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姓鲁的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姓鲁的名人,第1张

1,鲁班:春秋时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建筑家。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他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曾造“云梯”、“勾强”等攻城、舟站的器械。

相传他创造了“机关备具”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等多种木制工具;还发明磨子、碾子等,他的确是少有的勤劳、机巧的匠工,受到社会普遍的赞扬,称他是“机械之圣”。对后世影响很大,几千年来,一直被奉为木工、石工、泥瓦匠等工艺部门共同祖师,称他为“鲁班爷”。

2,鲁恭: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东汉名臣。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不使刑罚,后擢侍中,直言不讳,累官至大司徒。“德化为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想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而在大约两千年以前的东汉时期,却的确有人办到了,那就是鲁恭。

3,鲁宗贵: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画家。工花竹、禽鸟、窠石,用笔意趣有余,描染佳妙,尤长于写生,鸡雏乳鸭,颇有生意。传世作品有《春韵鸣喜图》。

4,鲁得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书画家。善书,工写竹,发竿爽劲,扫叶清利,纵笔自如,备见潇洒。著有《墨君题语》、《竹史》、《细香居集》。

5,鲁贞:元浙江省开化人,字起元,号桐山老农。元统举人,隐居不仕,其邃于理学,胸怀夷旷,著有《桐山老农文集》、《春秋按断》、《中庸解》、《易注》等。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10月19日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鲁迅原名阿张、周樟寿、豫山、周树人,1881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当抱孙的喜讯传到他那里时,恰巧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所遇为孙取名“阿张”,之后又以同音异义的字取作大名“樟寿”,号“豫山”。鲁迅7岁进私塾就以此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便请祖父改名,后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来到南京,投奔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师学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师学堂做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认为本族的后辈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有失“名门”之雅。为了不给九泉之下的祖宗丢脸,他觉得鲁迅不宜使用家谱中的名字,遂将“樟寿”的本名改为“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

许寿裳曾对此作过解释:“(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鲁迅---故乡生活大事记

●鲁迅(今也叫鲁迅路),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8月3日)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最初取名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两字读音与“雨伞”相近,遂改为豫才。

●1887年,虚岁7岁的鲁迅被送到本宅大书房家塾读书。启蒙塾师叫“蓝爷爷”周玉田,他是鲁迅的远房叔祖。教科书是笔划繁多、字句难懂的《鉴略》。鲁迅不喜欢这种“一字也不懂”的书,他喜欢到周玉田家找书读,在那里他发现了《花镜》、《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等配有图画的书,欣喜异常。

●1891年,11岁的鲁迅改由本宅叔祖周子京教读《孟子》,地点在周子京家的"橘子屋"里。周子京文理不通,如将“东方朔”写成“东方叔”“荔”字下面写成三个刀“等等”,讲解课文时也是胡说八道,鲁迅十分不满,其父获悉后便叫停学。

●1892年,12岁的鲁迅结束了在新台门家塾的读书生活,到覆盆桥寿家台门三味书屋,从塾师寿镜吾先生读书,时间长达5年,即16周岁(1897年)才结束。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对鲁迅的一生发生重要的影响,他曾在红纸上用小楷工整地写上“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作为座右铭,折成书签。他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自己书桌的右边刻下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用以警诫。

●1893年秋,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科场案发,父母怕株连到孩子,遂将鲁迅及弟弟周作人送到皇甫庄外婆家,寄住在大舅鲁怡堂处。年底因房东要收回住宅,大舅迁到小皋埠当台门,鲁迅等又随之迁往那里。这段寄居生活约有半年时间,少年鲁迅尝到了“食客”、“寄人篱下”的滋味,体味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1898年,17岁的鲁迅考上南京水师学堂,这年春天,他离开故乡绍兴,开始踏上人生的转折点。

●1909年8月,鲁迅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员。因不满意校方封建高压手段,愤而辞职,于1910年7月回到故乡绍兴。受绍兴府中学堂兼任监督杜海生之邀出任该校博物教员,不久又兼任监学,工作时间约一年。绍兴府中学堂是当时绍兴地区八个县首屈一指的最高学府,其旧址在现绍兴一中初中部(胜利路41号),当年的遗址(如鲁迅工作室)仍有保存。任教期间,鲁迅在进步学潮中总是站在学生一边。教学中注重读书与实际相结合,曾组织学生到禹陵采集标本,参观“南洋劝业会”。执教之余,搜集和整理了《会稽郡故书杂集》,辑录了《古小说钩沉》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绍兴光复。受绍兴军政分府都督王金发委任,鲁迅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该校旧址在南街西段的舍子桥东堍(现为绍兴市金银饰品厂)。鲁迅在这所学校只工作了3个月,1912年2月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临行时,山会师范的广大师生“都怀着一种怅惘的心情”,深表惋惜。从此,鲁迅只在每年休假回乡探亲小住,在故乡的活动基本告一段落。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到绍兴,其时周家新台门经全族商议出售给东邻朱某,鲁迅这次回家就是处理这件事,并把母亲、朱安和三弟建人及其眷属接到北京,准备在那里长住。从此以后鲁迅就再没有回过绍兴,但故乡的影子却时时追萦着他,他将故乡那些难忘的人事物象记在他的不朽作品里,让广大读者了解了绍兴。

中国古代姓鲁的名人

1,鲁班:春秋时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建筑家。本公输氏,名般,后人称为鲁班。他不仅能建筑“宫室台榭”,而且在征战频繁的年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