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体字之特点(二):结字扁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苏体字之特点(二):结字扁平,第1张

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洞庭春色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此赋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当时禁卫军有一个连长姓刘,他家就在伪满皇宫上面住,他将苏轼的《洞庭春色赋》等字画连同一些金银珠宝一起给家里了,后来就不知去向了。1982年12月上旬,他的儿子刘刚,是吉林七中的一个历史老师,将字画几经鉴定,确定为真迹后,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佛教书法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对我国政治、文化、思想、信仰等,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因为佛经的翻译与流传,影响了中国的文学与艺术,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璀璨的篇章。尤其是艺术家,将佛法的意境融入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书法、音乐里,而开创出更具意涵的道貌风格。书法是中国传统书写方式之一,所以当佛教与书法艺术结合之后,佛法的传播更为普遍;书法家们受到佛教的影响,常以佛教为题材来丰富书法的内容,这使书法艺术更增意趣与内涵。古往今来的书法作品中,有关佛家文字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具体来说,这类作品又可分作这样三类:一、佛教经典,二、塔铭院记,三、僧人碑传。这三类佛家文字是古代书法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显示出书法艺术对佛教的发展也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先谈书写佛教经典的书法作品。从佛经的书写者来说,经生写经是最主要的力量。所谓经生,是指古代那些从事抄写佛经的人,这些人可以是佛门中人,也可以是一般文人。写经的出现,从客观需要来讲,我国古代至隋唐时期才有雕版印刷,北宋中期才出现活字印刷,在此之前,要想获得佛经,主要办法只有靠传抄。我们现在看见的经生写经大都是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原因即在于此。从写经人的主观动机来看,写经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职责所在,有的是奉佛之举,有的是谋生之道。另外,在唐以前和唐以后,都有许多人把写经和拜佛、布施一样,看成是一种敬佛的行动,这种行动当然是一种信仰佛教的表现,但它又与一般的信仰佛教不同,往往是为了某种特殊而具体的目的的一时之举,尤其是在为亲人祝福、为自己祈祷时如此。经可以由本人亲抄,也可以请旁人代抄。比如苏轼曾经手写过《心经》,又曾有意要抄写卷帙浩繁的《华严经》。武则天在咸亨元年(670)也为父母造《法华经》三千部。该经每部七卷,三千部计二万一千卷,当然不会是武则天亲抄,只能由经生代劳。今日尚得见跋尾半段,上书“奉为二亲,敬造《妙法莲华经》三千部。……伏愿先慈传辉慧炬,托荫禅云,百福庄严,万灵扶护。”点明了为先父母荐冥福的目的。  经生写经的风格,时代不同,写者不同,风格也自然有不同。但水平容有参差,字体容有工拙,由于佛法庄严,写者恭敬,整体风格基本都是分行布局整饬、续密,结字恭正、严谨的。这从有名的晋人写《放光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等八种佛经残卷、隋人写《大般涅槃经》残卷以及众多的唐人写经中都可看出。  经生写字的书法水平怎样?由于经生大都是社会地位不高的无名之辈,有些甚至文化素养也较低,后世不少书家因而不重写经,称之为经生俗书。这实在是一种世俗的偏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以一代书画鉴赏大家,高度评价经生写经:“吾观唐世经生楷书手之字迹,笔墨流动,结构谨严,常出碑上名家法度之外。”我们知道,凡习书者无不推重颜真卿,凡临颜字者又多从其名碑《多宝塔》人手,然而据前贤时修考证,《多宝塔碑》字体平易,无剑拔弩张之态,与颜字基本风格很不相同,正为当时的佐吏经生所代笔。由此亦可证启功先生所言之不谬。  除了经生写经而外,名书家写经亦很普遍,名书家写经的名碑帖也不罕见。