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氏家谱文献 富察姓氏始祖及后代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富察氏家谱文献 富察姓氏始祖及后代介绍,第1张

富察氏源于女真族,出自古靺鞨族黑水部富察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或以地名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富察氏,亦称傅察氏、富尔察氏,满语为FucaHala,其族众庞多,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富察氏各支始祖

富察·顺泰:据《富察氏谱本》的记载,“二、三世祖公等随龙倔起,从征进关,驻北京八大胡同,袭公爵。”直系正支祖宗富察·顺泰于清康熙三十年移驻盛京辽阳(今辽宁辽阳)。至五世祖富察·衣拉他,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创设沙坨子村落,垦地,栽树造林,设庄招佃。清康熙初年间,北京仿照长白山八道沟样式,在京城内建设了八大胡同,以居公臣勇将,出力好兵家眷,养尊处优。后长支祖富察·东准泰于金良,就住在第五条椿树胡同。清朝袭职归长支,因而富察·顺泰的后人有正黄旗、镶黄旗,还有镶红旗等。富察氏是满族八大家之一,人口众多之极,所以其有同姓不同旗的现象。如《傅氏谱书》始祖是富察·三泰(傅三泰),并不是富察·顺泰(傅顺泰)。

富察·文达力:辽宁富察氏原居长白山下富察地方,后取首音谐“傅”,“富”为姓。后金国初,有瑚图来归,隶属正红旗满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凤城边门傅姓,隶属镶红旗满洲,清初从龙入关,驻北京十驸马大街。一世文达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自北京来凤凰城边门驻防,今散居于凤城的弟兄山,鸡冠山,白旗,刘家河,岫岩的红旗营子,宽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传十五世。

富察皇后

 富察氏家谱文献

辽宁沙济富察氏族谱,(清)富察·公春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讷音富察氏家乘,(清)富察·恒敬、富察·富栋同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富察氏谱本,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辽宁省本溪市满族自治县富家楼子乡。

辽宁沙济富察氏家谱一卷,(清)富察·宝轮、富察·诚复等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沙济富察氏宗谱,(清)叶赫那·清安著,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湖北江陵新修富察氏支谱,附录二卷、首一卷、附二卷,(清)富察·札勒哈哩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岫岩傅氏谱书,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史满族文化研究会。

沙济富察氏宗谱,(清)富察·托庸编纂,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

傅氏通谱,(现代)傅作义主编,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

辽宁海林正黄旗富察氏(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四十六年(公元1935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海林市长汀镇哈达村傅国库处。

辽宁本溪傅氏谱册一卷,(民国)傅洪科纂,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清河城乡双岭村。

辽宁富察氏世系表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雕版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张书农场拔立寨。

 字辈排行

辽宁本溪、桓仁富察氏字辈:“毓麟广成庆恩德永父明”。

辽宁辽阳富察氏字辈:“生文祥宝泰业世旗龙”。

正红旗长白山富察氏(傅氏)字辈:“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正白旗富察氏(罗氏)、镶黄旗(傅氏、付氏)字辈:“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镶黄旗东海富察氏(傅氏、富氏)字辈:“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富察氏一支字辈:“玉振金满堂……永远大其昌”。

 辉煌 权倾朝野的祖先

邻居们不知道,富良秋不仅是个铁路退休职工,他还是乾隆第一重臣傅恒和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贤纯皇后的后人,也就是说,富良秋的祖先曾是乾隆帝的小舅子。

据史料记载:富察氏原系辽代女真古老姓氏,始祖马木敦,远祖费莫氏,势力强大,与汗(皇)室世代姻亲……靖宣皇后、钦慈皇后等十数人入传。

富察氏傅恒,属镶黄旗,傅恒的家族“历相三朝”。傅恒官拜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忠勇一等公,乃众臣之首,居相位二十余载,政绩显赫。

清同治十二年刘世英所著《陪都记略》中记载:“大学士傅恒之祖墓在城西十五里之汪家河子,碑四、坟七……”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史学家佟悦等专家学者研究认定,该墓葬为清乾隆年间重臣傅恒的祖茔地。佟悦说:“从傅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来看,这个祖墓还是很有价值的。”

农村人一般都有自姓门的谱系的,若远地迁入现居地失谱的稀姓外姓人家,须找早初迁入本地的第一祖的坟,其墓碑上刻有由哪迁来的记载,知自姓由哪迁来就可返原籍寻谱了。

第一迁入人很重要,谱系上仅记录有他的名字,他以下各辈代没记录的,不然不失谱的。失谱的人家都是第一迁出人没返老家汇报过,否则不可能失谱的。

所以失谱者知祖上原籍地,还须持祖名字,返原籍,报第一迁出的祖名,才可查到。失第一迁出人的名应查不到了。第一迁入现居地的那位,已是自现居地本姓的祖了。

只不过自姓门里历代子孙的名字内范其固定字的,当知迁入的前原籍地的,虽不知笫一迁入人名字,因范字,在原籍谱系上仍可推断出谱系列名位置的。这是认祖归宗者再续谱的方式,有的断几百年仍可续补上的。但无范字又不知第一迁入现居地人名的,则查不成了,也续不上了。只有自重新自立谱系与传下去了。

