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家谱文字辈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字辈在家谱上都是有迹可循的。可以试试电子家谱哦。
把家谱修到互联网上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卡号和密码,只要登录进入自己的空间,可以在里面完善相关资料、传头像、写简历、写日志、建相册、传照片、留言等,不管你身处何地,只要有电脑的地方,随时都可以上网查阅家谱,和家族亲人聊天、交流、发信息等,这样以来,家谱功能大大增多,而且终身只需修这一次谱,以后的人只需网上添加即可。(百姓通谱网)
山西省代县境内有个名叫鹿蹄涧的村子,村中有座建于元代的杨忠武祠,人们通常称它为杨令公祠或杨家祠堂。祠堂里保存着一些关于杨家将的比较真实的资料,可补史书的不足;也有许多生动的塑像和画像,可供游人凭吊和观览。
鹿蹄涧村背依勾注山(也称雁门山,属北岳恒山山系),有涧水自山中流经村旁;面对五台山,有台顶积雪终年可见。西北方不远可出雁门关,正南方不远可渡滹沱河。这里西去代县城四十五里。自从五代后晋石敬瑭把雁门关以北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全部割让给契丹(后为辽)以后,代州就成为汉族防御外族入侵的边防重镇。
杨家父子兵从五代北汉时就为抵御外族侵略而征战,长期驻守在雁(门)代(州)这片土地上,并在此传宗接代,延续后裔至今。这座杨令公祠就是杨令公(杨业)在雁代一带活动的纪念和见证。
鹿蹄涧村既然是杨令公祠的所在地,那么,此村与杨家将有何关系?村名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杨家祠堂正殿门前的一尊怪石是最好的解答者。这尊怪石,安放在四尺高的石座上,高二尺,外形像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上雕有一只带箭的梅花鹿,旁镌“泰定元年”字样(“泰”字已不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鹿蹄石。据《代州志》、杨家族谱记载和杨族世代传说,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天,二人外出狩猎,行至马峪河(在今繁峙县雁头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杨友、杨山策马紧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以头触地,顿时失踪。杨氏兄弟急令亲兵在鹿没处挖地三尺许,发现一块怪石,上面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遂将此怪石携回,经加工雕饰留作纪念。一后来,杨家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因此便迁到联庄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涧,遂又改名为“鹿蹄涧”。这则故事虽然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但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据此来回答鹿蹄涧村名的由来。杨令公祠是何时兴建的?它有哪些值得介绍的内容?据洞内元代天历年间赵鹤鸣所撰碑文记载,此祠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是杨业十六世孙杨怀玉奉旨建造的,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又据该碑文记载,杨业的后代除留居雁代一带外,还“流布英种于川、广、淮、扬间”。杨家祠堂在各地建立的也不少。自从杨怀玉在代州鹿蹄涧建祠之后,各地杨家祠堂共同商定:每六十年集会于鹿蹄涧,叙世系,修家谱,祭祖庙,永为定例。
鹿蹄涧杨令公祠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祠对面楼台三间为祭台,上有“颂德楼”题匾;调堂门前筑台阶二十四级,阶下有石狮一对蹲踞左右。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左书“一堂忠义”,右书”三晋良将”。门楣上立一盘龙蓝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个金字。“忠武”乃杨业战死后,宋太宗皇帝给予他谥号。
祠门内侧高悬木匾一块,上面抄录了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一篇,加封杨延朗开国公誓券一篇,给杨延朗敕旨六篇,给杨宗保、杨文广敕书各一篇。
后院,有正殿五间,中额书“忠勋世美”。廊前双柱上有一副木刻金字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廊两厢还有元以来石碑四通:一为元天历己巳年(1229)赵鹤鸣撰龙虎卫上将军杨友碑;一为杨族世系牌,碑阳为赵鹤鸣所撰《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记述了杨怀玉以前的世系及杨怀玉建宗祠、纂家谱、修坟墓、置护田等等,碑阴刻杨业父杨兖至杨怀玉十七世世系表;一为明万历年间山西提学使为杨族立的表忠闾碑;一为宏农宗祖碑,碑文追溯了杨兖以前的世系,上至东汉太尉宏农杨震。
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正中一龛,塑杨业与佘太君像。看到塑像那种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神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旁塑杨令公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无不气宇轩昂,姿容伟俊。
杨氏祖先共赐字四百个,共四百个字辈,以《宗》为第一代,《效》为第四百代的字辈辈份排列,四百字辈为杨氏家族所有杨氏族人的字辈,任何姓杨的后人将必根据四百字字辈来排的,如果到了第四百代传人以后又开始于第一代《宗》字辈开始重复下去!下面的排序是以左往右循序排列!
