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 舒氏 请问原姓氏是什么?什么旗?
据资料所示,确实舒穆禄氏,但舒穆禄氏是蒙古族的姓氏。如果你是满族的话但有另一个说法。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秋舒哩氏,满语为Ciosuri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县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秋氏等。
⑵满族书玛哩氏,亦称石马拉氏,满语为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石氏等。
⑶满族舒佳氏,满语为S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法喀堡子(今辽宁新民法哈牛镇)。后有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⑷满族舒禄氏,源出辽国时期回鹘民族的述律部,满语为Sulu Hala,汉义“白马”,世居长白山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苏氏、徐氏等。
⑸满族舒尔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梭罕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urdu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⑹满族舒发察氏,满语为Sufaca Hala,世居绥河(今吉林扶余),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察氏等。
⑺满族舒墨哩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⑻满族舒穆哩氏,亦称苏某力氏,满语为Sumuri Hala,世居海兰木(今黑龙江瑗珲黑河镇对岸海兰泡)、萨尔碧图(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鄂伦春自治旗交界处诺敏河中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莫氏、舒氏等。
⑼满族舒克都哩氏,满语为Sukduri Hala,世居绥芬(今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舒氏。
⑽满族舒噜氏,亦称舒穆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石抹部,满语为Suru Hala,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⑾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甘肃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辽宁沈阳西北石佛寺)、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长白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唐氏、谭氏等。
⑿满族舒善觉罗氏,满语为Susangiolo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⒀满族舒舒觉罗氏,满语为Susugiolo Hala,世居佛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舒氏。
因为满族改成这个姓的太多了,而你给的资料太少很难确定你是由那支满族改姓过来的,你可以按照你们家族的历史推测一下。
舒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7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6。[舒氏属地]
钜鹿郡,今河北平乡县。 [舒氏来历]
舒姓来源有三:
> 源出于任姓,据说是黄帝之后,但具体得姓年月已不可考,大致推断在春秋时期。 >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据传都是皋陶后代的封国,号称“群舒”。后来,这些小国陆续被楚国、徐国灭掉,国亡后,“群舒”国的后世子孙就以舒为姓,称为舒氏。 > 以国为氏,出自「偃姓」据《左传》所载,周朝, 皋陶的后代被封于舒国(安徽省庐江县西)
公元前657年, 舒子平被徐国所灭 后又复国, 称为舒鸠国。
公元前552年, 又被楚国所灭 子孙以"舒"为氏。[得姓始祖]
> 皋陶。一作咎繇,传说中的少昊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活动据点在奄(今山东曲阜)。虞舜时,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禹继舜位后,继续受重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并将皋陶的后代封于舒,建立舒国,为子爵,世称舒子。舒子平时,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最后又被楚国灭亡。失国后的舒国子孙为了不忘故国,遂以国名为氏,称舒姓。他们尊皋陶为其得姓始祖。[郡望堂号]
