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查一下张培元的详细资料?
张培元:楚阳文化守望者
一个国家,因为承载着过去的文明,方能凸显现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因为延续着过去的文化,方能演绎时代特征的源远流长;一个地方,因为积聚着过去的文史,方能展现当代风貌的丰富多彩。
智者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其实,又何止于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方对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力度的大小,既体现着这个地方人文内涵的深浅,也体现着这个地方理解文史与经济互动作用的程度。
毫无疑问,搜集、研究地方文史并加以开发、利用,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是相当大的,其潜力也是难以估量的。但是,这项工作对于个人来说,就属于劳心费力而又难以得到经济回报的“苦差事”。在兴化,偏偏就有这么几个醉心其中且乐此不疲的“苦行僧”。张培元,当得此称。
特殊的家庭背景成为他对寻根探源产生浓厚兴趣的诱因
不惑之年的张培元,系兴化本城人。少小时就对每晚的必修课——听母亲讲故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关于岳飞、范仲淹、高谷、李春芳、郑板桥等人的传说真实与否,民俗民风的根源与差异有何关联?地方文化是如何传承和演变的?虽然相当模糊,但在秉性执著的张培元幼小的心灵深处,已经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随着年岁渐长,张培元对自己特殊的家庭背景慢慢地有所接触和了解,其母系可谓声名显赫:母亲本系大家闺秀,外祖父杨柞山乃兴化工商钜子,继承并扩大祖业,经营“万顺”南货业和当典、钱庄以及丝绸厂、铁工厂等号称“苏北第一家”,并有诗文传世。姨母亦为绵心绣口的女诗人,姨父李远猷更是了得,乃南社成员,擅长书法,曾任兴化建国前的报纸——《昭报》记者。父系亦家世非凡:父亲出身儒商家庭,祖籍湖广荆州府江陵县张家台(今湖北沙市),是明万历年间政治改革家张居正后代。清康熙初年,其后代播迁苏州阊门,其后代移居兴化,张培元即其一脉。
1982年夏,张培元在堂叔张炳嘉处,谈起了双方都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兴化历史名人掌故。交谈中得知:其族中还有一个名声响亮的人物张道中,系清朝末科秀才,22岁考入扬州两淮师范学堂。张道中是民国时期的书画家,寒社成员,擅长画驴,代表作有《百驴图》、《巴山驴队》等颇负盛名。年考入北京大学,主修国学并潜心于教育学。后改入中国大学法学科,曾聆听过蔡元培讲话的张道中,对教育事业十分热衷。张勋复辟,张道中返回兴化,变卖家产兴办培德小学(今城西小学),后献给国家。张培元闻知,在为祖上骄傲与自豪的同时,对探讨家族历史渊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特殊的工作环境成为他对文史研究产生执着追求的条件无论是在企业办公室,还是在代课教师任上,张培元都没有放弃对地方文史的搜集和研究。
2001年,被市图书馆聘为资料员,开展地方文史的搜集、研究和开发、利用。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张培元在市图书馆里如鱼得水,他的研究既需要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又需要文献资料的佐证,因而他特别对这里馆藏丰富的古籍资料情有独钟。这,正好与市图书馆将“开发研究古籍”列为工作重点的思路一拍即合。从此,张培元开始了他以一个专业研究者身份进行的地方文史研究,并进入他人生的丰产期。张培元的丰硕成果体现在:首先,他在整理古籍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若干颇有研究价值、被学术界认为已不复存在或不为学术界所知道的史料,从而能够为国内外的学术研究提供服务。如:发现了前所未见的、世界老年保健及食疗创始人陈直的《奉亲养老新书》,为中科院院士、国家老年保健学专家陈可冀教授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发现了公认为已在清代乾隆年间“文字狱”中被毁的、王仲儒的编年体诗集《西斋集》中部分作品,对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徐述夔《一柱楼诗稿》案、王仲儒《西斋集》案,颇有参考价值;发现了“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老师、学者陆种园的清代雍正年间木刻本《陆仲子遗稿》,这部遗稿此前只有手抄本,且讹误不少,这一发现有助于更为科学地研究郑板桥诗词传承情况;发现了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有关资料,对确认周恩来母亲的祖籍,以及研究万青选在淮阴的藏书对少年周恩来人生的重大影响大有裨益……其次,张培元与地方文史研究的同好一起,通过网络查询、实地走访等形式,挖掘和整理了大量流传在民间的史料,在不断完善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馆藏的同时,又对这些史料进行提炼、加工,形成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反过来又进一步充实了馆藏文献,形成良性循环。如:张培元先后撰写或与同好合写了《“儒学街明清文化街区”资料》、《馆藏部分古籍目录》、《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兴化地籍人士著述古籍目录》、《兴化百家姓寻根》、《儒学街史话》、《昭阳十二景》以及《兴化十家百年老店》等多篇文章,经过新华网江苏频道兴化站等众多网站的发布,以及《扬子晚报》和泰州、兴化各家媒体的转载,在海内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 钻石→王老五 2006-5-3 00:38 回复此发言
--------------------------------------------------------------------------------
2 兴化名人--张培元的故事
