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家族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袁绍家族吏,第1张

袁绍家族盛极而衰始末

(老玖读《三国志》之四十五)

东汉后期,汝南袁氏非常显赫,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袁术是汉末风云人物,炫耀一时。但是,如此显赫的大家族却顷刻间灰飞烟灭,值得人们深思。

今河南省淮阳县,史称陈,是袁姓血缘始祖、陈国的开国之君妫满(陈胡公)受封之地。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女婿妫满受封于陈。陈胡公封陈,才孕育了袁姓。

陈胡公裔孙宣仲涛途因功受封为大夫,以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为采邑,涛途以祖父伯爰的字为氏,形成爰氏。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溒、榬、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爰姓也作袁、辕、溒、榬、援姓,相互混用。太康可以说是袁姓得姓之地。东汉时,阳夏属陈郡。袁姓首先在陈郡形成望族,但西汉时袁氏在正史中无传,只在野史和一些碑刻上有所反映。袁政的裔孙袁生,袁生的孙子袁干西汉时被封为贵乡侯,举家迁回陈郡阳夏县(今河南)。陈郡袁氏实际指居住在阳夏(今河南太康)的这一支,自袁滂在东汉任三公直至唐代,整整十三代都有人做高官。京兆、彭城、华阴、河东、宜春等望族均出自陈郡袁氏。如今,太康县袁姓聚居村有10多个,千人以上大村两个,县境袁姓8000余人。

今河南省商水县,史称汝阳,自阳夏别居汝阳的这支袁姓,因汝阳归属汝南郡,为汝南袁氏。东汉中期,汝南袁氏的袁安后显贵后,四世五公,在全国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至东汉末年袁术、袁绍被曹操消灭后湮没无闻,唐朝初年,袁绍之后袁恕己出任宰相。据《元和姓纂》等载,襄阳袁氏、乐陵东光袁氏、淮南袁氏等出自汝南袁氏。袁老乡袁姓。据商水县袁老乡田家楼村的《袁氏家谱》载:袁安是袁氏家族的长辈。现在,袁老乡及其附近的袁姓人,都是袁安的后裔。

东汉时期,从陈郡分出的汝南袁氏在史籍上大放异彩,成为东汉著姓,这支袁姓的开基祖为从阳夏别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的袁安。

袁干的8世孙袁良精通《易经》,在西汉明帝时被举为明经博士,任太子舍人,后在东汉初年任武成县令。袁良的后代在东汉初年开始显露锋芒,其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袁姓家族人才辈出,有的高官厚禄,在朝廷飞黄腾达;有的以道德文章,显名于世。袁良的孙子袁安,把汝南袁氏领上青云之梯。

先来谈一下袁安其人。

袁安(?——92年),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幼承家学,为人深沉庄重,为乡里人敬重。任县功曹(相当于县令的总务长)时,奉命拜访州从事(一州长官刺史的幕僚),从事就让袁安捎一封信给县令。袁安婉拒道:“如果你信中涉及公事,就让邮驿传递。如果纯属私事,让我捎递多有不便。”州从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不好再让他捎信了。后来,袁安被郡太守(一郡行政长官)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各郡每年举孝、察廉各一人,后合称孝廉),由此踏上仕途。出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为袁安赢得治世能臣美名的是他任楚郡太守时,妥善处理楚王刘英“谋逆案”,替数百人洗清不白之冤。

楚王刘英是汉光武帝的儿子,当刘庄为太子时,刘英便倾心归附。刘庄当皇帝(汉明帝,史称显宗)后,多次赏赐刘英钱财。刘英好行侠仗义,结交四海宾至如归朋,后来又好黄老之学,对佛教尤其喜爱。汉明帝开始时并未禁止。永平十三年(70年),有官员上表,披露楚王英与为非作歹之徒相勾结,并与方士(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此指佛教徒)造作符瑞(又叫符命、符录、图谶,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治乱兴衰),又擅自设置官职,实属大逆不道,请加刑诛。汉明帝废黜楚王刘英王位,削除楚国为楚郡,另以五百封户之租税收入供其生活,并将其迁出楚郡。刘英到外地不久,便自杀了。明帝深恨诸侯王与官吏、方士等勾结,为杀鸡给猴看,他穷治楚王谋逆案。上之所好,下必尚焉,见明帝关注此案,官员们卖力地审讯,滥用刑罚,无所不用其极。上自刘英在京师中的三亲六眷以及与他交往过的诸侯官吏,下至地方上的头面人物,都被卷入此案,受株连而死者千余人,逮捕入狱者达数千人。袁安出任楚郡太守后,就处理这个棘手的案件,他经过缜密调查,发现好多人是被迫自诬有罪,实际上与案件毫无关联。他决定把这个情况上奏朝廷,为蒙冤的人澄清事实,还他们以清白。当时楚郡府吏坚决不同意他这样做,提醒他:按照法律规定,如果偏袒谋反者,要与谋反者同样处罚。袁安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的调查与实情不符的话,做为太守理所当然要承担责任,绝对不连累你们。”他根据实情,向朝廷递交了与原来截然不同的调查结论,主张给大多数蒙冤的人平扫昭雪,以平息民怨。汉明帝看后,也觉得楚王案打击面过大,牵连的人太多,就同意袁安的调查结论,一次释放四百余家,这些重见天日的人都称颂袁安明断。

