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2003年3月周杰伦封面的《时代》杂志的周杰伦的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6收藏

谁知道2003年3月周杰伦封面的《时代》杂志的周杰伦的内容?,第1张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2003年3月1日一期文章:酷杰伦(作者:凯特·德雷克 / Kate Drake)

原文内容提要:他的老师曾经误认为他是哑巴。偶像制作人曾经觉得他太丑了。但是周杰伦却已然成为了亚洲最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星。

没有丝绸锦缎的布景,没有复古超酷的摩托车,没有为他的演唱会而尖叫不已的歌迷,也没有拜倒在他的钢琴前顶礼膜拜的少女--周杰伦的"Alfa Music"音乐工作室位于台北东部的一幢灰色的高层建筑中,在皮质沙发和蓝绿色的墙壁之间,只有窄窄的一小块淡**地板。这里完全是周杰伦的世界,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唱会中间,他可以在这里蜷成一团,躺在地板上,打个盹,或者是反反复复地捉摸着调子和歌词。创作新歌时,他总是先抓住梦中零零散散的曲子,然后把自己从梦中叫醒,用钢琴把曲子复述出来,再结结巴巴地配上歌词,最后再将这些夜里的吟唱整理成单曲或是制作成样带。

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周杰伦都是一位以每首600美元的价钱写歌的签约作曲人,为那些音乐天赋比较差、却更加英俊或是漂亮的歌手创作一首又一首的歌曲,他甚至都很少离开他的这间音乐工作室。写出主旋律,再编好和声,接着在"外买菜单"的后面写下歌词;最后,在工作以及自己音乐才能的尽情倾泻中精疲力尽的他,会一头扎进被子里睡去,又在梦里魔法般地酝酿着下一首歌曲。整天吃蛋糕和炸鸡的周杰伦,此时所梦想的并不是成为一位流行乐歌星,而是一个音乐制作人。

披头士乐队有深洞俱乐部(Cavern Club),猫王有太阳音乐室(Sun Studios),性手枪乐队有100俱乐部(100 Club);而对于周杰伦来说,Alfa Music就是他的音乐基地。在这里,他尝试自己的音乐理念,总结自己的音乐理论,发掘如何使自己的歌充满激情而且令人过耳不忘。渐渐的,他明白了,比起外貌、动作和形象来说,音乐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他目睹了太多的偶像歌手你来我往:拿不准调的帅哥、天分不够的女星以及按舞姿而不是声部挑选成员而组成的少男组合等等。他发现,能够令歌手为歌迷牢记、令他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的,只能是歌曲本身。

而这些想法对于从台湾到香港再到新加坡的整个华语音乐商界来说,显得那么地标新立异。在玩世不恭、变幻无常的华语流行音乐界里,24岁的非偶像歌手周杰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大多数的偶像男歌星几乎都出身于音乐世家,从小到大都出手阔绰,最终的形象总是柔弱英俊、女里女气的。他们都会得到一首量身定做的好歌,再经过程式化的商业包装,如果幸运的话,他们还能得到**导演或是广告制作人的青睐,走上演艺道路。

那么,这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并不整齐的牙齿、鹰钩鼻子、尖下巴颏--是怎样取代那些谢什么、刘什么、张什么的,成为亚洲最炙手可热的流行歌星的呢?一切都源于那间简简单单的音乐工作室,那段艰苦岁月的磨练,那些歌曲,以及那个"音乐最重要"的革命性观念。"即使是我身边的那些女歌迷们,也不会说我帅,"周杰伦解释说,"她们只是告诉我,喜欢我的音乐。是我的音乐吸引了她们。"

自2000年11月他的首张专辑"周杰伦同名专辑"问世之后,周杰伦的音乐便开始支配着或是改变着整个亚洲流行音乐界的发展方向。他的首张专辑里的10首歌曲,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充满思想,有的是感性之至的情歌,平缓和谐、娓娓道来的曲风令克雷格·大卫 (Craig David)都不禁为之动容。尽管他的歌全部都是国语歌词,但是无论是在他的老家台湾,还在在内地、香港、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他的专辑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两白金或是三白金的成绩。

