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获得了哪些人的支持和帮助?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曹魏皇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大将军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趁着这一机会,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击败曹爽,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曹爽贪恋富贵,不敢抵抗到底,再比如司马懿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等等。
当然,司马懿可以迅速掌控曹魏京城洛阳,除了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等司马家族的势力支持,也离不开众多朝廷大臣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朝廷大臣的支持,高平陵之变的走向显然是难以预料的。其中,就以下三位大臣,可以说是司马懿诛灭曹爽的关键力量。
一、蒋济
蒋济(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人。三国后期曹魏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早在东汉末年,蒋济出任九江郡吏、扬州别驾。后被曹操聘为丹杨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西曹属,成为曹操的心腹谋士。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蒋济出任东中郎将,代替曹仁统率大军,后升任尚书。
魏明帝时期,蒋济出任中护军,封侯关内,功勋颇多。曹芳这位皇帝在位时,转任领军将军,封昌陵亭侯,蒋济又代司马懿为太尉。因此,在曹魏的大臣中,蒋济位列三公,地位和资历完全可以和司马懿相媲美。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正式爆发时,蒋济跟随司马懿驻屯洛水浮桥。其间大司农桓范出城投奔曹爽,蒋济说:“智囊往矣。”司马懿则认为曹爽必不会用桓范之计。在大将军曹爽犹豫不决的时候,蒋济又写信给曹爽,称司马懿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在大将军曹爽看来,蒋济作为曹魏四朝元老,应该不会欺骗自己,于是选择放弃了抵抗。但是,曹爽自愿交出权力后,立即就被软禁于府邸,随后即被司马懿指控谋反,曹爽被诛灭三族,司马懿开始掌控曹魏大权。
二、王观
王观(-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东汉末年,王观被曹操征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魏文帝曹丕即位,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魏明帝曹叡在位时,太尉司马懿请王观出任他的从事中郎,后先后转职尚书、河南尹和少府。但是,曹芳这位皇帝在位时,王观因为得罪了曹爽,所以曹爽将王观调任太仆,以方便自己执掌大权。
因此,正是因为遭到了大将军曹爽的排挤和打压,所以,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王观站到了司马懿这一边,被司马懿任命为行中领军,占据中领军曹羲的军营并接管其军队。在高平陵之变中,王观担负着执掌禁军的重任。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王观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帮助司马懿成功控制曹魏都城洛阳。等到曹爽及其党羽被诛灭后,王观因功爵关内侯,复任尚书,加驸马都尉。景元元年(260年),魏元帝曹奂继位,进封阳乡侯,并迁任司空。
三、高柔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建安九年(204年),高干与高柔归降曹操,自此之后,高柔开始为曹操效力。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建魏国,高柔任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曹丕即位为帝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曹叡继位后,封高柔为延寿亭侯。彼时,高柔担任廷尉这一官职。正始六年(245年),高柔升任司空,也即位列三公。在汉末三国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的地位一般高于或者等于丞相。正始九年(248年),高柔又迁任司徒。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兵变中,司马懿上奏请求免曹爽的大将军职务,郭太后诏令征召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的军营。由此,高柔因为资历和威望较高,得以肩负了取代曹爽大将军这一官职的重任,从而避免曹爽继续掌握兵权。在爽被杀后,高柔晋封为万岁乡侯。景元四年(263年),高柔去世,享年九十岁,谥元侯。
