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岭古道,筚路蓝缕客家路_潇贺古道在哪里
引文: 衣冠南渡。数次大迁徙,硬是从中原,在汉族内部,迁出一支客家民系。 中原腹土、江淮流域、赣江流域、闽地、粤地,甚至,南洋,美洲……一迁再迁,仿佛一旦弃守那最初的故乡,就如何也止不住“在路上”的运命。然而也正是这不断的迁徙中,残酷的生存法则锤炼出客家人骨子里的坚毅性格,客家民系逐渐走向成熟。
石壁,这个地图上挺难找到的小城,是见证一场场迁徙的重要地点。从石壁到石城间的站岭古道,古称闽粤通衢,亦是一条筚路蓝缕的客家之路。
石壁,被自然夺回的站岭古道
石壁,宁化西部县辖下的一个小镇,地图上难于查找,在古代,知名度却远超过今天的宁化。石壁是我古道行中重要一站,因为,无数客家人曾走过这里,而它的名字,相信也被数以百计的客家谱牒记载。
石壁地处武夷山南麓,陡峭的武夷山脉在这里突然变得山势低缓,便于翻越,成为由赣入闽的要冲。仿佛是上天安排,当中原百姓跋涉千里,越过武夷山脉上的站岭隘口后,看见这如故土那般一马平川、方圆百多平方公里的石壁盆地,会是怎样地欣喜若狂。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能收获,石壁成了南迁难民中口口相传的避祸乐土。
无数家族千里迢迢奔石壁而来。到了南宋末年,迁入的姓氏超过63个,人口增加到11万多人。石壁客家人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当地土著居民畲族。纵使石壁物产丰饶,暴增的人口总会超过这块土地的承载极限。走!为了生存往外走,哪里更适宜生存就往哪里走。客家人开始了第四次、第五大迁徙,从石壁,从所有客家的聚居地向外迁移,在路上,不止步,这也许是宿命。他们向着陌生的闽南、粤东、广西、云南、四川走去,向外走,甚至连大海也不能阻隔他们求生存的脚步。
班车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两边果真是坦荡的田野。“客家公祠到了”,邻座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回来,车窗外,一座仿古建筑依山而建,颇有气势。
从水泥路,穿牌坊,进宗祠大门。正殿玉屏堂内,供奉客家152姓祖先牌位,我竟找到自己的姓氏,心中一阵肃然。七月农忙,公祠安静,不见一个人影,想象不出每年10月6日、全世界客家人族亲代表到石壁公祠公祭的日子,这里会是怎样的人头攒动、喧闹如鼎镬。
石壁镇有数不清的祠堂,大姓的祠堂,数量自然就多,如张氏宗祠就有10处。石壁村简直是一个被点状的宗祠连缀起来的村落,尽管大多祠堂都已破败。
在石壁镇江口村,我只能找到放暑假的孩子给我带路,前往站岭。这条路,曾是闽粤通衢,若要追寻客家人迁徙的足迹,这条路便是最直观与生动的“史料”。
人高的杂草里,我艰难前行,手臂、脖子被茅草割出条条血道子。小向导说,他也没想到如今路这般难走,三四年前,他还从这条路一直走到江西大畲村,去帮大伯干农活。这条石板路,仅仅几年没人走,便迅速被自然夺回、占据。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挈妇将孺的客家人,从这条路,越过站岭隘口,走向更加遥远的福建、广东,那时候,这条路堪称高等级公路,两米多宽,挑夫可成队穿行无阻。
3小时后,我们气喘吁吁,站在江西石城与福建宁化交接的站岭隘口。两座相连的石头茶亭,是省界的标志。茶亭青瓦屋顶已坍塌,只剩花岗岩墙壁。在古道上,这样的亭子并不少见,多为家境殷实的客家人所捐建,亭中置大缸,内注每天一换的粗茶,供行人解渴歇脚。这两座茶亭,福建这边的叫“片云亭”,江西那边的叫“介福亭”,两亭碰头,像是闽赣两地乡绅,在比着表现淳朴乐善。
介福亭口,我看着荒草中通往石城的古道,意识到,我这几天走过的路,与客家人从北至南,从中心至僻地,从文明到蛮荒的迁徙之路相比,简直米粒般微不足道。
石城,闽粤通衢上的“天王”末路
站岭到石城的古道,彻底被灌木淹没,没有村民的开山刀根本没法前行。我只能返回江口,搭班车往石城。
暮色中的石城,千人一面的城镇化外衣下,细看,才能辨出些有点古意的、不一样的东西。明万历年间修建的镇武楼门,反射着夕阳的光彩,担着水或菜得居民进进出出,却并不嘈杂。镇武楼为石壁古城墙北门,门楼上,一块红砂岩石碑,上刻:闽粤通衢,印章般定论了穿城门而过的那条已看不出什么显赫的道路的地位。沟通闽粤,石城是咽喉。从九江、南昌下到抚州,经广昌入福建,必走石城;从兴国、宁都入福建,必走石城;从石城走水路,可到赣州、南昌、九江。地处交通要地,却山多地少,这使得石城在历史上变成一个“中转站”:南下的客家人经石城,过站岭往闽北,或再往粤东去。石壁温氏族谱记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部分后裔迁居江西石城。唐僖宋时,温钢宝避黄巢乱,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
“闽粤通衢”大门旁是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后稷庙。客家先民从北方背来了故乡的泥土、祖先的牌位,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走过石城,即将面对闽粤那片陌生土地的客家人,都要在这里,对着农神深深祭拜。
石城桂花巷,为巨富黄性存于咸丰元年建。这也正是太平天国起义的一年。是巧合,但更像隐喻,在大屋竣工的186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轰轰烈烈持续了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在这座大屋花厅边一间不起眼的小房间里画上了句号。1864年天王洪秀全逝世,幼天王洪天贵福登基,清军总攻,幼天王仓弃南京、突围江西,边战边逃,到石城广昌边境的木兰杨家牌时遇清军突袭,幼天王在山中躲藏4天后被搜获,押回石城时,正是被关押在上面所说桂花巷小屋。现在的桂花巷四周,一片拆迁后的废墟,黄家大屋孤零零地立在瓦砾堆中,曾书写了历史的小屋,破旧木门上着锁,阳光透过雕花打在发霉的墙壁上,只一百多年,变迁之激烈彻底,足“天若有情天亦老”。
