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的起源?历史上有哪些姓洪的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1收藏

洪姓的起源?历史上有哪些姓洪的名人?,第1张

一、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 二、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三、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四、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五、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 ① 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氏。 ② 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讳而改洪姓。 ③ 据《姓源韵谱》所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六、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等后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汉姓为洪;清高丽人姓,凡四派,出南大门、得州、易州、开城府等地;今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创立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自称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1851年,在广西桂县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天国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洪觉范

宋代新昌人。以其书而出奇,同县人邹元佐以其命而出奇,彭渊材以其音乐而出奇,人称新昌三奇。

洪兴祖

南宋丹阳人。公元1090-1155年,字庆善。与孔端明、张炳、周林同时被召赴翰林院考试,名列第一,官秘书省正字。

洪适

南宋鄱阳人。字景伯。与其弟遵、迈先后考中词科,从此三洪文章名满天下。

洪皓

南宋鄱阳人。公元1088-1115年,字光弼。曾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始终不屈,时人将其与苏武相比。初官宁海主簿,代行县令事,减赋税,抚恤贫民,深得人心。

洪亮吉

清代江苏阳湖人。公元1746-1809年,字君直。进士出身,官编修。精研经史、音韵及舆地学,诗文亦佳,著作颇丰。幼丧父,靠教书养母。曾绘《机声灯影图》,怀念母亲的辛劳与教诲。

洪咨夔:南宋诗人。嘉定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

洪 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大臣、词人。政和进士。曾以礼部尚书之职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才被放回,有宋之苏武之美誉。后因与秦桧不合,被贬。他学识渊博,著有《帝王通要》、《松漠纪闻》、《鄱阳集》、《鄱阳词》。

洪 适:宋代名医。洪皓之子,少时聪慧。与弟洪遵、洪迈同中博学宏词科,时称"三洪"。以文章著称于时,好收藏金石拓本,并以据订正史传的讹误。

洪 迈:南宋大臣、史学家。洪适三弟。亦举博学鸿词科,累迁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有《野处类藁》、《容斋随笔》、《夷坚志》等。二哥洪遵乃钱币学家,有《泉志》。

洪 炎:南昌人,黄庭坚外甥,南宋诗人。进士出身,累官至秘书少监。诗属江西派,有《西渡集》。

洪 升:字方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剧作家、诗人。杂剧代表作为《长生殿》,现存还有《四婵娟》。另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

洪 仁: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后期重要***之一。1858年辗转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写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天京沦陷后,辅佐幼主,以图恢复。后被俘于江西石城,不屈被杀。

洪 钧:江苏省吴县人,清末外交官。同治年间中状元,历任提督江西学政、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后出使俄、德、荷、奥诸国,官至兵部左侍郎。著有《元史译文证补》。著名交际花赛金花即为其妾。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洪 姓

溯 源

一、溯源

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传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共工之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 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又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行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另,今河南 辉县西周时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 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讳改姓洪的。历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犹的名讳而改姓洪的。

洪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据说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号为"六桂堂"。称翁氏世代官宦,有翁干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进士,分迁各处,分姓翁、方、江、洪、龚、汪六姓,称"六桂联芳" 。然从目前有关"六桂堂"渊源的资料看,诸说纷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厦门大学教授 陈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书列举了六桂渊源三种说法的资 料:一、晚唐说。 云霄《云阳方氏谱牒》载六桂联芳始于晚唐昭宗年间。二、北宋说。《六桂堂族志辑要》、《六桂渊源总述》则称翁干度居莆田竹啸庄,生六子皆为宋朝进士。三、避乱说。台北六桂 宗亲会记载,宋太祖建隆年间,翁干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阳,时因世乱,胡夷侵袭,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认为"六桂联芳"虚构的成分很大,传说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缘关系。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干度系五代十国时的闽国 人,确生有六子。后闽被南唐所灭,为避祸,六子分六姓。入宋后六子全部恢复翁姓参加考 试,都中进士,故称"六桂联芳"。因此,现在的"六桂堂"是一种联谊,不是宗亲。但从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谱看,南安的洪姓并无任何一派的先祖从"翁"改姓"洪",与六桂堂 毫无血缘关系。二、 入闽