因为在高平陵之变中立下的功劳,高柔的后代在西晋王朝建立后继续受到重用,比如高柔的三子高光,在西晋建立后担任廷尉,官至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追赠司空。总的来说,在高平陵之变中,高柔、王观、蒋济这三位老臣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的文武百官,大部分都支持司马懿或者保持中立,也即支持曹爽的,反而成为少数了。毕竟高柔、王观、蒋济三人都历经曹魏四位君主,门生故吏遍及朝廷,他们帮助司马懿起兵,意味着更多人已经站到司马懿这一边了,而这,应该也是大将军曹爽选择放弃抵抗的重要原因。
司马家代魏过程从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算起的话,到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称帝,一共约17年;曹操在公元204年平冀州后,就开始要谋划篡位(询问荀彧关于复古九州),到曹丕公元220年篡汉称帝,也刚好是约17年的时间(司马懿在正始年间有曹爽这个政敌,曹操则在建安前十年有袁氏这个敌人)。二家虽然都是大约花了17年左右篡位,但是篡位过程却截然不同(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曹之代汉,司马氏之代魏,其迹虽同,而势力尚有不同者。”可谓一针见血)。
曹操迎献帝的时候,是有他自己的武装部队,将献帝安排在许县这个“牢”中加以控制,曹操的政敌主要是在外的诸侯在军事上对曹操形成威胁;司马懿则不同,他不像曹操掌控着国家军队,也没有曹操那种绝世的功勋,虽然在高平陵之变依靠三千死士暂时控制了皇后与老臣,但仅这点人是并不足以成为篡位的资本。
那么,司马家历经三代四人究竟何以篡位?这其中曹魏执政者的失误与司马家可取之处是什么?下面就会讲到。
首先,第一问,司马家何以篡位?上面提到因为司马家是没有军事实力的资本,在篡位过程中虽然有不少杀戮,但必然无法像曹操一样以贯彻强硬的态度,必须要积极寻求朝臣合作,构成一个集团,只有满足了集团的利益才能顺理成章地代表新集团取代旧政权,即司马家篡魏过程中表现出的手段,这点上跟曹操对献帝旧臣“无视”的表现是完全相反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问,曹魏执政者的失误和司马家的可取之处是什么?曹魏朝政自明帝开始就有荒废的迹象,曹叡时期正值吴、蜀频繁北伐,北疆鲜卑蠢蠢欲动,四方徭役颇重,而且曹叡不恤民力,总是兴造宫殿,宠信佞臣刘放、孙资等人……当时的大臣对曹叡屡屡劝谏,但曹叡却不听从。后来曹叡死后,和司马懿一同成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又进行改革(《三国志》对于曹爽多有曲笔和黑化,曹爽执政有近十年之久,不能单纯地将这人看成酒囊饭袋之徒),再次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这就给了司马懿一个契机去结好众多失意的大臣构成集团推翻建立新的政权去满足他们自己利益。
曹爽的改革内容具体是什么?史书没有记载,通常学者将夏侯玄与司马懿书信的内容作为参考。但即使不知道改革内容是什么,就以仅有的记载可以看出,曹爽党在选举上的激进和学术上的违背传统,无疑是与司马懿党的主要矛盾之一。
在选举上,尚书何晏史称内外各得其才,而看何晏用人,大多都是年轻的才俊,对于老臣就多有贬黜。这些老臣(如高柔、卢毓,因为与司马懿合作,福荫子孙)后来就与司马懿联合打倒了曹爽党。在学术上,何晏、夏侯玄等人好玄学清谈,在政见上与传统相比有些“叛逆”,这也引发了传统经学家与士人的不满(如王肃、傅嘏、蒋济),对他们多有抨击。
这些人也是司马懿的拉拢对象。这方面,曹操就完全相反。迎献帝后,曹操对献帝旧臣几乎是“无视”的态度,朝中处处安排曹操军府的人(荀彧是曹操军府的佐属,一跃而成尚书令),又以司空、丞相总揽朝政,与司马懿不同。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对于司马懿来说,终于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机会了。于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后,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曹魏都城洛阳。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对于大将军曹爽来说,最终放弃了抵抗。
于是,曹爽请免职,随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因此,司马懿赢得了高平陵之变的胜利,从而掌握了曹魏大权。对于司马懿来说,之所以能在高平陵之变中击败曹爽,离不开背后众人的支持。比如在司马懿家族内部,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就参与了这场兵变。当然,这场兵变中,司马懿所获得的支持,远远不止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等自家的人,还有以下几位也帮助和支持了司马懿。
一、郭太后
郭氏(?-264年2月8日),西平郡(今青海西宁)人,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出身于凉州世家大族,黄初年间(220年—226年),西平郡反叛朝廷,郭氏遂被没收入宫。黄初七年(226年),曹叡即位,对郭氏颇为喜爱,封她为夫人。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重之际,册立她为皇后。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