TIPS
1从福州走京福高速到三明莘口,转去宁化的102省道。顺102省道,可到宁化、石壁、石城。宁化天鹅洞小有名气,位于县城东28公里处,山形似天鹅,洞内钟乳石亦如天鹅般洁白,是福建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溶洞群。石壁在宁化县城西102省道出城23公里处,是古时由江西至福建、广东的交通要道。石壁现建有客家公祠,所有客家人的先祖都有牌位在里面供奉,可以去看看有没有你的姓氏。石城可以看看闽粤通衢的古门楼,还有位于市区的老街桂花巷。桂花巷有石城最豪华的民居,老屋曾囚禁过太平天国幼天王。
2宁化的客家宾馆是不错的住宿选择,石壁住宿条件较简陋,行程可以安排在上午,看完客家公祠出发去石城住宿。
3客家鱼生是宁化特色菜,鱼生蘸着上等酱油、姜汁和芥末,吃起来口感柔嫩、软滑而又韧劲十足,推荐文明菜馆。烧卖也是客家常见小吃,早上在街边常能看到,用纱布蒙着的热气腾腾的大锅,十有八九就是卖烧卖的。石壁客家公祠门楼旁有做客家擂茶的小店,一定要尝尝正宗的石壁擂茶。石城小吃种类繁多,客家特色鲜明,有煎丸、油炸糕、粳米糍、黄元米�等20余种,其中肉丸、芋饺、擂米茶3种最具特色。另,宁化老鼠干是闽西八大干之一,街边很多食品店应该都可以看到包装好的老鼠干,可以带上几包回去给亲朋好友们尝个新鲜。石城的山茶油、茶树菇、高山岩茶是当地最有名的土特产。
福建省西部边陲的宁化,是一个神奇、神秘、神圣的地方。建县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古称黄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今名。全境2368平方公里,35万客家人。
宁化,是三江(闽江、赣江、汀江)之源。这里是客家民系孕育的中心,是客家摇篮,是世界客家人的总祖地。有神圣的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有祀奉客家祖神牌位最多的玉屏堂,是客家人的圣地灵源。
一座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屹立于宁化石壁盆地中央,它就是世界客家人的圣地灵源————客家人的总家庙石壁客家公祠。
公祠祀奉着“客家始祖神位”和160客家姓氏始祖神位牌有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陈列馆、藏谱室,有碑林、姓氏碑廊。它告诉你这里是许多客家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涵蕴着、释放着“客家魂“,这里是客家摇篮、客家总祖地。如今之石壁是寻根觅祖国统一的终点站,是探寻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溯源地,是缜终追远倾表孝心的祖堂,是领略客家历史、教育后辈、弘扬客家精神的课堂。
石壁客家公祠文博阁的族谱馆内,陈列着众多的客家谱牒和姓氏资料。在石壁和宁化各地有着数百座姓氏宗祠各姓氏都保存着自宋代至今的族谱家乘,还有唐宋以来的开基始祖的坟墓,它们都翔实地记载族姓的源流。
客家人口较多的姓氏有200种以上同宁化及石壁的渊源关系,这些姓氏的人口占客家人口80%以上。他们的祖先来自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甘肃安徽、湖北、江苏等地。是由“永嘉之乱“”黄巢战事”“靖康之难”陆续离开故土南迁的,而最早的自东汉便入驻宁化。但是绝大部份是唐中叶至南宋期间。
客家先民在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这方“世外桃源”孕育成客家民系之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宁化已定居数百年或数代的“初生”客家人,又卷起包袱往闽西、广东东部大批迁移。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的南宋开始自宁化外迁的客家人,占了宁化外迁姓氏的80%,达150姓以上。他们陆续播衍到国内十余省市区,宁化客家儿女遍天下。
宁化及其石壁被客家人视作客家和非客家的里程碑,因此在宁化的开基祖或自宁化外迁的祖宗,大多被其后裔奉为始姐或一世祖,于是,宁化及石壁被学者定位为客家祖地。
客家祖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石壁人原本中原汉人,从东晋开始,受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政策、外地经济渗透等影响,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唐宋时期,南迁汉人一度汇聚石壁,蔚为壮观。久之,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东麓,福建宁化县城西17公里处的石壁镇石礕村遂成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摇篮,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谓。