此外,张培元还和有识同道一起,利用现有的文史资料,深入城乡街道、村落,在寻访兴化历史人物、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民间风俗的同时,新发现和确证了近处文物遗址。如:西汉樊哙墓、蒯通墓遗址,北宋盐务关卡,元代楠木大厅,明代解氏宗祠、御史黄建中墓、道观兼江西会馆“万寿宫”、许承家“大夫第”,明清陈氏进士第、杨家大楼、中堡“童德大”醉蟹加工作坊遗址,清代进士陆殿鹏故居(即著名作家毕飞宇作品中的“陆府”)、乾隆年间王志广及其“万兴大典”等……这些发现经过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市政府及文化、城建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特殊的奉献使命成为他对服务社会产生深刻理解的基础家谱是一种收藏宏富、记事准确、有独特体例的历史文献,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折射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
早在上世纪初,大学者梁启超便提出:“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它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乃至各个民族、氏族和家族的历史,具有其它文献无法取代的价值。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家谱,是一个巨大而又十分难得的文化史料宝库,为人们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才学、民族学、方志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献资源。
从少年时对自己家族渊源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到对谱牒学的研究登堂入室,张培元经历了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如果说父系、母系特殊的家庭背景,引发了张培元对家谱研究初步认识;那么,有两件事更加促成了他涉足谱牒学的决心。一是早在1977年,张培元到一起学画的同学杨健(现市文化馆美术组组长)家中,杨健父亲向他介绍了自己家族史:杨家祖居苏州,在明末曾出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杨念如,乃名作《五人墓碑记》里提到的五位义士之一。并讲述了兴化也有周顺昌的后代,也是因为《五人墓碑记》中提到的那件事而逃离苏州后,辗转到兴化落脚的。其时正在学《五人墓碑记》这篇课文的张培元,一下子被吸引了,他在听得有滋有味的同时,对姓氏、堂名里面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二是在1984年,张培元求教兴化中学五名师:柳印生、朱思愚、任祖镛、谢孝宠、任恕曾。谈起谱牒学研究,五位老师一致认为:这,在当时可能会被认为是“冷门但可以断言,二十年后在中国一定会“热”起来。老师的剖析,更加坚定了张培元的志愿。
当然,立足谱牒学研究,对张培元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求谱、寻谱要“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一村又一庄”的?我们问张培元:“你是在怎样的状况下矢志不渝地搞好谱牒学研究的?”他的回答很简单:“苦,真的很苦!”是的,为了求谱、寻谱,踏破了门槛磨破了嘴不说,有时跑一户人家要走几趟、几十趟,有时找一部族谱要走几里、几十里,张培元就靠着他的两条腿、一部自行车走了几年、几十年。然而,如果说张培元的研究是靠他的两条腿、一部自行车来支撑的,还不如说他是靠着自己的一颗诚心、一腔热血来支撑的。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人拿出连亲生儿子都不给看的家谱,心甘情愿地让张培元看。当我们被张元培的执著所感动时,张培元向我们介绍了一段小故事:最近我和孔祥年馆长去戴窑,找到一位自称是史可法后裔的老人——史茂林,当时老人因受老年痴呆症的折磨,浑身打颤、讲话困难,但是,当我表示了自己对史可法的敬意并吟出清代诗人张尔荩所撰对联的上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之后,老人迅速对出了下联“二分明月故臣心”,言罢,老人放声大哭。这让我非常感动。老人至今珍藏着清道光年间江都(今扬州市)名士孙宗礼绘制并题有长跋的《史公可法遗像》。经过查考(包含识谱、理谱的过程),我确认老人就是史可法副将史德威的第12世孙,而史德威乃史可法嗣子,这在名著《梅花岭记》中有据可查。“史可法后代在兴化”这一结果的确认,不仅是对老人的安慰,也是值得所有兴化人引以为荣的事。
还不仅仅是史可法的后代,经过张培元的研究、考证,发现大书法家颜真卿,北宋大儒朱熹、周敦颐,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明代钜富沈万三和“明四家”之一仇十洲、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等,都有后裔在兴化。此外,张培元还发现和探索了近代重要人物的家族史料及线索,如南通实业家张骞,无锡实业家荣德生、荣毅仁等与兴化的渊源。当然,张培元看人家的家谱也不是白看,他在认真研究、反复考证、旁征博引、详加比勘后,会帮人家将家谱理清,并指导人家如何续谱。
目前,张培元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征集到的各种版本的家谱有20多种,发现家谱收藏线索30多条。同时,他先后为爱立信保险集团驻香港代表解刚先生,海内外钱氏文化研究会钱万胜先生,《任氏通书》编委会副总篡任天京先生,加拿大大温哥华区“加华博爱会”副会长、著名农业专家徐通真先生,南京理工大学李德昌教授提供了续修家谱及查询、寻根、寻亲等综合服务;分别帮助扬州知名学者顾一平先生、在兴化戴南工作的盐城人士姜树伟寻找《顾氏族谱》、《句容姜氏宗谱》;所撰的《部分兴化家族谱牒简述》一文,为江苏省语言学家鲍明炜、泰州市方言专家俞扬研究泰州、兴化方言的形成提供了佐证。
张培元认为:谱牒学研究意义有三:一是补正史之不足,在家谱中能发现许多史书记载中空白和模糊的东西,并考证出用其他方法无法考证的史实,从而为研究地方史乃至中国历史提供证据;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通过家谱能将更多的人团结起来,消除拜金主义造成的人际关系的隔阂和冷漠;三是造福桑梓,通过家谱的“链接”,引发同姓族人开展寻根、叙祖、认宗等活动,可以吸引海内外人士来兴化旅游、投资、经商。
