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置家谱
接家谱,一般有仪式的,首先,要在本家认祖归宗,把你们这一脉族人的名字在本家续上谱,后请谱,回家后选吉日于你族祠堂祭祀、祷告,供奉于宗族祠堂,若无,则供奉于家中祖宗牌位或神龛前。每月初一十五香火不断。
供奉家谱的规矩可能因为不同地区而有不同的讲究的,下面是一般常见的供奉家谱的规矩:
1、记载家谱的卷轴,家谱轴子的幅面较大,一般宽11米左右,高165米(来丁尺寓意添丁进口)。
2、家谱轴子展示的内容是程式化的。主体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上部分的顶部,绘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
3、楼阁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写着 “供奉历代宗祖(祖宗)之位” 八个字。供桌的下面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名字排列是有规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对称呼应;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长辈名次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早先的社会,讲究男尊女卑,一般说来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贱,除富贵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特别是贫苦农家的女人更是如此。但女人去世后,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记的,所以这些没有名字的女人,就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张氏”等等的称呼了。
4、供奉是一般是初一十五上香上供供奉;不过,这其中供香一定是供奉天然香才是正确的供奉家谱的方式;所以,建议你不妨可以到无相铜炉官网一对一定制一款好点的天然香供奉为好。
1、一般来说,供奉家谱需要准备好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就是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
2、还有的就是在腊月二十八的时候蒸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另外还有米饭,和其他的供品,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
如今家谱应放在家的书房和客房,有阁楼和祠堂更好;古代一般放在房梁上。
古代普通家庭能拥有一套族谱,应该是家中最值钱的书籍,也是最神圣的。因为没有书房存放,但又怕老鼠咬以及防潮。一般家庭都会把族谱吊在家中的房梁上。
一是显示神圣,二是老鼠以及水火不易接触,而导致族谱损坏。所以以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是把族谱用油纸包好,悬吊在家里的房梁上。平时也是不会轻易打开。
族谱的地位:
在以前,族谱是一件非常神圣的物品,一般不会与若伊书籍一同摆放。这是因为族谱在很多人眼里,平时一般是不拿出来示人的,古代,女人平时是不能触碰族谱的。
如果有家庭里的女人包括媳妇想看族谱,是绝对不能自己触碰到族谱的,一般会让家庭里的男人净手焚香之后才能打开族谱,女人只能在旁边观看,不能用手接触。所以有钱家庭即使有书房,也会特别把族谱疏勒好,一般人不能随便拿到。
过年的时候,有族谱的家庭,会在大年三十把族谱拿下来,净手后把族谱放在神龛上面,进行供拜。顺便检查族谱的状态。正月初十五过后,再次次族谱悬吊在房梁上。
1、一般来说,供奉家谱需要准备好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就是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还有的就是在腊月二十八的时候蒸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另外还有米饭,和其他的供品,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
2、一般都会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还要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这之后开始,就需要早晚去祭拜了,到了初三晚上的时候就要送年了,就会把所有的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
那是家谱的一种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内容单一。魏晋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家谱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第三部分是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如何安置家谱
本文2023-10-14 17:39: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