在最近的"MTV亚洲音乐盛典"中,他被评选为了"台湾最受欢迎男歌手"。香港媒体把他称作是"小天王",尽管周杰伦本人并不喜欢这样的头衔。他最近还曾经在拉斯维加斯的米高梅秀场(MGM Grand Garden Arena)演出,有超过一万名的观众慕名而来。数家大公司给他送来了赞助合同,这其中包括百事(中国)公司以及香港的电讯盈科(PCCW)公司,松下公司也已经请他出任自己一款新型手机的代言人。

还是一个男孩时,周杰伦被认为是有一些迟钝,或者说是,"愚蠢"。他的高中英语老师苏埃伦说他的学习能力很差:"周杰伦很少有面部表情,我还曾经以为他是个哑巴呢。"这个孩子不对数学感兴趣,也不对物理、化学感兴趣,更加不愿为英语作业烦恼。但是他的母亲发现这个安静、害羞的男孩似乎总是会随着自己播放的西方流行音乐而摇摇摆摆。

"在没学会走路时,他便对音乐非常敏感。"周妈妈回忆说。于是,周妈妈在杰伦四岁时便把他送进了钢琴学校。他真的可以弹。他像着了魔似的练习,像同龄孩子喜欢冰激凌那样地喜欢键盘。在他十几岁时,他的创造才华已经超过了他的年龄。"一次,他用钢琴来演奏一首非常庄严肃穆的歌曲,"周杰伦高中的钢琴教师陈查理说,"但是却把它变成了一段有趣、调皮的曲子。"

在钢琴室之外,周杰伦与常人无异,喜欢看功夫**,喜欢玩电子游戏。当其他的孩子为了升学考试而刻苦读书时,周杰伦却经常翘课,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自己的"音乐象牙塔"上。似乎,他将一事无成。音乐吗?如果你出身于台湾的中产阶层家庭的话,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学以及电脑编程才是你的生存之道。音乐呢?那只是名门之后的阔少爷们的事情,而与林口长大的孩子毫无关系,换句话说,与周杰伦毫无关系。随后,他名落孙山,而且就快要被抛进残酷的现实世界里。他或许会成为一个天然气工人,或者是,幸运的话,在你的面前推销电子琴。

但是,音乐始终是影响周杰伦一生的东西。音乐拯救了他。音乐使他升华。音乐是他的救世主,他的幸运星。音乐是他唯一所拥有的东西。甚至在周杰伦自己还在迷茫的时候,音乐已经在为他安排人生,周杰伦还不知道自己的和声天赋究竟有多大的价值。

偶然的机会中,他陪一个低年级的女孩参加台湾的"超级新人王"节目,结果受到了Alfa音乐室的主人、台湾制作人吴宗宪的注意。吴宗宪在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周杰伦时的情景时,说道:"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太害羞了,太安静了。我甚至以为他有些迟钝。"周杰伦的音乐打动了吴宗宪,但是吴宗宪当时所想的,不过是把他当作了一个词曲作家而已。"我并不认为周杰伦能够成为一名演艺人员,"吴宗宪承认说,"因为他不是很英俊。"

随后,又一位知名音乐制作人发现了周杰伦的音乐才华,在听过周杰伦的歌声后,决定为他制作一张专辑。至此,在一夜之间,周杰伦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音乐人变成了一位歌星;那么突然,那么快,以至于周杰伦自己都有点受宠若惊。

在谈到音乐时,周杰伦说,自己的音乐就像是魔法,它应该是多样化的,应该是短促、多变而又发散的。"这是我的魔法。"他又说了一遍,认真而诚恳地看着你,仿佛他很需要你去理解这一切。"我的人生哲学是,无论做什么事,你都不能一直追随别人。走自己的路,知道吗?"他说。

似乎周杰伦并不是将R&B音乐引进台湾的第一批音乐人,陶喆和王力宏在他之前便已经有所尝试,但是直至周杰伦出道后,R&B歌手才开始真正地占据台湾的音乐界。"毫无疑问,周杰伦正在引导着音乐的发展方向,"香港音乐评论家方赖齐(音)说。他在音乐写作以及演唱上的成功为他带来了大量的模仿者。