曹魏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采纳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氏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曹爽自此篡夺了曹魏大权。当然,曹爽的这一行为,自然彻底得罪了郭太后,这促使郭太后倒向了司马懿。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掌控朝政大权。因为当时皇帝曹芳不在曹魏都城洛阳,所以,郭太后的诏令,自然是比较有效果的,也即能够帮助司马懿名正言顺地控制都城洛阳,并罢免大将军曹爽的职务。
二、孙谦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帝列阵阙下,经爽门。爽帐下督严世上楼,引弩将射帝,孙谦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发。
公元249年,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司马懿,孙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情的真相还不可知。三次想要射箭三次被制止,孙谦皆按住严世之肘使之不能射出。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如果孙谦的阻拦,司马懿很可能要被曹爽的部下射杀了。当然,孙谦作为曹爽的部下,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曹爽的背叛,也即在这场兵变中,曹爽部下存在倒戈司马懿的情况,这成为曹爽失败的原因之一。此外,对于孙谦这位将领,在高平陵之变后就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了,也即其最终的结局如何,自然是无从知晓了。
三、蒋济
蒋济(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人。三国后期曹魏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曹芳继位之后,蒋济这位老臣转任领军将军,封昌陵亭侯,又代司马懿为太尉。正始十年(249年),蒋济随司马懿消灭曹爽势力之后,晋封都乡侯,同年卒(一说为蒋济觉得失信于曹爽,不久后自责忧愤而死),谥曰景侯。
对此,在笔者看来,蒋济之所以在高平陵之变中支持和帮助司马懿,是因为曹爽之前的行为非常过分,引起了不少曹魏老臣的不满。但是,蒋济并非要对曹爽赶尽杀绝,只是想削弱曹爽的权力,从而实现曹魏内部的平衡。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司马懿斩草除根,因此,作为曹魏老臣,蒋济自然是心中有愧,从而在高平陵之变的同一年就去世了。
四、高柔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高干从弟。对于高柔这位老臣,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一步一步成为曹魏的重臣。正始九年(248年),高柔迁任司徒。在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角力下,高柔支持司马懿。次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上奏请求免曹爽的大将军职务,郭太后诏令征召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的军营。司马懿对高柔说:“你成为周勃了。”数年后,高柔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景元四年(263年)卒,享年九十岁,谥号元侯。高柔仕于曹操及曹氏五位皇帝,几乎横跨整个曹魏历史,见证了曹魏的兴衰。
五、王观
王观(?-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在当地都有成绩。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汉朝被取代。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夺取朝廷大权,王观亦被任命为行中领军,占据中领军曹羲的军营并接管其军队。曹爽投降被斩杀后,王观因功爵关内侯,复任尚书,加驸马都尉。
