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的意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1收藏

族谱的意义,第1张

1、家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

族谱兴起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主要有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宋代之后,修谱之风盛行,到明清时甚至到了“既无无谱之族,亦无无谱之人”的程度,而家谱的内容则包括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族规、家训规范,祠堂、祖茔、公田,家族源流和迁徙史等。

2、族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

族谱是记载宗族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特定的形式记载了宗族的历史,可以和历史档案中的奏折、题本、信函、日记等并列为一类史料。不但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

还记载了与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是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3、家谱是宗族血脉的凭证

家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家庭渊源与世袭图表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记载最详细、最精确的部分。因此,家谱历来是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4、后代重拾文化记忆的精神寄托

家谱是孝道文化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寄托着对祖先提倡的优良道德品行的向往,也是优良家风的承续。家谱是家的根、人的根,作为“家史”的家谱不仅可以补充正史和野史之阙,还可以引发大家“寻根问祖”的热情。

5、家谱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

大多数家谱还记载着家训、家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时代风尚,特别是对教育、文化的高度重视,记录着对家族世代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便鲜活了起来。

他们的事迹有的令人泣泪哽咽,有的令后人扼腕感叹,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族规、家训中也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人民网-家谱有何新价值?重拾“家史”背后的温情与敬意

有关家族树的手抄报树的手抄报

关于我爱我家的手抄报家有亲情树 幸福手抄报

陈姓家族的发展变迁史手抄报 关于民族的手抄报

我的家族树绘画手抄报我的家乡手抄报

小学生家谱树手抄报小学生手抄报

树家风传家训手抄报

寻根溯源 中华情---家谱制作手抄报

五年级家族树手抄报 五年级手抄报

家庭树手抄报 植树手抄报-

家族根脉传承图手抄报 传承家风手抄报

家族根脉图手抄报手抄报大全

传承家风之魂寻找祖先之根手抄报 传承家风手抄报

树家风传家训手抄报内容

有关家庭树的手抄报 树的手抄报

寻根溯源 中华情---家谱制作手抄报传统文化手抄报

追根溯源讲先锋故事手抄报 雷锋故事手抄报

家谱的作用:是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12华侨史资料。我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研究家谱的现实意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其实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感觉亲情都比以前了。就像赵本山小品说的距离产生美,距离拉开了美没了。亲情虽然不会因为距离而变没,却会因为距离而疏远陌生。我想长期在两地生活的亲人总还是有陌生感的。

人们说南方人重亲情北方人冷漠这是不对的,南方人之所以大家感觉有亲情是因为南方的宗族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大家族的传承还比较完整,有足够的向心力把族人团结在一起,所以看起来比较有亲情,其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宗族势力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

还有就是科技的发展进步,机械代替了大部分的人工劳作使得人们不在需要像以前一样必须团结协作才可以完成生产任务。说白了人们不需要相互依靠着生活了,自然就不需要用心的维护感情了。

而现代人越来越没亲情我觉得更多的是经济原因造成的,现在有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人穷没钱没亲情,什么意思现在在外打工的人有好多人为了省钱都不回家过年,在外人看来就是亲情的淡漠,其实都是生活所迫不是没有亲情而是没有条件回家过年。

所以不要再说北方人没亲情,南北方的人都是中国人谁不是满满的亲情只是没办法体现出来罢了。所以请不要地域黑生活本就不易何必相煎太急。

基本释义

《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房屋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房屋,住所。

家文化一般是指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 以家庭(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庭(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家文化能促进家庭(家族)的团结,形成积极、乐观和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家文化不单单是指一个好的文化气氛,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力量。家文化基本原素主要包括:家庭、家族、家风、家训、家规、家传、家谱、家教等。

历史背景

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社会人们必须依靠群体生活才能生存,最早的组织是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部落,这便是“家”的雏形,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最后逐步衍化到各部落之间为争夺食物进行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家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母系氏族转化成父系氏族,这种血缘繁衍关系是根本原因。以女性为主的母系氏族不能使家族快速发展,只有父系社会才能快速发展起来,这种血缘家族关系维持形成原始部落的家。到了黄帝时期,黄帝靠家族的力量打败蚩尤,形成多种部落的联合,成立了国家式的部落联盟体制。从此,天下是一家,由最大的“家长”---黄帝统一管理天下,制定了家规、家训,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体系。

随后,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兴起过程中,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天下是一家”的家文化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对家的管理制度、提供合理的思想理论,并在信仰、思想、行为上给予理论支持,从而丰富了家文化思想,是对家文化的信仰和管理思想的补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结合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进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家族文化体系,如:家规、家教、家训、家风等,并以此代代相传!在西方国家追求人人享受独立、自由的同时,由于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秉承孔孟之道,“忠孝”、“仁义”、“家和万事兴”的儒家理念,依旧延续着家庭生活的习惯。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