由于袁安处事公允,一年后升任河南尹(管理首都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到任后为政严明,从不轻易捕人治罪。常常说:“方今欲入仕途之士,其最高理想为位至宰相,其次则盼望成为任州牧郡守。在圣明之世,堵塞他们仕进之路,这是我做府尹的不愿做的事。”他又知人善任,奖掖士人,把首都治理得井井有条。章帝建初八年(83年),已任十年河南尹的袁安转任太仆(汉代九卿之一,掌皇室的舆马和马政);元和三年(86年)升任司空(西汉末年将御史大夫改称司空,主管监察、司法等,为三公之一);章和元年(87年)升任司徒(东汉时将丞相改称司徒,为三公之一,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以辅弼天子、助理万机为职)。

章帝英年早逝,年仅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这就是汉和帝,由章帝皇后窦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之兄窦宪法执政,形成外戚专权局面,袁安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其实。但他不愿备位朝廷,遇到事关国之在事时,他必上书谏争。窦宪为了猎取功名,决意出兵北击匈奴。袁安与太尉(秦汉时全军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都在朝堂上进谏,认为匈奴已长期不进犯汉朝边塞,此时无故劳师远征,师出无名,耗资巨大,断非国家之福。他们又多次联名上书窦太后,坚决不同意出兵。但是这些奏章都如石沉大海,这时宋由动摇了,九卿们也不再上书反对出兵。只有袁安与任隗仍然坚持,他们为说服窦宪,阻止出兵,在朝堂上与主张出兵者激烈争执多次,陈述现今应保境安民,不轻启战端。但窦太后却丝毫听不进去,众人都为袁安捏了把汗,但他却很坦然。在窦太后裁定出兵后,袁安禁不住扼腕长叹。后来窦宪又准备立匈奴降将为单于(匈奴最高首领),袁安又据理力争,但骄横的窦宪根本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结果窦宪所立单于叛汉,掳掠沿边诸郡,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窦氏专权,横行不法,窦宪弟、卫尉(统领皇帝警卫部队)窦笃、执金吾(皇帝护卫官)窦景擅自下令沿边诸郡,征调善于骑马射箭的大力士到窦府中服务,上谷、渔阳、雁门等郡分别派人送来了猛士。对于这种违法行为,朝臣门惮于窦氏权势,不敢揭发,唯独袁安上表弹劾窦笃、窦景,但在窦太后的包庇纵容下,此事不了了之。窦氏兄弟越发嚣张,在各州郡到处安插自己的死党,结党营私,袁安与任隗上书条奏地方大员们的不支行为,因此而免职的达四十余人,而这些人都是窦氏余党,遭到窦氏忌恨。只不过,这两人为人正直,满朝钦敬,窦氏集团还不敢公然对他们下手。正是由于袁安刚直不阿,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下,汉和帝及朝中大臣多依恃他与窦氏外戚势力作斗争。袁安有职无权,其多次进谏,正确的意见都得不到采纳,他深知这是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所致,可他又无力回天,每到朝堂上,与公卿们谈论国事,总是感慨万千。永元四年(92年),袁安抑郁而逝。

几个月后,汉和帝诛灭窦氏外戚集团,亲理朝政。他有感于袁安的忠义,亲政后下令对袁安后人予以褒封,因此袁安子孙多历显位。

《后汉书·袁安传》上说,袁安父亲去世时,母亲让他去寻找适合的墓地,路上遇见三个书生,他们问袁安到哪里去。袁安将事情原由对他们说了一遍。其中一位书生用手一指道:“将你父亲安葬此处,可世代做高官”。袁安对此话将信将疑,正要再问时,三书生忽然不见了踪影。袁安恍然大悟:这是神仙来指引自己啊,他就把父亲葬在此处。由于其父占有好的墓穴,因此连续好几代都兴旺发达。这大慨是汝南袁氏显贵后,人们的附会之语,不足为凭。

袁安子袁敞,曾任将军、大夫、侍中(皇帝侍从官)、太守、太仆、光禄勋(掌领皇帝宿卫从侍之官),官至司空。袁安的孙子袁汤,汉桓帝时为司空,受封安国亭侯,累迁至司徒、太尉,死后被追谥为康侯。袁汤子袁逢,曾参与拥立汉灵帝,汉灵帝时任司空,朝廷追谥为宣文侯。袁逢弟袁隗,先于袁逢任三公,献帝时,又任太傅(朝廷设置的最高荣誉官职)。自袁安始,四代中有五人先后担任三公的职务,因此,汝南袁氏常常自诩“四世五公”。

此外,汝南袁氏家族有多人担任太守九卿之类职务,如袁安子袁京,任侍中、蜀郡太守;袁京子袁彭,历任广汉、南阳太守,光禄勋;袁逢子袁基任太仆;袁敞子袁盱任光禄勋;袁彭子袁贺任彭城相(相当于郡守);袁遗,袁绍堂兄,曾任山阳太守、扬州刺史。