失谱的多是城里人,入城里居住的人都是天南地北迁入或官方调入的人,杂姓混居处。甚至逃荒流浪进入的,只不过官方任命及调入的较固定,再是从商者来去明出处。

即便城里人原本知自原籍地址,死后也墓地立碑刻记。但换执政官及战争后,城周边几十里荒废一片,削平坟头弄碎碑或行政官不许此坟园存在,等等不定因素,追踪不成了。

因此城里人无第一迁入人口述祖籍地传承的,都找不回本门姓谱系,只有自独立再建了。

若有口述传承的人家,可返原籍查谱与上述农村同的。

谱系,凡定居一处没动过的人家,只一祖,再分各宗续谱,从而一祖庙,多宗祠式的,人口分布于祖庙周边几十里范围的。

只有迁出者,到新居地定居不再迁,子孙众辈众多后,转成祖,再分支出宗,再续谱系,返原籍汇编的,成为分支支系而另列一系了。从而本谱的祖在总谱上为宗,此为续上祖谱了。

再向上续是族谱,现存族谱有氏族式的,只不过更多的仅是世族式。

因此全列出呈:

氏谱,族谱,世谱,姓谱,祖谱,宗谱,门谱,家族谱,家谱,本家家谱。

如,黄帝呈:黄种人种下姬水种族内的一支轩辕丘一带的民族人群下的,轩辕氏分支的黄帝部落人群。而现存谱系仅达轩辕氏族处,再向下记谱式的。因此失人种与种族,仅略有民族,几乎全氏族与以下式了。

氏族各分支在周朝未期与春秋时期才分支姓族来的,这就是以封地为国的国姓。如秦国的秦人。

秦人是整氏族,而秦始皇一支为主攴脉,其他归侧分支脉,主侧支脉才达姓族上。所以姓起源于春秋时段。

众所周知,满族改姓始于清末。被称之为国姓的“爱新觉罗”氏,在清末纷纷改为“金、肇、罗、德、洪、依、海,文、满、华、隆、景、章、和”等十余个汉化姓。在北京的爱新觉罗氏家族大多把姓氏改为金,是因为“爱新”的满语义为“金子”;在沈阳和新宾的大多改为肇,是为纪念肇祖原皇帝孟哥帖木尔;在辽阳有改为罗的,是取“爱新觉罗”中的一个罗字;辽阳爱新觉罗·海臣的子孙则以海为姓;在辽宁灯塔市有改为景的,是为纪念景祖翼皇帝觉仓安;改为章的是为纪念世祖章皇帝;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华粹深本姓爱新觉罗氏,而改为华姓;辽中县有把爱新觉罗改为洪的;据《沈阳满族志》(1991)载,东陵区满堂乡有把爱新觉罗改为章、和、隆的。清末以后,满族人为了生计,出现了任意取一个字为姓,甚至有的取母族或亲朋之姓氏为姓,失去了改姓的基本规律。于是满族把自家传统老姓改为汉化的单音节姓的这一行为,就迅速开始了。

一、姓氏源流

门(Mén 门)姓源出有三:

1、出周朝公卿贵族之家,为帝尧农官后代,以门第为氏。据《周礼》记载,凡是公卿化大夫之子,都须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便入仕为宦,出入王公府第时,可从正门进出,故称门子。门子的后裔,有的以“门”字为姓,遂成门氏。

2、出自南北朝时,北魏小数民族复姓所简改。南北朝,北魏鲜卑族有叱门氏、吐门氏、库门氏,入中原后学习汉文化,从汉俗,遂皆简改为单姓门氏。

3、出自春秋时宋国门官之后,以官职为氏。春秋时宋有门官(近卫官),其后代子孙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门官之职的门字为姓,称为门氏。

二、迁徙分布

(缺)门姓历史上罕见,当今较常见。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尚义、景县,山东平邑、平度、昌乐、龙口,山西大同,广东新会,云南陇川等地均有分布。历史名人,北魏有门文爱,山阴人,父母早亡,供养伯父母,以孝顺名扬;唐代有刺史门宗,德高望重;明代有礼部尚书门克新等。广东省潮汕地区的门姓来自河北,开基人门桂礼,早年参加抗日战争,后任48军警卫连连长,1950年南下入潮,后转业地方,落籍潮阳县城。现文光街道门姓人口约30人。据《千家姓》载,门姓郡望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庐江郡(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县西南一带)。