远隔着千年的门槛,张培元遥遥向里张望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虔诚。
刘庸与和珅、纪晓岚清代的三位大臣。
刘庸比纪晓岚大五岁能
纪晓岚http://baikebaiducom/view/10741htm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其高祖纪坤,字厚斋,系明末人。能文,著有《花王阁剩稿》。其父纪容舒,字迟叟,清康熙五十二年思科进士,曾供职刑部和户部,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和故称姚安公。鞒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容舒凡三娶,原配安太夫人生卓(字晴湖)继朽张太夫人无出,又继配张太夫人之妹生前不见古人逝于清仁宗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终年八十二岁。死后葬于崔尔庄南,北村。其妻马夫人,共有四子三女:长子汝佶。乾隆乙酉举人,早逝,有《半舫诗钞》留世;次子汝传,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宁府同知;三子汝似,曾任广东县丞;四子汝亿。长女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雅雨)之孙卢荫文(举人);次女嫁内阁中书,军机章京袁煦;三女许婚戈源之子,年十岁未嫁而死。另有一孙十一人,其孙纪树馨,荫生,官弄部云南司郎中,宜昌府知府。
纪昀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很得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终身功名事业,充满艰难曲折,在居官五十多载中,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公试同考官视学福建,主持闽省院试。又迁任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直至协办大学士,加入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昀受命为总纂官。此项工作先后历时十九年,终于总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七万九千九百三十七卷,抄写七部,藏于文渊、文溯、文源、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此书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总纂该书过程中,他还用了八年时间,为该书所括的一万余部书籍,精心撰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被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孙犁赞为“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u微草堂笔记[/、《[u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⑵赖闫渌�恍┦榧��膊斡肓肆硗庖恍┕偈榈淖胄蕖
总之,纪昀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道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昀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纪昀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a target=_blank href=/view/18876htm>url]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 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纪昀的诗文中,多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典型的" 廊庙文学"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160 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新疆的社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 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
承认" 文章格律与世俱变" ," 诗日变而日新" ,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 气运" 和" 风尚" ,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 拟议" 又要有" 变化"在艺术风格上,肯定" 流派" ,而反对" 门户" ,反对" 舍是非而争胜负" 的朋党之习。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6 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 卷,《滦阳续录》6 卷,共24卷(笔记1000余则),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就思想内容看,虽从" 有益于劝惩" 出发,盛谈因果报应,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乏可取之处。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的泥古不化、伪言卑行,多所讽刺揶揄,如卷二记游僧戏塾师,卷三记老儒贿盗闹宅和刘羽冲事,卷四记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记两曾伯祖事。对世态人情的浇薄诈伪也时有揭露。写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几则不怕鬼的故事,如卷一" 曹司农竹虚言" ,卷六记许南金事,卷二十三" 戴东原言" ,颇堪称道。作者反对为富不仁,反对凌虐奴仆,对下层人民的反抗、复仇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记童养媳逃亡、卷十七" 周景垣前辈言" 、卷十八记妓女戏富室粜谷。沧州" 老河兵"(卷十六),徽州" 唐打猎" (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失为具有特色的作品。鲁迅评论说:" 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小说史略》)