关于洪姓入闽的记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 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 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

三、 蕃衍

在漫长的岁月中,洪姓通过多渠道迁徙南安,不断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

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轩,宋太平兴国年间由仙游迁入。裔衍水头后房等 。

石井岑兜洪氏 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岛迁入。

华美洪氏 始祖洪天凤。宋末咸淳间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大演。并分支码头洪山。

杏埔洪氏 宋末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镇杏埔。

英都洪氏 宋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权之孙洪天锡后裔。洪天锡子洪俊卿,因避难从武荣石竹迁英山,埋名隐讳别号九使。九使身后仅存一女 ,温斋入赘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 裔居英都10个村。丰州西华洪氏 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

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 由晋江屿头迁入。

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东田官田 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

四、迁移

历史以来南安洪姓迁居外地极多,不及细载。摘其要者:

古山洪氏有十三世洪源迁同安 岗头。华美洪氏有十二世洪日放迁福清县镜洋。码头洪山洪氏后裔,曾于明代分居仙游黄沙 、金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英都洪氏东三房、东四房后裔在明万历间各有分支迁居浙江平阳 塘坡,还有一支分居福清县江口。丰州洪厝堀洪氏曾有分支福清龙田。至于历代以来各派系 均有外迁南洋诸国谋生而定居的,后裔遍及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香港、澳门自治区。近年来又分衍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各国。改革开放以来,洪氏族人驰聘商海,遍居八闽各地,同时还分布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云南、江西、湖南、湖北、东北三省及西部地区。谱 牒

各派系洪姓均有族谱,但历经各种动乱,散佚损毁严重,旧本族谱所剩无几,近年来普遍重修。择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英都洪姓)

翁山洪氏共4次修谱,其版本为:一、明弘治版(1488)。洪阳道首编,载1-7世世系。二 、明万历版(1595)。洪庭时、洪有相父子主持续修,历时二十年,载1-12世世系。三、清乾隆版。乾隆十七年(1752)年退休在家的老翰林洪科捷倡议续修洪氏族谱。该族谱收录 明弘治版首编族谱及明万历版续编的族谱全部内容,并续修第13至17世世系。东四房洪佑生 和西长房洪世谦分别撰写重修谱序。博学鸿词进士洪世泽撰写了部分行状录。该族谱工程浩繁,文风严谨,记载详实,公允直书,且极具文采,堪称谱牒中之精品。现存乾隆版手写本 一套5册(共6册,佚1册)。为海内外仅存孤本。 二房裔孙洪榕光处。又有民国年间手 抄本一套,藏东四房裔孙洪春忠处。四、民国版(1944)。泉州商会会长洪恭树主编。铅印本。泉州正平印刷所出版。主要收录翁山洪氏渊源历史文献,科第缙绅名录等。 福建省保安纵队兴泉指挥部指挥官陈重题写书名,县长李天赐题词。该书现在所剩无几。五、19 92版《翁山谱志》。翁山学校教育基金会1992年出版。分上下二册。上册分为洪氏宗谱志、 古今人物志、文化风土志、山川经济志四卷。下册为翁山洪氏自一世祖起至1992年已传至二 十五世"礼"字辈的宗支世系图。洪瑞生主编。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 封面、题签,著名历史学家、党中央理论刊物《求是》杂志副总编苏双碧和泉州地方史专家 陈泗东分别写序。该谱志特点是"谱""志"兼容,体例创新,反映时代精神,备受称赞。 其中,上册又于2003年由翁山洪氏家庙管理委员会校正后再版重印。二、《南安蓬岛洪氏族谱》(华美洪氏)