> 舒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庐江郡,治所在舒城(今安徽庐江西南);2、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属河北);3、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 堂号 “京兆”、“紫阳”、“兰藻”、“厚德”等。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国灭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之舒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其繁衍的中心,后逐渐昌盛为舒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庐江。并有舒姓子孙逐渐播迁于当时楚国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带。 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又为高祖刘邦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因该地长期属京兆郡,故后世舒姓子孙有以京兆为其郡望堂号的。以后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后来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 东汉时,舒姓才有人散见于史册,其中的东汉义士舒邵兄弟为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三国时,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此际,北方舒姓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 隋唐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渐多。 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姓的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籍贯来分析,可以知晓舒姓已播迁繁衍于今浙江之兰溪、东阳、慈溪、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 元时,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动的身影。 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约占全国汉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
已——出自姬姓。黄帝之子十二姓之一,帝少昊姓己,为己姓始祖。另有一支己姓,出自帝颛顼之后。
谭——春秋时嬴姓谭国(山东历城东南),子孙以国名为谭姓。
桑一支出于已姓。少昊居穷桑(山东曲阜市),子孙以地名为桑姓。一支出自嬴姓。秦国公族大夫孙枝,字子桑,子孙以祖字为桑姓。两支桑姓,皆为少昊之后。(《三皇五帝》 )
玄——出于已姓。帝少昊名玄嚣,子孙以祖名为玄姓。
金——少昊金天氏之后,以祖上氏号为金姓。
尹——出于已姓。少臭之子受封于尹城(山西隰县东北),子孙以地名为尹姓。
蓐——出于己姓。少昊之孙台骀,为汾水水官,其子孙在汾水建立蓐国,以国名为蓐姓。汾水,在山西省北部。
台——出于己姓。台骀之后,以祖名为台姓。
鄀——出于已姓。少昊之孙允格,受封于鄀国(河南内乡县与陕西商县间),子孙以国名为鄀姓。
修——出于己姓。《英贤传》云:修氏出于少昊氏之子修,为帝喾玄冥师(水正),掌水官,其后以祖名为修姓。
弓——出于已姓。少昊第五子名挥,任弓正,子孙以祖上官名为弓姓。另有一支弓姓,出自帝喾之后。
张——出于己姓。《元和姓纂》云:黄帝子青阳(少昊)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箭,主祀张星,因姓张氏,为张姓之始。另有一支张姓,出自帝喾之后。
鸟——出于己姓。《世本》:“鸟氏,黄帝之后,少昊氏以鸟(名)命官,以世功命氏。”
兹——出于己姓。《姓氏考略》:“周武王封少昊之子重之后兹于期于莒(山东莒县),其后为兹氏。”另有一支兹姓,出自帝喾之后。
莒——出于己姓。少昊之裔兹于期受封于莒国,子孙以国名为莒姓。
计——出于己姓。兹于期建立莒国,定都计斤(山东胶县西南),其后以地名为计姓。
偃——出于己姓。《帝王世纪》:“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姓曰偃。”皋陶,少昊曾孙,为偃姓始祖。
皋——出自偃姓。皋陶之后,以祖名为皋姓。
鬲——出自偃姓。《路史》云:皋陶之后建立鬲国(山东德州市西北),子孙以国名为鬲姓。
理——出自偃姓。皋陶为帝舜时理官,掌管司法监狱,子孙以祖上官名为理姓。
李——出自理姓。皋陶后人,多担任理官,为理姓。殷末,纣王无道,理征屡次进谏,执法不阿,为纣王所杀。理征之妻契和氏,带幼子理利贞出逃,在李树下吃李子,保住了生命。武王灭殷后,利贞改理姓为李,奉皋陶为始祖。李唐王朝,追尊始祖皋陶为“明德皇帝”。
利——出自李姓。春秋时的老子李耳,为李利贞11世孙,其后以祖名为利姓。另有一支利姓,出自帝颛项之后。
聃——出自李姓。春秋时,老子李耳,谥号聃,子孙以祖上谥号为聃姓。
段干——出自李姓。战国初,李耳之子李宗,为魏将,受封于段干,以地名为段干姓。
蓼——出自偃姓。皋陶之后建立蓼国(河南固始县东北),子孙以国名为蓼姓。
阮——出自偃姓。皋陶之后建立阮国(甘肃泾州县),子孙以国名为阮姓。
舒——出自偃姓。皋陶之后建立舒国(安徽庐江县),子孙以国名为舒姓。
巢——出自偃姓。在夏、商、周三代,皋陶之后建立巢国(安徽巢县),子孙以国名为巢姓。
嬴——出自偃姓。少昊玄孙、皋陶之子伯益,一作柏翳,又名大费,为帝舜之臣。《史记·秦本纪》:大费“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伯益为嬴姓始祖。
伯——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以祖名为伯姓。
益——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以祖名为益姓。
詹葛——夏代有嬴姓詹葛国(江西乐安县),后来迁于葛国,子孙以原来国名为詹葛姓。
葛——出自嬴姓。詹葛北迁葛国(河南宁陵县北)。夏末,商汤王灭葛,子孙以国名为葛姓。
诸葛——出自葛姓。葛姓居于诸县(山东诸城西南),后来迁居阳都(山东沂水县南),原住的葛姓称迁居者曰诸葛,遂有诸葛姓。
徐——出自嬴姓。夏代,伯益次子若木,受封于徐,其后建立徐国(建都于江苏泗洪县南),子孙以国名为徐姓。
柏——《中国历史大辞典》:“柏,西周封国,春秋时为楚所灭。在今河南西平县西。”嬴姓国,子孙以国名为柏姓。
