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氏族谱怎么排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边氏族谱怎么排辈分,第1张

山东鄄城边氏字辈:“金文孟(廷)广道兆祥”

山东滨州边氏字辈:“云喜玉清瑞,田越礼智信”

山东长清边氏字辈:“其绍庆(清)家培(丕)现克孝衍(延)修长薪(金)传开基业诗书学温良”。

山东淄博边氏字辈:“圣洪昌继凯”。

山东临沂边氏字辈:“永文经(景)俊玉”。

山东郓城边氏字辈:“凤梦广道兆祥庆传同”。

山东蒙阴边氏字辈:“丕景振立田开洪乐成圆”。

湖北咸宁边氏字辈:“作善吉后志友光康林臣佳”。

湖北宜昌、南漳边氏字辈:“世忠厚传……”

安徽涡阳边氏字辈:“静兴怀心(力)”

湖北沔阳(仙桃市)边氏字辈:“积厚自有光”。

湖北天门边氏字辈:“惟尔孙子名震家邦”。

辽宁本溪、锦州边氏字辈:“万宝朝忠(镇)宪成继广”。“国文长振久,福海庆云生”。

辽宁昌图边氏字辈:“国永喜志庆庚生”。

河北河间边氏字辈:“凤西德树增元玄少”。

河南商丘边氏字辈:“申敬传家祥红永”。

江苏边氏一支字辈:“学振中华伟业乃仓”。

边氏一支字辈:“孝先绪文祥”。

边氏一支字辈:“宏德志宝……”

边氏一支字辈:“学从广东正志光华”。

资料有待补充。 [1] 

甘肃省临洮县卧龙乡雁门村边氏字辈:“海、世、宏、国、正(第三十六代)”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县辛集乡边庄村边氏字辈:庆 玉 保 洪 之 乐 志

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镇王因村、前竹亭村、后竹亭村

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边庄:广、贻、德、茂、永、

山东省济宁市长沟镇南韩村:德、永、业、

河南驻马店边氏字辈:战、理、学、奥、振、思

河北涿州一支字辈:玉、章、文、金

四川广元一支字派:德、化、先、元、吉、学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燕店镇付庄村:计、学、国、立

河南省杞县边氏字辈:“星玉照家永,红中振齐天”

山西省五台县边家庄支系字辈:自4世起至23世:(括号中为一辈多字情况)景廷尧永,崇维学如(崇一四章),成来藩关(业文国彦),奏起远功,定开锡命。2005年新修家谱拟定24世至39世字辈派语:秉承禹贡,鼎泰玺铭,忠善鸿儒,万世韶华。

扩展资料:

边姓起源:

起源一:

商朝有诸侯国边国(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边国国君有伯爵的封号,所以又称为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起源二:

出自子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朝时,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起源三:

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边姓的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边姓

隋末、唐初时期,福建、广东一带偏处蛮荒,数千里黔地,不沐皇恩。在闽江上游,闽西武夷山东麓,有一片风景秀丽、富饶的土地叫黄连峒,其区域包括现在的宁化、清流、明溪、建宁县等地。当时隋炀帝荒*无道,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据一方,对于这样的边远地区,朝廷鞭长莫及,只好听其自然。另一方面,由于大江南北,战乱扰攘,民无宁日。自西晋永嘉(公元4世纪初)开始,为逃避战祸和灾荒,大批中原先民(后称客家人) 陆续离开河洛祖地,逐渐向南迁移,黄连峒这块处女地,就被人们看成世外桃源,人们纷纷到此定居,因而被逐渐开发起来。

巫罗俊,隋末唐初人,从小就有天赋的聪明才智、和超群的武艺,并有见义勇为和打抱不平的精神,10几岁时为救一商人,勇斗凶猛的大虫,用双剑将它剌死,为民除害,成了远近闻名的打虎英雄。

巫罗俊34岁那年,江都告急,朝廷派“靠山王”杨林的一位部将杨一郎星夜驰往闽赣,招募兵勇,增援江都。出于保卫国家的善良愿望,父子俩被应征去前线服役,他英勇善战,献奇计分化瓦解敌军、作战时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武术精湛勇冠三军的名声传遍中原。