正元元年(254年),曹芳被废,曹髦继位为帝,王观进封中乡亭侯。后加光禄大夫,转任尚书右仆射。景元元年(260年),魏元帝曹奂继位,进封阳乡侯,并迁任司空。总的来说,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高平陵之变爆发时,曹爽虽然是曹魏的大将军,执掌天下兵马。但是,因为之前征讨蜀汉失利等原因,曹爽在曹魏将士中的威望所剩无几,而在朝廷老臣中,曹爽更是缺乏坚定的支持者。于是,司马懿在获得这些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得以反败为胜,迅速控制了曹魏都城洛阳,并将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华夏历史传承了五千余年,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王朝更迭,不过,如果提到最令人痛恨的王朝,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会给出同一个答案,那就是由司马家族建立,并结束了乱世的西晋,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西晋公元265年建立,280年一统天下,316年亡国,短短几十年间,爆发过八王之乱,又引发了五胡乱华,还有贾南风乱权等事,这一政权不但没让百姓过几天太平日子,反而比汉末三国时期更该被称为乱世。之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大地割据混战,直到近五百年后,才再度统一。
然而,西晋虽然在后世被人痛恨,当初司马懿架空魏室,为子孙后代铺路之时,却非常受欢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司马懿在为子孙铺路之时,竟有五位重量级在曹操时期已经开始为曹魏效力的谋士,选择了支持他,并用实际行动为他助力。这五个人分别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孙资、刘放使司马懿成为曹叡托孤重臣
孙资,字彦龙,在曹操担任司空时就受到了征辟,后来为了给兄长报仇刺杀了仇人,并逃难他乡,未能赴任,之后他受到好友贾逵的举荐,先为担任过功曹、计吏、参丞相军事等职,在曹丕、曹叡时期也官居要职,尤其是曹叡时期,重要军务和政务,曹叡都会过问他的意见。刘放,字子弃,曹操平定冀州的时候,他依附于渔阳太守王松,并劝说王松归降了曹操,因此被曹操征召为官,之后的履历与孙资差不多,都是曹魏重臣,尤其受曹叡宠信。
当曹叡病危的时候,本想任曹宇为大将军,并让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和曹宇一起成为托孤大臣。曹宇性格谦虚,一番推脱之后,曹叡问孙资和刘放道,曹宇本来的性格就是这样吗?他们回答说曹宇自己能力有限,不能担此大任,才一直推脱,并认可了由曹爽代替曹宇为大将军的意见。除此之外,他们竭力劝说曹叡,让其召回了司马懿,并让司马懿成为了托孤重臣中的一员。他们的举动,为司马懿走上架空魏室之路,铺平了道路。不过,他们在公元246年,即高平陵之变发生前,就以年迈为由,选择了辞官。
二、王观、高柔助司马懿夺曹爽兵权
王观,字伟台,是曹操时期的文学掾,之后担任过尚书郎、廷尉监、南阳太守、涿郡太守等职。高柔,字文惠,是袁绍外甥高干的族弟,后来却投靠了曹操,晚年官至司空。他们二人,也都是曹魏的四朝元老,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却成为了司马懿的“帮凶”——王观行中领军,夺了曹爽之弟曹羲的兵权,并占领了其大营,而年过七旬的高柔,则临时代理大将军,拿下了曹爽的军营。他们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不可或缺的助手。因此王观在曹爽伏诛后,复任尚书,赐关内侯;高柔则“爽诛,进万岁乡侯”。
三、助司马懿劝降曹爽的蒋济
蒋济的知名度,比前面几人要高很多,他智计过人,第一次合肥之战的时候,曹魏的合肥守将无法抵御,曹操又无力救援,他献计吓退了孙权的十万大军;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被关羽吓得想迁都,他与司马懿一起献计,让曹操与东吴联合,终于大败关羽,赢得了胜利。而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他不但随司马懿一起驻屯洛水浮桥,还写信向曹爽保证,司马懿只想夺兵权,不会要其性命,于是曹爽直接投降,司马懿兵不血刃的拿下曹爽,架空了魏室。只不过,他并没有接受司马懿的封赏,反而因为司马懿违背诺言,诛杀曹爽并夷灭了其三族,而自责不已,并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魏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控制都城,从而诛灭了曹爽及其党羽,并篡夺了曹魏的大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曹魏后期的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之所以能战胜曹爽,离不开众多曹魏大臣的支持。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高柔,作为历经曹魏六位君主的老臣,就支持司马懿发动兵变,帮助司马懿击败了大将军曹爽。在此基础上,作为回报,高柔的后代也在西晋建立后得到了重用。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建安九年(204年),高柔归降曹操,被曹操任命为县令。因为县令一职上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曹操将高柔提升为丞相仓曹属。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要派钟繇等领兵讨伐张鲁,但高柔认为领兵入关必会惊动关中的马超和韩遂。对此,曹操没有听从高柔的建议,结果,钟繇等入关后,马超等果然叛变。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作为曹操手下的谋士,高柔显然是具有先见之明的。