三、历史名人

门 宗:唐代人,官至刺史,有德望。

门 合:河北省涞源县人,是和黄继光、雷锋、焦玉禄齐名的英雄。他是1967年9月5日,在青海一个农场支左时为掩护27个阶级弟兄的生命,扑向防雹土火箭英勇牺牲的。时年40岁。门合苦大仇深,根正苗红,舍己为人。1968 年6月门合被命名为“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干部”,这个称号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个。但由于做“支左”工作,命名题词是当时的党中央副主席林彪写的,人们有所避讳。后来有段时间门合的名字提得不是太响。但是,工作任务的正确与否,和题写命名词的人好坏,都不能影响门合同志的英雄壮举。门合这个名字,人民也不会忘记。是中华英烈之一。

门文爱:北魏山阳人,父母早亡,供养伯父母,以孝闻名。伯父母相继去世,他服孝六年,因极度悲伤而骨瘦如柴。乡人都称赞他的孝义,并以他为榜样。

门克新:明巩昌府秦州礼店所(今甘肃省礼县)人。明太祖烘武二十六年(1393年),门克新以秦州教谕秩满入朝,朱元璋召问经史及政治得失,克新直言无隐,对答如流,遂“迁左春坊赞善”。绍兴人王俊华同时也以善文辞而授此职,朱元璋对吏部尚书说:“左克新,右俊华,重直言也。”当初,山阴教诲张恒等人进京述职,朱元璋向其询问民间疾苦,张恒、吴从权等“皆言臣职在训士,民事无所与”,避而不答。朱元璋大怒,训斥说:“宋胡瑷为苏湘教授,其教兼经义诏事;汉贾谊、董仲舒皆起田里,傅陈时务;唐马周不得亲见太宗,且教武官言事。今既集朝堂,联亲询问,俱无以对,出圣贤之道者固为斯乎?”将张恒等人放遂于边远之地,并榜谕天下学校,使为鉴戒。门克新不怕得罪权贵,敢于直言上了陈,遂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门克新入朝前一直任州学训导、教谕等职,入朝后曾奉命作《长江万里图记》,颇有文采,得到皇帝赏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一带)。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代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县西南一带)。隋废。隋唐曾以庐州为庐江郡。

2、堂号(缺)

门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后裔。武王伐纣,建立周朝800年天下。传至周宣王时,周宣王有一个弟弟叫多父,姓姬名友,被封为郑国的国君,为郑桓公。多父 有一个儿子叫姬兴,姬兴做为朝廷使者,驻于宋国,姬兴的儿子叫耏班(读音耐),为宋国大夫。

宋武公之时,耏班因战功卓著,宋武公以关门税征赐之,以为食俸,此门遂称耏门,其后世子孙亦称耏门氏,世袭大夫。

十五世祖耏跖与汉高祖刘邦起兵于砀,开国有功,封为芒侯。十七世祖耏申,汉景帝时娶南宫公主,是为皇亲国戚。二十二世祖耏毅,王莽篡汉时,忠贞汉室,战亡殉国。其子耏立,避斯难去,改耏门氏为门氏。门氏家族以耏班为受氏始祖。

史书记载:公元前806年,即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姬静将小弟姬友(号多父)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是为郑桓公。因治国有方,宣王又将姬友招入朝中任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幽王无道,宠幸褒姒,为讨褒娰欢心竟登台点烽火戏弄诸侯,重用坏人,国人怨恨,诸侯反叛。郑桓公见劝阻不成,眼见西周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太史伯给郑桓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郐国和虢国是避难之地。于是郑桓公于公元前769年攻灭郐国,后郑武公又于公元前767年攻灭东虢,在溱、洧之间建立新的郑国,谓之新郑。郑桓公去世后,郑武公即位。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率军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0君。

门氏十七世祖耏申首创门氏家谱时,因年代久远,误以为多父姬友为周宣王之子。经查证,实则为周历王之幼子,周宣王之弟,特此更正。郑桓公亦为郑姓之始祖。

左转记载:“初,宋武公之世,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

这段文字是在公元前616年的时候,鲁国的史官追记公元前 755年,宋国宋武公时代发生的事情,其历史背景如下: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初年,实行了分封制度,将王公大臣封为诸侯,给他们一方土地管理食邑,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诸侯间为发展自己的势力,扩张地盘,争战不息。

当时的宋国,是由殷商纣王的长兄微子所建,这个地方,原来是封给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时叛变,后来被讨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县以东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给了微子,并封他为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汤之祀,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宋国后来于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齐、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三国所灭。宋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城区古城西南25公里处睢水河北岸。

当时,在现今的山东济南东北部有一个国家叫“瞒国”,瞒国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叫“狄”,这个民族的首领叫“缘斯”,身材特别高大,魁梧凶猛,因此称之为长狄缘斯。

