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如何填写
1、序:类似于现在书的序,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
2、简介: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
3、人物志: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
4、世系表: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迁入迁出的现象。
5、世略表: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
6、后记: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甲骨文,来历,传说,故事。
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
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木器,石器等处,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占卜方面的情况、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金璋,日本人林泰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
内容涉及政治;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自1954年始、珏和舟、雷,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耒,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鼻疾、言疾。
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
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法国、前苏联、德国、稻等的名称,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比利时。
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甲骨文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
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鱼类和各种鸟类、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
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用辞,后刻卜问之事,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美国、英国、虹等记载。
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
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并将占卜的事情,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英国、法国。
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德国、瑞士,也可以刻在墙壁、虎,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美国、英国,其句子形式、墨书的、加拿大、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
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
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先后发掘十五次。
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先公先王等问卜。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
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瑞士、比利时、荷兰,编为十三册、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并设置了监狱。
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
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
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影响。
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
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
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麦,故又称为卜辞。
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
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
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
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
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
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
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
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
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及解析?
甲骨文字记载的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
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
为与“汉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义。
(与《说文》不同,本网站把字形成渊源分为象形、象声、象事这分类要素的进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见;静态]、象声[目不可见;耳闻]、象事[可见;动态]、象意[不可见;思考]是后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渊源)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除极少数属於纪事外,大部分是属於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於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
。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
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份是完整的。
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 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