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建魏国,高柔任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也即继续承担辅佐曹操的重任。后来,高柔转为颍川太守。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魏文帝曹丕继位,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在汉末三国时期,高柔作为文臣,可以获封关内侯,已经是比较难得的事情了。因为相对于武将,文臣较少有机会立下战功,所以封侯的难度较大。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迁任廷尉。廷尉,始于战国时期,在秦朝时期属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汉朝时期,廷尉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官有正和左、右二监。黄初七年(226年),曹丕因对御史中丞鲍勋有宿怨,借有小过失而要枉法诛杀他,高柔坚决不从,曹丕干脆调离高柔。而这,无疑体现出高柔刚直不阿的一面,也即连魏文帝曹丕的命令都敢于违抗。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封高柔为延寿亭侯。在汉末三国时期,侯爵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这四个档次。高柔在此之前被封为关内侯,现在被封为延寿亭侯,显然属于加官进爵了。比如关羽的汉寿亭侯,也属于亭侯的档次。对于魏明帝曹叡来说,虽然在位期间比较有成就,但是,他大建宫殿,百姓劳役繁重。对此,高柔经常直言劝谏。
高柔担任廷尉长达二十三年,后来升任太常。太常,是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因此,对于高柔来说,升任太常之后,意味着其距离三公只有一步之遥了。正始六年(245年),曹芳这位皇帝在位时,高柔升任司空,正式位列三公。在汉末三国时期,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公,比如大家熟悉的王朗,就曾担任曹魏司徒一职,所以被称之为王司徒。
最后,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兵变时,上奏请求免曹爽的大将军职务,郭太后诏令征召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的军营。因此,在高平陵之变中,高柔不仅是支持司马懿了,还亲自参与了这一兵变,并协助司马懿控制了曹爽的军营,这成为司马懿得以成功诛杀曹爽的关键。甘露元年(256年),曹髦即位,高柔进封安国侯曹奂即位后,增邑又封二子为亭侯。由此,对于高柔来说,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这六位君主,这成为曹魏资历数一数二的老臣了。景元四年(263年),高柔去世,享年九十岁,谥元侯。
对于活到90岁善终的高柔,如果再晚几年去世的话,应该就等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正式建立晋朝了。当然,即便如此,在汉末三国时期,90岁的年龄,依然是比较罕见的情况了,因为受到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彼时的文臣武将,大多在四十五岁就去世了。在高柔去世后,他的儿子高光成为西晋黄沙御史,守廷尉,后任廷尉。官至尚书令,追赠司空,可谓受到了西晋王朝的重用。至于高柔的孙子高浑,则在西晋王朝建立后继承了高柔的爵位。凡此种种,显然是因为在高平陵之变中,高柔坚决站到了司马懿这一边,成为司马懿家族的有力支持者,从而在西晋王朝建立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发生于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氏代魏建晋的起点。当时已被剥夺实权的太傅司马懿,乘曹爽奉魏帝到洛阳郊外的高平陵谒陵之际,突然发动政变,剪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自此,曹氏宗室已基本上退出政治中心,司马氏逐渐掌控了曹魏朝政。
如问题所言,为何司马氏发动这次事变,曹操留下的老臣们会按兵不动?因为这场政变本就是司马懿在包括但不限于有蒋济、高柔、王观等曹魏元老功臣们的支持下,精心谋划的一次政变。
01 司马懿离开权力中心日久,支持他发动政变的力量是什么?公元238年,明帝弥留之际,司马懿与曾爽同受顾命,但不久之后,曹爽奏请转司马懿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夺其实权。从公元247年五月始,司马懿更是“称疾不与政事”。
从失去实权开始,司马懿被排挤出权力中枢近十年,哪怕是从247年不再参与任何政事,也有近两年的时间,此时突然发动政变,不能不说是出人意外。当时司马懿虽与曹爽有隙,但曹爽对他还是外示尊崇,并无步步紧逼之意,若司马懿借此退出政治舞台,保全富贵,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政治选择。
司马懿虽在曹魏政权中拥有深厚的政治、社会基础,但任何一个政治人物在离开权力中枢十余年后,所能掌握的政治资源恐怕都是极其有限的。况且,司马懿已是垂暮之年,此时发动政变,其所冒的风险更是覆族之祸。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司马懿决定侥幸一击,发动政变的呢?