公元前 755年,长狄缘斯侵犯宋国。宋武公就派大司徒“皇父充石”带领他的两个儿子去迎战。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谷甥”,一个叫“司寇牛父”。耏班亲自为皇父充石驾驶战车。

这次大战发生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北面的封丘县,以宋军的胜利为结局。大战中,皇父充石的两个儿子相继战死,皇父充石也身受重伤。危机时刻,耏班振臂挥戈,统帅全军,死战缘斯,最终打败了瞒国军队,擒获了长狄缘斯,大获全胜。

为了表彰在这次战争中立下了卓著战功的耏班,宋武公独赏耏班,把宋国关门的税收赏给了他,做为食俸。从此这个关门就称为耏门,他的后世子孙也以耏门为姓氏。至于耏门这个地方在哪里,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耏门不是京城的城门,是关门,是国门,很可能就在现今的河南省封丘县。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记载:芒侯姓耏名跖;六年,儿子耏昭嗣后,9年后有罪国除;汉景帝三年,耏昭以故芒侯从太尉周亚夫击吴楚有功,复侯为张侯;后元三年(前141年),耏申嗣张侯,元朔6年(前123年),坐尚南宫公主不敬,免。

公元6年,西汉平帝病故,立孺子婴为皇太子,只有两岁,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以王莽代天子执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为摄皇帝,年号称为“居摄”元年。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莽,声势浩大。莽派王邑平之,称帝之心初现。嗣后则听信谗言,铲除异己。公元9年,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公元23年为义军所杀,在位15年。公元25年刘秀即位,史称东汉。

很多门氏家族,尤其是山东和东北的门氏家族,祖祖辈辈都留下一个传说,说我们的祖先在朝为官,因为发生了宫廷政变,皇帝要杀我们家的人,出逃之后才改为门姓的。因为年代久远,各地门氏家族的传说变异很大,在枝节上都不一样。出逃之前的姓氏各异,出逃的方式也都不一样,也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我想,传说中的宫廷政变,应该就是汉代发生的这次王莽篡汉之变,出逃的时间应该在公元7年。

各地门氏家族出逃的种种传说,在后文中说到东门氏家族出逃时有详细介绍。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传说,因这是我们门氏家族的口碑历史。

达州姓氏和寻根文化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市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的兴起,许多姓氏族人都积极参与族谱的编写和读修,留下了重要的家族与民族发展史料。近日,记者先后走访达州市公安局户政大队、市图书馆、中华姓氏研究专家等,对达州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达州姓氏多为湖广填川而来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据介绍,中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中国前十大姓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而达州市的情况如何呢?

记者在市公安局户政大队了解到:张姓,全市428554人;刘姓,342525人;陈姓,339080人;杨姓:284281人;黄姓,167425人;赵姓,114808人;吴姓,127798人;周姓,168235人。由于系统原因,李姓和王姓未得出数据。不过王姓里面,仅两字的就有100617人。

对姓氏族谱文化颇有研究的傅昌志告诉记者,姓氏都是三五千年以前逐步形成的,其来源五花八门,有地名、技艺、动物名称、气象名词、日常用品、朝代名称以及皇帝赐姓等。目前,达州的姓氏不下于500个。十之八九都是数百年前的外来人口,其中少部分姓氏人家是600年前后迁入川内的,80%以上均是300年前随湖广填川而来。湖广填川的路线有万县方向的水路,安康方向的陆路等等。300年前,达州地域正处湖广填川川东北第一站,所以达州“移民”多数是由湖广地区内麻城县孝感乡(现湖北黄冈市)迁来。据相关记载,当时,湖北一覃氏分支数百口人从水路来达,没想到在途中遭遇狂风骤雨,人船覆于漩涡之中,145人遇难。 李王二大姓的迁入史

虽然记者在户政部门没查到达州王姓和李姓人数的确切数据,但是记者在市图书馆找到了李、王两族族谱,对两族迁移和分布情况有所了解。

从李氏族谱看,李姓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区域是达县张家场李家沟、李家河沟以及达县 龙场的李家坝。李家沟分支的形成始于清康熙初年。发祥地是达县张家场西北,开派之祖是湖北麻城入川的李朝南,其子锡、铎、锦分居于李家沟下、中、上沟。

随后,李家沟分支成员陆续外迁,开拓了李氏族人的分布区域。约1751年有李多义迁徙巴中通江马三垭,1750年前后有李四元、李日奇分别迁徙今巴中市巴州区独柏场和张家场李家嘴,1920年有李仁兴迁徙达县香隆场高峡子,民国年间有李美玉入南江。马山垭翁沟族人约1941年有李荣春之子文学、文权、文通迁徙陕西省紫阳县,李仁发之子伦伍、伦敏迁徙通江县,1949年后李仁财迁徙通江城、李伦成迁徙江西省武宁县城。1954年后李家沟的李仁玉、李仁浩迁徙达县石桥镇列宁街。1980年后李仁楼迁往成都,李仁奎落业达县石梯,李美华居于重庆市,李仁汉、李仁元、李美清、李美权、李华伦、李伦炳、李伦权、李伦兴、李国等落业达城。