石壁客家祖地景区主体建筑客家公祠坐落于石壁村土楼山上,后倚武夷山脉,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匀称,远山环抱。公祠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公祠主体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厅,由回廊连为一体。前厅(亦称下廊),供歇脚、陈列姓氏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也称玉屏堂,即神祖堂,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一次可供三百多人同时祭祖。后厅称文博阁,为展示客家文化、珍藏谱牒及文物资料,供观赏、查找、阅览之用。 客家祖地品牌在海外客家人中的知名度日渐提高,回祖地石壁寻根祭祖的络绎不绝,年年攀升,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地址: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 门票:40元电话:0598-6658528 开放时间:8:30-16:30 交通参考路线:从宁化汽车站进入南大街--边贸路,从边贸路到S307--S307--陂下中桥--S307,客家祖地
问题一:客家文化具体有哪些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综合诸家对客家的研究,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安发表时间为序,粗略地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中原最纯正的 后裔”说
2“土著(古越族)”说
3“源于整个古中原地区”说
4“南方各民族融合”说
5“汉族与土著融合”说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 有4000至5000万左右。 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客家历史
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里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所以,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组成该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为过。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同时,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
问题二:什么叫客家人 ):“客家”,英文称“Hakka”,属于汉民族的一个分支民系,也是历史上中原 南迁及其语言、风俗、文化演变历程的一个缩影。关于“客家”称谓的由来,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如王力《汉语音韵学》第四十七节“客家话”引文中说:“‘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他们的语言、风俗、谱系,都足以证明。”还有不少其他观点,比如:客家称呼是由于客家人对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观念而产生;客家人应该是从“客户―主户”这个相对的称呼而来;客家人是由于当地居民将其作为外来种族而加以排斥才出现的称法;客家“Hakka”的读音是从“河洛”二字古音的音变而来,“客家人”即“河洛人”,等等。
迄今为止,对哪里是“纯客家住地”,哪里是“非纯客家住地”,事实上并无公认的确切的界定标准,只能相对而言。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一书中,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客家人的分布区域作了大致划分。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地,其中纯客家县有33个,非纯客家县有144个。在国外,客家人的分布就更为广泛,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人重本,有浓厚的“慎终追远”,“崇本报先,启裕后昆”的意识
安国楼:客家者,客而家焉。有学者深刻指出,其形式与其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存背景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外压内聚”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俗风格。在千年历史潮流中,北方民族不断动态融合,而客家则相对静止,在保持中原古文化原态风貌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精华,成为具有新特质文化的独特族群,而且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培育提供了文化养分,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不止的音符。
客家人重本溯源,“慎终追远”,“崇本报先,启裕后昆”的意识根深蒂固。这种崇古的价值取向与浓厚的宗族观念相结合,形成了敬拜祖先、寻根报本的浓厚感情。此特征在诸多谱牒皆有明显反映,例如:郑氏,堂号荥阳;堂联:荥阳世泽,诗礼家声。类此不胜枚举。每逢佳节,客家人挂上标示自己姓氏堂号的灯笼,贴上标示自己家族郡望的堂联,以寄托对祖先的怀念、故土的牵挂。“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如若客家人终老他乡,不能魂归故土,也要再三叮嘱子孙后辈,在其长眠之地标明祖籍地或宗族的郡望、堂号。
客归故里尤是客,家居四海斯为家。客家先民传承“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披荆斩棘,辗转迁徙,历经饥饿、疾病、离散、死亡等苦难的威胁,磨炼了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淀了创新涉险的文化因子。迁居地闽粤赣交界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生存环境极其艰难。然而,正是大自然的吝啬,铸就了客家人坚忍卓绝的品性和爱乡不恋故土、勇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客家人这一族群爱国爱家的情感特别强烈