取——出自嬴姓。周代徐偃王之子食采于取虑(江苏睢宁县西南),子孙以地名为取姓。
费——《百家姓考略》:“费,系出嬴姓。伯益(助禹)治水,封于大赞(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裔孙昌仕商,以国为氏。”称费昌。另有两支费姓,一支出自帝喾之后,一支出自夏禹之后。
廉——出自嬴姓。伯益长子大廉之后,以祖名为廉姓。
裘——出于嬴姓。《世本·氏姓篇》:“菟裘,嬴姓,伯益后。菟裘氏,分封以国为氏。”简化为裘姓。
骆——出自嬴姓。《百家姓考略》:“非子父大骆,大骆长子成,世居太丘(陕西兴平县),厉王时灭于西戎,余子以国为氏。”另有一支骆姓,出自炎帝之后。
非——出自嬴姓。西周时,大骆之子名非子,其后以祖名为非姓。
秦——出自嬴姓。西周时,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于秦亭(甘肃清水县秦亭乡),其后以地名为秦姓。后来,非子裔孙建立泰国与秦朝,子孙以国名为秦姓。
谷——出自嬴姓。西周时,非子居秦谷(甘肃清水县秦亭乡),其后分为两支,一支为秦氏,一支为谷氏。
梁——出自嬴姓。西周宣王时,秦国君主秦仲,伐西戎战死。东周平王封秦仲之子少康于梁国(陕西韩城市南),子孙以国名为梁姓。
裴——出于嬴姓。《唐书·世系表》载:伯益之后非子之孙封于裴乡(山西闻喜县东),其后以地名为裴姓。另有一支裴姓,出自颛项之后。
白——出自嬴姓。春秋时,桨文公之子名白,其后以祖名为白姓。另有一支白姓,出自帝颛项之后。
宁——出自嬴姓。春秋时,秦宁公之后,以祖上谥号为宁姓。
缪——出自嬴姓。春秋时,秦缪公之后,以祖上谥号为缪姓。古代缪与穆同音,秦缪公,亦作秦穆公。
衙——出自嬴姓。春秋时,秦穆公之子食采于衙(陕西白水县东北),子孙以地名为衙姓。
孝——出自嬴姓。战国时,秦孝公之后,以祖上谥号为孝姓。另有一支孝姓,出自炎帝之后。
仰——出自嬴姓。战国时,秦惠王之子公子仰后代,以祖字为卬姓。卬为古仰字,增人为仰。
蓝——出自嬴姓。秦子向命封于蓝(陕西蓝田县),为蓝君,其后以地名为蓝姓。
车——出自嬴姓。秦国公族子车氏,简化为车姓。
蹇——出自嬴姓。粱国公族大夫蹇叔之后,以祖名为蹇姓。
榖——周代嬴姓榖国(湖北谷城县西北),其后以国名为榖姓。
黄——周代嬴姓黄国(河南潢川县西北),子孙以国名为黄姓。
江——周代嬴姓江国(河南正阳县西地)之后,以国名为江姓。
池——出自嬴姓。秦国司马公子池之后,以祖名为池姓。
逯——出自嬴姓。秦国公族大夫封于逯,其后以地名为逯姓。
赵——出自嬴姓。西周时,伯益裔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功,封于赵城(山西洪洞县),子孙以地名为赵姓。春秋末,赵姓建立赵国(建都河北邯郸),子孙以国名为赵姓。
马——出自赵姓。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受封于马服(邯郸西北),称号马服君。子孙以祖上称号为马姓。
主父——出自赵姓。战国时,赵武灵王赵雍,号主父,子孙以祖上称号为主父姓。
奄——商、周时嬴姓奄国(山东曲阜市),周公灭之,子孙以国名为奄姓。
钟离——春秋时,有嬴姓小国钟离(安徽风阳县东),子孙以国名为钟离姓。
舒穆禄(舒、宿)
目前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 、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等等。
舒禄氏] Suru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白马”,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本辽代回鹘“述律氏”。世居长白山,后改汉字姓苏、徐等。蒙古也有此姓氏。
[舒穆禄氏] Sumuru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珊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本金旧姓“石抹”,实契丹人种。详见《满族八大姓》。后改汉姓舒、方、高、徐、耿、关、衡、霍、满、米、萨、尚、水、宋、苏、宿、孙、万、萧、肖、颜、杨、郑等。
★舒穆禄氏是八大姓之一,人数相当多,改的汉字姓也很多,比较难确定。像世居朱舍里地方的舒穆禄我中胡勒额驸叶臣一族大部分在正白旗,人数不少。另外像世居沾地方的额古德一族、世居浑春杜麻湖村地方的穆翰一族、席尔泰一族(这一家族汉化比较早,最出名的是康熙年间的大学士、诸皇子的师傅徐元梦,徐元梦的子孙大多以徐为姓)等,人数也很多。
[苏密尔氏] Sumil Hala 本蒙古族姓氏,又作舒穆尔、苏默尔,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克什克腾黄山,后改汉字姓徐。著名人物有:三等轻车都尉硕蒙泰。
★苏密尔氏隶满洲镶蓝旗。
[徐吉氏] Hiug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徐吉和罗,后改汉字姓徐。
★徐吉氏一部分隶正蓝旗,一部分是镶红旗包衣。★
以及加入满洲八旗的汉姓徐氏、朝鲜徐氏:
[徐氏] Hiu Hala 本汉族(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沈阳、抚顺。
★隶正蓝旗,此外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和镶红旗四旗的包衣里也有徐氏。
[徐氏] Hiu Hala 本朝鲜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噶山。
★隶镶白旗包衣。
1中国舒姓家族历史上居住在哪里,现在分布在哪些地方
舒姓-迁徙分布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国灭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之舒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其繁衍的中心,后逐渐昌盛为舒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庐江。并有舒姓子孙逐渐播迁于当时楚国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带。
