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名门望族|王导与谢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1.4 名门望族|王导与谢安,第1张

可以 看出,在如上四个条件中,历代高官最为重要。因为有了历代高官的条件,其他三条都容易实现,特别是在士族地位升降时,官级的高低起了决定作用。

琅玡王氏在曹魏和西晋初年地位并不突出,但在西晋末和东晋时,由于王衍、王敦、王导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政府首脑,其地位才高于其他士族,甚至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其为“四大望族”之首的地位。

陈郡谢氏,在西晋时尚未进入士流,东晋才初露头角,直至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谢安升任丞相,谢氏家族执掌军政大权,陈郡谢氏才一跃而为一流门阀,成为“四大望族”的第二位。

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觊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谢安,字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死后追封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茅。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铄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

推荐阅读:

《一起来读世说新语》目录

人物生平 崇尚玄谈

王衍字夷甫,出身于魏晋高门琅邪王氏。他外表清明俊秀,风姿安详文雅。他幼年时,曾去拜访山涛,山涛见到他后,感叹了许久。等到王衍离开的时候,山涛目送他走出很远,又感慨地对别人说:“不知道是哪位老妇人,竟然生出了这样的儿子!然而误尽天下老百姓的,未必就不是这个人。”

王衍的父亲王V曾任平北将军,当时经常有公文事务需要派使者呈送,但常常无法按时得到答复。王衍十四岁的时候,就常到尚书仆射羊祜那里申报陈述公文的内容,言辞非常清晰明白。羊祜在当时很有名望,德高望重,但王衍在他面前却没有自卑屈节的神色,大家都觉得十分惊异,都说他是一个奇士。外戚杨骏想把女儿嫁给他,王衍却以此为耻,假装发狂才得免。晋武帝司马炎听闻王衍的名声,就问他的堂兄王戎:“当世哪个人可以和王衍相比?”王戎说:“没有见到当世谁能跟夷甫(王衍)相比,应该从古人中去寻求。”

公元273年(泰始八年),司马炎下诏命百官举荐可以安定边疆的人才。王衍起初喜欢谈论连横合纵的游说之术,所以尚书卢钦举荐他为辽东太守,但王衍没有就任。从此以后,他不再谈论世事,整日里只是吟咏谈玄而已。王衍的父亲在北平郡去世后,他的亲人朋友送给他很多办理丧葬钱财,许多亲戚熟人向他借贷,王衍就把钱财分给他们。没几年的时间,家里的财产就几乎用光了。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王衍只好搬到靠近洛阳城西的田园中居住。

后来,王衍步入仕途,先担任太子舍人,又入朝任尚书郎,后出京补任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县令。他整天还是清谈,但县里的大小事务也还算理顺。之后,他又回到京城,任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

名士风流

曹魏正始(240年—249年)年间,何晏、王弼等人自称继承老庄,清谈玄学,这就是魏晋玄学的开始,后人称其为“正始玄学”。王衍非常推重他们的看法,但裴Q认为这种看法不正确,并著文讽刺它。而王衍还是像平常一样,而且认为裴Q很有才华,很推崇他。

王衍才华横溢,容貌俊雅,聪明敏锐有如神人,常把自己比作子贡,再加上他的声誉名气很大,为世人所倾慕。他精通擅长玄理,专门谈论《老子》、《庄子》。无论朝廷高官,还是在野人士,都很仰慕他,称他为“一世龙门”。王衍接连担任显要职务,很多年轻求仕的人,没有不仿效他的。凡被朝廷进用的官员,都认为他应该做士族的首领。但他崇尚浮华放诞,又被许多人赞同,因此成为了世间风气。

仕途高升

王衍后来历任北军中侯、中领军、尚书令。他的女儿是愍怀太子司马y的妃子,司马y被贾后诬陷时。王衍惹祸上身,于是上表请求解除婚约。

公元300年(永康元年),贾后被废黜,有关部门上书弹劾王衍,说:“王衍给司徒、梁王司马肜写信,抄录呈送皇太子亲手写给妃子以及王衍的信函,陈述被诬陷的经过。梁王等人拜读后,深感文词语言非常诚恳感人。而王衍身为大臣,应该进行议处责论。太子既被诬陷而获罪,王衍却不能拼死坚持正义,竟随即要求离婚。他得到太子亲手写的信函之后,收藏起来并不示众,一心只想苟且偷生,避免灾祸,完全没有忠诚正直的操守,必须给予公开谴责,以勉励直臣的气节,应该把他监禁终身。”惠帝同意。

赵王司马伦及孙秀等掌握大权后,大肆杀戮朝臣。孙秀曾是琅邪郡的小吏,请求乡里名流为他品评。王衍开始不想允诺,后来听从了王戎的建议才为他品题。孙秀得志后,对王戎、王衍便大加照顾。

公元301年(永宁元年),司马伦篡位,但王衍素来轻视司马伦的为人,这时,王衍便装作颠狂杀死奴婢而免于出来任职。同年,司马伦被诛杀后,王衍被拜为河南尹,转任尚书,又任中书令。当时齐王司马子锌锓龌莸鄹次坏墓劳,但他专断大权,任意行事,公卿见到他都下拜,唯有王衍长揖不拜,因此得罪司马祝托病辞官。后来,被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中军师,经屡次升迁任尚书仆射,兼管吏部事务。后又任尚书令。公元307年(光熙元年),王衍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

狡兔三窟

王衍虽然担负宰相的重任,但却不认真考虑国家的治理,只想方设法保全自己。他考虑的只是在纷繁变乱的局势中,如何能够使自己及家族长久生存下去,因此他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退路。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物产也很丰饶。因此,王衍对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现在已经大乱,应该依靠各地的负责大臣,因此应该选择文武兼备的人才出任地方长官。”就让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并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三窟了。”当时有见识的人都很鄙夷他。

惨遭推杀

公元308年(永嘉二年)五月,刘渊的部将王弥进攻洛阳,朝廷命王衍以司徒身份都督征讨诸军事、持节、假黄钺,率军抵抗王弥的军队。王衍命前将军曹武、左卫将军王景等进攻敌军,将其击退,并缴获了他们的辎重。