安国楼:学者夏德峰先生曾指出,客家先民多因异族入侵、国破家散而逃离故土,流移转徙他乡,因此爱国爱家精神比其他族群都强,这充分地体现在历史上那些客家仁人志士身上。
宋末,客家人文天祥在赣州、嘉应州(今梅州)征集义军,起兵勤王。明末清兵入关南下,客家人竭力抗清护明,降服最迟,并且一再起兵反抗。
近现代,爱国爱家精神在诸多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比如抗日保台的民族英雄丘逢甲、刘永福,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与其助手廖仲恺、邓仲元、姚雨平等,北伐名将叶挺、张发奎,抗日烈士谢晋元,中国 的著名将领朱德、 、刘亚楼、萧华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是客家人精忠报国的典范。在海外,崇先敬祖的客家人十分关注中国近现代革命事业和祖国各地的建设。谢逸桥、谢良牧兄弟积极支持孙>>
问题三:何为客家人? “客家人” 指 原来因为古代中原因为战乱和饥荒等灾难迁徙到南方的汉族人 所以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 不是所有南迁的汉族人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有自己独特的方言 习俗 建筑 客家山歌 第一: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 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有专家研究 客家话跟古代汉语特别像 有古汉语的活化石的称呼 客家祖训“宁卖祖宗田 不忘祖宗言” 可能这个原因 客家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很多词语 客家人有自己的方言 叫 客家话(广东的东部、北部和福建、江西被称为客话、客家话;在广东的西部和广西被称为涯话、麻介话、新民话;在湖南的一些地方被称为客姓话;在四川被称为土广东话。其中“客家话”是最通称的一个称谓) 第二: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 福建 江西 三省 另外湖南 四川 广西 浙江 等地 香港 台湾 等海外有大量的客家人 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 中国广播电台都有客家话对外广播 主要为祖国统一服务 人口大概在 八千万左右 第三:客家民居 围龙屋扬名中外 据说在70年代 美国把客家围龙屋当成中国的核武器发射场 吓了一跳 说中国怎么有那么 秘密武器研发地 你有空可以到我们客家地方来 福建和广东有大量的围龙屋 一个 围龙屋 就象一错城 坚固 因为客居他乡的原因吧 建那么牢固 第四:客家妇女不缠脚,这是区别于传统汉族妇女的显著特征 客家人扬名中外的好名声 女性的贡献应该超出了男性 和平年代 养家育儿 战时可以上战场 相传南宋末赵 帝被元军追逐,为梅县一群上山砍柴的客家妇女所救,南宋末赵 帝因此赐封客家女性死后为“孺人”。“孺人”本是五品知府以上官员夫人死后的称谓,普通客家女性故后称为“孺人”,可见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宋景炎二年(1277)元兵南侵,文天祥率勤王师起兵抗元,客家男女“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大量客家妇女投身太平军女兵营,勇猛抗清,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称为“大脚蛮婆”。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更是扩红宣传的主力军,她们唱着山歌把丈夫、兄弟、儿孙送上前线,挑着担子帮助红军募盐筹粮,独持家务支持丈夫安心杀敌。客家女性坚韧不拔、刚毅自强的精神,在苏区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五:客家人的忠贞爱国 在宋抗元 明代抗清 抗倭寇 特别在近百年来 客家人领导和主要由客家人组成的 太平天国运动 推动中国革命 在新中国建立时候 江西瑞金和兴国的客家子弟 是中央红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长征路上每公里倒下一个江西兴国的客家儿女 客家儿女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朱德 叶挺 等的贡献 还有无数的 客家儿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第六:客家人在海外虽然受尽磨难 也生存下了 曾经在海外建立一个国家叫 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 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亦有说是南方共和国, 是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 其他客家后裔像 泰国总理他信 新加坡总理等 当然也有很多败类 比如现在的 台湾领导 李登辉 之类的 第七:客家人迁徙路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
问题四:“客家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客家人呢?