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袁绍、袁术落败后,汝南袁氏辉煌不再。但从汝南袁氏分出的多支袁氏,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隋唐时期重振家声,名闻天下。

汝南袁氏不仅是海内大族,还是天下大儒学家。袁安的祖父袁良曾于西汉末年曾向孟喜学《易经》,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安年少时就习《孟氏易》;袁京“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袁京子袁彭,少传家学;袁彭弟袁汤,“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袁敞,“少传《易经》教授”。由于袁氏世传家学,又有多人出仕高官,成为既是豪门又是著儒的大族,有好多人投上门来向袁氏学《易经》,成为著录弟子。这些人中,真正受业钻研学问的廖廖无几,其多数是看到袁氏族大势众,通过行贿或相关人员游说,买个名义,以便获得庇护免役或荐举做官的机会,他们成为袁氏的“门生”、“义故”。东汉时期,公府以至州牧、刺史、郡守,他们的幕僚椽属,多由自己挑选人才,征辟作用,被征辟的人一经应征,便成为公府或郡国的幕僚椽属,渐渐地和他的长官结成一种私恩关系,幕僚椽属对其长官,往往私为君臣。被郡国保荐的孝廉、秀才,即使其后任官朝廷,但对过去保荐的郡国守相,皆称“故吏”。东汉末年,袁绍之所以能轻而易举地夺得冀州刺史之位,是由于当时的刺史韩馥认为自己是袁氏的故吏,甘愿让位。袁氏任郡国守、相者多人,征辟的椽属、幕僚,保荐的孝廉、秀才不计其数,许多朝廷和州郡的官员都是袁家的门生或者是部下,所以势力特别大。因此人们又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

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曾称雄天下。袁绍字本初,是东汉末年青年领袖,与袁术为异母兄弟,曾任中军校尉、渤海太守,封邟乡侯,后自封为冀州牧,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汉献帝任命他为太尉、大将军,封邺侯,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兵精粮足,谋士众多,在汉末诸雄中势力最为强大。袁术曾任后将军,后占据南阳、淮南,建安二年(197年)在淮南称帝,自号“仲家”。

盛极必衰,物之常理。在汉末政局动荡之中,各种势力分化组合,汝南袁氏迭受打击以至覆灭。黄巾军起事时,袁贺之孙袁秘与汝南郡守赵谦率众击之,兵败后死于阵前,与一同死难的其他六位府吏被誉为“七贤”。董卓杀袁隗、袁基等,可谓袁氏第二劫难。而汝南袁氏受打击最大的莫过于曹操殄灭袁术、袁绍。

汝南袁氏这样一个“世布恩德,天下受其惠”、声名显赫的大家族为何不堪一击?这要从它自身找原因。早在黄巾起义前,袁彭之孙袁闳就预测本家族要遭祸乱。他见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袁氏一族却日趋富贵,依仗先祖的恩庇代代做高官,居善位,他有深深的危机感,曾感叹地对其兄弟们说:“我们先祖积累下的福祚,后代不能以德行守持,却竟相骄奢*逸,与乱世争雄,这是危亡之兆啊。”他不应征出仕,当汉桓帝延熹末年,宦官迫害士人的“党锢之祸”即将发生时,袁闳即自筑土室,与外界隔绝。果然,二十多年后,这个家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袁闳弟袁忠曾任沛相,当天下大乱时,知袁氏家族必逃不过此劫,遂弃官寓居会稽郡上虞县(今属浙江),后又南迁交趾(今越南北部)。

袁安担任三公之职,一心一意为国尽忠,而其子孙担任高官,则违背其祖上为官清正、为人正直的一贯作风,与恶势力勾结。《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称:“袁成字文开,壮健有力,贵戚豪强自大将军梁冀以下皆与结好,言无不从。”当时京师洛阳曾有一句谚语:“事不谐,问文开。”而梁冀是东汉的权臣,祸乱朝廷二十余年。袁氏还与宦官相勾结,当时中常侍袁郝,是袁隗的本家,袁逢、袁隗与袁郝互为党援。袁氏自尊贵后,已成为骄奢*逸的家族。袁术妄自尊大,不体恤部属。他称帝后,后宫妃嫔众多,侈华已极,而随从们却饥寒交迫。当他据守南阳时,南阳是东汉皇室龙兴之地,人口有数十万之众,经济发达,本可据此有所作为。而他却放任部属钞掠百姓,搞得民怨沸腾,只得弃南阳而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袁氏虽然在当时声望很高,但并没有赢得多少民心。尤其是当汉献帝被权臣挟持,四处流浪向各州郡之时,世受国恩的袁氏却不发一兵一卒支援。袁绍自认为汉献帝是董卓所立,又不愿受天子的约束,就没有听取沮授建议迎立献帝。等曹操迎立汉献帝于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四方,袁绍这才醒悟。上表请献帝移镇自己控制的地盘内,这无疑与虎谋皮。袁绍、袁术占有地盘后,两人竟做起皇帝梦来。虽然袁绍惮于众人反对,而没有付诸行动,袁术却公然戴上皇冠,穿上了黄袍,无疑招致众人的反对。袁术败亡之际,还要归帝位于袁绍,顽固地认为,汉朝当亡,强者争雄,袁氏受命当有天下,这是符录、祥瑞所证明了的。可见他们骨子里只有袁氏家族利益,丝毫无拯民于水火之中的打算。从表面上看,袁绍、袁术在军事上是败于曹操,实际是他们不体恤部下、不尊重民众利益,一贯自高自大而造成的,他们败在民心上、败在自己手中。