公元309年(永嘉三年),王衍转任太尉,兼尚书令。又封他为武陵侯,但他多次辞让封爵,不肯接受。当时洛阳日益危险紧急,多数人都想迁都以躲避灾难,但王衍却卖掉牛车,以示坚定来安抚人心。

公元310年(永嘉四年),司马越讨伐苟时,王衍以太尉身份任太傅军司。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三月,司马越去世,众人共同推举王衍为元帅。王衍认为这时战争频繁,惧怕因而不敢担当,就推辞说:“我年少时就没有做官的愿望,然而积年累月,升迁到现在的地位。今天的大事,怎能让我这样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来担任统帅呢?”于是与众人奉司马越的棺椁还葬东海国。

四月,晋军被石勒军队击破。石勒让西晋的王侯大臣前来与他相见,他以西晋的旧事询问王衍。王衍向他陈说了西晋败亡的原因,并说责任不在自己身上。石勒很欣赏他,同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说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参与政事,想求自身避免祸患,因而劝说石勒称帝。石勒大怒说:“你名声传遍天下,身居显要职位,年轻时即被朝廷重用,一直到头生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破坏天下,正是你的罪过。”让手下把他押出去。石勒对他的参谋孙苌说:“我行走天下多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还应该让他活下去吗?”孙苌说:“他是西晋朝廷的三公,一定不会为我们尽力,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石勒说:“总之不可用刀刃加害于他。”于是命令士兵在半夜里推倒墙壁把他压死。王衍临死时,看着别人说:“唉!我们即使不如古人,平时如果不崇尚浮华虚诞,勉力来匡扶天下,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享年五十六岁。

王衍去世几十年后,桓温北伐时,他在中原登临远眺,感慨地说:“国土失陷,中原百年来成为一片废墟,王夷甫等人推脱不了他们的罪责。”袁宏为王衍开脱说:“天命运数自有兴废,不一定是那些人的过错。”桓温脸色一变,说以前荆州刘表有一头重达千斤的肥牛,吃草料豆饼十倍于常牛,但负重行远,还不如一头瘦弱有病的母牛。曹操攻破荆州,就把它杀了犒劳兵士。用牛来比喻袁宏,座下宾客无不失色。

历史评价

山涛: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刘讷:王夷甫太鲜明。

王澄: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

王戎: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王导:①岩岩清峙,壁立于仞。②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

石勒: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王敦:夷甫处众中,如珠玉在瓦石间。

庾翼:王夷甫,先朝风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终莫取。若以道非虞夏,自当超然独往,而不能谋始,大合声誉,极致名位,正当抑扬名教,以静乱源。而乃高谈《庄》《老》,说空终日,虽云谈道,实长华竞。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寄命推务。而甫自申述,徇小好名,既身囚胡虏,弃言非所。凡明德君子,遇会处际,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益知名实之未定,弊风之未革也。

桓温: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范宁:王何蔑弃典文,不遵礼度,游辞浮说,波荡後生,饰华言以翳实,骋繁文以惑世。|绅之徒,翻然改辙,洙泗之风,缅焉将坠。遂令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古之所谓言伪而辩,行僻而坚者,其斯人之徒欤?昔夫子斩少正于鲁,太公戮华士于齐,岂非旷世而同诛乎?桀纣暴虐,正足以灭身覆国,为後世鉴戒耳。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吾固以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罪重,自丧之衅少,迷众之愆大也。

陶弘景: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

房玄龄:①汉相清静,见机于旷务;周史清虚,不嫌于尸禄。岂台揆之任,有异于常班者欤!F冲善发谈端,夷甫仰希方外,登槐庭之显列,顾漆圆而高视。彼既凭虚,朝章已乱。戎则取容于世,旁委货财;衍则自保其身,宁论宗稷?及三方构乱,六戎藉手,犬羊之侣,锋镝如云。夷甫区区焉,佞彼凶渠,以求容贷,颓墙之陨,犹有礼也。②夷甫两顾,退求三穴。神乱当年,忠乖曩列。

魏元忠: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贺兰进明:晋朝以好尚虚名,任王夷甫为宰相,祖习浮华,故至于败。

苏轼:王夷甫既降石勒,自解无罪,且劝僭号,其女惠风为愍怀太子妃,刘曜陷洛,以惠风赐其将乔属,属将妻之,惠风拔剑大骂而死,乃知夷甫之死非独惭见晋公卿,乃当羞见其女也。

苏辙:何晏、邓r导其源,阮籍父子涨其流,而王衍兄弟卒以乱天下。②王衍之为人,容貌语言,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

刘祁:晋初,天下既一,士无所事,惟以谈论相高,故争尚玄虚,王弼、何晏倡于前,王衍、王澄和于后。希高名而无实用,以至误天下国家。

王夫之:不然,则崇尚虚浮,逃于得失之外以免害,则阮籍、王衍、乐广之流是已。

蔡东藩:王衍清谈误国,尚欲乞怜强虏,t颜劝进,山涛谓:‘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吾谓实一贼子,何宁馨之足云?

何兹全:两晋之际,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导,身系一朝安危兴亡。王衍此人,当时极被推崇,谓为‘一世龙门’,但是我觉得王衍虽有功,可是他的过是大于功的,实无可取,害人害己。

轶事典故

口中雌黄

王衍在谈论玄理时,经常手持白玉柄的尘尾,手和玉柄的颜色一样白皙。凡是他觉得道理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马上更改,世人称他是“口中雌黄”。

情之所钟

王衍的幼子不幸夭折后,名士山简去安慰他。王衍十分悲痛,几乎无法控制。山简就说:“孩子不过是怀抱中的东西,哪至于悲痛到这种地步!”王衍说:“圣人可以忘掉感情,最下等的人则对感情没有体会。然而最珍重感情的,正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山简很佩服他的言论,也转而为他感到悲痛。

乃在牛背

王衍曾托族人办事,但好久没有回音。有一次聚会宴饮,就问那个人说:“近来托您办的事,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想到那个人很恼怒,举起酒器就砸他的脸。王衍沉默不语,清洗完毕,领着当时还年少的王导一起乘牛车离去。他在车中用镜子自照,对王导说:“你看我的眼光还是在牛背上呢!”