李氏自湖北入川的先祖分别于达县张家场及 龙场落业后,开拓奋进,发展壮大,各自形成支族。五四支族内共形成李家沟、李家河沟两大分支,21个主要聚居地。永进支族内共形成李家坝、李家山、李家沟、瓦石坪4个分支,21个主要聚居地。目前,达州市族人主要集中在达县,其次是渠县,地跨五四、永进、石桥、新进、沿河、香隆、鹿鸣、报恩、流溪等乡镇。

王氏入川始祖王治伦,脉承通江县马三垭,明朝弘治1488年移居开江九石坎。500多年来,其后裔子孙从这里生息繁衍于宣汉、达县、万源、平昌等县接壤的隘口、庆云、马渡、岩口、碑庙、北山、青宁、安云等乡镇所辖的地区。按地缘和血缘关系分成九石坎、王家坪、管家坝、柏扁、严家坪、大锣坪王家屋、王坪、石笋寨、秦家坝、何家岩、袁家湾、王家河、石宝岩、岩城坪、白依庵、等60多个支族。

神秘的姓氏图腾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佑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文中所言姓氏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在许多姓氏族谱中,一般都有姓氏图腾。记者在渠县宋氏族谱中发现,宋姓是以祖先发明以图腾命名族称的典型。其祖先发明并继承建木 天。宋由“宀”和“木”组成。木代表建木,“宀”上的点代表“天齐”,“冖”代表天穹,表示 天历度。族谱中记载,宋氏始祖微子启,以国得宋姓。渠县宋氏各支系属京兆郡望,原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杆檐筲箕湾人氏,于明万历年间即1554年入川定居。途经顺庆府所属南充县老

君桥至渠县之西离邑90里骆山之阳定居。随后有始迁祖宋一兰与宋一揆支系和宝城镇牛头湾宋姓支系。

相传,京兆郡望同汉光武帝宰相宋弘有关。他入仕前曾娶妻生子,入仕后,光武帝见他人品出众,想把姐姐湖阳公主嫁给他,劝他和原来的妻子离婚。他推托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宁愿与结发夫妻白头到老,也不愿攀龙附凤。光武帝理解他的品行而被折服,便提其为当朝宰相。死后,宋弘的这句话成为千古至理名言,为世人所崇拜。

文氏族谱编撰者对本家姓氏图腾的理解更为特别。天人合一信息传播谓之文。“`”像天齐,“一”像天穹盖天,“U”像日升日落汤谷,“X”像天地交午,故称“天文”。文明始于天文历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而有文字,因文字而天下事理彰明,即“文明”。“文”是象形指事会意的综合图腾。

翻阅文氏族谱发现,文姓渊源有五。一是出自姬姓,以周文王谥号命名的姓氏。二是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三是出自姜姓。四是出自妫姓,为妫满之裔孙,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五是出自敬姓避讳改姓。文姓本是北方的姓氏,宋元明时期,文姓分布的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诸省为中心的文姓集居地区。蜀地文姓始于文翁,汉景帝时任蜀郡太守,后留居此地繁衍成一大望族。蜀地文氏均为其后裔。宣汉文姓来源于姬姓,是以周文王姬昌的谥号“文”为姓氏的支庶子孙。宣汉下八、黄龙、柳池、南坝、樊哙,万源罗文、长坝、大沙以及达县部分乡镇文姓居多。文氏有代表人物战国辅助越国勾践成就霸业的文种,南宋丞相、抗元英雄文天祥等。

16个罕见姓氏

姓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还有许多罕见的姓氏。通过市户政大队查找,初步发现16个罕见姓氏,分别是:茶、男、赤、后、库、丛、印、六、山、五、上官、谬、初、清、完、呙、甯、刁。

茶姓,亦音屠(Tù),全市11人,代表人物:大竹县蒲包乡兴隆村6组,茶丙花。茶姓渊源有七:1、炎帝葬于茶陵(故城在今湖南茶陵东50里)。2、茶氏系殷时旧姓。系自子姓,茶即 , 阳 城是也(故城在今陕西合阳),居者以地为氏。

3、齐太公之后有茶氏。4、唐时竟陵人陆羽,嗜茶,着《茶经》三篇,贞元末年,鬻茶者祀为茶神。其后有茶氏。5、宋时三佛齐国有茶氏。6、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士千总有茶氏,系彝族姓。7、白、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男姓,全市2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柏林镇白马村8组,男祥孝。夏禹之裔,有男氏之后,以国为氏。