在美国米高梅公司大剧场的演出之后,周杰伦懒洋洋地坐在一家中餐馆里。他还是戴着他那件汗渍渍的棒球帽,穿着磨破了的牛仔衫。看起来,他好像略有所思,似乎他也被自己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功而吃惊不已。实际上,还有很多领域需要这个演艺界的亚历山大去征服,包括:电视,**,走向全球,进军美国等等。但是周杰伦似乎对英语学习不以为然,也不感兴趣于找他拍**的导演;最终,他已经习惯了名气给他带来的一切。他已经开始融入了自己的角色,他的人生哲学已经指引他走了这么远,他早已学会了相信自己。

这位24岁的巨星还要学会做很多事情,各种商业化的力量还要牵着他去拍这样的广告、那样的杂志封面等等。R&B还是说唱?耐克还是阿迪达斯?他摇了摇头,他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到自己在台北的音乐室,躺在沙发上,打个小盹,在梦中吟唱出更多的魔幻音乐。

中国网2003年3月17日

张伟: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

2006年08月29日

--------------------------------------------------------------------------------

世博网编者按:2006年8月27日,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应邀做了一场题为“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的讲座,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这也是“2010年世博讲坛——世博掠影篇”的最后一场讲座,以下是这次演讲的录音整理。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上海图书馆听这个讲座。这表明了大家对世博会的关注。我记得3年前上海图书馆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世博会的小组,当时不要说普通的市民,就是研究所的成员也对世博会这个概念十分模糊。短短几年间,现在媒体上有关世博会的消息已经很多,而且很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世博会知道的很多,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想根据大家的需求,再根据近些年来对于世博会新的发现,加上我一点微薄的认识,就下面的几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