举阿堵物

王衍的妻子郭氏,是惠帝皇后贾南风的亲戚,凭借贾后的权势,他刚愎贪婪,性情暴戾,搜刮财物贪得无厌,喜欢干涉别人的事情。王衍耳闻目睹妻子的种种恶行,但没有办法禁止她。当时,他的同乡人、幽州刺史李阳,是名震京师的大侠士,郭氏素来很忌惮他。王衍因此对郭氏说:“不只是我说你不能这样做,李阳也说过这样做不好。”郭氏因此行为稍稍收敛。王衍素来鄙夷郭氏的贪重钱财,所以口中从来不提钱这个字。郭氏想试试他究竟会不会说,就让奴婢用钱绕床一圈,让他不能走出来。王衍早晨起来看到钱后,就对奴婢说:“把这些东西都拿走!”

赌射杀牛

彭城王司马权有一头快牛,对它非常爱惜。王衍和他赌射,赢得了这头牛。司马权说:“你如果要自己骑乘就算了,如果想杀掉吃牛肉的话,我愿意用二十头肥牛代替它。既有肉吃,又能存下我喜爱的东西。”王衍却把牛杀掉吃了。

珠玉在瓦

王衍俊秀而有很好的名望,一心企求玄虚悠远,从来不谈利字。他的族弟王敦在晋末南渡之后,经常称赞他说:“夷甫处在人群之中,犹如明珠美玉落在瓦片石块之间。”顾恺之在王衍的画像上作赞词,也称赞他人品如青山耸峙,千仞壁立。由此可见他被人所推崇的程度。

风尘外物

王戎曾说:“王衍的风度仪态高雅清澈,好象晶莹的玉树,自然是尘世之外的人物。”

神锋太俊

王澄评论王衍说:“哥哥外貌好像很正直,可是锋芒太露了。”王衍回答说:“确实比不上你那样豁达大度。仪表温和。”

岩岩清峙

王导评论王衍道:“陡峭地肃静地耸立在那里,像千丈石壁一样屹立着。”

以楷方衍

众名士对比评论人物时,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对比,其中把裴楷与王衍相比。

身今少恶

还在西晋时,有一班人倾慕道家学说,其中有人登门向王衍请教疑难,正碰王衍前一天已经谈论了很久,有点疲乏,不想再和客人应对,便对客人说:“我现在有点不舒服,裴逸民(裴Q)也在我附近住,您可以去问他。”

琳琅珠玉

有人去拜访王衍时,遇到王戎、王敦、王导在座;到另一个房间去,又见到王诩、王澄。他回家后,告诉别人说:“今天走这一趟,满眼都是珠宝美玉。”

白眼儿遂作

王衍与裴邈因为志趣爱好不同而发生分歧。裴邈总想攻击他而抓不到把柄,便故意去找王衍,肆意辱骂,想让王衍应答,然后诽谤他。但王衍声色不动,缓缓地说:“白眼儿终于发作了。”

史书记载

《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十三》

《资治通鉴》也有记载。

家族成员

妻子:郭氏,郭泰宁之女。

个人作品

王衍善行书,《宣和书谱》称其“作行草尤妙,初非经意,而洒然痛快见于笔下,亦何事双钩、虚掌、八法、回腕哉?其自得于规矩之外,盖真是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规之也。”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全晋文》有《谢表》、《答山简书》。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两晋演义》中,王衍主要事迹在第二十三回《倾国出师权相毕命 覆巢同尽太尉知非》中,叙述了王衍被俘后及死前的言行,与正史相似。

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自黄帝子孙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汲郡(河南卫辉)等地;其二是妫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后,居于陈留(河南)、北海(山东)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后,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是为王氏,居于京兆(西安)、河间(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是为王氏;(三)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居于太原(山西)、琅琊(山东)、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这一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属于这一派。所以,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现存的私修族谱,是自宋代开始按照欧阳修(1007至1072)和苏洵(1009至1066)创立的“欧苏体例”编修的,绝大多数王氏族谱都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据统计,在一百个大姓中,王姓家族历代所涌现出的名人总数,居于各姓氏之首。

早在西汉昭宣时期,博士谏大夫、经学名家王吉,就为琅琊王氏的显贵奠定了基业。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到了西晋,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东晋初,由于王导功勋卓著,担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顶峰的标志,同时也是琅琊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

太原王氏也是特别显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镂王家”之称。由于太原王氏名声显赫,历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后代,也将自己的家世归系于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说。太原王氏主要有祁县和晋阳两支。王霸长子名殷,后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是为祁县王氏。殷五世孙王允,汉献帝时任司徒、守尚书令。王允兄子王凌,显贵于三国曹魏之时。王玄谟在南朝宋孝武帝时,官至顾命大臣,其后家世相传,显于南朝。在北朝,祁县王氏有历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庆父子,王庆父王因,魏州刺史。王庆,隋上柱国,封平昌郡公。隋代还有著名儒学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学有王绩、王勃等。太原王氏晋阳支,在东汉灵帝时,王柔、王泽兄弟,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晋阳王氏显贵的基业。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泽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晋时,王柔之孙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浑,官至司徒。王浑子王济,被晋武帝招为附马,官至骠骑将军。西晋时期是太原王氏晋阳支的黄金时代。东晋时,晋阳王氏依然是名门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王坦之,官至中书令;王蕴,官至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王恭,官至中书令,领太子詹事,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等等。在唐代,太宗时,有宰相王珪;玄宗时,有宰相王晙;代宗时,有宰相王缙;宪宗时,有宰相王涯;文宗时,有宰相王播;僖宗时,有宰相王铎;昭宗时,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军副都指挥王信,秘书监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书王琼,等等。

开闽王氏,是闽粤、港、台以及海外王氏所共祖的东南巨族。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王审知当权期间,为开发闽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去世后,谥为“忠懿”。后来,其子建号称帝,建立闽国,追认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后,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从此,闽人对王审知更加推崇。不论王氏宗祠还是私人宅第,所悬门灯,都写“开闽第一”。民间崇拜王审知的建筑,犹如雨后春笋,所在多有,视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及及东南亚各地的王氏后裔,都尊奉王审知为他们之先祖。