=====================
↓↓↓杨氏字辈↓↓↓
=====================
宗可永应显,玉正文承先。
丕耀修纪敦,仁钦祈天运。
福荫云礽雍,睦克绍必受。
光荣昌胜秀,再通华长呈。
中之起振廷,建春遂旺峰。
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
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根。
基百年世代,流芳才高诚。
学亨堂前攀,丹桂林树婷。
原景政俊方,钟鸣胤安司。
纯宏齐盛大,述继绪新灵。
志道怀锡发,祥敬守庭番。
献登崇孝友,良进全美嗣。
敏焕章立念,思泽启纶经。
整舟有如仕,培玄首清白。
泰明凤金殿,飞龙遇禄延。
寿毓祺心定,茂元贤开保。
隆源兆梅石,耆维与宜增。
畴本允捷位,其占来初为。
贵广聚居肇,礼宅作嘉纲。
瑞垂量益济,集萃红象化。
照笔一变自,殊千刻策富。
要功银孟洪,灿曾时三知。
杰祯汉隋相,尉君武科举。
锦唐宋奇勋,太师奉旨令。
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
虎跃腾满门,烈鼎丰壮凌。
慎裔靖康宁,兰辉映声复。
昭著秋范伟,业廉洁行顺。
晋乾坤序常,存香统略王。
衍庆里载南,义怡佑尚恒。
辅都邦炳利,在上换乎真。
强喜善性以,贯遵闻待久。
关稀宣佐彝,训用典达须。
公枝超尧伯,士容让彰魁。
子凝熙庶治,教材器梦权。
徽鳣襄风飘,儒手贻燕翼。
宪麟祚群人,艺苑念生淑。
信绵恩惟铭,彦内单眷仲。
鸿从地加田,九印四乃效!
杨忠武祠门票价格:30
山西省代县境内有个名叫鹿蹄涧的村子,村中有座建于元代的杨忠武祠,人们通常称它为杨令公祠或杨家祠堂。祠堂里保存着一些关于杨家将的比较真实的资料,可补史书的不足;也有许多生动的塑像和画像,可供游人凭吊和观览。
鹿蹄涧村背依勾注山(也称雁门山,属北岳恒山山系),有涧水自山中流经村旁;面对五台山,有台顶积雪终年可见。西北方不远可出雁门关,正南方不远可渡滹沱河。这里西去代县城四十五里。自从五代后晋石敬瑭把雁门关以北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全部割让给契丹(后为辽)以后,代州就成为汉族防御外族入侵的边防重镇
杨家父子兵从五代北汉时就为抵御外族侵略而征战,长期驻守在雁(门)代(州)这片土地上,并在此传宗接代,延续后裔至今。这座杨令公祠就是杨令公(杨业)在雁代一带活动的纪念和见证。
鹿蹄涧村既然是杨令公祠的所在地,那么,此村与杨家将有何关系?村名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杨家祠堂正殿门前的一尊怪石是最好的解答者。这尊怪石,安放在四尺高的石座上,高二尺,外形像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上雕有一只带箭的梅花鹿,旁镌泰定元年字样(泰字已不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鹿蹄石。据《代州志》、杨家族谱记载和杨族世代传说,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天,二人外出狩猎,行至马峪河(在今繁峙县雁头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杨友、杨山策马紧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以头触地,顿时失踪。杨氏兄弟急令亲兵在鹿没处挖地三尺许,发现一块怪石,上面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遂将此怪石携回,经加工雕饰留作纪念。一后来,杨家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因此便迁到联庄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涧,遂又改名为鹿蹄涧。这则故事虽然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但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据此来回答鹿蹄涧村名的由来。杨令公祠是何时兴建的?它有哪些值得介绍的内容?据洞内元代天历年间赵鹤鸣所撰碑文记载,此祠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是杨业十六世孙杨怀玉奉旨建造的,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又据该碑文记载,杨业的后代除留居雁代一带外,还流布英种于川、广、淮、扬间。杨家祠堂在各地建立的也不少。自从杨怀玉在代州鹿蹄涧建祠之后,各地杨家祠堂共同商定:每六十年集会于鹿蹄涧,叙世系,修家谱,祭祖庙,永为定例。
鹿蹄涧杨令公祠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祠对面楼台三间为祭台,上有颂德楼题匾;调堂门前筑台阶二十四级,阶下有石狮一对蹲踞左右。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左书一堂忠义,右书三晋良将。门楣上立一盘龙蓝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个金字。忠武乃杨业战死后,宋太宗皇帝给予他谥号。祠门内侧高悬木匾一块,上面抄录了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一篇,加封杨延朗开国公誓券一篇,给杨延朗敕旨六篇,给杨宗保、杨文广敕书各一篇。