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
此外,不能确认的 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名字。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麽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地定型。
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
它的文辞的内容除了关於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
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
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著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
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於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 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於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风格衍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
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
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
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
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
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
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
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
祖甲、祖庚是
跪求“东”的甲骨文和资料!!
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商代后半期,距今最多不过三千多年。
商代前期、夏代文字发现很少,有一些尚未得到认可。
龙山文化晚期山东、山西都有汉字,更早的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已得到公认。
甲骨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更早年代的发展轨迹没有找到,或许与书写材料有关。
甲骨文用于占卜,使用的文字及字义并非全部,如很多字的基本意义在卜辞里没有反映,谁能说这些基本意义不存在?通过甲骨文研究汉语语言文字,必然受到一定限制。
有人称甲骨文为最早的书籍,是不妥的。
商代本来有书册,“册”、“典”二字的形象就是当时书本的模样。
只因竹、木保存不了这么久,证据便荡然无存了,从前的“疑古派”面对着真真切切的甲骨文,不相信王国维等大师的无可辩驳的研究成果,竟然说什么西周以上为伪古史,这叫科学?更不用说更早期的商代——那自然是“伪古史”的一部分了。
商代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每事必卜”是言过其实了,大多数事情要进行占卜。
武王灭纣后,访问箕子。
箕子讲国君决策的要素,卜、筮排在后列,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武王伐纣前,卜问的结果是凶,太公说"枯骨朽草知道什么”,坚决出兵。
大功告成。
屈原卜居,卜官无法排解其忧烦,也坦言龟策无能为力。
占卜主要是贵族的事,平民没有份。
后代史书的真实性已经打了折扣,春秋时代史官为了秉笔直书失去生命也不畏惧,令人尊敬。
甲骨文作为向神灵卜问的记录,不存在假话。
用它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可信的材料,有些关于天文、气象、农业、地理等的记载具有科学技术史的价值。
卜辞是占卜之后的记录,最完整的记录包括署辞(甲骨来源、修治、保管人名)、兆辞(灼烧后裂纹的状态)、叙辞(占卜时间及占卜人)、命辞(卜问的问题)、占辞(作出的吉凶祸福的判断)、验辞(应验情况)。
卜辞的行款没有一定的规则,胡小石归纳为31类,有横着向左的,有横着向右的,有坚着向下的,有一行向左刻另一行向右刻的……有些甲骨涂有朱、墨、黄、紫等颜色,目的不得而知。
甲骨用完以后,有的专门储存起来,如同档案,有的埋在坑中,有的散佚,有的作为其它用途。
比如有的甲骨上刻有从甲子到癸亥六十甲子名称,显然是学徒练习刀刻的产物。
卜官有一定的分工,要培养接班人。
商代有繁多的官职,陈梦家列出了61个官职名称。
尹字形如右手执毛笔,是辅佐商王的重臣,死后受到国家祭祀。
伊尹、黄尹是最有史名的两位尹。
伊、黄为姓。
上古的国家大事就是祭祀与征战。
祭祀一轮,叫周祭,用36-37旬之久。
祭祀前要占卜,选择日子还问吉凶与否。
人殉是吃人时代的特点。
见于甲骨文的人祭有13052次,14197人。
奴隶的主要工作是种田、打仗,他们反抗的行动有逃走、烧粮仓等,奴隶主们眼中的神比比皆是:河、岳、东子、西子、东母、西母、上子、血子……对会说话的牛马---奴隶却毫无仁慈。
商代人自称“商”,今天的漳河当时的名称是“商”左边加三点水,这是商族人的母亲河。
周人以“衣”、“殷”称商,意思是“夷”---东夷人。
古书上讲齐人把“殷”读作“衣”。
甲骨文中有很多方国。
如楚、蜀、土方、工方、林方等,从一些字的写法,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名的由来,如蜀为蚕,巴为蛇,周为田地……商代的主要谋生手段是农业,其次有畜牧业、渔猎、商业等,当时的作物有来(小麦)、麦(大麦)、水稻、糯稻、小米、高梁、大豆等。
从贝币可以看出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在舟上挑贝的人被叫做贝氏,可以看做金融从业人员,从贝、从舟的字表明当时航运和贸易在广泛开展。
甲骨文有关天象、历日的记载是天文学的宝贵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求得相关的年代。
李勇先生根据历日记载,求出甲骨的绝对年代,并得出结论: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建丑),以夏历初三为月首。
商代以丑时为一天的开始。
古人说夏代建寅,以寅时为一天开始,商代建丑,以丑时为一天开始,周代建子,以子时为一天开始,是确凿的事实。
《逸周书》说“夏数得天,百王所同。
”夏历是中国历法的根本,商、周的变化是故意有所不同的,以示革命彻底。
商代有学校,与任何早期国家一样,受教育的只是贵族子弟。
有一条卜辞问放学路上会不会下雨。
家长疼爱孩子,自古如此。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一带,此外陕西、山东、北京等地也有出土。
周原甲骨尤其引起人们关注,成为研究商末周初历史的“地下材料”之一。
殷墟甲骨共15万多片。
相当一部分已流失国外。
已隶定的字约1700个,已释读1100多个。
彝族毕摩的经书里有300多个古彝文与甲骨文完全相同。
一般认为古彝文创制时间相当晚近,那为什么会与上古的甲骨文一模一样呢?彝族学者说夏朝的王族是彝族,官方文字是彝文。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对甲骨文的研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志者任重道远!
谁有“嘉”字的甲骨文?