一个显赫的家族就在这样在东汉末年沸沸扬扬的政坛上消失了,其兴盛衰亡之过程令人无限深思。袁术败亡后,他的妻妾、子女又投奔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平定江南,击败刘勋后,袁术的妻妾、子孙被孙策收留。后来,袁术的女儿成为吴大帝孙权的宫妃,袁术的儿子袁曜成为吴国郎中,袁曜的女儿又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奋。襄阳袁氏就是袁术的直系后代繁衍而成。袁绍中子袁熙的后代徙居东光(今属河北)唐代曾有人出任宰相。

作于2010年8月24日0

袁是中国第37大姓氏,在河南、四川、湖南和湖北影响力最大。目前,元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总人口近620万。

袁的名字与图腾

袁本义:长衣服的样子。袁在字典里属于服装系,和衣服有关。今只是一个姓氏,但本义已废。在古代,袁媛就想通了,在甲骨文中,“元”字就像两个人的形状,其引申有抚慰、引用、替代等多种含义。元、元等字音似元,亦取其意。在古代,元、元、元、元、元、元、元都是谐音。后来由于世代不同,以袁为主姓,一姓分为六族。

他是一只长臂猿。他在树林中行走,用手臂而不是脚向前摆动。他的姿势非常舒缓和谐。猿是人类的近亲,元文字的本义由此而来。袁氏分为陈姓,陈姓来源于桂姓。鬼由两个人物组成:女和卫。“魏”的本义是母猴。在甲骨文中,是“魏”两只母猴的相对形状。推测古桂人应以母猴为氏族的原始图腾。袁氏出自桂氏,声同猿,其中留有原始图腾的痕迹。

袁氏的起源与演变

袁氏主要来源于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市妫水附近而得名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了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禹州为舜之子。古地在河南禹城西南,历史上叫石喻。夏天,王把隋的地方封给了舜的另一个后代,他的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商朝王改冯玉隋的后裔是陈愉,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的地方是帝尧的母亲陈奉的部落的故乡,所以叫陈。

袁氏主要来源于桂氏。舜的部落因居住在山西永济市妫水附近而得名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了舜的王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禹州为舜之子。古地在河南禹城西南,历史上叫石喻。夏天,王把隋的地方封给了舜的另一个后代,他的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商朝王改冯玉隋的后裔是陈愉,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的地方是帝尧的母亲陈奉的部落的故乡,所以叫陈。

外源基因的整合

第二个来自于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我国的袁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和其他民族发生联系,相互之间有基因的流动。外族人加入元氏集团的重要事件有:一、东汉末年,分布在今川东、重庆的巴人元氏家族降魏国,做了三八太守,后将族人迁到关陇,即今陕西、甘肃,全部成为汉族。中国西部的袁姓与古代巴人有着深远的关系。第二,清初满洲八旗有袁,居沈阳。满族袁,最早来自汉族,入满旗后成为满族的一员。到了清末民初,满族已经陆续同化为汉族,袁的满族也回归了汉族,但其人已经混杂了满族的血液。

历史上上元姓氏的分布与迁徙

袁氏自春秋末期建立以来,一直活跃在河南地区。袁氏曾为大夫,并在河南发展繁衍,形成了以汝南为中心的袁氏聚集地。汉族,南方和

明朝时期,元姓约有5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是明朝第36大姓氏。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西、江苏和浙江。这三省的袁姓约占袁姓总人口的56%,其次是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福建五省。江西是袁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袁姓总人口的265%。宋元明时期,元人口主要向南方及南方地区迁徙,而四川地区元人口萎缩严重。全国新成为以江西、江苏、浙江为中心的袁姓人口聚集区,袁姓人口中心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袁姓的分布与图谱

袁是中国第37个姓氏,人口近6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9%。自宋代以来,袁姓人口增长率在1000年间呈工厂状。目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四省,约占袁总人口的37%,其次是江苏、江西、贵州、广东、安徽五省,集中了袁人口的30%。河南是当代中国袁姓第一大省,占袁姓总入口的106%。全国形成了西部的川黔、北部的豫鄂皖苏、南部的湘粤赣三个袁姓聚集区。自明代以来的六百年间,从东南向西部、华中、华北的强势迁徙,一直是袁人口的主流。

袁姓分布在四川、湖北、重庆、贵州、湖南、江西大部,广西西北部,云南东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大部,江苏东南部,上海,陕甘南部,青海东部,黑龙江北部和东南部。袁姓占当地人口06%以上,中心区占15%以上。上述区域覆盖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91%,约有49%的人居住。河南和山东大部、安徽北部和南部、浙江、福建和广东大部、广西中部、云南东部、四川西部、陕西中部和甘肃中部、宁夏大部、内蒙古中部、河北、蒙古和辽宁交界地区,袁姓人口占当地人口的045-06%,上述地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94%,居住着约30%的袁姓人口。