我想第一个要讲的是徐荣村。要讲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我们是不能绕开这个名字的。他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是有许多回味的东西。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官场对待外国对待贸易的一些普遍理念。徐荣村是最早到上海来闯荡的人物之一。徐荣村是徐家的老四,他当时在宝顺洋行做买办。除了为外国人做生意外,他自己还做了一点生意,徐荣村做的就是当时最时兴的丝绸生意。但是从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料上发现,徐荣村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有自己的理念。他说自己做生意不是和大家一样做一般的生意,比如他的理念就是货上品,价格上品。价格跟着货物的质量走。他先进行分类,进行不同的包装,再卖给不同的人。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徐荣村这个丝绸到伦敦世博会去,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是宝顺洋行老板的想法。比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世博会,他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希望中国参加。但是中国置之不理,英国当时想,中国不参加,中国商家参加也可以代表中国。于是他请了许多人来企图说服中国商家参加。但是当时中国相对闭塞,所以他们脑袋中并没有现在我们所说出国考察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对于这些邀请波澜不惊,几乎没有人响应,在当时的情况下,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展出的商品大多都是外国商人所带去的。而且由于货色品种很少,他们还动用了很多英国收藏家拿出他们的藏品。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报道中看到,某某藏品是由某某收藏家提供的。所以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徐荣村的商品是他自己拿去的还是宝顺洋行老板拿去的。当然现在这个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还是赞叹徐荣村当时对待这个事情所体现出的敏感,因为当年他的丝绸得奖了以后,在英国人出版的正规出版物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得奖的消息,他在这件事情上所表现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他把这个奖状制作成了一个商标,进行重新包装打向市场。当时徐荣村的确靠这招打败了其他商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他在家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郑重其事地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所以当时他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他的理念超过了当时的一般商家。他为徐家做了一件好事,他无意中为我们保留了当时参加世博会的一个纪录。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因为这届世博会是中国参加世博会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巴拿马世博会的全称是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为什么会有这个名称呢?因为前一年1914年8月15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了。此举使美国东西海岸的航线整整缩短了8千海里,这对美国经济、交通等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1915年的巴拿巴世博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举行的。我想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对美国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是一个开端。这届世博会对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美国政府在1913年5月2日承认了袁世凯的民国政府。这是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世界列强国家。同时美国表达了希望中国政府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愿望。正式发出邀请是在1914年。这对袁世凯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走向世界的机会。也是重塑中国政府形象的一个机会。因此消息传来,各界都非常振奋。所以各界宣传巴拿马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袁世凯政府也把这个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他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美国参加世博会。他带去的中国展品有2000多吨,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准,陈列在工业馆、农业馆、教育馆等9个馆。而且当时中国政府还出了很大资金将中国故宫太和殿这样一座有明显中国风味建筑重新建在那里。很多展品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巴拿马世博会的组织方为了感谢中国政府对世博会的热情支持特地把1915年9月23日这天列为中国日,这是一个对中国政府很友好的迹象。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有1211项,最大的奖有7枚,在所有的参展国家中获奖数第一。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最优秀的一届。还有一个证据说明民国政府对这届世博会的重视。我想举当时的一个出版物。在参加之前,专门出版了一个期刊,一共出了4期,介绍巴拿马世博会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等。在参加当中,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监督处,常驻美国,也出版了一个叫《中华民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监督处报告》,这是在美国出版的,把巴拿马世博会的情况进行全面报道,传递到国内。这个当中民间也出版了很多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巴拿马世博会的指南、巴拿马世博会的要览等等,为吸引大家参加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世博会结束以后还出版了很多类似于各行各业,比如丝绸、瓷器等的调查报告,各个省市的调查报告,民间还出版了很多游记。据我现在看到的有关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有四五本。这种情况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我认为这是中华民国政府效率最高的一次,而且的确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当时1915年民国政府刚刚成立,的确想给世界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那我接下来想讲的是和世界有关的人和事物。因为和世博会有关的人和事物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可能会发散出来讲。我第一个想说从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晚清重臣中和世博会关系最多的一个人。不但从已经发现的材料来说,就算从我们掌握的线索但还没有发现材料的事情来说,他都和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挖出来研究整理,我们一定能够发现很多中国和世博会的历史渊源。所以就我现在认识到的一些进行扫描,大家如果有兴趣进行更深的研究的话,我想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专题。当时徐荣村在1851年去世博会得奖的时候,李鸿章专门为徐荣村做过诗,大致意思是徐荣村把中国最好的丝绸带到英国去,一下子就赢得到了很高的奖,然后英国女王发了很高的荣誉。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李鸿章关于世博会的记载。那么我们还知道1872年时,中国政府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20名到美国去,这件事情对中国影响很大。为促进这件事情,李鸿章起了很大的作用。几年之后,正好是这批幼童,参观了1876年费城世博会,这件事情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我也不细说了。参观的过程中,当时美国的18任总统格兰特还特地接见了他们。中国当时官派第一个参加世博会的人名叫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世界新路》。回来之后立即发表了,影响巨大,他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批幼童参观世博会的全过程,这本书也是到目前为止有官方色彩的第一本书。李鸿章为这本书作了序。在1881年,清朝政府听信了一些小人的闲言碎语,决定把这批120名幼童提前撤回来。当时有人为这件事非常着急,特地去找格兰特,希望他以卸任总统的身份挽回这件事情。当时格兰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李鸿章写信。虽然最终这件事情没有做成。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李鸿章和格兰特的私人交情。在1885年、1889年几次访问美国时,李鸿章都特地去瞻仰格兰特总统的墓碑,种植纪念树。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与世博会有许多关联。我们还可以知道李鸿章的下属和学生也和世博会有很多的联系。随着更多的关于李鸿章的书籍出版,我们可以知道更多的关于他与世博会的联系。