可以这么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汉民系的独特而稳定的群体;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这里有二十九个纯客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可以称为客家人。我就是客家人正宗客家人
问题五: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答案补充 一、概述 客从何来?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族。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 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 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 ,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 ,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 “客家人”。 如今,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之众,其中客家人在香港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台湾占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国内、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如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都有很多客家人。梅州是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地,现有人口500多万,号称 “世界客都”。
问题六:客家人是什么民族,主要分别在哪 的由来
什么是客家民系
在过去千百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客家先民 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迁移,再迁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征,而且当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来的时候,客家民系依然辗转迁徙,为寻找理想家园而脚步不停。正是背负中原文明的大迁徙,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优秀的民系。
那么,什么是客家民系呢?所谓客家民系,就是汉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一支,经过长期的迁移,最后到达并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并形成有别于周边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习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体。
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区别于非客家,其中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之成为客家的标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认同的内聚纽带。具体来说,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认同为自己的属群,其最直接也最简单的道理是因为双方都讲一样的客家话,而不是因为共同的地域、血缘之类的东西。其二,大本营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现象,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或间接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的那种深层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当代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不同团体(群体、属群等)之间的自我认同,除了种族、血统等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现象。
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大本营地区交通阻塞,满 三角地带 目丘陵、山脉,是东南丘陵的集中地。这里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与东南沿海相隔离的天然屏障。正是在这天然屏障的心脏里,孕育出养育东南大地人民的赣江、汀江和梅江三条大江。在这三条江及其众多支流的两岸,小盆地星罗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迁移,终于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落脚地。这里一个个小盆地,经过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开发、建设,形成了一连串车水马龙的集镇和炊烟袅袅的村庄。
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形成,使赤县东南一隅光华炫目,生机盎然。充满神奇奥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这里有一群血脉里奔流着炎黄热血的人,在辛勤播种、耕耘着华夏文明,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么,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是一首在客家地区流传很久的歌谣。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人禀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叮他乡即故乡”的气概,表现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豪迈气概。如果没有这种豪迈气概,客家人怎么可能会因被称或自称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和光大
客家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zh\plainu),三代遗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家乡哪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
连城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体验
金秋时节,正是旅游的好时候。如果你不想走远,又不想在郊区闲逛,不妨背个包,在省内自由行。本周《海峡旅游周刊》为您介绍省内三个特色旅游点。喜欢美食的会去连城,喜欢逛古探幽的会去屏南。如果你对客家文化感兴趣,不妨去龙岩新罗五龙村,品尝客家小吃,喝红军米酒,赏田园风光,听民俗,看千年民俗,交交山朋友。
连城美食文化之旅
你知道连城最有名的小吃涮九品的来历吗?你知道为什么连城白鸭的售价比普通鸭高8~10倍吗?获得中国金厨奖的小溪鱼豆腐是什么味道?这些诱人的美食足以让你成为一个去连城游玩的理由!
此外,您还可以游览观之山、石门湖和看麦娘谷。欣赏有中国民间故宫博物院之称的大型明清古建筑连城配田;游览明清四大印刷基地之一的鲍斯,亲手体验雕版印刷的古老魅力!这么精彩,怎么能错过呢?
连城的魅力在哪里?