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又为高祖刘邦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因该地长期属京兆郡,故后世舒姓子孙有以京兆为其郡望堂号的。以后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后来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东汉时,舒姓才有人散见于史册,其中的东汉义士舒邵兄弟为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三国时,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此际,北方舒姓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隋唐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渐多。
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姓的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籍贯来分析,可以知晓舒姓已播迁繁衍于今浙江之东阳、慈溪、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元时,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动的身影。
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约占全国汉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舒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2关于舒姓的历史和现状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国,曾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不久又亡于楚国,其国君族人以舒为姓。
舒姓另有两支,一是出自任姓,相传为黄帝的后代;另一个是出自清代,为满族舒穆鲁氏所改。舒姓望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
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在周代,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大封诸侯国,他封古帝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这个诸侯国,爵位为子爵。
春秋时,舒国被楚国攻灭,舒国的公族后代子孙就以国名“舒”为姓。由于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于偃姓。
舒姓后来在河北巨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钜鹿望。少数民族满族也有后来改姓“舒”的。
我国二十世纪最著名作家舒庆春(老舍)先生就是满族。舒姓在我国不是一个大姓,人少。
舒姓在大陆与台湾都未进入一百大姓行列,在《百家姓》里排名第123位。正因为舒姓小,人少,才使舒姓人氏见面彼此都非常亲切、热情,这在我的生活中,体验尤为深刻。
记得85年,年少的我到贵州求学,见花名册中有一位同学也姓舒,我立刻就去找他,并同住一室。他对我讲述他那里的舒姓家族。
他是贵州黔东南人,侗族,他们那里的一个寨子,全是舒姓。他们祖上原本并不生活在此,是抗日战争时逃乱于此,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很讲究自己的礼仪和姓氏。我相信,我们舒姓的后人,不仅会把舒姓壮大,而且,我们舒姓后人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并留下我们的足迹。
舒姓家谱文献 安徽泾县京北舒氏统宗谱不分卷,(明)舒应鸾等修,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旌德东北舒氏宗谱十二卷,(清)舒荣基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舒氏续修族谱不详,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罗汉庄舒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舒氏零谱不详,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潭台舒氏族谱十四卷,(清)舒懋辅、舒介瑞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上湘舒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鹤山鹌城舒氏族谱不分卷,(清)舒良弼撰,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四川屏山舒氏宗谱三卷,(清)舒道观辑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竹坳舒氏支谱二十卷,(清)舒立濬、舒立淇纂,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舒氏顷公通谱十三卷,(清)舒均文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浙江临安廖昌舒氏宗谱,(清)舒世仁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文苑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旌阳舒氏宗谱十二卷,(清)舒荣基、舒昌