般若部的著名佛经《金刚经》,王知敬、徐浩、柳公权、苏轼、赵孟頫等大书家都曾书写,今均尚存。泰山花岗岩溪床上还有大摩崖《金刚经》石刻,字大逾尺,雄伟壮丽,有人认为是北齐书家唐邕所书。草圣张旭和欧阳询都曾写过《心经》。赵孟頫还书写过《四十二章经》和《法华经》,前者为他生平第一得意之作,后者是他为中峰和尚所书,就今日所存部分来看,字字精谨,无一懈笔,洵为杰作。  再谈谈塔铭院记、僧人碑传等其它关涉佛家文字的书法作品。  有关塔铭院记和僧人碑传的书法作品特别多,而且有许多是著名书家所为。这很好解释。因为自从佛教在汉末传入中国后,不仅很快站稳了脚跟,而且发展壮大,超过了本土的道教。历代文人信奉佛教者既不在少数,喜与僧友接交者更是普遍,作为书法家的文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喜好交接僧友,与之过从,谈禅论道,或借以消除现实中的苦闷,或借以显示自己的脱俗,因而他们也同样乐意或应邀或主动地为僧友写些塔铭、寺记、院碑之类的东西。他们与僧友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这些人圆寂之后,他们往往会为其书写墓碑,甚至还亲自撰文,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悼念。从僧人方面说,他们虽然身在空门,但并非全绝尘事,再说文以字传,他们也希望这些书法名家为他们书字写经,以扩大佛教的影响,这也是弘扬佛法的一种途径。  属于塔铭院记一类的佛家文字,因对象或用途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有的是寺碑:《等慈寺碑》,唐代大学者颜师古撰并书。《法华寺碑》,盛唐书法家李邕撰并书。《兴国寺碑》,元代大书家赵孟頫书。有的是塔铭:《弘教寺塔铭》,唐代大书家欧阳询书。《无忧王寺塔铭》,唐书家杨播书。有的是塔碑:《多宝塔碑》,唐代大书家颜真卿书。《玄秘塔碑》,唐代大书家柳公权书。《泗州普照寺灵瑞塔碑》,赵孟頫撰并书。此外还有戒坛铭(如《少林寺戒坛铭》)、寺记(如《妙严寺记》)、题名(如《般若台题名》)、浮图铭(如《云居寺石浮图铭》)等等。  除上述这些而外,还有一类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数量浩大,风格鲜明,艺术价值极高,在书法史上具有标志时代的重大意义,那就是以正宗魏碑体著称的北魏龙门造像。龙门在河南洛阳南四十里,有洞窟一千多个,造像十多万尊,许多佛像都有题记和碑碣,其中最有名的是北魏造像中的二十种,通称《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刀凿而成,棱角分明,刚毅峻洁,极具特色。以之为代表的北魏造像题记字体后来即被称为魏碑体。魏碑体在后世的学者甚众,许多大家的成名都是得法于它。清代的包世臣、阮元、康有为都大力崇扬过它。它与后来的欧体、颜体、柳体、苏体、米体等同享盛誉,共同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丽珍宝。  从魏碑体的出现,最可看出佛教与书法两个不同领域的互相促进。题记是为造像而设的,造像的目的是在倡导佛教,然而它实际上却促成了魏碑书法的产生。魏碑是绝佳的书法艺术,人们在临摹或观赏它们的时候,又自然会对佛教、佛教史和佛教艺术有更多的了解。  出家僧众,有成就者,圆寂之后,大多要立碑,造塔,以为纪念。因此他们不但有碑文,还有塔铭。如著名的玄奘三藏法师便有《玄奘法师塔铭》,为唐释建初书,现存长安县兴教寺,字迹清疏流动。墓碑亦很多,且不乏名家手笔,如《道因法师碑》,初唐欧阳通书,欧阳通为欧体之祖欧阳询之子,其书法深得父风,此碑亦为今日书家所爱临习。另外象《孟法师碑》,初唐名家薛稷书。《大照禅师碑》,盛唐名家李邕书。《大证禅师碑》、《不空和尚碑》,盛唐名家徐浩书。《大鉴禅师碑》,柳体创始人、中唐名家柳公权书。《乘光禅师碑》,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书。刘禹锡亦为书法大家,只是其书名为诗名所掩,一般人不知晓而已。  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书法充当了一个颇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文以载道,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以写经为主要方式的书法艺术对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广阔的题材与实践的天地,同时,由于佛典渊深的义理和高僧们道德文章的感染,吸引了文士与书家倾心佛教,这样,在书写经典的当下,他们就自然地怀着庄重、恭敬的心态,从而在艺术上容易得到提炼,这一点,从现存的碑文与写经的神韵中不难看到。