三槐王氏,是以堂号闻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王彻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历仕宋太祖,太宗两朝。宋太祖时,王祐任监察御史。太祖委派他查处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事,并许诺事成回朝后升任宰相。王祐经过认真调查后,竟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宋太宗即位后,又重新起用他,并拜他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祐子孙,居官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宋代以后,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中华族谱集成》收入具有代表性的王氏族谱二十种,编为二十册,兹简介如下:王氏第一册,收录明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太原王杨氏支谱》首一卷至九卷。《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明王应斗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原装五册。该谱以璧以为一世祖。璧公,字大献,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54年),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是为祁门新安王氏始迁祖。璧公乃晋丞相王导之后裔。璧公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徙居他乡。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名门望族,多属其后裔。江左王氏自导公始,而王导又是琅琊王氏之后裔,所以该谱取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太原王杨氏支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本册收录首一卷及第一至第九卷。该谱由清代王际春等修,同治五年(1866年)敦睦堂刻本,原装二十八册。该谱以富春公为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之后裔。隋文帝时,富春公先祖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称“王”者,不忘其祖;称“杨”者,不背其君。王杰之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鄱阳瓦屑霸。富春生昌国,昌国生自戌、得戌,从此鄱阳王杨氏遂分为两支。元末战乱,陈友谅肆毒翻阳,遂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置潜山县,清属安徽安庆府),祖二公徙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侄子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其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

王氏第二册,接前册收录《太原王杨氏支谱》第十卷至二十五卷及末一卷。

王氏第三册,收录清道光《王氏家谱》六卷、清嘉庆《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乾隆《王氏族谱》二十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道隆、王道彰等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抄本,原装六册。该谱以奎公为一世祖。王奎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迁居寿阳上谷村(后改上峪镇),生有三子:长曰义、次曰和、三曰顺。后长子义公复归原郡,和公、顺公世居上谷。历三世而修坟建塔,刻碑立石,世系宗图,俱刻于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始修家谱。道光年间,王道隆、王道彰兄弟复聚宗人,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王楷苏、王楷欧等编修,嘉庆二年(1797年)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子文公为一世祖。子文公于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该谱据旧谱而续修。而旧谱由十世祖维垣公所修,十一世祖懋公增而刊之。王楷苏采辑先人轶事及世系图,参阅史籍加以考订,数易其稿,始成此谱。灵石《王氏家谱》二十卷,清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存厚堂刻本。该谱以诚斋公为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年)迁本邑静升村。宗支蕃衍,渐成巨族,遂尊诚斋公为一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三世孙王尔康始修其谱。乾隆十九年十五世孙王梦鹏以康熙本为兰本,编修族谱,并令其子王中极抄录。不幸谱未竣,梦鹏病逝。中极继承父业,详加考订,乾隆五十年刻印问世。从康熙时王尔康始修到乾隆末王中极定稿刻印,历时一百余年。

王氏第四册,收录明天启《王谢世家谱》六册、民国《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一至第十二册。《王谢世家谱》六册,明韩昌箕纂,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该谱以人物传记为主,系据多种史籍辑录而成。王谢两族是六朝时代的名门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具存国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牛皋岭下王氏宗谱》二十六册,本册收录第一至十二册。民国王念学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刻本。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开宗立姓之始祖,以汉五公为牛皋岭下王氏一世祖。明永乐年间,汉五公奉太夫人由梓里迁居牛皋岭,其时此地荒无人烟,不通舟楫。经数代开垦,始成沃土。该谱为第八次续修宗谱。谱序、传记、行述、墓志、祭文、杂记等占了很大部分,资料丰富,内容翔实。

王氏第五册,除收录《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十三至二十六册外,还收录了清宣统《黄县太原王氏族谱》。《黄县太原王氏族谱》六册,清王基鸿、王慕增等修,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原装八册。该谱以二公(失名)为一世祖。二公乃太原王氏后裔,徙居直隶长芦。元朝末年,二公与胞兄大公同迁黄县,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居黄县创业。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子。该谱即以友、信、忠、诚为四大支,分别编修。明中叶始修传抄谱,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付梓,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同治间再修中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基鸿等续修,越二年谱成,宣统元年刻印。

王氏第六册,收录清光绪《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道光《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王佐柳、王佐基等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仕魁公为一世祖。仕魁公乃三槐王氏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唐末宋初时人,历事后晋、后周和北宋。 祜公曾亲植三槐于庭院,象征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为宋真宗时宰相;其孙王素为宋仁宗时工部尚书;其曾孙王巩,文采风流,为时尚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遂作《三槐堂铭》,自此“三槐王氏”,扬名天下。仕魁公生于元末,明洪武时,自江西泰和徙居高仓,其后子繁衍,星居而为五族。清乾隆年间,始草修宗谱,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印,光绪时续修,是为刻谱。《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六年(1826年)王以镜等修,咸丰六年(1856年)王嵩龄增补、刻印。该谱以王审知为一世祖。王审知,字信通,其先世为琅琊人,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王审知高祖晔公,因做官徙居光州固始,三传至恁公,生三子,长曰潮、次曰审邽、再次曰审知。唐末,审知公随其兄入闽,他在开发和治理福建期间,贡献突出,被尊为“开闽第一”。其后,审知公子孙先后称闽国皇帝,并追谥审知公为开国之君,故后人尊审知公为开闽王氏之祖。其后裔遍布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王氏宗族。

王氏第七册,收录清光绪《廷政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王庆洪等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昆陵西宅刻本,原装二十七册。该谱以希古公为一世祖。希古公,名贤,字希古。时值元末战乱,隐居不仕。明洪武初,以布衣献太平策,被器重,命入应天府儒学,授安东知县。希古系三槐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有三子:长曰懿、字文德,知袁州,有政绩;次曰旦,字子明,宋真宗时宰相;三曰旭,字仲明,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旭之后裔随宋高宗南渡,路经常州武进,喜该地民风醇厚,遂定居武进县延政郑墅里。王希古,即旭公之后裔。《延政王氏宗谱》即三槐堂旭公派之宗谱。该谱对三槐名人,记载甚详。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世孙王忱首次编修,其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万历十年(1582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及光绪十九年,又先后九次重修。该谱保存了历次修谱的珍贵资料。