是“篆书”,只不过比真正的篆书的笔画简单了许多,比较容易认。
可以理解为篆书的一种变化。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甲骨文 殷、周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胛骨和鹿头骨)上的文字。
全称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亦称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等。
殷、周人崇尚迷信,举凡祭祀、征伐、疾病、田猎、气象、出入、年成等无一不卜,以贞凶吉。
卜后即在甲骨上刻下卜辞和与占卜有关之事,为研究殷、商宝贵文献,亦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传一八九九年为王懿荣、刘鹗等发现,后继续出土甚多;又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一批周人的甲骨文;现约有十余万片之数,分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和日本、英国哈佛大学等地。
篆书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书变体,极为繁伙,。
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
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
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
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籀书) 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
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
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
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籀篆 实同"籀文",即"大篆"。
但唐张怀?《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
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
"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
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
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史书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
(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
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原被发现。
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
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
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
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
"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 即"金文"。
"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
"注:"韦昭曰:"款,刻也。
音式志反。
"师古曰:"识,记也。
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
《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
"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
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
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
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
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
可识者惟"王九月乙
向氏家谱源流向氏字辈大全
中华向氏网 2013年4月9日 万家姓
湖北利川向氏各支派字辈:
向正路之派:“九必福明开正阳光晖天地人忠英信世代兴为国政礼义新尚宽裕广见闻”;
向天荣之派:“世万崇贞这开洪选弟德昌荣历代宗英永锡康平”;
向正常之派:“大志必有成明德绍廷声诗书启良左才学镇乾坤永远怀忠泽精心思传心茂昭垂道焕万世受昌荣”;