清光绪年版,现存台湾省华美洪姓宗亲。1997年台湾宗亲携谱回乡探 亲,存有复印件在洪迪辉家中。谱序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华美裔孙洪浩然写的,记载了华美洪姓始祖天凤公及从兄洪天锡之子洪俊卿为避祸害分道扬镳,天凤公于咸淳四年(1268 )迁居蓬岛,洪俊卿埋名隐讳别号九使在咸淳三年(1267)由武荣石竹远避英山(英都)的史实。 三、《岑兜洪氏族谱》(石井岑兜洪姓)

民国年版。传有手抄本。该族谱记述了岑兜洪 姓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小嶝岛遭倭寇侵扰而迁居岑兜定居,以及清初辛丑年海禁 迁界族人搬迁流离失所,直到庚申年(1680)康熙帝撤消迁海令族人才回归故里等历史事件 。一部蕃衍史,多少血与泪。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问题太,要搞清辈份,首先要知道家族属于哪支系洪姓现要由三支组:共工氏支源自于唐明皇江西南昌弘氏唐德宗江苏武进弘氏三支洪氏共同组今洪姓家族清楚家族哪支根没办知具体辈份比福建带辈份:元 维 光 德 振 盛 宜 兴 鹏 程 高 发 显 扬 祖 厦门:銮,永,集,丙湖北面:美启庆祥玉秀所关于辈份说能考证家族家谱,明白族支希望我答帮

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安徽省宣城,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

「洪」源出

1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共工起兵争天下,后失败,因避仇改洪姓。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因此称洪姓。2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3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4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5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6出自他族改姓。

洪姓分布

当代洪姓的人口200余万,为全国第九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洪姓人口由17万增到200余万,近11倍多,洪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洪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台湾、福建、浙江四省,大约占全国洪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江苏、重庆,四省市又占洪姓人口27%。广东为洪姓第一大省,约占洪姓总人El14%。全国形成了沿长江口、南抵海南的一片高比率洪姓分布区域。在600年间,洪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区别不大,由东南部继续向西、向南移民。洪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99)表明:在浙沪赣、苏皖大部、鄂湘东段、闽台琼、广东大部、广西南段、云南东部、重庆中部、黑龙江北部、吉林中部、内蒙古东北,洪姓一般占洪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73%的洪姓人群。在苏皖北部、鲁部、广东西部、川渝黔大部、云南西部、陕西南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1%--022%之间,覆盖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3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洪姓人群。

洪秀全:(181411—186461),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但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我是湖北湖南交界处的洪姓,我们堂号叫延陵堂,据记载,最早的是兴辅公,我们是第23代,兴辅公之前是姓吴,是吴姓大将军,洪武年间被赐姓洪。后人有一部分在湖南常德临澧一带,我们湖北的一支是约260年前因洞庭湖老发洪水搬迁去的。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据宋代丞相洪适家谱《大演洪氏繁衍脉络》亦记载道经有老子寄胎洪氏之谓。而安徽婺源轮溪《敦煌郡洪氏通宗谱》卷一洪范《敦煌共洪氏世系传》则云: “周厉王末,共伯和摄天子事,诸侯多往依之。和遂弃国而隐,访道于洪崖,炼鼎共山之首。后有共氏女获遗丹,吞之,孕而生老君焉。故《太行经》云: ‘老子托胎洪氏。’谓鸿蒙结气始于洪崖也。”

洪[洪、鸿,读音作hóng(ㄏㄨㄥˊ)]

源于轩辕氏,出自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路史》中的记载,远古黄帝的帝号为“帝鸿”,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号为姓氏者,称鸿氏。

在古代,“鸿”、“洪”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假称洪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属于以先祖官称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尚书》等的记载,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黄帝时期世袭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史书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美好描绘。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动中心,在大河(黄河)中游地区,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据古史记载,到了颛顼帝时期,共工起兵与颛顼争天下,后失败。传说共工在失败后,一怒之下一头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发了大洪水时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边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给后世子孙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