王氏第八册,收录民国《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清宣统《凤林王氏宗谱》九卷。《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春校等修,民国五年(1916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八册。该谱以混公为暨阳王氏一世祖。混公是世居琅琊历封嘉国公王融之后裔。王融,字子春。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混公官江东大将军,自山阴徙居暨阳,是为暨阳一世祖。混公九世孙文炳,字伍四,宋宝佑进士,任潼州刺史,致仕归家,览胜九江,卜居中段,是为梓里王氏之祖。文炳公兄弟七人,该谱所载仅文炳公和文焴公两派之后裔。《凤林王氏宗谱》十卷,清王宅心、王纲华等修,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彦超公为一世祖。王彦超,其先世为太原人,五代时仕吴越,为越州节度使,封邠国公。因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彦超公,有三子:长曰棣,次曰标,三曰集。次子标再传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传而徙居金华。长子棣居凤林,六传而徙沙溪,十四传至南陵公时,彦超公后裔已析为八派,南陵派为八派之长。南陵公,名炎泽,字威仲,号南陵。仕元,为书院山长,后弃官而归。据沙溪谱系及所辑资料,修为谱图一卷。此即凤林王氏宗谱编修之始。其后,明清西代,多次重修。宣统《凤林王氏宗谱》,集历次修谱之大成,分类甚详,计有谱序类、封诰类、像赞类、祝吊类、铭记类、疏议类、诗赋类、约札类、杂著类、祭产类、墓图类等。

王氏第九册至十三册,收录清光绪《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承烈、王锡骥等编修,光绪五年(1879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一二二册。该谱以皋公为一世祖。王皋(1081年—1146年),字子高,宋宰相王旦之曾孙,懿敏公王素之孙,诗人王巩之第四子。世居汴东开封府。建炎初,王皋扈宋高宗南渡有功,拜殿帅府太尉。因与时政不合,遂隐居苏之获扁,是为南迁第一世祖。皋公三子:长曰易,字吾置,袭授殿帅府太尉,徙居昆山沙头,是为东沙王氏始祖,子孙散居海虞、太仓、澄江等处,旧谱称公有启圣开灵之德,耕钓不求闻达,坦然有肥遁之风;次曰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守太傅公遗业,居苏获川,为中沙王氏始祖;三曰胤,亦作允,字吾曾,官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徙居无锡沙头,是为西沙王氏始祖。东沙、中沙、西沙,合称三沙王氏。故该谱名曰《王氏三沙统谱》,亦称《王氏三沙全谱》。该谱始修于咸丰五年(1855年),历时二十余年,光绪五年告成。该谱规模宏大,取材广泛,支系繁多,内容翔实。其要目有谱序、世宝、名贤、凡例、谱跋、像赞、祠堂图、坟图、诰敕、家传、史传、支谱序、支系表、世表总目、支派目录、东沙记派、中沙记派、西沙记派等,其中,载有东沙王氏五十一支,中沙王氏二十七支,西沙王氏一百五十二支。

王氏第十四至十五册,收录民国《润东苦竹王氏族谱》三十二卷,民国初王振泽等修,民国二年(1913年)宗德堂铅印本,原装三十二册。该谱以六一公为润东苦竹一世祖。六一公,乃唐末王璧(字大献)之十世孙。王璧世居徽州祁门苦竹港,迄宋高宗南渡,六一公迁居京江润东,但仍用旧居原名苦竹,是为润东苦竹王氏一世祖。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自晋公至五十六世以上即六一公以上,列为外纪,并有世系图及谱传;自六一公始,列为内纪。其后,子孙繁衍,支派增多,遂以“勤学扬名力田务本”八字分为八派,各题一字,记载宗谱,世系分明,序次井然。第十四册收录卷之一至卷之十五,第十五册收录卷之十六至三十二。

王氏第十六册及第十七册前部,收录清宣统题名《太原家谱》实为《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清末王熙桂、叶耀元等修,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原装三十册。该谱以百八公为洞庭王氏一世祖。宋高宗南渡,百八公卜居洞庭东山,是为洞庭王氏始祖。溯其渊源,乃太原王氏后裔,故谱名曰《太原家谱》。百八公十传至王鏊。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明成化进士,正德初,官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时刘瑾用事,大学士焦芳趋附,乃去官。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博学有识,尚经术,文章明畅,使弘治、正德向文体为之一变。嘉靖三年(1542年)卒,赠太傅,谥文恪。其父名琬,字朝用,官湖广光化县尹,始倡修其家谱,王鏊继之。《洞庭王氏家谱》,即是王氏鏊之后裔以王鏊为轴心编修的,王鏊之曾祖伯英、祖父惟道、父亲朝用,皆以王鏊显贵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等头衔。清末东阁大学士陆润庠,还为该谱撰序。第十六册收录该谱卷首及卷一至卷十七,第十七收录卷十八至卷二十八及卷末。

王氏第十七册后半部,收录民国《晋陵夹城王氏五修宗谱》八卷,民国王家璞、黄绮等同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继序堂刻本,原装六册。该谱以东岭公为一世祖,东岭公,名有亨,字世伯,号东岭,宋高宗南渡,东岭公徙居常州,是为迁常始祖。东岭公十三传,至思莱公。思莱公,名准,字思莱,由垂虹徙居东郊之夹城,是为迁夹城之祖。思莱公有三子:长曰模,次曰柬,三曰棠,是为夹城王氏之三派。其后,又以居地分为五大支:即后卷、下塘、上塘、前卷、杏圩,该谱即是按此五大支编修的。该谱卷一为谱序,卷二为始迁祖世系图、表,卷三为后卷世系图、表,卷四为下塘世系图、表及上塘世系图、表,卷五为前卷世系图、表,卷六为杏圩世系图、表,卷七为祠事志,卷八为杂录。层次分明,纲目清晰。

王氏第十八册,收录民国《双杉王氏支谱》二十卷,民国王申农等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孝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六册。该谱以双杉公为婺邑王氏一世祖。双杉公,名瑜,字信之,号双杉居士,唐左散骑常侍、江南西道观察使王仲舒之孙,郎中知制诰贞公之子,双杉公自幼从祖父宦游江南,与江南诗人结为社友。唐末,双杉公由宣州徙居婺邑,是为迁婺始祖。双杉公四传,分为四派,其后又各分为若干支。该谱按世系,分支派进行编修。卷一为序和凡例,卷二为始祖迁婺本末,卷三为世派祖源及一世至二十世,卷四为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卷五、卷六、卷七、卷八,为二十六世至三十世,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为三十一世至三十五世,卷十五为三十六世至四十世,卷十六为祠规,卷十七为文汇总览,卷十八为敕谕,卷十九为像赞、神道碑、墓志铭等,卷二十为茔墓图等。