《晋书·宣帝纪》记载了这次事变的详细经过,从中可见端倪: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予,屯于洛水浮桥……”
从这段史料中,可知直接参与此次政变行动的,除了司马氏的家族成员之外,尚有蒋济、高柔、王观三人,其中尤以蒋济的作用最为重要,《晋书·王浑传》中说:
“楚王玮将害汝南王亮等也。公孙宏说玮曰:‘昔宣帝废曹爽,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大王今举非常事,宜得宿望,镇厌众心。”
可见,司马懿能够争取到蒋济的支持,是高平陵之变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蒋济为楚国平阿人,少仕郡县,后被曹操辟为丞相府主簿西曹属,曹丕继位后,转为相府长史。在此期间,蒋济与司马懿同为丞相府僚佐,两人之间的交往当始于此。与司马懿一样,蒋济也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在朝中威望崇高。蒋济素与司马懿交好,这或许是推动他参与高平陵之变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蒋济曾在禁军中任职十余年,历任中护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等要职,在禁军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是司马懿争取禁军支持的重要保证,这正是所谓“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一语背后的真正原因。
陈留高柔出自于名门望族,其父高靖曾任蜀郡都尉,高靖的高祖高固、曾祖高慎皆以德行闻名,高柔的从兄高于为袁绍外甥,深得袁绍的信任,与袁绍诸子分领各州,为并州刺史。归于曹操之后,高柔在曹魏政权中主要典执法事,素有名誉,后因年事已高转为太常、司空等闲职。
东郡王观出身孤贫,曾与司马懿同为曹操的丞相文学掾,司马懿为太尉时,又辟王观为从事中郎,当与司马懿有较为深厚的个人情谊。
这三人都是当时曹魏政权中的元勋,追随曹操创业,功名已著,年辈与司马懿相若。从中可以窥见,高平陵之变背后得到曹魏政权中的元老和功臣们的大力支持。
02 曹魏老臣为何会帮助司马懿发动政变?司马懿与曹爽同受顾命的安排,就有平衡朝中宗室、功臣两股势力的目的。曹爽在架空司马懿之后,推行正始改制,大量擢升新人,摒弃老臣,这就打破了这种平衡。这无疑触动了曹魏老臣们的地位、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作为先帝临终时的托孤重臣,司马懿的威望无人能出其右,只有他具有改变这种局面的权威和号召力,自然而言地他成了这些曹魏元老支持的对象。《三国志·孙礼传》中记载了同为曹魏老臣孙礼的一番话,极有代表性:
“(孙礼)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当远别,何不催也!’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孙礼虽未直接参与高平陵之变,但无疑他是政变的同情者之一。此时,他将司马懿比附为伊尹、吕尚,意在暗示受托孤之命的司马懿具有发动政变、夺取权力的合法性。而司马懿又曾告诉高柔“君为周勃矣”,可见曹魏元老内部将这次政变视为与周勃安刘相似的举动,并以此相号召。
可以说,这些曹魏老臣参与、同情高平陵之变的目的在于结束曹爽专权的局面,恢复原有的政治秩序,维护自身的利益。
03 曹魏老臣们在政变之后的命运高平陵之变虽然是司马懿在曹魏元老功臣集团的支持下,精心策划的一次行动。但这些曹魏老臣,不可能成为司马氏改朝换代的政治力量,有的甚至会走到司马氏的对立面。
因为即使他们支持司马氏代魏,所能获得的地位不过与现在相似,又何必冒险行事呢?这一态度,从他们在处置曹爽问题上的立场就可看出。
蒋济曾致书曹爽劝其放弃抵抗,以换取“不失为富家翁”的地位,但同时,他也力劝司马懿不要诛杀曹爽。他其实就是主张不应该完全诛灭宗师势力,旨在于平衡功臣与宗室两股势力。但司马懿并未采纳他的建言。蒋济因为失信于曹爽,在高平陵之变的三个月后,感愧发病而死。
更可注意的是,曾帮助司马懿说服曹爽放弃抵抗的两位朝臣许允、尹大目后来都站在了反对司马氏的立场上。许允参与了李丰拥立夏侯玄辅政的密谋,而尹大目则在司马师讨伐毋丘俭之役中临阵泄密,暗助毋丘俭。
而在另一方面,司马懿对于这些曹魏老臣也颇为忌惮,都未给予实权。例如高柔,孙礼在政变后不久就被相继转为司空这一闲职。总体而言,这些曹魏老臣,在高平陵之变后并未获得重用,其地位与曹爽时相比并未有本质改善。
可以说,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支持魏晋嬗代,但司马懿却通过高明的手腕,充分利用了朝中元老对曹爽的不满情绪,把反对曹爽的元老功臣转化为政变的支持者,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获得了哪些人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2023-10-14 19:45: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