岳池迁利川派:“马原有祖永朝秀士永朝秀士学明胜大德兴宗征恩光茂天平地国钧”;
云阳迁利川派,“大宁朝龙列祖忠厚世泽孔长昭穆肖永笃禅人文日碧永新正道应若天兴极成贻谋善承”;
新河迁利川派:“天伦朝元修德立明安帮定国文武长城福禄维述百代昌荣忠廉孝友万载贵人金榜取选项明顺华堂政臣安乐新河南阳”;
派一:“大廷荣耀思遗祯祥贤才应殿昭启龙章天地开甲显达忠良”;
派二:“子山启永秀正大明应宗耀远必裕洪昌尧武圣德”;
派三:“天地宗英修德成仁历代文武正大光明克绍先治家声继承联美百世永威昌荣”;
派四:“天地宗英正大光明彝伦悠序修德成仁”;
派五:“天地钟英修德存仁彝伦悠绪孝友克敦敬忠睦族本立道生诗书礼乐丕振家声”;
派六:“门中文明登正永新兴大必昌道立言绪德达承先遗隆发远继志属仕家声自传”;
派七:“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贞元维秀奇世代显荣昌学大道德正科登久有光承绍能永远启兴自联芳百福长臻守一本际超常诗书传家宝忠孝定朝帮明月辉山海乾坤奠阴阳芝南庭献瑞芙蓉镜中朗桂生金飘岭梅开玉照堂祖宗盘碣固后嗣麟池祥”;
派八:“公泰世正日照乾坤光星兴文荣国永远明士昌帮君赐朝刚华都德景自义宏宽福月登臣季仲联辉康寿维新元镇奇海”;
派九:“天冬……永远帮光国仕大显朝庭”;
派十:“正大光明福寿康宁忠孝传远永德昌荣”;
派十一:“正大光明福寿康宁忠孝传远永德昌荣安帮定国世代启文裕其登厚佳敏成兴源本胜前洪毅崇祯诗书先进显扬秀清”;
派十二:“正大光明治国兴家世德康希永远发达”;
派十三:“左朝庭有相缓月文德阳孔乐承且豆诗书振家香春秋广绍人格之永发祥宗支多启秀万古庆泽长列光既太元盛芹其道昌完方呈荣华先世正大光正大光明孝悌忠信祖德宗功文武安定”;
派十四:“正大光明启福寿康宁喜仁义礼智信忠孝传家举”;
派十五:“正三文庭玉天地人和永绍宗光华绪志为国家珍奇才智长发世代受宏勋”;
派十六:“正兴开大学明德绍绍文光万代承先泽家传定远昌”;
派十七:“世茂仲志文国朝兴正大光明德益维新学开洪选启源宗荫天地君亲永远荣廷”;
派十八;“令君室庭丹光明志有源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
派十九;“永文宜登高国正天朝大运远泽自长世代启荣光”;
派二十:“仕智正添顺明德茂益盛”;
派二十一:“仕文宜登弟诗学可光荣国正天朝大华祥高信祖”;
派二十二:“仕学可光荣国正天朝大令君室庭丹光明自有源”;
派二十三:“仕文登弟贞德力升”;
派二十四:“朝文学仕元正其堂禹明毓秀永启英光士金功德时登久长”;
派二十五:“天地永兴国祚祯祥启修人纪为帮忠良为述先泽荣华流芳”;
派二十六;“先永圣世文宗启兴体朝光国宏绍希清步祖克续大开乾坤崇学待治丕振昌明瑞积良时万代长荣”;
派二十七:“兴体朝阳金汉呈祥”;
派二十八:“景福志彦文一二三成德明仕为国之珍光昭宇殿辉耀帮庭先声艺苑兰木齐荣奇才长发世守宏勋”;
派二十九:“万兴海治世代承永启源大昌德茂忠良贤绍书香传家孝友定国安康文武发秀兰桂腾芳福寿同庆本支流长乾坤多广耀显明扬河清海晏提升祯祥金榜取选明顺华堂臣正安乐新河南阳继往开来雄略添光奇才立露国定民强少杰鸿展宽洪远扬拓进建勋前程无量科学高登业绩声旺江峰峥嵘美誉为常凡事如意歌颂有章数载存宇腾达辉煌”;
派三十:“朝中文运廷显祖天国安朝中文运廷显祖昌明德肇启世代兴扬柳开碧继帮国之光鸿程大振永远流长”;
派三十一:“朝中英伯元定旺日光昌文才大德胜万代永兴隆”;
派三十二:“必志荣光庭诗书有科名继述长显达维德绍家声世界永大同群支庆昌隆乾坤新开运殷周复兴中人生敦原本家治昭肃雍和顺统南北文明化西东国祚平康泰开心正元洪富贵金玉宝福祥麒凤龙发达英俊举纲常礼纪崇星月江河景诗书孔孟功钧承作述绪继宗仁义凤长远存简策尊荣显祖宗”;
派三十三:“廷朝重可国登学万世海洪大耀金榜富贵紫荣昌永远多吉庆福寿保安康太平甲陵享宇水增家帮诗书最为尚必定出祯祥一齐振兴旺发达河南堂”;
派三十四:“君有善良子孙文武安帮定国世业显荣多奇凤仪永秀成德”;
派三十五:“仕有文大贵正天兴朝辉铭学开洪扬圣文定家帮宗秀永登榜万古得流芳兴明正大昌贤德振兴良和顺统南北群支庆隆昌”;
派三十六:“茂海澄清文明大登正天兴国世万崇祯学开洪选历代宗英第德昌荣永锡康平”;
派三十七:“仕有文大贵正大兴朝辉世万崇祯学开洪选历代宗英第德昌荣永锡康平”;
派三十八:“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
派三十九:“绍祖仁智大德文武安帮定国事业荣华多奇凤利永秀司泽”;
派四十:“金略起天程世德永长纯本荣智茂孝繁荣庆吉昌育英钟秀灵礼义开鸿仁学正贤志大修知达先登”;
派四十一:“修培先绪贤绍书香传家孝友定国安帮文武发秀兰桂腾芳福寿同庆源远流长”;
派四十二:“首登选贵厚天地忠义明世德光昌永兴文正大廷”;
派四十三:“修德茂洪泽诗书绍先芬奇才作常相昭穆耀乾坤”;
派四十四:“祖芝启可秀正大光明德”;
派四十五:“明史光辉大儒士勋猷正世佐乾坤圣主弘开金榜第满腹经纶卓越才朝廷重贤贵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志世代显荣昌”。
湖北汉川向氏一支字辈:“慕学志道近宗远绍源清楚发祖启川双世继显云”。
湖北汉川向氏一支字辈:“敬德世继显明元清”。
湖北仙桃向氏字辈:“汉廷思世得晋代振家生”。
湖北清江向氏字辈:“会庆忠子德诗文汝通光日兆朝廷用云礽逓(迪)传方乾元生瑞彩坤运起祯祥开封原世杰官任三振房祖泽熏民从兰选玉季扬扼守清白训裘代永期昌”。
湖北十堰房县向氏字辈:“大天生云修长发富贵荣华文武全”。
湖南秭归向氏字辈:
宋御派:“传系宗祖许士公之大元有能存此道可以守世全朝廷重贤贵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至永载显名扬”;
归香派:“志必思培立恒文继述昌守道家声振祖传刻永芳”;
杨林派:“严正启发秀世家维文亭”;
茅坪派:“铁方长邦”;
长阳派:“世宗正道自克希贤天锡嘉兆可光荣先”;
其他派:“家龙祖德昌”。
湖南沅陵向氏字辈:
永定老派:“文公明如隆贤时仁行宗八必七弥元天华子宗志永思彦汝锡(正)德学连廷(世道)万文登开国峻发邦家珍”;
永定续派:“登开国峻发邦家孝有成本修声雅烟守先泽远荣”;
永定下莲花派:“志永廷仲国应登君云万士宏大正开”;
永定中莲花派:“子都文志永廷仲守正朝学定科大启万士明高显”;
永定中莲花新派:“文龙祥凤积德培存忠臣名辅孝士克前儒珍受锡嘉玉保全图书献瑞世礼逢年美含春日颂裕家传泽有资益谱宜考占纯笃成习俊哲继宣庭修亮采烈翊南原佩度昭法省体慎言祖楷眙训宝之连绵”;
桐木溪派:“天华子諌才零朝仲正一应文子万国世道永熙和晋礼昌盛化祥兆富玉金光辉昭瑞景振克反樊康平”;
桐木续派:“增广纯武礼美经延蒿凝度九恒树余三善维纪宝达秉书庚楚湘储秀锦桂题魁敦厚集福崇建呸基”。
湖南怀化洪江向氏字辈:“朝宗英伯元子孙其绍志”。
湖南龙山、湘西向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地德”。注:该支向氏另有字辈:“起友文士正朝廷”。
湖南邵阳向氏字辈:
老派:“元重必文光祖宗才正应永思念道德,忠信世代书(香)”;
新派:“乾垣生焕彩坤运启祯祥公锡勋名远家声绪业长银台隆系籍绅宦镇辰阳善绍敦伦训贻谋定炽昌”。
湖南隆回向氏字辈:
老派(受一派):“受子仕友荣光德思文道大通方学显正立永继述”;
新派(邵阳派):“乾垣生焕彩坤运启祯祥公锡勋名远家声绪业长银台隆系籍绅宦镇辰阳善绍敦伦训 贻谋定炽昌”。
湖南保靖向氏字辈:“世德荣康修祖启洪泽诗书绍先芬奇才作帝相昭穆耀乾坤”。
湖南平江向氏字辈:“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至”。
湖南锦屏向氏字辈:“广春士正立克定家邦”。
湖南桃源漳江镇官家坪向氏彝德堂字辈:
原派:“照示来许迪光前人诗书礼乐丕振家声“;
新派:“天地锺(宗)英怀德成仁彝伦存(悠)绪(叙)孝友克敦敬忠睦族本立道生诗书礼乐丕振家声”。
四川绵阳向氏字辈:“定光世道……”
四川巫山向氏字辈:“灿应享琉世大洪昌学善登荣作得传方文明绍启长发其祥”。
四川向氏一支字辈:“正国天朝大世学可光中”。
四川宜宾向氏字辈:“万汝通文允庭秀才志兴思大正光纪富贵鼎述书乾恒生焕彩……”
四川宜宾永兴场向氏字辈:
受一派:“受子仕友荣光德思文道大通才学显正应永继述”;
科朝派:“宗世添必仲才祖思迁文朝仕名国正德安见太平”;
元寿派:“元重必文光祖宗才正应永思念道德忠信世代书”;
万山派:“万汝通文永庭秀才志兴思大正罔纪富贵鼎乾坤”。
四川双流向氏字辈:“天自元于尔以之曰纯全峻德世继显荣源清楚发祖启川双家声兆瑞裕后凡昌振光百业富民强邦崇仁尚匕左师传芳”。
四川宣汉南坝向氏字辈:“传系宗祖许士公之大元有能承此道可以守是本朝庭重贤贵国泰振兴良家富青云志永代显名扬”。
重庆奉节向氏字辈:“发其祥寿世永良绍承斯锡应远腾光崇本正德衍庆兆昌开启宏绪遗传曲章守道明志轩举春芳心存忠厚元善大杨”。
重庆三峡向氏字辈:“启承先祖志本永万昌龄”。
重庆云阳向氏字辈:“先永圣世文宗启兴体朝光国宏绍希清步祖克继大开乾坤崇学待治丕振昌明瑞积良时万代长荣”。
江苏向氏一支字辈:“孝友家声远诗书世泽长之宗敦德广明远树仁崇”。
安徽巢湖向氏字辈:“道从先泽学政”。
江西吉安向氏字辈:“沧廷木一洪启永文兴之水元朝宗明大定世可守时正泰运开修齐宜为首心怀治国才忠爱必先有贤能培德多光裕自长久”。注:该支向氏清朝咸丰九年谱记字辈为:“会庆忠子德思文汝通光日兆朝廷用云礽逓(迪)传芳干元生瑞草坤运起祯祥祖泽熏铭重籣辉蔚秀扬开封原籍世宦应三辰房落首清白训变代永奇昌”。
向氏一支字辈:“光清明志安”。
向氏一支字辈:“业选云多其”。
向氏一支字辈:“明正玉圆望”。
向氏一支字辈:“一德宗元本世代全家人”。
向氏一支字辈:“发长秀新启继文光元正”。
向氏一支字辈:“德章国忠应正大光明富荣昌盛”。
向氏一支字辈:“云日初晓光升达远天欲求家世永登本克成先”。
向氏一支字辈:“文学天光大穆德易召恭万代能显达永世克苍龙”。
崇[崇,古音读作sōng(ㄙㄨㄥ),亦可读作zhōng(ㄓㄨㄥ),今音读作chóng(ㄔㄨ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妊姓,出自夏朝桀时期太史令终古,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夏桀时期,太史令终古曾泣谏暴君夏桀,但是头昏脑胀的夏桀却不予理置,伤心之余的终古,便出奔商汤,使夏桀的罪状更昭然若揭。终古的子孙后代便姓了终氏。古代“终”字通“崇”字,终氏亦称崇氏,读音作zhōng(ㄓㄨㄥ)。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上古有崇氏部落首领崇伯鲧,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虞舜时期,夏的前身有崇氏部落活动在今河南嵩山一带,其首领崇伯鲧帮助虞舜治理洪水。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从大禹开始,称夏禹。
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今黄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