王氏第十九册及二十册前部,收录清光绪《留田王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清王序畲、王序敏等修,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原装三十四册。该谱以子名公为中湘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名祥,字子名,吉安府太和县人。明洪武间,徙居湖广长沙府湘潭留田,是为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有一子,名俊,字远万。俊生四子:长曰景铭,做官四川,遂徙居四川;次曰景章,字明表,居留田;三曰景春,徙居南京;四曰景华,字祝康,居留田。留田王氏,实系景章、景华两房之后裔。五世之后,生齿曰繁,人才辈出,成为湘潭之望族。该谱卷一为序、目录、条例、宗祠图、留田全图、燕子巌图、寿考、科名、义举、庙宇等,卷二为溯源记及一至十二派齿录,卷三至卷三十三,为十二世以下各房世系齿录,卷三十四为宗祠、契据、跋。

王氏第二十册之后半部,收录民国《王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民国王家宾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传宗公为一世祖。王传宗,三槐堂王氏后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末战乱,传宗公由江西迁楚北汉川,是为楚北汉川三槐王一世祖。传宗公有三子:长曰瀛洲,次曰洋宝,三曰允槐。洋宝居官湖广,居兴家村;瀛洲徙居养鱼铺;允槐徙居曾家泾,鼎足分居。其后,子孙蕃衍,支派日多。瀛洲公后裔由养鱼铺有迁赵家山者,有迁前河岭者,有迁小湾与喝城者,此即大房之分支;洋宝公后裔有迁郭家岭者,有迁三屋湾者;有迁七屋湾与涢口者,此即二房之分支;允槐公后裔历十四传自恩公分支,迁居高岭村。该谱卷首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备载谱序、凡例、宗约、宗派、家传、修祠、纂谱、服制、艺文等项,卷一至卷七,备载各房世系。

信息来源:三槐王氏网 作者:林丽

登录 三槐王氏网 可查看更多详细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东晋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说东晋特殊,主要是指东晋一朝的政治形态与其他朝代的差异非常明显,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门阀政治。

就政治形态来说,是分水岭,宋之后是士大夫政治,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而宋朝之前则是贵族政治,皇帝与贵族分享权力,当然自隋开科举,已有向士大夫政治转变的痕迹,但不明显。

魏晋时期,是士族势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但就门阀政治来说,整个魏晋南北朝,真正实行门阀政治的其实只有东晋。从大的范畴来说,东晋也属于贵族政治,但表现得更极端,士族直接控制着最高权力,皇帝成了精神领袖。

说到东晋的士族,有资格作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代表的,肯定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号称天下第一高门大族,当时流行一句俗语:王与马,共天下。马是指东晋的司马皇帝,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而真正开创琅琊王氏辉煌历史的,就是王导。

王导是东晋开国第一相,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王导的曾祖父非常有名,就是二十四孝图中挂上号的卧冰求鲤的王祥,晋书·臣子传中第一个就是他。王导出身高贵,少时便为世人所知。王导长大后,西晋统治因为爆发八王之乱,已经彻底崩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称王,中原大乱。

此时中原乱局已经不可收拾,晋宣帝的曾孙琅琊王司马睿很有战略眼光,看中了江东这块避难宝地,便想办法谋了个扬州刺史的位子,跑江东发财去了。

王导和司马睿的私交很好,司马睿能在江东开创新天地,王导是立了首功的,难怪司马睿称帝后,激动得要拉王导一起坐在御榻之上,以示荣遇。王导虽然没坐上去,但天下人都知道,司马家的天下,有他王家的一半股份。

王导的历史评价非常高,晋书就把王导比做汉朝的开国名相、曹参,要论功劳,王导也确实当得起,没有王导的帮忙,司马睿的开国事业是不可想象的。王导深居高位,有钱有势,像他这样的钻石级男人,肯定会有不少追求者,王导也是来者不拒,收了几位貌美如花的,养在家里做了小。

王导倒是美了,可却惹恼了一个人,就是王导的正牌大老婆曹氏。曹氏是只母老虎,母老虎倒没什么,可曹氏偏偏还是个大醋坛子。更加要命的是,王导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怵这个母老虎。

曹氏对王导其实也没二话说的,自嫁到老王家,里里外外的事情没少打理,是王家的功臣。她对王导的感情很深,但唯独不能接受的就是王导在她眼皮底下公然吃腥,这岂不是拐弯抹角地告诉她:老太婆,你该退居二线了。曹氏越想越恼,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给王导做牛做马,没想到这只老花猫贼性不改,越发放肆。

最让曹氏接受不了的,是她天天还要和这帮狐狸精挤在一个锅里吃饭,成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曹氏心里这个窝火。虽然那帮狐狸精很得宠,但好在曹氏有名分,是家里老大。曹氏也经常仗着自己首席老婆的身份,对那帮碍眼的,从来没给过好脸色看,今天教训这个,明天敲打那个,污言秽语的没少对付。

那帮小MM在王家受够了母老虎的气,个个委屈得不得了,但又不敢顶嘴,毕竟人家是正牌,惹不起,只好结伙跑到老公那里哭鼻子。王导刚开始还能容忍,但时间久了,王导也扛不住了。老太婆这样天天在家里折腾,王府一片乌烟瘴气。

王导到底是一代名相,智商非常高,眼珠子一转,就有办法了。王导有钱,就在外面秘密营办了几座上等宅子,然后进行战略性转移,把几个小妾都接到新住处,王导这下可抖起来了,脸上乐开了花:让你这个老太婆再胡闹,自己在家玩吧。

王导哪知道这个老太婆根本就不是个省油的灯,曹氏虽然不知道这老猫把狐狸精藏到哪里了,但她是不会放过这帮狐狸精的,有事没事都要打听她们的下落,然后好好羞辱她们,解心头这口恶气。