后院,有正殿五间,中额书忠勋世美。廊前双柱上有一副木刻金字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廊两厢还有元以来石碑四通:一为元天历己巳年(1229)赵鹤鸣撰龙虎卫上将军杨友碑;一为杨族世系牌,碑阳为赵鹤鸣所撰《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记述了杨怀玉以前的世系及杨怀玉建宗祠、纂家谱、修坟墓、置护田等等,碑阴刻杨业父杨兖至杨怀玉十七世世系表;一为明万历年间山西提学使为杨族立的表忠闾碑;一为宏农宗祖碑,碑文追溯了杨兖以前的世系,上至东汉太尉宏农杨震。
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正中一龛,塑杨业与佘太君像。看到塑像那种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神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旁塑杨令公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无不气宇轩昂,姿容伟俊。(以上所有塑像的时间均无记载)其中杨延昭塑像,怒目圆睁,右拳紧握,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敌人的高度愤恨与警惕。
看到这些塑像,人们不禁联想到当年杨家将征战疆场的情景。杨家将中首先令人怀念的,自然是一代忠良、为国捐躯的杨令公。《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曾在北汉任职29年,屡立战功,威镇边陲,人称无敌,累迁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汉主刘继元降宋,杨业也随之归宋。宋迁杨业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副潘美以守山西,杨业遂移家于代州。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骑兵十万来犯雁门,杨业命部将断峪谷南口,自率千余骑北出勾注山西陉。契丹军于雁门峡谷中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宋军奋勇冲杀,以少胜多,毙其名将,获其甲马。杨业以战功升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四月,契丹三路侵宋,中路以三万人入雁门山,杨业与战,斩契丹三千余人于雁门山下,深追敌军至雁北朔、应、寰等州。
雍熙三年(986),宋五路出兵伐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北出雁门,雁北各州民众起义助战,很快收复朔州、应州、寰州、云州(今朔县、应县、大同一带)。后来,其它四路相继败归,西路已成孤军,契丹遂倾全国之主力军集于雁北一隅,潘美、杨业等奉命返归代州,分兵守护平型、飞狐、雁门诸关。宋朝廷决定将雁北起义军和汉民二十万人分别迁入河东(今山西)、河南(今河南省),命潘、杨保护撤退。杨业主张避免与新胜之辽军决战,建议由他率部从大石堡(在分繁峙县城西北三十里)北出应州,虚张军势,吸引辽兵主力;然后大队出关,接应义军和百姓,潘美等不但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反诬杨业惧敌,力主正面进兵,而自己又不为先锋,杨业只好从命,率部奔上寰州前线。临出发前,请潘美等派伏兵于陈家峪(朔县境内)接应。杨业率部至朔州东与敌相遇,被困,突围后退到陈家峪,不见宋兵前来接应。杨业拊膺大恸,率将士力战,手刃辽兵数十百人,中箭堕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时年五十五岁。杨业死后,潘美等极力掩盖杨业的功绩,并推卸自己的罪责。经杨业妻折氏(即佘太君)上书力辩,宋太宗才降旨追赠杨业为太尉中书今,谥忠武。
祠堂塑像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大约要数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佘太君了。据清代人康基田著《晋乘搜略》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即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编者)之亲援桴鼓然。又据《保德州志》载:杨业娶折德衣(yi,音衣)女。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折氏即佘太君,传说中对她的事迹虽有夸张,但历史上确有其人。
祠堂塑像中引人注目的还有杨延昭。据《宋史》记载,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讳而改名延昭,后人又称他杨六郎。杨延昭幼年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雍熙三年,杨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由于他骁勇善战,深得宋真宗钟爱,咸平四年十一月,加封他为开国公。加封敕旨中称赞他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并要他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杨业战殁后,杨延昭的抗辽活动主要在高阳关(今河北省)附近的边防前线。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卒,年五十七岁。