纪昀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诗文各16卷。
刘庸
http://baikebaiducom/view/6082htm
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浓厚,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他的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学习董其昌,字体秀媚妍润;中年,学习颜真卿、苏轼各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晚年则锋芒内敛,造诣达到了高峰。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监生员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撅,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坤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纪晓岚和刘庸不是一个人
刘庸与和珅、纪晓岚清代的三位大臣。
刘庸比纪晓岚大五岁能
纪晓岚http://baikebaiducom/view/10741htm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观弈道人。又因其北京虎坊桥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称孤石老人。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其高祖纪坤,字厚斋,系明末人。能文,著有《花王阁剩稿》。其父纪容舒,字迟叟,清康熙五十二年思科进士,曾供职刑部和户部,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和故称姚安公。鞒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容舒凡三娶,原配安太夫人生卓(字晴湖)继朽张太夫人无出,又继配张太夫人之妹生前不见古人逝于清仁宗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终年八十二岁。死后葬于崔尔庄南,北村。其妻马夫人,共有四子三女:长子汝佶。乾隆乙酉举人,早逝,有《半舫诗钞》留世;次子汝传,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宁府同知;三子汝似,曾任广东县丞;四子汝亿。长女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雅雨)之孙卢荫文(举人);次女嫁内阁中书,军机章京袁煦;三女许婚戈源之子,年十岁未嫁而死。另有一孙十一人,其孙纪树馨,荫生,官弄部云南司郎中,宜昌府知府。
纪昀二十四岁时,考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三十一岁中进士。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正如自谓的“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骋。”他襟怀夷旷,机智诙谐,常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很得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终身功名事业,充满艰难曲折,在居官五十多载中,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公试同考官视学福建,主持闽省院试。又迁任侍读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直至协办大学士,加入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
乾隆三十七年开四库全书馆,纪昀受命为总纂官。此项工作先后历时十九年,终于总纂完成了巨著《四库全书》。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七万九千九百三十七卷,抄写七部,藏于文渊、文溯、文源、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此书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总纂该书过程中,他还用了八年时间,为该书所括的一万余部书籍,精心撰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被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孙犁赞为“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
除此这外还撰写了《[u微草堂笔记[/、《[u库全书简明目录[/、三十二卷《纪文达公遗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诗赋)、十卷《评文心雕龙》、六十三卷《历代职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纪略》、《镜烟堂十种》《畿辅通志》、《沈氏四声考》二郑、《唐人诗律说》一册、《才调集》、《瀛奎律髓》评、《李义山诗》、《陈后山集钞》二十一卷、《张为主客图》《史氏风雅遗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纪氏家谱》等。他还参与编⑵赖闫渌�恍┦榧��膊斡肓肆硗庖恍┕偈榈淖胄蕖