价值意义

“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在崇尚人文精神与世俗生活的中国文化中,家作为饮食起居的场所、亲情血缘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地位。家文化思想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和连接纽带,有效地稳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秩序。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所起到的作用异常广泛深远:培养亲情、稳定社会、处理矛盾、教育后代……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绵传承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卓越贡献。

主要元素

1家之序:家规、家训、家风;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是祖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富强兴旺的必要一环。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1]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家训传世,从北齐颜之推(唐颜真卿的祖上)的《颜氏家训》到唐太宗的《帝范》,司马光的《家仪》,陆游的《家训》,以及元代郑太和的《郑氏规范》,清代康熙的《庭训格言》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也就是说,从家庭和家族的延续来看,道德能够传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读和诗书,而富贵传承不过三代而已。正是出于后世福泽和家族传承的考虑,传统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对后代的道德教化。无论是《颜氏家训》《朱熹家训》,还是《曾国藩家书》,都注重对子孙后代品德的培养和砥砺。《朱熹家训》说:“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曾国藩家书》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此君子也。”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  

2家之学:家教、家学;

家教是指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长通过自己的善言善行来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好的家教对于子女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人由于注重家庭,所以传下来不少家庭教育的纸本,箴言和故事。在民间有《家训诗》《二十四孝》等故事。关于家教的古书很多,其中《弟子规》《礼记•曲记》《颜氏家训•教子》等古书中有一些内容至今仍可值得借鉴。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通过细微的“礼”教育,达到“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的教育效果。

我们有个词叫“家学渊源”,体现了家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以“家”为主体,可以说,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珍贵的史实在家谱里得以记载;很多精湛的手艺靠家庭代代相传;很多思想和学问在家族的传承中发扬光大。中华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把好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不断积累、不断传承,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源远流长。

   3家之传:家谱、家乘;

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又“家,谓一门之内”。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家谱是传记的谱碟,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来源、发展、功绩及本门子孙姓名,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并沿袭下来的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海内外炎黄子孙更把它视作寻根问祖、辨别血缘归属的依据。“鸟飞千里不离林,树高万丈不离根。”寻宗问本,弘扬祖德,这是华夏子孙固有的世俗观念。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族有族谱,从而形成中国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光辉史册。

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家谱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例:世本十五篇。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家乘,则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如:付梓一大乘,发某公支下一小乘。乘,成了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

内涵核心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文化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良好的家文化能够让人平复浮躁、浮华的心态,更能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建设良好的家文化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古人的寥寥数语,就能让我们受益良多,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导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欧阳修在《诲学说》中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朱柏庐在《朱子家训》里告诫后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家”始终是中国人磨灭不掉的印记,它承载着所有人对生活的最终幻想和归属,家文化将中国的政治、传统宗教、礼俗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使中国文化具备巨大兼容性,并且超越了民族的局限性。 

传承举措

家文化对家族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孟母择邻而居,愤断机杼,而笃励出一代圣人孟子,梁启超的祖父为使后人有出息,力塑家学文化与书香门第,得以培养出学业大成的思想家梁启超。庄子曰: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天性”与祖宗的修道立德、宗族的文化渊源有关,它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心态、性情、知行、人格及富贵等。一代人传艺给一代人。如历史上出现的许多祖孙或父子相传、相继的各类专业世家或文化世家,慢慢形成“家文化”,使家庭成员“天性”亦离凶趋吉,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旺族)临门,人生幸福。传承举措主要有:

1.修家谱

帮助家庭修好家谱,传承优秀的家文化,让每个家庭都建立一部属于自己的“家谱”纪念册,记载家庭家族的繁衍历史,传承祖先的家规、家训、继承祖德遗风,弘扬家族优秀传统,保存家庭重要文化遗产,给子孙后代留存智慧财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清除非主流文化侵袭,纯洁家庭文化传递血脉,固化家庭美德,最终形成新时代的家文化体系,成为一代传一代的“传家宝”,使新时代的新“家谱”走入寻常百姓家,走入海内外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家庭。在中华大地和海外炎黄子孙中掀起寻根问祖、立业报国的热潮,去创造比祖先更加辉煌的业绩。

     2.树家风

“家风”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还可称之为 “家庭文化”。作为“文化”现象,“家风”跟生物一样,是可以遗传的,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不间断的传递、延续,逐步形成相对稳固的,特定的风俗、习惯、作风。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风会引导家人走向歧路。家风对于家庭、家族成员发展和家庭、家族的社会形象意义十分重大。因此,要帮助家庭成员树立家庭风范,形成好的生活、学习、工作、创业习惯,传承良好的家教、家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3.扬正气

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鼓励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和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族谱的意义

1、家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族谱兴起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主要有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宋代之后,修谱之风盛行,到明清时甚至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