他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受封到刘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以地为氏,故为刘姓。
所以刘姓以帝尧为太始祖,“源明”为大始祖。
史书又记述,周成王姬诵,封王季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西南刘聚),其后裔以邑为姓;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把他的小儿子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两者均成为源于姬姓之刘。
同时又有赐姓刘的。
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范增指示项庄席间舞剑,借机谋害刘邦,项伯暗使刘邦随从樊哙入帐对舞,救了刘邦。
刘邦登基后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
另有齐人娄敬劝说刘邦建都长安,被刘邦重用,封他为关内侯,也赐姓刘,改名为刘敬;还有一个东汉舞阳人王常,起兵反王莽,积极支持刘秀,参加了昆阳大战,立了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还有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因为刘备收他为养子,改姓刘。
再者少数民族也有改姓刘的,又还有一些冒姓刘的。
上杭刘氏出于黄帝,陶唐氏帝尧裔孙。
刘氏旧谱序记述:昔先王建德以立基,赐土以立国,因生以授姓,俾本支百世相联,族属不散,以报祖功而传子孙者也。
俾姓大始祖源明,出于尧,终于虞之世,以陶唐为号。
陶唐后有累公,学养龙,为养龙氏。
从事夏孔甲,能饮食龙,夏嘉之,赐曰御龙氏。
以代豕韦之国,寻迁鲁国,至商复承其国为豕韦氏。
在周为唐杜氏,后杜伯之子隰叔去周适晋,为士师,以官为士氏,至士会由晋奔秦,后士会归晋,惟据秦不归者,复姓为刘氏。
迨后刘清迁沛,至刘执嘉有子四:名伯、仲、季、交。
刘季由以平民崛起为天子,汉朝分封刘姓,刘氏支派蔓延天下。
二、郡望、堂号、家训
关于郡望堂号,谱序中也有记述。
其郡望有彭城、中山、琅琊、沛国、弘农、河间、梁郡、顿红、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计25望。
彭城为最著。
刘姓堂号亦不少,其中最普遍的有:彭城堂、正字堂、藜阁堂、敦睦堂、后继堂、怀贤堂、继崇堂。
刘氏堂联(又称祠联)也很多,内容大都为姓氏来源,先祖业绩勋功等,如:
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
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彭城世德;禄阁家声。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除泛指刘姓郡望家声,又有专为表彰先祖——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造诣高深的。
汉景帝刘启,他的薄、王两皇后生14子,其名顺序为荣、德、阙、非、辙、端、组、胜、法、越、奇、乘、舜、烟,除辙继位称帝外,其余皆封郡王。
景帝作有家训诗,汉亡,皇室各支裔孙纷纷散居各地,他们都把此诗作为教育儿孙的传家宝。
明万历二年,举人刘连城认为皇帝家训无普遍意义,他为家谱写了一首家训诗,后世留传很广,有一定影响。
其诗曰: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天公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三、刘、唐、杜、范同出一源
唐诗人杜甫曾作过这样两首诗:其一《敬寄族弟唐十八》“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开头一句刻意指明杜姓与唐姓同宗,同是陶唐氏的后裔;其二《重送刘十弟判官》“分源豕韦派,别酒雁宾秋,年事推兄黍,人才觉弟优……。
”这是杜甫与刘十弟以宗兄弟相称,话别的诗。
据史载,唐姓的主要来源有四:最早一支是帝尧之子丹朱,舜时封丹为唐侯,今湖北随州一带建唐国,裔孙以唐为姓;二支是源明18世孙刘累,后裔商朝时被封到豕韦(河南滑县)称豕韦氏,后徒居于唐(今山西翼城县),建唐国,为晋之唐姓;三支是刘累另一支后裔被封到唐州(河南方城县),其后代以居所为姓,成为唐姓;第四支是周成王把唐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再建唐国,称唐叔虞。
这说明杜诗印证了这一史实。
杜姓与范姓的来由又如何呢周成王灭唐,成王把一支周大夫贵族,源明57世孙刘累后裔致禄封迁到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杜陵),建杜国,称杜伯。
按《纲鉴》载,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宣王无端杀(后)杜伯,族人四散逃奔,杜姓自此而始。
杜伯六世孙士会,字大禄,号伯元,仕晋为晋大夫,晋王赐他食采邑于范,自此士会又叫范会,也就有了范。
姓刘、唐、杜、范,实出一源,均为帝尧苗裔,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家。
上杭刘氏皆为源明嫡裔,属彭城郡。
它们有四个支派:一为
汉朝刘姓皇族后裔现在分布在什么地方?
本文2023-10-14 20:24: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5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