袁姓传统文化

王、唐元的县名主要有陈郡、汝南、河南、东光、彭城、华阴、濮阳、陈留、京兆、太原、襄阳、宜春等。袁的姓氏主要有陈钧、汝南、沃雪、寿正等。“卧雪”的堂名,东汉时名为元安。袁安家境贫寒,住在洛阳时已经小有名气。有一年冬天,洛阳凌冒着大雪去看望袁安,发现他蜷缩在家里的床上瑟瑟发抖。你为什么不向他的邻居求助呢?袁安答道:“每个人的生活也很艰难。我怎么能在下雪天打扰他们呢?”罗阳钦佩他的美德,推荐他为孝顺,这就是撒谎唐雪的由来。

袁姓的重要对联有以下四副:

杨;躺在雪地里,青

忠诚孝顺的儿子;四代三公。

怨天尤人,谁最厉害;保卫主,义重于命。

东追祖宅,后姓尝帝;

戴南设门户,农民桑树从焦园来。

家训袁的家训是南宋袁彩的《袁氏世范》。这一家训被誉为“一种善良美好的习俗”,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055-79000分为三部分:关爱亲人,和睦相处,经营家庭。仁德部分有64条,如“性不可强”、“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反省”、“父子珍贵孝”等。家居管理版块有“家被小心守护”等73条。全书部分为核心,共68条,如“人的智力优于他人”、“人富不可傲”、“礼不可分轻重”等。

袁彩强调,人不应该沉溺于富贵名利,而应该立志修德。对财富有一种独特的看法,说“从来没有一个老人年轻力壮时享受过财富”,更何况财富是偶然的,其成败并不固定。目前来看,财富多是祖先或自己早年苦难的结果。因此,在家里宜“俭朴抑奢”,切忌“闲散放纵”,否则财富很快就会流失。待人接物不要势利。无论贫富,都要守礼仪,说话和气,不要傲慢。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收东西不要轻佻、虚伪、嫉妒、多疑;做事问心无愧就好。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有80本袁姓家谱,中、美、日等国其他单位图书馆也收藏有181本袁姓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到79000,有255位袁姓名人付费,占名人总数的056%,在名人姓氏中排名第35位;袁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71%,排名第29位;袁氏著名医学家占全国医学家总数的05%,排名第43位,袁氏著名艺术家占全国艺术家总数的056%,排名第39位。

历史上以袁命名的重要人物有:西汉大臣袁盎;东汉楚郡太守袁安,礼县校尉袁绍,中郎将袁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弘;南宋文学家袁术、史学家袁;宰相袁之鸿、袁、唐朝的袁子、文学家焦媛;南宋史学家袁湛;元代文学家觉远;明代史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军事家袁崇焕,诗人袁凯,科学家黄原,戏曲作家袁玉龄;清代诗人袁枚、画家袁江、外交家常远;北洋军阀首领,北洋政府长官,北洋政府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民国目录学家袁同礼;当代地质学家、矿物学家袁建起,化学家袁汉卿,语言学家袁家华,**理论家袁,诗人袁。

袁姓血型

袁人群的血型分布如下:O型占343%,A型占294%,B型占277%,AB型占86%。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三、早夭者别止  袁氏早自谱牒汝南袁氏虽东汉末湮灭其家谱却传南朝宋史家、注重门第社风气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真伪高门士族取士谱牒门阀士族持政治;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1906)刻本、袁邵周修袁文:清道光十五(1835)袁道涣撰、兰陵萧氏并侨姓族贾弼《姓氏簿状》王僧儒《十八州谱》等书袁氏家族情况定著录《隋书·经籍志》《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袁州宜春郡四姓首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袁氏先庙碑》说明唐代袁姓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推崇仅于《颜氏家训》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收录明朝汪道昆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序序解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使君汉用作州郡官尊称)委托袁氏家谱作序位袁氏弟修家谱目三、苏洵谱例修谱遵循必信传(即实事求)原则欧谱注入谱卒月袁谱遵照执行每夫妇都注明卒月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眠义丈夫继室姓氏附夫妇姓名改嫁则削掉录; 浙江虞《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1875)刻本、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1848)宗臣堂刻本、安珍公袁姓共两支家谱两卷每卷先用总图标明袁姓历史演变再用图表明各自血缘、琅砑王氏、早世注明示区别 编辑本段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袁姓家谱清朝华民纂修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1772)刊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10(1921)刻本 编辑本段修撰 民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自诩其家谱经历两修撰、殇; 袁锡龄纂修《芝阳袁氏族谱》道光二十五(1845)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纂同治九(1870)字本;城、亲疏关系章叙述族世俾使幼序袁姓家谱宗秉承周礼谱式则仿欧阳修:尊宗二敬族三合族间互相体恤袁姓潜江居住数百已望族修家谱袁使君受…家嘱托经友鼓促考察潜江袁姓世自袁使君溯10代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德清公支袁姓始祖德清公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代安斌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1810)字本、《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世谱传世东晋南朝讲究族望;妾育者予著录否则律予记载族者早夭、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文家范晔著《汉书》弄清袁安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部主要记录汉末、排斥寒门庶族工具士族间彼通婚依据谱牒盛行并形谱牒专门著述家族陈郡袁氏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袁氏世纪》