机会终于让曹氏等到了。有次朝廷举行元旦大会,朝中勋贵可带正室子女相聚,君臣共作一乐。曹氏自然跟去了,在一大帮人中,曹氏突然发现人群中有两三个小男孩,骑着小羊四处游玩。曹氏仔细打量这几个孩子,怎么长得跟王导这么像?跟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曹氏明白了,这肯定是王导跟那几个狐狸精生下的种。

为了慎重起见,曹氏回头告诉侍女:你去问问,这几个小孩是谁家的孩子。要说曹氏带出来的奴婢,个个都油滑水灵,侍女趁人不注意,跑到小孩子面前,不知道说了什么,果然套出了实情。回禀曹氏,确实是王丞相的公子,甚至连王导的小妾住处地址都套了出来。

曹氏一听,气得眼中直冒火,好你个老花猫,老娘待你可不薄,你居然敢生下这几个兔崽子,今天老娘绝饶不了那几个狐狸精。曹氏果然够豪爽,回头告诉随行的二十多个家奴,操着刀去别馆,要了结狐狸精们的性命。

这时王导正和朝中同僚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说说笑笑,突然心腹急忙来告王导:大人,出大事了,大夫人知道小夫人们的住处,拿刀问罪去了。

王导一听,吓得差点没背过气去,这老太婆也太心狠手辣了,要是被她寻着,娘儿们还不得一人一刀上西天?王导急了,寻了一头牛车,一定要赶在曹氏之前将小妾们救走,不然就要出人命了。王导为了赶时间,也顾不得大丞相的威仪了,用麈尾柄狠狠敲打着牛屁股。

老牛狂奔,当王导赶到别馆的时候,曹氏还没到,王导来不及说话,急命小老婆们赶快跟他上牛车逃命。王导在外面可能还有其他宅子,很顺利地将小老婆们转移了出去。

当曹氏一伙人气势汹汹地来到别馆时,早已经人去楼空,老太婆知道这肯定是王导察觉到了什么,早一步下了手。眼睁睁看着狐狸精虎口脱险,气得老太婆说不出话来。王导经过此番教训,以后再也不敢没事带小兔崽子们出来了,万一再让老太婆发现,弄不好老太婆先把儿子们给宰了。

因当时是元会日,朝臣们都在,这事很快就在圈子中传了开来,成为笑柄。司徒蔡谟生性喜欢捉弄人,看人出洋相,这等上好的笑料,蔡谟岂肯放过?有次朝会之后,蔡谟拽住了王导,戏弄他:丞相大喜!王导奇怪,问他:司徒有何见教?何喜之有?蔡谟也真够绝的,假模假样地道:丞相不知道?朝廷最近有旨要下,准备加丞相九锡,以示丞相尊礼。

王导一愣,没听说过这事啊,不过做臣子的能加九锡大礼,那是何等的荣耀,虽然王导并没有篡位之心。王导对加九锡之说信以为真,他相信自己有资格当起九锡礼的,不过总要谦让一番,这也是历史惯例,因此对着蔡谟谦让不已:导何德何能,敢受如此大礼。

蔡谟没想到王导居然当真了,忍着笑说道:不过最近时事艰难,国资不丰,到时加九锡时,只有短辕牛车、长柄麈尾可用了,丞相不要嫌弃,凑合着用吧。说完,蔡谟仰天狂笑而去。

王导终于回过味了,蔡谟这是在耍他。王导气得胡子直翘,冲着蔡谟的背影跳脚大骂:当年我和你爹蔡克共游洛阳的时候,那时还没你这个兔崽子,居然敢戏弄老夫,真是气死我了。

历史趣闻网导读:我整理了一些关于“东晋王导的简介 王导谢安是什么关系图”的详细内容!

东晋王导

王导,出生于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此外王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书法家。

王导 画像

王导一生在政界建立诸多功绩,最初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为他出谋划策,全心全意辅佐他,在元帝登基后,又助他多次平定谋反,维护帝室,稳固政权,严明君臣关系。

王导性情宽厚仁德,施行德政,讲求历法,能够隐忍,心怀恻隐,能够做到君臣关心和睦,社会风气良好,使百姓爱戴他,能够笼络人心,招募人才名士,为己所用。此外,王导任丞相期间,十分注重教育,兴建学校,选拔老师,复兴德理朝纲,改良社会的教化、风气。王导晚年不理朝政,保持糊涂,以此来稳定各势力之争的矛盾。

王导的书法造诣极高,十分热爱书法,在当时的书坛上有很高的地位,时常教导王氏族人要怀着尊敬之心研习书法,家中出了很多书法家,被称为书圣的侄子王羲之,能有如此成就必然与他的指点有关系。

王导留有著作十一卷,收录在全晋文中,对后世十分具有意义。

王导心系朝廷兴亡,他的宽政正好符合当时东晋的社会背景,致力于调剂各方矛盾,以谋求社会的安定,政权的稳固,他的所作所为对当时的东晋朝廷而言是贡献极大的。

王导书法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此外,王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书法界也颇具知名度。

王导书法

王导十分擅长书法,其中最突出的要数行草,他偏爱钟繇的字,常常拿出来效仿、练习。据悉西晋末年,社会处于极度混乱的时期,王氏举家南迁,他将一张写有“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誓言的法帖随身携带,书法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当时王导也没有忘记将钟繇的字帖藏在身上,时不时掏出来看看、写写,可见他对钟繇书法的钟爱。此外,王导不但学习、吸收前人的书法,还能自成体系,独具个人风格,在当时的书坛上有很高的名望。

王导在书法界也是名列前茅的,他一得空就爱摆弄笔头,一写字就停不下来了。后人对王导草书的评价是,饱含风骨却又典雅高韵,不仅有武将的魄勇,也不失戏鱼般的灵动。

王导常教诲王氏族人要尊重书法,时常习之,且王导作为王羲之的叔父,王羲之能有后来的成就,也与他的指点脱不了干系。

王导流传至今的书法佳作有《省事贴》、《改朔帖》王导简介,其中《改朔帖》成为如今草书发展中的典范之一。

王导与书法的渊源深厚,是行草中的“能书”,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光增色,从而遗芳后世。

王导王羲之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是书法界名列前茅的人物,颇具名望。王家与书法的渊源极深,他的侄子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 画像