海内外现藏苏氏族谱一览表

族谱,包括家谱、家乘、宗谱、世谱、支谱等各种谱集,这些独特中国古文化记载了一姓家族的渊源、繁衍、发展、世系及主要人物和重大活动等内容,蕴藏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学、民族学、人才学、人口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 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新汇编,民国15年。

醴陵苏氏三修族谱,民国时期。

湘潭苏氏七修族谱,苏玉忠等编,民国17年。

苏氏重修族谱,清代。

醴北苏氏续修族谱,畏分齿录。

醴陵苏氏续修族谱,苏运荃辑,光绪26年。

醴北苏氏房谱,同治年。

湘阴苏氏族谱,民国时期。

苏氏族谱,宣统二年。

苏氏族谱,咸丰年。

岩阳苏氏族谱,苏殿文等编,乾隆40年。

太平苏氏族谱,苏晋褫编,民国12年。

太石眉山苏氏族谱,太石两邑十排公修,乾隆28年。

毗陵苏氏宗谱,苏瑞楠等编,光绪23年。 苏氏重修族谱,苏齐威等编,民国4年。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清乾隆元年,苏钰重修。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鄢陵苏氏族谱,苏诚等编,道光9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培成、苏还朴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杰编,道光9年。

许昌苏氏族谱,苏文生、苏春芳编,光绪18年。

太康苏氏族谱,苏绍献等编,光绪23年。

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简阳苏氏族谱,苏梓材编,民国36年。

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

新安苏氏家谱,苏钰编,乾隆元年。

同安苏氏族谱,苏功成编,道光6年。

武昌苏氏族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 内江族谱,雍正12年初修,1982年12代孙手抄。

苏氏十修宗谱,苏堂汉序,民国25年重刊。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内江苏氏族谱,苏从忠编,光绪3年。

简阳苏氏族谱,苏文生编,光绪31年。 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5年。

广东苏氏族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

番禺苏氏族谱,苏玉书编,道光24年。

南海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武功书院世谱,苏镜南等编,光绪26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开祥等编,民国18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乾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6年。

石太苏氏族谱,两邑十排公修,光绪25年。

邵阳苏张氏族谱,苏周安、苏周燕编,道光年。 浏阳苏氏武功五修族谱,苏崇浩编,民国27年。

湖南苏氏次修族谱,同治3年。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乾隆元年重修,光绪26年。

澄江苏氏族谱,苏宗振编,光绪21年。 苏氏族谱,聚星堂本,民国37年。

吉林大学图书馆:琴川苏氏支谱,苏錞编,清乾隆年。

上海历史文献所:毗陵苏氏族谱,苏瑞楠编,光绪23年。

宁波档案馆:鄞竹庄苏氏族谱,俞廷兰、胡德芳编,民国8年。

宁波天一阁:同上

象山文管会:昌国苏氏宗谱,苏宗锷编,民国23年。

浙江图书馆:慈溪苏氏族谱,苏时鉴编,光绪7年。

东莞博物馆:广东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德化县档案馆:龙井苏氏族谱,苏应龙、苏友仁编,民国27年。

武汉图书馆:武昌苏氏宗谱,苏善夫编,民国11年。

上海南汇县苏建侯:黑桥苏氏族谱,苏局仙编,民国26年。

上海浦东新区苏振胡:同上

江苏无锡苏宜诜:叶溪苏氏世系图,1948年。

浙江遂昌苏财:遂昌苏氏宗谱。

河南许昌苏桥苏水池:苏氏家乘,苏瀛滨序,民国20年。

河南许昌苏桥苏成立:同上

江苏常州苏慎:文海堂苏氏谱,光绪丁酉年。

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常州苏慎:聚星堂苏氏宗谱(江阴支谱),民国丁亥年。

江苏常州苏慎:毗陵胡庄苏氏宗谱,民国20年。

江苏无锡苏茂伦:聚星堂苏氏族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无锡苏金玉:同上

江苏无锡苏龙翔:同上

江苏江阴苏锦生:聚星堂苏氏族谱,江阴支谱,民国戊子年。

江苏江阴苏锦生:苏氏族谱,似光绪年。

江苏江阴苏仁岐: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民国甲申年。

江苏无锡陈学初:苏氏族谱,孟庄公澄江后裔,宣统辛亥年。

安徽黄山苏硕红:苏氏族谱,苏锡贷等修,光绪25年。

广东台山苏又新:苏安吉祖家谱,苏长辅编,民国22年。

广东高要苏财:长利苏氏家谱(作求堂),民国10年石印。

广东广州苏子强(祖籍南海古灶乡):

武功书院世谱,嘉庆戊寅木版本。

苏氏族谱(附武功舆地图)5—10卷已佚,木版本。

南海古灶乡,倡修谱,嘉庆25年蓉峰手录本。

苏汝卿(策)由南雄南逃来历批呈表,手录本。

南海古灶苏敦叙堂谱,民国26年,手录本。

广西藤县苏德堂:

古藤苏氏族谱录(眉山后裔),民国13年。

苏氏族谱(同安苏益后裔)。

山东荣城市东苏家村:苏氏族谱(世系)。

山东济南苏武勇:日照安东卫苏氏家卷十二卷,民国19年,石印。

安徽萧县苏肇平:萧县眉山堂苏氏宗谱,清、民国两种版本。

河南荥阳苏对:荥阳苏氏族谱,四册,民国15年,石印。

吉林长春苏忠民:山东崂山萧旺疃,苏氏族谱,民国17年印。

陕西武功苏振武:苏武以下世系,手录。

上海苏泰祥:龙塘苏氏族谱,苏昭熙、苏亲汇编,民国15年。

美国家谱学会收藏有:

苏氏族谱·(山西忻县),苏懋章等编,民国22年。

新安苏氏族谱,明苏大编,乾隆元年重刊。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丙如编,乾隆元年。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苏天祥等编,民国18年。

苏氏初修宗谱(江西鄱阳),苏兆熊编,道光8年。

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4年。

苏氏大族谱,台湾李应惠主编,1974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编,民国18年。

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编,光绪26年。

苏周连氏族谱,台湾刘炎主编,1965年。

苏氏族谱(河北交河)同治元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武功书院世谱,苏天祥、苏应霖重修,民国18年。

新安苏氏族谱,苏钰编,乾隆元年。

新安苏氏重修族谱,乾隆元年。

苏氏族谱,苏文通、苏懋章编,民国22年。

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有:

武功书院世谱,苏廷鉴、苏体严编,光绪26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15年。

苏氏族谱,苏廷鉴编,光绪25年。

美国cong:苏氏族谱,苏元箴等编,同治元年。

日本东大文化:武功书院世谱苏氏族谱,苏廷鉴、苏体严,光绪26年。

日本东洋文库:鄢陵苏氏家乘,苏渥霖等编,民国3年。

日本国会图书:同上

台湾现有苏氏族谱目录(部分):

苏氏大族谱,台湾苏茂钦名誉主编,1975年印本。

苏氏族谱:台湾苏光辉编,1980年写本。

湖子苏氏家谱,苏德海编,光绪戊戌年(1898)写本。

苏氏祖谱,苏琨祥编,写本。

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苏软栏编,光绪21年写本。

汐止苏氏族谱,苏字郎序,康熙31年写本。

清溪衡阳苏氏宗谱,苏忠国补填,嘉庆13年修1973年补写。

苏文祯家族谱:写本。

苏氏族谱,苏金璋编,1954年写本。

苏氏族谱,苏定松记,1973年写本。

族谱,1963年写本,始祖苏九三郎。

苏家族谱,苏耀灵编,1948年写本。

清溪珍田苏氏族谱,康熙31年写本。

苏氏家谱,苏远智编,写本。

苏氏家谱,苏明燕编,1982年刊本。

苏应元家族谱暨内外子孙名录,苏友荒编,1977年刊本。

苏氏族谱,苏鼎昌编,1972年写本。

苏氏族谱(广东大埔),写本。

苏氏族谱,苏高编,写本。

历代开基始祖,写本,始祖苏九三郎。

武功周霞楼家谱,写本。

扩展资料:

柳公权的书法与颜真卿齐名,并称颜柳、柳体字的特点是棱角分明,骨力刚劲,具有疏朗开阔,清秀方整的风采;柳体书法的特点是:潇洒,清瘦,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 ,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自唐代元和年间以后,柳公权声誉日高。唐宣宗尤为珍爱柳公权的墨宝,曾召柳公权到殿前,由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着砚台,枢密使崔巨源拿着笔,柳公权用真书在一张纸上写了“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字;用行书在一张纸上写了“永禅寺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字;用草书在一张纸上写了“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八字。宣宗赏给他锦彩及瓶盘等银器。又让他自写谢状,不拘真书、草书。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外夷入贡时,都专门准备钱财来购买柳公权的书法。 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今人学书入门,依然首选唐代颜、柳、欧、褚、虞等书法家,特别是柳公权所建立的一整套楷书的规范,今天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柳公权在书法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唐代书法发展进行总结,也为整个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体字之特点(二):结字扁平

与欧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洞庭春色赋》笔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