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壹舒氏三修族谱,(清)舒介骐等纂修,清朝年间虞江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永川舒氏宗谱十一卷,(清)舒周潘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永川舒氏宗谱十一卷,(清)舒周潘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永川舒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双岩舒氏宗谱八卷,(清)舒正槐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双岩舒氏宽敞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壹舒氏三修族谱,(清)舒介骐等纂修,清朝年间虞江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京兆舒氏过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庄桥舒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舒厚行修,民国十七(公元1928年)试墨堂铅字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兰溪午塘平阳五湖舒洪宗谱十八卷,(民国)邵升重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兰溪。
3舒姓宗族的历史如何舒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现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约98万。
公元前552年,舒国被楚国灭亡,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舒姓一族都以安徽庐江为繁衍中心,世代安 居,后又逐渐播迁到今湖南和湖北一带。 秦汉时期,舒姓族人在今陕西西安一带形成了望族。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舒姓族人开始避居江南,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氏相融合,使舒氏又 成为南方的大姓之一。与此同时,北方舒氏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
唐朝时期,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波及,北方舒姓一族又开始南迁。 两宋之际,舒姓人口已播迁繁衍到了今浙江、安徽和江西等地。
元朝时期,舒姓人口遍布到了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和四川等地。 明朝初年,舒氏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了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和山东等地。
清朝时期,舒姓一族分布更广,沿海一带舒姓族人已有人渡海赴台,并远播海外。 现今,舒姓人口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和湖北居多。
4百家姓中 刘 排在第几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现在 刘排4
以前排到很后面的
5萧姓在历史上有多少宰相西汉开国宰相——萧何 西汉宣帝宰相——萧望之 南齐高帝宰相——萧嶷 南齐武帝宰相——萧映 南齐武帝宰相——萧子良 南齐武帝宰相——萧晔 南齐郁林王宰相——萧锵 南齐东昏侯宰相——萧坦之 南齐明帝宰相——萧遥光 南齐东昏侯宰相——萧懿 南齐东昏侯宰相——萧惠休 南齐和帝宰相——萧颖胄 南齐和帝宰相——萧宝源 南齐和帝宰相——萧宝义 南梁高祖武帝宰相——萧业 南梁高祖武帝宰相——萧宏 南梁高祖武帝宰相——萧范 南梁高祖这宰相——萧藻 南梁高祖宰相——萧会理 南梁高祖宰相——萧纶 西梁宣、明二帝相——萧欣 南陈后主宰相——萧摩诃 隋炀帝宰相——萧琮 唐高祖宰相——萧瑀 唐睿宗宰相——萧至忠 唐玄宗宰相——萧蒿 唐肃宗宰相——萧华 唐德宗宰相——萧复 唐穆宗宰相——萧?a 唐懿宗宰相——萧?? 唐僖宗宰相——萧?? 唐宣宗宰相——萧邺 唐僖宗宰相——萧遘 五代末帝宰相——萧顷 明英宗宰相——萧镃 。
6中国谭姓在历史上排几名当代汉族谭姓的人口已有870万,为全国第六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370万,增长了14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重庆、广西、湖北、山东、辽宁、安徽,六省市的谭姓又集中了29%。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2%。
全国重新形成了湘粤桂、川渝鄂两大块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谭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是较常觅的姓氏之一。在湘粤桂渝、贵州大部、四川东部、云南东端、鄂赣大部、内蒙古东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59%的谭姓人群。
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东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山东东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3]。
满族 舒氏 请问原姓氏是什么?什么旗?
本文2023-10-14 20:13: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