总之,纪昀一生才华和学术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他曾给自己写过一道词,其中两句:“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纪昀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
●纪昀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a target=_blank href=/view/18876htm>url]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 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纪昀的诗文中,多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属于典型的" 廊庙文学"少数述怀、纪行诗歌尚清新可诵。《乌鲁木齐杂诗》160 首,是纪昀谪戍乌鲁木齐两年后被召还时于归途所作,记述当地风土人物,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新疆的社会情况,声调流美,富歌谣风味,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一些特色。
纪昀对于文学的批评,主要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与若干书序(如《爱鼎堂遗集序》、《香亭文稿序》、《云林诗钞序》、《田侯松岩诗序》、《挹绿轩诗集序》、《四百三十二峰诗钞序》等),另有《《文心雕龙》》评和《李义山诗集》评。他的文艺批评标准,虽仍不脱" 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儒家传统见解,但不甚拘泥,较为通达。
承认" 文章格律与世俱变" ," 诗日变而日新" ,认为文学的演变取决于" 气运" 和" 风尚" ,强调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既应有" 拟议" 又要有" 变化"在艺术风格上,肯定" 流派" ,而反对" 门户" ,反对" 舍是非而争胜负" 的朋党之习。纪昀晚年主持科举会试时,曾以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内容出题策士,实为创格。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这部书包括《滦阳消夏录》6 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4 卷,《滦阳续录》6 卷,共24卷(笔记1000余则),是他晚年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陆续写成,嘉庆五年他的门人盛时彦合刊印行,总名《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后通称《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有所发展变化:内容杂博,较多涉及世态,而不局限于志怪,叙述故事简明质朴而又富于理趣。就思想内容看,虽从" 有益于劝惩" 出发,盛谈因果报应,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有大量糟粕,但也不乏可取之处。作者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苛察不情,对道学家的泥古不化、伪言卑行,多所讽刺揶揄,如卷二记游僧戏塾师,卷三记老儒贿盗闹宅和刘羽冲事,卷四记武邑某公事,卷二十一记两曾伯祖事。对世态人情的浇薄诈伪也时有揭露。写鬼狐情事多具寓言意味,几则不怕鬼的故事,如卷一" 曹司农竹虚言" ,卷六记许南金事,卷二十三" 戴东原言" ,颇堪称道。作者反对为富不仁,反对凌虐奴仆,对下层人民的反抗、复仇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和同情,如卷十六记童养媳逃亡、卷十七" 周景垣前辈言" 、卷十八记妓女戏富室粜谷。沧州" 老河兵"(卷十六),徽州" 唐打猎" (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在艺术上,文笔简约精粹,不冗不滞,叙事委曲周至,说理明畅透辟,有些故事称得上是意味隽永的小品;缺点是议论较多,有时也不尽恰当。此外,评诗文,谈考证,记掌故,叙风习,也有不少较为通达的见解和可供参考的材料。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失为具有特色的作品。鲁迅评论说:" 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中国小说史略》)
纪昀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诗文各16卷。
刘庸
http://baikebaiducom/view/6082htm
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这些作品总体上都表现了墨色浓厚,笔势浓肥,线条轻重粗细变化随心所欲的笔画特征。他的书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学习董其昌,字体秀媚妍润;中年,学习颜真卿、苏轼各家,笔力雄健,丰泽厚实;晚年则锋芒内敛,造诣达到了高峰。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监生员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撅,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坤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谁能帮我查一下张培元的详细资料?
本文2023-10-14 19:33: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4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