下一个我想讲的是张元济。张元济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中国的教育、中国出版业影响都非常大。他1901年入驻商务印书馆,从此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商务印书馆。他还做过刑部主事,做过许多高官。他毕生对西学、对革新图强等都做过非常大的贡献。他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世界,在1910年的时候,有过一次考察西方的环球旅行,到过英美德法等十几个国家。1910年初出发,到7月时,他到达了比利时布鲁塞尔。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这是张元济经过精心筹划才能在这时候到达的。因为在1910年6月27日,正好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世博会。张元济对于世博会真的是有很深的兴趣。我们现在知道他对世博会很多东西都研究过,看过很多研究材料,像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等,他都对此做过充分研究。所以他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在7月到达了布鲁塞尔,根据他儿子、孙子日后的回忆,他一共去了那届世博会7次,发回了大量的信,就是向家人谈了自己的体会看法,但是这些信很遗憾,在文革中毁了。不过,张元济还是留下了一点东西。他到了那里以后,亲眼看了之后感慨良多,中国也参加了布鲁塞尔世博会,但是放在了展会一角,和老挝、越南以及一些非洲国家为邻,展厅规模不要说和日本、巴西、美国等国家相比,就是和袖珍小国摩纳哥比都比不上。所以张元济看了之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思考了中国应该怎样去参加世博会,然后他把信寄回了中国,发表在当时影响最大的申报和东方杂志上,阐释了一系列中国应该如何参加世博会的理念。比如当时的格局中,对于世博会这样一种形式,中国政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他认为中国政府投入是绝对不够的。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政府投入了70万银元。到1905年意大利世博会巨减到13万银元。1910年布鲁塞尔更只有区区2万了。张元济当时说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身份,怎能够以区区小钱参加世博会。世博会不仅是展示的平台,与教育、军事、经济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一方面可以在世博会中展示自己,同时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样的。所以他自己觉得要身体力行,在他回国后,亲自领导商务印书馆尽可能的参加世博会。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及1920年费城世博会等等很多世博会商务印书馆都以自己出版的书籍、打字机等参展,大大小小得了很多奖项。在现在留下来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张元济是中国文人中第一个认识到世博会重要性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近代企业中最热心参加世博会的一家。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大量世博会的书籍。所以我们可以说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巨大。他对世博会的许多观点、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的。

下面我还要讲一下这本书,名叫《瀛寰小记》,是周志俊写的。他是安徽人。说起安徽周家,熟悉历史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他们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他们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他本身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实业家,他经营了许多有名的企业,还有房地产,他最有名的是纺织业,他也是一个有眼光的实业家,所以他在1933年的时候有过一次列国考察,1933年6月他从上海出发,1934年2月份回国,也考察了英美德法等10几个国家,所见所闻就写成了这本书,他最注重考察的还是纺织业,他考察了100多家纺织厂。我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这个讲座来说呢?因为1933年是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时候,他到美国也参观了世博会。他天天一清早起来一直看一直走,整整7天,等到闭馆才回来,连吃午饭都是在世博会里。整整7天,他看了自己感兴趣的管所,然后写了一篇《芝博琐言》,这篇文章有12000多字。这届世博会官方并没有参加,因此也没有记载。但是民间还有人参加。周志俊这篇东西非常详细,重点讲述了科学馆,其中展出了飞机、汽车等先进工业产物。他有一个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有一个先进理念。因为他把中国和西方国家作了一个比较。中国拿出去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东西,虽然也很好,但是先进的理念太少,先进的东西太少,而日本专门有一个叫观光局设在那里,介绍日本风光,有照片、、模型等。他说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能够对旅游那么重视,日本观光局特地设立一个展位,对外国游人非常热情。但是像中国一个那么大的国家,漂亮的风景多的是,但是中国就没有这样一个理念,这个很可惜,他预言旅游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他把中国和日本作了一个对比,就是希望中国能够重视旅游业。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说明周先生是非常有眼光的。

还有徐慕云的《梨园影事》,也是我向大家郑重推荐的一本书。这是民国期间出版的有关中国戏剧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第一品种齐全,第二丰富,第三印刷精美,从今天来看,它都丝毫不逊色,这本书是1928年出版的。当时一下子就非常轰动,因为它主要是写京剧、昆剧的,所以当时对戏曲有兴趣的人几乎人手一册,人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徐先生本身是一个票友,他家也非常有钱,他对京剧非常热爱,出版了以后他并没有因此满意,还是在继续修订,在1933年他出版了修订版,为了1933年世博会还做了1个特别版本,他以中国特有的锦缎面作为封面,中国传统的方法装订,然后拿到了芝加哥世博会进行展出,据我所知,这个版本非常稀少,如果这里有收藏家的,这个版本是值得大家收藏的。这幅油画是慈禧的肖像,因为大家知道慈禧太后包括当时的清政府发生了一个事件,对中国是一个重创,慈禧也对当时的外国政府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当时的美国公使就建议慈禧参加,同时画一幅漂亮一点的油画像展示,改善一下大家的印象。据我知道,1904年的世博会,政府派了正规的官员参加,同时油画的建议也被采纳。卡尔当年的这幅画把慈禧画得非常漂亮,慈禧给了他10000两银两和勋章。卡尔在宫中呆了几个月,也写了一本书描写慈禧,1915年中华书籍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我们研究清廷秘史很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受欢迎,影响也很大。由于这本书对于慈禧的溢美之词很多,建国后就很难找到这本书了。当然近几年,又有很多出版社想要把它重新出版。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别的故事,比如张萌桓。张萌桓先生也是清代的一个重官,他当过总理衙门事务大臣。他自己也出过诗书画集。他当年在1885年初次到国外处理事务,1889年才回来,他写了很多日记。其中详细写到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事情。我想这是中国主持外交事务的官员对于世博会的亲自体验。