赤姓,全市4人,代表人物:达县桥湾乡插旗村8组,赤仕碧。赤姓渊源有四。

1、赤奋为炎帝诸侯,其后有赤氏。2、赤松为炎帝诸侯,其后有赤氏。3、相传黄帝时有赤将子舆,即缴父,赤姓始此。4、明时广西府弥勒州土知州为赤氏,系彝族。

后姓,全市5人,代表人物:达县南外镇保险街,后文湘。后姓渊源有四:1、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后土(官名,古时主土之官),自三代(即夏、商、周)以来,祀为社神(土地神),子孙以后以为氏。2、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公子巩封于后阝(故治在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以邑为氏,后又去邑为后氏。3、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后氏。4、清时甘肃土司有后氏,得姓于明朝。

库姓,全市唯独一人,渠县报恩乡全胜村4组,库云华。库Kù音,且源出不同。

1、汉文帝、景帝之时有仓氏、库氏之官。守库大夫之后,子孙以官为氏。2、北魏时库门氏等后均改为库姓。3、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库有she 音,即厍姓,羌族姓。东汉辅义侯、金城太守库均之后。

丛姓,全市3人,代表人物:渠县有庆镇云岭村,丛子言。丛姓渊源有三:1、尧伐崇、枝、胥、敖四国,后有丛氏。又,唐尧时有丛树,其后有丛氏。2、汉禾宅侯、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金日之后,迁丛家岘(今山东文登境),遂以丛为氏。3、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印姓,全市99人,代表人物:大竹县石子镇段家村,印世碧。印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孙印段以父字为氏。

六姓,全市10人,代表人物:大竹县高穴镇清滩村,六义碧。六姓渊源有三:

1、六姓,读音作lù,是中国人的一个数字姓。据《清史》载:清代有一满族官员姓六名十七,连名带姓都是数字。2、关于六姓的起源有种说法是江阴有六氏,相传为明朝方孝孺之后。方孝孺明时大学士,燕王入南京后,不从被杀,子孙避难改为六氏,今江苏江阴县有六氏。 3、据《路史》载:皋陶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推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就去世了,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人,其后人便把“六”作为他们的姓氏。

山(音“亚”),全市22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月华乡光荣村,山为坤。据说该是相关研究组在安徽省郭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

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逐渐形成了山姓。

五姓,全市44人,代表人物:达县南外镇南外街道,五世秀。五姓渊源有三:

1、黄帝臣有五圣配下台,是五姓之祖。2、本伍氏,避仇去人为五。或,古时“五”“伍”字相通。3、清时云南思茅厅易武(今猛腊易武)土把总姓五。

上官复姓,全市18人,代表人物:宣汉县东乡镇石岭东路,上官之怡。其渊源有二:1、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之少子兰为上官大夫,后以为氏。2、春秋时楚大夫靳尚食采于上官(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35里上官村),以地名为氏。汉时徙大姓以充实关中,上官氏徙陇西上邽(故治在今甘肃天水)。

谬姓,全市6人,代表人物:大竹县柏家乡乌桥村,谬名珍。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为赵氏旁支。

初姓,全市9人,代表人物:渠县天星镇解放街,初妍欣。初姓来源有四:1、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的之支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2、源于芈姓,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世家贵族熊叔堪,属于避难改姓为氏。3、源于鲜卑族,出自出鲜卑族薛干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源于祁姓,北宋时期,一部分祁姓改为初姓。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门姓(Mén 门),全市12人,代表人物:渠县望江乡小湾村二组98号,门仓智辉。姓源出有三:1、出周朝公卿贵族之家,为帝尧农官后代,以门第为氏。2、出自南北朝时,北魏小数民族复姓所简改。3、出自春秋时宋国门官之后,以官职为氏。

清姓,全市10人,代表人物:达县石梯镇邓家村,清余。姓氏渊源有二:1、少昊氏之父,初封于清(故城在今山东聊城西之清城),以国为氏。2、春秋时晋大夫之食邑(故城在今山西稷山南),至晋厉公嬖大夫清沸魁,始以邑为氏。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历史名人有清昼,宋时绍兴中福建同安县知县。

完姓,全市1人,达县金垭镇金山村3组,完管用锡。姓氏渊源有三:1、源于子姓,出自西周时期宋国始祖微子,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2、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3、源于回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完颜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冉姓、夏姓和练姓的渊源

我们身边的冉姓、夏姓和练姓人氏并不少见,三族族谱都是经过精心编撰而成的。 冉源出于姬姓。周武王有同母兄弟10人,季载是最小一个。季载后封于冉国,

又称冉季载。季载的后代分为冉氏和沈氏。孔子有弟子冉求、冉季、冉雍、冉耕、冉儒。东晋十六国时冉闵建立魏国。清代有经济学家冉永光。周文王第十子姬季载为冉氏始祖。

冉氏进入宣汉的始祖叫应祥,为宏祖四十二世孙。应祥生希柱,希柱生伊,伊生四子:诗经、书经、易经、礼经。从此,应祥一支在宣汉发展分支。2000年,宣汉县人口普查发现,冉氏族人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东乡镇、清溪、黄石、南坝、丰城、王家、庙安、柏树、胡家、花池、三河等乡镇。