袁起源于 淮阳市 分布:河南、江苏、山西、河北、陕西、福建、广东、台湾、新加坡、印尼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袁绍有几个儿子

袁绍有三个儿子版本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绍曰:‘吾生五子,惟最幼者极快吾意;今患疥疮,命已垂绝。吾有何心更论他事乎’”由此可见,袁绍有五个儿子。而在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又写样写道:“绍所生三子长子袁谭字显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显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显甫……”这也正好印证陈寿《三国志》里的记录。众所周知,陈寿治学严谨,宁缺毋滥,史料考证精密。由此推断,袁绍只有三个儿子。

袁绍有四个儿子版本

据三国演义中描述,绍生五子,幼子抱病,如若夭折,则剩四子。一般死了的儿子如果年龄过小的话就不算在内。

但三国演义后续的文字中,仅观袁谭、袁熙、袁尚之影,独不见另一子之魂;更何况,作者非未直书幼子夭折,在二十四回末袁绍迎刘备时有如此描述:“绍忙答礼曰:‘昨为小儿抱病,有失救援,于心怏怏不安。今幸得相见,大慰平生渴想之思。’”据笔者推之,袁绍幼子应该未亡。三十一回中说:“袁尚……生得形貌俊伟,绍甚之,因此留在身边”。又,“袁绍……曰:‘长子谭,为人性刚好杀;次子熙,为人柔懦难成;三子尚,有英雄之表,礼贤敬士,吾欲立之’”。可见袁绍独钟三子袁尚。而这个袁尚是不是二十四回所说的那个“最幼者”尚不可知。如果不是,可见袁绍喜欢“移情别恋”,是个朝秦暮楚的反复无常之徒。如曹操所言:“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俊才驰骋的三国,其实时无英雄,遂使刘备之辈成名。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可见袁绍最多只能做割据一方的诸侯,而没有帝王之器。

袁绍有五个儿子版本

据史料记载,绍生五子,幼子抱病,如若夭折,则剩四子。也就是说袁绍曾经确实有过五个儿子。

袁绍的儿子结局如何

建安十年,曹操兴兵进攻南皮,袁谭奋力抵抗,终于在曹操急攻之下战败,为曹纯麾下虎豹骑所杀。

曹操平定河北之时,接纳败给曹操后前来投奔的兄弟袁熙,由于属下背叛而逃往乌桓,随后他与弟弟袁尚逃往辽东太守公孙康帐下,却被公孙康杀死,二人首级则被献给曹操。

后袁氏兄弟均被曹操所败,袁尚与二兄袁熙逃往辽西投奔乌丸首领蹋顿,但不久曹操即平定乌丸,二人只得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却被公孙康所斩,首级也被送往曹操之处。

袁买,生卒年不详,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字显雍(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中称“贤兄贵弟显雍”一句可推断,袁熙为袁尚之兄,故不得称“贵弟”,这里的贵弟显雍只可能是指袁买)东汉末年大将军袁绍幼子(一说是袁绍子袁尚之侄)。

袁谭简介

字:显思

生卒:—205

终属:袁绍

籍贯:豫州汝南汝阳(今河南汝阳)

容貌: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车骑将军、青州刺史

家族资料:父亲袁绍,母亲张氏,配偶未知,子女未知,兄弟姐妹有袁熙、袁尚、袁买

曾效力过的势力:魏、袁绍

演义传记

袁绍的长子。青州刺史。袁绍死後,由於小弟袁尚自行继位,与袁尚争锋,失败。求得曹操的援助,战胜了袁尚,但是自己最终也被曹操杀死。

袁谭是袁绍的长子,据守青州。袁绍死后,立袁尚继位,引起袁谭不满,自号车骑将军,并与他的两个弟弟连年交战。他利用曹操的势力击败兄弟,然后背叛曹操,被曹操消灭。

袁绍长子,字显思,担任青州刺史,曾跟随出站官渡。袁绍死后,自称车骑将军,出军黎阳。袁尚派逢纪随之,后袁谭向袁绍求援军不至。随后多次与袁尚征战。失利后向曹操求救,曹操引军攻袁尚,并且将包围邺城。袁谭趁机攻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攻袁尚于中山。袁尚走故安投奔袁熙,袁谭安抚袁尚部曲。曹操将讨之,袁谭乃拔平原,并南皮,自己率军屯龙凑。十二月,曹操军进逼,袁谭不敢出战,趁夜间逃奔南皮,靠着清河驻扎。建安十年正月,被曹操攻破,本人也被斩。

历史传记

袁绍长子,守青州。绍卒,幼弟袁尚袭绍爵。谭为长子,不得立。谭自称车骑将军,出军黎阳。曹操度河攻谭,谭告急于尚,尚自将助谭,与操相拒于黎阳。自九月至明年二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后与尚失和,引兵攻尚,战败。王修、刘表书劝袁氏兄弟勿相攻,二袁不从。后降曹操,操救谭。尚将吕旷、吕翔畔归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二将。操知谭诈,乃以子整娉谭女以安之,而引军还。曹操之围邺也,谭复背之。十二月,曹操讨谭,破之,谭坠马,顾曰:“咄,儿过我,我能富贵汝。”言未绝口,头已断地,戮其妻子。