巫罗俊字定生,出生在福建剑津,隋朝大业年间随父昭郎从福建剑津迁黄连峒开发。当时从各地迁来黄连峒避难的人不计其数,既有逃避战乱和灾荒的百姓,也有败军将士,流寇逃犯等,土寇蜂起,各霸一方。巫罗俊少年殊勇,天赋领导才能,智勇双全,治事果决、他运筹帷幄,肩负起,责成史无前例顽石点头之艰巨任务,带领百姓在黄连峒垦荒种植,筑垒御敌,寇不敢犯,以安抚有加,御下恩威兼施,剿平寇乱、平治草原各部落,划野分邑,建设家园,使人民安居乐业,乐享天伦,巫罗俊成了当地的救世主,广大民众非常崇拜!敬之如神,称巫罗俊为万家生佛、巫千岁、巫王爷,当地百姓不知有皇帝,只晓有巫王爷,赫赫有名!深受民众拥护和爱戴,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昏庸无道,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各地草泽英雄,纷纷起兵造反,全国各地兵戈四起、天下纷乱群雄争霸,除拥有重兵的“草头王”数十个之外,尚有无数小股造反之众,点燃起熊熊战火,大有将隋王朝烧毁之势。在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而迷恋江都美女和秀色之际,李渊在北边趁机占领了京都,公开打出反隋的旗号,揭开了唐祚开基的序幕,自后各地“草头王”也纷纷称王称帝。此时,起兵于海陵的李子通,已拥有重兵数十万。他趁隋炀帝仓惶回师救东京之际,挥兵渡过淮河,占领了扬州,号称吴帝,并派兵经略江南各地,东南半壁属他的统治范围。但像黄连峒这样的边远地区,实际上也是力所难及,巫罗俊就成了黄连峒的实际统治者。

李子通称帝后,就广为召募人才,摆出一副求贤若渴的模样,在江南一带收罗文才武士。他想:若要巩固政权,保住自已的统治地位。就要收罗人才,壮大军事实力,以期北上攻取中原各地,一统天下,做个真正的皇帝。因为民间早已有传唱谣儿道:“桃李子,有天下。”又唱有:“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当时有许多人相信民间谣儿所唱,以为李子通真是新朝明主,纷纷投靠他去。也就有人向李子通举贤,说闽地的巫罗俊勇冠三军,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于是李子通派出特使前往福建黄连峒想笼络巫罗俊。但是,巫罗俊并不是一个盲从的人,而是用高瞻远瞩、深谋远略的眼光去看问题和处理事情,他打算先到扬州观察一下这吴帝李子通的政绩和为人,看他是不是能成气候,而后再作决定。万一他成不了气候,自已今天盲目地接受他的封号,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眼下天下大乱,单姓李的起兵造反想夺天下的就有:李渊、李密、李子通、李义满、李轨等五部兵马,在闹哄哄地抢夺天下,鬼知道是哪一个姓李的会成气候,会是圣天子?还是小心谨慎为好,不过,他又想起那传唱的谣儿,万一这李子通真得是个圣天子,岂不错过了一个为国效劳的机遇,怎么办?他机灵一动,借故延绶,厚待来使,让他好言回禀。从黄连峒到扬州有数千里之远,应该以什么名义前去试探李子通的情况呢?黄连峒的油杉历来被人称道,是上好的木料。若伐木经商,开辟黄连峒与扬州的通商渠道,不仅可以获取较高的利润,还能借经商的名义观察一下那个小朝廷的动静。于是,巫罗俊马上发动黄连峒人民上山砍伐木材,然后将木材扎成排,从淮土柞下村的一条溪流中放排进入江西省石城县的横江---琴江---贡江再顺着赣江漂入长江,直达扬州城。经过几天的观察与深入了解,他发现李子通这人气量不足,容不下意见有分岐之人,有些好心为他谋取霸业而忠言劝谏的谋士或被杀或被驱逐,最致命的是李子通胸无大志,占领了扬州以及江南一带后, 就称王称帝,广为收罗美女,纵情*乐,过起皇帝瘾来。这样眼光短浅的“草头王”岂能成大气候?民谣唱的“桃李子、有天下”,应验的肯定不是李子通。

北边的李唐大军中,猛将如云,兵精粮足,有一个名叫做李世民的秦王,真是旷世奇才,雄才武略不说,单那爱才慕才之心就足以让手下人奋勇争先,为之驱使效命。所以那天下闻名的“十八路英雄”中就有半数以上豪杰被李世民笼络去了;连那突厥公主都会为他所用,这样的人物才堪称济世英雄呀!这家李氏才可能成大气侯。要是有朝一日能得见他,向他表明自已报效国家的心志,或能有所作为也未可知。