冉应祥元末随父从湖北麻城迁往川东奉节避兵祸。洪武四年,在川东迎接明朝大军入川。洪武七年,因随父率“蛮夷”进贡朝廷有功,授为通川县石鼓镇(今宣汉县)镇守(武八品),遂进入宣汉。在石门堡(今冉家垭口)驻军、安家。公元1380年左右,率军到丰城打猎,当时大雾弥漫,兵士见一黑虎出现,遂用箭射,却误杀了升官应祥。出殡之时,雷雨大作,抬棺者弃棺避雨。不久雨过天晴,而应祥之棺被蚂蚁爬满成坟,遂就地安葬。

夏启为大禹之子,大禹死后继位为王,改王位禅让制为传子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子孙以国为氏,称夏氏。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夏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姒姓,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夏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国族人以国名“夏”为姓,夏姓诞生。二是为夏侯氏所简化,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三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夏氏族人同样是湖广填川而来。其始祖代表人物就是入川落业达县亭子洞子潭始祖夏日昭。

据参与《夏氏族谱》编写的夏明显老人介绍:夏日昭,三兄弟之老大,其先祖长庆公明洪武13年(1380年)自江西泰和县之高塘迁湖南永州东安县流洪司火麻山。320年后的清康熙39年(1700年)日昭和即将临产的妻子陈氏携9岁的景秀和6岁的景曝两子被迫踏上填川的征途,10月14日在船上生下小儿子景昌,取小名“船生”,其艰辛不得而知。据传,日昭入川之初无处居住,就在现在的石板二组用草搭棚结庐为舍,后来发现了荆棘丛生的四合院,经砍割定居于此。就是至今仍惯称的洞子潭夏家老屋。三兄弟各生五子,十五房分家徙居各地。景昌公携子及部分侄、侄孙徙居景市文家沟骑龙穴。还分居于亭子、福善、景市、大垭,还有徙居百节、平滩、河市、宣汉柏树、大竹安吉等地。300余年已衍生7000多人。

另外,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有良将练何,本姓柬,随从唐太宗征伐高丽有功,以精练军戎赐姓练氏。出自河南河内县。明惠帝殉难的一代忠臣练子宁。练氏四十

一世练国周、练国炳等人之后先后从江西定南和睦甲迁蜀东大竹县居住创业。其后裔现居大竹县金鸡、妈妈、黄滩、庙坝、文星等乡镇。

“门”与“类”可谓语义上的双生姊妹,正所谓“分门别类”。山东不仅是门姓人的重要聚居地,也是类姓人的“军事重镇”,而蒙阴地区则堪称“重中之重”。

类姓分布地区

山东省是类姓人的一大聚集省份,在济南、青岛、潍坊、烟台、淄博、苍山、郾城、沂水、沂源、新泰等地都有分布,其中蒙阴地区的类姓人口最为稠密。在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西等省也有类姓人居住,其中福建省的类姓人人数最多。目前在台湾居住的类姓人多为山东蒙阴地区迁往的。

蒙阴一带有类姓人近2万

“我们这里以前叫关东村,不算是类姓人特别集中的地区,现在只有类姓人大概100多口,远不如类家城子和类家水营的类姓人多。在蒙阴,类这个姓一点都不稀奇,很多人都姓类。”来自蒙阴镇文熙村的类淑栋告诉记者。

类延禄来自蒙阴城官镇,曾于1999年参与编写了《东蒙类氏族谱》,他告诉记者:“蒙阴地区总共有近2万类姓人,散布在众多村子里。联城、桃曲和城官三个乡类姓人口最稠密,大概有1万人。为了编写《东蒙类氏族谱》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全省类姓人大约有2万,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蒙阴。”

类姓姓氏渊源

类姓的渊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根据《史记》记载

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己姓氏的有14人。黄帝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他们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江水(今山东曲阜)。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

青阳,也作少昊,少皞、少皓、少颢,被尊为“大华夏显宗康皇帝”,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名姬己挚,又名玄嚣(一说名清),是黄帝的长子,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北),建都于山东省曲阜市。因为他能继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称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主要活动于山东西南部一带(一说雷泽地区,今菏泽一带),擅于治水与农耕。