崇伯鲧的有崇氏部落,大多以氏族名称“有崇”为姓氏,称有崇氏,读音作sōng(ㄙㄨㄥ),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到商汤时期,自商朝开国以来,有崇氏就辅佐商王开创基业,为商朝平定北方犬戎叛乱立下汗马功劳。至商纣王帝辛执政,崇氏兄弟二人皆封爵位,成为纣王的重要羽翼。兄崇侯虎继父之位成为北伯侯,掌控北疆地区,阻挡北方犬戎族的入侵。弟崇黑虎,封爵冀州候。当时商王朝辖下共八百诸侯,崇氏兄弟二人就统领四百诸侯,可见其宠势之大。
西周中期以后,有崇氏族人按陕西方言,将姓氏读音改作chóng(ㄔㄨㄥˊ),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崇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太子商臣之师傅潘崇,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在潘崇的后裔中,大多以“潘”为姓氏,称潘氏;但也有以“崇”为姓氏者,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省均有许多潘崇的后裔。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熊氏楚国将军崇公,属于以先祖名称为氏。
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项羽的麾下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车骑大将崇公。其后代以先祖名号为氏,称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金国时期金睿宗完颜氏后裔,属于避讳改名为氏。
据史籍《金史·宗端修传》记载,金国第六位君主章宗完颜璟(女真名麻达葛,公元1168~1208年)下诏,为避金睿宗完颜宗辅(女真名讹里朵,公元1096~1135年)名讳,凡太宗完颜晟(女真名吴乞买,金国第二代君主,公元1075~1135年)诸子之宗姓皆加“山”字头,改为崇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崇果噜氏,以地为氏,世居崇果鲁(今黑龙江通河),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满族崇吉喇氏,世居乌拉、虎尔哈、瓦尔喀、讷殷等地,后以姓氏首字的汉字谐音改为汉姓崇氏、丛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得姓始祖:终古。
崇姓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的融氏的儿子陆终。据《元和姓纂》上说,出自夏朝太史令终古,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为姓,终、崇同字,亦即崇氏。终古是后世崇氏家族的始祖,在夏桀当政时官拜太史令,因劝谏夏桀不成而出奔商汤。崇氏后人尊终古为崇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彭城郡:彭城郡在秦朝时期为县,西汉时期为楚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复为彭城郡。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郡,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为徐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徐州。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省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山东微山县一带。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除,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2堂号:
奔商堂:夏桀无道,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一月不朝。臣子崇古哭谏,夏桀不听。崇古遂放弃夏桀,到商汤那里去了。
八历史名人:
崇 军:(生卒年待考),字子云。著名西汉朝大臣。
年十八岁时入长安,从济南步行入关,关吏与繻(帛制通行证,上写字,分为两半,出入时验合)为信,令其返还时验合。崇军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后崇军果当选为博士弟子,官至谏议大夫。后执节出关,行使郡国。出使南越,自请“受长缨,一定捆住南越王的脖颈,把他带到宫殿下”。
崇军逝世时年仅二十余岁,世称“终童”。
崇 带:(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
西汉末期,崇带任汉代校尉史。王莽篡汉后,崇带与陈良共杀校尉,自称废汉大将军。
不久,终带害怕匈奴入侵,祸及自身,便与陈良、司马丞、韩玄、右曲侯任商等人带领两千多人投靠了匈奴。
崇 郁:(生卒年待考),唐朝人。著名唐朝官吏。