连城位于神秘的福建西部地区。拥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区,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培田古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唯一幸存者四堡等。连城还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白鸭之乡、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客家美食名城。
近年来,连城红心地瓜干、连城白鸭、连城新泉食品闻名遐迩,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尤其是连城客家菜,从传统名菜“涮九味”到如今的全国金牌“溪鱼豆腐”,一盘“九酥”“白鸭宴”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一年一度的客家美食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家和游客,成为品尝世界各地真正美食的盛宴。山水相连,人文荟萃,是各国游客的绝佳旅游目的地。
观之山独特的景观让你流连忘返。
山川无价。关雎山风景区总面积123平方公里,由关雎山、石门湖、九龙湖、朱安寨等九大旅游区组成。区内山川比肩而立,以雄伟秀丽著称,素有上游第一景之称。观之山雄伟险峻。山的后面是温柔美丽的石门湖。碧水映丹山,阴阳绝。是游客读不够的人生仪式。作为观之山的代表作,生命之根和生命之门这两个生动的景点,相距仅1km。一个在水里,另一个在湖边。阴阳相对,相呼应。堪称中国独特的一景,中国的一大奇观,堪称阳刚之气天下第一。被称为客家山和生活山。
客家民俗文化有很多活动。
文化是无价的。连城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积淀。连城是客家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话的复杂程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3万人口居然有34种方言,村与村之间有些语言无法交流,所以普通话很普及。
连城县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家喻户晓,如古田游大龙、罗坊游古石、北团游大宗、鲍斯巴隆、新泉烧包等。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每一项民俗活动都能找到客家文化的根,都能体现出中原古文化的魅力。连城有文昌阁、云龙桥、永隆桥等独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有古老的客家书院,如南山书院,秋儿书院和东山别墅。有一个培田古村,堪称中国的客家庄园。培田古民居由30栋高层住宅、21座古寺、6座书院、两座过街牌楼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整个古民居建筑具有深厚的客家农耕读书文化特色,门楼的泥塑、屋顶飞檐的彩陶、梁檩条的窗纱木雕、天井的产蛋艺术,精美绝伦,栩栩如生。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也是唯一幸存的四大堡垒,是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影响最大的雕版印刷基地,是历史上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重要桥梁。
信息加油站:
参考路线:D1:去连城,晚上吃特色白鸭宴;D2:上午品尝九大美食,上午游览石门湖、观之山,下午参观鲍斯篆刻基地,晚上品尝客家风味美食;D3:上午参观培田古村落,中午品尝中国新泉美食,晚餐后前往其他旅游目的地。
景点门票:观之山90元,鲍斯刻字基地20元,培田古村25元。
住宿:(三星)60元/人日(淡季),100元/人日(旺季)
平南游古探幽的最佳选择在平江头石牌坊。
平南的古镇古村,古香浓郁,古色古香。它们就像美丽的古画,穿越历史,余音绕梁的古乐!走进平南村,你会被浓郁的古文化气息所陶醉,被这里独特的人文景观所吸引。
迷人的古镇和村庄
屏南,位于福建东北部九峰山中段,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县,是福州十市之一。屏南历来崇民尚武,民风淳朴。老人生活严于酒肉,儿孙们辛勤耕作,茶熟了,金人风格的诗句,是古代平南农村的真实写照。这里不仅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国家4A风景名胜区14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市级历史文化名村11处。迄今为止,中国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古力奎夏古村
它位于风景秀丽的龙脊河畔,平南县甘棠镇。该村东西向,陆舍依山傍水。整个古村落为臼形布局,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它是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甘的故乡。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和众多古建筑,包括明代古城楼、花桥、夔川桥、飞来寺、治国亭、凌云寺、鹤壁堂、石干祠堂、雨廊、蒲芳古民居等古建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赠送的《福字匾》、甘指虎图等文物;还有一条于蕾小溪穿过村庄。小溪里的水很清澈,还有成群的锦鲤,景色很美。是一个踏古探幽、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建投安次