巫罗俊的未婚妻纪风华也认为:“目前世道乱离,王侯各拥兵自重,中原战火连绵,争战不休,只有明主出现,才能收拾残局。现时局未定,暂时不要去趟这浑水,咱们应等圣天子出现,待局势明朗后再决定今后的出路不迟。”古语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一定要审时度势,方可抓住机遇,实现自已的远大抱负。纪风华为了帮助心爱的巫罗俊成就事业,打听时局发展的情况和寻找晋见唐王的机会。她暂时放弃恋爱之情,主动承担起联络员的艰巨重任。在叔叔纪汉杰的帮助下,为后来巫罗俊上疏晋见唐王打开了方便之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扬州期间,巫罗俊明察暗访,听到和看到了李子通的许多为人的缺陷,再加对时局的了解进行了透彻地分折,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李子通胸无宏志,难成气候,于是作出不依附他的决定。宁化的优质油杉深得扬州人的喜爱,卖价高盈利大,还购买了一些山里的日用品带回来,在黄连峒开一家百货商场,方便山里人。回乡后,继续伐木经商、开拓疆土、筑堡卫乡,成为黄连峒主。唐高祖武德四年,子通灭亡,唐帝国兴起,统一了中国,但天下初定,象这样的地区,版籍尚无记载。到了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唐太宗出巡南方的时候,巫罗俊才到皇帝行营上疏,奏称黄连地广人多,可以授田定税,并入版图。朝廷嘉纳,令翦荒自效,太宗以剿平寇乱,开化南蛮,念公有致金瓯完整之功,使南陲无边烽之患,勋业彪著,先后颁诏敕封巫罗俊为黄连峒镇将,镇国威武侯,赐与尚方宝剑,便宜行事,袭荫三代,世守厥土。

是时巫罗俊所辟荒界:东至铜头岭(今清流县地),西至站溪,南至杉木堆,北至乌泥坑 (今明溪县地)。到巫明甫袭守黄连镇将时,归附百姓更多,整个村、镇,整个部落,举族投奔,争相归附,土地日辟、户口日增,辟地已扩大到整个闽西至广东一带,尤其是中原人迁入者甚多(后称客家人),许多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为了生存和求一方平安他们不远万里,经过千山万水,过黄河、渡长江、漂过鄱阳湖、顺赣江而上,沿着巫罗俊经商伐木的道路,从江西省的石城,翻越武夷山脉,纷纷来到福建黄连峒的玉屏村(即:现在的石壁)定居。客家民系在此孕育,客家文化在此发源,尔后播衍四面八方。据考证,如今散居在世界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近1亿人,190多姓,其中台湾省,香港就有 800多万人,这些客家人的先祖,当年都是闽西的开疆先驱,巫罗俊所领导的黄连峒人。到了唐高宗乾封二年 (公元 667 年),才正式建为黄连镇,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 年) 升镇为县,天宝元年 (公元742 年) 更名宁化县。

宋朝元符元年,划出麻仓六团里,建置清流县,明朝成化七年又划出下觉、柳扬二里设归化县,就是现在的明溪县。

巫罗俊,字定生,号青州,生于隋开皇二年壬寅 (即:公元 582 年) 四月初八日丑时,殁于唐麟德元年甲子(即:公元 664 年) 八月十一日已时,享寿八十有三,原葬镇西天兴观后竹筱窠。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县令王云议改县治于公葬之地。嗣孙巫志荣官别驾,叩诉闽王,奉旨任择吉地相易乃卜,清流县永得里之嵩溪镇黄沙渡牛牯雍水形,改葬公及二妣於此,癸山丁向兼丑未。1984年4月10日清流县人民政府把巫罗俊的坟墓列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并指定保护人和保护范围,其保护范围坟墓及墓前15米,左右20米。巫罗俊因开化南蛮,剿平寇乱,开拓福建、广东数千里不沐皇恩之偏外蛮荒,建设家园,使人民乐享天伦,为这块土地开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深受民众爱戴。因此,有史以来宁化、清流、建宁等县志均有记载。其后人为永远悼念这位先祖,曾在镇西天兴观后竹筱窠县署(现县政府所在地内)左侧建有“巫青州公祠”,俗称(土地庙)称巫罗俊公为土地神,庙中祀有巫罗俊公及柴、纪二夫人遗像,供各界朝拜。其对联曰:黄连永镇千秋固,翠水长流一脉香(载宁化文史)。诏颁忠孝堂竖於巫侯府第,以功业盖世,自此文官下桥武官下马致敬!庶民之敬仰更不待言,终年香火不熄,各方朝拜者更是络绎不绝。