王导十分重视书法的重要性,常常教诲王氏族人要尊重书法,时常习之,且王导作为王羲之的叔父,想必王羲之能有后来如此卓越的书法成就,也与他的指点脱不了干系。除此之外,叔侄之间还流传着有趣的典故,据说王羲之能够抱得美人归,正是多亏了他的叔父。

在《晋书王羲之传》有关于他东床快婿的记载,当时王导作为东晋丞相,与太尉稀鉴是关系密切的友人。稀鉴膝下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千金,视为掌上明珠,到了该出嫁的年纪,便有意为她寻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稀鉴听说王导家中有多个儿子和侄子,个个一表人才,遂与他提出联姻。王道与之交情颇深,不假思索便答应了,回家告诉儿侄们,令其多做准备,待日后女方前来选婿。

次日,稀鉴便前来观望挑选,只见王家众青年才俊个个精心准备,衣饰华丽,稀鉴见他们都过于紧张,反而觉得有点虚伪不够真诚,因此没有特别满意。此时他看到外庭中有一位公子,不修边幅,随意的半躺着吃东西,显得对选婿一事无动于衷的样子,稀鉴便一眼相中了他。

这个人就是当时已在书法界初具建树的王羲之,他就是这样凭借真实自然不装模作样的性格赢取了稀鉴之女,龙床快婿说的就是他。

王导谢安

南京秦淮河岸有个著名的乌衣巷,自古以来是促使诗人们诗意大发的好去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刘禹锡那首《乌衣巷》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指的什么呢

王导谢安纪念馆

乌衣巷是东晋时期上流名门们聚集之地,该名字也是由贵族子弟“乌衣诸郎”而得来王导简介,此诗中的“王谢”指的就是晋朝的政坛双星王导与谢安两家,两位都是政治上权倾一时的丞相,也都是书法界造诣极高的人物。

王导,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与其兄内外相合形成王马共天下的局面。王导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在诸臣中几乎鹤立鸡群,深得皇上的赏识与重任。除此之外,在书法界他也是当时名列前茅的大人物,擅写行草,偏好钟繇的字,一得空就爱提笔练字。

而谢安,也称作安石,是晋朝孝武帝时期的丞相,被人们称为谢太傅,功勋卓越,十分有威望,一度退隐政界,后又复出执掌大权。谢安任大都督征讨秦符时,从容不迫,调度兵力,最终以弱敌强,打败敌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在书法方面,谢安是兰亭 的成员,常与王羲之切磋书法,在东晋时期极有名气,知名度仅次于王羲之。

王谢二人作为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极有威望,在历史上受到后人的尊敬。

王导谢安纪念馆

王导谢安纪念馆位于南京乌衣巷内,以纪念东晋时期王导与谢安两位政治家、书法家,是夫子庙景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著名景点。旧时的乌衣巷是上流名士与贵族们聚集的地方,也是诗人频繁创作的源泉,其中出自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指的就是这两位名士。

来燕堂

东晋早年,王导居住在此处,后来逐渐转变成王、谢等多户大家族的住宅区。唐朝的刘禹锡写出《乌衣巷》这样的诗句时,他们的旧居早就荡然无存了。1997年,秦淮区恢复了乌衣巷,大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着手修建了王谢纪念馆,以供中外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能够了解东晋年间关于王导、谢安相关的历史信息,以缅怀他们在历史上做出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贡献。

纪念馆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来燕堂、鉴晋楼以及两大家族相关的历史陈列等等,外庭还有曲水流觞的景观,以杯形喻指喝酒吟诗。

“来燕堂”也就是堂前燕之燕,喻指当年传闻谢安用飞燕来传书送信,该牌匾由沙曼翁题字,苍劲有力,象征王谢大宅的风范。

“鉴晋楼”的牌匾为隶书所写,颇具魏晋之风,里面陈设有东晋年间的雕刻、起居室,以及两个人物相关事迹的壁画,还有一些当时年代画作的复刻版。

王谢纪念堂对于我们缅怀当年伟人们在历史上做出的功绩,以激发爱国情怀、丰富精神生活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东晋建立了,衣冠南渡。

王导,字茂弘,琅琊王氏,今山东临沂人,著名政治家,清谈领袖,历任元帝,明帝,成帝,官位至宰相,为琅琊王氏家族的发展趋势做出巨大的贡献,使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本事,“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作两髻、葛裙、策杖,路边窥之。叹曰:“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不觉至台门。”这里充分展现出王导的气质与才能,他的聪明才智与气质肯定在少时便展现出来了,而且很明显,不然不会有一个人如此简单的就猜他是一个宰相之才,而且猜的如此之准。

时光荏苒,王导转眼之间长大,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使得名士们衣冠南渡,让中国的文化中心转到南边,而王导和王戎将司马睿送上王座,这表现了王导的政治预见未来之强。让王家在短时间之内掌控了朝政。王导以自己的才能,一下便到宰相之位,他很聪明,他们马上察觉到了当时清谈误国的致命,马上个人引进儒家思想来与当时的玄学融和,玄学依旧深远,但在其中有了社会责任、与实质的东西。

王导除了聪,还有一个与他的表弟,与王戎不同的地方,就是“善”,不过“善”这个标题太大,与其说善,不如说是仁慈吧?曾有一个故事,富可敌国的石崇邀请王导与王戎赴宴,让一个个美人敬酒,如果客人不喝酒,变杀了那美人,王导酒量不好,但是为了一条条人命,他坚持着,再坚持。而旁边的王戎面不改色,心不跳,脸不红,就是不喝酒,连杀三人与他无关似的,这里便可以看出王导与表弟一仁一无谓的区别。

不过比起以上这些,王导最最重视的是——家。

为了家,为了家族的存亡,他可以用我所有积蓄,来培养家族的辉煌,这里有他与清谈误国之人最大区别,就是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他的心中,家大过一切,甚至兄弟情义,当他的弟弟王戎反叛时,他坚决为保护家族与他隔阂,还要美其名曰“大义灭亲”。

在王导的一身如此的“糊涂”,只为保全家族的活着,又如此精明一次次将家族推向高峰,这些早已成为史话,变为历史的印记,但是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思想中,家又在哪里?至高无上,还是没有……

1.4 名门望族|王导与谢安

可以 看出,在如上四个条件中,历代高官最为重要。因为有了历代高官的条件,其他三条都容易实现,特别是在士族地位升降时,官级的高低起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