历史评价

《典论》:“谭长而惠。”

《三国演义》:“谭性刚好杀。”——谭本败军,已是惊弓之鸟,士无斗志。曹操趁机发起猛攻,破南皮城,袁谭败逃,被曹操所杀。袁谭葬于李保民村东,其墓已洇。——引自《南皮县志》第941页。

袁熙简介

本    名 袁熙 

字    号 显奕 《后汉书》、《东光世系》作显雍 

所处时代 东汉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汝南汝阳 

去世时间 207年 

籍    贯 汝南汝阳 

职    位 幽州刺史 

记载史料 《三国志》、《后汉书》 

父    亲 袁绍 

兄    弟 袁谭、袁尚、袁买 

妻    子 吴氏、甄氏 

结    局 被公孙康杀死

轶事典故

恩义尚存

丢失邺城后,袁氏的衰败已经必不可免。袁熙部将焦触和张南发动叛变,下令幽州的所有官员歃血为盟背袁投曹。而幽州别驾韩珩不同意,说道:“我受到袁绍袁熙父子的厚恩,现在袁氏败亡,我智不能救,勇不能死,于大义已经缺了;如果此时要我投降曹操,我做不到。”

坦然就戮

公孙康活捉袁尚袁熙后,袁尚嫌地上寒冷,向公孙康索要坐席,而袁熙却说道:“我们的人头都要被送到千里之外的曹操处了,还需要什么坐席!”

注:三国志袁绍传典略的记载是熙曰:“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而后汉书的记载是尚谓康曰:“未死之间,寒不可忍,可相与席。”康曰:“卿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

生平经历

管治幽州

袁绍打败公孙瓒后,让自己的子侄管理各州,于是任命袁熙为幽州刺史。注:袁熙史书中第一次记载即为管治幽州,之前经历无史书记载。

收留袁尚

邺城被曹操攻破后,袁尚从故安撤退到幽州,投奔袁熙。 

遭受叛变

建安十年(205年),袁熙的部下焦触和张南发动叛变,并指挥军队攻击袁熙和袁尚,袁熙和袁尚逃到乌桓。 

柳城之战

建安十二年(207年),田畴成为曹操的向导帮助曹军偷袭柳城,袁熙、袁尚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等率领数万骑兵在白狼山与曹操大战。曹操大将张辽在乱军之中斩杀了蹋顿,于是袁熙、袁尚再度败走,两人又逃到辽东。

命丧辽东

袁尚想要攻击公孙康并占领公孙康的领地。曹操用隔岸观火之计令公孙康斩杀袁熙、袁尚,并将两人的首级献给曹操。

史书资料

《三国志·袁绍传》——《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及裴松之注

《后汉书·袁绍传》

历史评价

刘表:“仁君度数弘广,绰然有馀。”

家庭成员

父亲:袁绍

后母:刘氏

兄弟:袁谭、袁尚、袁买

妻:

甄氏(《三国志·后妃传》:“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后汉书》:“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吴氏(《东光世系》:“熙字显雍,三国时为幽州刺史。妻吴氏”)

子嗣:袁谦(吴氏生)

后代:袁恕己(唐朝宰相,袁谦后嗣)

《新唐书》言熙后人世居乐陵东光(现为河北),袁熙为东光袁氏始祖。

生平经历

管治幽州

袁绍打败公孙瓒后,让自己的子侄管理各州,于是任命袁熙为幽州刺史。

注:袁熙史书中第一次记载即为管治幽州,之前经历无史书记载。

收留袁尚

邺城被曹操攻破后,袁尚从故安撤退到幽州,投奔袁熙。

遭受叛变

建安十年(205年),袁熙的部下焦触和张南发动叛变,并指挥军队攻击袁熙和袁尚,袁熙和袁尚逃到乌桓。

柳城之战

建安十二年(207年),田畴成为曹操的向导帮助曹军偷袭柳城,袁熙、袁尚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等率领数万骑兵在白狼山与曹操大战。曹操大将张辽在乱军之中斩杀了蹋顿,于是袁熙、袁尚再度败走,两人又逃到辽东。

命丧辽东

袁尚想要攻击公孙康并占领公孙康的领地。曹操用隔岸观火之计令公孙康斩杀袁熙、袁尚,并将两人的首级献给曹操。

袁尚简介

中文名:袁尚

别名:显甫

籍贯:河南

性别:男

国籍:魏国

出生年月:公元173年3月14日

去世年月:公元207年11月21日

人物传记

历史传记

袁绍三子。貌美,后妻刘有宠,而偏爱尚,数称于绍,绍亦奇其姿容,欲使传嗣。绍卒,审配、逢纪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长兄谭至,不得立,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谭、尚有隙。曹操南征 荆州,军至 西平。谭、尚遂举兵相攻,谭败奔平原。后熙、尚、买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奔辽西乌桓。尚为人有勇力,欲夺取公孙康众,康先置其精勇于厩中,然后请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缚斩之。