宋朝丞相信国公吉州文天祥撰文曰:“世以谱传,而不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其人勋业著于当时,功德呜于后世,乃能留其谱与像,巫氏谱像,灿然可历千百世而不替,子孙瞻前人之遗像,而不兴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载苏州巫氏族谱卷首廿九页)。后唐同光二年 (即:公元924年),县令王云议改县治于公葬之地。祠迁宁化县城关,依山傍水的小溪边,钟灵毓秀之巫家山,建造了“平阳古族巫氏总祠”,供巫氏后裔瞻仰祭祀!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作 “四旧”被毁坏。巫家子孙继承和发扬了客家人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奋斗进取、爱国爱乡、勤俭质朴、诚挚团结、敬祖睦宗的精神,在世界各地进行艰苦而伟大的创业。他们常感念祖先的功绩,因此于1992年8月1日集资动工修建“巫罗俊公怀念堂”。经过4年的奋斗,于1996年9月18日竣工。这座仿古宫殿飞檐斗拱、龙凤彩画,气势雄伟,肃穆古朴,蔚为壮观。正殿安放着巫罗俊和柴、纪二夫人的塑像,可以让后代人时常瞻仰他们的风采。巫罗俊在宁化开基立业,繁衍后代,后来他的部分子孙陆续向外地迁徙发展。

百家姓中没有姓“歌”的。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扩展资料:

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

《一》广西、

孙氏广西南宁邕宁中和那贵村: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志、世、永、克、若、文、成、朝、振、宗、基、广、家、兴、德、茂、才、超、学、博、行、端。

《二》福建、

福建惠安孙氏: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

《三》北京、

北京某支:天、爵、甫、文、中、雨、启、元、边、廷、南、学、桂、芳、芯、芝、培、永、广、增、延、佩、嘉、超、序、庆、洪、绵、怀、兴、祥、吉、金、玉、顺、举、事 、明、仁、志、国、众、杨、传、权、胜、旺。

《四》山东、

山东烟台孙氏:清、重、守、祺、文、伦、秉、玉、万、世、永、昌、文、盛、德、茂 、承、基、备、隆、培、芝、植、兰 、庭、秀、留、芳、忠、孝、余、庆。

扩展资料:

《新唐书·经籍志》载有南朝贾希镜所著的《孙氏谱记》15卷,也许是能够见其名的最早的以“谱”命名的孙氏家谱,唐宋两代孙姓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家谱文献。

孙姓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卫辉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源,这一时期,山东孙姓播迁频繁,齐国内乱,致使孙武子孙迁至江苏、浙江一带居住。

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间繁衍生息。孙武之子孙明仍居于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后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

秦汉时期,孙姓族人规模、人口进一步扩展,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南阳(今属河南)、冯翊(今属陕西)、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

隋唐时期,孙姓的迁徙仍以南方为主,唐代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及唐僖宗时王潮、王审知入闽都有孙姓族人参加,另有河南孙姓被封侯于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姓由此发展到江西,宋元时期由于金人南侵及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孙姓族人进一步涌入福建、广东等地居住。

明清时期,有福建孙姓迁入广东香山县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为此支后裔,这一时期,孙姓人已是遍布全国,且以东部和江南地区较为集中,今日孙姓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为多,目前孙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二位。

-孙氏家谱

税氏宗派纲目,恭明清祖辈记载,屡历谨详叙之,条分缕晰以作河间世系志之,以垂不朽。

吾姓税之由来,据明万历四十七年谱所叙,先祖税梁才,原名梁才瑞,于公元前二百零六年以前乃秦朝之家相,公元前二百零六年秦朝灭亡后,凡秦之忠臣良将必被尽诛,况家相乎。故逼至夔关(今奉节)税口更梁为税,改才瑞为梁才,获免害,此姓税之由来矣。经考定税梁二姓宗系共族决非异议。

所谓家相,尝考吾族,伯益之后裔也。伯益系颛顼高阳氏,名大费,又名伯翳,父曰大业,母曰女华,帝舜赐之,妻以姚氏,后封于梁,以梁为姓,此姓梁所由来矣。因秦亦伯益之后,故称家相。