位于屏南县中部,距屏南县城仅5公里。以赵为基础的唐代,宪宗干福三年(公元876年),这里的科举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武侠文化、饮食文化和文化古迹闻名遐迩,享有平南四大书城之首的美誉。历代科举有200多人,可谓名人辈出,包括参与编纂《明朝《永乐大典》的黄桐,深受林则徐关注的叔侄张、张,以及编纂《明朝《国音宝典》的同盟会成员等。它也被称为戏剧之乡,平南七个地方戏剧中的四个起源于此。涧头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百多年前,逃亡的泉州少林寺铁头和尚(陈运启)就隐居在村北的慈音寺,并在此传授武术。所以说建头武术是闽北武术,代代相传,保持着练武的优良传统。
涧头村文化古迹众多,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石牌坊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慈音寺、黄桐王陵、金灶桥、古民居等人文景观。还有很多文物,比如古代的匾额,古代的对联,清朝的诏令。魁头鲤鱼溪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周围有水松林、金灶湖等自然风光。周末,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感受美人鱼的乐趣,参观古代,探索隐居。
上杭:五龙村,总书记去过的地方。
位于上杭县古田镇东北部五龙村,紧邻古田会议会址和主席园,现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该村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依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田会议会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秀美的乡村风光,形成了25个各具特色的农家乐示范户,成为古田会议会址集乡村观光、休闲避暑、文体娱乐、参与农耕、客家寻根、知青寻根为一体的新型客家乡村生态旅游景点。来到这里,你可以品尝客家小吃、红军米酒、田园风光、民间故事、几千年的民俗风情,还可以结交交大的朋友。
两个旅游景点
武隆民俗广场:武隆民俗广场是总书记曾经观看客家民俗表演、跳高低舞的地方。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全木结构,有戏台和回廊,设计借鉴了客家建筑的形式。在布局上,沿中轴线由高到低形成三个区域:表演区、观赏区和停车区。整个广场体现了客家建筑文化的精髓。每逢重大节日,武隆村民都会在广场上举行盛大的客家民俗节庆活动,如舞龙、木偶戏、十大音乐表演、客家山歌等。
宋庆馆:宋庆馆位于自行车道上的三棵松树下,是游客休息纳凉、拍摄美景的好地方。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了“宋庆馆”三个大字。启功老师是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中国国学大师。坐在亭子里,凉风习习,可以欣赏美景。左边是古田十景之一的班苓家族。曾经有一首诗,云,好口气,深潜到班苓边,黄头发挽成发髻。就像桃源里的风景在风中,沏茶里的烟在竹外。现在,当你环顾四周,你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右侧远处的笔架山直插云霄,形成古田十景之二。所谓南峰云围北峰云,笔筒离不开三山。拄着拐杖出行还是可分的,归来的季节已经是斜斜的了。它描述了笔架山的美丽。
三种特殊风格
客家米酒:走进客家民居,你会发现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堆放着许多酒坛,阵阵酒香不时飘出。这是客家人的一大特点,他们不仅爱酿酒,也爱喝酒。逢年过节和亲朋好友聚一聚,喝两杯,聊聊天伦之乐,好好玩玩。客家米酒历史悠久。它起源于东汉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五龙村是著名的五龙酒糕和多次获得国家及有关部委酒类金奖的蔡刚酒的发源地。它是一个保留了400多年酿酒历史的老式米酒作坊。采用独特工艺酿造,是一款客家米酒,红军可乐,精选上等糯米和山泉水,特制祖传古田红曲米(内含田七、肉桂、党参、苦味、桃仁、茯苓等20余种民间珍贵中药材)。
摆客家拼盘:摆一个拼盘由九道菜组成,每道菜都有一个吉祥的名字,如团团袁媛、五福临门、福禄犀首、天长地久、风调雨顺、金鸡报喜、一年有余等。大盘子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为九,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最高敬意和美好祝愿。这九道菜是用大碗、大盘、大鱼、大圆桌做成的,体现了客家人的淳朴、慷慨和热情,同时也反映了客家人的为人和思想。
2010年2月13日,在看完客家市场后,总书记来到红军烈士张的厨房,和张一家一起把艾条包好。总书记一边包艾叶簪,一边和他们交谈,了解当地生产生活情况,然后吹糯米蜜枣,寓意幸福甜蜜。如今,总书记佩戴的香包、油炸蜜枣、包好的艾叶、尝过的红军可乐等特色旅游纪念品供不应求。客家香包、武隆米酒、节节高竹筒成为武隆吉祥三宝。
田园风光:反季节蔬菜基地是武隆不能错过的景点。春天万物复苏,大片油菜花成为五龙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里流传着乌龙油遍地流的说法。这里种植的油菜花品种为富友4号,其形态特征为十字花科双子叶植物。播种时间一般在10月份,次年3、4月份油菜花盛开。此外,西红柿(番茄)、水稻和芸豆是该村的主要种植品种。河流、运河旁的儿子、母亲、恋人的水车,不仅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信息加油站:
龙位于古田会址后山,属于古田会址景区中的乡村旅游点。不收门票。交通同古田会址,餐饮以客家菜为主。
站岭古道,筚路蓝缕客家路_潇贺古道在哪里
本文2023-10-14 18:50: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