在民间传说里,杨业的八个儿子中,有的随父战死,有的被潘美杀害,有的愤而出家为僧虽然多无史书记载,难以稽考,但杨家奕世将略、一堂忠烈的家史,确是光照中华大地,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的。
在鹿蹄涧村,除了能看到杨令公祠,还能看到一轴十分珍贵的杨族史卷。这轴族史卷全长2.7丈,宽13尺,以素绢为幅。据说这是杨家五通(五个史卷轴)之一,其余的都已失传。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族历代武将名臣的传记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共计十五幅。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的黄绫敕牒。杨存中是历代杨家将中爵位最高的一个,死后封为和王。敕牒字迹尚清晰,玉玺印迹隐约可辨。敕文的后面还有尚书等十余人奉旨降敕的署名,卷轮中共有四人的传记、五人的画像和赞,杨存中列为第三。杨存中的传、赞后面都署有南宋名臣周必大的名字,应为周必大所撰,但是否为周必大所书,尚难肯定。传中说,杨存中为代州崞县人,一生功揭天地;死后,太上皇高宗不安寝者三日。赞词是:威镇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秋庙祀,有像斯存,凛然灵气。卷中其余的是杨业后代子孙、宋代显官功臣杨克让、杨时、杨大异的传、画、赞、传、资的作者署各有邹浩、留正、方逢辰等,画像上一律无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列于首位的一个没有配传(传已失落)随画像后面,有八句笔迹刚劲的赞语: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朝阳孤凤,盛世祥麟,九原不作,名重缙绅。落款是尚书范仲淹赞。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与杨业、杨延昭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这几句赞语,很可能是范仲淹为杨业或杨延昭的画像所作,而画像前面失去的传记,自然也可能是杨业或杨延昭的了。
令外,在鹿蹄涧杨令公祠里还保存着两部杨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杨氏族谱始修于元代的杨怀玉,继修于明万历,三修于清道光,四修于清光绪。今元、明两版皆散佚,只有道光版本和光绪版本尚存。道光本共十卷,一卷为旧话记略,二至六卷记世系,七卷记封秩,八卷记诰封,九卷记坟墓,十卷记人物。光绪本与此略同。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都是杨家后代精心保存下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用刺刀逼着保存者将族史卷轴交出,终未得逞。文化大革命中,族史卷轴几乎被当作小学生字帖卖掉。想到自宋代以来,雁代之间,干戈常起,朝代屡易,而杨家祠堂和这些珍贵的族史卷轴能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奇迹!
杨家将的时代距今已经1000年,中间传了三四十代,史料记载极少,后人何在已经极难考证,只能靠一些杨氏族谱来寻找踪迹。
真实的北宋杨家将
《杨家将演义》中,杨家将至少有7代,枝繁叶茂,繁衍甚广,但真实的历史上,有记载有影响力的杨家将只有三代,分别是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而且这三代杨家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渐次变小的。
正史上的杨业确实有7个儿子,但只有杨延昭成名,其他6个终生只是低微武职,而在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在整个北宋再也没出现过知名人物,到北宋灭亡后,杨家将后人更是不知所踪。
杨家将后人的踪迹
在一些演义小说和民间故事中,《水浒传》里的“青面首”杨志、“岳家军”中岳飞帐下大将杨再兴都是杨家将后裔,但杨志是虚构人物,杨再兴倒是真实人物,史料中却并未说他是杨家将后人,至于《射雕英雄传》中的杨铁心、杨康、杨过,更是小说虚构了。
有人认为杨业生活和战斗的山西代县一带,是他后人居住的主要地方,如今雁门关下一个叫鹿蹄涧村建有纪念杨业的杨忠武祠堂,村里1000多口人,据称大多都是杨家将后代。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北宋初年,大将守边征战,家属大多留在京城开封,一来家眷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让大将免除后顾之忧,二来是一种变相约束,让边将不敢叛变投敌。
杨业作为北汉降宋的将领,既得到宋太宗器重,又被宋太宗提防,赵光义不可能让杨业的儿子儿媳们跟他一起在代县生活,而根据明朝史料记载,演义中的天波杨府虽然夸张,但杨业的府邸却真实存在,而且就在开封城内,因此他的家眷都生活在开封。
古代受经济、交通条件限制,人口流动缓慢,而整个北宋期间内乱较少,环境比较稳定,历史上的杨家将后人也并未遭到迫害,应该不会迁徙到外地。
按照这个判断,杨业的后人在整个北宋期间应该都生活在开封。
不过北宋末年发生靖康之变,开封被金人攻灭,南宋初年,宋金战争频仍,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百姓南迁,杨家将后人离开开封迁徙也在情理之中。
杨家家谱文字辈
本文2023-10-14 17:19: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