演义传记

袁绍的三子。长相俊秀,因此得到了袁绍的宠爱。临阵射杀 史涣。袁绍死后,与兄长袁谭争。败给曹操后,便投奔身为幽州 刺史的二哥袁熙。后二袁战败,投奔辽东公孙康,被康所杀,将头送往许都。

历史评价

《典略》:“尚为人有勇力。”

人物生平

继位  

建安五年( 200年),袁绍 官渡之战在兵败,之后在建安七年( 202年) 袁绍忧愤而死。袁绍以袁尚美貌及后妻刘氏所喜爱而欲立为继承人,但未正式表态。众人欲以袁谭为长子而立为继承人,但 逢纪、 审配一派与 辛评、 郭图、 袁谭一派不和,逢纪等因为惧怕袁谭即位后加害,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

大战曹操

袁谭不能继位,于是自称 车骑将军,驻屯 黎阳。袁尚不给袁谭多兵,并派逢纪跟随,但及后因审配拒绝袁谭增兵的要求,而令逢纪被杀,二人更生嫌隙。 

202年,曹操攻袁谭,袁谭向袁尚求救,袁尚害怕袁谭得到士兵后不还,于是留审配留守,自领士兵救援。同时派 河东太守 郭援与支持袁氏的 并州刺史 高-干及南匈奴单于 栾提呼厨泉共攻河东,并与 关中诸将 马腾等联合出兵。曹操派 钟繇对抗,钟繇派 张既劝说马腾支持。马腾成功被说服,并派 马超、 庞德救援钟繇。钟繇趁郭援渡河时攻击,大破郭援军,庞德更将郭援斩首。南单于见郭援被杀,自动投降。高-干亦向曹操投降。建安八年( 203年),曹操攻黎阳,大败袁尚和袁谭,二人退守 邺。曹操追击到邺,并收割麦田。此时曹军诸将都希望乘势消灭袁氏残余势力,但曹操最终依从 郭嘉之计,撤军任由袁尚与袁谭自相残杀。

形势崩溃

袁谭要求袁尚增送铠甲及士兵,但遭拒绝。在郭图、辛评挑拨下,袁谭攻袁尚,但战败,退回 南皮。 王修率兵救援袁谭,并劝导兄弟应和睦;荆州牧 刘表亦写信给袁尚和袁谭,劝他们齐心,努力经营现在所领有的地区,但二人都不接纳。袁尚及后大举进攻,袁谭战败而退回 平原据守。 

袁尚进而围城,袁谭于是派遣 辛毗向曹操求援。但辛毗见曹操后反而建议曹操应以此机会吞并 河北,曹操于是派大军攻袁尚,袁尚立即回到邺。 吕翔、 吕旷叛变归顺曹操。建安九年( 204年),袁尚再攻平原,命 苏由、审配守邺,曹操攻邺,苏由欲叛,事败出逃。曹操破 尹楷、 沮鹄,韩范、梁岐、 张燕投降,皆获封赏。袁尚领兵来救,命 李孚入城通知审配联合攻击,但袁尚被曹操击败。审配侄守将 审荣引兵入城,审配被斩。袁尚命 牵招向高-干求援,被拒绝,牵招投降曹操。袁尚投奔 袁熙。

败亡

建安十年( 205年)袁熙部下 焦触、 张南叛变,袁熙和袁尚逃到 乌桓。建安十二年( 207年), 田畴帮助曹操为向导偷袭 柳城,袁熙、袁尚与 蹋顿、 辽西 单于 楼班、 右北平单于 能臣数万骑在 白狼山遇到曹操大战。曹操大将 张辽斩蹋顿,袁尚又与袁熙逃到 辽东欲取公孙康而代之。曹操以 隔岸观火之计令 公孙康将二人首级献给曹操,表示归顺曹操,北方于是统一。

四川绵阳袁氏字辈:“天学正国……”

四川双流袁氏字辈:“天大文国正明德定永兴光中成先策世代必昌盛”。

四川达州袁氏字辈:“德荣光烈……”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安邦本固生先树”。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庆)安邦本固生先树…运永长”。

四川珙县袁氏字辈:“银光增正水长贤玉琨廷丹武宗泽永存体义兴仁孝有式笃”。

四川西昌袁氏字辈:“德运入朝洪承崇文庭开光明兴华耀世福隆永升”。

四川泸县袁氏字辈:“捷上玉国朝正德定思超祖泽丛忠继芳与变世高”。

四川蓬溪袁氏字辈:“天严腾胤子正朝学士家恩昭万代远德裕锡隆遐守义和永睦祯祥泰运昌存心常培厚发达自绵长”。

四川南充长乐袁氏字辈:“正世良大友一二三秀民忠孝纯祖武诗书百代兴”。

四川仁寿袁氏字辈:“仁义礼朝廷斗(分)尚文怀启登宗德荣显”。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袁绍家族吏

袁绍家族盛极而衰始末(老玖读《三国志》之四十五)东汉后期,汝南袁氏非常显赫,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袁术是汉末风云人物,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