根据《路史》记载

少昊青阳娶于类氏之女,后有类氏,可见类氏起源于黄帝长子

二是根据《东蒙类氏族谱》

类氏为汉姓,类氏家族大都分布在山东新泰、蒙阴一带,但谱内未注明类氏家族从何处迁来。

在章丘市枣园镇 驻地西南15公里处有一个叫东类村的村子,在村庙门的石刻上有“宋代类氏兄弟建村”的记载。据说兄长叫类大公,所以这里历史上曾被称作类大公庄。后来村子被洪水冲为两段,位于东部的被命名为东类大公庄,后简化为东类;位于西部的被叫做西类大公庄,后简称为西类。至于蒙阴和章丘两地的类姓人孰先孰后,有着怎样的关联,目前尚无定论。

据类延禄介绍,蒙阴地区类氏人的家谱始修于1885年,其主要依据是当时每户类姓人家都有的石碑和祠堂里供奉的牌位。“最早的家谱实际上是一个石谱,就是把各家类姓人的姓名、辈分等简单信息综合整理后雕刻在一个大石碑上,很可惜的是这个大石碑在文革破四旧的时候被毁了。1890年,祖先把石谱上的内容手刻于枣木板上,印制了第一本真正的家谱,很幸运的是这本家谱被保留了下来,现在由我收藏保管着。在这本家谱的基础上族人先后修订了3次,最近一次是在1999年,名为《东蒙类氏族谱》。前有清光绪十二年举人张淑躬撰写的序言,后有1999年续谱时写的序跋等12篇。”

“据最早的石碑记载,我们蒙阴类姓人的始祖是明末清初的类通,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一支一直居住在蒙阴,现已传至第30代;二儿子从蒙阴迁出,据说迁往江苏一带后改为其它姓氏了,但是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可以证明。”

类延禄还告诉记者,现在江苏、山西、东北地区以及台湾的很多类姓人的祖籍都是山东蒙阴,除了上1958-1961三年自然灾害过程中的大规模迁徙外,类姓人都是因为种种原因零星迁出的,并没有集中在某个年代,所以族谱上没有明确记载。

类与雷、芮二姓的“瓜葛”

在历史上,蒙阴一带的类姓人世代躬耕务农,没有出现过具有影响力的文人名士。

类姓人多是庄户人,不识字,出现把自己姓氏弄错的情况并不稀奇,山东有些地方的部分雷姓人和芮姓人就和类姓有所牵连。类延禄告诉记者,郯城地区的有一部分雷姓人本姓类,兄弟四人由外地逃荒至此,因为不识字,又没有家谱携带在身,只知道自己姓氏的读音而不晓得写法,就被误认为“雷”并沿用了下来。而在沂蒙一带,有一部分类姓人阴差阳错地姓了“芮”,据说是早年生产队负责户口登记的人一时疏忽造成的,大概在2000年左右,这部分芮姓人又重新更姓为类。

源于皇帝之孙或类犴反

关于类氏来源的文字记载非常少,有类姓人说《路史》中有这样的记载:“青阳氏娶于类氏之女,后有类氏。”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其中之一叫玄嚣,也就是青阳,类姓人由此认为类氏起源于黄帝之孙。

另外,在《史记梁孝王世家》中曾提到过一个叫类犴(àn,岸)反的人,有类姓人猜测自己的姓氏源于类犴反。梁平王刘襄的王后是任王后,他的祖母是李太后。梁孝王在世时,有一个罍(léi雷)樽,价值千金,他曾告戒后人,要好好保管罍樽,不得送给别人。任王后深得平王宠爱,听说此时后执意要据罍樽为己有,平王不听祖母李太后规劝将罍樽赏赐给了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欲将此时告知前往梁国的朝廷使臣,结果被平王和任王后阻拦而未果。李太后私下和食官长以及郎中尹霸等人通奸,经平王和任王后劝阻后作罢。后来李太后生病,任王后不守礼仪未曾请安问病;李太后死后,任王后又不居丧守孝。这些宫闱内幕都被淮阳一个叫类犴反的知道了,成了他日后在大难临头时借以自保的杀手锏。

以上两种说法在类姓人的网络族群里被广泛引用,但因为可以相佐的资料太少而难免显得牵强,尚待进一步考证。

门姓的满族姓氏可能是曼殊吾氏(或万舒哈氏)。

这个推断的依据是:在清朝时期,许多满族姓氏被汉化,而门姓则是其中之一。曼殊吾氏(或万舒哈氏)在满族中是门第高贵的家族,其姓氏的汉化形式为“门”。因此,门姓的满族姓氏可能是曼殊吾氏(或万舒哈氏)。

然而,要确定门姓的满族姓氏,需要更详细的研究和了解门姓的起源和历史。如果您有更具体的家族背景或族谱信息,可以进一步分析,以便更准确地确定您的满族姓氏。

富察氏家谱文献 富察姓氏始祖及后代介绍

富察氏源于女真族,出自古靺鞨族黑水部富察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或以地名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富察,本系地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