①出自西周时期古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将兄长、周文王庶子伯侨(姬肸)封于杨邑(今山西长冶、洪洞一带),候爵,因称杨肸,史称杨候,建有杨侯国。因杨候将都城建于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镇范村一带),后又称其为洪洞国。

在杨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国都名称为姓氏者,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②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君主郑武公次子共叔段,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共叔段,是郑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长子姬寤生时受到惊吓,从此便厌恶公子寤生,而偏爱二儿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姬叔段为太子。姬叔段虽然长的英俊潇洒,但郑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逝世,姬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姬叔段带着零丁随从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辉县),再也没本钱与哥哥争天下了。郑庄公放过了这个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称其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共氏、京氏、段氏。该支共氏后裔后来因避祸,加“氵”偏旁改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庆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庆父,本名为姬共仲,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弟,他时常与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齐桓公的女儿,依仗父亲势力,私下要立庆父为君。

在庆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共仲氏,在庆父被杀之后,为避杀伐,多改“共”为“洪”称单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自古代共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于共(今河南辉县),为伯爵,称共伯,建有共国。

到了春秋时期,共国被卫国所灭。亡国之后,共国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官吏洪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洪赞,亦称鸿赞,就是秦朝时期的典客,汉朝时期的行令,在汉武帝时期改为鸿胪寺官吏。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改设其为洪赞,为鸿胪寺官署吏员。鸿胪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鸿胪寺卿,副长官为鸿胪寺少卿。洪赞专职负责掌管传宣赞礼,到唐朝时期按通义字改称鸿赞。后历朝历代鸿胪寺皆设此官,直到后来的明朝时期,改为礼部侍郎。

在洪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称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改姓,属于避讳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其字讳,多改为谐音汉字“洪”氏。据史籍《百家姓考略》记载,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苏常州)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讳,多改为谐音字“洪”氏。

据史籍《姓源韵谱》记载,五代时期有刘弘昌、刘弘果二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宋宣祖赵弘殷的字讳,而改谐音字“洪”氏。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洪鄂罗特氏,亦称璜郭罗特氏、黄乌罗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el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黄氏。

⑵蒙古族乌兰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汉义“红”。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红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称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囊伊乌喇之伊蓝蜚儿塔哈村(今黑龙江富裕塔哈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gir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洪氏。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两朝时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为随汉俗,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汉化原名为姓氏。据文献《临清洪氏宗谱》记载,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赡思丁”,其后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古西域人(今乌兹别克斯坦)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时率千骑迎降,后随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随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财政官员,后出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洪巴丹是赡思丁的后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职,其后代子孙以其教职的谐音汉字“洪”为汉姓,世代相传至今。洪巴丹是赡思丁的第几世孙,还有待进一步详细考证,其在山东临清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称作洪官营(现归河北省临西县老官寨管辖)很著名。

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称“洪家寺”,系山东临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银所建,有记刻古碑为证。该寺已被列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规模和建筑十分壮观。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待考。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待考。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洪氏,源出裕固族克孜勒氏,在明朝初期迎合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多改汉字单姓为洪氏。

源于高丽族,属于汉姓夷化为氏。清朝时期,朝鲜族人有洪氏,主源出四个支派:

⑴唐朝时期,文化使节洪肋悦至高句丽定居,从第十二代孙开始分为十三派,是为朝鲜南阳洪氏。

⑵公元九世纪末,王氏朝鲜高丽国太祖王建(왕건,公元918~943年在位)乘后新罗国王弓裔衰败之机,有唐人洪奎辅佐打江山,因功赐海丰府尹(郡王),是王氏朝鲜的开国功臣,海丰府后因此称洪州,是为韩国本道洪州洪氏。