为人仁义,做县官。著名诗圣杜甫和他很有交情,写过不少诗赠送给崇郁。
崇悦华:(公元1939~今),江苏滨海人。著名公安部一所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三级警监。
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器件研制工作。主持摄像管系列产品靶面研究和生产。其中图像存贮管等获国家科学大会奖;碲化锌镉系列摄像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系列硅靶微光摄像管研制和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约二十万字,其中《摄像靶负像》用静电场理论和半导体理论,在世界上首次完整建立摄像靶负像理论模型;《摄像靶光电转换特性》首次在世界上完整解释光电转换特性的物理机制。首先在国内建立三氯乙烯预氧化处理工艺,有效消除硅单晶二次缺陷,大大提高硅靶的成品率。此项工艺也适用于其它半导体器件的生产。碲化锌镉摄像管靶面制作工艺,实际上完全可以用于制作相同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工艺成熟,转换效率也高。希望与有志者合作,开发新的能源。
崇 刚:(公元1943~今),安徽天长人。著名地方新闻工作者。
196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7年到黄石人民广播电台从事记者工作,历任电台编办副主任、台党支部副书记、副台长、党支部书记、总编辑等职。
1992年任黄石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1995年兼任《黄石晚报》总编辑。主持编辑出版了《黄石人民广播电台三十年》、《鄂东漫行》、《今日黄石》等书,《一封边防战士的来信》、《走出困惑》、《举步之劳嫌麻烦,一楼之内寄公函》等新闻作品,曾分获全省优秀广播作品二、三等奖;《散步健身法》、《大自然的报复》等科普作品,曾获黄石市科普作品一等奖。
获奖的论文有《中等城市台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关于批评报道“属”的探讨》、《也谈报纸的商品属性和新闻的非商品性》、《坚持抓好三个环节,实现图文两翼齐飞》等。
崇世民:(公元1940~今),天津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现任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总公司信息部主任,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设计并制造出:丝扣检查仪、塑料与粉末冶金零件破碎机、卸扣机、四百克注塑机、二百五十吨油压机及渗碳炉改装、自动搅腊机,挂砂与浇注流水线、250千瓦中频可控硅电炉、十二工位自动压腊机。
参与北京焊切工具厂厂房工艺设计,北京风机二厂、天津自行车厂、天津客车厂、重庆中美合资企业喷漆车间改造工程,北京纺织机械厂的零件难加工的攻关,燕山机械厂大理石切割机研制。并通过在北京化工设备厂推广组合作业法与窑炉改造的验收工作。
在推广少无切削、成组工艺、先进的工夹模具工作中写出有价值情报资料,如“国内外夹具发展概况”、“进一步推广组合夹具意见”、“北京市模具行业调查报告”、“国内外模具发表概况”等得到北京市经委领导的好评。并于1983年获一机部科技情报二等奖,1983~1984年分别获一机部和北京市机械工业局推广组合夹具先进个人称号。
他组织翻译二十二万余字科技资料,为上海职工大学、北京机械工业局职工大学编印《公差与技术测量》、《液压》、《夹具》、《工艺与机床》等书。
根据市场需要为发展我国包装和食品机械行业,经过多年积累现正着手出版《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企业大全》、《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产品使用手册》和《食品加工工艺与设备成套大全》等使用性很强、技术性较全面的书籍。
崇有道:(公元1944~今),山东青州人。高级农艺师。
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山东省青州市益民果树研究所所长。
从事果树工作二十多年,先后承担省、地、县科技课题十二项,其中获省科委三等奖1项,省农业厅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地区科委一等奖一项,县科委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国家专利一项。
1983年主持的潍坊地区科委“苹果三当育苗技术研究”,把苹果育苗时间由二~三年缩短成一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主持的“青州蜜桃综合技术开发”使青州蜜桃面积扩大到四万亩,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使古老品种又焕发青春。
l990年获山东省农业厅全省农牧业先进工作者称号,l991年获山东省优秀经济林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潍坊市优秀科技人员称号,1985~l990年3次获青州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被潍坊市直机关党委授予模范 员称号。