还有一个就是庞元济。他家是巨富,他自小喜欢书画,在1915年时候,参加巴拿马世博会时,专门写了一本书《中国历代名画集》,非常精致,拿到了巴拿马世博会去展出,这本书在欧美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近代以后欧美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印象有很多都来源于这本书。这也是中国和世博会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本书。

下面我讲一下大家非常关注的中国在历届世博会上的得奖名单。中国政府可以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世博会,也得了很多奖,但是我们到底得了多少奖,到底有多少家企业参加了,可以说没人说得清,我们上海图书馆2002年出版的《中国与世博》当中,附录了一个得奖名单,费城世博会的得奖名单,很多人看了都十分兴奋。很多人跑到上海图书馆来查,到底有多少人得了奖,但大多数人失望而归。到目前为止,也只有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的那届完整的可以拿出名单。而这一切呢,我们是拜托恽震先生1927年出版的《费城赛会观感录》。而且他是这次世博会的评审委员。所以他后来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出版了《费城赛会观感录》。所以这本书的后面,他很有心地把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记录下来。但可惜我们这样的有心人太少了,因此呢,我们到目前为止能够全名找到的可能就这些人。比如说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的东西,我刚说过了,我们获奖多达1211名,但是这个1211名到底是哪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什么呢?最高级别的两种奖项,高等奖58名,优等奖79名,加起来一共是100多名。还有像1891年的意大利世博会上,我们又获得了256多个奖。但这个奖也没有全名单。我记得是在1912年4月份出版的杂志有一篇文章作为一个副本,把我们得奖的名单,只是其中大概一半登上去,而金银铜奖都没有登上去,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零零碎碎的,完整的呢,就只有1926年的这份。所以我想说这个也是很好的课题,虽然我们现在世博会投入很大,但是我想还是有很多课题可以做的,这也是个很好的课题,如果有谁肯做有心人,能把这份工作有一点积一点,勤勤恳恳把目录归类起来,我想是功劳很大的,这个可以看看我们老祖宗到底哪些东西是很了不起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掘的。这个里面可能很多是老的企业,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有的家族可能已经是没有人再记得了,但起码应该让我们记住他们。

那么我最后还是想讲一下中国受历届世博会的影响。说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其实方方面面很多,我刚刚讲的很多,也是可以说是影响。但是我想中国最大的影响是当时以政府的名义去举办了两次类似于世博会的这样一个大型展览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当时发起人是官方,因为当时正好有五大洲考察西方见证的团队活动,所以他当时去参观了那个业余的世博会,所以回来后血气风发,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的建议,包括中国办博物馆,中国办大学等等。其中一个具体建议就是中国举办世博会。当然在当时中国没那么大财力和人力去办,但实际上,官方的建议到最后还是部分实现了。南洋劝业会虽然不能说是世博会,但是它是具有一个世博会,一个规模,一个章程,这样一个形式的东西,这个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参加的,而且专门有一个馆是给外国人展出,而中国除了西藏和新疆,其他地区大概都参加了。当时花了很多钱,然后出版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得了奖,关于南洋劝业会,很多人做了观察报告,我们上海图书馆出版的《中国与世博》中也有很详细的描述。这个我就不详细讲了。

谁知道2003年3月周杰伦封面的《时代》杂志的周杰伦的内容?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2003年3月1日一期文章:酷杰伦(作者:凯特·德雷克 / Kate Drake) 原文内容提要:他的老师曾经误认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