我祖税梁才,从梁更税之后,初入巴郡即今之涪邑安居玉花村殁葬百子溪坎上水焦山,世代相传断碣残碑几于淹没,至万历年间南溪两进士税曾镜、曾镌二公等重建祖碑。据原谱记载,始祖生八子,一子乏嗣,幸存石碑志。其余名目斑次石工剥蚀无存。况历汉、唐、晋、宋以来,屡被兵焚,有因天翻地覆而东转西移,有因沧海桑田而南迁北徙,散居四方者,已难枚举,复遭流寇为殃,遂使宗派昭穆,及晋绅士宦,共叹无微,窃天相吉人,报恩不爽。吾祖之后,岂独唐隆公始显达数百年,而祖德更添,大宋权父绵延八子,神宗时不亚东周八士,北宋税×礼,巴县人游名山大川作《禹贡》指掌端正讹校谬有功;谱传南宋税舆权,字巽甫,亦巴县人,研究心理窟为世儒宗魏了翁门人,著有校正周易古经十二卷,易学启门小传一卷。北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年)科进士税挺;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科进士税定国;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五年乙丑(1144年)科进士税庾均;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年)科进士税新,任巡旬府知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举人税廷赋,南溪人;清世祖国朝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科举人税常春,嘉定府人,税常富廪生,税常贵贡生均为嘉定府生长人氏,常春之兄。贡生税维学、明朝荣县贡生税宾任均川训导。国朝蓬溪县贡学,税以仁;国朝辛卯科举人税有馀任教谕,廪生税清岑等诸伟公光昭史册。大约其间学士文人,因乱世而声名灭末者不少。近如宗扶、宗助二公曾受总戎之职,尚未详载任于何地,谱正家族,追溯根源,当水有源树有根,属世代之遥,嗟乎,前代虽考,考追何凭,吾祖精灵在天,应亦抱恨无涯矣!然而夔门更姓之初,迄今二千二百余年,天横一派,瓜瓞绵绵,虽不能洞悉源流修一谱以传不朽,而略叙先型,存十一於千百,亦何尝非承先启后之一助哉。嗟乎!时间久远,吾税氏谱系所叙至此。

梁更税以来不知有多少代,没有详细文字记载,的确不得而知。现将明迁始祖税常富,字凤起,系嘉定州生长人氏,至万历四十五年(丙辰)落业合江县大桥盐井支税塆详记于后。

说明:本谱总序来源于吾始祖常富后,用朝公,德梅公,理公,吉富公等谱志,以及(清)乾隆(巳丑)1768年冬至乾隆(甲午)1775年夏6月15日,六殿掌判曹官税相鉷与税国铃、税国祚、税明信、税清明、税钟明等同斯志焉,集体议条。越大江,走南溪,问犍为,寻嘉定,访成都,询遵义,去巴县,游江津綦江等地取谱而视志之。由于以前各种谱志,均为手抄,文字和断句难免有误,请勿见怪。

税姓与百家姓

在百家姓444个单姓,60个复性中,单姓中有税姓。

税姓最新人口普查排名全国350位

261、索 262、栗 263、官 264、沙 265、池 266、藏 267、师 268、国 269、巩 270、刁 271、茅 272、杭 273、巫 274、居 275、窦 276、皮 277、戈 278、麻 279、饶 280、习 281、巴 282、旷 283、宗 284、荆 285、荣 286、孝 287、蔺 288、廉 289、员 290、西 291、寇 292、刃 293、见 294、底 295、区 296、郦 297、卓 298、琚 299、续 300、朴 301、蒙 302、敖 303、花 304、应 305、喻 306、冀 307、尚 308、顿 309、菅 310、嵇 311、雒 312、弓 313、忻 314、权 315、谌 316、卿 317、扈 318、海 319、冼 320、伦 321、鹿 322、宿 323、山 324、桑 325、裘 326、达 327、么 328、宣 329、智 330尉迟 331东方 332、幺 333、郎 334、农 335、戚 336、屠 337、楼 338、步 339、鞠 340、仲 341、尉 342、蓝 343、招 344、攀 345、栾 346、籍 347、寿 348、邬 349、荚 350、税 351、逄 352、加 353、勾 354、由 355、福 356、缑 357、钦 358鲜于 359、但 360、邸 361、逢 362、况 363、鄢 364、古 365、乐 366、斯 367、钮 368、盖 369、旦 370、毅 371、邰 372、哈 373、鄂 374、商 375、英 376、迟 377、仝 378、亓 379、玄 380、黑 381、腾 382、晏 383、禹 384、诸 385、苟 386、湛 387、殳 388、亢 389、奉 390、占

应姓的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应姓历史资料发掘地址: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历史上应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400余个。

边氏族谱怎么排辈分

山东鄄城边氏字辈:“金文孟(廷)广道兆祥”山东滨州边氏字辈:“云喜玉清瑞,田越礼智信”山东长清边氏字辈:“其绍庆(清)家培(丕)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