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山东省杏树优良品种调查初报》、《艺术苹果生产技术研究》、《冬雪蜜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论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证,有两篇论文获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奖;出版专著两部。
崇 泉:(公元1952~今),安徽人。著名中国外交家。
现任外经贸部亚洲司副司长。
毕业于经贸大学及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经理班。
1980~1982年,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常驻团任随员。
1983~1987年参加外经贸部国际司分管联合国技术转让行为守则谈判。
1988~1991年驻美使馆商务处任二秘。
1992~1996年新华社澳门分社经济部任处长,副部长、部长。
1996~至今,任外经贸部亚洲司副司长。
崇庆余:(公元1955~今),江苏射阳人。著名当代教育家。
徐州师范大学副院长、副教授。崇庆余副教授是徐州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人才,198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三代领导集体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八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政治》、《中国外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理论》等期刊全文转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出版《再铸辉煌——1992年的中国》、《同舟共进——王昆仑、屈武、朱学范评传》两本。相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江苏省党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政治会理事。
1999年1月江苏省教委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000年6月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
崇辉林:(公元1962~今),湖南临湘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现任临湘市交通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要业绩:1978年参加工作,1991年调临湘县交通局。
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文章。多次被中央、省、市内部刊物采用,其中撰写的《对当前农村女党员队伍现状的思考》被评为1991年县党建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重视培养和发展农村女党员》1991年在县首届领导干部调查报告征文中荣获三等奖,《湖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获“改革开放与湖南经济发展研讨会”征文荣誉奖,并被收入《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研究文库》一书;《共谱国道文明曲》被收入《中国党政干部改革论坛》,《试论 正确对待犯错误干部的主要思想及重要意义》被收入《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文库》和《世纪之光》两部大型文献丛书。
被《人民公路报》授予1995年优秀通讯员称号。1984年、1987年被评为岳阳市保密工作先进个人;1988年被县 授予记功奖励,被省委办公厅授予省优秀机要员称号;1992年被市 授予记功奖励;1993年被评为市人事工作先进个人;1994年被市 授予三等功奖励,并被评为市组织工作先进个人。
1995年、1996年被市 授予嘉奖;1996年、1997年分别被岳阳市 评为107国道文明路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和授予二等功奖励;1997年、1998年被评为市优秀纪检监察干部。
1998年在抗洪抢险中成绩突出,被岳阳市交通委员会荣记三等功一次,并被评为岳阳市治理公路“三乱”、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1998年、1999年被市 授予嘉奖。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家谱如何填写
本文2023-10-14 19:22: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