⑶王氏高丽朝鲜高宗王皞(王昊)执政时期(公元1213~1259年),有宋朝使者洪志庆出使高丽,留任国学直学,后居于平山繁衍,是为朝鲜黄海北道平山洪氏。

⑷高丽的侍仲中有一洪兰,自明朝中期的外使,后留居朝鲜,出任侍仲(礼部尚书),后居富溪繁衍,是为吉林富溪洪氏。

明、清时期,有高丽洪氏被编入三卫、满洲八旗,将该姓氏又带回中国,成为今朝鲜族洪氏的主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洪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洪氏,世代相传至今。

洪秀全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但他的祖籍是哪里的呢?一般资料都是语焉不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太平天国史料大量发现,其中就有洪氏族谱《万派朝宗》,让洪秀全的祖籍露出端倪,原来是江苏邳州。

洪氏族谱《万派朝宗》的发现很传奇。

“九一八”事变前夕,有一个日本人名叫矢野兴的,以驻粤日领事署随员的身份,来到洪秀全家乡官禄土布村,探访洪姓宗族中的长老,诡称“寻根”。他编造说,自己是天王洪秀全外逃日本的裔孙,旅日后改姓矢野。洪氏族中长老起初不敢相认,矢野早有准备,款款而谈,描述天王在乡间的活动和天京突围的故事为证,并说据父辈告知,天王在乡教书之书馆前埋有两只石狮。依言挖掘,果见石狮一对。族中长老信以为真,遂出示《万派朝宗》,认他为族人。“九一八”事变后,矢野兴返回日本。抗日战争时期,矢野兴再次在广东出现,此时他已是日本“皇军”,遂以“南方军司令部”名义,到官禄土布村强行夺走《万派朝宗》和洪氏祖先画像等一大批文物运回国内。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 重视太平天国有关史料,征集过洪氏家谱族谱。当听说日本有一部完整的《万派朝宗》时,国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会认识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晋治,托他寻找归还我国。后来,小岛晋治带来了一部《万派朝宗》的复制品。虽未能见到原件,但据此可以整理研究加以出版,公之于世,

只是这部《万派朝宗》原件至今尚未归还!

从这部洪氏宗谱复制品考查得知,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晋怀帝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全家南迁京口(今镇江),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福建而入广东。今谱中有洪皓之子洪适、洪迈、洪遵为前谱所写的几篇序,又鉴于洪轩所写的《叙》中所说的情况,洪皓父子应该为洪秀全一族之远祖。洪适的孙子洪璞在南宋绍兴年间为进士,授福建泉州晋江尉,在那里落户。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往潮州府海阳县的布心。所以洪贵生是洪氏迁入广东的始祖。洪秀全便是洪氏迁入广东后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迁到花县官禄土布后的第六代。洪氏南迁的过程,实是两广几百万“客家人”辗转流徙的一个缩影。他们迁移到荒僻的地区开垦荒地,受尽当地土著豪强的压迫,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原因之一,所以太平军领导层中不少的“客家”贫农,大多是由江淮地区辗转流徙去两广的。如今江苏邳州、镇江、盱眙,浙江淳安、建德、临安、余姚、宁海一带,仍多洪姓,追根溯源,多数与广东洪氏同属一本,真所谓一千年前共一家了。 那么邳州的洪氏又从何处来?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是出自东汉光武帝时的洪氏。《姓氏考略》上的记载十分详尽:“汉洪□祖子浦庐,一作葛庐,起丘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望出梁国。”连葛姓都有源于下邳洪氏,洪葛庐(葛洪远祖)迁去句容,成为葛姓,洪文(洪秀全远祖)留邳任下邳僮县侯,近三百年后洪秀全先祖因中原战乱,可能去追寻本家,也迁去这一带。这样算来,邳州洪氏、广东花都洪氏、镇江葛氏同源于下邳。

洪氏家族是晋永嘉五年离开下邳,至今邳州占城洪党村一带仍有传说,《万派朝宗》影印件归国,更加印证这种说法。洪秀全祖籍应该在这一带。

本文作者:崔学法

洪姓的起源?历史上有哪些姓洪的名人?

一、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